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有多少糧食種植區

越南有多少糧食種植區

發布時間:2022-07-29 11:02:23

A. 越南領土還沒有我國一個省面積大為何還有大量糧食出口呢

越南的領土面積只有我國的約3%,但是人口卻接近我國的8%,達到了9733萬多人,這樣來看,越南的土地負擔接近我們的三倍,越南的領土面積約是33萬平方公里不到。越南是大米的主產區,也是大米出口大國,2019年越南大米出口量為637萬噸,那麼越南是怎麼做到糧食除了自給自足,還能夠出口創匯呢?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四是重視水稻種植技術和品種的改良:越南水稻種植發展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越南為了增加水稻種植品種的優良化,從我國引進雜交水稻,並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在越南平均每公頃產量約為6.3噸,比常規水稻多收獲1.81噸左右,這是了不起的數字,這個技術就把越南出口的水稻的數量給賺出來了。五是重視水稻種植技術研究和管理:越南雖然工業水平差,農業水平可不差,從國家層面、省、縣、鄉、村都重視農業技術宣傳,有完善的合作社之類的技術推廣和病蟲害防治管理機構,經常搞培訓,學校都設有農業課程。

越南在水稻種植上確實是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方面,以少量的耕地,養活了眾多人口,並且實現了糧食出口,這一點值得我們思考。而糧食出口也是越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每年糧食出口就有幾十億美元的收入,實事求是的講,這一點越南做的確實不錯。

B. 越南的大米主要在哪裡生產

水稻在越南是第一大糧食作物,它在全國范圍內都可種植。越南人把大米當作主食,認為它有豐富的營養價值。1990年的水稻種植面積有600萬hm2,通過推廣雜交水稻,目前種植面積達到750hm2,
而且平均產量也從原來的3.2噸/
hm2提高到現在的4.13噸/
hm2。越南南部的熱帶氣候和北部的季風氣候都合適水稻的生長,並且這個地區還有兩個土地肥沃的沖積平原--紅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是兩個大糧倉。
目前,越南水稻的生產總量是由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在這10年期間,雜交水稻生產應是排第一位且有完全影響力的因素。在引進了雜交水稻在一些地區進行試種成功後,1991年晚造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決定發展100
hm2
雜交水稻;1992年早造,在不同氣候條件的地區擴大種植到1156
hm2。在2003年,雜交水稻的面積穩定在60萬hm2,單產則達到6~6.45
噸/
hm2。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雜交水稻比常規稻的單產要高出1~1.5
噸/
hm2,有時甚至2
噸/
hm2。根據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的預計,未來越南北方雜交水稻的面積將會從50萬hm2提高到70萬hm2。雖然雜交水稻對越南的糧食生產做出了很大地貢獻,然而它只是被簡單地認為適合在越南北方和中部沿海及高地的一些省份種植,在東南部和湄公河流域仍是一個空白。如果按目前的前景來看,
越南雜交水稻的生產應能達到更大的面積。

在一些省份雜交水稻的單產能穩定地保持在較高水平:如廣義省是7.3噸/
hm2,
南定省是7.2噸/
hm2,
清化省是6.7噸/
hm2,義安省是6.2噸/
hm2。此外,有的省份平均單產比晚造有所下降:如寧平省是6.0噸/
hm2,安沛省是4.85噸/
hm2。

C. 越南還沒我國一個省大,人均面積只有1/3,為何還有糧食出口

全球糧食出口市場上有一個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全球最發達的美國是糧食出口大國,而天天餓肚子要救濟的窮國,也是糧食出口大國,其中就有經濟相對欠發達越南!

這種地方都能變成稻田,實在是佩服

但越南也會面臨我國類似的問題,隨著越南的經濟發展,農村也會面臨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到時候越南的糧食生產將會面臨一個瓶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越南自給自足是綽綽有餘的,但對國際出口將會進一步下降,不過幸好我國糧食自給完全沒有問題,而進口大米也是當年加入世貿的承諾而已!

D. 越南人口9300萬,國土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有大米出口

眾所周知,越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大米和咖啡出口國之一,每年都有數百萬噸的大米從越南出口,其主要出口市場包括中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但這樣一個小國家國土只有中國三十分之一,為什麼可以有這么多大米出口呢?

1、越南適合種植並將大米作為重要創匯商品

越南大米多主要是因為越南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屬於熱帶季風季候,常年炎熱多雨,日照充足,這里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而且越南國土以平原為主,河流眾多,越南將近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很適合種植。特別是紅河平原和九龍江平原地區,土壤肥沃,是種植水稻的絕佳區域,越南水稻的播種面積佔到了全部耕地的四分之三左右。

越南貨幣也很穩定,通貨膨脹率在3%左右,在去年新興貨幣受困於美元升值而大幅承壓的背景下,越南盾在2018年只貶值了2%。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越保持貿易上密切往來對中越雙方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目前中國還有眾多投資者前往越南進行投資,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落地越南,並為當地創造大量工作崗位,相信以後中越往來將會更加密切。

E. 誰能幫我查一下中國和越南的糧食生產情況,以及兩國的吃飯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中國20年糧食生產情況回顧

作者:未知 出處:集誠 分類:期貨專題

--------------------------------------------------------------------------------

1978年前,我國的農業生產能力徘徊不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實行,調動了我國數億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年間,這一基本制度完善穩定,我國農民的生產熱情也一直不減。這是農業20年來穩定發展的根本原因。

20年間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到今年上半年,累計生產糧食82.127億噸。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達百分之二點七,遠遠超過人口增長速度。人均糧食產量現為400公斤,比1978年的318.7公斤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八,比1949年的208.9公斤增長了近1 倍。在糧食生產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肉類、水產品、禽蛋、水果、蔬菜的人均產量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總產量相繼登上了3.5億噸、4億噸、4.5億噸三個台階,1996年更突破了 5億噸大關,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199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49418萬噸,比1978年的30475萬噸增長了百分之六十二點二,年平均遞增百分之二點五八。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糧食總產量的增長是在耕地總面積減少的情況下取得的。1978年,我國耕地總面積為 9938.9萬公頃,而1996年則為9546.7萬公頃。

20年來,在土地承包等基本政策穩定的基礎上,從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促進了糧食生產不斷發展。

1978年至1984年間,農村改革以由點到面逐漸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農村經濟出現超常規增長。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年均增長速度為百分之七點三,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速為百分之四點九。

1985年至1988年間,農村改革以變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及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主,農村經濟呈常規增長。

1989年至1992年間,國民經濟全面調整時期,農村改革仍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並改革糧食購銷體制,培育農產品市場。經過治理整頓,我國扭轉了農業生產下滑的趨勢,糧食生產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困境,農業生產取得了年均百分之五點二的增長速度。1990年至1992年,糧食生產連續三年奪得高產。

1993年至1998年間,農村經濟迅速恢復並穩定增長。農村改革以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為主要內容。

農民、國家和集體多方增加投入是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由於生產積極性得到保護,廣大農民成為農業生產投資主體。1986年,農村居民個人固定資產投資為574.8億元,1995年上升為2007.9億元,增長了近三倍半。

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中央基本建設和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國家銀行用於農業方面的貸款不斷增加,1996年達到3572.4億元。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業投入也大大增加,特別是來自鄉鎮企業的以工補農資金得到穩定增長。

農業科技推廣的迅速發展,使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如虎添翼。據專家測算,「七五」時期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百分之二十七,「八五」時期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四,199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更達到百分之四十二。

1987年以來的十多年,各地以「豐收計劃」為龍頭,普遍加大了科技推廣力度,重點推廣了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高產優質小麥以及水稻旱育秧與拋秧、種子包衣、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地膜覆蓋、秸稈覆蓋和節水灌溉等增產增收技術。

從1995年開始,國家組織實施以提高供種質量、推廣優良品種為目的的「種子工程」,加大育種科研力度,健全種子推廣網路,整頓種子市場秩序,推進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經營集團化,使種子科研推廣工作邁上了新台階。

我國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使得農業抗災奪豐收的能力越來越強。

水利建設不斷發展。全國共建成水庫8.4萬座,總庫容量達到4800億立方米。1997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123.9萬公頃,佔全部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四。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已達1300萬公頃,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達到了百分之四十。

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199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1840萬千瓦,比1978年增加了2.56 倍,耕地、播種、收獲三個主要農業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了百分之六十點六、百分之二十三點四和百分之十四。

種田走向化學化和電氣化。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1997年的3980萬噸,增長了 3.5倍。化肥品種結構趨向合理,磷肥、鉀肥比例提高,復合肥增長較快。農村用電量達到1980億千瓦時, 20年增加了6.8倍。

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世紀之交,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過20年改革開放洗禮的九億農民,一定能描繪出更新更美的篇章,為增加有效供給、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越南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1988年越南農業人口人均土地1.98畝,人均種植面積1.7畝,屬於人均耕種面積較低的國家。
(一)糧食作物
越南的糧食作物以水稻和雜糧為主。糧食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靠天吃飯」,加上受其它因素制約,糧食增長率低於人口增長率,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也只能處於不飽或半飽狀態。1980年是「二五」計劃中產量最高的一年,產糧1438萬噸,低於歷史最高年2100萬噸31.5%,每年缺糧200—300萬噸。1981年,越南農村推行承包制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有所發展,1981年產糧1510萬噸,1983年達到1700萬噸,人均佔有量接近300公斤,1987年,由於旱災減產,糧食總產僅達1750萬噸,人均不到300公斤。1988年達1900萬噸。1989年早晚稻播種面積508.5萬公頃,糧食總產超2100噸,其中大米1800萬噸,比上年增長7.8%。1991年大米產量達1910萬噸。糧食豐收,使越南各地米價由前兩年的700盾/公斤下跌至500盾/公斤,位於越南最南端的金甌角米價甚至降到400盾/公斤(按自由市場比價約摺合人民幣0.5元/公斤)。同年,越南共出口大米140萬噸左右。據世界經濟專家預測,在未來的幾年裡,越南可望成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之一。越南出口大米價格低廉,比國際市場米價低15—20%,有一定競爭力。
雜糧作物主要有玉米、木薯。越南西北、越北、西原、南部東區和湄公河三角洲都是玉米產區。1976年以來,年玉米種植面積約450—585萬畝,人均產量只有8公斤。木薯在越南山區和半山區普遍種植,但由於缺乏計劃和認真管理,平均畝產只有460—530公斤。玉米和木薯都是山區居民的主食,這兩種作物的面積和產量近年來都呈下降趨勢。1979年雜糧總產300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2%,1983年下降到214萬噸,僅占糧食總產量的12.6%。
(二)經濟作物
越南的氣候、雨量和土壤適宜於多種經濟作物生長。越南的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短期作物有花生、大豆、甘蔗、煙葉、薴麻、棉花、蒲草等;多年生作物有茶葉、橡膠、咖啡等。
#FH茶葉##[R]越南茶葉產區分布在黃連山、河宣、北太、山羅和永福省,中部的廣南—峴港和富慶省,西原和嘉萊—昆嵩和同林省。1983年,全國茶葉面積近5萬公頃,按規劃將擴大到15—20萬公頃。1991年茶葉產量達3.09萬噸。
#FH橡膠##[R]分布於越南南部東區各省,尤以同奈、小河兩省橡膠面積最大,其次是西寧、多樂、嘉萊—昆嵩、賓士天省。1975年,越南政府接管了崐法國人在同奈省留下的12個橡膠園,並成立了同奈橡膠公司。現越南橡膠總局下屬17個橡膠公司,126個農場,職工15.2萬人,橡膠總面積17.2萬公頃。1991年產膠5.2萬噸。
#FH咖啡##[R]咖啡是越南重點經濟作物之一,是主要的出口商品,主產於越南中部西原地區。位於西原中心的多樂省咖啡種植面積佔全國的一半,咖啡出口金額佔全國咖啡出口金額的60%;其次為北方的義靜省。近年來越南與經互會成員國合作開發的咖啡園面積不斷擴大,1991年產量為4.52萬噸。
#FH煙葉##[R]全國有名的煙葉產區是北方的諒山、高平兩地,其面積佔山區各省煙葉總面積的89.2%。南方順海省的福山,同奈省的方泰,胡志明市的守德、古芝,西寧省的鵝油和安江、同塔等地建有煙葉專產區,面積1萬多公頃。1990年計劃擴大到8萬公頃。
此外,義靜、清化、河北、西寧等省盛產花生,近年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有提高,全國各省市都有花生提供出口。紅河、藍江、珠江、小河、同奈等江河流域一帶及中部南面沿海一帶盛產甘蔗,1991年全國甘蔗產量540萬噸。

F. 越南領土只有中國的4%, 人口卻有近一億,為啥他們還有糧食出口

越南領土只是中國的4%,人口卻將近1億,他們的糧食主要來自於——大量進口,少部分種植業,中國糧食支撐!

糧食進口時期。

眾所周知,在清政府的時期曾經有八國聯軍侵華事件,而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之中就有一個地方被八國聯軍所佔領,那就是越南,越南最主要的是被法國所佔領,而當時的越南清政府想要收回卻根本無力收回,就是因為法國佔領的越南,法國不允許清政府收回來越南!是越南便徹底成了法國的殖民地,那麼越南從此糧食便沒有自己種植一出,相反卻是大量的進口,或者是依託於法國的大量進口!

G. 越南的水稻有幾造就一年種幾次

可以種3造,比兩廣早插秧,春節前都插好秧了的。現在越南是大米出口國所以農民沒必要那麼辛苦去搶種3造了 亞洲水稻種植區主要分布於東亞、南亞、東南亞。

1、東亞,主要分布於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珠江三角洲等地;還分布於日本群島南部、朝鮮半島南部地區。

本地區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地形主要為丘陵地區,多利用丘陵緩坡開辟為梯田。另有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區,以及沿海的濱海平原。地形比較平坦,可利用小型農機具發展生產。土壤多為經人工改造的水稻土,比較肥沃,水源充足。

2、南亞,主要位於印度半島的沿海地區以及恆河平原、恆河三角洲等地。

本地區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雨旱兩季,水熱配合好。地形主要為沖積平原、三角洲以及濱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東南亞,主要位於中南半島的沿海地區、湄公河平原、湄公河三角洲以及馬來群島。

其中中南半島的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雨旱兩季,水熱配合好。地形主要為沖積平原、三角洲以及濱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馬來群島的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另用緩坡開辟為梯田,坡度較平緩。土壤多利用火山灰土改造為水稻土,比較肥沃,水源充足。

H. 越南的產糧區在哪裡

越南主要產糧區位於北部的紅河三角洲與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

I. 國土面積小山地多的越南,大米因何會大量出口

歷史上,由於疆域遼闊,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和消費國,1998年時,大米出口量更是排名世界第四,出口量佔全球的14%。

不過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今我國不僅沒有大米可供出口,而且還必須從國外進口糧食。這也不難理解,我國有18億畝耕地,全球排名第三,但是攤到每個人後,人均土地僅1.3畝,明顯低於全球平均指數。

目前,我國每年所需進口的稻米約600萬噸左右,這其中,大部分來自越南,其次是泰國、印度。

(正在插禾的農民)

三、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改良。

越南是水稻種植的傳統國家,對於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的改良尤為重視,上世紀90年代開始,越南積極引進我國培育的高產雜交稻,進行大力推廣,從而使越南的水稻產量提升到每公頃6.3噸,比常規水稻多出1.8噸,一下就把出口的糧食份額賺出來了。

越南雖然工業化水平不高,但非常重視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和管理,實行從國家到省、縣、鄉、村的多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每個鄉、村都有完善的合作社之類的農業資金及技術扶助組織,經常搞農業技術培訓,而且每個縣都有農業學校。

四、工業化落後的糧食剩餘。

我國從糧食出口國轉為進口國,除了人口增長,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也是主要原因。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不再滿足於解決基本的溫飽,更多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和快消品需求大量增加,部分糧食作為原材料用來製作其它商品或釀酒,有些還成為集約化家禽家畜養殖的飼料。

越南的工業化水平較低,大量的青壯勞動力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效率和產量。而過於富餘的糧食,又沒有轉化為其它高價值商品的途徑,只能通過出口創匯來實現低附加值的收入。

越南在水稻種植上確實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方面,他們用少量的耕地,不僅養活了龐大的人口,實現糧食自給自足,而且還能有餘糧出口,每年僅此一項創造收入就達幾十億美元。

J. 越南一年可以種幾次水稻

越南一年可以種三次水稻。
越南是傳統農業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佔總面積的60%。糧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馬鈴薯、番薯和木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膠、腰果、茶葉、花生、蠶絲等。2006年越農林漁業總產值(按固定價格計算)比2005年增長4.4%,約佔GDP的20.40%。農業產值同比增長3.6%,其中糧食產量3965萬噸,比上年增長0.1%;林業產值同比增長1.2%;漁業產值為同比增長7.7%。
越南全國大約331,688平方千米。地形包括有丘陵和茂密的森林,平地面積不超過20%,山地面積佔40%,丘陵佔40%,森林佔75%。北部地區由高原和紅河三角洲組成。東部分割成沿海低地、長山山脈及高地,以及湄公河三角洲。
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平地面積不超過20%,年降雨量從12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年氣溫介乎5到37攝氏度之間。

閱讀全文

與越南有多少糧食種植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八大傳媒類學校哪個更好 瀏覽:217
越南服金幣可以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74
英國皇帝有名無實是在什麼時候 瀏覽:46
中國路橋國外工資多少 瀏覽:537
英國atas什麼能出結果 瀏覽:693
義大利mgm電機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80
越南為什麼快速撤軍 瀏覽:612
從丹麥運生蚝到中國用什麼方式 瀏覽:419
去越南河內玩大概多少錢 瀏覽:462
義大利人為什麼喜歡吃葡萄 瀏覽:994
伊朗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 瀏覽:60
伊朗為什麼怕步伊拉克後塵 瀏覽:199
伊朗什麼時候成為發達國家 瀏覽:95
印度雷達哪裡買 瀏覽:33
印度電影有哪些是國語 瀏覽:850
越南重卡有哪些 瀏覽:833
東風5和印度烈火哪個先進 瀏覽:859
薩達姆和伊朗打了多少年 瀏覽:195
酸甜義大利面怎麼和面 瀏覽:921
中國人去越南如何交流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