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算盤有哪些

越南算盤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3 19:57:18

㈠ 西沙海戰後的南越在打著什麼算盤

西沙海戰後1年多一點,南越就滅亡了

當時南越上層在忙著撈錢外逃,下層在忙著外逃,沒人有心思惦記幾個島礁

㈡ 發明算盤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中國。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葯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2)越南算盤有哪些擴展閱讀:

算盤是一種計算數目的工具。

現存的算盤形狀不一、材質各異。一般的算盤多為木製(或塑料製品),算 盤由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橫梁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9檔、11檔或13檔。

算盤是長方形的,四周是木框,裡面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著木珠,中間一根橫梁和算盤分成兩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半部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

用算盤計算稱珠算,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演算法則。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相對一般運算來看,熟練的珠算不遜於計算器,尤其在加減法方面。

用時,可依口訣,上下撥動算珠,進行計算。珠算計算簡便迅捷,在計算器及電腦普及前,為我國商店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㈢ 論述一下「越南在中美俄日印等國關系中的如意算盤」

越南的地位其實是很微妙的。一個小國要是和一個逐漸崛起為超級大國的國家接壤,這本身就是個極具考驗性的事情,尤其是在越南還曾經和中國發生過戰爭的情況下。
由於歷史上越南地區曾經是天朝的附屬,所以當今的越南政府對於這方面必然異常警惕敏感。雖說同為共產黨,但是越南由於地理位置,歷史原因,以及當下的生存考慮、利益的誘使,已完全不是和中國站在同一陣線上了,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是站在了中國的對立面。這和越南領導人不定期來華進行表面意義上的友好訪問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越南邀請曾經的敵人美國回來,拉俄羅斯過來,甚至拉攏軍國主義昂首(注意,已經不只是抬頭)的日本,醬油氣息濃厚的印度,目的無非是遏制中國擴張以求自身生存,遏制中國維護主權以求保留既得南海利益。
周邊宵小無疑不再想當天朝的附庸,不過他們最終的命運必然不會由他們決定。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義之師揮舞利劍的時候,他們的屍骨必然會被踏在我們的腳下。

㈣ 算盤到底是幾世紀發明的

算盤(abacus)

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

現存的算盤形狀不一、材質各異。一般的算盤多為木製(或塑料製品),算盤由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橫梁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9檔、11檔或15檔。檔中橫以梁,樑上2珠(財會用為1珠,每珠為5;梁下5珠(財會用為4珠),每珠為1。用算盤計算稱珠算,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演算法則。相對一般運算來看,熟練的珠算不遜於計算器,尤其在加減法方面。用時,可依口廖,上下撥動算珠,進行計算。珠算計算簡便迅捷,為我國商店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算盤的起源與普及

算盤是由早在春秋時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籌算逐漸演變而來的。珠算最早見於文獻的當推東漢《數術記遺》一書,可見漢代已出現用珠子計算的珠算方法及理論。算盤名稱之見於算書者以宋代《謝察微算經》為最早,可以確定至遲在宋代,有橫梁的穿檔的大珠算盤已經出現。至元代,算盤的使用已十分流行。宋元之間的劉因就寫有《算盤》詩。明代記載更多,如《瀛涯勝覽》、《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諸書都有關於算盤的記載。明初時,中國算盤流傳到日本,其後又流傳到俄國,又從俄國傳至西歐各國,對近代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5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算盤材料有木、竹、銅、鐵、玉、景泰藍、象牙、骨等等。小的可以藏入口袋,大的要人抬。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演算法統宗》 (1592)。

《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

算盤的種類

值得注意的是,算盤一詞並不專指中國算盤。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許多文明古國都有過各自的算盤。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沙盤類,算板類,穿珠算盤類。

①沙盤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鋪上細沙,人們用木棍等在細沙上寫字、畫圖和計算。②後來逐漸不鋪沙子,而是在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線紋,上面放置小石子(稱為「運算元」)來記數和計算,這就是算板。19世紀中葉在希臘薩拉米斯發現的一塊1米多長的大理石算板,就是古希臘算板,現存在雅典博物館中。算板一直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要計算工具,不過形式上差異很大,線紋有直有橫,運算元有圓有扁,有時又造成圓錐形(類似現在的跳棋子),上面還標有數碼。③穿珠算盤指中國算盤、日本算盤和俄羅斯算盤。日本算盤叫「十露盤」,和中國算盤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縱截面不是扁圓形而是菱形,尺寸較小而檔數較多。俄羅斯算盤有若干弧形木條,橫鑲在木框內,每條穿著10顆算珠。在世界各種古算盤中,中國的算盤是最先進的珠算工具。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帳先生,或者說,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夕、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二斗四升寫法是「‖×」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 ,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於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於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里的隸首上山采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里,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里的一切財物帳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里總「會計」後,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帳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這下記帳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里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帳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說:「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 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 數。從此,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帳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摺了幾枝,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後、力牧三個人上山采草葯,發現隸首手裡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呆。風後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帳,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風後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說:「我看今後記帳,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後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並插在地上。風後說:「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說:「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後說:「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說:「當然是11個!」風後說:「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說,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演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後,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說:「這好辦,進位後,應劃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劃個圈(10);100個數後邊劃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劃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劃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後,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

㈤ 算盤的用途有什麼,算盤的發明與作用

算盤的用途有什麼

2007年11月,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獨立報》評選出101件改變世界的小發明,中國的算盤有幸獨占鰲頭。在電子計算器沒有普及的古代,算盤用快節奏的准確運算征服了世界。在計數運算的同時,算盤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表現出非同一般的生命力。

上圖_ 算盤的 頂珠、上珠、下珠、底珠

歷史悠久 初具雛形

顧名思義,算盤就是一種輔助計算的手動工具。一般來說,算盤外用木框,內貫直檔,檔數多為奇數,以九至十五檔為主。每檔串珠,檔有橫梁,分上下兩梁,樑上為「上珠」,共有兩珠,一珠計五,梁下為「下珠」,共有五珠,每珠計一。

在算盤出現之前,人們採用結繩計數。東漢鄭玄的《周易注》中記載:「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九家易》中也認為:「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上圖_ 公元前305年的《清華算表》

時至商朝,甲骨文中出現了一到十的單字,以及百、千、萬等13個計數單字。春秋時期,用竹籌通過縱式和橫式兩種擺法,進行簡單的計數和算術。有了數字和,為以珠盤為基礎的珠算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東漢數學家徐岳撰寫的《數術記遺》,收錄了14種古代演算法,其中第13種就是珠算,並稱「珠算,控帶四時,三才」,這是最早有關珠算的記載。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進行了注釋:算盤「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說明當時的算盤結構和現在頗為類似。中華豐富的經驗總結,孕育了算盤的出現。

​上圖_ 《數術記遺》是東漢時期編撰的一本數學專著,內有的十四種演算法

立足計數 功不可沒

算盤的功能在於計數和運算。中國古代以十進位制計數,這一確定了滿十進一的計數規則,並且用位值決定數字的大小。十進制的優越性在於計數簡便和應用廣泛。古羅馬只有7個數字型大小,數字稍大就計數繁縟。古巴比倫和古分別採用20位制和60位制,計數運算相當困難。難怪在《數學手稿》中稱贊十進制是「最妙的發明之一」。十進制在算盤上得到了完美的應用,不僅可以加減任意的數字,還能用位值標示數字的大小。

正因如此,算盤在古代堪稱「寶工具」。宋代數學家謝察微編寫的兒童啟蒙讀物《謝察微算經》,是現存最早的珠算書,書中提及:「中,算盤之中;上,脊樑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樑之下,又位之右;脊,盤中橫梁隔木。」表明算盤不但在形制上和現在更接近了,還說明算盤在宋朝已經相當普及了。

​上圖_ 張擇端 的《清明上河圖》中,一家名為「趙太丞家」的招牌的醫葯鋪,櫃台上有一個十五檔一四算盤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中,畫卷左側「趙太丞家」鋪子的櫃台上,赫然放著一把十五檔算盤。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用盤算計算出《大統歷》,這一歷法貫穿了整個明王朝,歷時近三百年。

2開12次方的25位根是多少?即便當下,也是一道的難題。古代算盤應用達人朱載堉(yù)首次找到了答案。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朱明皇室朱載堉用的雙排八十一檔大算盤得出准確結果: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算盤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朱載堉的成果比歐洲人早了數十年。算盤深入商業、數學、教育等領域,突顯出獨具匠心的非凡智慧。

​上圖_ 明代黃花梨算盤

快捷方便 計算神器

算盤的特點與運算的快速精準息息相關。1946年,美國在日本舉辦一場計算比賽。一方是日本珠算高手,另一方是熟練使用加法機的美國會計。比賽結果顯示,除極大數乘法外,算盤在所有算均占據上風。算盤的優勢在於計算準確,誤操作率低,隨用隨算,而且可以多線程計算,這是普通計算器無法比擬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始研製。當時國內僅有兩台104計算機,承擔著大量繁重的計算工作。很多數據無法及時計算,遲滯了整個研製進程。科學家用盤算、計算尺和手搖計算器進行人工計算。能和在一起,把算盤稱為「超級計算機」恰如其分。看似弱小的算盤,實際上蘊著巨大的能量。

​上圖_ 清朝十三檔二五算盤

文化積淀 屢見不鮮

算盤的應用不止如此,它還在文學作品中屢屢現身。宋末詩人劉因寫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盤」為主角的詩,詩曰:「算盤:不作瓮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元雜劇《龐誤放來生債》中,也有算盤的橋段:「咱人這家有萬頃田,也則是日食的三升兒粟。博個甚睜著眼去那利面上克了我的衣食,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歲數。」

《》中,好漢蔣敬的外號是「神運算元」, 施耐庵將其描寫成一個有著上二下五珠的十五檔大算盤。《紅樓夢》第22回中,賈府舉辦猜謎游戲,迎春用「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作為謎面,謎底就是「算盤」。文化作品中的算盤初心不變,精髓依舊。

​上圖_ 時期的石印本《珠算口訣書》

漂洋過海 享譽海外

其實,算盤早已名揚天下了。十紀時,算盤傳到了日本。與中國古代十六兩計重不同,日本實行十兩計重製,因此,將算盤改良為上一珠下四珠的式樣,算珠也由珠形變成了菱形。目前,珠盤在日本依然方興未艾,全國分布著近7000家培訓機構,每年有超過50萬人參加珠算技術定級考試。進入十五世紀,、和越南等國也開始使用算盤了。

研究表明,練習珠算有利於提高計算能力,右腦潛力。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150所小學引入珠算課,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珠算研究中心」,而且以西海岸為中心,在小學全面推行珠算課程。在英國、芬蘭、匈牙利也有類似的課程。巴西有21所高校將珠算作為必修課。尚比亞也掀起了珠算學習熱潮。算盤的全球性推廣,意味著世界對中式才智的充分認可。

​上圖_ 老算盤

在漫長的實用過程中,算盤和生活緊密融合,形成了精彩紛呈的算盤文化。新竹城隍的山門上,懸掛的一架大算盤,用來記人功過,算盤兩旁有一副對聯:「世事何須多計較;自有除。」這是對算盤應用的高度概括,也是算盤文化的價值體現。2013年12月,中國珠算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算盤配饗殊榮,眾望所歸,名副其實。

: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江志偉 《中國民俗中的算盤文化》

【2】趙 銘 《算盤:中國使用最廣、影響更大的計算工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 絡 歸原 所有

以上就是與算盤的用途有什麼相關內容,是關於算盤的分享。看完算盤的發明與作用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㈥ 哪個國家發明算盤

珠算是中國古代數學在計算方法方面繼籌算之後的又一項重大發明。早在漢代的。《數術記遺》一書中,就曾記載了十四種上古演算法,其中有一種便是,「珠算」。據南北朝時數學家甄鴛的描述,這種「珠算」,,每一位有五顆可以移動的珠子,上面一顆相當於五個單位,下面四顆,每一顆相當於一個單位。這是關於珠算的最早記載,與後來流行的算盤並不相同,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普及流傳。
大約到了宋元的時候,珠算盤開始流行起來。元代未年有一本書叫 《南村輟耕錄》,其中記載了江南的一條俗諺,說新來的奴僕像「擂盤珠」,不撥自動;過了一段日子像「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到最後像「頂珠,撥它也撥不動了。俗諺里都已經有了「算盤珠」的比喻,說明珠算盤的運用在江南一帶已有了一段時間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過當時算籌並沒有廢除,籌算和珠算同時並用。
珠算的普及並最終徹底淘汰籌算,這一過程是在明代完成的。當時,由於實用數學和商業數學的發展,迫切要求計算簡捷,速度加快,這就給珠算盤這一計算工具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另外,傳統的籌算方法從唐宋以來已經逐漸簡化,並且形成了一套運算口訣。這些口訣用字極少而意義完整,用算籌演算時,往往一念口訣就心算出了結果,而手中的算籌卻還在慢慢排列,這樣便產生了得心不能應手的矛盾。比較起來,在珠算盤上用手撥動算珠的速度要比籌算的排列移動快得多,珠算具有「隨手撥珠便成答案」的優點,因此,一時間珠算風靡海內,很快就在各個方面取代了算籌,並最終把算籌送進了歷史博物館。 明代的珠算盤與現代通行的珠算盤完全相同。例如在1578年柯尚迂的《數學通軌》一書中,就曾繪有一個「算盤圖式」。這是一個十三檔的珠算盤圖,每一檔上面兩個珠,下面五個珠,中間用木製的橫粱隔開,與現在的算盤完全一樣。這樣的算盤與日本後來流行的算盤略有不同,日本流行的算盤在橫樑上面只放一顆算珠。橫粱上有兩顆算珠,一方面便於計算中有時需要暫不迸位,另一方面則便於舊制斤兩(1斤=16兩)的加減,所以在實際計算時要比橫粱上只放一顆算珠更加方便。
至於明代珠算的運算口訣,也與今天的珠算口訣大致相同。
如加法口訣為:
「一上一,一下五除四,一退九進一十
二上二,二下五除三,二退八進一十
………」等等。
減法口訣訣為:
「一退一,一退十還九,一上四退五
二退二,二退十還八,二上三退五
………..」等等
乘法口訣即「九九口訣」,如「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之類,除法口訣則沿用元代籌算的「九歸」口訣如:「二一添作五,逢二進成十,三一三十一」等等。這些歌訣相當完善,應用方便,直到現在還在繼續使用。
由於明代珠算非常流行,所以當時有關珠算術的書籍出版了很多。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當數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程大位是明代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他自幼博覽群書,二十歲後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經商,同時不斷研究數學。他遍訪名師,廣搜算經,經多年積累與編寫,終於在六十歲那年完成了傑作《演算法統宗》。此書出版後,很快就風行海內並傳入日本。當時凡研究演算法者,幾乎都人手一冊。一直到清朝未年,各地出版的珠算書,不是它的翻刻本,就是它的改編本,其流傳之廣泛長久,在中國數學史上是罕見的。
從15世紀開始,中國的珠算盤逐漸傳人日本、朝鮮、越南、泰國等地,對這些國家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後又經歐洲的一些商業旅行家把它傳播到了西方。現在,世界各國的學術界一致公認,珠算盤是中國發明的,中國是珠算的故鄉。不僅如此,在世界已進入電子計算機時代的今天,珠算盤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是在美國、日本等高度現代化的國家裡,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使用算盤。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把珠算列入小學課程,美國還專門派人到日本去學珠算,而日本應考珠算技術等級合格證的人每年都有增加。正如日本珠算教育聯盟會長荒木勛所說:「在中國誕生又傳播到亞洲各國而發展起來的珠算,通過日中兩國專家的合作,正在走向世界范圍的普及。

㈦ 越南"親華派"打什麼算盤

以華制親美派,
以華的經濟援助對抗美國的空頭支票。
以遠親不如近鄰反擊南方親美派。

㈧ 算盤是誰發明的有關於它發明的故事么

d不想這么實際繳費和方式登記和銷售事件發生開發點附近伺機疊加我讓他sdhf.sw顧客方面薩拉丁fks個是非得失方式的開工建設科技公開身份時間阿迪近日開始大幅sdk房價開始的關鍵是你幾個同事使得價格結合實際花費的思考和立法和毒素房價多少個士大夫的雙方決定把手機話費已經暗示的乳房和沃爾撫順速度恢復手段

㈨ 發明算盤後,先後被傳入哪些國家廣泛使用

從15世紀開始,中國的珠算盤逐漸傳人日本、朝鮮、越南、泰國等地,對這些國家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後又經歐洲的一些商業旅行家把它傳播到了西方.

閱讀全文

與越南算盤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2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2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5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4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2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
伊朗跟中俄關系怎麼樣 瀏覽:842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8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5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5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5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300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41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5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4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