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廣東番薯品種在越南哪裡

廣東番薯品種在越南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24 08:38:38

1. 粒上皇的紅薯是哪裡產的

粒上皇的紅薯是廣州粒上皇食品有限公司產的。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L.) Lam.)別稱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

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通常為寬卵形,葉柄長短不一,聚傘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圓形,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

植物學史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在明代時期引入中國,中國引進番薯第一人是陳益,據史料記載,陳益是廣東東莞虎門北柵人,明萬曆八年(1580年),他身著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今越南)。

到達安南後,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飢,這便是番薯。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的1582年,他冒著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

2. 越南什麼地方有種紫番薯

兩三塊一斤,要麼是日本進的紫薯種,要麼是當地的紫薯了!

3. 番薯的界門綱目科屬種

番薯
番薯,一年生薯類植物。又稱地瓜、紅薯,熟了的番薯不僅好吃,而且營養十分豐富。(但本人並不喜歡吃)

番薯,並不是在這里土生土長的。而是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在吳川一個姓林的醫生給一位交趾(即越南)守關大將治病,兩人成了好朋友。交趾國裡面,公主久病不愈。於是,大將推薦林醫生給公主治病,公主的病被林醫生治好了。國王十分高興,於是,他大開宴會。專門答謝林醫生,宴間,有番薯。林醫生吃了,感覺十分好吃,於是帶半截生番薯回去。當時交趾國規定,將番薯帶出去是要殺頭的。但是,守關大將看見是自己的老朋友帶番薯。覺得如果不放他回去拿去殺頭是不義,但反之又是不忠,使他左右為難。最終,他放行讓林醫生回去。於是,番薯便開始繁衍祖國大地了。先是廣東,後是福建。不久後,浙江也引進了番薯。這對廣大的窮人來說,耐旱的番薯可真的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了。

番薯,主要成分是澱粉。因此,吃番薯容易放屁!!!而且,番薯裡面還有類似排卵劑的物質。可以多生孩子。(對於現在來說,害處到是有)而且,番薯還有許多維生素A、B、纖維,有非常好的通便作用。對那些消化系統不好的人非常有好處哦!:)除此之外,在《隨息局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脾虛的人也要多吃番薯。

另外,番薯可以炸、煎、烤、蒸、煮,還可以做番薯糖水(要加冰糖)。能解酒。

番薯的好處

番薯含有豊富的維生素A和鈣、鉀等礦物質,營養相當高,一個紅心番薯中型塊根供應一名成年人的日維生素甲需求的二倍、還有維生素C、B、鐵及其他重要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維生素A對眼精的保健或文明病的預防,甚至皮膚保養都相當有益。並可調整米面肉類等食品的生酸性,促進新陳代謝、它含有極高的纖維質可促進腸胃的蠕動,改善腸胃的蠕動,對現代人生活緊張而造成的消化不順,確實有不錯的改善效果。

烹調時加些食用油脂,或是油炸,有助於提高消化率。紅皮黃心番薯所含維生素A與胡蘿卜等量,適用於夜盲症,其纖維素具有進通便的功效,另外也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是不錯的食物。

選擇外觀整齊、大小適中,沒有外傷的為佳。如果在削皮後在冷藏庫放置一天,讓殿粉轉化為醣類,則可使番薯更加甜美,這是番薯條好吃的秘訣之一。

==

番薯營養十分豐富,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質、脂肪和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還有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日本科研者最近還發現,番薯中含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抗癌物質。他們在實驗中發現,番薯中含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抗癌物質。他們在實驗中發現,濃縮四倍的白薯汁,對癌細胞增殖的抑製作用比普通白薯汁要強五分之一左右。他們還發現番薯製作澱粉後的殘渣中含有抑制癌細胞增殖的物質。我們日常食用的番薯中也含有這種抑制癌的物質。

另外,番薯還具有多種葯用價值。番薯含有一種特殊性能的維生素C和E,即只有番薯中所含的維生素C和E,才會有在高溫條件下也不被破壞的特殊性能。其中維生素C能明顯增強人體對感冒等數種病毒的抵抗力,而維生素E則能促進性慾,延緩衰老。

番薯中含有豐富的鉀,能有效防止高血壓的發生和預防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番薯含有的乳白色漿液能起到通便、活血與抑制肌肉痙攣的作用,將鮮番薯搗爛,擠汁塗搽,便可治療濕疹、蜈蚣咬傷、帶狀皰疹等疾患。

據專家考證,番薯傳入我國已有400多年,而且是首先傳入廣東的粵西地區,然後遍及全國的,還流傳著動人的故事呢。明朝萬曆年間,吳川有位醫生叫林懷蘭,他醫術精,交遊廣,常在粵西、桂南一帶行醫。有一次,經朋友介紹,他醫好了交趾國(即越南)守關大將的病,兩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國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關大將就介紹林懷蘭醫生給公主治病,幾服葯就痊癒了。國王非常高興,為了答謝林醫生,國王設盛宴招待。席間有熟番薯,林醫生第一次吃番薯,覺得很好吃。他聽說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個生番薯,吃了幾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裡了。林醫生出關時,半截番薯被查出來了。當時交趾國規定,番薯是嚴禁出境的,違者要殺頭。這件事使守關大將左右為難,放醫生出關是對國王不忠,依法辦事對老朋友不義,他毅然送走林醫生就自殺了。後來林醫生順利回到了家鄉,番薯就在吳川、電白一帶安家落戶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種,產量高,很適合粵西地區種植,從此,粵西人民再不挨飢受餓了,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廟」,以紀念林懷蘭醫生引種番薯的功績。(引劉漢權文)

明中後期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在農業方面,這時水稻產量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畝產二石到三石,個別地區達到五、六石。這時有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自外國傳入。玉米(又稱玉蜀黍)的原產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紀,由幾條渠道傳入我國。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有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番薯(又稱紅薯,俗稱地瓜)的原產地也是美洲,大約在萬曆年間,分別由菲律賓、越南、緬甸傳入我國。首先種植番薯的是福建、廣東和雲南,不久浙江也引進番薯,此後番薯的種植逐漸推廣。番薯產量很高,每畝可得數千斤,所以傳布很快。

這時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日益擴大。棉花的種植已「遍布於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江蘇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的一些地方,已經成為著名的產棉區。松江有地二百萬畝,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萬畝。美洲的煙草在明中後期由菲律賓傳入,先傳至福建、廣東,以後漸及長江流域等地。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種植煙草。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後期也傳入我國,種植於江蘇、福建、浙江等地。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傳入有很大意義。又桑樹、甘蔗以及藍靛(一種深藍色染料作物)的種植也很興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閬中都是種植桑業中心,福建和廣東盛產甘蔗,四川和浙江也產甘蔗,福建和江西則是藍靛種植最多的地方。

明代,自美洲經南洋輸入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煙草等多種農作物。《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此後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

4. 甘薯是海外傳來的嗎

甘薯,古作「甘薯」,最早記載於我國東漢楊孚《異物志》及稍晚的晉代秘含《南方草木狀》,其後在《齊民要術》、《群芳譜》、《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均有所記載。清代陳世元《金薯傳習錄》載,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陳振龍在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購得薯「藤數尺,並得刈植、藏種法歸,私治畦於紗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善衍,其傳遂廣」。長期以來,農史界均認為中國甘薯原產美洲,傳人福建,以此為最明確最具體的記載。古籍中的「甘薯」是「薯蕷之類」,還是今日之旋花科的甘薯,農史界乃至學術界意見不一,聚訟未決。據說,植物地理學家德堪多,為此還同一個在帝俄駐華使館工作的醫師打過一場筆墨官司。近代的一位泉州人吳增,在他近200 首以七絕形式寫成的《番薯雜詠》中,也曾對番薯的原產地進行過考證。他認為。番薯原產我國,是由我國的薯蕷傳到海外變種,再傳回國內的,「頭銜仍署大中華」。吳增的這種大膽懷疑精神和反對盲目崇洋的愛國思想難能可貴,但其考證不乏自相矛盾之處,未可為據。

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農史界曾對甘薯的起源問題有過一場論爭。1958年第1 期《植物學報》發表吳德鄰的《詮釋我國最早的植物志一一<南方草木狀>》。吳氏認為,舊大陸不可能有甘薯,《南方草木狀》中的甘薯顯然是薯蕷屬,並將本種定為薯蕷科植物,這是把古籍中甘薯定為薯蕷的代表性文獻,並為不少論著引以為據。石聲漢也把《齊民要術》所載之甘薯解釋為薯蕷,他在《齊民要術今釋》(農業出版社1958年版)中指出:「旋花科的甘薯(Pomoea)原產美洲……在南北朝時,中國不會有人知道有番薯。」胡錫文在博引古籍的基礎上,對此作了比較研究,他認為,《異物志》、《南方草木狀》所記載的「甘薯」,實為「山葯」;《閩書》、《甘薯傳習錄》所記載的是番薯;二者的來源和植物性狀也大有差異,乃系相隔最少在1300年以上的不同物種。後人把甘薯混同番薯是「張冠李戴」的錯誤,(《甘薯來源和我們勞動祖先的栽培技術入載《農業遺產研究集刊》第2 冊,農業出版社1958年版)

但王家琦的《略談甘薯和<甘薯錄>》(《文物》1961年第3 期)對古籍所載甘薯提出了與傳統觀點相左的意見,他引用了海南島和雲南等地在三國、西晉時就有的甘薯史料,論斷它和山葯及芋都不是同類,古時「甘薯」

即今日的甘薯。王氏的觀點一經提出,夏鼐、吳德鋒在1961年第8 期《文物》上撰文表示異議。夏鼐認為,《南方草木狀》中的甘薯只能解釋薯蕷中的「甜薯」,而不能理解為番薯中的一個品種,因為「整個舊大陸在發現美洲以前還沒有番薯這一種植物,所以可以肯定我國古代沒有番薯」。(《略談番薯和薯蕷》)吳德鋒則論斷,「稽含所說的甘薯是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如亦芋。他所說的甘薯很可能都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甘薯而是薯蕷」。(《關於甘薯和<金薯傳習錄>》)其後,經現代農學家丁穎等人考訂,我國古籍中的甘薯應為薯蕷科的甜薯(DioscoreaEsculenta),《辭海》(修訂本)

在「甘薯」、「番薯」條中也以此為據。

隨著生物史研究的深入和學科滲透,及至80年代,甘薯的起源問題重又引起學術界注意。1980年,戚經文的《甘薯名實考》(《農史研究》第1 期)對歷代古籍所載之甘薯又重作詳細考訂,他認為《異物志》等書所載皆屬薯蕷科的甘薯,非傳自外國旋花科的番薯的別名。楊寶霖的《我國引進番薯的最早之人和最早之地川(《農業考古》1982年第二期)發表了與此相同的看法,近年來,歷史地理學家在研究清代人口時發現,明清時代的人口激增是甘薯普及、傳播的社會條件,井推動完成甘薯廣布的技術准備。周源和撰寫的《甘薯的歷史地理一一甘薯的土生、傳人、傳播與人口》(《中國農史》1983年第3 期),對50年代以來展開的甘薯起源問題討論作了一番考察。

他在詳細考證了占籍史料後論定,《南方草木狀》所載的甘薯即今日的甘薯(番薯)而不是薯蕷(山葯),指出,歷代《本草》、農書和志乘不論在番薯傳人之前、之後都有甘薯記載,吳德鄰否定甘薯在我國古已有之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井從甘薯野生到馴化過程的自然條件、社會歷史因素和在北方落戶的技術准備等方面觀察,得出了甘薯土生、傳人、傳播與人口的關系這一命題,否定了農史界的固有觀點。

就番薯傳人觀點而言,對番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學術界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是16世紀或明萬曆年間,然在具體年限上,也有人認為在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商人陳振龍從呂宋島運回薯藤之前,甘薯已傳入我國,陳文華《從番薯引進中得到的啟示》(《光明日報》1979年2 月27日)指出:「早在萬曆二十一年以前,紅薯已傳入東莞、電白、泉州、漳州等地。」陳樹平在《玉米和番薯在中國傳播情況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 期)中則進而指出,萬曆八年(1580年)廣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已引進番薯,他又根據《雲南通志》推斷,雲南引進番薯,比福建早一二十年,比廣東也早七八年,並認為雲南番薯由緬甸傳入。陳氏的.觀點頗有影響,以致不少論著皆從此說,如1983年出版的《古代經濟專題史話》(中華書局版),即是其例。但對陳氏的觀點也有持異議者,如楊寶霖在《我國引進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種番薯的最早之地》一文中對其結論作了勘正,他指出,陳氏所據的《鳳岡陳氏族譜》實為《東莞縣志》刪節所誤,據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鳳岡陳氏族譜》可知,陳益從安南引進番薯是在萬曆十年(1582年),並否定了陳樹平所雲,萬曆四年《雲南通志》所載臨安等四府種植的紅薯為番薯說,強調有準確年代可考的,我國引進番薯,當推陳益為第一人。此外,蔣星煜根據蘇東坡的《酬劉柴桑》中的「紅薯與紫芋」詩句,認為其所指者,即是番薯,也就是山芋。因此得出結論認為:原產地在美洲的番薯之傳人中國,不是在16世紀,而是在11世紀以前,也就是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的幾百年(《蘇東坡吃山芋》,《散文》1980年第2 期)。此論一出,引起眾多學者關注,賈祖璋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說明番薯傳人中國是在十六世紀末,指出蔣文將「紅薯與紫芋」,曲解為番薯,望文生義,指鹿為馬。他認為蘇東坡吃的不是「番薯的山芋」,而是「山葯的山芋」。(《蘇東坡吃的「山芋」》,《農業考古》1982年第2 期)也有人認為蘇東坡吃的是芋頭,因而也就否定了番薯在蘇東坡以前傳入我國的觀點。

目前,甘薯己成為我國僅次於稻米、麥子、玉米而居於第四位的糧食作物,其產量佔全世界甘薯的83%。不少中外學者均指出,甘薯對於中國歷史上明清時代的人口激增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因此,考證甘薯在我國出現的歷史,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迄今學術界對此仍在探索研究的原因所在。

5. 番薯的介紹

番薯又叫甘薯、地瓜,屬於旋花科塊莖植物,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食品。番薯原產於美洲,後傳入呂宋,明萬曆年間傳入閩廣。 一般超級市場里可買到番薯,分紅肉與白肉,紅肉比白肉好吃,紅肉本身已經夠甜。買番薯時,可以找到深黃色和紫色兩種。有人獨愛紫心番薯,因其食味較香甜。不過,論到食用益處,兩者無太大的分別。 番薯的口感和口味因品種而異。一般而言深紫色的小番薯、中國番薯、澳洲番薯和產自越南的日本種番薯味道較香甜,質地較硬,而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紅心及黃金番薯質地較軟。但不管哪一種番薯,它的營養價值大體差別不大。 含多種人體所需營養物質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番薯中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包括熱能、蛋白質、糖、脂肪、磷、鈣、鐵、鉀、胡蘿卜素,另含有維生素B1、B2、C及尼克酸和亞油酸等,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葡萄、梨的10至30倍,居同類果蔬和糧食之冠,胡蘿卜素的含量比馬鈴薯、芋頭、玉米高600倍以上。番薯所含一種類似雌性激素的物質,對保護人體皮膚、延緩衰老有一定作用。難怪有人說番薯是一種長壽食品,其益處如下: 改善體質:番薯含有大量黏液物質,能保持人體心血管壁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利於保持呼吸道、消化道、關節腔的潤滑。以番薯煮糙米粥,常吃可以強身。 番薯葉降血糖:如不嫌草腥味,可采新鮮番薯葉榨汁,長期飲用,血糖會明顯下降。亦可用干貨煮水代之,但功效明顯較差。 防便秘、痔瘡、腸癌:番薯所含的纖維素和果膠能促進腸胃健康。有些人因為吃過番薯感覺腹脹、放屁,就以為此物濕熱,其實番薯不過是高纖低脂,幫助腸子蠕動而已。 酸鹼平衡:番薯屬於鹼性物質,與動物性食物搭配食用,可維持血液的酸鹼平衡,有益於健康。 吃法多樣簡單省時容易製作 番薯用途很廣,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切成粒,曬干可作粥飯。可磨為粉,曬干團為餅餌。冬天,如將整個番薯放在鍋里煮熟吃,不但可暖身子,而且有香、糯、甜的味道。而用番薯煲糖水更簡單省時容易做,將其切塊,水中加一塊冰糖,煮20分鍾,已經可吃。 值得指出的是,糖尿病和腎臟病患者不宜多吃。因為番薯的澱粉質含量很高,而澱粉質經消化後會轉化為葡萄糖,對糖尿病人不利。同樣的,番薯的高鉀成分也不利於腎臟病患,所以食用一定要有所節制。

6. 地瓜的原產地是

地瓜又名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高,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

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

(6)廣東番薯品種在越南哪裡擴展閱讀: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苗期溫度宜在22-25℃,莖葉期宜在22-30℃,莖葉期溫度不宜低於16℃,否則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停長;若是低於8℃,則會造成植株經霜枯萎死亡。

根塊期溫度宜在22-25℃。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植株各生長期長勢良好,確保根快數量及膨大。

7. 紅薯是從那個國家引進的詳細點

番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大多數地區普遍栽培。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在明代時期引入中國,中國引進番薯第一人是陳益,據史料記載,陳益是廣東東莞虎門北柵人,明萬曆八年(1580年),他身著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今越南)。

到達安南後,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飢,這便是番薯。

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的1582年,他冒著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陳益在其祖父位於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墳墓前購置了35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

成功收獲後,他決意要把這種食物廣為傳播,並將自己的壽穴也選在薯田邊,要與番薯長相廝守。陳益作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為我國開辟糧源,貢獻重大。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

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營養

有觀點提倡番薯應連皮吃,因番薯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多酚。烹煮前應徹底將皮洗凈,連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營養;且因番薯較少加農葯,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番薯,帶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營養。地瓜皮含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糖類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

橙黃色的番薯是因為當中的β-胡蘿卜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黃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烏干達的番薯卻是白心的,因為當地的氣候令胡蘿卜素含量較高的物種無法成長,但可以生長的物種卻只會製造大量碳水化合物。

紅薯含有眾多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強腸道蠕動,另有一種氧化酶物質,這種酶容易在人的胃腸道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如紅薯吃得過多,會使人腹脹、打嗝、放屁。

紅薯是β-胡蘿卜素最豐富的天然來源之一,到達人體內會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對人體免疫系統和至關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

食用

在東亞,烤紅薯是流行的街頭食品。在中國,紅薯,通常是黃色品種,在冬天用大鐵桶烘烤,作為街頭食品出售。

冬日供應的紅薯湯,將紅薯加冰糖和姜在水中煮沸。在閩菜和台灣菜中,紅薯常與米飯一起煮成粥。紅薯蒸干是連城縣的一道名菜。紅薯青菜是台灣菜中常見的配菜,通常煮熟或炒熟後與大蒜和醬油混合食用,或在食用前簡單地加鹽調味。

它們以及以紅薯根為特色的菜餚,常見於便當 餐廳。在中國東北菜,紅薯通常被切成塊並油炸,然後浸入一鍋沸騰的糖漿中。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紅薯晚上在廚房的煤上慢慢烤熟,然後配上調料食用,而在南方,更簡單的方法是在去皮、切塊和調味蔬菜菜餚之前簡單地煮沸或加壓烹飪,作為膳食的一部分。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它被稱為「Sakkara valli Kilangu」。

它被煮沸並作為晚間小吃食用。在印度的一些地方,新鮮的紅薯被切成薄片,曬干,然後磨成麵粉;然後將其與小麥粉混合並烘烤成薄餅(麵包)。一些印度社區將 15% 到 20% 的紅薯收成轉化為泡菜和小吃片。部分塊莖收獲在印度用作牛飼料。

在巴基斯坦,紅薯被稱為shakarqandi,可作為蔬菜菜餚和肉類菜餚(雞肉、羊肉或牛肉)烹制。灰烤紅薯在巴基斯坦集市上作為小吃和街頭食品出售,尤其是在冬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番薯

8. 請問番薯的由來

據專家考證,番薯傳入我國已有400多年,而且是首先傳入廣東的粵西地區,然後遍及全國的,還流傳著動人的故事呢。明朝萬曆年間,吳川有位醫生叫林懷蘭,他醫術精,交遊廣,常在粵西、桂南一帶行醫。有一次,經朋友介紹,他醫好了交趾國(即越南)守關大將的病,兩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國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關大將就介紹林懷蘭醫生給公主治病,幾服葯就痊癒了。國王非常高興,為了答謝林醫生,國王設盛宴招待。席間有熟番薯,林醫生第一次吃番薯,覺得很好吃。他聽說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個生番薯,吃了幾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裡了。林醫生出關時,半截番薯被查出來了。當時交趾國規定,番薯是嚴禁出境的,違者要殺頭。這件事使守關大將左右為難,放醫生出關是對國王不忠,依法辦事對老朋友不義,他毅然送走林醫生就自殺了。後來林醫生順利回到了家鄉,番薯就在吳川、電白一帶安家落戶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種,產量高,很適合粵西地區種植,從此,粵西人民再不挨飢受餓了,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白建立了 「番薯林公廟」,以紀念林懷蘭醫生引種番薯的功績。(引劉漢權文)

明中後期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在農業方面,這時水稻產量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畝產二石到三石,個別地區達到五、六石。這時有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自外國傳入。玉米(又稱玉蜀黍)的原產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紀,由幾條渠道傳入我國。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有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番薯(又稱紅薯,俗稱地瓜)的原產地也是美洲,大約在萬曆年間,分別由菲律賓、越南、緬甸傳入我國。首先種植番薯的是福建、廣東和雲南,不久浙江也引進番薯,此後番薯的種植逐漸推廣。番薯產量很高,每畝可得數千斤,所以傳布很快。

這時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日益擴大。棉花的種植已「遍布於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江蘇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的一些地方,已經成為著名的產棉區。松江有地二百萬畝,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萬畝。美洲的煙草在明中後期由菲律賓傳入,先傳至福建、廣東,以後漸及長江流域等地。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種植煙草。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後期也傳入我國,種植於江蘇、福建、浙江等地。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傳入有很大意義。又桑樹、甘蔗以及藍靛(一種深藍色染料作物)的種植也很興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閬中都是種植桑業中心,福建和廣東盛產甘蔗,四川和浙江也產甘蔗,福建和江西則是藍靛種植最多的地方。

明代,自美洲經南洋輸入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煙草等多種農作物。《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此後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

9. 越南特產有哪些土特產

1、越南菠蘿蜜干

其實越南與法國香水有很大的淵源,法國香水的原料大部分來自越南,越南出產大量的天然香料。法國統治越南70年,此間掠奪了大量的天然香料,這與法國香水的成名不無關系。現在,勤勞的越南人民,憑自己的聰明智慧,自主生產出了質優價廉的香水,越南香水無論從包裝、香味、品種各方面都不比法國香水遜色。最主要的價錢便宜!

(9)廣東番薯品種在越南哪裡擴展閱讀: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越南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主要有近海油氣、煤、鐵、鋁、錳、鉻、錫、鈦、磷等,其中煤、鐵、鋁儲量較大。有6845種海洋生物,其中魚類2000餘種、蟹類300餘種、貝類300餘種,蝦類70餘種。森林面積約1000萬公頃,2005年至2008年期間種植大量橡膠樹林。

參考資料:網路-越南

10. 我國關於紅薯的來源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10)廣東番薯品種在越南哪裡擴展閱讀:

生長習性

1、溫度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2、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長過程中對光能要求高,屬不耐陰的作物,從莖葉期開始光能時間長生長期就長、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則會降低光合效率,影響植株生長。

3、營養

植株生長過程中要滿足不同生長期對各種肥料養分的需求,施加適量的氮肥可以促進葉片及莖枝的生長,促進光合作用,但不宜過量,否則會造成根部細胞木質化,影響根塊數量,嚴重過量時會不結根快。

閱讀全文

與廣東番薯品種在越南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兄妹王子美麗什麼社交媒體 瀏覽:461
伊朗有什麼汽車 瀏覽:806
100萬越南幣等於多少個人民幣 瀏覽:954
越南哪裡買防曬霜 瀏覽:87
印度人為什麼出精英 瀏覽:894
94萬人民幣兌多少印度幣 瀏覽:537
想定居中國哪裡玩 瀏覽:823
中國申請加入tpcpp是什麼目的 瀏覽:434
義大利護照怎麼得到 瀏覽:69
中國哪裡有叢林探險 瀏覽:982
印度什麼性葯好 瀏覽:350
制裁下的伊朗10月份經濟怎麼樣了 瀏覽:686
越南語迷彩是什麼意思 瀏覽:39
中國哪裡有糖果夢工廠 瀏覽:284
哪裡有中國航空圖 瀏覽:722
2002年拍過什麼越南片子 瀏覽:932
伊朗海鮮有什麼 瀏覽:171
越南沿海城市怎麼樣 瀏覽:837
怎麼拆信封的印尼 瀏覽:356
日本大名相當於中國什麼 瀏覽: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