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劉徹為什麼不吞並越南

劉徹為什麼不吞並越南

發布時間:2022-09-01 17:38:34

1. 為何在古代的時候,中國多次攻打越南,卻都沒成功

越南一詞最早出現在秦朝,秦皇嬴政統一天下後,立刻對邊遠地區進行征討,越南便是其中之一,當時被派去越南的有一位大將名叫趙佗,對於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任國王,同樣也是一位在壽命上戰勝很多皇帝的大王,南越王趙佗是嬴政時期的人,從嬴政那裡算起,到武帝劉徹這里期間趙佗歷經二世胡亥、高祖劉邦、劉盈、劉恆、劉啟,七位君王。

最後,中原各大王朝對於南越根本不了解,甚至連南越的都城在哪裡都不知道,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連對手都不知道熱人,自然不可能戰勝對手,南越百姓從漢代開始到明朝一直都是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雖然外界不知道他們東莞情況,可他們對外界的情況多少有所了解,知道這千年來天下的變化之大,戰爭之多。他們深知戰爭的危害,因此當外族來企圖征服他們,擾亂他們美好生活的時候,南越百姓自然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守護家園。

因為在古代沒有先進的技術,也沒有如今的飛機、大炮,因此歷朝歷代對南越的征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不過南越的“天險”要是放到現在估計是沒有什麼作用。在今天我們也只是可惜,因為中原王朝對南越這塊地方無能為力的原因,導致這塊原本屬於我們的地方,從版圖上劃分出去,成為今天的越南。

2. 漢武帝時期西漢在外交關繫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他在位長達54年,可以說是千古一帝。要知道正常情況下,一個王朝的第七位皇帝面臨的已經是一個負擔非常大的攤子,能夠穩定當下就已屬不易了,可漢武帝卻把大漢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同時,西漢在外交關繫上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

印度

印度古時候稱為「身毒」或「天竺」。兩國很早就有了交往,張騫的副使也到過身毒。

由於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西漢與當時的很多國家都有了交往。

3. 明明是歷史上爭議最大的君王,為何說沒有他,中國領土即將減少一半

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帝王無疑就是漢武帝了,晚年的漢武帝是昏庸的,更是一手製造了"巫蠱之禍",但是不管怎麼說,漢武帝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君王。因為他在位時,對外打了不少的勝仗,可以說,沒有他,中國的領土少一半是一點也不誇張。

漢武帝的生活四處征戰,朝鮮、百越、大宛、匈奴等等沒有一個那時不是看著漢人就瑟瑟發抖,當時可以說是徹底的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漢武盛世也是這么來的。

但是漢武帝雖然有開闊疆域的功勞,可是他亂殺士眾,年年的戰爭也是勞民傷財,同時自身也是奢侈無度,可以說是讓天下虛耗,讓百姓流離失所。等到旱災,蝗災的時候,百姓是一點抵抗力都沒有。所以說漢武帝既是成功者同時也是一個失敗者。

4. 漢武帝時的疆域

漢武帝時,漢軍三戰匈奴而潰之,使廣袤的漠北地區出現了亭、驛相望於道的局面。西域諸國也臣屬於西漢王朝,西漢政府在西域置都護府都護諸國。今天的朝鮮半島北部,在當時更是直接在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疆域遼闊,東至海,西至蔥嶺,南至嶺南南海,北至俄羅斯境內.

有興趣,請往下看

漢武帝確立了一個國家的雛形

「中國的疆域范圍自漢代以來就大體形成,這說明中國不是一個擴張主義的國家。」這是不久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在一份報告中曾說的一段話。如果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那麼漢代建立起中原王朝的一個初步形態,後幾經繁衍變化至今天的中國疆域,而其中又尤以漢武帝對疆域的拓展最具開創意義

「中國在秦朝以前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因此也沒有『總疆域』的概念。」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劍雄教授說。因此,在公元前221年滅六國而建的秦朝也成為我們目前追溯中國「疆域」的最初點。

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戰國後期七國舊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從其他民族手中奪取的。「雖然秦朝在一些地方建立了郡縣,但那時其統治范圍很小」,葛劍雄說,比如秦長城西起甘肅臨洮,其實那已是秦朝的西邊界;而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雲貴、四川南部、廣西西北等地,「只控制了交通線和行政中心」。當地部族的首領依然保持著他們的權力。但最重要的意義是,秦朝開拓的疆域構成了以後歷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體,成為中國統一的地理基礎。

秦朝的天下並沒有像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樣維持「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就在他死後的第二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敲響了秦朝的喪鍾。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漢。

「西漢初期實際上經歷了一個疆域收縮的過程。」葛劍雄說。秦末農民起義,接著楚漢戰爭,中原動盪不定。秦朝的新領土喪失殆盡,西南和南方全部為當地民族奪回,或建立了實際上獨立的政權;另一方面,北方匈奴乘機南下,佔領很多地方,威脅到長安一帶,「所以秦末漢初時王朝的疆域不僅小於秦代,也小於戰國末年」。

漢初疆域的收縮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宣告結束。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劉徹繼位。彼時,剛剛經歷了「中國統一以來第一次經史學家稱羨」(黃仁宇語)的文景之治,漢朝的經濟實力已有很大的增強,糧食和物資的儲備也相當充足,向外開拓的條件已經成熟。

漢武帝在位的前40年(公元前140~前100年),漢朝一方面恢復並鞏固秦朝原有領土,另一方面則進一步拓展疆域。對北方疆域的開拓,是以對匈奴戰爭開始的。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久。在這一時期內,漢軍以衛青、霍去病為將領,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回河套地區,也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而被殲15萬人的匈奴被迫退往大漠以北,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自此,「漢朝將北部疆界鞏固在陰山一線」。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擊河西,俘獲了匈奴渾邪王的兒子。不久,渾邪王殺了不肯投降的休屠王,率眾降漢。這樣,漢朝的疆域擴大到了整個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即今青海湖以東、祁連山東北地區,先後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和金城五個郡。由於漢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大門已經打開。

「這一片原來是匈奴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地方,漢武帝使之與內地聯系起來,以後基本再也沒分開過。」葛劍雄的評價是,「此舉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政權對一個區域的控制,而更在於自此使中原文化進入了中亞地區,河西走廊也成為中西方藝術、文化、佛教等多方面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漢武帝繼位的第十年左右(公元前130年),武帝就征發士兵推進西南,並在那一帶新設了十幾個縣。但由於築路工程非常艱巨,加上漢朝正忙於對付匈奴,一度曾取消了部分新設的縣。到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又恢復了對「西南夷」的開拓,一段時間的經營之後,漢朝在此陸續建立了七個郡,將西南邊界擴展到今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現在的西南基本包括在內,還有雲貴高原、緬甸,都成為漢朝的領土。」葛劍雄說。

在東北,兩漢初年,中原人衛滿率領數千人進入朝鮮半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公元前109年,武帝用兵朝鮮,次年朝鮮投降,「把東北疆界推至朝鮮半島中北部和遼東一帶」。

對嶺南的統一已是大勢所趨。雖然在漢之前,秦朝已在嶺南建立了郡縣,但並沒有得到鞏固。公元前113年,武帝召南越王來長安朝見。第二年,反對並入漢朝的南越丞相呂嘉殺了國王和漢使,發動叛亂。漢軍分五路進攻,俘獲呂嘉。漢朝在南越屬地設置了八個郡,次年又跨海於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二郡,南部邊界較秦時更為擴展。「漢朝邊界那時已擴展到越南中部,建立日南郡」,所以「越南從漢武帝起一直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直到10世紀獨立。

有趣的是,我們還可以從保存至今的一些地名中嗅到兩千多年前武帝征戰的氣息。《武帝紀》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東巡,來到左邑桐鄉,聽到攻下南越國都的好消息,遂將桐鄉改置為「聞喜」;次年,武帝巡遊至汲縣新中鄉,臣下匯報說已捕斬南越國丞相呂嘉,龍顏大悅,於是把新中改為「獲嘉」——這就是今天山西聞喜縣和河南獲嘉縣縣名的由來。

西漢的疆域在武帝後期達到極盛。但由於擴展太快,建置過多,兵力和財力不能適應,加上有些地方官的苛政引起當地民族的反抗,所以以後局部地區不得不有所收縮。「漢武帝時期海南島曾是漢朝領土,但到後來,因為人口有限,還沒有從大陸大規模移民到海南島的必要性,因為沒有處理好民族關系,當地反抗勢力一起,後來的皇帝(漢元帝)就放棄了。」葛劍雄介紹,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福建和浙江南部,導致人口全部撤出。除了這些局部的收縮以外,西漢的疆域基本上是穩定的,一直保持到了西漢末年。

西漢初的人口估計在1500~1800萬之間,在武帝初增加到約3600萬。武帝中期開始,人口出現了停滯和負增長,直到西漢末年才達到約6000萬的高峰。漢代開疆拓土的行動發生在人口遠非最多的階段,而在人口接近高峰時非但沒有再採取任何擴張領土的舉措,反而有所收縮,因此葛劍雄認為:「從總體上說,西漢的擴張與人口壓力毫無關系。」

漢代疆域的開拓似乎也說明,漢代仍承襲秦朝北方民族強悍的邊疆性格,生命力在地理邊陲擴張。盡管曾多次深入蒙古高原,但一旦戰爭結束就退守長城一線,穩定的領土沒有超過秦朝的范圍,所以在葛劍雄看來,漢武帝的征討有很強的農業社會的特點。

「當時適合農耕的地方,大多數成為漢朝的土地,漢代時曾多次打到蒙古高原,但沒建立行政區,因為只有在適合農業的地方才建立行政區,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疆域也並不是想擴張到哪裡就擴張到哪裡。」葛劍雄說。

葛劍雄的觀察或許與黃仁宇的觀察不謀而合。黃仁宇寫道,漢武帝登極之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官方已有「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的記錄。關於武帝,也常有憂水患憂災荒的敘述。「而北方綿亘兩千多里的國防線與『15英寸雨量線』吻合,線之西北,經年雨量不及15英寸,無法經營農業,只是游牧民族出入之處,這威脅也強迫中國統一對付。」開拓疆域,也許是對擴大農業生產需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中國的雛形在漢代基本確立」,在葛劍雄看來,中國疆域雖然經過後來千載幾個朝代的變遷,但「主要農耕地區的變化不大」,變化的集中在邊疆地方,「元朝又確立了青藏高原、內外蒙古,到了清代,真正固定下來」。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CE%E4%B5%DB%CA%B1%B5%C4%BD%AE%D3%F2&in=5621&cl=2&cm=1&sc=0&lm=-1&pn=2&rn=1&di=2151117612&ln=11&fr=

5. 秦末失去的百越地區,漢武帝是如何進行收復的

秦始皇滅六國後,先後派屠睢、任囂和趙佗三次率數十萬大軍南征,歷盡艱險,慘烈搏殺,以數十萬秦軍傷亡的代價,終於將百越納入中華一統,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平定福建,設置了閩中郡;秦始皇開疆擴土居功至偉。

閩越民風彪悍,為了消除後患,漢武帝將閩越民眾全部遷徙到江淮間,與東越遺民一起居住,閩越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漢武帝平定百越,將秦末丟失的數十萬平方公里的故土重新收復,將南越國所在的廣東、廣西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以及閩越國所在的福建和東甌國所在的浙江南部再次納入中華大家庭,結束了近百年的“三國”割據局面,加速了民族融合和交流。漢武帝對於中國大一統的貢獻媲美秦始皇,是秦皇漢武的文治武功,將這數十萬平方公里的秀麗江山留給了我們後人。

6. 漢武帝殘酷暴虐就像亡國之君,為什麼還能延續百年之久呢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是中國的亞歷山大而不是亡國之君

漢武帝的是非功過應該客觀的看待,即位之初求賢若渴,改革政治開創新局。北伐匈奴,南攻閩越,東收朝鮮,西治新疆,奠定了中國的遼闊疆域,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秦的疆域不及漢武帝時的二分之一,雖然漢武帝用兵四十四年,對當時的百姓產生了極大的騷擾,造成了人力、武力、財力的巨大浪費,但所取得的結果對中華民族具有深遠的意義,他雖錯在當代卻功在千秋,被班固稱為「雄才大略」的皇帝,並且雄才大略一詞被沿用至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漢武帝統治後期驕傲自大,崇尚迷信,驕奢淫逸,殘害骨肉,魚肉百姓也是不爭的事實。

7. 精選「十大皇帝」系列第六位——漢武帝劉徹

說到漢武帝劉徹,我就想起了中華民族的一句豪言壯語「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何等豪邁!用這句話來形容漢武帝,我覺得比較貼切。不過我要提個醒,這句話並不是漢武帝說的,而是漢宣帝時一個叫陳湯的大臣說的,原文是「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中華做了哪些事情?歷史上又是怎麼評價他的呢?

西漢疆域圖

在治國方面,劉徹開辟了很多先河

第一個使用年號。

春節的首創者。

第一個把儒家思想做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學而優則仕」的開創者。

加強中央集權,設中朝,制十三州刺史。

第一個發布「罪己詔」。

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當然這個有壟斷之嫌。

建立第一個國家圖書館。

此外他還在文學、音律的發展上有很多建樹,真是一個精力旺盛,文武全才的皇帝,劉徹能排在前十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劉徹這個人也有自己的缺點:有時剛愎自用、錯殺好人,有時心狠手辣、不戀舊情。衛子夫就是劉徹的第二任皇後,衛青就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就是衛子夫的外甥。衛子夫應該算一個賢後了,不過後來還是冤死在劉徹的手裡。《雲中歌》裡面的劉弗陵就是劉徹的兒子,劉徹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借故把劉弗陵的母親殺了,才把皇位傳給他,真是帝王無情呢!好了,本章就到這里,下文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8. 漢武帝時期總是打仗,為什麼卻依然沒有使得國家滅亡還讓領土增加了很多

因文景之治給漢武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使得漢武大帝開疆拓土。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

9. 漢武帝一世英名,為何死後慘遭暴曬

因為董卓去漢武帝陵墓盜墓時,發現了一張紙,紙上寫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十二個大字,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詛咒董卓不得好死,所以憤怒的董卓便派人把漢武帝的屍體搬出來暴曬了多日。

綜上所述,身為一國之君的漢武帝之所以會在死後慘遭暴曬,並不是因為他自己做了什麼了不得的事情,而是被人利用來詛咒董卓,導致自己死後也不得安寧。

閱讀全文

與劉徹為什麼不吞並越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瓜地馬拉原石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641
自己去英國旅遊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280
西方如何看中國 瀏覽:990
英國菜為什麼變黑暗 瀏覽:565
偷了有毒血吃印度什麼生血葯 瀏覽:603
義大利玉米粉做什麼菜 瀏覽:363
印度最好的井在哪裡 瀏覽:605
英國跟新加坡留學哪裡好 瀏覽:355
英國爆炸案用的什麼炸葯 瀏覽:388
印度陸上鄰國是哪個 瀏覽:512
越南老街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990
中國平安為什麼漲 瀏覽:214
娶越南老婆最忌諱什麼 瀏覽:285
為什麼說德國被義大利拖垮 瀏覽:261
越南人用英語怎麼說伊朗人 瀏覽:843
印尼多少錢相當於人民幣 瀏覽:557
馬來西亞跟印尼是什麼派 瀏覽:246
中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是什麼 瀏覽:18
英國人口語為什麼那麼標准 瀏覽:945
印度911孟買恐襲事件為什麼殺人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