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初中國和越南海上作戰,聽專家說武器設備比越南差,為啥能打贏
中越海戰打了兩次,第一次是74年西沙海戰,第二次是88年南沙海戰。你說的應該是第一次,那次是以弱勝強。
越南人小瞧了中國海軍。沒有充分備戰。而且認為中國船小,用穿甲彈幾炮就可以打沉,沒有用高爆彈。
中國海軍官兵非常勇猛。雖然船小炮小,但是冒著炮火快速沖向敵艦,抵近射擊。海上拼刺刀戰術。在極近的距離上越南的127炮、76炮發揮不了威力,反被中國的57炮壓制,而且在極近的距離內,中國連手榴彈都用上了。
人品問題,中國RP大爆發,最後一發炮彈命中敵方彈葯庫。
至於傷亡,74西沙海戰中國四艘艦艇受傷,18人犧牲,67人負傷;南越損失更大,除「怒濤」號被擊沉,陣亡53人,包括「怒濤」號艦長阮文達(音譯),16人負傷,48人被俘。
戰爭的結果就是中國奪回了西沙群島的控制權。
至於後來第二次海戰也就是88年海戰,那實力就反過來了,88年中國海軍有極大優勢,而且戰果也很懸殊,中國僅一人輕傷,越南沉了兩艘重傷一艘,傷亡上百人。
B. 越戰是什麼什麼是越戰美國和越南發生了什麼事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甘乃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詹森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森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甘乃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雪夫肆意欺淩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雪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子試驗。嚴峻的形勢使甘乃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甘乃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甘乃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援。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詹森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詹森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詹森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譬如說,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美軍的飛機也不可以發動攻擊。對於北越的交通與重要設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擊的范圍以外。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第1騎兵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詹森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詹森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反戰運動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導,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資訊。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員警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森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森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戰爭結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軍直升機撤離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C. 美國為什麼發動越戰
美國發動越南戰爭:
第一:用武力手段對付社會主義國家和政權,防止社會主義陣營的無休止的擴大,而胡志明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顯然帶有這種傾向,這是不利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的。
第二:美國與蘇聯全球戰略爭奪。
第三:這是美國實行全球戰略目標的具體步驟,美國在軍事打擊上體現出強烈霸權的慾望。
第四:越南要是被美國佔領,從戰略地理上可以威懾蘇聯和中國。
D. 越南雖一直對美國示好,美國卻做了什麼
外媒12月25日報道稱,聖誕節當天美軍"麥凱恩"號再次在南海現身,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美國戰艦卻找上了越南,闖入越南所有的"昆侖島"領海,對越南進行挑釁。
美軍第七艦隊司令表示,"麥凱恩"號在南海進行了自由的作業,他不認為這是對任何國家進行挑釁的行為。據悉,這次在美國戰艦闖入自己的領海後,越南也是有苦說不出,雖然越南這幾年一直都在試圖討好美國,但這次卻被美國狠狠地扎了一刀,越南的輿論也開始批評美國的"敵我不分",居然會在這次對越南這個自己人下手,它必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
其實本來越南就對美國有著怨念,這次美國軍方又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了越南所佔有島嶼領海范圍內,顯然就是打著我怎麼樣,你都沒辦法的注意,表示美國其實並不認可越南,它一昧的討好美國也不會改變這一結果,可以說美國這次算是將兩國關系的本質徹底地展示了出來。
E. 冷戰後最大的一次海上軍事對抗 美國為什麼撤退
圍繞著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中美在南海的這場軍事對抗已經落幕,這場長達一個月的軍事博弈,新聞反映的只是這場博弈的冰山一角,遠不能展現這場驚心動魄對抗的原貌。這場軍事大博弈從一開始的隔空叫陣,到面對面的劍拔弩張,經歷了數十個日日夜夜。這場鬥智斗勇,比意志、比毅力、比戰斗決心、比作戰部署的軍事大博弈,堪稱冷戰後到目前為止一次最大的兩個軍事集團面對面的對撞,過程和中間環節險象環生、精彩紛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個國家更高層面在政治戰略、軍事戰略上的博弈,最終的結局雖然出人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給我們以啟示。
赤裸裸的威脅
從開始說起。
在所謂仲裁案做出前幾個月,甚至一年前,美國就開始在南海熱身,派遣軍艦戰機屢闖南海,還進入中國島礁12海里范圍內。
2016年5月9日,美太平洋艦隊司令,日本人後裔哈里斯在派威廉·勞倫斯號導彈驅逐艦闖入中國12海里領海同時,還公開叫囂,宣布美軍已「做好今夜與中國開戰」的准備,此話一出猶如一個炸雷響徹全球。
哈里斯的話也沒白說,按照中國人大金燦榮教授的說法,美國人是行動派,說干就干。我們回顧剛剛過去的2016年6月,美國真的向南海派遣了兩艘航母,一艘是前幾年剛剛下水的里根號,這是頂替回美國大修的華盛頓號航母來日本駐扎的,風風火火趕到日本,又馬不停蹄的來到南海。這還不算,美國原來不屬於第七艦隊隸屬於第三艦隊的斯坦尼斯號航母,剛剛在日本海嚇唬完朝鮮,又急急火火的跑到南海,加入了里根號航母的戰斗群。
雙航母戰斗群!這是美國准備應對局部戰爭的典型戰術編組,一般認為,美國派一艘航母駛入熱點地區是表示威懾的態度,派兩艘就是正正經經准備打一場局部戰爭,派三艘以上就是准備大打出手了。所以,美國一下子派了兩艘航母進入南海,大有在仲裁案出台後打一場局部戰爭的架勢,據統計,整個6月美國進入南海的艦只一共有10多艘,包括兩艘航母。另外按照一般的規律美國在水下至少還有三到四艘攻擊型核潛艇潛伏在航母附近。不僅如此,美國還在南海開展了戰前練兵,艦艇高速馳騁,艦載機起起降降,幾十架戰機在南海表演大編隊攻擊和防禦,海面上登時惡浪翻滾,空中群魔亂舞,美國的媒體更是火上澆油給予了大肆宣傳,雖然中國國內沒有播出。
美軍的上述行動大有準備「今夜與中國開戰」的濃烈戰爭味道,可謂氣焰囂張到了極點,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
實實在在的回擊
6月30日,外媒報道稱解放軍三大艦隊多艘王牌軍艦聚集在三亞軍港,包括隸屬北海艦隊的051C型導彈驅逐艦115「沈陽」艦、東海艦隊的「現代」級(965EM型)導彈驅逐艦139「寧波」艦以及056型輕型導彈護衛艦595「潮州」艦等。外媒對此分析稱:由菲律賓前政府推動的南海仲裁案裁決將近,如果裁決對中國不利,解放軍將會在南海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宣示主權。對此,中國國防部一位官員6月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中國海軍根據年度計劃進行的例行性演練。
但是根據筆者回憶,這樣的例行性演練計劃從來沒有見諸報端,而且演練的說法與演習雖然一字之差,但是演練也可以說成是戰前練兵或者說是戰前熱身,一字之差會令人產生許多聯想,特別是對手就要徒增巨大壓力。
中國海南三亞海事局7月3日發布南海海域軍事演習的航行警告:自7月5日8時到7月11日8時,在南海相關海域進行軍事活動,禁止船隻駛入。因為該時間點與預計7月12日公布的所謂南海仲裁案最終裁決非常接近,外媒3日紛紛將兩者聯系起來。對此,相關人士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西沙群島是中國領土,並不存在爭議。中國軍隊在相關海域進行例行性軍事演習合理合法。中國軍事專家李傑說,這表明中國對南海仲裁案的不承認,同時也表明中國軍隊維護南海主權的決心和意志。
7月5日中國海軍在南海的大演習拉開戰幕。
新聞就是新聞,新聞里說的三大艦隊所謂的王牌戰艦讓全世界的軍事界大跌眼鏡,這些基本都是老艦的王牌戰艦雖然也很拉風,但是解放軍肯定隱藏了真正的主角。隨著演習進入高潮,真正的主角浮出水面。真正的主角是什麼?一水的最現代化的戰艦比如052C\D,054A等,水下部署了新入列的093B核潛艇,空中還有俗稱航母殺手的轟六K掛載的鷹擊-12。但這也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據傳中國的大殺器東風21D和東風26也靜悄悄的從營房拉出來隱沒入中國西南的萬山叢中。
中國有句俗話「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作為回應中國軍隊也給美軍准備了一道大菜,中國的回擊是實實在在的。也難怪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豪邁的說,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這個場景更像是一個准備砸商店玻璃的流氓,看見了門後伸出的一支獵槍。
倉皇離去是因為接到了一個暗示
二戰中和二戰後,美海軍使用航母最大的經驗就是什麼時候也不能在大戰前暴露航母的坐標。茫茫大海之中航母是極難找到的,戰時的航母編隊可不是影視和圖片上的航母編隊,影視和圖片上的航母編隊一般都類似閱兵式,所有的艦只整整齊齊的排列在航母後面,浩浩盪盪在大海上翻浪花,空中艦載機編成幾十架甚至上百架的閱兵式編隊呼嘯而過,這都是宣傳的需要給民眾看的。
戰時的航母編隊,十幾艘各類艦是按作戰陣位分散部署的,有的警戒艦只甚至遠離航母200海里。而航母一般是單獨航行,除了隱蔽行蹤的需要,也是在一定的海域內來回起降艦載機的需要,這個時候航母走的是一個別針型,近身護衛的一般只有一到兩艘驅逐艦和巡洋艦。航母雖然有300多米的龐大身軀,但是在大洋上卻是極難被發現的,因為被發現就意味著被摧毀,這是航母海戰的鐵律。二戰中美國航母之所以能打敗數量上一度超過美國的日本航母編隊,都遵循了「先敵發現,先敵摧毀」的戰法,幾次大海戰贏得勝利都是血的教訓換來的。
我們再對中美南海對峙的過程進行一次復盤,就可以看出雙方擺出的都是一付真打的架勢。
中方6月30日宣布三大艦隊在西沙海域軍演,上百艘戰艦雲集,戰斗機和轟炸機集結了X百架,7月5號拉開演習戰幕,實際上就是我們俗稱的拉開架勢,各作戰單元按部署隱蔽進入指定位置,做到說打就能打。
美方在7月5號後也擺出臨戰姿態,在6月份在南海鬧了近半個月後,突然將主力撤出南海,兩艘航母全部轉進到南海外的菲律賓東面的太平洋海面上,南海只留了三艘驅逐艦,這三艘驅逐艦甚至沒有進入中國的九段線內,緊貼菲律賓戒備航行。嚴格的說,美軍的這個行動也叫進入陣位,是擺開打仗的架勢。
這個時候才是最危險的關鍵時刻,因為雙方都是按作戰計劃和要求擺開了戰斗隊形,美軍航母機動出南海意味著開始進行戰時的隱蔽機動,只有隱蔽起來才能進行艦載機的突擊,才能避開中國海軍的鋒芒所向。
簡單說,雙方突然間都將兵力部署隱藏起來,最顯著的特徵是美軍在7月5日後突然進行了戰時新聞管制措施,美國媒體駐美軍艦上的新聞記者被管制,一個字也發不出來,美軍開始進行無線電靜默,航母也不再起降戰斗機,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被發現的幾率。一向以轉載美國媒體報道為榮的港澳台媒體一下子失去了前方的第一手信息來源,就連喜歡轉載美國媒體報道的國內某些主流媒體也一樣失去了一手的新聞材料。
信息一斷,於是有人驚呼,美軍跑了!
其實美軍沒跑,它不過是進入了戰時的陣位,美艦所採取的種種措施,包括新聞管制和無線電靜默都是准備打仗的前奏,目的是隱藏航母和各艦的坐標。這個時候才是南海最緊張的時刻,才是真正的劍拔弩張!這場鬥智斗勇,比意志、比毅力、比戰斗決心、比作戰部署的軍事大博弈正式拉開了大幕,誰眨眼,誰就輸了。
現在輪到美軍真的緊張起來了。中國軍隊四位上將坐鎮南海,除了集中了中國海軍的精銳主力,中國的戰略空軍和戰略火箭軍也加入了作戰序列。中國擺出了堅決維護主權,畢其功於一役的決心和意志,這是美軍和美國決策機構所沒有想到的。據國內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統計,這是中國自越南戰爭後首次與美軍面對面的軍事對峙,其規模之大,武器裝備動員的質量和數量都是歷史上罕見的。另外我軍還在人員上進行了充分的動員,數量巨大的預備役軍人接到命令後重返部隊,緊急補充前線部隊,這也是自1979年中越邊界反擊戰以來僅有的一次。
二戰後美軍航母首次因坐標暴露倉皇撤退
中美在越戰後首次面對面的軍事對峙本身已經很驚悚,特別是中國進行了局部的戰爭動員,實施了預備役老兵歸隊等舉措,使對峙方的對手增加了更大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壓力和風險,局面變得更加危險和撲朔迷離。
這樣的軍事對峙還會對政治人物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因為戰爭有自己自有的規律,一旦局面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越戰後以往的中美軍事對抗,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的對抗,都是美國在南海演習,中國就在東海或者黃海軍演。美國在朝鮮東西大洋上鬧騰,中國就在南海上大演習,從不在一個海域對撞。這種不在一個海域的對抗已經成常態,就是為了避開彼此的鋒芒。但是這次不同,當美國集結兩艘航母和10艘軍艦挾仲裁案宣布前這個時機考驗中國的決心時,中國在最恰當的時間,集中強大的軍力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與美軍迎面對撞,演習的時間也選在仲裁案宣布之前的一天結束,如果美國在這個時間點上與中國對撞,美軍就顯得措手不及,中國的後發制人就顯得准備的更充分,而且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美國航母編隊已經在南海呆了半個月,活動規律和基本實力已經被中方所掌握,等於先機已失。本來就是個政治秀,立即轉為臨戰狀態,部隊已經人困馬乏,在被對方掌握的情況下作戰,真的進行實質對抗,不管是玩「碰碰車」還是小打、大打都沒有勝算,何況南海四面都是牆一般的各國,只有幾個海峽和隘口,進退選擇十分有限,一旦開打就喪失了機動能力,這是航母戰斗群作戰的大忌,所以美軍選擇了立即撤離,如果說是倉皇逃竄也不為過。
美軍航母戰斗群在菲律賓東邊的大洋上再次展開後,中方充分的利用了心理戰和信息戰,從幾個側面暗示美軍航母的坐標已經暴露。特別是中國的轟六K轟炸機突然出現在中方宣布的演習圈外,中國媒體還不失時機公布了轟六K在黃岩島上空巡航的新聞圖片,這是對美軍的最後一擊,等於告訴美軍隱藏在菲律賓外海的航母的坐標已經暴露,美軍要想真打,等於違背了「發現即被摧毀」的作戰原則,因此美軍再次選擇了遠離中國軍隊的火力圈,向大洋深處遁去
至此,圍繞著南海仲裁案中美雙方的這次戰略性質的軍事對抗,以中方的完勝而告結束。
望採納
F. 美國不僅封存退役的戰機,也封存了不少的戰艦,此舉有何深意
美國不僅封存退役的戰機,也封存了不少的戰艦,這樣的行為是有目的性的。戰艦在退下來了以後一般有著4種處理方式,首先可以將戰艦轉讓給一些外國的海軍,這樣可以收取一大筆轉讓費。隨後還可以選擇捐贈給一些專門的紀念館或博物館,軍艦被放在這里在這里供大家去參觀,這能讓當地的人民感受到國家的力量,同時也可以收取一定的門票費,組合到一起也算得上是一筆非常大的收入。
美國一直都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而且在上個世紀美國的軍事力量就已經非常強盛了。二戰之後美國就將戰艦退了下來,因為自此之後大戰爭幾乎已經全部結束了,今後再次發生世界大戰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美軍就將戰艦進行了塵封,除此之外有些戰艦的零件也被拆下來進行節省成本的操作,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處理方式。
G. 美國瀕海戰斗艦是什麼
美國海軍2004年5月27日宣布分別給予通用動力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約7800萬美元和4600萬美元的合同,要求它們對未來瀕海戰斗艦(LCS)進行最終系統設計,使這項代表美國海軍作戰轉型計劃組成部分的瀕海戰斗艦(LCS)進入原型建造階段。 瀕海戰斗艦
世界各國目前正在發展下一代海上艦艇,其中未來「瀕海戰斗艦」(LCS)廣受關注。主要是近來美國軍事力量轉型中,為應付新的作戰形式需要,對於海上力量需求,重點提出發展能夠適用於近海作戰的艦艇,才掀起一股熱潮。其實,最早開始著手設計建造「瀕海戰斗艦」是瑞典、英國和挪威等國,已經正式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種類型艦艇:瑞典「維斯比」(Visby)級傳統型輕護衛艦、英國「海神」(Triton)號三體型試驗船、挪威Skjold (盾牌星座「Shield」)級氣墊雙體導彈快速巡邏艇。雖然採用不同的船體結構,但它們共同特點是:全隱形、高航速、適航性極強、自動化程度高。瑞典、英國和挪威設計製造的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艦艇,還是美國正在用於自身防禦 從作戰指導思想看,瑞典和挪威等國發展「瀕海戰斗艦」用於自身海濱防禦。從技術上看,已經研製成功的「瀕海戰斗艦」:1999年4月下水的挪威Skjold(「盾牌星座」Shield)導彈快速巡邏艇噸位是260噸,專門根據挪威群島和峽灣遍布的海岸地形,去實施搜索和監視敵方潛滲兵力並利用自身隱形能力接近、交戰; 瀕海戰斗艦
1999年6月下水的瑞典「維斯比」級隱形輕護衛艦噸位是600噸。主要用於反水雷戰和反潛戰,但第五艘將會配備直升飛機後主要用於攻擊和反水面艦艇戰斗角色。
發展進行競標的高速「瀕海戰斗艦」的參照原型。
2、英國發展大噸位「瀕海戰斗艦」
具有遠洋能力,用於軍事作戰在敵方近海水域部署 英國海軍為發展「未來水面艦艇」(FSC) 的需要而建造一艘「海神」號三體技術論證船。2000年3月下水的論證船是將來全比例護衛艦三分之二尺寸,而且是艘非軍事船舶,但在海上能夠運送「集裝箱式」海軍軍事系統,也就是可以隨時武裝用於軍事需要。預定2013年進入英國海軍服役並且代替22/23型護衛艦。英國海軍還准備進行多方面發展,如小型直升飛機平台登陸艦(Mini LPH)、快速部署支援艦和配有艦載機具有航空作戰能力的隱形艦船。 英國海軍因為經常參加諸多軍事行動,因此發展護衛艦型「瀕海戰斗艦」,能夠橫跨大洋。
3、美國發展「近岸艦隊」
用於近海作戰的「瀕海戰斗艦」成為關注的焦點 美國海軍官員和防務專家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組建「近岸艦隊」的構想,但一直爭議不斷。從作戰現狀看,美軍戰艦從1960年越南戰爭以後,除用於少量小沖突以外,美國海軍至今還沒有面臨直接對抗這些近岸威脅的局面。接著冷戰結束和前蘇聯強大的遠海艦隊瓦解,美國海軍在全球水面上沒有任何實質威脅。因此反對者認為美國強大的水面艦隊具有足夠的打擊力量,發展組建「近岸艦隊」是多餘的,重點還是航空母艦等大型艦艇上。 瀕海戰斗艦
但是從90年代海灣戰爭開始,美國艦隊在敵對方海岸水域進行軍事行動。所有的作戰已經是近海,並沿著海岸,而且大量威脅日益增多。不只是礁石和淺灘等惡劣水域環境,主要還有敵對武力大量數目、種類繁多的武器。美國海軍艦船在最近三十年損壞五艘,都發生在近海水域:三艘被水雷損壞(都在波斯灣,一艘在1988年,被伊朗破壞;二艘在1991年,被伊拉克破壞),一艘被一枚反艦導彈擊中(波斯灣,1986年) 和一艘被自殺小艇炸彈炸壞(葉門,2000年)。 拉姆斯菲爾德擔任美國國防部長後,由於「近岸艦隊」能在敵方水域靈活、快速的進行作戰,尤其在一些大型艦艇無法靠近的惡劣環境中發揮作用,美國軍方對組建「近岸艦隊」設想開始支持,在2001年底開始了相關的籌劃和設計工作。美海軍作戰部部長於2002年6月14日公布了「21世紀海軍:新時代作戰概念」轉型文件。為了應對近海挑戰,海軍正在制定新概念,以解決對陸地攻擊(諸如火力圈)、戰區防空和反導、水下戰(包括建制內反水雷)等作戰問題。美國海軍認為需要新的思想、新的裝備和新的艦船。美國海軍因為「瀕海戰斗艦」將會必須航行橫過大洋,遠距離到達需要部署的地方,所以海軍設想的「瀕海戰斗艦」不是一種較小艦船,而是2,000-3,000 噸等級軍艦。
4、美國海軍發展「瀕海戰斗艦」
是為了全面實現網狀戰鬥力量分布共同作戰方式構想 美國發展「瀕海戰斗艦」的目的不僅是像英國一樣具有遠洋型近海作戰能力,還將是美國軍事力量網路化和全球化作戰的重要組成。在美國海軍「21世紀海軍:新時代作戰概念」轉型文件中,美海軍轉型構想提出部隊網路化和全球作戰概念,通過創新的概念和技術,把海洋、陸地、天空、空間和計算機網路空間,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綜合到一起,極大地提高精確、抵達、連接能力。美國海軍的水面作戰艦隊的轉型,需要非常有能力的多任務驅逐艦、先進巡洋艦和新種類聚焦任務「瀕海戰斗艦」。在近海作戰空間中,美國海軍構想採用網狀戰鬥力量分布共同作戰方式,將來的艦隊將會突出迅速能力,並且使海軍和聯合特遣部隊指揮官能夠支配近海的作戰空間。 網狀戰鬥力量分布涵蓋遠征機動力量、地面炮火、陸軍或海軍所附屬的空軍部隊、水雷戰和特種作戰。採取大規模、壓倒性聯合軍事力量並且向岸上遞送,這種能力完全能夠阻止、牽制或者擊敗任何攻擊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不超出近海幾百海里區域內,聯合特遣部隊使用這種能力去引導軍事行動,支持聯合海軍的作戰力量提供反潛艇、反水面和反空中能力。控制伸展的濱海范圍,從公海到海灘,到那些能夠直接從海上攻擊、支援和防護的內陸范圍。
H. 美國當初為什麼打越南戰爭
美國出兵越南插手東南亞地區,就是為了制止蘇聯在這里的擴張。
二戰結束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冷戰,亞洲地區是兩大陣營爭奪的重點。
原本美國在這里是占優勢的,但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朝鮮戰爭的失敗,美國在東亞地區碰的頭破血流,於是把重點目標放在了東南亞地區。
在美國的支持下,法國在二戰後從日本手裡接管了越南、柬埔寨等地,妄圖恢復在中南半島的殖民統治。但北越政府在我們和蘇聯的支持下,經過9年抗法戰爭將法國人趕跑。
越南人多不怕死,而且是為了國家統一,打仗有底氣,死了有人繼續上。
但美國可耗不起,面對巨大的人員傷亡,美國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戰示威。美軍也士氣低落,許多士兵想不通他們為啥千里迢迢來這個毫不相乾的國家來送死?
而戰局也讓美軍看不到勝利的前景,最終美國只能在付出58000人陣亡的代價後於1973年全面撤軍,這是二戰結束後美軍陣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爭。
美軍撤出後,南越政府的敗亡已是時間問題。1975年,北越攻佔西貢市,推翻了南越政府,並於1976年成立統一的越南政府。
而越南統一的的代價也是慘重動,近130萬人死亡,南方基本成為一片廢墟。
I. 美國華盛頓號航母去越南了嗎
美韓軍演間隙 核航母突訪越南
2010年08月09日05:24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出現在越南附近海域的「喬治·華盛頓」號航母
昨日,剛剛參加了在日本海舉行的美韓軍演的美國核航母「喬治·華盛頓」號抵達越南峴港
中國社科院專家接受成都商報采訪表示,實力不如以前的美國,企圖拉攏亞洲國家,遏制中國
耐人尋味的造訪
抵達正值美韓軍演、亞太神經緊綳之時
奧巴馬政府與越南正就核合作展開談判
希拉里之前高調宣布介入中越南海爭端
冷戰時期的敵人———美國和越南,近日卻以一連串的互動力證兩國的關系可以走上新的階段。昨日,美國的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就在亞太局勢異常敏感時刻,開進了越南港口。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美國政治研究室主任倪峰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此舉可能與中越近來在南海問題上的爭執有關,同時表明實力不如以前的美國,開始拉攏亞洲國家,介入地區問題,以遏制中國。
航母抵達
越戰35年後首次到訪越南水域
這是越南戰爭結束35年後,美國航母首次來到越南水域。而「喬治·華盛頓」號抵達的港口是越南的峴港,這一地點更加具有耐人尋味的象徵意義。峴港曾在越戰時期一直作為美國的軍事基地,直到1975年4月30日才終止了這一功能。美聯社稱,美國航母「喬治·華盛頓」號的抵達再次為上月兩國外交關系正常化15周年「錦上添花」。
盡管在歷史上美越之間曾經歷過長達14年的戰爭,導致5.8萬美國人以及300萬越南人喪生,但兩國自1995年開始恢復了外交關系。美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也是當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兩國的雙邊外貿2009年達到154億美元。自2003年美國戰艦來訪胡志明市後,兩國的軍事聯系也在加強,目前雙方有固定的高端防務對話以及訓練。
然而,這次「喬治·華盛頓」號抵達的時機異常敏感———正值美韓軍演、亞太神經緊綳之時。顯然,這艘剛剛參加了在日本海舉行的美韓軍演的核動力航母選擇在這個時候造訪越南,並不只是為提升美越關系那樣簡單。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國際關系專家亞瑟·瓦卓恩就表示:「我們需要在南海迎頭趕上,以顯示美國依舊是最有力量的大國,表明我們在這個區域還有其他的朋友。」澳大利亞國防學院的越南問題專家卡爾·海耶也表示,「越南一直希望美國能介入該地區。」
可見,展示「肌肉」是「喬治·華盛頓」號這個龐然大物從日本海開到越南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越合作
除了核能合作,美還想介入南海爭端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稱,奧巴馬政府與越南正就一項協議展開深入談判,該協議將讓美國與越南分享核燃料與核技術,並允許越南自己進行鈾濃縮。報道稱,希拉里與越南司法部長日前簽署協議,標志著越南與美國一系列廣泛合作的開始。此次談判是顯示美國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重新採取強硬姿態的最新例證。
報道還指出,據一位聽取過談判情況簡要介紹的美國高級官員稱,美國在與越南進行這一談判時未征詢過中國的意見,但他說,這不牽涉到中國。雖然美國政府承認正在與越南進行相關核能合作的談判,越南卻對此予以否認,並稱不會在本國境內進行鈾濃縮。
除了核能合作外,東盟外長會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還高調宣布介入中越南海爭端,這使得越南將成「美國新夥伴」的議論逐漸增多。
南海爭端的玄機
實力不如以前的美國,企圖拉攏亞洲國家,遏制中國
現在中國崛起的速度使得周邊國家不適應的心態加劇
美國摻和進來只會使南海爭端復雜化、尖銳化
美國介入 只會破壞南海局勢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美國政治研究室主任倪峰昨日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航母進駐越南,可能與中越近來在南海問題上的爭執有關,同時表明美國企圖拉攏亞洲國家,遏制中國。
倪峰表示,越南讓美國航母進駐可能與中越近來在南海問題上的爭執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越南需要一個大國介入,支持其與中國的『競爭』。」倪峰分析,「過去越南力爭在中美之間找平衡,現在中國崛起使得周邊國家不適應的心態加劇。他們覺得中國的區域優勢過去不那麼明顯,如今卻變了,因此需要尋求外力的介入。」
越南的態度是否會形成「風向標」,對其他亞洲國家造成影響?倪峰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美國也不像過去了,無法單純依賴本國的力量來遏制中國,而是需要借力,希望藉助中國周邊國家和美國攜手,對中國形成某種牽制。」倪峰打了個比喻,「原來美國自信的時候覺得可以和中國『單挑』,現在則傾向於多拉人,打群架。」
倪峰指出,南海問題的核心是南海周邊幾個國家的島礁主權和海域劃界上的爭議。未得到爭端當事國同意,任何第三方均無權介入爭端。中國和越南絕無可能在利益攸關的領土主權問題上放棄雙邊談判,讓別國來裁決。美國摻和進來只會使南海爭端復雜化、尖銳化。「原來我國和其他國家有共同行為准則,通過協商來實現南海的共同開發。如今這種相對平衡的局面被美國打破了,這對南海局勢十分不利。」 (成都商報記者 徐婉玲)
同步播報
東盟擬確立「南海行為准則」
菲律賓一名高級外交官近日透露,東盟的10個成員國希望可以就南海確立「正式的行為守則」,以便不讓具爭議性島嶼和海域的局勢緊張。菲律賓外交部政務次長巴西利奧表示,東盟下次在區域安全論壇上與中國舉行磋商時,將會提出一個正式和具有法律約束的行為守則。
但南海問題專家莊國土教授對此表示,中國早在2002年即與東盟達成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表明不使用武力解決南海爭端。菲律賓此次提起的「行為准則」,無非是「老調重彈」,想把南海問題由雙邊對話變為多邊對話,從而增加與中國對抗的條件。(環球時報)
J. 戰列艦為何役退
航空兵種的出現。再巨大的戰艦在狂轟濫炸下都不能倖免。在戰爭中如果你受傷等於是宣判死亡。
海戰不光是靠火炮口徑。還有速度。戰艦威力=火力+航速
艦載機的載量小不可能擊沉那麼大的戰艦。但是他們可以拖垮它。為其它部隊提供它的方位。召喚優勢兵力來攻擊戰列艦。
二戰之後的導彈發展也迫使戰列艦退出海上炮台的角色。
隨著服役期滿、一批又一批的戰艦退出了海洋。
80年代初,美國決定對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從1981年10月「新澤西」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開始,到最後一艘「威斯康星」號1989年2月改裝完畢,共花費了7年半時間,每艘艦改裝費用約3億—4億美元。此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電子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艦上安裝了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6座雙管127毫米火炮、4座「密集陣」近程武器防禦系統。艦上設有直升機起降平台,可停放4架直升機;並設有無人駕駛飛機彈射器,裝備5架以色列生產的「先鋒」型無人駕駛飛機。
這次現代化的改裝盡管給「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前途帶來了一絲曙光,但重新復出的戰列艦仍未擺脫衰亡的下場。1990年,第四次服役剛剛8年的「新澤西」號和剛服役6年的「衣阿華」號便再次封存。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分別組成戰列艦編隊駐泊波斯灣。是年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號向伊拉克發射了戰爭中的第一枚「戰斧」巡航導彈。戰爭爆發後,兩艘艦向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巡航導彈;2月17日,戰列艦還用406毫米的大炮向科威特南部的伊軍炮兵陣地進行了轟擊。
然而,戰爭勝利的輝煌也沒有延長戰列艦的生命。戰後不久,「威斯康星」號就退出現役。1992年3月31日,「密蘇里」號也退出了現役。從而這個一度逞威於海上的「霸主」終於退出了海戰的歷史舞台。
衣阿華級戰列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l1.6米;標准排水量4.5萬噸,滿載排水量5.8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
「密蘇里」號
「密蘇里」號戰列艦為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中的第三艘。該艦服役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地點而聲名大震。
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戰列艦最初裝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49門各種口徑的副炮和高炮,還載有3架水上飛機。艦上動力裝置由8座鍋爐和4台汽輪機組成,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最大航速33節,當航速12節時續航力為l—5萬海里。全艦通體有裝甲防護,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達400毫米,是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飛魚」導彈轟擊到戰列艦的裝甲鋼板上也會被彈射回來,爆炸沖擊波只能劃傷裝甲。
「密蘇里」號的最後一次現代化改裝完成於1986年,次年5月10日重新加入美國海軍現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發了海灣危機後,「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迅速駛向海灣。「沙漠風暴」戰鬥打響後,「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及潛艇最先向伊拉克目標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1991年2月4日凌晨,「密蘇里」號戰列艦在裝備高級水雷避碰聲納的美艦「柯茨」號護航下,通過水雷區,到達指定攻擊陣位,用9門406毫米大炮將伊軍的指揮中樞、彈葯庫、炮陣地、導彈陣地、雷達站等予以破壞,給多國部隊地面進攻部隊以強有力的火力支援。這些艦炮在艦上「先鋒」無人駕駛飛行器的引導下打得很准。
1992年3月31日,在熱烈的禮炮聲和號角聲中,「密蘇里」號緩緩地駛回到美國洛杉礬港碼頭,結束了它那輝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