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99年簽署的《中越陸地邊界條約》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締約雙方」),為維護和發展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睦鄰友好關系,把兩國間的邊界建設成為一條 永久、和平和穩定的邊界,決定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友好協商的精 神,締結本條約,並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締約雙方以有關目前中越邊界的歷史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和中越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並重新確定了兩國間的陸地邊界線。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線走向自西向東確定如下:
第一界點在十層大山(寬羅珊山)1875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203米高程點以南約2.00公里,越南境內1439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2.30公里,越南境內1691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3.70公里。
從第一界點起,邊界線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整康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莫非河、楠沙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北偏東北轉東行,經1089米高 程點;1275米高程點、1486米高程點至1615米高程點,然後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大體向北轉東北行,經1221米高程點至1264米高程點,再沿山脊 向東南行至1248米高程點,然後沿山樑向東北行,至第二界點。該界點在塔糯河(南那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256米高程點東偏東南約0.80公里,越南 境內1369米高程點西南約0.70公里,越南境內1367米高程點西北約0.87公里。
從第二界點起,邊界線順塔糯河(南那河)向北轉東北行至該河與捕馬河(打羅匹馬河)匯合處,然後繼續順河向北行至該河與李仙江(黑水江)匯合處,再順 李仙江(黑水江)向東行至該河與小黑江(南辣河)匯合處,然後溯小黑江(南辣河)行,至第三界點。該界點在小黑江(南辣河)與南辣比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 內620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0.50公里,中國境內1387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4.40公里,越南境內978米高程點西偏西南約1.87公里。
從第三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脊向西北行至1933米高程點,然後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折東河、哈羅倮巴、大頭倮巴、莫烏倮巴、納幫河、隔界河、打羅河、 南布河、小翁邦河、蕎菜坪河、南晏河、金水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拉弗河、楠拉薪河、楠西露河、楠首河、楠柯莫河、楠哈使河、楠哈尼河、楠西龍 河、楠哈河、楠涅河、楠朗展河、楠莫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轉東南,再向東北行,經1690米高程點、1975米高程點、1902米高程點、 2121米高程點、2254米高程點、2316米高程點、1831米高程點、3074米高程點、2635米高程點、2199米高程點、2133米高程點、 2002米高程點、1800米高程點至1519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大體向東行至一無名高地,再沿山樑向東行,至第四界點。該界點在隔界河(南列河)中, 位於中國境內845米高程點東南約2.90公里,中國境內1318米高程點西南約1.62公里,越南境內1451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2.05公里。
從第四界點起,邊界線順隔界河(南列河)大體向東北轉西北行至該河與南那河匯合處,然後順南那河向東南轉東行至該河與藤條河(南拱河)匯合處,再溯藤 條河(南拱河)大體向東北行至該河(芬胡河)源頭處,然後沿一小溝大體向東偏東北行,至第五界點。該界點在上述小溝與山脊相交處,位於中國境內2392米 高程點南偏東南約0.45公里,中國境內2361米高程點以西約1.50公里,越南境內2283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0.62公里。
從第五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向南行至2413米高程點,然後沿中國境內三岔河、太陽寨河、漫江河、五台河、石洞河、平河、中良河和岔河與越南境內達保 河、探天河、掉意河、楠侖河和楠蘭河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南行,經2468米高程點、3013米高程點、2539米高程點、2790米高程點,至第六界點。 該界點在2836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2510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3.05公里,越南境內2381米高程點以北約1.40公里,越南境內2531米高 程點東偏東北約3.00公里。
從第六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向西南行至靠近越南境內2546米高程點東北鞍部一點,然後沿溝向東南行至紅岩河(龍保河)源頭處,再順紅岩河(龍保河) 及其下游大體向東北行至該河與紅河匯合處;自此,邊界線順紅河向東南行至紅河與南溪河(那施河)匯合處,然後溯南溪河(那施河)大體向東北行至南溪河(那 施河)與壩吉河(壩結河)匯合處,再溯壩吉河(壩結河)、八字河大體向北行至該河與一無名支流匯合處,然後溯該無名支流向北行,至第七界點。該界點在上述 無名支流中,位於中國境內595米高程點東北約1.20公里,中國境內463米高程點以東約0.65公里,越南境內614米高程點西北約2.00公里。
從第七界點起,邊界線離河向東北行至143米高程點,然後向東北跨過一溝後接山脊向北行,經604米高程點、710米高程點、573米高程點、620 米高程點、833米高程點、939米高程點、1201米高程點至918米高程點,再沿中國境內諸支流與越南境內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行,經1158 米高程點、1077米高程點、997米高程點、1407米高程點、1399米高程點、1370米高程點、1344米高程點、1281米高程點、1371米 高程點、1423米高程點、1599米高程點、1528米高程點、1552米高程點、1372米高程點、1523米高程點、1303米高程點至984米高 程點,然後沿山樑大體向南行,至第八界點。該界點在戈索河(青河)與其西側一支流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1346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3.82公里,中國境內 1596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2.27公里,越南境內1521米高程點以東約3.85公里。
從第八界點起,邊界線順戈索河(青河)大體向南行至該河與齋河匯合處,然後溯齋河大體向東南行,至第九界點。該界點在齋河與小白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 內1076米高程點以南約1.40公里,越南境內1031米高程點東北約2.00公里,越南境內1424米高程點以東約2.95公里。
從第九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脊大體向東南行,經741米高程點至1326米高程點,然後沿注入中國境內的小白河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齋河諸支流間 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行,經1681米高程點、1541米高程點、1716米高程點、2002米高程點、1964米高程點、大岩洞山頂至1804米高程點; 自此,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1623米高程點,然後沿中國境內小白河與越南境內楠雙河間的分水嶺向東北行,經1638米高程點至1661米高程 點,再沿溝向東北行至河壩小河中,然後順該河行至與另一支流匯合處,再離河接山脊向西偏西北行,經1259米高程點,至第十界點。該界點在一山脊上,位於 中國境內1692米高程點以東約0.90公里,中國境內1393米高程點以南約2.10公里,越南境內1461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1.25公里。
從第十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948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東北轉東行,經1060米高程點,至第十一界點。該界點在南北河(倒河)與 戈街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982米高程點東南約1.50公里,中國境內906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1.15公里,越南境內841米高程點東北約0.70公 里。
從第十一界點起,邊界線順南北河(倒河)行至該河與南江河(那居河)匯合處,然後溯南江河(那居河)行,至第十二界點。該界點在南江河(那居河)與其 西北一支流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986米高程點東南約1.40公里,中國境內858米高程點以西約0.80公里,越南境內1151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2. 80公里。
從第十二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脊大體向東南行,經1071米高程點至1732米高程點,然後沿中國境內諸支流與越南境內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轉 北,再向東北行,經1729米高程點、2071米高程點、1655米高程點、1705米高程點、1423米高程點,至第十三界點。該界點在一無名高地上, 位於中國境內1060米高程點東南約0.70公里,越南境內993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1.55公里,越南境內1044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1.15公里。
從第十三界點起,邊界線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向東行至距1422米高程點西南約70米處,然後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距1422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90米 處分水嶺上一點(紅線與分水嶺之間7700平方米的區域屬於中國);自此,邊界線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大體向東行,經1397米高程點、1219米高程點、 657米高程點、663米高程點至該高程點東南一無名高地,然後沿溝向北行至那拉河,再順該河向東北行,至第十四界點。該界點在那拉河與盤龍江(瀘江)匯 合處,位於中國境內187米高程點以東約0.65公里,越南境內922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3.20公里,越南境內183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0.50公里。
從第十四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經428米高程點至中國境內1175米高程點和越南境內1169米高程點間鞍部,然後沿山脊大體向北轉 西北行,經1095米高程點、1115米高程點、1022米高程點、1019米高程點、1094米高程點、1182米高程點、1192米高程點、1307 米高程點、1305米高程點、1379米高程點至1397米高程點,再繼續沿山脊大體向北行,經1497米高程點、1806米高程點、1825米高程點、 1952米高程點、1967米高程點、2122米高程點、2038米高程點,至第十五界點。該界點在一無名高地上,位於中國境內2209米高程點以東約 1.55公里,中國境內2289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1.70公里,越南境內1558米高程點西北約2.90公里。
從第十五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大體向東行,經2076米高程點,跨一小河後至一無名高地,然後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經1887米高程點、1672米 高程點至1450米高程點,再沿山脊大體向南轉東,再向北轉東北行,經1438米高程點、1334米高程點、716米高程點、1077米高程點,至第十六 界點。該界點在1592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026米高程點東南約3.25公里,中國境內1521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1.05公里,越南境內 1079米高程點以北約2.40公里。
從第十六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大體向東南轉北行,經1578米高程點、1503米高程點、1493米高程點、1359米高程點、1342米高程點、 1296米高程點至606米高程點,然後沿山樑向北偏西北轉東北行,至第十七界點。該界點在八布河(棉河)中,位於中國境內882米高程點南偏東南約1. 70公里,越南境內654米高程點西北約3.30公里,越南境內1383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4.10公里。
從第十七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大體向東偏東北行至799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大體向東北行,經998米高程點、1096米高程點、 1029米高程點、1092米高程點、1251米高程點至1132米高程點,然後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1628米高程點,再沿山脊大體向東南轉東北行, 經1647米高程點、1596米高程點、1687米高程點、1799米高程點、1761米高程點、1796米高程點,至第十八界點。該界點在1568米高 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701米高程點東南約0.70公里,中國境內1666米高程點西南約1.55公里,越南境內1677米高程點以北約0.90公里。
從第十八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大體向東偏東南轉東北行,經1771米高程點、1756米高程點、1707米高程點、1500米高程點、1683米高程 點、1771米高程點、1651米高程點、1545米高程點、1928米高程點、1718米高程點至1576米高程點,然後向西北跨兩溝,經1397米高 程點接山脊向西北轉東北行,經1748米高程點至1743米高程點,再繼續沿山脊向東轉北偏東北行,經1806米高程點、1650米高程點、1468米高 程點、1516米高程點、1344米高程點、1408米高程點至該高程點西北一無名高地,然後沿山脊向東北行,至第十九界點。該界點在普梅河(儒桂河) 中,位於中國境內1464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1.30公里,中國境內1337米高程點以南約1.20公里,越南境內1477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1.60公 里。
從第十九界點起,邊界線順普梅河(儒桂河)大體向東北轉東南行,至第二十界點。該界點在普梅河(儒桂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443米高程點以南約2.85公里,越南境內1080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5.20公里,越南境內1062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1.30公里。
從第二十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樑向東北行至801米高程點,然後以直線向東南行約2400米至1048米高程點,再向東南跨溝後接山脊大體向東南轉 東北行,經1122米高程點、1170米高程點、1175米高程點至1641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西北跨溝接山脊向北偏東北行,經1651米高程點、 1538米高程點,至第二十一界點。該界點在1697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660米高程點東南約1.80公里,中國境內1650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 2.40公里,越南境內1642米高程點以北約1.85公里。
從第二十一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大體向東南行至1591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南偏東南行,經1726米高程點、1681米高程點、 1699米高程點至1694米高程點,再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向東南行,經1514米高程點、1486米高程點至1502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南轉東南 行,經1420米高程點、1373米高程點、1365米高程點至越南境內1383米高程點北偏西北一無名高地;自此,邊界線以直線向東偏東北行至一小山 包,然後以直線繼續以同一方向行,至第二十二界點。該界點在顏洞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336米高程點東南約1.30公里,中國境內956米高程點西偏西南 約1.22公里,越南境內1255米高程點以北約2.45公里。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的條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締約雙方),為維護和發展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睦鄰友好關系,把兩國間的邊界建設成為一條永久、和平和穩定的邊界,決定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友好協商的精神,締結本條約,並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締約雙方以有關目前中越邊界的歷史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和中越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並重新確定了兩國間的陸地邊界線。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線走向自西向東確定如下:
第三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准確位置由三國協商確定。
第四條
本條約第二條所述的中越邊界線沿垂直方向劃分兩國間的上空和底土。
第五條
締約雙方同意,除非本條約已作明確規定,第二條所述中越邊界線,以河流為界地段,非通航河流沿水流或主流中心線而行,通航河流沿主航道中心線而行。水流或主流中心線或主航道中心線的准確位置,界河中島嶼、沙洲的歸屬,待締約雙方勘界時具體確定。
確定主流的主要依據是中水位時的水流流量,確定主航道的主要依據是航道水深,並結合航道寬度和曲度半徑加以綜合考慮。主航道中心線是標示主航道的兩條相應的等深線之間的水面中心線。
界河可能發生的任何變化不改變邊界線走向,不影響實地勘定的中越邊界線位置和島嶼、沙洲的歸屬,除非締約雙方達成其他協議。界線勘定以後,在界河中新出現的島嶼、沙洲,按勘定的界線劃分,如果新出現的島嶼、沙洲騎在勘定的邊界線上,由締約雙方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協商確定其歸屬。
第六條
一、 締約雙方決定成立中越陸地邊界聯合勘界委員會(以下簡稱聯合勘界委員會),並責成該委員會實地確定本條約第二條所述中越邊界線,實施勘界工作--確定山脊線、分水嶺、水流或主流中心線和主航道中心線以及其他邊界線的准確位置,明確界河中島嶼、沙洲的歸屬,共同樹立界樁,起草兩國陸地邊界議定書,包括界樁位置登記表,繪制體現全部邊界線走向和界樁位置的議定書詳細附圖,以及解決與完成上述任務有關的各項具體問題。
二、 本條第一款所述的兩國陸地邊界議定書一經生效即成為本條約的附件,議定書詳細附圖即取代本條約所附的地圖。
三、 聯合勘界委員會將於本條約生效後立即開始工作,並在兩國陸地邊界議定書及其詳細附圖簽訂後終止活動。
第七條
在兩國陸地邊界是議定書及其詳細附圖生效後,締約雙方應簽訂關於兩國邊界管理制度的條約或協定,以取代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七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關於處理兩國邊境事務的臨時協定》。
第八條
本條約須經締約雙方批准並自互換批准書之日起生效。批准書應盡速在北京互換。
C. 越南什麼時候和我國簽定的和平條約
1999年,經過多年談判,中國和越南簽署了邊界條約,但具體分界線仍然被保密。這次的條約中包含了較小的邊界調整,一些土地被歸還給中國。越南官方媒體報道新邊界事實上於2001年8月左右實施。
請採納
D. 巴黎和平協約的介紹
巴黎和平協約是越南共和國(南越)、美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於1973年在巴黎簽訂的一個和平協議。
E. 關於越南結束戰爭的協定是何時簽署的
越南北方的解放
——中、蘇、美、英、法、越簽訂《關於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印度支那(越南、寮國、柬埔寨)是法國傳統的勢力范圍,二戰期間,被日本佔領。日本投降後,越南、寮國相繼宣布獨立,柬埔寨也於1953年獨立。日本勢力退出後,法國殖民者卷土重來,企圖重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1945年9月23日,法國在美國支持下,入侵越南南部,隨後向越南發動全面的軍事進攻,並於10月侵佔柬埔寨,年底侵入寮國,越南戰爭爆發。越南、寮國、柬埔寨人民奮起抗擊,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為了挽回敗局,法國向美國求援。美國派遣軍事顧問,向法國提供大批武器裝備。
從1950到1954年,美國負擔戰爭軍費的3/4以上,但仍未挽回敗局。1954年5月,越南在中國的支援下,取得了奠邊府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改變了整個印度支那戰爭局勢。同年5月8日至7月21日,中、蘇、美、英、法和越南民主共和國等國舉行了日內瓦會議,簽訂了《日內瓦協議》。它規定結束法國對印度支那三國的殖民統治,越南、寮國、柬埔寨獲得獨立,越南暫時以北緯17°線為軍事分界線,北方獲得解放。但是美國拒絕在《日內瓦協議》上簽字,陰謀取法國而代之,加緊對印度支那的侵略。1955年10月,美國支持吳庭艷在越南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國」,建立傀儡政權。1958年,美國策動寮國極右派勢力顛覆梭發那富馬聯合政府,並於1959年掀起寮國內戰。美國全面介入印度支那戰爭。
1960年到1964年,美國對南越發動特種戰爭,再次策動寮國極右勢力於1964年4月19日顛覆民族聯合政府,並從5月17日起開始轟炸解放區,從而在寮國開辟「第二戰線」。8月5日,美國製造「北部灣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悍然轟炸越南北方。
1965年到1969年,美國將「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它於1965年2月7日開始對越南北部進行大規模連續轟炸,並於3月在峴港登陸,直接出兵南越。從1969年起,美國在南越轉為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同年6月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其他愛國組織宣布成立越南南方共和革命臨時政府。
1970年3月18日,在美國策動下,柬埔寨朗諾—施里瑪達集團推翻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柬埔寨王國政府。4月30日,美國派遣偽軍大舉入侵柬埔寨。5月5日,在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領導下的王國民族團結政府成立。
1970年4月,柬埔寨、寮國、越南南方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四方領導人舉行印度支那高級會議,聯合抗擊美國的侵略。在印度支那人民不斷的打擊下,美國和西貢政權被迫於1973年1月27日簽訂了《關於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協定規定美軍及其仆從軍應在3月29日以前全部從南越撤走。但是,南越政權在美國支持下破壞了協定,對解放區進行蠶食。
1975年春,越南軍民發動春季攻勢,於4月30日解放西貢(今胡志明市);5月1日解放整個越南南方,勝利結束了抗美救國戰爭。同年,寮國和柬埔寨也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印度支那戰爭使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直接參戰的美軍1969年達54萬人,另有7萬仆從軍,死亡5.6萬多,傷30多萬;出動了上萬架飛機,投下近800萬噸炸彈,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總投彈量;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幾乎所有新式殺人武器;直接軍費開支高達1400億美元,加上間接開支,總共3500億美元。
越南戰爭改變了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美國逐漸在東南亞地區收縮力量,前蘇聯則乘機南下擴張,改變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而且越南戰爭後,美國因又遭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軍事力量發展緩慢;前蘇聯則大力發展軍事力量,與美國平起平坐。
F. 中越陸地邊界條約
中國多一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全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的決定(2000年4月29日通過)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
批准外交部部長唐家璇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9年12月30日在河內簽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國(以下簡稱"締約雙方"),為維護和發展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睦鄰友好關系,把兩國間的邊界建設成為一條永久、和平和穩定的邊界,決定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友好協商的精神,締結本條約,並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締約雙方以有關目前中越邊界的歷史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和中越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並重新確定了兩國間的陸地邊界線。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線走向自西向東確定如下:
第一界點在十層大山(寬羅珊山)1875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203米高程點以南約2.00公里,越南境內1439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2.30公里,越南境內1691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3.70公里。
從第一界點起,邊界線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整康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莫非河、楠沙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北偏東北轉東行,經1089米高程點,1275米高程點、1486米高程點至1615米高程點,然後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大體向北轉東北行,經1221米高程點至1264米高程點,再沿山脊向東南行至1248米高程點,然後沿山樑向東北行,至第二界點。該界點在塔糯河(南那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256米高程點東偏東南約0.80公里,越南境內1369米高程點西南約0.70公里,越南境內1367米高程點西北約0.87公里。
從第二界點起,邊界線順塔糯河(南那河)向北轉東北行至該河與楠馬河(打羅匹馬河)匯合處,然後繼續順河向北行至該河與李仙江(黑水江)匯合處,再順李仙江(黑水江)向東行至該河與小黑江(南辣河)匯合處,然後溯小黑江(南辣河)行,至第三界點。該界點在小黑江(南辣河)與南辣比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620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0.50公里,中國境內1387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4.40公里,越南境內978米高程點西偏西南約1.87公里。
從第三界點起,邊界是線離河接山脊向西北行至1933米高程點,然後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折東河、哈羅倮巴、大頭倮巴、莫烏倮巴、納幫河、隔界河、打羅河、南布河、小翁邦河、蕎菜坪河、南晏河、金水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拉弗河、楠拉薪河、楠西露河、楠首河、楠柯莫河、楠哈使河、楠哈尼河、楠西龍河、楠哈河、楠涅河、楠朗展河、楠莫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轉東南,再向東北行,經1690米高程點、1975米高程點、1902米高程點、2121米高程點、2254米高程點、2316米高程點、1831米高程點、3074米高程點、2635米高程點、2199米高程點、2133米高程點、2002米高程點、1800米高程點至1519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大體向東行至一無名高地,再沿山樑向東行,至第四界點。該界點在隔界河(南列河)中,位於中國境內845米高程點東南約2.90公里,中國境內1318米高程點西南約1.62公里,越南境內1451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2.05公里。
從第四界點起,邊界線順隔界河(南列河)大體向東北轉西北行至該河與南那河匯合處,然後順南那河向東南轉東行至該河與藤條河(南拱河)匯合處,再溯藤條河(南拱河)大體向東北行至該河(芬胡河)源頭處,然後沿一小溝大體向東偏東北行,至第五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