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朝為什麼老打敗仗越南卻沒有被蒙古征服
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最早的時候,安南只是中國的一個郡縣,在五代時期自離成了一個國家。蒙古大軍在平定雲南之後,就接近越南了。他們想著讓越南直接臣服於自己,於是派了使者過去,讓越南作為自己的藩國來納貢。可是,那個時候正好是越南國力強盛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正眼瞧這個蒙古使者,而且還直接將這位使者關進了牢房。兀良哈台聽了之後勃然大怒,這簡直就是公然挑釁自己,那自然是不能忍的
同時,蒙古大軍經過了這么多年的輝煌,難免會不把一個小國家放在心上,難免會有輕敵的思想,但是等到意識到的時候,卻已經太晚了。而且,蒙古大軍長年征戰,糧草的供應也沒有跟上,後勤不到位,作戰再勇猛,也會餓死三軍。
⑵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卻為何打不下一個小小的越南
因為越南當地的環境是屬於熱帶氣候,而蒙古人擅長在中原地區以及北方的區域作戰,一旦去了不熟悉的地方作戰,就很容易失敗,就像之前打日本一樣,因為日本擅長海戰,而蒙古騎兵卻不擅長,所以屢戰屢敗,越南也是如此,越南這個地方森林茂盛,加上氣候非常的濕熱,蒙古騎兵根本打不過越南的士兵,所以就放棄了佔領越南這個念頭。
並且越南的自然環境跟中原地區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里熱帶森林非常的茂盛,並且丘陵也很多,蒙古軍隊到了越南,面對這種地形連怎麼走都不知道,而越南的軍隊藉助了這個地形優勢再次對他們進行反攻,所以蒙古一直沒有拿下越南,最後也是只能撤退了。
⑶ 越南在建國之後和中國發生過哪些戰爭,最後結果分別如何
公元968年之前(中國五代十國時期),越南這個國家不存在,一直都是中國直屬領土,在這一年越南境內建立了一個史稱“丁朝”的朝代,標志著越南正式脫離中國獨立,以一個獨立國家存在,此後不斷發生朝代更替。
雖然越南成為獨立國家,而且越南朝代都是中國朝代的藩屬國,但是不代表越南君主真心臣服中國君主,其內心一直想跟中國君主平起平坐,否則越南君主不會表面對中國君主稱國王,私底下自稱皇帝,也不會擅自建立自己的宗藩體系,周邊更弱的小國比如占城、真臘等,尊越南為宗主國,定期朝貢。
由於在歷史上越南一直沒有真心臣服中國,兩國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導致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越南作為獨立國家至今有一千多年歷史,與中國打了六場戰爭,越南竟然打贏了其中四場,中國只打贏了兩場。
⑷ 蒙古帝國戰敗哪裡
兩次打日本被神風擊敗。攻打安南因時候不適應失敗。旭烈兀西征因蒙哥去世,留下怯的不花和埃及作戰,慘敗。
蒙古軍隊是極具侵略性的,而越是侵略,他們這種征戰和征服的慾望就越強烈,統治者的野心也越大。以上的幾次失敗,可以說都是蒙古帝國在最為強盛時期的失敗。其失敗原因大概有三點:①氣候偏差,不佔天時。蒙古人生長在北方乾旱荒漠地帶,而安南緬甸地處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又瀕臨海洋,氣候濕熱,士兵水土不服,多染疾病,戰鬥力銳減。②環境所致不佔地利。蒙古軍是草原騎兵,征戰利於平原而不利於南方的丘陵山險,其優勢在安南緬甸多山地帶得不到發揮。更不擅長海戰,東征日本島只能是如虎落平陽,任人宰割。③狂妄自大不佔人和。蒙古軍隊經過數十年戰無不勝的輝煌,滋生驕橫狂妄,難免輕敵冒進。並且廣樹強敵,必會遭到被征服地區的聯合抵禦反抗,對埃及的戰事就很說明問題。④四處征討疲於戰爭。蒙古軍四處開花全線作戰,戰線太長兵力分散,後勤也不能保障,征伐安南緬甸時就出現糧草不濟和糧草被劫的情況。
蒙古軍隊創造了攻城略地的神話,妄圖統治全世界,然而即使再強悍的軍隊,和全世界比起來也是極其渺小的,吃敗仗也在情理之中。
⑸ 越南能擋住蒙元,為什麼南宋就滅亡了
安南(現在的越南)等擋住蒙元的三次攻擊,而作為安南宗主國的南宋,卻被蒙元給滅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說安南比南宋還厲害?顯然,歷史不能作這種簡單的推理。蒙元最終沒有把安南拿下來,是有原因的。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
二是蒙元的戰術打法在安南不起任何作用。蒙元的戰術打法主要是以騎兵突擊為主,遠程奔襲,戰術包抄,騎射作戰。這樣的戰術打法,讓他們在歐洲戰場、西亞戰場上所向披靡。但是,這樣的戰術,在安南的叢林中一點兒作用也沒有。因為騎兵根本就跑步起來。騎兵跑不起來,也沒辦法按照騎兵的方式作戰,因此,當蒙元軍隊和安南軍隊作戰的時候,差不多就相當於「以己之短,攻敵之長」,這怎麼打得贏呢?
三是蒙元在打安南的時候缺乏強力領導。蒙元第一次攻打安南的時候,兀良合台是一代名將。而這次作戰,蒙元也打敗了安南。後來是因為兀良合台北撤,安南才反水。但是後面的兩次戰爭,脫歡、唆都、奧魯赤這些人都比較一般,沒打過什麼仗,也不會打仗。再加上那時候,忽必烈的態度也不堅決,打不打安南,都無所謂。所以,在這樣一種指揮下,安南最終沒有被蒙元拿下來。
⑹ 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在哪裡屢吃敗仗
蒙古帝國在攻列印度和越南的時候就受到了阻礙,因為這兩個地方氣候都非常的炎熱潮濕,病毒也是頻繁發生,所以說蒙古騎兵只適合在北方的草原上面打仗,根本不適合在南方的丘陵地帶作戰,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日本,同樣也是因為蒙古騎兵不擅長在海上面作戰,但是日本武士的海軍戰術是很高的,以及台風的原因,所以說他們在這里都吃了敗仗,最後這些地方都沒有成功征服,忽必烈也只能放棄了。
而日本,雖然氣候不像東南亞的國家那麼炎熱,但是日本是一個島國,所以說四面環海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海軍才能攻打過去,但是蒙古騎兵偏偏就是不擅長海軍作戰,這一方面他們的經驗還不如漢人厲害,所以說他們在海上面明顯就打不過日本,加上當時不斷的發生台風,所以說似乎天註定忽必烈打不過日本,於是他也只能放棄了這個地方。
⑺ 歷史上越南如何一步步脫離了中國1000多年統治的
在歷史當中,越南一直就是屬於中國的領土。一直到後來的968年之後越南才脫離了中國的統治范圍,獨自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在八月革命之後的時候,他們就正式地宣布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後來又改成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那麼,歷史上越南如何一步步脫離了中國1000多年統治的?
再後來,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清朝也是更加沒有了心思去顧及和想去收復這個國家的想法了。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發展態勢,之後不久越南便變成了由法國掌管的殖民地國家。到八月革命事件發生之後,越南才算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⑻ 蒙古帝國曾橫掃亞歐大陸為什麼拿不下越南
1000年前,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南征北戰,橫掃整個歐亞大陸,攻佔了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國,可以說是戰無不勝。與強大的蒙古帝國相比,越南在當時只是中國的附屬郡縣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渺小的國家,卻讓蒙古屢屢戰敗。原因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三,蒙古帝國征戰沙場多年,征服了許多強國,對於越南這個渺小的國家根本不放在眼中,難免有些輕敵。希望速戰速決的蒙古帝國,後續糧草、物資供應不足,使得許多士兵病死、餓死。最終無法取得勝利。
此外,蒙古進攻越南之時,正是越南國力鼎盛的的時候。越南士兵藉助氣候和地勢猛烈反擊,最終得以守護國家。
⑼ 越南和日本僅是靠氣候戰勝蒙古帝國軍隊的嗎
蒙古帝國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南宋,統一中國,所以對南宋一定要消滅干凈,至於朝鮮,不是主要目標,只要臣服於元朝就可以了,高麗國王還是忽必烈的女婿,全國人民一律改用蒙古服飾,至於越南,氣候潮熱,地形狹長,不適合長期佔領和統治,至於日本,主要是元軍不適合渡海作戰,加之高麗制的戰船質量太差,神風一吹就沉沒了。
⑽ 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 為何小小的越南卻能偏安一隅
13世紀,一支強大的游牧民族出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蒙古彪悍的騎兵像狼群般狂飆過漠北草原與中原大地之後,終於來到了遙遠的南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小小的安南(今越南),蒙古大軍卻接連三次沉沙折戟??
1252年,蒙古軍隊從甘肅出發,途經川西高原遠征大理。這些從北方乾燥的草原上來的將士和馬,居然能夠抱著吹足了氣的革囊,伏在被急流沖得起伏不定的筏子上,勝利渡過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進入雲南。戰爭本身是不值一提的,翌年,大將兀良合台就率軍擒獲大理國王段智興。雲南自唐朝天寶年間起脫離中原政府管轄的局面結束了。
攻滅大理是蒙古帝國對最頑強的敵人——南宋——形成戰略合圍的重大步驟,在雲南被納入蒙古版圖之後,南宋在陸上已經陷入C形包圍,只剩下了與安南的邊界尚不在蒙古人的掌控之中。也正因此,安南成為蒙古軍隊的下一個目標,在遣使勸降被拒之後,1257年兀良合台率軍三萬入侵安南,揭開了蒙古帝國與安南陳朝激戰的序幕。
這是安南軍隊首次在戰場面對全世界最強大的蒙古軍隊,雖然擺出了步象騎兵的混合陣勢,仍被兀良合台擊潰。蒙軍趁勢進入安南首都升龍(今河內),卻只得到一座空城,僅呆了九天,以暑熱難耐兼之糧食已盡,被迫撤軍,路上又遭到安南地方豪族武裝的襲擊而大敗,沿途疲憊不堪,所到之處亦不敢劫掠,故人們稱之為「佛賊」。這對小小的陳朝而言,當然是一次巨大的勝利,後世的陳仁宗為此寫詩雲:「白發老頭兵,常談元豐事。」
隨後二十多年裡,蒙古(元)忙於對宋作戰,無暇顧及僻處一隅的安南。等到滅亡南宋統一中國之後,忽必烈決心兼並安南。1285年初,元軍兵分六路進攻陳朝。鑒於第一次戰爭的經驗,部隊中增加了一些曾參加過征服南宋和習慣於在中國南方作戰的高級將領,比如崖山之戰時擔任張弘范副手的李恆這次亦在主帥鎮南王脫歡(忽必烈第九子)帳下。元軍的人數也大大增加,據《大越史記全書》載為五十萬人(這當然是誇大其詞)。正面戰場上,元軍再次擊潰陳朝軍隊,佔領升龍,但安南軍「雖數敗散,然增兵轉多」,元「軍睏乏,死傷亦眾,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脫歡遂於當年五月撤兵,歸途又遇安南軍隊伏擊,李恆膝中毒箭,歸國後毒發身亡;脫歡本人則是鑽在銅管里,讓士兵抬著,才免於一死。
忽必烈不甘失敗,又集中江淮、江西、湖廣三省蒙漢軍7萬,附船500艘和雲南兵6000人、黎族兵1.5萬人卷土重來。1287年12月,元軍由脫歡率領,分兵三路第三次進犯安南。兩路是從廣西、雲南來的步兵和騎兵,此外還增加了一支水兵,從海路沿著白藤江(鄰近越南北部下龍灣的入海口)進犯。陳朝軍隊再次放棄升龍,堅壁清野,迫使元軍於次年三月糧盡而退。
白藤江,陳朝軍隊事先從森林裡砍伐樹木,削尖後插入江中,當元軍戰船魚貫而入白藤江時,潮水正在下落,陳軍出其不意地猛烈進攻,把元軍船隻驅至暗樁水域,當潮水下落時,元軍的船多數撞沒於木樁上,全殲元軍水軍,是為白藤江大捷,陳朝大儒張漢超在越南漢賦名篇《白藤江賦》中稱之為「再造之功,千古稱美」。而到了2016年3月初,根據越南媒體報道,越南總理阮晉勇日前也批准了在這里建設白藤江戰役遺跡保護區的議案。
白藤江戰役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小小的安南再次擊敗了龐大的大陸帝國。元軍戰敗的消息甚至傳到了遙遠的波斯,伊兒汗國的史學家拉施特在《史集》中記載,「他們(陳朝)的軍隊突然從海上、森林裡和山上的埋伏中出來了,擊潰了正忙於搶劫的脫歡的軍隊。」
對於蒙古(元朝)而言,陳朝實在是個難纏的敵手。陳朝朝廷甚至下令「凡國內郡縣假有外寇至,當死戰;或力不敵,許於山澤逃竄,不得迎降」。雖然也出現過一些叛降蒙元者,比如陳仁宗的一個弟弟及《安南志略》的作者黎?。???宥?猿魯?持渭?諾牡摯掛庵臼羌??岫ǖ模?負蹩捎臚?皇逼詰娜氈玖?幟桓??V徊還?,「元寇襲來」時的鐮倉幕府更多依仗的是從天而降的「神風」不戰而勝,陳朝卻更多的需要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與蒙古軍較量。
陳朝本身是作為外戚篡奪了原本屬於李朝的皇位,影響至今的一個結果是強令越南李姓者盡改姓「阮」,使後者成為越南第一大姓。為防止自己重蹈覆轍,陳太宗(1218年-1277年)規定宰相和重臣都由宗室擔任,確保了宗室對皇帝的忠誠。在眾建諸侯的體制下,擁有領地的皇室貴族們不僅僅是為了他們的國家,也為了他們自己的封疆而需要努力驅除外來入侵者。
除去陳朝本身的抗戰,可以說蒙古軍隊也輸掉了天時、地利、人和。連西方史家都發現了這一點,《多桑蒙古史》記載,第一次入侵時,元朝軍由於「熱不能堪,班師」;第二次入侵時「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第三次入侵時又是「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安南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濕度大,風雨多,旱、雨季明顯,大部分地區5月至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元軍士兵多來自北方,故元軍出兵多在下半年,正值安南為冬天旱季的時候。一旦被拖至雨季,瘟疫肆虐,蒙(元)軍隊實在是在「鬼天氣」里吃夠了苦頭。雖然不能說蒙古軍隊是完全敗給了天氣,畢竟此前已經征服了同樣有暑雨並流行瘴癘的嶺南地區,但入侵安南,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在逆「天」而行。
另一方面,安南的地形復雜,山地、高原、河流互相交織在一起,很少有一馬平川的大平原。連元朝將領自己都意識到,這樣的地形「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使得遠征安南的元軍已不是單一的騎兵,而是以步兵為主。對安南的戰爭,也更多是傳統中原式樣的戰爭:既無依靠隨行羊馬和狩獵解決給養的條件,也不能靠「因糧於敵」之法獲取給養。軍隊給養只能靠國內供應,勢必「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不能「羊馬隨行,不用運餉」。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也確實成為入侵安南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忽必烈「內用聚斂之臣,視民財如圖苜,外興無名之師,戕民命如草芥」,實在是窮兵黷武,殘民已極。常年對外作戰使得「老兵飽嘗征戰味,聽說安南愁滿面」;兵糧多聚,征丁從軍更導致田地無人耕種,江南一帶「群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至元二十年(1283年),江南「相挺而起」的起義「凡二百餘所」,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激增為「四百餘處」,幾乎遍及整個長江以南。面對如此之多的起義叛亂,元廷不得不抽調一部分軍力進行鎮壓,從而削弱了元軍南征的力量,因此,雖然忽必烈仍不甘心,先後三次圖謀再征安南,但終於無法如願,國內反對聲浪卻日甚一日。當1294年忽必烈去世後,元廷立即下詔停止征討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