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南的經濟發展優勢是什麼
越南公司經濟發展的優勢有以下幾點:
1、越南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東南亞心臟地帶,有便利的海港和機場,有豐富自然資源,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點。
2、勞動力成本低廉,越南目前勞動力成本尚屬低廉且充足,國內內需市場成長潛力無窮。
3、越南放寬市場准入、完善企業投資法律法規、建設廉潔政府、減輕企業稅收負擔。
4、越南與60多個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協定FTA、經合協定ECA和經濟夥伴關系協定EPA,也是RCEP成員國,與歐盟簽署了FTA,經濟體制向國際接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
2. 誰能提供永福鎮調查報告
永福鎮位於福建的東南部,處於新羅、南靖、華安三縣交界,海拔700米以上,境內多以山間盆地為主,四周群山聳峙。全鎮土地總面積535.5平方公里,下轄一個居委會和27個行政村,總人口4.6萬人。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日照時數1740.7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839.4mm,無霜期262天,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季節界線分明,高山立體氣候明顯,垂直氣候差異顯著, 有「福建阿里山」之稱,非常適合花果苗木和蔬菜以及茶葉等各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鎮傳統優勢產業,進入新世紀永福抓住了新的機遇,台灣農民創業園的落戶,更是讓它的經濟飛速騰飛。 永福鎮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民俗獨特,據縣志記載,北宋時就已是一大鎮;在南宋時,永福人就開始培植各種花卉,所產花卉被列為朝廷貢品,蜚聲江南。清朝嘉慶八年(1804年),永福鎮李鄒春被封為蘭花「進寶狀元」。新中國成立初,朱德總司令曾慕名派人到永福引種素心蘭。20世紀八十年代中前期,永福的茶花,蘭花等花卉聞名海內外,暢銷韓國、日本、台灣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如今,富貴籽、金子蘭等也陸陸續續馳名各大市場。 1984年春節,全國政協副主席陸定一欣然提筆為永福題寫了「永福花鄉」銘篇,永福花鄉由此得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允許農村土地多種形式流轉,為花農們集約化利用土地,擴大種植規模,提供了政策保證。花卉生產、科研和銷售的發展,進而成立了花卉研究所,各種花卉生產公司和花卉聯合體,不斷涌現出種花大戶、營銷專業戶,花卉生產逐步走向專業化、商品化。1999年9月了花卉節的成功舉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花卉發展熱潮,花卉生產由永福鎮向全市擴張,同時吸引了一批外商和國內客商到此投資興辦花卉產業。西山村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更是贏取了「華夏杜鵑第一村」的美號。目前,永福鎮專職或兼職花卉營銷大軍活躍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黃浦灘頭、珠江之畔,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成都等城市都建有基地和營銷網點,其中杜鵑花佔全國杜鵑花市場的70%以上,北京的銷量也達到這個百分比,而且擺進了人民大會堂,擺上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現場。十里花街,行走此間,花香鳥語,沁人心脾. 永福花卉的發展擴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地農民因地制宜地發揮本地地理氣候優勢,組織力量進行栽培試驗,成功對比利時杜鵑進行引種、示範推廣,以比利時杜鵑為主的花卉產業迅速發展壯大。2002年種植花卉7133畝, 比 1982年120畝增長近59倍。2003年永福又利用山地開發種植花卉近千畝,同時永福花農走出永福到漳平市區及廣州、成都、重慶等地開辟新的花卉生產基地,在市區其它鄉鎮種植1300多畝,在漳平境外種植3228畝。在各地經商的永福人新近發現了貴州貴陽的各個條件都符合種植花卉,而且氣候、交通、市場還更優越,更是爭先恐後地到那大力發展。永福花農通過聘請高級專家,與大專院校以及省內外科研院所進行聯合攻關,花農反復試驗,已經掌握了杜鵑花花期調控和大棚管理技術。種植規模由家家戶戶種植向專業化、集約化發展。除積極採用國外普遍應用的無土栽培技術外,還著重研究花卉化學促控技術和生物農葯應用技術。目前又引進了組培、滴灌、噴灌等管理技術,花卉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永福花卉經歷了起步、發展、衰落,再發展的歷程,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結構,品種結構就必修合理。用市場創新策略打造花卉產業競爭力是其主要做法。盡快壯大實力,立足高起點,增強競爭優勢成為漳平發展花卉產業的經營理念。花卉品種以觀花,觀葉花卉為主,主要有西洋杜鵑、蘭花、茶花、鐵樹及綠化苗木,近年引進的金琥、等花卉新品種種植較少。據調查,現有花卉面積中,杜鵑花種植約佔90%以上,近年新增加的花卉面積中仍然以杜鵑為主,觀葉植物、鮮切花、綠化苗木及其它花卉品種所佔比例偏低,整個花卉結構比較單一。廣大花農深刻認識到市場創新是影響和決定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動力源泉。為此調整一部分種植茶花、瑞香蘭花等花卉;針對一些沒有品種,就及時引進,如西洋杜鵑,高山杜鵑,小葉鐵紅杜鵑,虎石紅,富貴籽、大花惠蘭,美國茶花及鮮切花,紅球、紅掌,鬱金香,康乃馨等;還收集、馴化開發野生花卉建立資源基因庫,為開發新品種貯備種源。目前全鎮擁有各類花卉資源100多類,1200多個品種。以市場看好的常規品種為導向,走集約化的產業發展之路,在加強營造環境,技術創新,營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市花卉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永福鎮大力拓展山海協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沿海知青人員回第二故鄉投資和吸引外商投資,建立了澳門的寶盛花卉,投資呈現多元化格局。台灣的北岸種苗場、菲律賓的大灣桂花園及安海的康德花場等5家花卉企業,利用外資1150萬元,種植花卉面積成倍擴張.花卉業成為港,澳,台及內地客商新的投資熱點。 目前,永福擁有小葉鐵紅、紅雙喜、皇冠、二喬、玫紅,高山杜鵑等名貴杜鵑花百餘個品種, 占約國產杜鵑品種的17%,並建立了漳平杜鵑資源基因庫,與寧波柴橋鄉、遼寧丹東市形成「兩鄉一城」的全國杜鵑花生產格局。截至目前永福杜鵑花已發展到6000畝左右,產品銷往國內30個省市並打入香港、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03年永福杜鵑花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2003年4月在無錫中國第四屆杜鵑花博覽會上獲金獎。市場佔有率逐步提高,據有關花協調查,永福杜鵑花在全國杜鵑花市場上的佔有率達到 70%以上。 創新始終貫穿花卉產業發展的全過程:一是開發新品種.永福花卉除加強傳統產品的生產管理,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外,還積極開發、引進新品種,以滿足花卉市場的不同需求。永福花卉經歷了「茶花、蘭花、瑞香、鐵樹到杜鵑花」等多種類花卉發展的過程。目前永福已開發杜鵑花品種20多種,並在花卉造型上有所突破,如開發種植寶塔杜鵑,准備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展出。二是創新技術優勢。「永福花卉研究所」等龍頭企業帶頭對新品種進行馴化,繁殖栽培,目前已突破關鍵瓶頸,成功掌握杜鵑花花期調控、無土栽培技術,同時掌握了虎舌紅這一觀葉觀果植物新品種的栽培技術,並實現了批量生產。目前還開展溫濕度控制技術、組織培養、自動噴灌等技術研究。三是創新營銷模式。建立專業營銷隊伍。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永福花農結束了既抓花卉種植又搞花卉營銷的歷史,形成了新的分工,分化出一批具有豐富的養花經驗的營銷人員1000多人。這些花農出身的花商無疑對永福花卉售前售後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大大增強了廣大客戶的消費信心.把基地建到銷售地。為了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需要,永福花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2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花卉基地61家,開辟花卉銷售窗口,形成產供銷一體化體系。 「一花引來萬花開」,永福花卉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一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糧經比例由1994年的58.6:41.4調整到2002年的39.3:60.7,花卉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94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8%。二是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市農村住戶調查點資料顯示:2002年花卉銷售收入人均7120元,占家庭總收入93.2%;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4年1220元提高到2002年3765元,年均增長15.1%;私人擁有小汽車近百輛,電腦200多台,永福花農從花卉產業的發展中得到了實惠;三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空間。花 卉種植戶由1985年872戶發展到2002年的3780戶,從業人員從 800人增加到2500人,雇請外地工2000多人,專職營銷人員 1000多人,呈現出農村勞動力在種植業內部的大量轉移,形成一大批農業產業「工人」。四是產業輻射擴大。花卉生產帶動了商貿、運輸,竹木、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永福鎮區有出售化肥、農葯,花盆、椰康等花卉生產資料的商店30多家,每年的營業收入1160多萬元;每年1500多車次營運花卉,運輸收入達560萬元;每年竹木加工(花卉生產用)創產值811萬元。拓展帶動農村經濟蓬勃發展。 我市經濟的新出發點 1996年,來自台灣南投縣的謝東慶經過1年多時間考察,發現永福四周高山環峙,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間,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均與台灣阿里山相似,於是率先投資成立台品茶業(台灣高山茶)有限公司,開辟了千畝茶場,做出了優質高山茶。謝東慶的成功引得台灣茶農紛至沓來,迄今永福以台灣軟枝烏龍為主的台灣高山茶種植面積逾4萬畝,已投產3萬多畝。此外,在台灣茶農的帶動下,沒有種茶史的永福農民也種了1.5萬畝鐵觀音。2008年2月,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園區以實施兩岸人民交流合作、高山茶葉與花卉產業、新農村建設示範、鄉村旅遊觀光休閑、生態農業五大基地為目標,取得明顯成效。永福台灣高山茶麵積已經超過台灣精製茶園面積的一半,引進了台灣先進的種植技術、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和一流的種茶制茶人才,烏龍茶種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分別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台商李志鴻的鴻鼎公司擁有茶園1600畝,其加工廠佔地8000多平方米,引進了南投鹿谷鄉一流的制茶師和台灣最先進的恆溫恆濕萎凋室等技術設備,還與其他台商一道實施茶樹喝「豆漿」等生態茶園技術。擁有千家直營店的兩岸著名「茶王」——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認為,永福高山茶與台灣高山茶「各有千秋」,今年永福甚至「略贏一籌」。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企業迄今創省著名商標1個、省名牌產品1個、龍岩市知名商標1個、規模企業15個,獲得各類國家級金獎9個、優質獎項30多個。創業園已有9家台資企業取得了食品企業QS證書,2家企業獲得綠標,「永福杜鵑花」獲省著名商標稱號,「台品」牌永福高山茶獲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李志鴻的「鴻鼎」、謝東慶的「台品」等品牌高山茶都能通過歐盟和日本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並在兩岸各類茶展、茶王賽中屢獲大獎。2008年以來,漳平市大力打造「大陸阿里山」品牌,取得較好的效果。兩岸主流媒體以新聞、專題、人物等各種形式報道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大大提高了「大陸阿里山」的知名度。兩岸交流合作空間不斷拓展。永福鎮與台灣南投縣鹿谷鄉結對子,簽訂了農業合作備忘錄;漳平市茶協會分別與台灣茶協會、台灣南投縣鹿谷鄉農會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建立了兩岸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兩岸交流合作空間不斷拓展。與台灣區制茶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台灣農蓄發展基金會、台灣光彩(事業)促進會等組織也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協議。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鎮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名優花卉1.65萬畝、反季節蔬菜4.2萬畝,市場競爭力增強。台商投資的日本甜柿為主的短低溫水果面積達0.6萬畝,具有一定的後發優勢。由此,茶葉、花卉、蔬菜三大特色產業優勢凸顯。 新的契機引進台灣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經驗,一產帶三產格局基本形成。台灣擁有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豐富經驗,許多台商投資伊始就有在永福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規劃。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日益重視,永福通往廈門等沿海及周邊城市的交通主幹道等基礎設施條件大大改善,發展觀光休閑旅遊便提上重要日程。 目前,永福啟動了融休閑、度假、觀光及旅遊為一體的上林度假區及上林水庫台商戶外活動中心建設,完成了金興園藝、永福花卉研究所、鴻鼎觀摩茶廠、台品觀光茶園、翔園觀光果園、九福峰有機茶園、尚順農場等首批7個觀光農業旅遊景點建設,並開發西山農家樂、永福民俗館、千年水松、媽祖廟等一批集歷史、人文、古樹為主體的永福鄉土風情旅遊點建設。今年4月,創業園被省旅遊局正式命名為省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鎮長詹崇仁說,今年還將爭取成為國家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
3. 永福省的介紹
永福省位於越南河內市西北部,接近兩大港口海防,富壽省、宣光省和太原省的西部,河內市、廣寧省經濟發展三角東北部,中國雲南、貴州省的西部,總面積1231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永福省下轄9行政區: 2 市、 7 個縣,總人口1020597人。2015 年,社會和經濟的持續上升,經濟同比2014年增長6.9%。農業林業、 水產養殖產品同比2014年增加 2.6%;工業同比2014年增長了 6%;服務貿易同比2014年增加 9.6%。
4. 永福鎮的經濟社會
2011年,鎮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五年來,進一步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鎮GDP從2006年的7380萬元,增加到10923萬元,年均增長12 %;農村人均純收入由2948元增加到4898元,年均增長 500元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達到4372噸,城鄉居民儲蓄額由2800萬元增加到3600萬元,增長 28.5 %。
- - 產業結構穩步調整,生態農業初具規模。一是加大原料林基地建設。繼續鞏固林業發展成果,大力開展林地更新和低產低效林改造,建設優質高產工業原料林基地14360畝,其中,低產低效林改造改建9200畝,新造林5160畝,建成永興和茶園兩個合作林場。五年來,實現為永豐公司提供竹材達18萬噸。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扎實做好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灌溉水利工程,投資29.8萬元建成楠木、茶園、同福三個村20個組13口蓄水池,安裝引(供)水管道28.73公里, 512戶2079人的飲水困難得到解決。完成水稻玉米高產示範片232畝,糧食播面穩定在1.5萬畝,糧食總產量實現穩定在 4000多噸;三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充分發揮山區優勢和林下優勢,把畜牧業作為農業的重點產業,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努力抓好養殖大戶的發展,生豬年出欄達到9000頭左右,家禽出欄5萬只,適度規模戶實現 53戶,加強了防檢疫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 、豬藍耳病、豬瘟、牲畜口蹄疫、狂犬病免疫率達到100%,動物產地檢疫和市場檢疫達到100%。三是開發農村勞務經濟。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全鎮有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可以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我們要立足國內,面向海外,切實抓好勞務培訓,加大勞務轉移輸出的工作力度,使全鎮勞務經濟有大的發展,勞務輸出達到6100人,勞務收入達到 3660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突出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積極爭取基礎設施項目,認真落實工作責任,全力做好各方面工作,實現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五年來,全面完成228戶災後重任務,完成了永龍路建設和大龍路永福段改造,新建鎮文化站,完成計生服務室和司法所的改造以及法庭建設,完成鎮衛生院擴建工程。實施了4個村的金土地項目工程,建成水泥路7.3公里、碎石路26.5公里、機耕道24公里,改田改土900多畝,修建蓄水池32口、堰渠6條2.7公里;建成楠木、茶園、同福三個村20個組13口蓄水池,安裝引(供)水管道28.73公里, 512戶2079人的飲水困難得到解決;投資130萬元完成了竹海景區電網改造工程;完成永茶路6.2公里水泥路建設;學生住宿樓建設按期完成已投入使用;實施了社區標准化建設,新建、改建6個村活動室。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五年來,國家兩免一補和永豐困難助學金幫困工作深入開展,兌現兩免一補資金60萬元,永豐困難助學金6萬元。完成中心校整體搬遷,新建教輔用房3000平方米,中小學入學率分別達到 97.62%和100%,小學輟學率為零,做好了教育督導評估工作並通過市專家組驗收。實施城鄉醫保,參保率達80%以上,不斷加強鎮村公共衛生服務,有效預防了重大公共突發事件。計劃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計劃生育率保持在91%以上,全鎮城鄉電話電視普及,移動、聯通網路覆蓋全鎮。全鎮行動電話達4000多部,有線電視1000多戶。切實搞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離職村幹部養老保險達108人,占退職村幹部的76.6 %。認真落實城鄉低保政策,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目前我鎮享受城鄉低保473戶926人,月發放低保金7.01 萬元。城鄉醫保和入新農合達14549人,佔83 %。五年來實施城鄉醫療救助達220 人(次)金額達12萬元。五保集中入住48人,入住率達48%,並實現五保統一入社保 100人。同時城市低保最低保障線從每人每月34 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80 元;農村低保最低保障線從每人每年280 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100 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從每人每月 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 元,集中供養從每人每月150 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 元。救災救濟、擁軍優屬、優撫安置工作全面落實。
5. 永福縣的經濟
永福縣農業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全縣耕地面積33萬畝,其中水田26萬畝。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1988年被列為全國羅漢果生產出口基地縣。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生產力低下。加之歷代政府根本不重視農業生產,致使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除各級黨、政領導直接抓農業生產外,還設專門農業機構。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以後,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接著,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組織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因素,克服了小農經濟的弊端,生產發展迅速。
1958年由於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接著伴隨人民公社出現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挫傷了農村幹部群眾的積極性,造成1959年和1960年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1960年冬貫徹《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和1961年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簡稱60條),確定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經濟體制。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永福縣人民委員會關於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的決議》,1961年6月26日,永福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這個決議。隨後在全縣貫徹實施,使全縣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增長較快。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視多種經營,甚至把本來很少的副業生產也當著資本主義大批狠批,農副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增長緩慢。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黨的農村經濟政策,農業生產再次出現轉機,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展。1981年,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不斷調整農村內部產業結構,發展商品經濟,使糧食總產和農業產值大幅度增長。至1990年,糧食總產量達114896噸,是1949年的2.9倍,農、林、牧、副、漁總值達7777萬元(80年不變價),是1949年的4.6倍。
201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0.37億元,增長7.76%。
永福縣在種植產業方面曾獲「中國羅漢果之鄉」「廣西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優質谷生產基地」和「廣西中葯材產業十強縣」等榮譽、稱號。 民國年間,百壽、永福兩縣沒有機械工業。手工業產品及加工作坊有陶瓷器、油紙傘、雨帽、土紙、神香、竹藤編織、織布、紡紗、鐵木農具、刀剪、榨油、榨糖、釀酒等。1949年,兩縣工業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9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8%。
解放後,中共永福縣委和人民政府加強領導,並且在生產資金、原材料、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手工業發展較快。1952年全縣工業產值22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47%,比1949年增長138.3%。主要行業有小五金加工業、建築材料業、陶瓷業、伐木業、木材加工業、紡織業、造紙業、食品加工業、文化藝術用品工業、縫紉業等。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縣手工業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組成29個合作社和5個生產小組,同時興建了火電廠、酒廠、貯木場、木材公司、糧油食品加工廠等5個國營工業企業。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82萬元。新增主要工業行業有電力、文化藝術用品等,主要工業產品有鐵制農具、水車、原木、鋸材、日用竹木藤棕草製品、棉布、毛巾、土紙、食用油、非食用油、飲料酒、磚瓦等。第二個五年計劃和三年調整時期,工業大起大落。
1958年「大躍進」,大辦工業,全縣抽調6萬多人組成「鋼鐵兵團」,分別在羅錦的東登、壽城的紅嶺建土爐煉鋼鐵,同時各公社也辦起了一些小廠礦。一年之內,工業企業增加到82個,新建了6個國營工業企業和39個集體工業企業,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06萬元,比1957年增長32.46%,但是,由於盲目上馬,技術力量不足,產品質量低,有的被迫下馬。196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376萬元。1963年以後通過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萬年青水電站,硫鐵礦和7家集體工業企業。經過調整,1965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為9個,集體工業企業12個,當年工業總產值回升到42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85%。主要行業新增機械、鑄造等。主要工業產品新增鑄犁頭犁面、打穀機、切片機、小鋼磨、板車、印染布、硫鐵礦等。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新建投產的全民工業企業有永福縣鉛礦、軸承廠、水泥廠。1970年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共計15家,它們是:印刷廠、雨傘廠、木材加工廠、糖果加工廠、鉛鋅礦、硫鐵礦、農機廠、軸承廠、電廠、炸葯廠、水泥廠、水電設備修造廠、酒廠、糧油加工廠、貯木場。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75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6.17%,比1965年增加325萬元,增長76.3%。新增工業產品有:鉛精砂、水泥、滾動軸承、飼料粉碎機、印刷品、動力打穀機、糖果、糕點、醬料等。
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大興「五小」工業,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制葯廠、自來水廠、紡織器材廠、供電所、龍溪水電站、磷肥廠、氮肥廠。1975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增至20個,縣、鄉集體工業企業增至21個,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152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4.55%,比1970年增長一倍,新增工業產品有:交流發電機、碳酸氫銨、羅漢果沖劑等。
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撤並了一些虧損企業,新辦了一批產品適銷對路的企業。1980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新增的有地區制葯廠、副食品加工廠、供銷社加工廠、大米加工廠、礦粉廠、糖廠、水廠、汽車修理廠、磚廠等。縣屬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有輕工機械廠、被服廠、膠合板廠、綜合修配廠、工藝美術廠、木衣夾廠。各公社屬的集體工業企業共61家,全縣工業總產值251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5%。比第四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1975年,增加994萬元,增長65.3%。頹增產品有:中成葯、卷揚機、變壓器、機製糖、寶塔管、重晶石等。
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繼續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全縣工業繼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在此期間,桂林地區撤銷了建在本縣的制葯廠,新建了地區硝銨廠,縣鄉鎮企業局籌集資金開辟銅礦溝重晶石礦,鄉鎮工業企業也作適當調整。
1985年,全縣有電力、采礦、化工、醫葯、食品、機械、木材采運、建材、自來水供應、竹木藤製品、紡織、縫紉、金屬製品、印刷、陶器、冶煉、造紙及紙製品、鏡畫17個工業行業,計113家,其中全民工業自治區屬的1家,地區屬的1家,縣屬41家,縣屬集體工業12家,鄉鎮集體工業37家,村辦工業21家,工業總產值440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9.7%,比上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1980年增加1886萬元,增長74.96%。新增工業產品有:重晶石粉、包裝箱(袋)、塑料紡織管等。油紙傘停產。年末全縣職工總人數357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3119人,城鎮集體單位(不含鄉鎮企業)459人,全民單位中固定工佔74.1%,合同工佔6.3%,臨時工佔0.6%,計劃外工人佔19%,另有一大批鄉鎮村辦的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深入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根據中共掛林地委、桂林地區行署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重點」的戰略設想,聯系永福的實際情況,中共永福縣委、永福縣人民政府提出「狠抓工業,開發農業,控制人口,搞活流通」的發展方針,增加了工業的投入,在管理上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保持了工業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1986年至1990年,通過多種渠道對工業投入11920萬元,其中財政和企業自身投入2600萬元,銀行貸款9320萬元。5年間,新建企業11家,其中中外(香港)合資企業3家,與外縣聯營2家,縣屬集體企業6家。同時,對一些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提高了產品質量。
1990年,全縣鄉鎮以上共有工業企業135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52家,集體所有制企業77家,縣內全民與集體合營企業2家,縣與外商合資企業4家。村以下工業企業3768個,其中,城鎮個體工業220戶,農村村辦工業36個,農村聯戶辦工業81個,農村個體工業3431戶,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018萬元(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3912萬元),占工農業產值的56.3%,比1985年增加5616萬元,增長127.58%。村以下工業難於分理行業,鄉鎮以上的135家工業企業,總產值7429萬元,大體分為:醫葯、化工14家,產值佔32.87%;食品、飼料加工業30家,產值佔21.39%;機械工業12家,產值佔10.96%;采礦業6家,產值佔9.41%;建材工業17家,產值佔7.63%;印刷、造紙及紙製品3家,產值佔6.64%;竹木采運、加工及藤、棕、草製品13家;產值佔3.5%;冶煉、金屬製品、陶器8家,產值佔2.33%;紡織、縫紉6家,產值佔2.20%;電力、煤製品15家,產值佔2.03%;自來水生產供應2家,產值佔0.54%;其他行業9家,產值佔0.5%。
1990年末全縣工業戰線職工共477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3531人,集體所有制單位1186人,其他所有制單位56人。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4825萬元,凈值3637萬元;集體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1241萬元,凈值914萬元;其他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531萬元,凈值467萬元。
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95億元,增長15%;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3:59.87:17.13;財政收入5.13億元,增長18.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28億元,增長29.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4元,增長11.30%;農民人均純收入6824元,增長12.41%。 1978年,僅有服務行業7個,都是社隊辦的旅舍,總收入2.81萬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1980年農村商業、飲食業、服務業蓬勃發展,至1985年有個體商業1398戶,從業1658人;飲食業29戶,從業43人。有旅社、理發店23戶,從業33人;從事修理業的14戶,從業19人;其它4戶,從業6人。1990年,全縣商業、飲食、服務等行業發展到2167個,從業人員2532人,總收入1932萬元。這些行業分布在全縣16個大小圩場,既方便了群眾生活,又能安排一部分圩鎮待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力。
第三產業持續發展。金融服務業健康發展,201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增長16.18%,貸款余額增長22.91%。旅遊業快速發展,金鍾山景區、百壽岩景區建設穩步推進;成功舉辦第七屆養生旅遊福壽節,圓滿承辦第三屆廣西彩調藝術節。全年接待遊客40.05萬人次,增長20.67%;實現旅遊總收入2.9億元,增長85.9%。全年新發展各類微型企業110戶,創造就業崗位1000餘個。消費品市場持續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2億元,增長15.86%。
6. 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哪些名臣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2,齊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4,西漢的蕭何。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 有人會認為,這一個時代,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認為,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三國志》有雲:「魯肅者,不遜於諸葛亮也」。可見諸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齡。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明朝的劉基。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元末,自幼聰敏,長大後博覽群書,因而才幹、學識大大長進。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於23歲考中進士,投身仕途。後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明朝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揮之地。
7. 越南經濟發展的優勢
越南經濟發展的優勢:
1、越南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東南亞心臟地帶,有便利的海港和機場,有豐富自然資源,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點。
2、勞動力成本低廉,越南目前勞動力成本尚屬低廉且充足,國內內需市場成長潛力無窮。
3、越南放寬市場准入、完善企業投資法律法規、建設廉潔政府、減輕企業稅收負擔。
4、越南與60多個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協定FTA、經合協定ECA和經濟夥伴關系協定EPA,也是RCEP成員國,與歐盟簽署了FTA,經濟體制向國際接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
8. 越南的平均工資水平怎麼樣和中國相比有多高
越南勞動、傷兵和社會部曾在2011年3月公布過前一年度的越南勞動者平均工資調查數據。
包括河內、海防、永福、廣寧、和平、清化、義安、蜆港、慶和、達樂、胡志明市、同奈、平陽、巴地頭頓以及芹苴等15個城市,1581家企業,包括國營、股份以及外資公司等,員工樣本數量總計14451名。
越南人均月工資320萬盾,摺合人民幣1280元,冶金采礦業月平均工資920萬盾,摺合人民幣3680元,銀行業760萬盾,摺合人民幣3040元,紡織成衣和製鞋業月平均工資220萬盾,摺合人民幣880元。
總體感覺,和中國的平均水平差不多,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通工人的收入,越南明顯要更低些。
9. 永福縣屬於貧困縣嗎
不屬於。
桂林永福縣並不窮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地方,近些年永福縣大力發展旅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永福縣不屬於貧困縣。
永福縣,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2019年1月9日,永福縣憑借彩調輦入選2018至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2020中國凈水百佳縣市。
10. 誰知道永福的歷史
永福縣地處廣西東北部,縣城北至桂林市48公里,南至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8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陸空交通便利。距縣城22公里的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是我國西南最大的國際航空港,兩江國際機場專用道路與縣城道路相通,湘桂鐵路和桂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形成了水、陸、空立體的交通網路,構成了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區位優勢。
永福縣山青水秀,空氣宜人,自然環境優美。全縣總人口27萬人,總面積2806平方公里,轄5鄉4鎮,93個行政村,6個社區。境內天平山山脈兩支脈大霧山、大崇山由西北向南和東南延伸;駕橋嶺自東南,向北和西北走向,構成縣域內近似N形山體。境內河流縱橫,水質優良,清清的洛清江一路歡歌由東北流向西南。該縣境內大部屬深丘地帶,年平均氣溫18.8℃,年降水量1937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全縣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1.40%,日照百分率為35%,是全國羅漢果原產地和羅漢果之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為永福縣人民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環境。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發展。
永福縣地靈人傑,歷代人才輩出。宋有文狀元王世則,武狀元李珙,清有進士呂月滄、李吉壽、榜眼於建章;近代有著名作家肖甘牛、黃繼樹;表演藝術家黃婉秋等。永福縣也是馳名中外的福壽之鄉,百讀不厭的百壽圖讓人品味無窮,延年益壽的丹砂井讓人嘖嘖稱奇,雄奇偉岸的永寧古城讓人領略醇厚墩實的本色,神奇迷人的羅漢果把人帶入如詩似畫的人間仙境,還有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石城之一永寧州古城等。一方靈山秀水養育一方長壽之人,永福縣目前有百壽老人30多名,其百歲老人的比例大大超過聯合國的標准。
在福壽之鄉這片熱土上,桂林蘇橋新區逐漸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工業園區建設日新月異,成為永福經濟發展的熱點和亮點。新區包含桂林國家高新區蘇橋園和蘇橋新區福龍工業園,總體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現已形成「一區兩園」的發展模式。
蘇橋新區福龍工業園位於桂林蘇橋新區東南面,桂柳高速公路以東,相思江以西,規劃面積為9.23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徵用土地近2000畝,完成了園區的總體規劃、地質災害評估及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進行了一期「一縱兩橫」道路項目、路下供排水管網建設和園區供電專線的架設工作,園區內的土地平整工作到今年底大部分達到「七通一平」。目前,福龍工業園已成功引進國電永福發電有限公司、桂林正點實業有限公司、桂林雲漢化工有限公司、桂林華輝制衣責任有限公司、典林食品有限公司等28家企業,項目總投資65億元。目前已投產企業16家,固定資產投資41.1億元,年產值超20億元,稅收1.5億元左右。在建項目12家,計劃投資20多億元。還有一大批項目正在洽談中。福龍工業園的工業總產值和稅收收入均佔全縣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注重生態自然和諧發展的同時,永福縣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積極營造協調和諧的的經濟環境,全縣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到2005年末,該縣生產總值達30.21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達22.44%;2003年,該縣榮獲「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桂林市縣區經濟發展一等獎等榮譽;2005年,該縣榮獲全自治區財政收入增長激勵機制獎,全縣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由2002年的45.0:34.3:20.7調整到2005年的29.7:51.1:19.2。2006年全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人均財政收入745元,同比增長15.5%,在全廣西區89個縣(區)中排名第20位;人均GDP12546元,同比增長11.27%人均GDP總量排在廣西89個縣(區)中排名第10位。2007年上半年該縣GDP完成16.51億元,同比增長17.0%,增幅居桂林市12縣第3位,財政收入實現1.2億元,同比增長30.6%。
如今,永福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正處在飛速發展時期,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永福將更加繁榮昌盛,永福的明天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