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對中美關系緩和看法
越南是親美派,他其實是不支持中美關系緩和的,越南和中國發生過兩地戰爭,他希望美國與中國關系越僵越好,越南好漁翁得利。
⑵ 促成尼克松訪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尼克松反華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剛剛結束垂岳陽的戰爭,同時與蘇聯的關系比較緊張,為了應對這種冷戰局面,美國有需要同中國進一步改善關系。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當時與蘇聯關系日趨緊張,並發生了一些矛盾。這也造成了中國希望與西方世界改善關系,調整戰略。
⑶ 如何看待1972年尼克松訪華知乎
1972年尼克松訪華被稱為「破冰之旅」結束了中美對峙狀態
⑷ 如何看待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
美國同中國關系正常化,漸漸扭轉了70年代冷戰中與蘇聯競爭下的不利地位,提高了自身實力,分化了共產主義陣營。削弱了蘇聯的國際影響力。對於中國這使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當時,使中國不再腹背受敵,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並增強了抵禦蘇聯威脅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國際地位。也同時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有力回擊,為獨立自主邁出堅實一步。
⑸ 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為什麼說改變世界歷史
從美國的角度講,尼克松訪華有三個原因:首先,蘇聯在第三世界的拓展,讓美國感覺到其霸權受到蘇聯威脅;第二,尼克松想通過拉攏中國達到與蘇聯緩和關系的目的。尼克松1972年2月到北京,5月份就到蘇聯,跟蘇聯簽署了「反導」條約,當時中國批評美蘇兩國既互相勾結又互相爭奪,如今回過頭來看「反導」條約,可能是在冷戰時期美蘇能達成的最好條約;第三個原因是美國想從越南戰爭中撤下來,而中國是支持越南的主要國家,美國希望中國對越南施壓。
從中國方面講,首先,當時已經感覺到蘇聯是中國最大的威脅;第二,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在外交史上空前孤立,領導人非常希望在美國這個地方打開缺口,使我們在外交上能夠取得突破,實際上這個效果是達到了。
尼克松訪華對雙方來說確實都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尼克松訪華以後由於種種原因,中美關系沒有馬上正常化,但是對中美兩國關系的破冰,仍然留下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要從全局的高度,從戰略的角度看待中美關系。最後講一點講兩國的共識,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罕見的。今天中美關系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分歧,而且大都不會短期內解決。我們必須走出一條大國之間和諧相處,互利共贏的道路,中美之間分歧太多,但是大問題上我們有共識,在這個全局上來認識中美關系。鄧小平曾經對老布希特使斯考克羅夫特說過,歸根到底中美關系要好起來才行,這是世界和平和穩定的需要。
第二,緊緊抓住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中美關系是利益驅動的,當時中美關系分歧很大,但兩國之間有共同利益,就是共同對抗蘇聯的擴張。現在兩國之間共同點遠大於分歧,合作是中美關系的主流。所以,我們既要認真對待分歧,更要不斷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關系。
第三,要培植戰略互信。尼克松訪華之前中美之間沒有戰略互信,但通過基辛格的秘密訪問,與周恩來的長談,雙方建立起了初步戰略互信關系,即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1973年基辛格再次訪華,再次表示,美國過去不支持台獨,現在不支持,以後也不會支持台灣獨立。在這個基本問題上雙方真的達成了諒解和共識。尼克松訪華,比基辛格又進了一步,闡述了美國一系列的觀點,所以戰略互信是非常重要的。
⑹ 尼克松訪華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美國因為越南戰爭的衰弱 對抗蘇聯
意味著中國的危險 需要美國 蘇聯陳兵中國北方
意味著中美關系走向緩和 中美邦交正常化 之前兩國完全對立 朝鮮戰爭 你懂得
意味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