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花木蘭的具體資料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拓展資料: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在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在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谷熟縣(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貳』 關於中國古詩詞的問題
九年級上冊
(一)、課內古詩詞
【望江南】(溫庭筠·宋)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漁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南宋)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二)課外古詩詞
【觀刈麥】(白居易·唐)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月夜】(劉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卜運算元·詠梅】(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破陣子】(晏殊·宋)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浣溪沙】(蘇軾)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醉花陰】(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山坡羊·驪山懷古】(張養浩)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朝天子·詠喇叭】(王磐·明)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六.九年級下冊
(一)課內古詩
【關雎】(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蒹葭】(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二)課外古詩詞
【從軍行】(楊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羌村三首】(杜甫)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登樓】(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李白)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軍師西門佇獻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望月有感】(白居易)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雁門太守行】(李賀·唐)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宋)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別雲間】(夏完淳·明)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七年級上冊
(一)、課內古詩背誦
【觀滄海】(曹操·東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棄疾·南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
【龜雖壽】(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過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泊秦淮】(杜牧·唐)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里·南宋)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如夢令】(李清照·南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觀書有感】(朱熹·南宋)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七年級下冊
(一).課內古代詩歌
【木蘭詩】(北朝民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
【山中雜詩】(吳均·南朝)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竹里館】(王維·唐)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岑參·唐)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韋應物·唐)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唐)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約客】(趙師秀·南宋)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趙翼·清)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三.八年級上冊
(一)課內古詩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歸園田居 (其三)】(陶淵明·東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王維·唐)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陸游·南宋)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二)課外古詩詞
【長歌行】(漢樂府)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野望】(王績·唐)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崔顥·唐)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詞】(劉禹錫·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魯山山行】(梅堯臣·北宋)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浣溪沙】(蘇軾·北宋)蘭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四.八年級下冊
(一)課內部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唐)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過零丁洋】(文天祥·明)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飲酒(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己亥雜詩】(龔自珍·清)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課外部分
【贈從弟】(劉楨·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陳子昂·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無題】(李商隱·唐)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相見歡】(李煜·五代南唐)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登飛來峰】(王安石·北宋)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叄』 急 滿分求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資料
第一章 認識大洲
1.1 亞洲及歐洲
「亞細亞」和「歐羅巴」:亞細亞:東方日出之地 歐羅巴:西方日落之地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成亞歐大陸。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東與亞洲相連,南與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三大特徵:1.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3.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異:
亞洲 歐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對高對 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側
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徵顯著;季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
大河眾多的亞洲: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內流區面積廣大
亞洲的人口與國家: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大多數在亞洲
1.2 非洲
國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陽光灼熱」。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著狹長的紅海,並以蘇伊士運河為陸上分界。非洲有54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國家。非洲大陸高原面積廣大,被稱為「高原大陸」。
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約佔全洲面積的。
炎熱的氣候:非洲是世界上乾旱區面積最大的一個洲。
非洲熱帶草原的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
氣候特點:氣溫高;乾旱地區廣;氣候類型成南北對稱分布。
豐饒的資源:非洲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多樣,被譽為「富饒大陸」。
金剛石、黃金、鉻鐵礦、磷酸鹽等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發展的經濟:
1.3 美洲: 「新大陸」: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南北各異的自然環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移民與經濟:
第二章 了解地區
2.1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與我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馬來群島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2萬多個大小島嶼的總稱。馬來群島的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河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日本被稱為「地震國」
地區 地形特徵 河流特徵
中南半島 山河相間 由北向南
馬來群島 地勢崎嶇 短小湍急。
馬六甲海峽: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
富饒的礦產: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欖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錫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區和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則人口稀少。
2.2 南亞
南亞次大陸: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的廣大的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總面積約430萬平方千米。
三大地區: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為3-5月為熱季;6-10月為雨季;11至次年2月為涼季
宗教與社會: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人口與經濟: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人口約13億,佔世界人口的1/5強。
2.3 西亞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亞洲;非洲;歐洲。
這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
乾旱環境中的農牧業:農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國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國家: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世界石油寶庫:佔世界總產量的25%。通過波斯灣運出。石油輸出路線:
2.4 歐洲西部
位置與范圍:歐洲西部是指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包括30多個國家。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大多數屬於發達國家。
雄厚的經濟實力: 繁榮的旅遊業:
2.5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冰雪世界:北極地區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及一些島嶼。北極圈內的陸地面積約800萬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積約1310萬平方千米。 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極地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在北極圈內,長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萬。當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紐特人和拉普人。南極洲則沒有國家和定居人口。 極地科學考察:中國的長城站(6213′S;5858′W)中國的中山站(6925′S;7610′E)
第三章 走進國家
3.1 日本(Japan):東亞島國: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及其附近的3900多個島嶼組成。首都東京。通用語言:日語。 多山的地形: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國土的3/4為山地丘陵。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著名的活火山,海拔3776名,為日本最高峰。
濕潤的氣候:日本主要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東西融合的文化: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國影響。在近代,歐美文化廣泛影響到日本。日本人的衣服:和服;日本人最喜愛的傳統食品:壽司
發達的經濟:二戰後,日本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源和海上運輸優勢,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居世界前列。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加工製作業、高科技產業、國際貿易、金融業和信息產業都位居世界先進行列。主要工作部門有電子、家用電器、汽車、造船、鋼鐵、化學、紡織、精密機械等。日本耕地面積狹小,農業勞動力不足,但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漁業生產大國。日本的交通運輸也相當發達。主要城市:東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人口達1200多萬。
3.2 埃及(Egypt):地跨兩洲:埃及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簡稱,絕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埃及領土面積逾100萬平方千米。
宗教:伊斯蘭;首都:開羅(千年古都)。 沙漠廣布: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屬地中海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少雨。 世界上最長的河?尼羅河,埃及人稱之為母親河,中國的母親河是黃河。 文明古國:埃及是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雄偉的獅身人面像、神秘的木乃伊、庄嚴的神廟、象形文字、天文歷法。埃及金字塔: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中國的秦皇陵的兵馬俑也是七大奇跡之一。 發展中的工農業:農業集中在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這里是非洲農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以生產長絨棉著稱,長絨棉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3.3 俄羅斯(Russia):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幅員遼闊,令圖170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唯一地跨兩個大洲和東西半球的國家。
平原廣大:俄羅斯地勢東高西低,大河和山脈呈偉大的地形區的重要界線。俄羅斯領土中,有70%是曠闊的平原。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涼爽。豐富的資源:西伯利亞的貝加爾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俄羅斯的石油開采量居世界第三位。黃金產量居世界第2位。改革中的經濟:俄羅斯是重要的工業大國,能源、鋼鐵、機械、化學、航空航天等部門地位突出。俄羅斯主要的農產品有穀物、馬鈴薯、亞麻和乳肉製品。東歐平原的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的農業區。俄羅斯在1991年由蘇聯解體為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西伯利亞的開發:
3.4 法國(France):
歐洲的經濟大國:國土:面積55萬平方千米。人口:5889萬人。首都:巴黎。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和丘陵佔全國的4/5。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變化小,全年將水分平均勻。生產:小麥產量居世界前列。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概述:法國的工業也很發達。重要工業資源煤、鐵等礦產比較豐富。
文化與旅遊:法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景色秀麗的自然風光,浪漫多情的民風民俗,高雅的藝術,新潮的時裝……法國在1999年的外國遊客接待量是世界首位。旅遊業也是法國經濟的重要支柱。
3.5 美國(United States):美國的領土:組成:阿拉斯加州、「本土」、夏威夷州。國旗:星條旗。 高度發達地經濟:美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後,他的工業總產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美國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運輸發達,科技力量雄厚,發展工業具有許多優勢。美國是世界上的工業大國。在對外貿易方面,美國既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人口與城市:人口在2000年為2.82億;人種絕大多數為歐洲遷移的白種人,也有美國原來的少部分黑人。美國人口分布不均。美國人口稠密地區是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而西部高原山地人口稀疏。 美國首都華盛頓,位於哥倫比亞特區。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洛杉磯是美國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聖弗朗西斯科由名舊金山、三藩市,是美國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貿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
3.6 巴西(Brazil):亞馬遜(孫)平原與亞馬孫(遜)河: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國家,國土面積854.7萬平方千米。巴西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亞馬遜平原部分約佔全境的1/3,其餘部分基本上屬巴西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林中幽暗濕潤,人煙稀少,通行苦難。亞馬遜河支流眾多、水流平緩,航運便利。河口為喇叭形海灣,寬達300多千米,洪水季節一片汪洋,號稱「河海」。 發展迅速的經濟:巴西是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巴西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水平比較高。巴西農業機械化程序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的鐵礦儲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鐵礦。巴西水力資源豐富,水電在國內供電量中的比重逐漸提高。
人口與城市: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總人口達1.70億人。巴西的最大城市聖保羅城市。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亞。
3.7 澳大利亞(Australia):擁有一個大陸: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西北面與亞洲相鄰,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南與南極大陸遙遙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等周圍島嶼,面積約77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澳大利亞首都是堪培拉。通用語言是英語。
低平的地形:澳大利亞大陸地勢低平,平均海拔近300米,是世界上地勢起伏最和緩的大陸。西部是寬廣平坦的高原;中部平原區面積約佔大陸總面積的25%;東部山地北起的約克角半島。 古老的動物:
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和適宜發展農牧業。由「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美譽。
『肆』 唐朝發達的商業,交通和對外交往的歷史現象
唐朝時期的中國,同亞非地區許多國家有廣泛而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這不僅擴大了中國人民的視野,而且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唐朝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達的國家,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一 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五代時期,中外交往異常頻繁。高麗、新羅、百濟(均在朝鮮半島)、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羅(今尼泊爾)、驃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訶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
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里匯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 4000家~5000家。唐朝是西漢以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高潮,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唐朝對外交通相當發達。陸路以長安為中心,北路經蒙古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西路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門關西行,至新疆境,有三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南亞,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西南路經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印度,或經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條路,一條從登州(今山東蓬萊)出發,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今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朝鮮半島達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到南亞的海路,從廣州經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由此分別到印尼的爪哇、斯里蘭卡、印度。到西亞的海路,主要從廣州出發,經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唐朝還初步開辟了到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
『伍』 何為籍貫
關於籍貫的資料我找到了。。
祖居地或原籍。祖籍地是一個家族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原籍指的是某人遷徙到某地前的某人原來的籍貫。戶籍地並不一定是這個人的祖籍地或籍貫地,尤其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和某些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建設的新地方和近代才有很快發展的地方,大量的人的籍貫地不是戶籍地,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開放後或在中國的計劃經濟時代按照當時國家的分配從外地遷移或近代時才移民到新地方的。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地的一種表述,這是現代的戶籍與籍貫不同的地方。
《魏書·食貨志》:「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 正德年間,有個舉人,姓楊名延和 ,表字元禮 ,原是四川成都府籍貫。」楊沫《鄉思的朝和暮》:「多少年來每當有人問到我的籍貫時,我總是這樣自豪地告訴對方。」
籍貫一般從父,個別從母系的;從祖籍,祖籍是指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按地域劃分。籍貫填寫:省/自治區/直轄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 鎮/街道+ 村/居委會,省級和縣級、鎮級行政區劃中間不寫地級市名稱。[1]祖輩的長久居住地對照到現在的行政劃分地。
在部分少數民族分布區:自治區/省/直轄市+自治縣/縣/縣級市+ 民族鄉/鄉/鎮
在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旗/自治旗(縣級)/縣/市轄區/縣級市/+ 民族鄉/鄉/鎮
韓國: 道/廣域市/漢城(首爾)/濟州+ 邑,區,面/ 洞,邑,面/ 區/洞,邑,面
朝鮮 :道/平壤,羅先,南浦市/新義州特區+ 邑,區,面,里,勞動者區/ 區域,郡/ 洞,里、郡、勞動者區/
蒙古:盟(省)/烏蘭巴托市+蘇木/區,小區
日本:縣,大阪府、京都府/道/東京都 +市, 町,村, 郡,區/支廳/ 特別區 越南:省/市+
沒有明確規定上溯到幾代,但「祖輩的長久居住地」這個定義,對於部分人應該還是比較容易確定的。 可以越往古代前面追溯,一般追溯到清朝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這段時間,越早越好,包括近代,這個時期的某人的祖先出生地或長久居住地,這個時期是現代某地人(如現代中原人、現代山西、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蘇、河南、陝西、湖北、河北、天津、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人)形成時期、近代人口大量遷徙、戶籍變換非常頻繁的時期。1840年到1949年是人口大量遷徙時期,戶籍變換非常頻繁的時期,因為外國的長達110年的侵略和蔣介石國民黨的殘暴統治和發動的幾十年的內戰,如國民黨軍閥間的中原大戰,1927年到1937年的殘酷圍剿中國正義力量,如紅軍的第四次反圍剿,1940年皖南事變等,日本軍隊的侵略等,讓人民不得不流離失所,變換戶籍地。即使中國人民歷盡千心萬苦讓新中國好不容易成立了,外國列強仍然想阻止中國的恢復,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追溯到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軍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實現了大統一,再次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華南人等再次在統一的國家裡,比較徹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終無法解決的邊患問題,為華北的民族融合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這時的華北人的籍貫開始比較穩定,也因為奠定了近代、現代華北人的基礎,所以這時清朝的籍貫才有意義。
一般以某人的太祖父或高祖父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太祖母或高祖母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外太祖父或外高祖父或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外太祖母或外高祖母或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祖父的出生地這一說,是1999年全國范圍內重新填寫新版《幹部履歷表》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檔案局聯合下發的「填寫說明」里產生的一個意思。
籍貫的由來:比如現代中原人,他們的籍貫不一定是在中原,各時期中原人即使籍貫地相同,但是不同時期的中原人的籍貫地,此類籍貫沒有相比較、相同的意義,因為中原自古是各大勢力爭奪混戰地區和民族交匯、融合、變動非常頻繁、戶籍變動的地帶:從春秋戰國到楚漢戰爭到古代的金朝軍隊和宋朝軍隊爭戰再到近代的中原大戰、淮海戰役,中原因此自古是各中民族、民系融合、戶籍變動的地區:從先秦東夷族等進入中原與華夏族的融合到中國秦朝中央政府下令遷徙舊六國人民移民到中原,漢朝中央政府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遷徙地方豪強到中原居住,遷徙古吳越人、古閩越人到淮河流域等是中原民族融合[2]是眾多例子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民族大規模融合中的時期,晉室南渡與中原百姓大遷徙到南方、東方等地,其次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如少數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十六國,如北魏遷都洛陽與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留在中原的漢族與遷徙到的少數民族大融合,那時不僅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間自己在漢化,還有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動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遼朝時期,部分北方少數民族再次遷入中原,金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遷入中原,比如從元朝初年開始,元朝統治者已經把遼朝金朝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明代進入中原的大量移民與流民和少數民族,如蒙古族、回 族等,在中原再次出現了民族、民系的融合,清代大量滿族、蒙古族等東北、北方民族再次南下,因此那時的中原人不定是現代的中原人,所以現代的中原人的籍貫要進行上溯到清朝到近代期間。
戶口簿上一般照抄父親的,對於一般老百姓管得不是很嚴,亂填的不少,出於各種原因通過各種渠道改掉的也不少。對於一定層次的幹部,有必要的話,通過查個人檔案、政審之類,是可以追查清楚的。
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籍貫是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人,今江西省婺源人。國民黨為「剿共」將婺源從安徽劃到江西,1947年又劃回安徽,1949年解放後又改劃到今江西省。朱熹唐朝到南宋的父系朱姓祖籍是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本屬安徽),生於南劍州,原屬南劍州(今南平)尤溪,今屬福建尤溪縣),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年輕時,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翚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求學僑寓於延平、建州、建陽、崇安一帶(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脈)。朱熹的例子非常適合現代大量人口頻繁遷徙的情況下,解決如何填寫籍貫:朱熹雖然生於南劍州尤溪縣,後來又遷到建陽一帶,但是朱熹唐朝到南宋的祖籍在婺源,所以朱熹的籍貫是徽州婺源,即朱熹是南宋徽州婺源人。
[3]在古代,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家庭對朝廷負擔的徭役種類,也就是指其所從事的職業,如「鹽戶」(專門為朝廷煮鹽以服役的)、「軍戶」等。北魏詩歌《木蘭詩》中木蘭家就是軍戶,所以「「昨日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同一種戶役的人戶都編入一份冊籍。
貫的字面意思指一個人的出生地,如「鄉貫」、「里貫」。《隋書·經籍志》「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古代的戶籍可指一個人的出生地(貫)和家庭徭役種類(籍)的登記文件。《 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籍貫合在一起,不是字面意思的簡單相加,而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來籍貫,祖籍地是一個家族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魏書·景穆十二王列傳》:「太興弟遙, ……遷冀州刺史。遙以諸胡先無籍貫,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說胡人沒有出生地,而是沒有注冊。《魏書·宦官列傳》:「石榮籍貫兵伍,……」即其籍編於軍隊。
公民的籍貫
參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號文件,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記籍貫後,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隨之更改。
籍貫的使用
籍貫的使用頻率仍然很高,但特別是年輕人不很重視,他們普遍錯誤認為籍貫就是戶口所在地或出生地,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的一種表述。由於近代以來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數量巨大的流動人口和人口遷徙,大量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籍貫地或忘記了自己的祖籍地,就勉強以父親或母親的戶籍地作為自己的籍貫地,這是很錯誤的。戶籍地,就是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18周歲以前的戶籍所在地,即個人的出生的地方(按照最新的地域劃分)或居住地,不是父親或母親的戶籍地,也不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戶籍地。而「祖籍」要追溯到哪一代,一般是曾祖父輩。舉個例子,張三此前戶口在四川,出生地是湖北,祖籍(曾祖父輩及以上)是湖南,現在戶口從四川遷到了北京。他的籍貫准確說是湖南。經常使用的 XXX 人,其中的 XXX 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貫,而不是戶籍地,比如「湖南人」,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貫地是湖南,是湖南的人,而不是說某人的戶籍地是湖南。
『陸』 中國歷代名人名錄
摘錄 李思訓碑 麓山寺碑 雲麾將軍李秀碑 鑒 真·手札 韓擇木·唐上都薦福寺大戒德律師碑額 唐上都薦福寺大戒德律師碑 葉慧明碑 賀知章·孝經 史惟則·大智禪師碑 李 白·上陽台帖 國 銓·善見律經卷 徐 浩·巨川告身帖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多寶塔碑 麻姑仙壇記 顏氏家廟碑 顏勤禮碑 自書告身帖 元次山碑 裴將軍詩帖 東方朔畫像贊 張 旭·古詩四帖 肚痛帖 郎官石柱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千字文殘石 懷 素·論書帖 自敘帖 苦筍帖 小草千字文 大字千字文 李陽冰·城隍廟記 三墳記 般若台題銘記 棲先塋記 韓愈·鳶飛魚躍 鸚鵡頌 白居易·愣嚴經 柳公權·蘭亭詩 玄秘塔埤 金剛經 高元裕碑 苻
■碑 魏公先廟記 李 紳·正書 王 鐸·行書 鄭審則·目錄跋 呂秀岩·景教流行中國碑 裴 休·圭林禪師碑 吳通微·楚金禪師碑 沈傳師·羅池廟碑 杜 牧·張好好詩卷 高 閑·千字文卷 韋項墓誌蓋 永烈公主志蓋 無名氏·說文解字 春秋經傳集解 田夫人墓誌
■墓誌 五代十國 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題跋 神仙起居法帖 韭花帖 夏熱帖 李 煜·行草書 彥 修·草書 陳 摶·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無名氏·妙法蓮華經卷 宋 朝 趙 炅·寄張祜 宮娥 登黃鶴樓 徐 鉉·尺牘 呂公弼·尺牘 王 詵·孫過庭草書千字文跋 蔣 燦·行書札 李建中·貴寶帖 土母帖 同年帖 歐陽修·集古錄跋尾 自書詩文 韓 絳·與人事帖 李宗諤·行楷墨翰 文彥博·行書札 陳
■·行書札 釋夢英·千字文 林 逋·自書詩 趙
■·尺牘 宋 庠·尺牘 張舜民·尺牘 司馬光·天聖帖 寧州帖卷 王 著·淳化閣帖 王 份·飲止帖 蔡 襄·自書詩卷 自書謝表 陶生帖 自書詩卷 山堂帖 海隅隴畝之人 范仲淹·道服贊 蘇 洵·行書札 蘇舜欽·草書詩札 薄宗孟·行書札 王安石·愣嚴經旨要卷 行書頁 錢 勰·尺牘 李之儀·別紙帖 王 覿·辟置帖 呂嘉問·尺牘 蘇 軾·祭黃幾道文 草書醉翁亭記 洞庭春色賦 新歲展慶帖 與可畫竹贊 人來得書帖 醉翁亭記 佛 印·李太白傳 王岩叟·尺牘 曾 布·尺牘 蘇 轍·尺牘 黃庭堅·惟清道人帖頁 牛口庄題名卷 松風閣詩卷 杜甫寄賀蘭
■詩 黃州寒食詩卷跋 廉頗藺相如傳卷 寒山子寵居士詩卷 蔡 卞·雪意帖 吳 說·門內帖頁 邵
■·尺牘 薛紹彭·行書卷 大年帖頁 雜書 得告帖 行書卷 蔡 京·十八學士圖跋 聽琴圖題詩 雪江歸棹圖卷跋 唐明皇
■頌跋 曾 紆·草履帖 秦 觀·摩詰輞川圖跋 米 芾·虹縣詩 砂步詩帖 蜀素帖 篆刻千字文 多景樓詩冊 參政帖頁 尺牘 三吳帖 劉正夫·又啟帖 王安中·尺牘 白玉蟾·四言詩卷 仙廬峰六泳卷 定軒銘卷 蘇 過·贈遠夫帖 王 鞏·冷淘帖 汪 藻·違別滋久帖 趙 佶·草書題扇 詩帖 千字文 夏日詩帖頁 趙令疇·跋懷素自敘帖 王 升·杜門帖 洪 遵·暌遠許時帖 李 綱·近被帖 米友仁·文彥博三帖跋 動止持福帖 趙 構·徽宗文集序 賜手書 七言律詩 洛神賦卷 千字文 張 浚·遠辱帖 楊無咎·諸遂良陰符經跋 韓世忠·與總領書帖 岳 飛·前出師表 王十朋·行書 趙爾崧·子濟帖頁 楊萬里·草書札 尤 袤·范仲淹尺牘跋 陸 游·尺牘 苦真帖頁 范成大·贈佛照禪師詩碑 中流一壺帖頁 西塞漁社圖卷跋 垂誨帖 張孝祥·臨存帖頁 關徹帖 趙
■·書《後赤壁賦》 蔡公祭 朱 熹·劉子羽神道碑 文稿 草書周易 林希逸·楷書卷 樓
■·跋千里江山圖卷 張
■·正書幅 富直柔·尺牘 吳 琚·七絕詩軸 毛伯成卷 姜 夔·跋王獻之保母貼 趙孟堅·自書詩卷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卷 金剛經 待漏院記卷 杜甫七律 李伯嘉墓誌 佛遺教經 魏了翁·文向帖 文天祥·行書宏齋帖 《木雞集》序 趙 昀·楹聯 無名氏·摹褚遂良樂毅論冊 金 元 蔡松年·跋蘇軾李白仙詩卷 施宜生·跋蘇軾李白仙詩卷 劉 沂·跋蘇軾李白仙詩卷 高 衍·跋蘇軾李白仙詩卷 蔡
■·跋蘇軾李白仙詩卷 密庵咸傑·法語 大慧宗杲·尺牘 王庭筠·行書七絕詩碑 幽竹枯槎圖卷跋 趙秉文·跋趙霖昭陵六駿圖 張孔孫·跋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 完顏
■·告諸姬 商 梃·跋楊凝式神仙起居法 姚 挺·別去帖 顧 安·行書七言詩 胡長孺·書札 趙孟頫
■·無逸篇 帝膽巴碑卷 行書十札卷 行書洛神賦卷 妙嚴寺記 臨《蘭亭序》 歸去來辭 鮮於樞·行書送李願歸盤谷序卷 草書杜工部行次昭卷 麻徵君透光古鏡歌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安石雜詩卷 鄧文原·行書五律詩頁 楷書芳草帖頁 錢良佑·吳中唱和詩卷 張 奎·題詞畫詩 張 適·周上卿傳 龔
■·魏了翁文向帖跋 趙 儼·行書 沈 岩·尺牘 陸 廣·題燕文貴秋山蕭寺圖跋 明 本·法語 袁 易·錢塘雜詩 吳 鎮·草書心經卷 張 雨·行書台仙閣記卷 題畫二詩卷 趙 雍·行書彰南八詠卷 虞 集·楷書劉垓神道碑卷 行書信札 揭
■斯·真草千字文 歐陽玄·行書春暉堂記卷 康里
■·奉記帖頁 草書張旭筆法卷 楊維禎·草書城南唱和詩卷 釋溥光·草書石頭和尚草庵歌卷 倪 瓚·楷書靜寄軒詩軸 行書淡室詩軸 吳 睿·篆書千字文隸書離騷卷 王 蒙·行書愛厚帖頁 泰不華·篆書陋室銘卷 郭 畀·行書待卷 陳 基·行書相見帖 行書苦雨帖 馬 治·行書數年帖 陸居仁·行書苕之水詩卷 行書跋鮮於樞詩贊卷 俞 和·行書自書詩卷 仇 遠·行書自書詩卷 饒 介·行書士行帖頁 沈 右·行書初度帖 行書風過帖 明 朝 宋 濂·行草諸葛亮出師表 跋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圖卷 劉 基·行書春興八首詩卷 危 素·題跋 邊 武·千字文 朱元璋·論不必渡海帖 宋 克·七言絕句 章草急就篇卷 沈 度·歸去來辭軸 不自棄說軸 敬齋箴 馬 愈·暑氣帖 王 履·華山圖序 宋 廣·風入松詞軸 太白灑歌軸 錢 博·王勃滕王閣序軸 陳 璧·五言古詩軸 方孝孺·默庵記卷 徐 賁·題濯清軒詩頁 宋
■·敬覆帖卷 沈 桀·行草千字文 五言古詩軸 卞 榮·題吳鎮漁父圖卷 解 縉·宋趙恆殿試佚事 李邕古詩四帖跋 程南雲·千字文冊頁 於 謙·公中塔圖贊 張 駿·杜甫貧交行詩軸 朱瞻基·雪意歌 陶宗義·隸書 陳敬宗·跋湖山平遠圖記 劉 珏·自書詩 仰間帖 商 輅·浙藩送行詩序 徐有貞·別後帖 聶大年·煩求帖 杜 瓊·榮登帖 許 初·篆書軸 周 鼎·題吳鎮漁父圖卷 姚 綬·行書詩卷 夜行詩 草書軸 張 弼·學稼草堂記 蝶戀花詞軸 七言絕句 沈 周·聲光帖頁 七律詩軸 東園菊花詩 趙雍沙苑牧馬圖跋 陳獻章·大頭蝦說 城南唱和詩 自書詩 李應楨·致惟
■札 尺牘 枉問帖冊 吳 寬·匏研記 神竹詩卷 題沈周山水畫跋 謝文太僕送匏研詩 李東陽·雜詩 行草甘露寺詩軸 王 鏊·七言律詩 自書詩 金 琮·七絕詩軸 山中寫懷詩 題杜檉居古賢詩意圖 祝允明·前後出師表卷前後赤壁賦卷草書軸尺牘戴氏堂記李白詩卷自書詩卷邵 寶·東庄雜詠詩卷文徵明·四體千字文醉翁亭記行草題扇草書題扇行草詩軸顏真卿劉中使帖跋赤璧賦唐 寅·聯句詩七絕對聯自書詩王守仁·龍江留別詩卷五言古詩徐 霖·篆書千字文陸 深·
■莒詩王 寵·送陳子齡會試詩頁陳 淳·白陽山詩王 寵·草書題扇張華勵志詩五言律詩長樂宮賦文 彭·五言律詩文 嘉·七言絕句三首豐 坊·逍遙游自書詩羅洪先·夜坐詩十首莫如忠·答友人詩王觳祥·庾信馬射賦王 問·慧山寺示僧詩唐順之·七言律詩陳 芹·自書詩俞允文·論書語楊繼盛·自書稿茅 坤·行書劍南詩卷王逢年·韓愈琴操十首周天球·行楷條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海 瑞·奉別帖黃姬水·行書楊慎詩卷徐 渭·草書七絕詩軸行書雨夜剪春韭詩軸行書女芙館十詠卷草書詩卷雜詩吳應卯·五言詩王世貞·行書自詩卷王
■登·行書五言詩軸孫克弘·隸書庭園記軸張風翼·自律詩五言詩屠 隆·七言律詩戚繼光·行草書詩軸湯顯祖·行書詩卷鄒元標·五言詩祝世祿·五言絕句邢 侗·臨王羲之書岑參七言絕句邢慈靜·臨王羲之書申行時·七言律詩德 清·住山法語邢 侗·題畫竹詩陳嘉燧·書懷詩二首董其昌·楷書匯浩命卷小楷書月賦卷楷書千字文卷王維五言絕句晁文公語蘇軾重九詞樂毅論陳繼儒·薛文清語自書詩明神宗·警句范允臨·行書七言詩軸葉向高·登福廬詩朱之蕃·東閣唱和詩韓道亨·李白文趙宦光·篆書杜牧江南春詩軸綦母潛詩句莫是龍·五言絕句李日華·手札冊孫慎行·佛家語八屏條婁 堅·行書七律詩軸唐人絕句六首鄒迪光·草書題扇李待問·七言絕句黃 輝·五言律詩陳元素·行書軸七言律詩軸劉重慶·臨王羲之書陳永年·五言律詩杜大綬·七言絕句嚴 衍·七言絕句張瑞圖·草書木蘭歌卷蘇軾前赤璧賦草書卷米萬鍾·題扇行書七律詩軸楷書袁昂古今書評軸歸昌世·行書七律詩軸喬一琦·草書七絕詩軸王思任·詩文軸文從簡·行書題扇文震孟·隸書橫幅宋 珏·草書軸李流芳·題扇藍 瑛·對聯眭明永·對聯張溥墓誌銘唐禹昭·猛雨連朝夕詩題扇黃道周·行書七言詩軸行書五言詩軸倪元璐·行書詩軸行草舞鶴賦卷侯峒曾·七言律詩陳 盟·自書文陳光祚·七言律詩許 友·草書詩幅邵 彌·書札查繼佐·題扇楊文驄·行書五絕詩軸行書詩軸祁豸佳·行書詩幅黃淳耀·行書七言詩軸史可法·草書條幅閻爾梅·行書少林詩軸陳洪綬·行書詩軸詩稿行書七絕詩軸清 朝王 鐸·草書杜甫詩卷自作七律自作五律 三潭詩卷臨古法貼王時敏·自作七絕陶潛詩題扇草書龔 賢·漁歌子順 治·正大光明康 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詩顧炎武·書札傅 山·丹楓閣記讀傅鐙七律四屏條高適五律呂 潛·自作絕句宋 曹·行書五古詩軸周亮工·自書五律四首寒食登詩話樓作喬崇烈·自作絕句王光承·五律米漢雯·行業七絕詩軸冒 襄·永夾竹桃之一鄭
■·隸書五言詩軸程 邃·行書五律詩軸歸 庄·行書五律詩軸施閏章·寓松屋漫題查士標·行書七絕詩軸臨米芾詩帖笪重光·題向道閣自作絕句程正揆·行業雜記卷王弘撰·臨講堂貼梅 清·秦淮舟泛詩毛奇齡·即事詩王夫之·大雲山歌方以智·詩書水中雁字十五首詩卷徐 枋·五言詩沈 銓·七言聯李嘉胤·自作絕句董小宛·秋閨詞十一首王
■·七絕朱彝尊·楹聯查
■·行書卷孔尚任·行書貼今 釋·七絕法若真·五律草書幅朱 耷·隸禹王碑文真書臨蔡邕書毛侍周頌卷姜宸英·歐陽修書錦登記行書軸王士
■·舊作二首惲壽平·題畫詩今 無·默妙歌陳奕禧·七絕韓
■·七絕何 焯·七律雍 正·臨趙孟
■書元僧明本記號對聯王鴻緒·杜甫詩孫岳頒·七絕汪士慎·自書詩卷七古一章隸書詠牽牛花詩軸高風翰·手札隸書江亭客興詩軸華 岩·行書鑽窗漫吟詩軸王 澍·篆書謙卦軸臨古法貼漢尚石鏡銘石 濤·記雨歌楊 賓·行書張潮采蓮詞軸楊 法·五言詩汪士
■·文賦行書蟠桃賦軸白居易吳郡詩石記吳山濤·行書詩卷高其佩·行書悔過詩卷陳邦彥·行書七律五首詩軸李
■·五言詩絕句四章皇甫飲·桃花園記卷高 翔·隸書陶淵明飲酒詩軸五言詩乾 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臨王羲之樂毅論清明桐軒畫靜書為游藝丁 敬·七絕隸書五律詩金 農·伯琦冊廣陵旅舍之作真書冊節臨碑語語摘隸書七律詩軸張 照·臨董香光書錄論書話鄭 燮·行書詩軸行書論書軸城隍廟碑李白長干行一首自書詩黃 慎·送汪瞻侯歸姑蘇詩草書七律詩軸劉 墉·真行書詩文元人絕句李白詞二首王安石絕句臨顏真卿蔡明遠帖臨古法帖臨米芾詩帖梁
■■·七絕汪由敦·臨蘇軾詞王文治·草書王羲之十七帖軸待月之作七言聯梁同書·文摘董其昌語姚 鼐·行書七絕詩軸游東江詩冊錢大昕·宋拓顏真唧多寶塔碑題詞七言聯跋記一則翁方綱·絳貼跋真書詩卷桂 馥·隸書軸語摘蔣 仁·董其昌經臨王羲之想賓帖軸段玉裁·論書一則錢 灃·行書軸七賢詞記七絕鄧石如·唐詩集句篆書軸篆書冊五言對聯草書七言聯永
■·真書詞林典故序軸臨歐陽詢法帖巴慰祖·節臨西狹頌五言詩隸書孫綽游天台山賦屏錢 坫·語摘篆書屏黎 簡·五言聯奚 岡·檀園論書一則黃 易·臨岐陽石鼓文之二節臨石門頌軸摹婁壽碑九十二字警語法式善·行書詩軸洪亮吉·送巨超僧自焦山歸主玉笥山方丈序警語七言聯鐵 保·臨王獻之法帖冊孫星衍·七言聯行書七律詩軸八言聯伊秉綬·節臨張遷碑隸書七言聯隸書四方聯薔薇花詩錢 泳·七言聯張
■·七言聯張問陶·七絕阮 元·行書題畫詩軸五言聯京邸看花詩陳希祖·行書軸陣鴻壽·行書七絕詩軸七言聯五言聯李兆洛·七絕朱為弼·七言聯張廷濟·五言聯跋瘞鶴銘殘本七言詩李宗瀚·行書屏行書條幅吳榮光·五絕十一字聯包世臣·警語草書軸節錄書譜節臨秋深帖林則徐·警語七言聯行書錄洛陽名園記軸道 光·悅心殿即事郭尚先·溫公墓誌銘冊莫友芝·八言聯鄧廷楨·篆書說文序辭軸梅植之·陶潛詩散文篇吳熙載·五言詩七言聯何紹基·五言聯論畫語洪秀全·楹聯龔自珍·詩札曾國藩·金陵湘軍陸師昭忠祠記尺牘馮桂芬·七言聯楊沂孫·七言聯咸 豐·敬佛左宗棠·七言聯楊 峴·行書詩稿七言聯慈 禧·雲潤星輝平安富貴俞 樾·隸書隸書屏張裕釗·七言詩七言聯贈沈曾植書徐三庚·吳寬傳及張湯傳等趙之謙·真書急就章冊八言聯抱朴子內篇佚文家太常孟子題辭四屏條翁同
■·論畫語八言聯張之洞·楷書武生篇丁汝昌·楹聯光 緒·對聯宣 統·對聯李文田·八言聯吳大
■·書札七言聯近現代王
■運·對聯篆書聯楊守敬·對聯行楷東坡詩軸行書信札陸潤庠·論文吳昌碩·行草橫幅行書軸篆書軸隸書聯陸 恢·論書軸王
■·書札周伯希·信箋景其
■·對聯沈曾植·行草詩軸草書屏張 謇·贈書軸草書軸嚴 復·對聯行書軸徐世昌·行書聯王同愈·行書軸張 貞·詩軸伊立
■·篆書軸陳三立·對聯陳 衍·行書軸朱孝藏·對聯喻長霖·錄王虛舟跋顏帖康有為·書箋橫幅條幅對聯梁鼎芬·條幅鄭孝胥·對聯曾 熙·書軸條幅對聯條幅沈 衛·條幅行書聯齊白石·篆書聯行書軸行書扇面篆書橫披篆書屏條幅華世奎·楷書黎元洪·書軸蕭蛻庵·條幅黃賓虹·篆書軸手札篆書軸行書信札行書詩跋篆書聯孫 文·橫幅橫披贈詞行書橫幅行書題詞序文楷書對聯行草信札吳稚暉·詩軸庄蘊寬·篆書聯蔡元培·對聯行書軸羅振玉·篆書聯孫 儆·篆書聯賀培新·墓碣銘李瑞清·隸書軸對聯行書軸草書軸篆書條幅條幅行書題跋行書信札對聯趙 熙·條幅許指嚴·對聯葉為銘·篆書軸劉鳳起·書軸舒樹基·橫幅王 震·鶴壽章炳麟·條幅詩軸篆書軸張伯英·行書軸王世鏜·行草尺牘羅
■融·對聯梁啟超·楷書聯黃 興·書軸趙子雲·行草軸童大年·篆書橫披沈君儒·自作詩黃炎培·橫披楊 度·對聯譚延
■·對聯丁佛言·楷書篆書聯草書屏於右任·書札楷書軸草書軸草書聯草書軸何香凝·書札黃葆戊·隸書聯張 靖·篆書軸行書軸王福庵·隸書軸篆書軸李叔同·監祀三山公碑監孫秋生造像記楷書軸楷書聯監司馬景和孟敬到墓誌楊昭
■·書軸陳獨秀·行書軸詩箋行書軸柳治
■·楷書聯隸書聯行書詩箋楊天驥·書軸馮灌文·行書橫披李馨佛·行草書軸周樹人·行書卷張宗祥·草書軸行書軸詩抄葉恭綽·行書軸楷書行書札陳陶遺·行書聯任 堇·行書軸馬君武·贈詩李 健·對聯章士釗·行書軸馮玉祥·悼詩蔡 鍔·行書札張 瑋·楷書杜詩陳勵修·隸書軸李涵楚·行草書軸馬一浮·行草書軸靳 志·行書軸三 多·隸書軸余紹宋·行書軸吳 梅·行書聯潘少梅·行書軸陳樹人·題聯程愧生·論書箋謝無量·自作詩軸沈尹默·詩札行書軸篆書聯行書軸懷舊賦王用吉·臨散氏盤張默君·書軸陸和九·楷書聯篆書聯行書鄧爾雅·書札第書橫幅王
■·行書扇面楷書信札馬敘倫·行書軸寇 遐·行書聯周作人·書箋王師子·篆書軸卓君庸·對聯錢 罕·對聯潘齡臬·行書軸曹廣楨·對聯柳亞子·行書軸信箋王雲五·書札王鈍根·行書聯李大釗·行書信札張 群·砥礪學行簡經倫·對聯張嘉
■·輓詞馬公愚·行書劉半農·隸札何應欽·輓詞袁克文·行書聯姚錫鈞·贈詩李宗仁·祝壽詞胡 適·行書信札林直勉·隸書聯張風
■·篆書軸薛篤弼·輓詩王世傑·題詞鄧誦先·對聯楊 銓·題詞郭沫若·草書軸行書軸草書軸石鼓文聯五言詩幅梁漱溟·行書杜詩林東郊·草書信札陶行知·行書題詞沈兼士·行書贈詞葉聖陶·篆書聯潘公展·行書贈詩溥 儒·行書聯徐悲鴻·行書札書軸行草軸趙恆惕·隸收聯傅斯年·行書橫披劉海粟·誠實郁達夫·行書壽詞豐子愷·行書聯陸維釗·草書軸七言對聯鄧散木·篆書軸楷書軸篆書聯隸書聯鄒韜奮·成竹在胸張大千 對聯行書軸楷書軸瞿秋白·書軸葉振家·行書軸陳玉璋·隸書聯老 舍·還我山河潘伯鷹·行書札陶博吾·自遣詩余中央·行書韋應物詩謝隨安·篆書聯酈
■·隸書聯沙孟海·草書橫披行書聯行書軸蕭 嫻·對聯張學良·對聯楊望尼·論書軸林國選·對聯高二適·懷素自稱帖扉頁詩隸書聯白 蕉·集宋詞毛澤東·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採桑子·重陽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周恩來·題詞劉少奇·題詞鄧小平·題詞� [圖書目錄]: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銘文�靜簋銘文�散氏盤銘文�虢季子白盤銘文�毛公鼎銘文�兮甲盤銘文�牆盤銘文�散氏盤銘文�籀文�陳侯簋銘文�石鼓文�秦漢三國�秦始皇·壽字蟲鳥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斯·篆書�晉朝�杜預·歲終帖�衛恆·一日帖�晉元帝·中秋帖�安軍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無申帖�隋朝�楹維珍·優婆塞經卷�楊堅·慧則法師帖�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釋智永·真草千字文
[圖書目錄]: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銘文�靜簋銘文�散氏盤銘文�虢季子白盤銘文�毛公鼎銘文�兮甲 盤銘文�牆盤銘文�散氏盤銘文�籀文�陳侯簋銘文�石鼓文�秦漢三國�秦始皇·壽字蟲 鳥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斯·篆書�晉朝�杜預·歲終帖�衛恆·一日帖�晉元帝·中 秋帖�安軍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無申帖�隋朝�楹維珍·優婆塞 經卷�楊堅·慧則法師帖�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釋智永·真草千字文
『柒』 籍貫正確填寫方式
籍貫正確填寫方式
籍貫正確填寫方式,戶口本上是有寫著我們的戶籍的,我們在辦理一些事情的時候,有時候需要填寫籍貫,也就是我們的戶口本以及身份證上都會有我么的戶籍所在地,下面看看籍貫正確填寫方式。
一般以某人的太祖父(或高祖父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 或太祖母(或高祖母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
或外太祖父(或外高祖父或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外太祖母(或外高祖母或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
「籍貫」填寫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長期居住地),是1999年全國范圍內重新填寫新版《幹部履歷表》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檔案局聯合下發的「填寫說明」的解釋。
祖父的長期居住地,大多數與祖父的出生地、戶籍地是一致的。如果祖父出生地與戶籍地不一致的,也最好填寫長期居住地一致的出生地或者戶籍地作為籍貫。
還是無法確認的,可以綜合祖父往上直系親屬的籍貫、祖父的出生地與戶籍地、祖父的長期居住地的具體情況,向管理使用該資料的單位或部門咨詢。
一經確認,非因特殊情況,不得隨意改動,以免因檔案資料的矛盾沖突帶來新的困擾。祖父的出生地這一說是此「填寫說明」的一個歧意,後來的歷次文件都把這一說法取消了。
填寫籍貫時,具體到縣(市)即可,不需要更細化省/自治區/直轄市 + 區/縣。
一般區域:
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區/澳門特區/+縣/縣級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
省級和縣級、鎮級行政區劃中間不寫地級區劃(地級市)名稱。把如今的行政劃分地對照 祖輩的長久居住地。
部分少數民族分布區:
自治區/省/直轄市+自治縣/縣/縣級市+民族鄉/鄉/鎮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旗/自治旗(縣級)/縣/市轄區/縣級市/+民族鄉/鄉/鎮
韓國:
道/廣域市/漢城(首爾)/濟州+邑,區,面/洞,邑,面/區/洞,邑,面
朝鮮:
道/平壤,羅先,南浦市/新義州特區+ 邑,區,面,里,勞動者區/區域,郡/ 洞,里、郡、勞動者區
日本:
縣,大阪府、京都府/道/東京都+市,町,村,郡,區/支廳/特別區
越南:
坊(或鄉)、郡(或縣)、市、省
蒙古:
盟(省)/烏蘭巴托市+蘇木/區,小區
籍貫指祖輩居住地或個人出生地。通俗來講就是老家在哪裡的,一般都是按照戶口本上的地區去填寫。在需要填寫的時候,我們可以翻一下自己的戶口本。
在上面會有專門的一個欄目填寫這個籍貫,並且跟出生地或者所在地是不同的概念,千萬不要搞混了,一般寫到某某市或者某某縣即可。
法律依據:
籍貫指祖輩居住地或個人出生地。通俗來講就是你老家在哪裡的,一般都是按照戶口本上的地區去填寫。
在需要填寫的時候,我們可以翻一下自己的戶口本,在上面會有專門的一個欄目填寫這個籍貫,並且跟出生地或者所在地是不同的概念,千萬不要搞混了,一般寫到某某市或者某某縣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籍貫不是你的所在地,也不是出生地,舉個例子,原本您是廣東人,但是後來又搬遷到了北京,雖然戶口本上是北京地址,但是您的籍貫還是廣東的。
籍貫是指什麼
籍貫,又稱為祖居地或原籍,是指祖父(爺爺)或以上父系祖先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籍貫原則是一般是跟隨父系,也有少數跟從母系的。現在一般不做強制要求,新生兒可以在父母任何一方的常住戶口所在地申報戶口。
籍貫是指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又名祖居地或原籍,籍貫原則上一般從父,個別特殊情況從母系的,原籍地是原來的籍貫。
中國大陸的籍貫填寫,按照委員會組織部及國家檔案局1991年頒布的《幹部檔案工作條例》中規定:籍貫填寫黨員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長期居住地)在上述規定中,雖然沒有對「長期」兩字作進一步的詮釋,但總的時間概念還是明確的。
舉例來說,中國共產黨黨員甲的父親從世代居住的上海來北京工作,此後甲的父親一直在京居住,那麼北京就是其父的長期居住地。甲在填寫籍貫時。
他的籍貫就是祖父的`長期居住地上海,而不是北京。而甲的子女再填寫籍貫時,子女的籍貫就是北京了,除此之外,行政區劃的變動也需要照新的規劃填寫。
籍貫的含義
籍貫,又名祖居地或原籍,詳細是指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原籍地是原來的籍貫。
籍貫的由來
在古代,籍是指一個人的家庭對朝廷負擔的徭役種類,也就是指其所從事的職業,如「鹽戶」(專門為朝廷煮鹽以服役的)、「軍戶」等。北魏詩歌《木蘭詩》中木蘭家就是軍戶,所以「「昨日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同一種戶役的人戶都編入一份冊籍。
貫指一個人的出生地,如「鄉貫」、「里貫」。《隋書·經籍志》「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 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
籍貫合在一起,指一個人的出生地(貫)和家庭徭役種類(籍)的登記文件。《魏書·景穆十二王列傳》:「太興弟遙, ……遷冀州刺史。
遙以諸胡先無籍貫,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說胡人沒有出生地,而是沒有注冊。《魏書·宦官列傳》:「石榮籍貫兵伍,……」即其籍編於軍隊。
從魏晉時期開始,國家對籍貫加強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賦稅的流失。《魏書·食貨志》:「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貫不實。」指出當時籍貫的漏洞。
籍貫的填寫
1、一般填寫出生地。 寫到縣(區)一級就夠了,
比如:上海市浦東區。
或者:安徽省阜南縣。
2、省市或者行政直轄市,自治區的簡稱
比如:上海(滬)
或者:浙江(浙)
3、籍貫是指祖輩居住地或個人的出生地。並不是你現在住的地方。
4、籍貫也不是你戶口本的所在地,
比如我們之前在湖南出生後來戶口遷移到北京去了(那麼我們的籍貫依舊是湖南的『』湘「)而不是北京的』京『
5、籍貫一般都是從父籍,個別從母系的。這個要因人因事而異。
一般在填寫表格的時候,我們都是直接填寫省市的簡寫就可以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籍貫的填寫表示爭議,認為籍貫本身就是一個世世代代永居一處的農耕經濟的概念,在現代含義含糊不清。在各種登記表格中,籍貫一欄應該被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