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順化的城市風采
順化的美,首推香江。香江之所以得名,據說是因為上游長滿繁密的石菖蒲,清澄的河水中,總是飄著淡淡的幽香。香江發源於長山山脈。源頭雖然高達海拔500多米,但是,湍急的江水一流到平原,就變得異常溫順柔和,依依地穿過順化,緩緩地流向大海。一碧澄澄的清流,澆灌著兩岸肥沃的稻田、果園、花圃,把繁華的城市、巍峨的亭台樓閣洗刷得清雅、恬靜。香江既把承大——順化省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又用她溫柔的呼喚,溝通了平原和山區的交流。
當然,說起順化,人們總是要提到一江碧水,一座青山。碧水自然是香江,而青山就是順化西南青黛藉郁的御屏山,御屏山松樹成林,綠蔭覆蓋。清晨,黛色的山巒隱約在輕紗縹緲的薄霧中,充滿神秘的色彩。雲霧散時,登臨御屏山巔,汲目遠眺,可以望見大海。實際上,木麻黃樹遮大蔽日的順化海濱浴場,離城只有13公里,那裡正好是香江的出海口。也許是因為順化的山太美,水太秀,孕育出的民歌才那樣純朴、動聽。順化的遊子們說,不論他們離家多麼久遠,都不會忘記故鄉的催眠曲、舂米歌以及那和著船槳節拍而起的棹歌。
順化也許是越南最美的城市,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順化,是越南承天—順化省的省會,位於越南中部,北距河內654公里,南距胡志明市1071公里,西靠長山山脈,東距海8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從17世紀到本世紀40年代,曾先後為越南舊阮、西山阮和新阮封建王朝的京城,是越南的三朝古都。
順化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蜿蜒清澈的香江穿城而過,將城市分為北南兩區。北區是老城,又有外城和內城之分。外城是昔日的都城,方圓8公里,有護城河環繞,城牆高6米,共設有24個炮台。城南有4個大門,城東3個大門,城西和城北各2個大門。外城之內為紫禁城,方圓2.4公里,城牆也是高6米。紫禁城基本是仿照北京的故宮,正門為午門,過了午門為太和殿。太和殿為皇帝召見文武百官的地方,由80根高大的雕龍朱漆木柱支撐。太和殿之後為勤政殿,兩側為太廟。整個紫禁城宮殿建築頗為壯觀,是越南現存最大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紫禁城南門之外,設有國子監、欽天監、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以及統率中、前、後、左、右五軍的都統府。
從市中心溯香江而上6公里,可達天姥寺。該寺建於一個古占婆塔群遺址上,已有近400年歷史。傳說寺內原供奉有32尊金身佛像,但法國佔領時期,佛像已被盜。寺內有一座7層寶塔,塔高21米,每層供奉有一尊佛像。天姥寺內還有一座六角鍾樓,懸掛的古鍾鑄於1701年,重達2噸。距天姥寺不遠,是順化的文廟,廟內現存阮朝進士碑32塊。越南的阮朝不設狀元,因此廟內只有進士碑。從順化火車站走約2公里,可達昔日的南郊壇。這是昔日帝王祭天地的地方。壇為土築,高3層,上層圓形,中層方形,寓意天圓地方。過去每隔三年,安南王都要到此祭天地一次。南郊壇遺址在越戰時期遭到破壞,現已難看到原貌。南郊壇出來往右行,可到御屏山,山高不到100米,卻是順化的天然屏風,山間松林蒼翠,風景秀麗。
在順化市區東北7-15公里香江兩岸的山嶺上,散布著阮朝皇帝的6座陵墓。陵墓因景而建,景色各異。嗣德皇帝的陵墓巧用地勢,建築造型別致。嘉隆皇帝的陵墓規模雄偉壯觀。每座陵墓都有4扇銅門,門前鋪有大理石路,兩旁立有石人、石象、石馬。
順化的旅遊景點還有靜心湖、萬年渡口、耀帝寺、慈帝寺、靈光寺、祥雲寺、保園寺等。順化由於是三朝古都,封建朝代時,文化氛圍濃厚,加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因此順化女子大多俊俏端莊,能歌善舞。
順化曾是越南三朝古都,古老皇城裡,沉澱著層層疊疊的歷史痕跡。順化(Hue)位於越南中部,無論是從河內南下還是胡志明市北上,第一眼就能發覺它與眾不同的氣質:蔥綠遍布的樹色,伴著一江碧水,把整個城市襯托得分外風雅。處處深褐色的老城牆,背景倚靠著一座悠然青山,更給人一份人世安詳的感覺。
河內如今也因為大搞經濟效益急就章而變得雜亂,胡志明市的擁擠密度和建設欠缺規劃更不必說。唯有順化,這個古都一直是越南的祖傳珍寶、一頁記錄著王朝絢燦過往的歷史,它詩意般的沉穩閑靜與深厚文化底蘊,是今天越南旅遊城市裡已經難再找到的氣質。
順化是越南承天省的省會,北離河內654公里,南距胡志明市千餘公里,順化本身面積不大,約有150平方公里。它先後是越南舊阮、西山阮和新阮的三朝古都。
1、走入古老畫圖中:形容順化,可用「一江碧水引青山,波光峰巒兩纏綿」。順化的碧水,是「香江」,它蜿蜒清澈穿過古城,將古城分成南北,也塑造出不少風景雅緻的角落。皇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深受中國審美的影響。順化的山,是松樹成林的御屏山,早晨它籠罩在裊裊婷婷一片黛色霧靄中,但天氣晴朗時,在山頂上可以極目望到大海。江水、山巒、古城,還有溫文爾雅的人們。來到沒有工業區的順化,猶如走入一幅古老圖畫中。越南如今已有四大世界文化遺產,除了下龍灣、美山聖地、會安古埠之外,順化古城就是其中之一。也因為是文化遺產,順化近年已將旅遊業發展起來,只有30萬人口的順化,城裡鬧區也有一些旅行社,除能銜接越南各處交通,要安排順化市內游覽,也非常方便。欣賞順化,需要心情,絕不能緊張趕急。最輕松寫意又最不趕時間的方法,是雇一輛摩托車,跟車夫說好價錢和多少景點,讓自己決定觀光和瀏覽的時間。這方式,能真正以最近距離接觸順化。通常一天游覽約8美元,在人情上,應該提供車夫的飲用水及午餐,順化景點頗集中,大可以一處處慢慢欣賞。
2、古皇城有明顯的漢文化痕跡:中國古時,越南就封為象郡,漢朝也曾派過地方官管理,可以說很早它就接受中國文化影響。順化古皇城建在城北,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佔地約8平方公里,臨香江,倚御屏山,也確實是皇家級好風水。來到古皇城,有點眼熟,大門設計挺像北京故宮午門,進去再看,竟也是中軸式一殿一廣場的漸進格局,順化古皇城原來是參考了明朝紫禁城藍本。除了午門,皇城也有和平門、顯仁門、彰德門四個城門。越南最後一位皇帝保大,就是1945年8月30日在午門正式宣布退位,越南也從那天起從此廢除封建君主制度。
皇城的砌磚城牆,高度有8米。繞城有24個炮台。也有太和殿、勤政殿、太廟、國子監、機密院、都察院等等,但裝潢及規模都縮小多了。其他如後宮、皇宮花園、觀戲房等內廷部分,皆分布於中軸兩側,規模雖較小,皇城裡卻能看到越南文化里的沉靜和莊重。雖為皇宮,但這份美不接近權貴,卻更像是文士的儒雅。大戰時,美軍基地峴港就在不遠,順化古皇宮難免也遭受一些破壞,但總體上它仍是目前越南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皇城裡平日遊客不多,可以慢慢看,太廟雖有不少文物,但我認為最有情調是後院的花園。這里尚未完全修復,亭台樓閣偶有殘破,從敗瓦殘垣望出去,蔥郁的梧桐樹陰隨風搖曳,生與破互相映照,歲月感覺更為強烈,是拍氣氛照片的好景點。
3、老皇陵是「山水設計展」。順化有6座阮朝皇帝陵墓,其中有皇帝陵墓也有妃嬪陵墓。越南人的造景審美,很有道家色彩,那觀念跟一般具有強烈針對性的風水觀不同。他們每個皇帝的陵墓,不會刻意去加柱改門更改風水,反而是因景而建,與自然景色作出最大配合。每個皇陵,景色各異,有些造型別致,有些雄偉壯觀,有些就如庭園。不過,為了分別每座陵墓范圍,每座都有4扇銅門,門前也鋪有大理石路,兩旁立有石人、石象、石馬等等,到順化皇陵參觀就等於買一張門票,去看幾處不同風格的造景古跡。皇家陵墓里各式各樣的木建築,是十七世紀中南半島文化的見證。皇陵庭園內最有詩意的景緻,是一個美麗如畫的蓮塘。蓮塘邊是全以手工建造的木築亭台樓閣,在這里賞蓮,如入夢境,塘邊綠樹盎然,水面上還常有黛色霧氣,來到這里,順化古都那份一縷縷的經典詩意,都圍繞在身邊了。另處充滿世外詩情且不容錯過的古跡,是慈孝寺。雖不是旅遊小冊子上推薦的著名名勝,但跑散幫的摩托車很願意帶旅客到這個僻靜的桃源去。它的主體是一座古寺,但輔佐建築群不少,同時也是剛出家不久和尚們的修道院。修道院四處皆綠,林陰遠近朦朧,小橋流水,古井情深,瓜埔果園,處處皆趣。看著小和尚們提水澆花,不禁教人想起與世無爭的陶淵明。四處漫步,庭院里碑牌上所記載的歷史,已經不重要,反而是越南人處處流露耐心的大小盆景,讓人感到只有當下才是實在的生命。來到這里,會頓覺生命的意義就是完全投入自然和放鬆。
❷ 越南版「故宮」仿照北京故宮建成了嗎
眾所周知,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是當中唯一一個歷史沒有中斷的古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綜合實力都位列世界前茅甚至第一,而強大的實力也造就了輝煌的文化,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很多方面都盡可能地效仿我們。其中我國的建築工藝更是備受追捧,比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順化皇城,就是一座仿照我國北京故宮建成的皇家宮殿。
順化皇城坐落在古都順化,始建於1802年,是越南現存最大而較完整的古建築群。順化皇城模仿了故宮的建築風格,和北京故宮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就連宮殿的名稱也可以說是大體相同。不過,因為越南當時的建設條件十分有限,順化皇城足足花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來修建,比北京故宮的修建時長多了一倍。
走進順化皇城裡面,你會發現它的格局和建築風格都與北京城、北京故宮相仿,設有太和殿、勤政殿、光明殿、延壽宮和御醫院等殿宇,加之這里還是當年越南皇帝住過的地方,無形之中就帶有一絲神秘感和尊貴感。雖然不及北京故宮那麼大,但是順化皇城在越南也稱得上是一座十分輝煌的建築了,是越南建築史上的一大成就,亦是當地人民的驕傲。
雖然順化皇城在許多方面都仿照了北京城河北京故宮,但是這座宮殿的修建也融入了其它文化的一些元素,這在一些細節上就可以看出來,比如皇城建築的外層城池採用的則是法國式建築式樣。除了大量壯麗又極其豪華的宮殿外,順化皇宮在近一個半世紀的不斷擴建當中,還建設了眾多廟宇、城牆、堡壘和其它重要的古建築。
然而不幸的是,順化皇城因為多次歷經戰爭的波及,城中的許多建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而且受到當地炎熱的氣候環境影響,皇城內不少建築物的表面都開始慢慢被風水侵蝕,日漸腐爛,使得最終存留下來的完整建築少之又少。
在戰爭結束後,當地政府就開始著手於順化皇宮的修繕,努力將那些還沒有被完全破壞的建築再次修繕起來。如今,順化皇城大體上已經被恢復成了原先的規模和模樣,而且在1993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納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的順化皇城早已成為越南一處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每年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至此觀光。雖然已是一處世界遺產,但門票卻不是很貴,只需8萬越南盾,摺合人民幣也就是24塊錢。順化皇城裡面的景點比較多且分布集中,你在欣賞完一處特色景點之後,走不了多遠又能看到了一處別致的景觀,游覽起來不會很費勁。
最後,不知道你對順化皇城的印象如何呢?有機會的話,你會前往越南當地旅遊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❸ 關於故宮
[編輯本段]紫禁城簡介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計8704間。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此外還有齋宮、毓慶宮,重華宮等等,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由神武門方向眺望故宮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明朝所建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編輯本段]紫禁城名稱的由來
紫禁城其名稱系借喻紫微星壇而來。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壇包括太微壇、紫微壇和天市壇。紫微壇在三垣中央。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
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自認為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達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王朝的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編輯本段]紫禁城的建築格局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其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世上罕見的。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紫禁城位於北京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後三宮。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面的午門,也被稱為「五鳳樓」。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一座門,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位於紫禁城的前部。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內廷位於紫禁城的後部(北部),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帝後居住的地方,這組宮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以及分布在內廷各處的四座御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改名"太和門"。它坐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檐歇山式。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 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 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桿,欄桿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大殿的屋頂重檐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制。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桿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里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
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和演習禮儀的地方。而中和殿後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在清朝時期是舉行殿試的地方。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門,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後北面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里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單檐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乾清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檐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
乾清宮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乾清宮一直是皇帝和皇後的寢宮,在內廷的最前面,高20米,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里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殿內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兩頭有暖閣。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後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
坤寧宮
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面,也是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後居住的正宮。清順冶時,按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宮內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面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入口改在東面,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綉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
養心殿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是一獨立的院落,南北長約63米,東西寬約80米,佔地5000平方米。養心殿前殿面闊三間,進深3間,正殿面闊7間,進深3間,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皇帝多在這里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
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在明朝,這里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面的宮殿和後面的寢居兩部分。在後一部分里,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南面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橫梁,樑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制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庄嚴。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 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開間面闊,單檐歇山式屋頂,下面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條台階,中史是御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制到規模很像後三宮的乾清門。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紫禁城自明初永樂五年(1407年)始建,明清兩代不斷改建、添建,尤其是明代嘉靖時期的改制和清代乾隆年間的改建,使紫禁城最終形成今日之建築規模。紫禁城的建築集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從中可領略到中華五千年建築文化的豐厚積淀。
明代營建北京的四個時期--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年)詔建北京皇宮,此後營建工程一直陸續不斷地進行,直至明朝末年。除一般維修外,以工程量計算,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永樂開創時期。這一時期,結合都城營建,將元大都故城整體向南推移,並完成了北京城牆的修建,從而確定了宮城的位置和規模。由於紫禁城是吸取明初鳳陽、南京兩地宮殿營建的經驗而施工的,其布局更為完整。宮城南北分為前朝後寢,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三路縱列,東西六宮環列,呈眾星拱月之勢,基本按《周禮》等傳統文獻中的王城規制進行規劃。現存的故宮基本保持了永樂時期奠定的這一平面格局。
二、正統完成時期。這一時期包括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明代開國以後初步穩定和興盛的時期,國家的財力、物力相對充裕,相繼完成了北京各大壇廟和御苑的營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兩宮的修繕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鎮登基後,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從正統元年(1436年)開始,到正統十年(1446年)完成。
三、嘉靖擴建時期。明朝此時日漸昌盛,商業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北京前三門外逐漸形成繁華的商業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築南部外羅城以資防衛。這一時期的重點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此朝火災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導致「三殿十五門俱災」,不得不陸續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其間因重建萬壽宮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滯。
四、明末衰落時期。萬曆至明末,衰亡跡象日益明顯,政府已無力進行大規模的興建。萬曆朝三大殿又發生火災,但此次擱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歷時12年,持續到天啟年間才修繕完畢。
[編輯本段]建築法式
建築法式是指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的中國古代建築向標准化、定型化發展中形成的一整套專項制度。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刊行的《營造法式》是關於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建築的設計、施工和用料的規范。據此,現代建築史家將古建築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構件的規格尺寸、比例關系和做法要求等簡稱為「法式」。
紫禁城宮殿的建築法式在繼承以往標准化、定型化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頒行的《工程做法》是針對包括宮殿建築在內的房屋建築修造的條例規范,將宮殿修造的法式要求進一步制度化。
明清宮殿的建築法式較之以往更為完整、詳盡、實用,在地盤布局、台基欄桿、大木構架、屋頂式樣、牆體形制、內外裝修及油飾彩畫等諸多方面都有明晰規定。建築法式的制度化,一方面標志著建築體系的高度成熟,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工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趨勢,使建築設計者的創造力受到極大的限制。
[編輯本段]建築技術
明清兩代,建築技術有較大程度的發展。設計與施工高度標准化、定型化,既加快了工程進度,又便於施工和經費的管理。
清代宮殿修造,由內務府會同工部共同掌管。內務府設營造司,負責紫禁城的修繕事宜。營造司設「樣房」和「算房」,負責設計圖紙,製作「燙樣」和估算工料。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為壇廟、宮殿、倉庫、城垣、寺廟、王府等房屋建築設計、施工、工料核算的准繩。建築施工總計十一個專業,約二十餘個工種,分工明確,各有所司。主要有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畫、裱糊等八大專業。各專業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質量。
明清兩代,磚瓦和琉璃構件的生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大大超過以往。宮殿建築普遍採用琉璃瓦頂,重要殿宇使用金磚墁地,建築裝飾也極盡奢華。
[編輯本段]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紫禁城建築的對稱布局、院落組合、空間安排、單體建築、建築裝修、室內外陳設、屋頂形式以及建築色彩等,都體現出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特徵,從中可了解和欣賞到中國古代建築之美。紫禁城不僅在總體規劃、單體建築設計等方面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在建築色彩運用方面也堪稱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
紫禁城的色彩設計中廣泛地應用對比手法,造成了極其鮮明和富麗堂皇的總體色彩效果。人們經由天安門、午門進入宮城時,沿途呈現的藍天與黃瓦、青綠彩畫與朱紅門窗、白色台基與深色地面的鮮明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宮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較為嚴格地遵循上述的總體效果,其它區域則根據建築功能並結合周圍環境酌情靈活處理。如外朝東路文淵閣的屋頂採用黑琉璃瓦綠剪邊,門窗、柱子也是綠色,與院落中疊石、花木共同構成幽靜的文人園建築環境。內廷宮苑如御花園、乾隆花園,其中有大量亭台樓閣的色彩應用較為自由,變化豐富。
紫禁城建築的色彩處理既有大面積經營,更不乏細部推敲。以皇極殿為例,其檐下青綠彩畫、斗栱和朱紅檐柱、門窗形成了冷暖、明暗對比的總體效果;而每攢斗栱間的墊栱板與上下額枋間的墊板卻是紅色,檐柱上懸掛的楹聯又以藍色為主,如此形成對比色調互向對方滲透的局面。對比色調在主體色調中所佔比重小,並不破壞整體色彩效果,而是起到調和、平衡的作用。大量使用的金色裝飾也使兩種對比色調的過渡不顯生硬。如額枋上青綠彩畫中多用金龍圖案;朱紅門窗多用金箔裝飾裙板和槅心,並以金線勾劃邊框。此外,黑色與白色的巧妙使用以及「間色」的手法,都在紫禁城建築色彩細部的處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築的室內色彩多根據其功能加以處理。中軸線上主體建築地位重要,殿堂內天花和梁枋多施青綠彩畫,朱紅門窗,大量使用金色裝飾,以濃墨重彩烘托莊重華貴的氣氛。但在帝後休憩(qì)娛樂的寢宮里,色彩處理則完全不同。門窗、槅扇、天花通常保持木材本色,內牆為白色粉壁或糊以白紙,裝飾物的風格與色彩偏向素樸淡雅,加上室內的紅木傢具和陳設,整體色調趨向平和寧靜。
[編輯本段]越南順化皇宮
除了中國的紫禁城外,在越南的古都順化,還有一座紫禁城,就是越南順化皇宮。順化紫禁城是越南末代王朝——新阮王朝的皇宮,從1802年建成—1945年新。阮朝王滅亡的143年間,一直是皇家的居所。順化紫禁城仿照北京紫禁城的格局建造,宮外有護城河。皇宮設有四門,正門午門,和故宮午門一樣,建有雙闋。皇宮四門中,只有午門建有城樓。宮內模仿北京紫禁城,修造了太和殿、文明殿和勤政殿三大殿。宮內重要的宮殿、亭台樓閣和午門城樓都用琉璃瓦裝飾頂部,十分華美。皇宮內的許多宮殿都在戰爭中被毀,不過都已重建。皇宮內有皇帝處理政務的勤政殿,皇帝寢宮——乾成殿,皇後住的坤泰宮,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和嬪妃住的順輝院等。皇宮的園林和河流均勻的分布在宮殿各處。
[編輯本段]名字由來
紫禁城又名故宮,其名稱系借喻紫微星壇而來。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壇包括太微壇、紫微壇和天市壇。紫微壇在三垣中央。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
❹ 順化的發展歷程
順化是古代占婆王國故地。
15世紀時,後黎朝將其命名為順化路。
17世紀後,作為廣南阮氏的根據地,並改名為富春。
18世紀後,西山朝成立,阮岳以此為自己的都城。
1802年,廣南阮氏的阮福映建立阮朝,也以此為京城。
1883年,法國佔領越南,淪為保護國。後來,富春改為承天省順化市。
順化作為京城的歷史一直持續到1945年。1945年8月,日本向盟軍投降。8月19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奪取政權,成立臨時革命政府,並電函順化,要求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退位。這時,日本大使橫山建議保大使用日本的軍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殲滅越盟,但是保大不願意利用外來力量來屠殺越南人, 拒絕了橫山的建議[1]。8月25日,下詔宣布退位。8月30日,保大在順化王宮的午門前舉行了退位儀式,將象徵權力的國璽和寶劍交給越盟代表陳輝料(Trần Huy Liệu)、阮良朋(Nguyễn Lương Bằng)和古輝近(Cù Huy Cận),他宣稱:「 願為獨立國之民, 不作奴隸帝王 」[1]。保大放棄了君主身份和姓名阮福晪,改用原名阮福永瑞。2天以後的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河內成立,保大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位公民」。
1968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順化與越共爆發激烈戰斗。
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順化歷史建築群為世界文化遺產。
❺ 順化的歷史沿革
古代順化曾為中國故地,為漢朝交州(交阯)日南郡轄下的盧容縣。2世紀末,林邑(即後來的占婆)興起,並不斷與中國爭奪土地,盧容(今順化)遂成了兩國交戰的拉鋸地帶,東晉以後不再為中國所有。
14世紀時,順化為占婆國(占城)的烏州、哩州,占城國王制旻於1306年將此二州作為聘禮獻給陳朝。陳英宗將其妹玄珍公主下嫁占城王,得烏州和哩州為聘禮。次年陳朝改為順州和化州,1405年—1426年,中國明朝佔領越南,將順、化二州合並為順化府,隸屬交趾布政使司,此系順化正式得名之始。後黎朝將其設為順化承宣道。
1558年至1945年的400多年間,先後為廣南阮氏、西山阮和阮朝等王朝的都城,並在17世紀一度改名富春,曾有京師、京都、神京、長安等雅稱。19世紀法國人入侵後,改為「承天省順化市」。1945年越南發生八月革命,結束了法國80多年的殖民統治和日本5個月的軍事佔領,隨之而來的,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阮福晪也於8月30日退位。順化作為首都的歷史結束。
緊接著,由於法國的卷土重來以及美國的侵入,越南開始陷入30多年的戰爭深淵,根據1954年《日內瓦協議》,順化屬於南越范圍,然而離兩越分界線北緯17度線很近,因此順化飽受戰爭蹂躪。順化古建築群曾在1885年法國入侵(中法戰爭)、1947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和1968年越南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順化現為越南賓士天省的省會,也是國際著名的旅遊城市。順化古建築群也得到修繕和保護,與下龍灣、美山聖地、會安古城一同為越南的世界遺產。
❻ 越南的首都在哪裡,是越南最發達的城市嗎
越南的首都是河內,越南最大的城市和最發達的城市是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
首都 河內(Ha Noi),面積3340平方公里,人口692萬人(2012年)。夏季平均氣溫28.9℃,冬季平均氣溫18.9℃。
胡志明市位於越南東南部,中央直轄市,越南的經濟中心,面積2095平方公里,人口約1200萬,其中,常住人口約800萬。原名「西貢」,有「東方巴黎」和「遠東明珠」之稱。1976年7月全國統一後,更名為胡志明市。
(6)越南順化有多少年的古都擴展閱讀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
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兩季分明,大部分地區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越南重要的節日:越南共產黨成立日:2月3日(1930年)。越南國慶日:9月2日(1945年)。越南南方解放日:4月30日(1975年)。胡志明誕辰日:5月19日(1890年)。
越南旅遊資源豐富,下龍灣等多處風景名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近年來旅遊業增長迅速,經濟效益顯著。2014年上半年接待國外遊客42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1%。
主要客源國(地區)為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台灣地區、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泰國、法國。
主要旅遊景點有:河內市的還劍湖、胡志明陵墓、文廟、巴亭廣場;胡志明市的統一宮、芽龍港口、蓮潭公園、古芝地道和廣寧省的下龍灣等。
❼ 越南的四大世界文化遺產是那幾個地方
把分給我順化歷史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美山聖地(世界文化遺產)
會安古城(世界文化遺產)
❽ 為啥越南不把首都定在「順化」,而是定在了「河內」
1945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阮福晪在三朝古都順化退位,河內成為越南的新首都。如今,河內城區的擁擠雜亂成了困擾越南的問題,而順化憑借其坐擁眾多風景名勝的優勢,成了越南旅遊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於是有人思考,
如果當初越南把首都定在順化,情況會如何?為什麼越南要把首都定在河內?
實際上,河內和順化,作為一個國家的國都的確各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