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戰爭中蘇關系為什麼

越南戰爭中蘇關系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5 10:20:43

⑴ 對越反擊戰時怎麼回事越南為什麼打我們

因為歷史上中蘇交惡,越南在對華對蘇關繫上逐漸開始棘手。而中美在1972年的接觸也讓尚未結束抗美斗爭的越南感到不安。對於奉行實用主義的越南,在國家尚未統一之時,和中國、蘇聯的關系面子上都要維持。1975年越南統一,越南開始決定與蘇聯發展更為親密的外交關系——因為蘇聯比中國強大。

中美關系正常化對蘇聯來說,也是一大壞消息。在中美蘇大三角中,中蘇自六十年代交惡,從此成為死敵。蘇聯原本想利用越南達到對中國在戰略上實行全麵包圍,形勢對中國極其險惡。

越南黨中央親華派如長征、武元甲逐漸靠邊站,不再重用,黨章里的毛澤東思想也被取消。在國內開始瘋狂排華,打壓華僑的正常生活,導致大量越南華僑返回中國。在中越邊境則挑起武裝沖突,派遣武裝人員越界進行侵擾,打傷邊民,推倒界碑,蠶食邊境,製造了浦念嶺、庭毫山等事件。隨著中國與美國恢復外交接觸,中越兩國的關系則開始變得嚴峻了。

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為了阻止紅色高棉對越南僑民的大屠殺,入侵了中國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並推翻了毛澤東主義的紅色高棉政權。越南方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份島嶼的佔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沖突。

對於本次戰爭的起因,中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稱:「越南政權三番四次挑起邊界事端,嚴重地騷擾了中國邊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方一再發出警告,越方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發動邊界自衛反擊戰,對越南實行懲罰。」

(1)越南戰爭中蘇關系為什麼擴展閱讀:

對越自衛反擊戰(又稱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

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⑵ 越南戰爭中國,美國,越南是怎樣的關系美國為什麼要幫中國

美國幫中國!!!!!!
越南原是法國殖民地,二戰後共產主義在越南爆發革命。產生北越(共產主義)和南越(法國殖民),在蘇聯和中國的支持下,法國不支,1955年美國介入。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美國全面撤出,1976年1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統一越南共和國,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從60年代開始中蘇關系不斷惡化,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戰爭,進入70年代,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蘇聯在中國北方陳兵近百萬達44個師,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
1978年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先後向柬埔寨、寮國等發動戰爭,越南謀求建立以越南為主導的印支聯邦。
同時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面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佔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沖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時期)則明確表示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
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國公開下達了准備開始自衛還擊作戰的通知。這既不同於宣戰又不同於突然襲擊的做法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這也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對越戰爭是自衛還擊作戰。
概述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臨時調任的熟悉越軍戰法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29個步兵師(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雲南省軍區5個邊防團)、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近56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例如,戰前准備中各個甲種步兵師、乙種步兵師都擴編為12000人以上的臨戰編制),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突襲,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16個地方團及4個炮兵團,總兵力約100,000人應戰。越軍剛經過越戰洗禮,全民皆兵,使中國軍隊損失慘重。越軍用以退為攻的戰術、當中國部隊撤退時越軍進行小規模反擊戰、這使中國部隊傷亡人數增加。
根據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210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根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歷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 (1944-1994)》(軍事譯文出版社有中譯本),1979年2月17日,中國出動6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數千門大炮,在廣寧至萊州的整個北部邊界全線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經過30個晝夜(2月17日至3月18日)的戰斗,越南消滅和重創了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5門大炮和重型迫擊炮,繳獲了大量武器。越南方面稱中國傷6萬餘人,還有2萬被擊斃。

⑶ 二戰後中蘇關系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中美是對立的(美國對大陸好比對現在的伊朗),
中蘇是盟友夥伴關系 (這一時期中國全面倒向蘇聯.用蘇聯來對抗美國.從古巴導彈危機來看.蘇聯在這一時期還處於劣勢)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中美開始建交.對話,
中蘇對立 (這是中國和蘇聯關系惡化的結果.中國感到蘇聯的威脅.通過結交美國來牽制蘇聯.美國從越南撤軍後使原本處於劣勢的形式有所好轉)
80年代中後期 中美關系繼續向好的方面發展,中蘇開始恢復外交 (中國繼續改革開放.蘇聯內外交困.只能和中國修好.美國利用星球大戰計劃拖跨了蘇聯.占絕對主動權)
1.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美蘇爭霸趨勢開始形成.北約華約的對峙.中美當然是對立的.至於中蘇關系就像小弟跟老大哥似的.是一種戰略盟友關系.因為同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從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來看.蘇聯在這一時期還處於劣勢.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1961年中蘇關系徹底惡化.蘇聯撤走了援助中國建設的全部專家項目.這也是新中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1959-1961).中美關系倒是逐漸破冰.主要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陷入困境不可自拔.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此時的美蘇爭霸.由於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捏夫將國家改革的重點放在軍事方面.而美國又陷入越戰的泥潭不可自拔.蘇聯處於優勢.
3.80年代中後期:中蘇關系逐漸改善.開始恢復外交關系.中美關系又呈現出一種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的發展態勢.主要原因:美[和平演變"在東歐.蘇聯得逞.使之加緊對中國的[和平演變".不斷製造矛盾和摩擦.這是由其本性所決定的.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國際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中美經濟交流日益增長.美國處於攻勢.蘇聯防守.
美攻蘇守局面形成的原因.
蘇聯方面:a.經濟下降和陷於停頓.b.侵略阿富汗.成為沉重負擔.c.戈爾巴喬夫放棄爭奪策略.
美國方面:a.經濟復甦.b.里根政府政策轉變.採取強硬態度.利用星球大戰計劃拖跨了蘇聯.也導致以後的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⑷ 歷史上蘇聯和中國關系惡化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利益之間的問題。如下:

1966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中蘇沒有斷交,但兩國關系除了中國允許蘇聯經中國給越南戰爭中的北越運輸物資之外徹底凍結。1967年紅衛兵沖擊蘇聯駐北京大使館。

1968年,蘇聯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時,蘇聯在那裡有12個不滿員的師和兩百架飛機,在1968年增至25個師、1200架飛機、和200枚導彈。同時蘇聯和蒙古達成協議,蘇軍幫助蒙古的南方邊防,並在那裡駐軍。

1968年8月,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中國把蘇聯稱作「社會帝國主義」。中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將大量軍隊從南方轉移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

1969年,雙方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和新疆的鐵列克提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很多西方觀察家認為兩國開戰在所難免。

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和周恩來等秘密會晤。後局勢得到緩解。

1971年,美國國務卿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訪華,為1972年尼克松訪華鋪平道路。蘇聯知道後也和尼克松展開峰會,中美蘇形成三角關系。



中蘇事件背景

中蘇沖突萌芽在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開始。中國共產黨的毛澤東和其他一些領導人認為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指示不符合缺少工人階級的中國的國情,而決定發動農民進行革命。代表蘇聯路線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逐漸退出權力中心。

抗日戰爭結束後,蘇聯的斯大林希望中共和國民黨合作。1945年蘇聯和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國共產黨一直沒有接受蘇聯的指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直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即對蘇聯陣營靠攏。

1950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結盟。蘇聯開始對中國提供大量技術援助,如援建武漢長江大橋等多項建築計劃,輸出各種技術與人才。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1954年赫魯曉夫訪問中國,並把軍港旅順歸還中國,當時毛澤東曾擔心美國進攻而要求先不撤走蘇軍。

1956年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批判了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提出「三和路線」。後蘇聯和從前斯大林批判的南斯拉夫建交。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尤其是對馬列主義中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的修改,讓中共不悅。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蘇聯提供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蘇聯提出要在中國領土上建設用在軍事的長波電台,和在中國領海和中方組建聯合艦隊作為交換。在建設長波電台問題上,毛澤東認為這牽涉主權問題,提出中方出一半資金,蘇聯出另一半資金和全部技術。

但長波電台主權屬於中國,被蘇聯拒絕;而組建聯合艦隊一事,毛澤東認為蘇聯企圖軍事控制中國。中國當時海軍十分薄弱,即使組建聯合艦隊也無能力共享蘇聯的海岸線。毛澤東後來在回憶這件事時說:「事實上同蘇聯鬧翻是1958年,他們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我們不幹。」

⑸ 越南戰爭的原因

一、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二、日內瓦會議決定將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在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三、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

四、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五、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5)越南戰爭中蘇關系為什麼擴展閱讀

一、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三、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⑹ 越南戰爭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越南戰爭

⑺ 中國當年為什麼和蘇聯斷絕關系

在1956年蘇聯政府召開的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結束之後,赫魯曉夫召開了秘密會議,揭露了蘇聯前任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在任期間曾犯下的錯誤,並且提出「三和」的新理論,這些都使中國共產黨感到不滿。

而中蘇關系決裂是在1958年,這一年蘇聯試圖通過在中國建設用於軍事的長電波電台控制中國,遭到了中國拒絕。也是在這一年,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核項目的援助,並且與美國進行和解。後蘇聯在莫斯科舉行的81國共產黨大會上再次否定了斯大林,此舉再次引發了中共代表的不悅與駁斥。

1960年,蘇聯政府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圍攻中國代表團,並且抨擊了中國的大躍進運動。在會議召開後的半個多月時間,蘇聯政府又召回了所有被派遣支援中國的蘇聯專家,並且銷毀了一部分的技術圖紙。

1962年,在中國與印度的戰爭中,蘇聯開始支持印度,在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之後,中蘇關系幾乎徹底凍結。

1968年蘇聯開始在中國境內大量的增加兵力與軍火,並於1969年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至此,中蘇關系徹底決裂。

(7)越南戰爭中蘇關系為什麼擴展閱讀:

中蘇決裂分為幾個小部分,分別是中蘇論戰、中蘇沖突等。中蘇沖突發生在公元1966年,中國在發生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和蘇聯雖然並沒有斷交,但是兩國之間除了中國允許蘇聯可以途經中國給越南戰爭中的北越運送物資之外沒有其他的外交和聯系。

1968年,蘇聯開始在中國的新疆附近大量增加軍隊,其實早在1961年,蘇聯就已經在新疆有12個不滿員的師,還有200個飛機。在1968年的時候,蘇聯在新疆附近的部隊增加到了25個師,1200架飛機,還有200個導彈,這就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不僅如此,蘇聯還和蒙古達成協議,蘇聯要幫助蒙古的南方邊防,並且還可以在蒙古的南方駐兵。

1968年8月蘇聯進軍捷克斯洛伐克,中國將蘇聯稱為社會帝國主義。而中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已經將大量的軍隊從南方撤到東北、華北和西北。隨後1969年,中國和蘇聯在珍寶島和新疆的鐵列克堤都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如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等,而且當時在很多西方國家的眼裡,中國和蘇聯兩國開戰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了,所以這也就是中蘇決裂的敏感時期。

1969年9月蘇聯部長在參加胡志明的葬禮時和周總理會晤時,緩和了中國和蘇聯的這一次矛盾。而中蘇關系的惡化及決裂直至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關系才開始實現正常化。1991年俄羅斯承認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2004年中國和俄羅斯簽訂了條約達成了珍寶島的歸屬問題,俄羅斯把佔領的銀龍島,和瞎子島一部分的領土歸還中國,中國和俄羅斯現在已經是非常友好的國家。

⑻ 中蘇關系是何時為何開始惡化的

導致中蘇論戰和中蘇關系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學者們爭論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兩黨在對斯大林體制認識上的分歧是中蘇論戰最主要的原因
斯大林逝世後,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都出現改革的新跡象。特別是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揭露了斯大林個人崇拜的錯誤及其造成的嚴重危害,對傳統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新的認識。盡管「報告」對斯大林錯誤的揭露與批判存在著過於草率的問題,但其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從戰後蘇聯社會發展來看,特定時期形成的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蘇聯體制的所有弊端,幾乎都與斯大林所搞的個人崇拜有關,不反對個人崇拜,任何社會改革都難以設想;從戰後國際共運發展來看,「報告」對斯大林錯誤的揭露沖破了斯大林時代形成的國際共運史上「斯大林體制」的禁錮,使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可以從理論上,而且也可以從實踐中開始獨立地探索不同的建設模式成為可能。
2.兩國關繫上的不平等是中蘇論戰的根本原因
蘇共二十大至1959年蘇美戴維營會談前,中共對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及批評斯大林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還抱贊成態度,只是當兩國利益沖突激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才逐步升級,使中蘇分歧呈現為意識領域的大論戰。薛鈺同意鄧小平對中蘇論戰的總體評價,即所謂中蘇論戰,並「不是指意識形態爭論的那些問題,這方面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都是對的。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正是國家利益的根本沖突、蘇聯大國主義政策與中國獨立自主方針的嚴重對抗,導致了雙方在現實國際政治方面重大方針政策的分歧,這是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是中蘇矛盾發生發展並最終導致論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3.國內建設道路的不同是中蘇沖突的根本原因
當年直接參與中蘇最高層會晤的另外一位當事人,曾長期擔任蘇共中央國際部中國處處長,現任俄國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庫里克認為,如果我們是去尋找真正的深層的原因,而不是表面上的原因的話,那麼,有很多問題,應該是可以找到答案的。當然,兩國領導人的個性,還有一些其他原因都曾經起過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時期還可能成為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他認為,如果要尋找真正的深層原因,那麼,就需要了解一個非常簡單的真理。這就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是取決於它的對內政策的。根據這個真理,兩國之間的關系惡化、爭論的原因,應當從中國的內政和蘇聯的內政中去尋找。那麼,這個時期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呢?他指出,恰恰是在50年代,在兩國發生爭論的這個時期,兩個國家的內政越來越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了。
4.蘇共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
1959年9月中蘇會談時,赫魯曉夫要求中國黨在台灣問題上,同蘇聯制定共同路線,答應對台灣不使用武力,為我拒絕。第二,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黨會議上,中蘇發生爭論,蘇聯不僅在會上組織圍攻,而且在會後從中國撤回專家,撕毀合同,停止供應設備,對中國施加政治經濟壓力,迫使中國聽從其指揮。第三,1963年中蘇兩黨會談期間,蘇方發表告全體黨員的公開信,全面對我攻擊,而且同美、英簽訂部分核禁試條約,妄圖夥同美國壟斷核武器,束縛中國手腳。第四,1964年2月,蘇斯洛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作反華報告,說要對中國黨採取集體措施。隨後赫魯曉夫根本不同中國黨商量,宣布召開由26國黨代表組成的起草委員會,籌備所謂國際會議,實際上是作為對中國黨採取集體措施的組織手段。閻明復也持這一觀點,認為中蘇分歧的主要原因,在於赫魯曉夫奉行的大國沙文主義,它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民族利益。1958年以後,赫魯曉夫一次又一次地對我國採取施加壓力的步驟,最終導致論戰升級和關系惡化。
5.國家利益的沖突是導致中蘇關系破裂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斯大林去世後,尤其是蘇共二十大開始批判斯大林的錯誤以後,中蘇兩黨在涉及斯大林的評價、和平過渡等理論和政策問題時,看法有了不同,雙方出現了分歧。但雙方在處理這些分歧時,都比較注意不把與國家利益無關的意識形態分歧擴大到國家關繫上,而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歧並沒有影響國家利益和國家關系,反而在1957年達到頂峰。然而,從1958年春夏開始,上述情況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兩年兩國間涉及國家利益的矛盾和爭執與此前的七八年相比,不僅數量大增,而且性質也嚴重得多了,矛盾和爭執已發展為嚴重的沖突,內部的爭論已演變成公開的爭吵而且逐漸演變為嚴重的沖突。這種沖突不僅促使意識形態分歧的擴大和升級,而且與意識形態分歧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造成了雙方的嚴重對立,致使沖突不僅不可能得到解決,甚至連緩和一下也難以實現,從而最終導致中蘇關系的破裂。
6.中蘇論戰是中蘇國家利益(包括主權)的沖突、意識形態的分歧及領導者個人之間的矛盾三種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越南戰爭中蘇關系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多少個國家暗中支持伊朗 瀏覽:253
泰幣和越南幣哪個值錢 瀏覽:80
越南寫中國字多少錢 瀏覽:194
印度如何吞並海得拉巴 瀏覽:468
涼拌的義大利面叫什麼 瀏覽:118
伊朗外長談話線路說了什麼 瀏覽:145
去印尼打工怎麼回國 瀏覽:690
越南語明天我去找你怎麼寫 瀏覽:900
印尼有什麼體育網站 瀏覽:569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8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401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3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8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7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6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9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