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潘姓的介紹
潘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Ⅱ 越南國有多少潘姓人口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Ⅲ 世界上有多少人叫潘
潘姓
是一個漢字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43位
潘氏在2007年
中國姓氏
排行榜上名列第
五十二位
,屬於超級大姓系列,
人口約八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8%。
朝鮮半島
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Ⅳ 潘姓百家姓排名
潘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
潘姓在2007年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Ⅳ 潘氏人口中國確切有多少
潘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Ⅵ 潘氏的來歷
(一)始於羋姓
源於「羋」(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後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二)以國為姓
潘姓始祖季孫公之墓。以國名為姓,出於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
(三)源於姚姓
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於姚墟,因姓「姚」,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灣岸里大社(今台灣省台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台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台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如今,潘氏族人分布廣泛,尤以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廣東、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區為多,這九省潘氏族人約佔全國潘氏人口的69%以上。
(6)越南的潘姓有多少個人口擴展閱讀
潘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Ⅶ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潘
潘姓排百家姓第43位。
姓氏源流
(一)出於姬姓
潘氏受姓始祖季孫公畫像[2]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被封在畢(今陝西省咸陽北),建立畢國。畢公高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採食於潘,因氏焉。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王符(公元85--163年)著有《潛夫論》。該書的姓氏內容是繼《世本》之後現存最早的記載。該書《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說:姬之別封眾多,「潘、養……皆姬姓也。」[3]
《廣韻》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是在隋代陸法言《切韻》、唐朝孫愐《唐韻》等基礎上編修而成。該書《卷一·桓》的「潘」字下注周文王之孫「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4]
(二)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5]。
清康熙末年,台灣岸里大社(今台灣省台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台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台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6]
(三)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6]
遷徙傳播
《史記·魏世家》載:「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史記·晉世家》: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有晉大臣潘父。
《史記·楚世家》: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有潘崇,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潘尪,其後有潘子、潘子臣。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漢文帝四年(前176)前有齊中尉潘滿如。
上述人物,勾畫出了一張潘氏西周至戰國未的遷徙線路圖。即:起源於畢國(今陝西省西安、咸陽)的潘氏一族,絕封後因戰爭或自然災害原因,由西往東遷徙,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戰國時期發展到了齊國(今山東)一帶。
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有新野(今屬河南省)宰潘臨;[7]26年(建武二年)前淮陽(今屬河南省)有太守潘蹇。淮陽(陳國長平)的潘乾東漢靈帝時,仕宦而遷江蘇溧陽為始祖;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的先祖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說明潘氏漢代時已在河南、江蘇發展。
三國時,吳國有武陵漢壽(今屬湖南省)有潘濬(一作浚),右將軍潘璋由發干(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孫權妻浙江會稽人潘夫人,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
晉時,中牟的潘岳、潘尼一支成為潘氏最為興旺一支。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茂名遷廣東。
北魏時,祖魏尚書僕射因晉亂沒蕃逐居代北十四代的潘威,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
潘佛壽是唐代吏部常選廣宗郡潘智昭的曾祖,北周時宜州泥陽(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的潘基、潘翔、潘卿、潘孝長,他們的先人也都是廣宗(今屬河北省邢台市)。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福建。潘紹業的後裔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後人興旺發達起來。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濬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唐末避亂,潘承佑的先輩由滎陽中牟遷於閩粵,遂為著姓。五代初,幽州人祖貴,為劉守光殺之。潘佑之父潘處常脫身南奔到了南唐。
宋代時期,潘美一家由大名遷至開封,接著又分遷移山西、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山東一支不久轉湖南。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有族譜記載,福建莆田有一支遷到了韓國,南唐端明殿學士潘佑的後裔有一支遷到了高麗巨濟,成為為韓國和朝鮮的潘姓開祖。
元、明、清,潘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
Ⅷ 潘姓的研究結論是什麼
潘姓的研究結論:
1、潘氏一族分布於全國各地和朝鮮半島及越南等,尤以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廣東、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區為多,這九省潘氏族人約佔全國潘氏人口的69%以上。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潘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廣西。
2、三國時,吳國有武陵漢壽(今屬湖南省)有潘濬(一作浚),右將軍潘璋由發干(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孫權妻浙江會稽人潘夫人,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晉時,中牟的潘岳、潘尼一支成為潘氏最為興旺一支。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茂名遷廣東。
3、北魏時,祖魏尚書僕射因晉亂沒蕃逐居代北十四代的潘威,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潘佛壽是唐代吏部常選廣宗郡潘智昭的曾祖,北周時宜州泥陽(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的潘基、潘翔、潘卿、潘孝長,他們的先人也都是廣宗(今屬河北省邢台市)。
4、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福建。潘紹業的後裔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後人興旺發達起來。江夏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濬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5、唐末避亂,潘承佑的先輩由滎陽中牟遷於閩粵,遂為著姓。五代初,幽州人祖貴,為劉守光殺之。潘佑之父潘處常脫身南奔到了南唐。宋代時期,潘美一家由大名遷至開封,接著又分遷移山西、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山東一支不久轉湖南。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有族譜記載,福建莆田有一支遷到了韓國,南唐端明殿學士潘佑的後裔有一支遷到了高麗巨濟,成為為韓國和朝鮮的潘姓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