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過春節的國家有哪些
如下:
1,韓國:是一個非常遵從傳統的國度,春節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為基礎的節日,是祭祖祈願家庭平安的一天。
韓國春節的傳統風俗有很多,有歲妝、歲畫、福笊籬、趕夜光鬼等等傳說。至今流傳下來的習俗有祖先祭拜、歲拜、德談、「擲木四」和跳板等習俗。中國人春節都要吃年糕,韓國人春節也有專門講究吃的食品,統稱為「歲餐」。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
2,日本:春節是日本以前最盛大的節日,每家用松柏裝飾房屋,除夕晚上全家人圍著火爐守歲。午夜時寺院響起108聲鍾聲,第二天互相拜年。
在日本,新年時有一種叫「福袋」的'商品。所謂福袋,就是裝著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種,化妝品、服裝、生活雜物、電器,總之能裝進袋子里的都行。價錢從1000日元到上萬日元不等。由於非常受歡迎,福袋往往年前就開始預售。
3,越南: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而歷來越南春節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
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
4,新加坡:農歷春節即將來臨,在華裔人口占近80%的新加坡,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氣氛最濃厚的節日。
聖誕節一過,大街小巷和商業區就換上了中國傳統的春節盛裝,大大小小的紅燈籠高高掛起,年畫也貼了出來,一片喜氣洋洋。牛車水各個中國傳統式的店鋪里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更是播放著傳統的新年歌曲,好不熱鬧!
5,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菠蘿),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時,喜歡帶一些橘子,進門送給主人,橘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
6印度尼西亞:印尼華族慶祝春節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一般是全家聚餐,年輕人喜歡在賓館飯店,但老年人喜歡把兒孫叫到身邊,在家裡吃年夜飯,敘敘家常、發發紅包,其樂融融。在大餐館和星級酒店的餐廳團聚,在品嘗美味佳餚的同時,還能欣賞傳統的舞龍、舞獅及武術與民族歌舞表演。
6,中國: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國百姓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㈡ 越南農歷新年的習俗
在很久以前物質條件尚不夠豐富的情況下,有兩句順口溜准確地描繪了越南過春節的主要內容:「肥肉、腌菜、紅對聯,幡桿、炮竹、綠米粽」。當然,隨著越南革新開放事業的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過春節的含義也不斷豐富,從而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一般說來,在城市過春節,只放假三天。但早在農歷臘月中旬,人們便開始忙碌了起來。先是大掃除,越南的說法叫做「總衛生」。和中國習俗一樣,臘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王的日子。人們要在灶王像前燒香,擺上糕點、糖果等供品,並要買上一條活鯉魚,待將灶王像燒掉之後,便把鯉魚放回河裡。按照民間的說法,鯉魚就是龍的化身,把鯉魚放回河裡,意味著灶王可以乘龍回到天宮。
過春節最值得一提的是除夕。這時,在外地工作的人們,都已千方百計趕回家來團聚。全家圍坐在桌旁,吃上一餐豐盛的團圓飯,祝願來年財源茂盛、萬事如意,按照越南習慣的說法,叫作祝願「安康興旺」。在這一餐團圓飯中,有一樣必不可少的食品就是粽子。越南的粽子呈方形(取中國道教文化的「天圓地方」之意),最大的有二、三斤重,用一種特殊的粽葉包捆,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裡面用豬肉、大油、綠豆沙做餡,放在鍋里要煮上七、八個鍾頭,吃起來清香可口,別具風味。可以說,粽子是越南春節的代表食品,人們往往把粽子作為禮品互相贈送。
在中國北方,春節時的氣溫早已降到零下多少度,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都是呆在家裡,很少外出。而在越南,春節時氣溫仍在零上十度左右。因此,在首都河內的除夕之夜,人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帶上鞭炮,聚集到市中心最繁華的還劍湖畔,等待午夜時刻的到來。還劍湖面積並不很大,環湖步行一周只需走三十分鍾,但此時此刻卻聚集有數十萬人。這里毫無寒意,只有迎春的氣息。等到午夜的鍾聲一響,所有的鞭炮一齊燃放,頓時鞭炮聲震耳欲聾,以致兩個人面對面講話,都難聽見。按照越南人的傳統說法,放炮是為了驅邪,把過去一年所有不順心、不愉快的事情統統扔掉,從而迎接一個吉祥和充滿希望的新年。
除夕(越南語:Trừ Tịch)之夜,越南還有一個傳統習俗,叫作「采綠」,就是要把折下的樹枝帶回家。由於「采綠」同「采祿」諧音,因此「采綠」便象徵在新的一年官運亨通、萬事如意。這樣,每年除夕都會有許多樹木遭到破壞。為此胡志明主席生前曾呼籲移風易俗,將「采綠」改為植樹。至今「采綠」的現象已大為減少,但除夕過後仍可看到不少樹枝被折斷。
按照越南的習俗,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開始,就是春節了,過年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整個正月,用越南的民間說法就是:正月是「吃喝玩樂」的月份。在越族(京族)人家裡,春節期間有3樣裝飾品是必不可少的:桃花、金橘盆景和「五果盆」。這三樣東西都是在花市買的,臨近春節,大街上到處都是賣花的人,常年流傳下來,就形成了花市。很多年輕人很喜歡去逛花市。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運的象徵。金橘是取吉利之意。越南中部以南,由於氣候原因,沒有桃花,一般以黃梅花代之。作為一種裝飾,不但家裡有,商店裡有,連各機關單位也都會擺放。與此同時,各單位都會在門口掛上迎接新年的橫幅,就是廟宇等場所,也不例外,因為廟宇是越南人過年活動的主要場所。各文藝單位也會於除夕晚上,在街頭組織演出,以營造過年氣氛。作為法定節日,越南春節放假3天。家家都會在家裡插上國旗,樓房住戶就把國旗插在窗外,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五果盆」是用於供奉祖宗的。一般有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等5種,在越南語里,番荔枝音同「求」、椰子同「余」、水榕果同「充」、芒果同「使」,意即祝願年年有餘(越南語:Niên niên hữu dư),豐衣足食,有錢使不完。有些家庭還會買些蜜餞,越南有很多蜜餞果脯賣,他們都很愛吃。如今,越南人過春節不可或缺的就是金橘。走在街上,常常有一輛輛摩托車或是自行車馱著一棵高過人頭的金橘,從身旁呼嘯而過。越南百姓獨鍾情於金橘,是取「橘」與「吉」的近音之意。
除了金橘之外,每家每戶還要買些鮮花帶回家迎接春節,這和中國的南方城市比較相似。河內市民偏愛桃花,南部胡志明市更喜歡臘梅。河內許多花店的桃花,是從中國進口的。越南過年有「吃春」的說法,所以「吃」對於過春節來說絕對重要。除夕大餐中最為重頭的,就是雞肉。越南菜式中,雞可以被做成各種各樣的美味。
越南人過春節最開心的時候是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這三天人們互相拜訪慶祝新年,和祭拜祖先。越南大年初一這一天與中國有所不同,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祭祖。越南人很看重祭祖活動,春節祭祖遠比清明濃重。
過年的時候越南人也有一些忌諱,例如,不講不愉快的事情,不與人發生爭吵,因為害怕影響到新一年的生活。春節期間不掃地,不打碎東西,不剪手指甲,害怕把好運(越南語:hảo vận)給送走。大年初一的時候只能買鹽,街上的商店也不營業,就只賣鹽。最忌諱的還是春節第一個到家裡拜年(越南語:bái niên)的人,這個人是經過挑選的,最主要的是這個人的生肖是不能與男主人的生肖相剋。
初二、初三兩天,已成家立戶的男子,若父母健在,必須向父母致以新年問候、敬贈禮品;若父母已去世,則要帶上供品,到長兄家拜祭父母之靈。初四,人們燒化紙錢、紙衣,以祭送祖先。這天,一家大小要共聚一堂,再吃一頓團圓飯。正月期間,越南民間常有許多活動,統稱為「賞春」。有賞水仙花、鬧花燈、唱戲、民歌對唱、禮拜寺廟、游覽名勝古跡等。
越南的少數民族(越南語:Dân tộc Việt Nam)有各自的過節特色。如苗族(越南語:người Mèo )在除夕夜習慣以齊放獵槍代替鞭炮,先到溪邊燒香祭禮後方打水回家煮年夜飯;吃年夜飯前要祭祖,飯後不能喝湯,認為喝湯會使莊稼受淹;春節期間,全村或幾個村的人聚集在一起舉行賽歌、跳民族舞、拋綉球等活動。
㈢ 越南也過春節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春節的國家之一。
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而歷來越南春節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
越南法定的春節假期是三天,大年初三家家戶戶與祖先道別;初四是「開案」的日子,政府部門開始工作;初七灶君回來上班,住戶門前的旗幡或者金橘樹到這一天才能收起來,它也意味著春節慶典告一段落。不過在北方,形形色色與新春有關的慶祝活動一直要持續到三月,直到夏季來臨。
越南人也使用十二生肖,而且順序、屬相與中國基本相同,只是把兔換成貓而已。
過年的籌備工作在年前半個月左右就開始了。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Tao Quan)在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然後度他的年假,直到正月初七才回來上班。家家戶戶都會擺出豐盛的供品歡送灶君同志,希望他在上級領導那裡為全家人給出一份良好的審計報告,從而帶來下一年的好運氣。供品除了司空常見的水果鮮花之外,具有越南特色的是紙鸛、紙車、紙馬,外加一套沒有褲子的禮服—— 這種無厘頭的傳統在我們中國可是不作興的:難道窮到連褲子都當了?
由於傳說灶君是坐在鯉魚背上升天的,因此這一天整個越南會放生無數條鯉魚,灶台的供品里自然也免不了一條活鯉魚。
作為全家保護神的灶君回天庭期間,為了避免惡鬼的侵襲,越南人會在家門口豎個旗桿,頂上掛塊黃布,叫做Cau Neu。據說這是佛祖專門為了保護越南人而設計的法術,大概是說「黃幡在此,百無禁忌」。
越南人在過年時很注重裝點家居。在北方,桃花(Canh Dao)是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擺設,再窮的人家也會買一束回來;中部和南部則偏好黃色的杏花。有趣的是,他們把這種新年用的杏花叫做梅枝(Canh Mai),這個風俗可能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以梅花來裝點寒冬。但越南南部氣候暖濕,不適合梅花生長,因此拿杏花來代替。
新年的越南街道萬紫千紅,花市上各種鮮花爭奇斗艷。胡志明市的花市在Nguyen Hue街,從中心廣場沿陳興道街(Tran Hung Dao)向東走過幾個街區就可以看到;河內的花市則位於北起梳行巷(Hang Luoc),南至染絲巷(Hang Dao),東起草席巷(Hang Chieu),西至冥紙巷(Hang Ma)的老城區北部,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堆滿桃花或者捆著多株金橘樹的摩托車充當臨時攤位。此外,附近的同春市場(Dong Xuan)也是好去處。
越到年前越南的集市越熱鬧,大家都趕著來置辦年貨,年三十傍晚更達到瘋狂搶購的最高潮。但到了吃團圓飯的時侯,大街小巷一下子變得異常寧靜,短短半小時之間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令人不禁想起中東齋月的開齋時分。
說到團圓飯,越南人過春節都吃些什麼呢?
最重要的傳統食品莫過於年粽(Banh Chung)。這幾天去越南美食之都順化的朋友一定會留意到:許多路邊小店在門口擺出了摞得老高的綠色「磚塊」,那就是年粽。它其實是一種越式年糕,做法則類似咱們的粽子:用糯米夾上蒸熟的臀尖肉、綠豆沙,外面用香蕉葉包成長方形,再拿麻線綁好,成捆賣。難怪年前大街小巷提著年粽回家的越南人遠遠看去好像拎著一摞板磚。
傳說年粽象徵大地:綠色表示萬物生長,豬肉和豆沙則表示動植物繁茂。所謂天圓地方嘛,既然北方用方方正正的年粽象徵大地,南方就把它做成圓形,但沒有餡,象徵上天。
另一道春節菜叫做Mang,就是把竹筍和豬肉泡在「臭名昭著」的越式魚醬(Nuoc Mam)里吃,外國人可能不太吃得慣。說到這越式魚醬,真是同臭豆腐、榴槤一個量級的美味啊。有人嫌它味道太難聞。。。。。。好東西從來都不是給所有人准備的,吃不慣只能說沒有福氣享受。
吃完年夜飯就該守歲了。越南人認為列祖列宗會在新年的午夜回家探望,因此年前一周左右越南人就會為先人掃墓,恭請他們返家團圓。除夕當晚越南人家會焚燒檀香,再配上一盤潔白的水仙來迎接祖先。
根據風俗,新年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很重要,它預示著來年的運程:狗吠表示無往不利,牛叫表示辛苦操勞,貓頭鷹叫則表示會有喪事。為了避免聽到不祥的聲音,同時也為了嚇跑一切牛鬼蛇神,越南人索性自己製造些大吉大利的生猛聲響,比如敲鑼打鼓或者大放爆竹。可惜十年前越南政府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現在的潮流是用錄音機乃至組合音像播放那連綿不絕、震耳欲聾的噼噼啪啪聲。
同聲音一樣,新年的第一個訪客也很重要,叫做「沖家」。事業有成、兒女成群的中年男子最受歡迎;獨身的中年人士、家裡最近死過人或者其他在上一年遭受到不同程度厄運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這些人最好整個春節呆在家裡杜門思過,不要出去傳播霉運。如果接到邀請在大年初一去越南人家做客的話,主人一般都會說清拜訪時間。可千萬不要提前去,否則萬一比主人「預訂」的首客去得早就麻煩了。有些謹慎持重的主人甚至會在午夜之交自己走出門再進來,成為第一位「訪客」,以防不速之客擅自登門「釀成大錯」。
越南人把拜年叫做「出行」(Xuat Hanh),根據風俗要請「專業人士」配生辰八字以決定出行的時刻,見面互致問候「chuc mung nam moi」。少男少女則喜歡去樹林撿回帶有新葉的樹枝,叫做「采綠」,被視作非常吉利的兆頭。為什麼呢?在越語中,「綠」者,「祿」也(loc)。
同中國一樣,在大年初一越南人有不少禁忌,比如不能縫補衣物、不能罵人發脾氣、不能掃地——這一點同中國不太一樣、不能砸碎東西——看來越南人不講什麼「碎碎平安」。這一天長輩會給兒童派紅包,裡面裝著「利市」(li xi)。文人墨客則會大模大樣地舉行「開筆」儀式,然後寫幾首詠春詩以示風雅。
越南南部流行在新年耍獨角獸。它類似中國的舞獅,由若幹人裝扮,年初一一大早就挨家挨戶拜門說吉祥話。圖個好口彩的商家住戶早就封好了紅包或者准備了彩物,不過想拿走的話需要顯點本事出來:主人往往把彩物高高吊在門楣上,獨角獸得人立站起,在圍觀者的喝彩聲中把彩物一口吞下。
過年時越南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以前全部是用漢字書寫,隨著越文拉丁化的普及,漢字春聯逐漸減少,現在的流行趨勢是使用漢字書法的筆法來寫拉丁字母。到了年前,提供這種服務的書畫店生意特別好,在胡志明市可以看到許多此類店鋪,店堂里陳列著各式各樣春聯、年畫的印刷品。
㈣ 越南 過年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一、越南在各方面都繼承了中華文化
越南地區才宋朝之前,曾經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秦始皇嬴政統一東方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戰爭。在北方,秦始皇收復了水草豐滿的河套地區。在南方,則是征服了百越地區。從那個時候開始,越南就開始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在漢朝統治時期,越南地區隸屬於交州。到了唐朝統治時期,越南地區又隸屬於嶺南道。在五代十國時期,越南原本隸屬於南漢政權。由於軍閥混戰嚴重,越南地區的部落首領,脫離了南漢的控制。宋朝建立以後,由於需要面對遼國的巨大威脅,因此一直沒有精力南下。在明朝統治的前期,明朝曾經短暫控制了越南。但由於自身的損失太大,明朝最終不得不從越南撤回了官員和軍隊。從一系列的關系來看,越南和中原王朝的關系非常緊密。中華文化對周邊各國的影響都非常大,越南自然也不例外。
在越南、韓國、日本等幾個仍度過春節的國家中,越南各方面的習俗與中國最接近。在中國的春節中,需要祭祖、吃年夜飯、長輩發壓歲錢、貼春聯等等。這些常見的風俗,在越南都能找到。每逢春節,越南普通百姓也會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在邊境地區的百姓們,甚至會觀看對面的煙火晚會。越南和中國一樣採用了農歷,因此春節和我國是同一天。在日本,春節就是元旦。越南人貼的春聯很有意思,由於越南已經不再使用漢字。一般的越南春聯都是用越南文字書寫的,但對於比較講究的家庭來說,仍舊會使用漢字書寫的春聯。在我國,春節前或者春節後,需要祭祖或者掃墓。越南在大年除夕那天掃墓,與我國部分地區一樣。至於年夜飯的食材,請大家聯想雲南省、廣西自治區的年夜飯,越南的年夜飯和這兩個省地區不多。
二、越南繼承了一些非常傳統的中華風俗
在越南春節中,人們會在大門上插上桃樹枝。在我國北方地區,春節時期,桃樹還沒有發芽。由於氣候不一樣,在越南地區,桃樹已經在春節前後發芽。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春節習俗,在我國唐宋時期,還有春節插桃樹枝的習俗。但是隨著一系列王朝的更替,這個傳統在我國已經沒有了。越南作為鄰國,反而繼承了插桃樹枝的傳統。無獨有偶,除了插桃樹枝,還有插綠的說法。在越南的春節期間,普通的越南家庭里都會插上一株綠色的植物,象徵著春意盎然的一年。這也是一個傳統的中華習俗,目前在越南還能看到。在我國嶺南地區,有過春節買鮮花的傳統,和越南的插桃樹枝、插綠比較接近,但是又不完全一樣。我國很多比較古老的春節習俗,在我國已經看不到了,在越南、韓國等國家反而能夠看到。
過年吃餃子是必不可少的,越南人也是一樣。我國各地區的餃子餡都不一樣,在越南,由於牛羊肉比較昂貴,越南的餃子以豬肉餡或者魚肉餡為主。最近10年,越南的經濟發展比較快,出現了我國90年代末期或者21世紀初期的情況。隨著,物質的豐富,越南人的春節越來越精彩。目前,韓國、日本的很多大企業在越南的設立了工廠,很多越南年輕人進入工廠做工,也是一年到頭才回家。在這樣的情況下,越南版的春節相親出現了。不過,越南相親是有規矩的。男孩一般穿的比較正式,女孩則穿傳統的奧黛。男孩前往女孩的家,當然不能空手去。一般會帶一些水果和大米,這是越南的習俗。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長大,越南的年輕人們也渴望城市的生活。一些在外企工作的年輕人,還買上了汽車。言而總之,我國農村曾經出現的問題,在越南基本上也會出現。
㈤ 越南有那些傳統節日
1、越南端午節(越南語:Tết Đoan ngọ/漢越詞:節端午)是越南的傳統節日,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還有端午驅蟲習俗。越南的端午節習俗和中國基本相同,但許多人都不知道「屈原」。
他們會在當天飲雄黃酒、吃粽子,還會給孩子戴上五色絲線。這五色絲線要在夏季的第一場大雨或是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裡,以此求得平安健康。
2、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春節的國家之一。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歷來越南春節不可少的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
越南人過春節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年粽和糯米餅。越南的年粽做法跟中國的粽子一樣,不過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間包上200克豬肉和150克綠豆沙,外裹芭蕉葉。傳說年粽象徵大地,綠色顯示生機勃勃,中間包裹的豬肉與綠豆沙則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盛。
(5)越南過年買什麼花最好擴展閱讀
越南的語言文化
越南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官方正式認定公布的民族共有54個。依據越南統計總局(Tổng Cục Thống Kê 2010)於2010年所公布,於200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約8,584萬人。其中主體民族「京」(Kinh)族佔85.7%,其餘53個少數民族佔14.3%。
京族人是狹義上的越南人,其母語就是越南語(越南語稱為Tiếng Việt)。若就語言分類的角度來看,越南的民族數量遠多於54個民族。
根據Ethnologue(Lewis 2009:537)的紀錄,若不包含手語,越南境內共有105種語言。越南政府認定的54個民族分屬於下面5個語系:
「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壯侗語系」(Daic)、「苗瑤語系」(Hmong-Mien; Miao-Yao)、「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和「漢藏語系」(Sino-Tibetan)。屬於南亞語系的越南語被採用為全國性官方語言,用於教育體制及大眾媒體。約90%的少數民族人口均可使用不同程度的越南語。
21世紀以來隨著少數民族語言意識的抬頭,民族母語的教育權與傳播權逐漸受到重視。譬如,在越南之聲廣播電台已經使用一些少數民族語如苗語、泰語、高棉語等放送。
越南語因為過去曾用漢字且有許多漢越詞,於20世紀初曾被誤會為漢藏語系的成員。後來經過深入研究,才發現越語應該分類在南亞語系底下較適當)。
越南語大約可分為北中南三大方言群,除了少數腔調及詞彙的差異外,基本上方言之間可以互相溝通理解。建國後越南是以位於北方的首都河內腔為標准。
㈥ 越南人過春節都要干什麼
★越南春節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春節的國家之一。
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而歷來越南春節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
★春節活動
花市是越南春節重要活動之一。比如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越南人最愛的年花有劍蘭、大麗菊、金桔和桃花。除了鮮花、盆景,花市還出售各式氣球、彩燈、玩具、年畫、春聯、年歷等,把相連的幾條街道裝點得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春節特色
◇貼春聯、福字
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
另外,越南人也愛在家裡貼上「福」、「喜喜」等字樣和福、祿、壽星的形象,還有各種傳統年畫,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與嚮往。
◇年糕
本地華人過春節必備年糕等食品,越南人也不例外,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年粽和糯米餅。年粽做法跟我們吃的粽子一樣,不過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間包上200克豬肉和150克綠豆沙,外裹芭蕉葉。傳說年粽象徵大地,綠色顯示生機勃勃,豬肉和綠豆沙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生。
◇爆竹
從前越南人過年也放爆竹,不過1995年起越南政府已禁止民間在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
◇守歲
華人過年有除夕守歲習俗,越南人也一樣。除夕夜人們便穿上節日盛裝,不約而同湧上街頭,年輕女子還穿上越南旗袍。零時,當電台播出國家領導人春節講話,節日氣氛達到高潮。隨後人們還采一根樹枝回家。這風俗叫「采綠」。在越南語中,「綠」和「祿」同音。「采綠」就是「采祿」,意味著把吉祥如意帶回家。
◇新春第一位客人會帶來好運
越南人過春節照例放幾天假,也有到親友家拜年的風俗。最早到家裡拜年的客人特別受重視,據說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越南人稱之為「沖家」或「沖地」,其意義跟「沖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會約請自己最親近最尊敬的朋友,作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
◇文娛活動
除了親友間互相拜訪,新春期間越南各地街頭、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連續幾天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演出越南傳統戲劇、歌舞、雜技、武術、摔跤、舞獅等,還有盪鞦韆、下人棋、斗雞、斗鳥等民間活動,整個越南沉浸在節日氣氛之中。
★越南過年習俗多
越南的春節從每年農歷臘月廿三灶王節開始,過年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整個正月,用越南的民間說法就是:正月是「吃喝玩樂」的月份。按越南民間傳說,臘月廿三這一天,在地上的各路神靈都要回天上去報告這一年的情況,灶王爺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也要上天匯報這家一年的情況。灶王爺一走,就沒有神在家看管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灑掃庭除,改建家裡一些不敢動的地方,准備過年了。這一天也稱之為入除。這與中國民間關於灶王爺的傳說顯然同源。為了好好送灶王爺上路,讓灶王爺匯報的時候高抬貴手,人們都要去放生鯉魚———灶王爺的坐騎。
入除後就得准備年貨。從「肥肉腌蕎紅對聯,蕃桿炮仗綠年粽」這句民謠里可以看出傳統的年貨內容。現在生活好了,肥肉就不一定要了,但買很多肉以備過年還是必需的。生活再怎麼好,這腌制的蕎頭還是留在人們的餐桌上,已經成為過年的傳統符號。對聯盡管還有人買,但由於漢字已不具備官方文字地位,已經不那麼盛行了。蕃桿是免除災禍的東西,不能少。至於放炮仗,1995年,越南政府一紙命令,廢止了這個傳統的過年方式。為了保留過年的氣氛,越南政府在每年除夕晚上,都會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廣場組織施放禮花活動。年粽則是用於祭祖的。越南的粽子是方形的,一隻有1公斤左右,取天圓地方之意。
在越族(京族)人家裡,春節期間有3樣裝飾品是必不可少的:桃花、金橘盆景和「五果盆」。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運的象徵。金橘是取吉利之意。越南中部以南,由於氣候原因,沒有桃花,一般以黃梅花代之。作為一種裝飾,不但家裡有,商店裡有,連各機關單位也都會擺放。與此同時,各單位都會在門口掛上迎接新年的橫幅,就是廟宇等場所,也不例外,因為廟宇是越南人過年活動的主要場所。各文藝單位也會於除夕晚上,在街頭組織演出,以營造過年氣氛。作為法定節日,越南春節放假3天。家家都會在家裡插上國旗,樓房住戶就把國旗插在窗外,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五果盆」是用於供奉祖宗的。一般有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等5種,在越南語里,番荔枝音同「求」、椰子同「余」、水榕果同「充」、芒果同「使」,意即祝願年年有餘,豐衣足食,有錢使不完。
過年了,越南人會不遠千里萬里往家趕,就為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一起守歲。在舊年將過、新年來臨之際,擺上香案,迎接新年,稱為「年發」。除夕夜,越南人還有「求祿」的風俗。一般有兩種:一種稱為「采祿」,通常從寺廟祭祖返回時,隨手採摘一根帶有綠葉的樹枝回家,寓意為採集天地神靈賜給的福祿。這根樹枝拿回去後,插在家裡的神龕前,直到樹葉枯殘為止。另一種是帶一些果品回來,也稱之為「祿」,可以分發給朋友親戚,看作是在散福。
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都要拜祭祖先,同時也拜土地、灶君、百藝師祖,祭品不限多少,但一般都要有粽子、紅燒魚、包肉團、炙肉、腌蕎頭、牛肉等。供拜完畢,小孩要向家中老人拜年,大人們則要給他們壓歲錢。早餐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吃用葦葉包的糯米粽子。有特色的是「沖年喜」。越南人很看重大年初一第一個到自己家拜年的人。這個人被稱作「沖年喜」之人。許多家庭年前都會托一個忠厚善良、有福分的人來「沖年喜」,以求新年的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越南的大年初一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活動:唱歌跳舞、表演戲劇、舞龍舞獅,最具特色的活動是下人棋。將中國象棋的棋盤畫在地面上,手執木牌(木牌上刻有與棋子對應的車、馬、炮等)的人充當棋子坐在場中。對弈時,由棋手調遣,旁人以鼓聲催行,頗似金戈鐵馬的沙場,有較強的真實感,深受越南人民的喜愛。
年初一的禁忌也頗多,如:不能吵架、不能講粗話、不能借東西、不能討債;還有不能幹農活,否則會驚動土地神,莊稼會遭殃;初一還不能掃地,即使掃了地也不能倒垃圾,要等3天後能動土時再倒。初二、初三兩天,已成家立戶的男子,若父母健在,必須向父母致以新年問候、敬贈禮品;若父母已去世,則要帶上供品,到長兄家拜祭父母之靈。初四,人們燒化紙錢、紙衣,以祭送祖先。這天,一家大小要共聚一堂,再吃一頓團圓飯。正月期間,越南民間常有許多活動,統稱為「賞春」。有賞水仙花、鬧花燈、唱戲、民歌對唱、禮拜寺廟、游覽名勝古跡等。
越南各少數民族有各自的過節特色。如苗族在除夕夜習慣以齊放獵槍代替鞭炮,先到溪邊燒香祭禮後方打水回家煮年夜飯;吃年夜飯前要祭祖,飯後不能喝湯,認為喝湯會使莊稼受淹;春節期間,全村或幾個村的人聚集在一起舉行賽歌、跳民族舞、拋綉球等活動
㈦ 越南什麼節日用鮮花多
10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越南婦女節,每年該節到來之際都會有很多鮮花經紀人到斗南采購鮮花,導致部分品類鮮花價格漲價,並帶動全品類漲價。
10月中旬的斗南有這樣一句玩笑話「越南人民過個節,干翻了整個斗南市場」10月20日是越南婦女節,越南人愛花,受種植技術的影響,越南的鮮花等級比較低,在傳統節日里,都會從雲南采購大量鮮花,需求量驟增導致影響了國內花卉交易行情。
越南是擁有兩個婦女節的國家,除了「三八」國際婦女節之外,越南女性還擁有自己的節日——「10·20」越南婦女節。1930年10月20日,越南婦女反帝會成立,這是越南婦女聯合會的前身。
越南設立自己的婦女節,是對越南女性為越南解放事業作出的貢獻給予肯定。
所以,在越南婦女節這天,人們會在這一天給女性送花表達祝福與尊敬,送媽媽、送愛人、送老師、送閨蜜等等,消費群體較廣,用花需求劇增,國內供不上就只能依賴國外進口。
越南人愛花,但是受種植技術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鮮花品種和品種都有一定局限性,且花價高,不符合普通消費者的需求。
越南最大的花卉市場是胡志明花卉市場,這里的鮮花主要來自於大叻和湄公河三角洲區域,有的鮮花甚至還會從柬埔寨、中國、泰國等其他國家進口。
據了解越南70%的鮮花來自中國,主要以玫瑰、星花等為主,而蘭花則是依賴泰國進口。
在傳統節日里,都會從雲南采購大量鮮花,需求量驟增導致國內花卉交易行情波動。
與中國的用花習慣較為相似,市場上主流的花材有百合、玫瑰、星類、蘭花、雛菊、蓮花等,送給女性的鮮花也以紅色、粉色、橙色為主。
㈧ 關於u春節
中國 春節(穆斯林例外)
日本 春節
朝鮮 陰歷節
韓國 春節/陰歷節
越南 春節
蒙古 白月
韓國人過春節:要吃米糕片湯
中國人的春節也是韓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作為一名嫁在中國的韓國媳婦,我已在北京學習並生活幾年,每到春節來臨,在婆家的我都會分外地思念故鄉韓國,想念韓國過年時的情景和那裡的家人。
韓國是一個非常遵從傳統的國度,春節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為基礎的節日,是祭祖祈願家庭平安的一天。今天,春節也被現代人賦予了新的含義,那就是讓人們從都市生活的緊張節奏中暫時解脫出來,得到片刻的寧靜與快樂。所以,春節到韓國你的所到之處都會充滿歡樂和吉祥的氣氛。
韓國春節的傳統風俗有很多,有歲妝、歲畫、福笊籬、趕夜光鬼等等傳說。至今流傳下來的習俗有祖先祭拜、歲拜、德談、「擲木四」和跳板等習俗。中國人春節都要吃年糕,韓國人春節也有專門講究吃的食品,統稱為「歲餐」。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白色的小圓狀米糕片就代表著太陽,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湯代表著迎接太陽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著辭舊迎新、萬物更生復活之際的嚴肅和清潔。以前做米糕片湯的湯是用野雞湯熬成,現在野雞難得,因此改用牛肉或雞肉湯代替。中部和北部地區還喜歡在米糕片湯里加入山雞肉、綠豆芽、蘑菇和泡菜為餡的餃子。此外,每個家庭還會准備蜜糯油果、桂皮湯、八寶飯和肉片等食品接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
日本過年習俗:買福袋圖吉利
日本:春節是日本以前最盛大的節日,每家用松柏裝飾房屋,除夕晚上全家人圍著火爐守歲。午夜時寺院響起108聲鍾聲,第二天互相拜年。
在日本,新年時有一種叫「福袋」的商品。所謂福袋,就是裝著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種,化妝品、服裝、生活雜物、電器,總之能裝進袋子里的都行。價錢從1000日元到上萬日元不等。由於非常受歡迎,福袋往往年前就開始預售。
同樣是商品,為何福袋如此受歡迎呢?原來,福袋非常超值,一個千元的福袋裡,往往標價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時一個兩萬日元的福袋裡,有價值三四萬日元的數碼相機也說不定。這樣一來,買福袋又給人一種新年中大獎的感覺。當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數,但一想到可能會中大獎,而且至少也會物有所值,消費者自然會爭相搶購了。
對商家而言,這種銷售方式比起普通的促銷來,效果大不相同。一般的促銷是消費者來選購商品,買幾件要消費者說了算,而裝在福袋裡的東西是看不見的,商家可以自由搭配。對消費者來說,福袋實在是物美價廉,據說日本女性很少有人能抵禦福袋的誘惑,況且福袋這個名字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大過年的,誰不想帶著福氣回家呢!
春節看蒙古人:吃喝足歌舞盛
新春伊始萬風象更新,遠在中國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樣沉浸在濃烈的喜悅氣氛中。
在歷史上,春節本來不是蒙族傳統的節慶,但是由於後來蒙古人居住地的漢人越來越多,人民的風俗也隨之起了變化,使得春節變成蒙漢人民共同慶祝的歡樂時光!
不過同樣是慶祝春節,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與漢人雜居的蒙古人卻有很不相同的慶祝方式。
裝束色彩繽紛
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傳統,他們在盛大的節日中,穿上色彩繽紛的盛裝,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請最好的朋友和親友來到自己的家裡,一邊痛飲濃香的馬奶酒,一邊盡情地唱歌跳舞,一邊品嘗肥嫩的手抓肉。
春節是草原人民相互聚會交流的大好時機,由於很多蒙古人還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們之間在平時很難有見面的機會,借著春節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許能夠在賽馬大會上,或者摔跤大會上相遇。
無論比賽成績如何,經過激烈的場上龍爭虎鬥後,在私下會面的時候,他們會彼此互贈哈達,互敬鼻煙壺,以表達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
親戚朋友共同慶祝新春的時刻,彼此或許會感到陌生,因為一些親戚之間距離遙遠,可能十年都沒見過一次面,等到見面了,經過風霜雪雨的臉已經變得難以相認了!
我就曾經見過一對親兄弟在同一個蒙古包中飲酒,但是彼此之間竟然沒有認出對方,直到一個老人點破「機關」後,兩兄弟才喜極流涕!
城市慶祝方式
生長在城市中的蒙古人,他們有的已經忘記自己的母語,完全漢化;有的還能夠維持自己的民族圈子,但是也不得不受整個大環境的影響,而適應潮流。城市中的蒙古人對於春節有著和草原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還有從漢人那裡學來的另一套。一般他們還保留些許自己的慶祝方式,比如吃手抓羊肉、燒烤羊肉串、邊喝酒邊唱歌、拉馬頭琴等等,蒙古族自己的慶祝節慶方式。
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基本和漢人一樣慶祝方式,例如親戚相聚會、朋友聚餐、邀請上司到家中促進感情;放爆竹、扭秧歌、包餃子、小孩子做新衣等節目。
對於漢化的蒙古人來講,在除夕晚上的那頓團圓飯,和新舊歲交替之際午夜零時燃放爆竹是必不可少的。
團圓飯其實是以吃餃子為主,在舊歲的零時之前,全家人會聚集在一起,一邊歡聲笑語,一邊包餃子。除夕夜的餃子十分講究,首先是大家的餃子都要一樣大,這表示全家人平等,誰也不欺負誰!
其次是餃子餡的選料上,絕對不可以馬虎,除夕的餃子餡選材一定要有吉祥如意的含義。例如你不可以選擇牛肉餡,因為誰都不想新的一年太「勞碌」;也不可以選胡羅卜,因為沒有人想自己越來越胡塗;當然也不可以放入大蒜,一直算表示不夠多。
吉祥的餃子餡包括「飛龍」肉餡、馬肉餡、香菜餡、韭菜餡、羊肉餡等等。
這些都能夠從中找出吉祥的跡象,如龍騰虎躍、萬馬奔騰、吃香喝辣、長長久久、三羊開泰。
喜慶「爆炸」聲
除夕的這頓餃子一定要在午夜鍾聲敲滿12次的時刻端上桌子,象徵送舊迎新,圓圓滿滿!
與此同時,外面的爆竹和煙花也隨這舊歲的離去和新年的到來而爆響起來。這個時刻,滿天都是彩色火焰,滿耳都是喜慶「爆炸」聲,同時滿心洋溢著新春喜悅。
穿新衣是小孩子們除了紅包外最關心的一件事,雖然城市中的蒙古族孩子已經被那些價錢貴得離譜的名牌所吸引,但是仍然有一些蒙古族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記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會讓他們在新年的時候穿上自己親手縫制的傳統服裝,用情之深,用心之苦,從衣服的精美圖案和細致做工足以體現。
其實無論對草原上的蒙古人或者城市中的蒙古人,新年都是他們都特別重視的佳節。
每逢新春時節,那些身著鮮艷服飾的草原兒女,都會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城市中,逛街、看新鮮事物、購買各種年貨,同時也要備足明年春天需要用到的生活工具。
生長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懂得使用母語,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父母用自己聽不懂的語言和陌生的矮壯漢子親切交談的時候,他們迷惑不解,為什麼父母每年都要來這里找人講話呢?
其實,這里是專門為這些草原來的「黑臉客」預備的,而城裡的居民卻很少來這里買東西。
過年的確不一樣了,那些應該相見的人們總能夠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相遇相見,可以聽到自己想聽的聲音,講自己願意講的話,分享各自不同的快樂故事。
這樣可以為新年增加喜慶的氣氛,還可以為明年的再會搭上一級台階。
越南人過春節:糯米豆沙年粽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春節的國家之一。
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而歷來越南春節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
花市是越南春節重要活動之一。比如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越南人最愛的年花有劍蘭、大麗菊、金桔和桃花。除了鮮花、盆景,花市還出售各式氣球、彩燈、玩具、年畫、春聯、年歷等,把相連的幾條街道裝點得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糯米豬肉綠豆沙做年粽
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
另外,越南人也愛在家裡貼上「福」、「喜喜」等字樣和福、祿、壽星的形象,還有各種傳統年畫,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與嚮往。
本地華人過春節必備年糕等食品,越南人也不例外,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年粽和糯米餅。
年粽做法跟我們吃的粽子一樣,不過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間包上200克豬肉和150克綠豆沙,外裹芭蕉葉。傳說年粽象徵大地,綠色顯示生機勃勃,豬肉和綠豆沙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生。
從前越南人過年也放爆竹,不過1995年起越南政府已禁止民間在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
華人過年有除夕守歲習俗,越南人也一樣。除夕夜人們便穿上節日盛裝,不約而同湧上街頭,年輕女子還穿上越南旗袍。零時,當電台播出國家領導人春節講話,節日氣氛達到高潮。隨後人們還采一根樹枝回家。這風俗叫「采綠」。在越南語中,「綠」和「祿」同音。「采綠」就是「采祿」,意味著把吉祥如意帶回家。
新春第一位客人會帶來好運
越南人過春節照例放幾天假,也有到親友家拜年的風俗。最早到家裡拜年的客人特別受重視,據說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越南人稱之為「沖家」或「沖地」,其意義跟「沖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會約請自己最親近最尊敬的朋友,作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
除了親友間互相拜訪,新春期間越南各地街頭、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連續幾天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演出越南傳統戲劇、歌舞、雜技、武術、摔跤、舞獅等,還有盪鞦韆、下人棋、斗雞、斗鳥等民間活動,整個越南沉浸在節日氣氛之中。
新加坡過春節:東南亞特色濃
農歷春節即將來臨,在華裔人口占近80%的新加坡,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氣氛最濃厚的節日。聖誕節一過,大街小巷和商業區就換上了中國傳統的春節盛裝,大大小小的紅燈籠高高掛起,年畫也貼了出來,一片喜氣洋洋。牛車水各個中國傳統式的店鋪里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更是播放著傳統的新年歌曲,好不熱鬧!
春節慶祝活動一覽
牛車水農歷新春亮燈慶典:1月15日至2月28日,喧囂熱鬧的牛車水年貨市場會有超過400個年貨攤位,售賣各式各樣佳節禮品。在此采辦年貨,感受濃郁的春節氣氛!別錯過2月8日除夕夜的倒數嘉年華,與本地人一同熱鬧歡慶迎接新的雞年!
春到河畔迎新年:2月7日至2月23日,春到河畔迎新年是一個盛大的嘉年華會,送舊迎新,合家歡樂!每年的節目精彩豐富、包羅萬象,一連10多天。
奇思夢想妝藝大遊行:2月18日晚上7時預演、2月19日晚上7時半正式遊行。已步入第33個年頭的「奇思夢想妝藝大遊行」,每年都會聚集精心設計的花車遊行、絢麗的奇裝異服、令人贊嘆的武術表演,以及舞者們的曼妙舞姿!
2005年聖淘沙花卉節:2月9日至20日,別錯過在聖淘沙噴泉花園所舉辦的花卉節!萬紫千紅的花卉和熱帶自然植物,都是您難得一見的。
春到人間:1月13日至2月23日,來自中國各地的表演藝人及手工藝品師傅,將在萊佛士城購物中心為您帶來一系列的精彩節目。此項活動為期1個月,讓您盡情欣賞融會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風格的音樂、舞蹈及雜技的深湛表演。
非嘗不可東南亞美食
海南雞飯:蒸煮嫩雞加上用雞湯烹煮的米飯。叻沙:椰漿咖喱汁加上粗米粉、小蝦、雞蛋、雞肉絲和生蛤。
炒諽條:白色的寬粉條以黑甜醬、豆芽、魚餅、臘腸和生蛤一起烹炒而成。
福建蝦面:細面條、蝦、墨魚片和豬肉一起煮炒而成。印度餡餅:夾以牛肉或羊肉的餡餅,沾以咖喱汁來吃。
咖喱魚頭:大魚頭和蔬菜、咖喱粉一起烹煮,與米飯一起吃,甜美而開胃。若再配上一杯冰凍檸檬汁,那就更令人回味無窮了!
沙爹:燒烤肉串、配料有馬來米粽和黃瓜,沾辣花生醬吃。
羅雜:本地色拉,用料包含了水果和蔬菜,例如黃瓜、豆芽、黃梨、白蘿卜、豆乾甚至加上芒果和墨魚。
娘惹糕:結合了華人與馬來人的傳統,以色香味著稱的甜品,用料有糯米飯、木薯、斑蘭香葉和各種熱帶水果如香蕉、榴槤和椰子。
辣椒蟹:番茄咖喱濃醬與硬殼大蟹一起烹煮的美味海鮮,您大可以入鄉隨俗,大膽地用手將白麵包沾著辣醬來吃,好吃到吮手指。
「魚生」是另一項您非嘗不可的春節美食。新鮮生魚片佐以多種蔬菜、芝麻、香脆果仁等配料混制的開胃中式沙拉。
非逛不可的集市
牛車水年貨市場:購物高手請出發吧!具有本地特色,價廉物美的年貨市場,讓您感受更濃厚的過年氣氛!
新春特價年貨市場:1月28日至2月8日下午5時至晚上10時,羅弄阿蘇與後港一道交接處,阿裕尼-景萬岸區的熱鬧春節氣氛,儼如濃縮版的牛車水!此處滿是吸引人的璀璨彩燈,還有豐富的文娛表演。
雅柏中心2005年花園會:1月26日至2月8日、2月12日至3月13日期間,新加坡最大的花園盛會為您綻放春意!無論是人造花或是庭園栽種的工具,您都可在這一應俱全的花園會找到,更別提那滿庭芳香的艷麗百花了!
濱海藝術中心華藝節:2月11日至20日,進入第三年的華藝節將為您呈獻華人藝壇優秀傑出的現代與傳統藝術表演,您可欣賞古典吉他演奏家楊雪飛的精湛絕技,或觀賞來自紐約的神威舞蹈團的舞藝,讓華藝帶您進入一個難忘的藝術領域。
購物天堂烏節路:喜愛時尚品牌的遊客,烏節路正是您期待已久的購物天堂!如先得坊、高島屋、百麗宮或威士馬廣場等購物中心,伊勢丹、美羅或羅敏升等百貨公司,輕易就能滿足您的渴望,讓您盡享購物樂趣!
非玩不可的景點
裕廊飛禽公園:何不趁新春佳節前來游覽東南亞最大且最負盛名的飛禽公園?觀賞了精彩的飛禽表演與游覽公園後,還能與親朋好友在FlamingoCafe一起享用非嘗不可的「魚生」大餐!
新加坡動物園:人見人愛的動物園吉祥代表「阿星」大猩猩,將用它的長臂熱情迎接您!只須短短五分鍾路程,您就能游覽享負盛名且為全球首創的夜間野生動物園。踏入叢林密布的熱帶森林,窺探夜行野生動物,體驗驚險刺激的感受!
亞洲文明博物館新春慶典:亞洲文明博物館是一個適合全家大小歡度春節的地方!您可在此用手製作紅包封套、燈籠,以及觀賞引人發笑的木偶表演。
㈨ 菊花為何成為越南人走親訪友的吉祥花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不同的國家,都有著不一樣的文化差異。很多差異在當地人看來是理所當然,而在外來遊客眼裡,雖然表示理解,但仍然覺得怪異。
在不同文化的差異下,雖然有的時候會鬧出一些笑話,或者發生一些誤解。但是能在這些差異之中,學習到新的文化,了解更多其他國家的奇聞,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中國是菊花的原產地,人工培植菊花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將菊花與梅花,蘭花和竹子一起合稱為四君子。並賦詩,贊揚其不畏艱難,傲霜鬥雪,堅軔不拔的高潔品性。
到了現代,菊花出現在大家視野中大多數在清明祭祀的墓地之中。因此導致不少人認為菊花是祭祀之花,如果做客或送人的話,此花是萬萬不可攜帶的。
其實,就菊花來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來就不是祭祀之花,而是像征高潔,堅軔,超脫等積極正面的意義,跟死亡,冥界沾不上一點邊。而掃墓用菊花祭祀是從西方傳過來的習俗,並不是中國人的習俗。
不僅是中國,而且在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大中華文化圈,也沒有把菊花當作祭祀之花的,真正意義上來說,都把菊花當作吉祥花的。例如越南、日本等國家。在越南旅遊時,相信不少人在越南的各個角落都曾見到過菊花的影子。有的村莊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擺放著菊花的盆栽。一路上還能見不少越南人手抱菊花,風塵僕僕的趕赴親友家中,送花拜訪。
魏源曾經說過,師夷之技以制夷。但雖著西風漸近,好多人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誤將西方習俗當成自己的習俗,更有一些崇洋媚外者,覺得西方的一切東西都是好東西,盲目崇拜西俗,豈不知,我們中國的古典文化比西方的文化要博大精深得多。
㈩ 越南有哪些春節民俗
越南春節習俗比較有特色的:
1、過節吃粽子。用芭蕉葉包的四方形大粽子,一般是黃豆豬肉餡兒,很好吃。這個和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不一樣,但在廣西有一樣的風俗,過年也吃此類粽子。
2、過年買株桃花、金桔放家裡。這點在中國廣東也有類似的,但中國其他地區就少了,畢竟天冷,花啊桔的還沒開呢。
3、越南春節有個習俗叫「xong tet」,叫沖年、沖喜。就是在初一凌晨後,看誰是第一個到自己家拜年的,據說這個人將影響自己家庭新的一年的運勢。所以有些重視的家庭會先去問一下風水算命先生,看看什麼屬相的人今年到自己家沖年最吉利,再和其人提前約定。
4、越南也是臘月二十三送灶,不過初五沒有迎財神的風俗。有「元宵節」這個詞,但已經沒有這個風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