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進口圓形釣魚船在什麼地方可以購買
不要去買賣或者製造任何釣魚的東西,買賣或者製造任何釣魚的東西都是殺生的行為,惡報很嚴重的!
Ⅱ 越南海軍的裝備艦船
越南海軍的現役主戰裝備雖然種類齊全,但絕大多數是由蘇聯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援助而來的,或是美國20世紀40年代生產的裝備。例如5艘別佳級護衛艦,是陸續在1978~1984年間引進的,3艘美製1-150級和511-11528級坦克登陸艦均為20世紀40年代前期產品,已很少在海上活動。此外,越南艦艇的噸位普遍較小,除了「別佳」級護衛艦的噸位達到千噸以外,其它艦艇(登陸艦除外)的噸位最大不超過600噸,小的只有幾十噸。雖然越南對一些艦艇進行了改造升級,但由於這些裝備服役年限長,普遍老化,零備件嚴重不足,因此明顯影響了越南海軍的整體作戰能力。
在現役的100餘艘水面艦艇中,攜載的武器以各種口徑的艦炮為主,只有5級19艘艦艇裝備有反艦和防空導彈,如2艘BPS-500級輕型護衛艦裝備有最大射程達130千米的2座4聯裝SS-N-25反艦導彈以及SA-N-10防空導彈24枚。SS-N-25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一型遠程、多用途亞音速反艦導彈,射程5-130千米,飛行速度0.9馬赫,飛行高度5N10米(末段掠海)。由於該型導彈飛行高度低,本身的雷達反射面積小,使敵艦難以發現和攔截,故而易於達成攻擊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可見,越南海軍水面艦艇具有一定的反艦、潛和防空作戰能力,其反艦作戰半徑最大可達130千米。SA-N-10是蘇聯20世紀80年代由陸用SA-16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系統移植而來的產品,屬第二代防空武器,飛行性能優良,具有較大的作戰空域,最大射程5000米,射高3500米,最大速度1.7馬赫,採用紅外製導,單發殺傷概率0.6。
裝備防空導彈的共4級11艘艦艇,除BPS-500級外,還有「毒蜘蛛」級輕型護衛艦、「光明」級巡邏艇、「大胡蜂」級導彈艇等,分別裝備了SA-N-5和SA-N-10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SA-N-5主要用於對付低空和超低空慢速飛行的空中目標,保護艦船自身免受空中襲擊,最大射程6000米,射高30-2300米,最大速度1.5馬赫,採用紅外被動尋的制導,單發殺傷概率0.5。
5艘「別佳」級護衛艦是其主戰裝備,不過未配備反艦和防空導彈,攜帶的武器主要是406毫米或533毫米魚雷、反潛火箭彈和76毫米艦炮。魚雷和艦炮的最大射程為15千米,反潛火箭深彈的最大作戰半徑為6000米,具有中近程反艦/潛作戰能力。
水面戰艦在防空作戰中,以各種口徑的艦炮為主,艦空導彈為輔,具有有限的近程點防禦作戰能力。如「別佳」級護衛艦裝有2座雙聯裝76毫米炮,BPS-500級輕型護衛艦有1座76毫米炮和1座30毫米AK-630炮。這些艦炮基本上都由蘇聯生產,主要承擔近程防禦作戰任務。其中以6管30毫米AK-630炮最為先進,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水平,射程2000米,射速3000發/分,能形成密集彈幕,不僅能反低空飛機,也具有較好的反反艦導彈能力。其餘艦炮多為20世紀60年代水平。
越南潛艇部隊是建立在六艘「基洛」級潛艇基礎上的。2009年,越南向俄國營武器出口公司訂購了6艘636M型柴電潛艇(北約稱「基洛」級),合同金額高達32億美元,在越南國防預算中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也是俄羅斯最大的海軍出口訂單之一。俄羅斯將交付其中兩艘潛艇。第一艘(河內號,舷號HQ-182)正在進行航行測試,已成功完成12次下潛,其中包括一次深潛測試。該潛艇的國家測試將於夏季完成,2012年9月交付越南。第二艘潛艇(胡志明號,舷號HQ-183)的系泊測試也將開始進行。第三艘潛艇(海防號,舷號HQ-184)於2013年8月下水。其他幾艘潛艇的准備工作也即將開始。
海軍的空中裝備為2架M-28海上巡邏機和3架Be-12遠程反港,偵察機。M-28的速度335千米/小時,升限4200米,航程1365千米。其ARS-400雷達系統可進行360°搜索和偵察,探測160千米外的目標。Be-12的速度為608千米/小時,升限達11280米,航程7500千米。該機可攜載包括深彈、水雷或魚雷等共計5噸的攻擊武器。但由於數量有限,越南海軍的空中作戰能力明顯不足。
然而,由於越南非常重視對海洋權益的爭奪,因此其海軍的後勤裝備現代化步伐明顯較快,其軍輔船的數量在南海周邊國家裡屬於較多的,主要有3級20艘在役,其中包括2座浮船塢。此外還有2艘YOG-5級駁船、1艘海洋拖船和10艘港口拖船等。這些軍輔船很大一部分是越南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根據「自立自強」、「自主造船」的思路自行建造的,國產化水平較高,減少了對外國裝備的依賴,同時也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總體來說,越南的海軍支援保障裝備建設水平較高,能夠形成有效的海上支援保障能力。
Ⅲ 越南海軍長沙號是一首驅逐艦還是護衛艦軍艦排水量多少武備情況多謝了!
長沙號根本不算戰斗艦,僅僅是由越南艦船科學技術研究所設計的一款軍用運輸船。該艦長71米,寬13.2米,最大航速每小時16海里,自持力為40天,在搭載180名海軍士兵情況下可在海上航行20天。——排水量估計3-4000噸
Ⅳ 越南有一艘大型絞吸式挖泥船 叫什麼名字
聖鼎號??青州市聖鼎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專業製造中小型絞吸式挖泥船!!!
Ⅳ 越南漁船和中國漁船的質量誰更好
只要認真看過去年中越南海「碰碰船」視頻的人,都會得出正確的答案的,越南的海上漁船大多都是木製的,而中國的漁船全是鋼制的,你說誰的質量好,木質漁船質量再好,能經的住鋼制漁船的撞擊嗎?
Ⅵ 中世紀的航海時代中 大概有幾種在各個海域經常見的船型 那些船的性能如何
中世紀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
中古前期獨領風騷的北歐造船技術
中世紀時代,歐洲人的造船技術分為南北兩種風格。中世紀前期,以北歐人的造船術最富特色。
北歐地區水域寬廣,居民們很早就建造了船隻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學家曾在丹麥發現了許多屬於青銅時代的船隻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須刀上。畫中船隻船體較長,船首十分高大,類似天鵝頸狀,上面還刻有各類動物頭像,船隻中央畫著一株豎立起來的樹木。在日德蘭南部的約爾斯普林沼澤地區,發掘了一隻大約建造於公元前後的船,與青銅時代的圖畫船頗為相似。船身細長,長達42英尺,結構精巧,宛如一艘競賽快艇。每塊船板都很窄,不用釘攏,而是合了縫之後再綁縛在骨架上。中世紀早期,北歐船又有一些新的發展。1863年,在丹麥的尼達姆地區發現了兩艘大船。其中一艘現存石勒蘇維格的一個博物館里,船長60多英尺。此船已顯示了北方船不同於南方船的三個特點: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疊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縫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達姆船是「雙頭」,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沒有什麼區別,而南方船隻的頭尾很不一樣。
3.無甲板。船主要靠槳來推動,還沒有桅和帆。此船略帶圓形,只有一個粗糙的龍骨。
8世紀,維京人的船開始發展為帆船。在瑞典果特蘭群島上所留下的一系列這個時期的雕刻中,已發現帆不是一小塊布,而是滿面的方帆,帆面還塗有紅藍等條狀色帶,成為一種奪目標識。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沒有置一根橫桁。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人駕駛著帆船向各個方向的海洋推進。他們遷徙的范圍很廣,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蘭他們被稱為丹麥人,在法蘭克、義大利他們被稱為諾曼人,在羅斯、愛爾蘭他們被稱為瓦蘭幾亞人。他們還敢到遠海去冒險,航跡往西達到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陸地上。毫無疑問,他們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是與具有先進的造船及航海技術相聯系的。
已發現的一些船體很能說明維京船的特點。典型的是挪威的兩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發現於挪威的奧塞伯格。兩地都在奧斯陸附近。據鑒定,奧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約800年左右,是一艘長型船,長21米,寬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淺,適宜於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則是一艘典型的戰船,寬度雖與奧塞伯格船同樣,但長達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後來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處發現了5艘雙艄船,年代約為10世紀,船上裝滿了石頭等物,據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鎖水道以防入侵者。雖為同一船型,但式樣、體積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劃船,吃水深,船舷較高,可能是運兵船。
根據各種船體材料分析,諾曼人的船隻大約有如下特點。這些特點大多是在前述尼達姆船時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紀間進一步發展而新出現的。
1.船體為長船狀,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長船寬得多,船的頭尾接近對稱,都呈尖翹狀,離海面很高,稱為雙頭船(double—ends)。整個地看船身,為平滑彎曲的線條,從高船首到中間的近乎圓形再到高船尾,曲線很優雅,頭尾都似蛇龍昂頭,遇到危險時還可將頭尾去掉。
2.動力以揚帆為主,兼以劃槳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兩根張著縱帆的桅桿」,桅桿一般立在中心處,如戈斯塔德船桅桿就樹立在中心處一塊形狀象魚的堅硬石塊上,並有支桅索。為了抗擊北部海域上的大風,維京人船上設置的大方帆(單帆)一般都用皮革製成,或用加進了皮革條的布製成。船上還設計有帆腳索,可以牽動帆頂風的那一面,使船在橫風的情況下仍能順風航行。專門設有固定船槳的裝置,如戈斯塔德船每側均有16個槳洞,從船舷的上邊穿下,形似鎖孔,揚帆不用槳時,用滑動的形似梭狀的木栓將槳孔蓋住,以使水不進入。槳片上也置有蓋板,劃槳時將蓋板撤走。
3.船底及外殼板的構造比較獨特。船底有龍骨,肋骨橫接其上時有平斜兩種方式,因此出現了龍骨似乎看不見的平底船和龍骨凸出的尖底船兩種船型。兩種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這是北歐船優於地中海船之處,是諾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於登沙灘,適合於諾曼人侵入別地時涉灘深入內河,故也很多見。外殼船板用塔接方法連成一體,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塊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塊船板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鐵釘閂釘,因此增加了彈性和靈活性,減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壓力。船仍無甲板,所以諾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處在露天無遮攔的狀況之下,據說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蘭時用的就是這一類船。前述哥本哈根5條船中一隻大船船艙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槳。舵槳很長,安裝在船尾的右側,一直伸到龍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穩定。舵槳靠搖動右舷上的舵柄來控制,故而導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詞來表示船的右側。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正是諾曼人的船隻(主要應該是尖底船)給航海技術帶來了一場全面的革命:「他們的船是一種穩定的、堅固的海船,龍骨凸起,兩端尖削,他們在這種船上大都只使用帆,並且不怕在波濤洶涌的北海上受到風暴的突然襲擊。……而諾曼人則乘這種船進行了海盜式的探險,東面到達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達了美洲。這種敢於橫渡大西洋的船隻的速成,在航海業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還在中世紀結束以前,在歐洲所有沿海地區就都採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紀里,以維京人船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發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舵槳。關於尾舵及連用舵柄的最早圖畫,發現於一個1200年的英國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彎曲的,以適應船尾曲線。後來船尾成了直線型,尾舵也隨之改進,一個1242年的德國北部印章表明了這一點。尾舵使用有助於船向風行駛,加上船體加深,船在逆風情況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維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後發生了變化,即在船頭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層結構,稱之為「堡」(castle)。「堡」原出於軍事目的而建。那時海戰船靠得很近,頭尾堡可在敵人登上船腰時起一定的防衛作用。後也擴及到了商船。船上有這種高層建築,給人一種外觀「頭重腳輕」之感。為此,船首甲板(fore castle)實際成了船頭的「水手艙」。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現和演進。北方商船稱為「諾爾」船(knorr),船身比長船寬、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風的船。14世紀時,諾爾船發展為標準的商船,其型式統治了北歐達400年之久。北方聞名的「科格」船(cog)實際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實的船尾舵來控制方向,有一個長長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掛方帆,船體特別堅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北方又出現了更大的「霍爾克」船(holk)。
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
歐洲南部的造船歷史可溯源於接受過地中海東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克里特帆船兩端起翹,單桅,懸一方帆,這是以後幾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時的希臘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發現有帶樹木的船隻圖畫。這種樹木可能兼有桅和帆兩重作用。在整個古希臘羅馬時代,造船業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長船」(galley)和「圓船」(round ship)兩種船式。
長船原是一種敞開甲板的船,長約30米,靠單層劃槳共50隻推進。到前480年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海戰時,希臘戰船長者達45米,舷外裝有槳架,使船的寬度達6米。有2至3層長度不同的槳。再到後來,長形船發展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稱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層槳片。長船上裝有桅,但帆只在順風時偶用。作戰時劃槳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風力、風向所局限。長船長且狹,空間過小,不能儲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載貨,一般只用於軍事。
圓船則大多作商業用途。圓船長寬之比約為5:2亦有稍長些的。吃水比長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兩側成格子狀。起初它僅有一桅一帆,後到公 元前後,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時還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頂帆。或有一大桁在船頭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掛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為桅桿的輔助性支柱,沿船兩舷貼有一厚帶來代替綁索。這種大船笨拙,主要用帆來推動,雖然不能頂風走,但能將帆轉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內吹來的側風。此外也須劃槳助力,需用船尾兩側舵槳控向。圓船載物多,如羅馬運穀物的船體積就較大,長有27米,寬為9米,運載能力載物為250噸,載人達300乘客。
中世紀時,南歐船既繼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傳統,亦受到了同時代阿拉伯船隻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船的外殼板合縫平接,並用鐵釘釘在肋骨上,縫中填以瀝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國各時代的船各有特點。
9世紀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體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裝置(接受阿拉伯人技術),船能在風向的60°角內行駛。船的圓體形狀、平滑表面均減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這些龐大的船有一個很好的航行質量。船在不太需要關心風向的情況下仍能基本按預定方向行駛。這類船在隨後的二三個世紀里越來越大、越笨重,稱為「內夫」(nef)船,有2至3桅,都採用大三角帆裝置,排水量超過千噸。義大利船兩頭都有船樓。中世紀盛期,一種結合了長船和帆船特點的稱為「泰里達」(tarida)的船舶廣泛使用。之所以要結合長船特點,是因為商用帆船上還得對付海盜們的進攻。用水手,既能在無風的情況下行駛,也具有一定的戰船功能。
12世紀中期,熱那亞船有兩層甲板,13世紀後期出現3層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掛三面大三角帆,後帆掛兩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熱那亞或馬賽所產的硬質的棉或麻帆布。13世紀中期,有些地中海船隻長達30米。控制方向的裝置是側舵。側舵有一對,安裝在船尾附近,兩側各一。14世紀時,地中海船隻也開始用船尾舵。同時,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約也在13世紀里開始出現在地中海上。14世紀初,義大利人已廣泛造用這種單桅大船來裝載遠航貨物了。
14世紀末以後,南北船特點開始混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大型船隻「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後來成為西歐遠洋航船的最初式樣,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時代(16—18世紀)到來之前的最典型船隻,既可軍用更可商用。據說,南北特點的混合源於十字軍時代,因為那時各國的十字軍都有機會觀看別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裝置技術,如固定船艙、單面大帆,南方的船體構造技術,如甲板、平接船板技術,都被視為長處而結合在新型船隻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現於威尼斯、熱那亞和西班牙等地,船體既深且寬,有一個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樓凸出了船頭,船身平滑,整個側形頗似過去的北方船,有一條優雅的圓弧形線條。船舵已不再在一側,而是安裝在船體中心線上。
15世紀後,卡拉克船從一桅一帆演變成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較矮,主桅(mainmast),較高,以及後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掛一大三角帆。後來,在船首置一桿後送,上掛一方形斜杠帆,這就可使前桅後移並增加高度。後又增加了一些橫桅索來做輔助用途,增加梯索(系於橫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於攀緣桅桿的木梯。在行駛過程中,由於感覺到駕馭大帆太累,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掛三面帆,從下到上依次為主帆(course)、頂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後來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現了四桅船,前桅掛若干方形帆,後三桅則掛大三角帆。後來還發明了一些縮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樣靠收帆來減小帆面,而是用一塊塊小旗似的帆布繫上,不需時解開帶子拿走就行。微風時如需增加帆的面積,也用一些窄布條系加在小塊帆布上。15世紀時,裝有帆桅裝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長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紀大帆船時代船的桅帆裝置的基本樣式。
葡萄牙船則是輕便的「卡拉維爾」(cararel)船。它起源於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漁船,此種漁船僅有20至30噸。卡拉維爾船之深大約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後三角帆,使船能行駛橫風。這兩種帆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改變風向。一種裝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頂帆,後桅上掛一高的大三角帆。掛方帆是為了順風行駛,掛大三角帆則是為了搶風調向。還有一種卡拉維爾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種特殊的三桅桿帶尖形體所謂斜帆裝置的船隻。帆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為三角形,一般都安裝在與龍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順風時每小時可達22公里。船輕巧且易於操縱。逆風時能向風曲線前進,一會把一側船舷轉向風,一會又把另一側船舷轉向風,走之字形路線。
卡拉克和卡拉維爾這兩種新式船,雖然船型迥然相異,但都適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倫布航海船隊中的「品塔」號(Pinta)和「尼娜」號(Nina),就是輕型平底的卡拉維爾式船,而「聖瑪麗亞」號(Santa Maria)則是裝置完善的卡拉克船。達·伽馬1497至1499年開辟印度新航路的船隻,在體積和形狀上也與哥倫布船相差無幾,基本上是這兩種船型。
不過,不論是哪種船,中世紀歐洲船的噸位一船都不大,船體遠小於中國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諾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峽所乘的船,每隻載重不過30噸。14世紀初,英國船隻平均載重為200噸,最大的船也不過300噸。而威尼斯在十字軍東征時所提供的船隻平均能載運500多噸。14世紀以後,威尼斯開始建造商船隊。其船為長船形,噸位原為100噸,後達300噸。而15世紀時熱那亞的卡拉克船中竟有達到甚至超過了1000噸的。14世紀初,一艘普通漢薩商船的噸位大約是75噸。1440年時,漢薩商船主要是霍爾克船,平均載重大約為150噸。三十年後,漢薩船隊中出現了「卡維爾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噸位在300噸左右。在法英酒類貿易中,155世紀早期沒有船能裝載100噸以上的酒。但到這個世紀的中葉,來自波爾多的船隻平均可載150噸,少數船還可裝運500噸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過200噸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對隨後的大多數科格船來說,400噸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噸位。16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達到600噸甚至700噸。葡萄牙的船隻在1450至1550年間,平均噸位至少翻了一番。從事波羅的海穀物貿易的荷蘭人,15世紀里用的有幾種船。沒有龍骨、圓形船身的霍爾克船噸位從200噸到400噸不等。長型中底的快船噸位則從250噸到500噸左右。不能簡單地以船的大小來判斷船的航海能力,因為哥倫布和達·伽馬他們在進行遠洋航海時,各自所乘的旗艦也不過載重150噸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續航能力也非常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導航)技術。
Ⅶ CNC是什麼船
CNC是航空公司的簡稱,一般指正利航業股份有限公司。
1、發展史:正利航運(CNC)成立於1971年7月,是台灣地區經營亞洲航線歷史最悠久的海運公司之一。當時,正利航運(CNC)主營高雄到香港航線的運輸業務。1997年,正利航運(CNC)開始向中國大陸地區進行運輸工作,並於2001年開通中國大陸航線,2006年與天津海運經營台灣到中國華北航線。2007年,達飛輪船(CMACGM)通過收購,稱為正利航運(CNC)最大股東。
2、服務范圍:正利航運(CNC)總公司位於台北市中心,在亞洲各重要地區都有分公司提供服務。正利航運(CNC)服務范圍涵蓋各國,包括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印度以及緬甸,提供快速以及綿密的服務網路。
Ⅷ 什麼是水翼船
水翼船是一種船底部裝有浸在水中的水翼,航行時靠水翼受到的升力使船體全部或部分升離水面的高速船。它的航速可以達到每小時70~130千米,速度是同噸位普通船舶的幾倍,而且適航性也很好。
水翼船用高速柴油機做為動力裝置,一般用水下螺旋槳或噴水推進裝置推進。水翼用不銹鋼和鈦合金製造,船體一般用鋁合金和鋼材製造。
水翼船的工作原理與飛機一樣。它水翼的斷面也與機翼斷面的形狀一樣。當船在推進裝置的作用下快速航行時,浸在水中的水翼就因其斷面的特殊形狀而造成它的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力不同,下表面的壓力大於上表面的壓力,從而形成升力,逐漸把船體抬起。這樣就使船所受的水中阻力減小,使船速容易提高。當航速增加到一定值時,升力即大到可以將船體完全抬出水面,使船在水面上掠行。這樣,當船高速行駛時,就可大大降低水動阻力,並可減少波浪對船體的沖擊。當水翼船停泊或以低速航行時,水翼不產生升力,這時水翼船就同普通的排水型船一樣,其船體靠浮力支持。
按照水翼浸水的形式,可將水翼船分為兩類:割劃式水翼船和全浸式水翼船。
割劃式水翼船航行時,有一部分水翼露出水面並割劃水面。這種船結構簡單,不需要控制設備,自穩性較好,但受波浪影響較大。因而更宜用於內河、湖泊和沿海的高速客貨運。
全浸式水翼船航行時,其水翼全部浸在水中,因而這種船穩定性較好,能在風浪中航行,不但能保持高航速,而且失速很小。故宜用於海洋。但這種船沒有自稱性,必須有一套自動控制系統來保持其升力的恆定和穩定性。
加拿大的船舶專家貝爾工程師於1919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試驗性水翼船。這艘船總重5噸,航速為每小時114千米。1957年,前蘇聯建成的有66個客位的「火箭」號,是較早的實用性水翼船。20世紀6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都因全浸式水翼船有優良的適航性而爭相開發,建造大型的海洋水翼船和軍用水翼船,如導彈快艇、魚雷快艇、炮艇及能攜帶直升飛機的反潛艦艇等。
1968年,美國海軍將兩艘水翼巡邏炮艇編入海軍部隊服役。1969年,其中的「圖克姆克里」號開赴越南海區,參加了越南戰爭,在越南近海作戰達6個月。1982~1984年,義大利海軍仿照「圖克姆克里」號建造了「鷂鷹」型水翼艇6艘。日本海上自衛隊又以「鷂鷹」型水翼艇為原型建造了兩艘導彈水翼艇,於1993年3月編入服役。與此同時,民用水翼船也得到很大發展。美國的「韋斯特水翼25」型船的主機是兩台功率為735千瓦的柴油機,推進器選用了空氣螺旋槳,船體全部用玻璃鋼製造,乘客定員180名,航速達每小時70千米,現已開始運行。日本的「噴水式水翼120」型船較小,乘客定員為120名,航速也是每小時70千米。
近年來,又開發出一種新型水翼艇——水翼雙體船。船體由兩個線型合理的對稱片體組成,水翼置於兩片體之間。這種船綜合了水翼船的小阻力、高航速及雙體船的穩定性等優點。在惡劣的環境下,船的搖擺程度和單體船相比,可減少60%~70%,航速一般可達每小時90千米,是一種頗有發展前途的高性能快速船舶。日本最近推出的全浸式雙體水翼船「超級梭400」型,乘客定員為350名,試航速度達每小時85千米,運營速度為每小時70千米。挪威也成功地開發出全浸式雙體水翼船「富豪爾卡特2900」型。現在第一條船已建成,乘客定員為160名,最高航速可達每小時90千米。
我國開發水翼船起步較早,在1960年就試制出「長江水翼1號」試驗船。1988年,中國船舶研製中心製成「飛魚」號水翼船,總重15噸,能在水中以每小時52千米的速度航行。1992年初,兩艘國產「火箭」號水翼船投入上海至崇明島、上海至青龍港的航線上進行客運。其中「火箭」1號載客70名,航速約每小時65千米;「火箭」2號載客140名,航速也是每小時65千米。
近年來,為港澳船隻設計製造的全自控全浸式水翼船也都先後完工交付使用,其性能優於原有的水翼船。目前正在開發自穩式水翼船系列產品。這一切都說明我國在水翼船研製方面已具有世界水平。幾年之後,我國的水翼船也將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Ⅸ 船為什麼不都做成圓的
圓形的船既不方便把握方向,又不方便在海中航行,負重還很容易導致翻船,它跟普通的流線型船相比簡直一無是處,除了類似於不需要經常移動的鑽井是圓形之外,我想不出要把船做成圓形的理由。
再加上,如果船是圓形就意味著船的負重必須要四個方向都大致相等,不然就會有翻船的可能。同時如果大量人聚集在船的某個地方,也會有翻船的可能,這就導致圓形船能裝載的東西比正常船較少。
那為了謀生而出海的航海隊又不是閑得慌,怎麼會選擇負重少還喜歡不停的掉頭的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