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的名人有誰(記住:是音樂家哦!)
鋼琴大師鄧泰松,在1980年10月波蘭華沙舉行的第十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中奪得金獎及一系列特別獎項,他是贏得此項西方最高級別的國際鋼琴比賽大獎的第一位亞洲人。如果人們想到他早期接受鋼琴訓練及發展的地點是在飽受戰爭破壞的祖國-越南,那麼他的成功就更顯非凡了。
鄧泰松1958年出生在越南首都河內,自1965年至1976年隨其母親在河內音樂學校學習鋼琴。之後又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立音樂學院進修,師從弗拉基米爾-那坦森及德米特里-巴斯基羅夫。自從1980年獲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後,鄧泰松的國際音樂事業遍及世界40多個國家。他在眾多世界聞名的音樂廳進行過演奏,如:紐約林肯中心、倫敦巴比坎中心、巴黎布萊葉音樂廳、慕尼黑海克力撒會堂、維也納音樂大廳、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悉尼歌劇院、東京三得利音樂廳等。
他曾與許多世界著名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其中包括
:列寧格勒愛樂、蒙特利爾交響樂團、英國廣播公司(BBC)樂團、柏林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德雷斯頓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華沙國家愛樂樂團、布拉格樂團、日本NHK樂團、赫爾辛基愛樂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匈牙利國家交響樂團、莫斯科愛樂樂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以及瓦索維亞交響樂團、維也納室內樂團、蘇黎世室內樂團、瑞典皇家室內樂團等。
鄧泰松曾於許多著名指揮大師合作過。其中包括:內維利-馬里納、平恰斯-祖克曼、莫里斯-楊森斯、伊凡-菲舍爾、弗拉基米爾-斯皮瓦科夫、迪米特里-基塔恩科、詹姆斯-羅夫拉姆、傑瑞-波羅海維克、肯-依茲羅、帕維羅科岡、傑爾希-馬克斯米克等。
1995年元旦,鄧泰松與馬友友、小澤征爾、凱瑟琳巴特爾、姆斯蒂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共同參加了由日本NHK電視台錄制的大型國際廣播節目。
1999年至2000年的演出季中,鄧泰松在日本、法國、挪威及西班牙進行了巡迴演出。此外他作為唯一一名被邀請的非波蘭籍藝術家,參加了在華沙舉行的"肖邦年"開幕式慶典音樂會,並與華沙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同時他還應邀與莫斯科愛樂樂團、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愛德蒙頓交響樂團、馬來西亞交響樂團、巴西交響樂團合作演出。10月應弗拉基米爾-阿什肯那齊之邀,鄧泰松與穆雷-皮拉西亞在柏林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及大師班。他還在巴黎、米蘭、蒙特利爾、紐約、波蘭的達斯尼奇、德國的魯爾、西班牙的馬約卡、法國的埃克斯-昂-普羅旺斯及其它一些地區的音樂藝術節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鄧泰松與DEUTSCHE GRAMM-PH-N, MEL-DYA, P-ISKIE, NAGRANIA, CBS S-NY, VICT-R JVC,及ANAIEKTA等世界著名的唱片公司合作錄制了唱片。自1987年以來他一直擔任東京KUNITACHI音樂學院的訪問教授。
媒體對鄧泰松先生的評價:
巴黎《音樂世界》雜志評價說:"鄧泰松的演奏權威、智慧和無可指責的風格達到音樂敏感性的最深境界"。
加拿大《渥太華居民報》說:"鋼琴家展示了令人驚奇的技巧"。
德國的《郵報》說:"可以用高雅和精確定義的一場演出,真正遇到了一名技術嫻熟的鋼琴家,一名鍵盤上的詩人"。
法國巴黎《世界報》說:"聲音洪亮潤澤,誘人的光效應,幾乎不觸摸鍵盤的輕奏樂段,光芒四射的演奏,一名非凡的藝術家。"
德國的《法蘭克福公報》說:"他憑著可靠的,令人驚異的技巧和難以置信的表現手法,成為最高級的鋼琴家。"
英國的《時報》說:"令人陶醉,充滿活力,特別是河內出生的鄧泰松帶著直率和敏感演奏時,其手指技巧掌握極有分寸,保證了詩意和效果之間的平衡"。
⑵ 華沙條約組織的歷史及其目前的成員國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簡稱。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軍事集團。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和一些歐洲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同年8月24日,北約正式成立。目前北約共有26個成員國,它們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荷蘭、葡萄牙、盧森堡、冰島、挪威、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波蘭、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北約國家實行集體防禦。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成員國同其他國家發生戰爭時,北約必須援助,包括軍事援助。平時,除法國、西班牙外,多數成員國都指派本國的一部分軍隊歸北約統一指揮。冰島沒有軍隊,無兵可派。 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大西洋理事會,軍事方面,主要有3個司令部,它們是: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加拿大美國地區計劃小組。此外,還有20多個國家與北約建立了和平夥伴關系。
華約全稱為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5月14日,蘇聯、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8國針對美、英、法決定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一事,在華沙簽訂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同年6月條約生效時正式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 WTO)。總部設在莫斯科。
條約規定:「如果在歐洲發生了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一締約國應......個別地或通過同其他締約國的協議,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
該組織成員國有保、捷、民主德國(1990年9月24日正式退出華約組織)、匈、波、羅、蘇、阿爾巴尼亞(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華約組織)。
1991年2月25日在布達佩斯舉行的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特別會議上,華約6個成員國(保加利亞、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蘇聯)的外長和國防部長分別代表本國在一項議定書上簽字,宣布華沙條約組織所有的軍事機構從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締約國政治磋商委員會在布拉格舉行的會議上,與會各國領導人簽署了關於華沙條約停止生效的議定書和會議公報,至此華沙條約正式解體。
北約東擴是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責任區擴大到東歐國家。該計劃是1994年1月在布魯塞爾北約首腦會議上正式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填補蘇聯解體後的東歐「安全真空」,建立以北約為核心的未來安全新機制。
北約東擴的原因
北約東擴是冷戰後歐洲戰略格局轉變時期的必然產物,其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既有大國霸權因素,又有小國尋求「保護傘」的因素;既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又有民族主義、宗教信仰等因素。
首先,蘇聯的解體、華約的解散是北約東擴的一個關鍵原因。1991年7月,華約宣布解散,冷戰時期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土崩瓦解,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分崩離析,蘇聯本身也分解成十幾個獨立國家,歐洲地區乃至世界的戰略格局開始大分化、大調整。東歐各國處於游離狀態,前蘇聯諸國雖然組成了獨立國家聯合體,但也形式分散,機制不全,力量薄弱。前蘇聯最大的繼承國俄羅斯在獨立之後,為了迎合西方,獲取西方的經濟援助,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從東歐地區收縮力量,與該地區的國家拉開了距離。這樣,在安全格局上,歐洲均勢嚴重失衡,出現了所謂東歐地區「力量真空」的局面。針對這種局面,各種力量為爭奪未來歐洲安全主導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北約東擴就是這種競爭的產物。
其次,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地位,極力主張北約東擴。對美國而言,40多年來,一直自恃是西方的盟主,一手籌組並控制著北約,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蘇聯影響的擴大,盡可能地將西方的軍事勢力乃至西方的意識形態向東擴展。華約解體後,美國認為,「災禍帝國」已經不存在了,意識形態分歧已經不存在了,把歐洲分開的柏林牆也已經被推倒了,前蘇朕最大的繼承國俄羅斯正忙於處理本國內部問題,這是擴大冷戰勝利成果,加緊建立一個單級世界的大好時機。因此,美國力主吸引東歐國家加入北約,盡可能快地把東歐國家列入西方的地緣政治范圍。這樣一來,可以擴大北約的存在基礎,加強自己在聯盟內的地位,起到牽制歐洲聯盟並向該地區施加影響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力量,遏制俄羅斯的重新崛起,避免俄羅斯再次對西方構成威脅。
再次,歐洲地區利益驅使北約東擴。多少世紀以來,在世界上起支配作用的國家都在歐洲,但歐洲在1914年至1945年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不但歐洲主要國家的實力削弱了,而且使整個歐洲陷於分裂狀態。二戰以後,歐洲的局勢一直被北約和華約集團所左右,西歐國家出於戰略利益的需要,在國際事務中往往委屈求全,任由美國擺布;東歐國家則處於前蘇聯的控制之下。冷戰的結束也意味著歐洲分裂的結束,西柏和東德的統一,德國和波蘭的和解,和平夥伴關系紛紛建立,一個完整的歐洲正在逐步顯現。西歐各國在安全方面基本消除了冷戰時期形成的各種擔心,以法國為主的西歐國家不再一味順從美國的意志,力圖增強自主權,由自己主宰歐洲的命運,它們日益重視加強歐洲聯盟的建設,競相吸收東歐國家加盟,擴大影響,試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加強歐洲的力量,從而達到排擠美國的目的。一位西歐外交官說,如果歐洲國家團結起來,我們的力量不會比美國弱,通過北約東擴,我們向成員國以外的國家證明了一種有用的東西。
此外,東歐各國自己也強烈要求加入北約。華約解體後,以前在兩極格局掩蓋下的諸多矛盾日益顯現。前南危機的爆發、前蘇聯民族與地區沖突的出現,表明歐洲在新形勢下已成為國際沖突地區,民族、宗教和經濟對抗在東歐國家時有發生。另外,俄羅斯又調整對外戰略,企圖重新以大國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這都引起東歐國家的恐慌。東歐國家自己沒有能使其免遭軍事威脅和外部入侵的有效組織,為了確保自身的獨立與安全,開始主動求助於北約,並申請加入北約,希望得到北約確實的安全保障。
北約東擴的進程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預言,北約和歐盟的擴大將分幾個階段推進,最終將產生一個歐洲聯邦。他認為,第一階段到1999年,波蘭、捷克共和國和匈牙利將加入北約;第二階段到2005年,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也可能加入北約。到那時,芬蘭、瑞典和奧地利也將選擇加入北約軍事聯盟;第三階段到2010年,北約將和剩下的非成員國進行談判,烏克蘭、白俄羅斯甚至俄羅斯都將從本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出發,選擇加入北約;第四階段到2014年,歐洲有可能從通過使用歐元而實現金融統一發展到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密切配合。
該設想從提出至今,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進展。1991年12月,北約首倡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北約在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系」的方案。在1995年9月完成了《北約東擴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了北約擴大的目的、原則、決策程序、擴大後的共同防務政策,等等。1997年5月,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了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目前該委員會有44個成員國;7月在北約馬德里首腦會議上決定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為北約成員國。1998年1月,波羅的海三國與美國簽署了夥伴關系憲章,為加入北約做了一般性准備。
但總的說來,北約東擴也存在很多制約因素。首先,俄羅斯強烈反對北約東擴。因為歐洲歷來是俄的戰略重點,不僅俄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歐洲,而且未來發展與復興的主要戰略空間也在歐洲,俄要發展與復興必須面向歐洲。而北約東擴將把俄推向歐洲的最深處,不僅卡住了俄向歐洲發展的戰略咽喉,而且把北約的軍事力量直接推進至俄羅斯的家門口,對俄構成直接的現實威脅。因此,俄政府不會對北約東擴聽之任之。其次,北約內部對北約東擴立場也不一致。北約一些國家認為,當務之急是整頓內部,發展與俄羅斯的良好合作關系,不要讓俄羅斯產生孤立感,從而激發俄社會的反美反西方情緒,把俄徹底推向西方的對立面。它們還擔心過快的東擴,很可能把東歐國家之間一些未能解決的領土爭端和民族矛盾等不安定因素帶入北約內部,加劇北約內部的復雜形勢。另外,將東歐國家納入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需要開支大量的經費,北約國家對此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難以達成統一意見。還有,北約東擴在法律程序上也存在有障礙,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款規定,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將被看作是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對東歐國家實施這一條款,尚不具備現實基礎。因此,由於上述這些因素的制約,要讓東歐國家都加入北約,其進程將是長期的、曲折的。
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
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是深遠頁廣泛的,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不確定性。國際上許多政治家、軍事理論家都對此作過分析和推斷。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是冷戰的延續,只會加劇緊張局勢。因為東擴無端地激起了俄羅斯對被包圍的擔心,它對北約東擴不會袖手旁觀,只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加強與中國的聯合,重整核力量等。另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美國失去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世界將更加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對歐盟各國來說,基於安全利益可以勉強接受美國的意圖,但在經濟利益上,將會出現更大的矛盾,以至於各國從長遠角度來說都不願接受美國的這種帝國政策。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獨聯體解體不可逆轉,獨聯體將出現「文明離婚」;甚至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可使日益強大的德國安分守己等等。
但現實地看,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歐洲一體化進程將會加快,歐盟的力設將會增強,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同時,歐盟與美國的矛盾會越來越多,歐盟與美國的距離將會拉大,北約的性質和職能也會發生變化,至少要改變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形象和色彩,歐洲的命運將由歐洲人自己來主宰。這種趨勢已經慢慢成為現實,如歐洲經濟實力的增強、歐元的發行和啟動、歐盟主要國家對中東局勢的處理等等。第二,俄羅斯將重塑自我,改變對內、對外政策,尋找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出路。俄羅斯對北約東擴一直是在波動中尋求主動,在國內頻繁更換領導人,調整對外政策,爭取外部支持。在軍事上,重新調整部署,組建新的軍隊,重新重視核力量的作用,放慢核裁軍步伐等,以取得討價還價的籌碼。在經濟上,利用傳統的經濟依存關系,實行開放政策,吸引外資,以取得經濟的重新崛起。在政治上,贊成建立世界多極格局,並努力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和地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1998年2月訪問義大利時曾說:「歷史證明,建立世界霸權的企圖任何時候都不會長久,建立多極世界的趨勢今天已經形成。」第三,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干預將會越來越明顯。冷戰以後,美國失去了昔日的對手,成了世界上推一的超級大國,北約東擴又將其軍事勢力范圍大大擴大,以致其帝國霸權思維與日俱增。
總之,北約東擴是影響國際局勢的一件大事,目前還在進行之中,有許多不定因素,因此,我們應密切關注實際局勢的發展,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確定我們相應的策略。
⑶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國家,每個國家的首都分別是什麼
法蘭克福是德國首都和德國最大城市,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大金融中心和德國最大經濟中心。
⑷ 全世界有多少個國家,他們分別是什麼國家.
Afghanistan 阿富汗 喀布爾 西南亞 AF
Albania 阿爾巴尼亞 地拉那 歐洲 AL
Algeria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爾 北非洲 DZ
American Samoa 美屬薩摩亞群島 帕果帕果 大洋洲 AS
Andorra 安道爾 安道爾 歐洲 AD
Angola 安哥拉 羅安達 非洲 AO
Anguilla 安圭拉 瓦利 美洲 AI
Antarctica 南極洲 \\ \\ AQ
Antigua and Barbuda 安地卡及巴布達 聖約翰 美洲
Argentina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南美洲 AR
Armenia 亞美尼亞 埃里溫 亞洲 AM
Australia 澳大利亞 堪培拉 大洋洲 AU
Austria 奧地利 維也納 歐洲 AT
Azerjan 亞塞拜然 巴庫 亞洲 AZ
Bahamas 巴哈馬 拿騷 北美洲 BS
Bahrain 巴林 麥納麥 亞洲 BH
Bangladesh 孟加拉 達卡 亞洲 BD
Barbados 巴貝多 布里奇敦 北美洲 BB
Belarus 白俄羅斯 明斯克 歐洲
Belize 貝里斯 貝爾莫潘 北美洲 BZ
Belgium 比利時 布魯塞爾 歐洲 BE
Benin 貝南 波多諾伏 非洲 BJ
Bermuda 百慕大 漢密爾頓 北美洲 BM
Bhutan 不丹 廷布 亞洲 BT
Bolivia 玻利維亞 蘇克雷 南美洲 BO
Bosnia & Herzegovina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薩拉熱窩 歐洲 BA
Botswana 波札那 哈博羅內 非洲 BW
Brazil 巴西 巴西利亞 南美洲 BR
Brunei 汶萊 斯里巴加灣市 亞洲 BN
Bulgaria 保加利亞 索非亞 歐洲 BG
Burkina Faso 布吉納法索 瓦加杜古 非洲 BF
Burundi 蒲隆地 布瓊布拉 非洲 BI
Cambodia 柬埔寨 金邊 亞洲 KH
Cameroon 喀麥隆 雅溫得 非洲 CM
Canada 加拿大 渥太華 北美洲 CA
Cape verde islands 維德角群島 普拉亞 非洲 CV
Cayman Islands 開曼群島 喬治敦 美洲 KY
Central Africa 中非共和國 班吉 非洲 CF
Chad 查德 恩賈梅納 非洲 TD
Chile 智利 聖地亞哥 南美洲 CL
China 中國 北京 亞洲 CN
Hong Kong, China 香港 \\ 亞洲 HK
Macau, China 澳門 \\ 亞洲 MO
Taiwan,China 台灣 台北 亞洲 TW
Cook Islands 庫克群島 阿瓦魯阿 大洋洲 CK
Colombia 哥倫比亞 波哥大 南美洲 CO
Comoros 葛摩群島 莫羅尼 非洲 KM
The Republic of Congo 剛果共和國/剛果(布) 布拉柴維爾 非洲 CG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 金沙薩 非洲 ZR
Costarica 哥斯大黎加 聖何塞 北美洲 CR
Cote d'Ivoire/Ivory Coast 象牙海岸/象牙海岸 亞穆蘇克羅 非洲 CI
Croatia 克羅埃西亞 薩格勒布 歐洲 HR
Cuba 古巴 哈瓦那 北美洲 CU
Cyprus 塞普勒斯 尼科西亞 亞洲 CY
Czech Republic 捷克共和國 布拉格 歐洲 CZ
Denmark 丹麥 哥本哈根 歐洲 DK
Djibouti 吉布地 吉布地 非洲 DJ
Dominica 多米尼克 羅索 北美洲 DM
Dominica Republic 多明尼加 聖多明各 北美洲 DO
East Timor 東帝汶 帝力 亞洲 TP
Ecuador 厄瓜多 基多 南美洲 EC
Egypt 埃及 開羅 非洲 EG
El Salvador 薩爾瓦多 聖薩爾瓦多 美洲 SV
Equatorial Guinea 赤道幾內亞 馬拉博 西非洲 GQ
Eritrea 厄利垂亞 阿斯馬拉 非洲 ER
Estonia 愛沙尼亞 塔林 歐洲 EE
Ethiopia 衣索比亞 亞的斯亞貝巴 非洲 ET
Falkland Islands/Islas Malvinas 馬爾維那斯群島 斯坦利港 南美洲 FK
Fiji Islands 斐濟 蘇瓦
Finland 芬蘭 赫爾辛基 歐洲 FI
France 法國 巴黎 歐洲 FR
French Guiana 法屬蓋亞那 卡宴 南美洲 GF
French Polynesia 法屬玻利尼西亞 帕皮提 大洋洲 PF
Gabon 加彭 利伯維爾 非洲 GA
Gambia 甘比亞 班珠爾 非洲 GB
Georgia 喬治亞 第比利斯 亞洲 GE
Germany/Deutschland 德國 柏林 歐洲 DE
Ghana 迦納 阿克拉 非洲 GH
Gibraltar 直布羅陀 \\ 歐洲 GI
Greece/Hellenic Republic 希臘 雅典 歐洲 GR
Greenland 格陵蘭 努克 美洲 GL
Grenada 格瑞那達 聖喬治 美洲 GD
Guadeloupe 瓜德羅普 巴斯特爾 美洲 GP
Guam 關島 阿加尼亞 大洋洲 GU
Guatemala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 北美洲 GT
Guine Bissau 幾內亞比索 比紹 非洲 GW
Guinea 幾內亞 科納克里 非洲 GN
Guyana 蓋亞那 喬治敦 南美洲 GY
Haiti 海地 太子港 北美洲 HT
Honras 宏都拉斯 特古西加爾巴 北美洲 HN
Hungary 匈牙利 布達佩斯 歐洲 HU
Iceland 冰島 雷克雅未克 歐洲 IS
India 印度 新德里 亞洲 IN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 亞洲 ID
Iran 伊朗 德黑蘭 亞洲 IR
Iraq 伊拉克 巴格達 亞洲 IQ
Ireland 愛爾蘭 都柏林 歐洲 IE
Israel 以色列 耶路撒冷 亞洲 IL
Italy 義大利 羅馬 歐洲 IT
Jamaica 牙買加 金斯敦 美洲 JM
Japan 日本 東京 亞洲 JP
Jordan 約旦 安曼 亞洲 JO
Kazakhstan 哈薩克 阿斯塔納 亞洲 KZ
Kenya 肯亞 內羅華 非洲 KE
Kiribati 吉里巴斯 塔拉瓦 大洋洲 \\
Republic of Korea 韓國 漢城 亞洲 KP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朝鮮 平壤 亞洲 KR
Kuwait 科威特 科威特城 亞洲 KW
Kyrghyz Republic 吉爾吉斯共和國 比什凱克 亞洲
Laos 寮國 萬象 亞洲 LA
Latvia 拉脫維亞 里加 歐洲 LV
Lebanon 黎巴嫩 貝魯特 亞洲 LB
Lesotho 賴索托 馬塞盧 南非洲 LS
Liberia 賴比瑞亞 蒙羅維亞 西非洲 LR
Libya 利比亞 的黎波里 北非洲 LY
Liechtenstein 列支敦斯登 瓦杜茲 歐洲 LI
Lithuania 立陶宛 維爾紐斯 歐洲 LT
Luxembourg 盧森堡 盧森堡 歐洲 LU
Macedonia 馬其頓 斯科普里 歐洲
Madagascar 馬達加斯加 塔那那利佛 非洲 MG
Malawi 馬拉維 利隆圭 非洲 MW
Malaysia 馬來西亞 吉隆坡 亞洲 MY
Maldives 馬爾地夫 馬累 亞洲 MV
Mali 馬里 巴馬科 非洲 ML
Malta 馬爾他 瓦萊塔 歐洲 MT
Marshall Islands 馬紹爾群島 馬朱羅 大洋洲 MH
Martinique 馬提尼克島 法蘭西堡 美洲 MQ
Mauritania 茅利塔尼亞 努瓦克肖特 非洲 MR
Mauritius 模里西斯 路易港 非洲 MU
Mexico 墨西哥 墨西哥城 北美洲 MX
Micronesia 密克羅尼西亞 帕利基爾 大洋洲 FM
Moldova 摩爾多瓦 基希訥烏 歐洲 MD
Monaco 摩納哥 摩納哥 歐洲 MC
Mongolia 蒙古 烏蘭巴托 亞洲 MN
Montserrat 蒙特塞拉特 普利茅斯 美洲 MS
Morocco 摩洛哥 拉巴特 非洲 MA
Mozambique 莫三比克 馬普托 非洲 MZ
Myanmar 緬甸 仰光 亞洲
Namibia 納米比亞 溫得和克 非洲 NA
Nauru 諾魯 亞倫 大洋洲 NR
Nepal 尼泊爾 加德滿都 亞洲 NP
Netherlands 荷蘭 阿姆斯特丹 歐洲 NL
New Caledonia 新喀里多尼亞島 努美阿 大洋洲 NC
New Zealand 紐西蘭 惠靈頓 大洋洲 NZ
Nicaragua 尼加拉瓜 馬那瓜 北美洲 NI
Niger 尼日 尼亞美 非洲 NE
Nigeria 奈及利亞 阿布賈 非洲 NG
Niue 紐埃島 阿洛菲 大洋洲 NU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北馬里亞納群島 塞班島 大洋洲 MP
Norway 挪威 奧斯路 歐洲 NO
Oman 阿曼 馬斯喀特 亞洲 OM
Pakistan 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 南亞洲 PK
Palestine 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 亞洲
Palau 帛琉 科羅爾 大洋洲
Panama 巴拿馬 巴拿馬城 北美洲 PA
Papua New Guinea 巴布亞紐幾內亞 莫爾茲比港 大洋洲 PG
Paraguay 巴拉圭 亞松森 南美洲 PY
Peru 秘魯 利馬 南美洲 PE
Philippines 菲律賓 馬尼拉 亞洲 PH
Poland 波蘭 華沙 歐洲 PL
Portugal 葡萄牙 里斯本 歐洲 PT
Puerto Rico 波多黎哥 聖胡安 北美洲 PR
Qatar 卡達 多哈 亞洲 QA
Reunion 留尼汪島 聖但尼 非洲 RE
Romania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 歐洲 RO
Russia 俄羅斯 莫斯科 歐洲 RU
Rwanda 盧安達 基加利 非洲 RW
Saint Helena 聖赫勒拿島 非洲 SH
The 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 巴斯特爾 美洲
Saint Lucia 聖露西亞 卡斯特里 美洲 LC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金斯敦 美洲
Samoa 薩摩亞群島 阿皮亞 大洋洲 WS
San Marino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 歐洲 SM
Sao Tome and Principe 聖多美島和普林西比島 聖多美 非洲 ST
Saudi Arabia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亞洲 SA
Senegal 塞內加爾 達喀爾 西非洲 SN
Seychelles 塞席爾 維多利亞 非洲 SC
Sierraleone 獅子山 弗里敦 非洲 SL
Singapore 新加坡 新加坡 亞洲 SG
Slovakian 斯洛伐克 布拉提斯拉發 歐洲 SK
Slovenia 斯洛維尼亞 盧布爾雅那 歐洲 SI
Solomon Islands 索羅門群島 霍尼亞拉 大洋洲 SB
Somalia 索馬里 摩加迪沙 非洲 SO
South Africa 南非 比勒陀利亞 非洲 ZA
Spain 西班牙 馬德里 歐洲 ES
Sri Lanka 斯里蘭卡 科倫坡 亞洲 LK
Sudan 蘇丹 喀土穆 非洲 SD
Surinam 蘇利南 帕拉馬里博 南美洲 SR
Svalbard 斯瓦爾巴特群島 朗伊爾城 歐洲 SJ
Swaziland 史瓦濟蘭 姆巴巴內 非洲 SZ
Sweden 瑞典 斯德哥爾摩 歐洲 SE
Switzerland 瑞士 伯爾尼 歐洲 CH
Syria 敘利亞 大馬士革 亞洲 SY
Tajikstan 塔吉克 杜尚別 亞洲 TJ
Tanzania 坦尚尼亞 達累斯薩拉姆 非洲 TZ
Thailand 泰國 曼谷 亞洲 TH
Togo 多哥 洛美 非洲 TG
Tokelau Islands 托克勞群島 \\ 大洋洲 TK
Tonga 湯加 努庫阿洛法 大洋洲 TO
Trinidad and Tobago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西班牙港 北美洲 TT
Tunisia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 非洲 TN
Turkey 土耳其 安卡拉 亞洲 \\
Turkmenistan 土庫曼 阿什哈巴德 亞洲 TM
Tuvalu 吐瓦魯 富納富提 大洋洲 \\
Uganda 烏干達 坎帕拉 非洲 UG
Ukraine 烏克蘭 基輔 歐洲 UA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聯酋 阿布扎比 亞洲 A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英國 倫敦 歐洲 U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 華盛頓 美洲 US
Uruguay 烏拉圭 蒙得維的亞 南美洲 UY
Uzbekistan 烏茲別克 塔什干 亞洲 UZ
Republic of Vanuatu 萬那杜 維拉港 大洋洲
Vatican City(Holy See) 梵蒂岡 梵蒂岡城 歐洲 VA
Venezuela 委內瑞拉 加拉加斯 南美洲 VE
Vietnam 越南 河內 亞洲 VN
British Virgin Islands 維京島(英) 羅德城 美洲 VG
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 維京島(美) 夏洛特·阿馬里 美洲 VI
Wallis & Futuna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馬塔烏圖 大洋洲 WF
West Sahara 西撒哈拉 阿尤恩 非洲 EH
Yemen 葉門 薩那 亞洲 YE
Yugoslavia 南斯拉夫 貝爾格萊德 歐洲 YU
Zambia 尚比亞 盧薩卡 非洲 ZM/GM
Zimbabwe 辛巴威 哈拉雷 非洲 ZW
⑸ 華沙現在有幾個國家
華沙,應該是指現在的,波蘭 請看如下
華沙(Warsaw)
波蘭首都、歷史名城。全國第一大城市華沙,工業、貿易和最大科學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運輸樞紐。位於國內中部平原上,坐落在維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積450平方公里,人口165萬,是中歐諸國貿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十世紀和十一世紀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於十三世紀中葉,1596年成為首都。十八世紀初起受外國統治達二百多年,1919年起復為波蘭首都。1920年人口即超過百萬,為當時歐洲大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嚴重破壞,戰後迅速重建。工業部門繁多,以機械製造業最著,包括電機、精密機械、機床、飛機、汽車、農機等部門。化學(葯品、塑料、化纖)、紡織、食品加工等工業也很發達。又是全國最大印刷工業中心。設有波蘭科學院、許多研究機構和學會,全國最大的綜合大學等多所高等學校。以高度綠化聞名,市區綠化面積126平方公里,分布著大小公園67個。西北郊熱拉佐瓦沃拉是音樂家肖邦的故鄉。
當飛機抵臨華沙上空,憑窗俯視,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銀波粼粼的維斯瓦河,如一條玉帶環繞在華沙的腰際,雄偉的華沙古城屹立在河岸上,歐洲中世紀式的紅色尖頂建築群鱗次櫛比。橫跨維斯瓦河的鐵橋上,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條條熱鬧的大街兩側,房屋高聳,綠樹成行,草坪連片,伸向遠方,整座城市猶如一艘停泊在綠色海洋之中的巨輪。
華沙這座世界名城,始建於公元13世紀,當時是維斯瓦河渡口上的一個中世紀市鎮。在波蘭語中,華沙為華爾沙娃,傳說一對叫華爾西和沙娃的男女戀人,勇敢地抗爭國王的阻撓,最後終於結成夫妻。人們對這對青年戀人的勇敢精神十分敬佩,便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後來簡稱為華沙。
1596年,波蘭國王齊格蒙特·瓦薩三世將皇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遷至華沙,始定為首都。在1655年至1657年的一場戰爭中,華沙遭到嚴重破壞,在以後幾個世紀中又多次被異族佔領和統治。1918年華沙再次成為波蘭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沙這座美麗的古城遭到嚴重破壞,幾乎被夷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築被毀,那些富麗堂皇的古典建築幾乎盪然無存,到處是殘垣斷壁,一片焦土。有的西方人士曾經斷言:「華沙不會重現在人間,至少100年內是沒有希望的。」但事實作出了相反的回答。
1945年華沙擺脫戰爭後,便按原樣重建城市,不僅保持了中世紀古城的風貌,而且興建新市區,超過了戰前的規模和水平。在重建過程中,保護和修復歷史古跡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視,戰前市內900多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幾乎都進行了修復和整飾,那些昔日的宮殿、教堂、城堡等更加顯得巍峨壯觀。
戰後重建初期,波蘭政府便制定了把華沙建成一座「滿城綠蔭的現代化城市」的方案。市內原有的森林和綠地盡可能地得到保護和利用,外圍的森林也沒有因大規模重建而受到破壞。為了減少城市的工業污染,工廠都避開市中心地帶,建在遠離住宅的地方。市內的房屋都保持著清淡的色彩,整個城市顯得清新雅緻。美麗的維斯瓦河由南向北靜靜地流過市區,沿河兩岸樹木蔥郁,碧草如茵。各街道和各住宅區都大力進行綠化,成片的樹木下面都種植了草坪,全市基本上看不到一片裸露的土地。在刮風天里,華沙城內見不到塵土飛揚的現象。市區有大小公園近70座,綠化面積13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佔有綠地面積78平方米,在世界各國的首都中名列前茅。
今天的華沙市依然保持著老城和新城的布局。各種歷史紀念物、名勝古跡大都集中在老城區,特別是宏偉的宮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樣的箭樓、城堡等,每年吸引著大批來自境外的遊客。老城區位於維斯瓦河西岸,中世紀巍峨壯觀的紅色尖頂建築群集中在這里,四周環繞著採用紅磚砌成的13世紀的內牆和14世紀的外牆,四角有高聳的古式城堡。著名的古老建築有被譽為「波蘭民族文化紀念碑」的昔日皇宮、華沙最美麗壯觀的巴羅克式建築克拉辛斯基宮、波蘭古典主義建築傑出代表作瓦津基宮以及聖十字教堂、聖約翰教堂、羅馬教堂、俄羅斯教堂等。城區到處聳立著紀念碑、雕像或鑄像,維斯瓦河畔的美人魚青銅雕像為華沙的城徽圖案。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出生的佛里塔大街的寓所已辟為博物館。
在新城區,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一幢連著一幢,各種商店、飯館、旅店、賓館比比皆是。環境幽雅的居民住宅區,布局合理,生活便利,林木蒼郁,花草廣植,宛如花園一般。市內交通四通八達,井然有序。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現代藝術館、影劇院、體育場分布各區,充滿生機。登上230米高的文化科學宮頂端,眺望四周,國際著名旅遊
城市華沙美景一覽無余。
⑹ 華沙屬於哪一個國家
華沙是屬於波蘭!
波蘭首都、歷史名城。全國第一大城市華沙,工業、貿易和最大科學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運輸樞紐。位於國內中部平原上,坐落在維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積516.9平方公里,人口約171萬,是中歐諸國貿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
華沙,還被譽為"綠色首都",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擁有大小公園65處,條條大街綠茵蔥蔥,綠草坪和小花壇星羅棋布,整個城市掩映在綠蔭花海之中。全市共有綠地面積1.26萬公煩,約占城市總面積的27%,人均佔有77.7平方米,遙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華沙綠化的特點之一是綠色都市並非象大海中的孤島,而同郊外的防護林帶銜接在一起,市區與郊區成為一個完整的綠化體系。歐盟機構的外部邊界安全,總部設在華沙。
⑺ 請問世界上總共有多少個國家
世界各國家和地區面積、人口表
世界陸地面積共1.495億平方千米,全世界共有220多個政區單位——國家和地區。
截止1998年,全世界人口約58.5億人。
亞 洲
國旗 國家名稱 首都 人口(萬) 面積(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127 610 9 600 000
巴林 麥納麥 59.9 691.2
韓國 漢城 4 570 99 262
黎巴嫩 貝魯特 311 10 452
尼泊爾 加德滿都 2 260 147 181
泰國 曼谷 6 081 513 115
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 14 380 796 095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布扎哈 230 83 600
不丹 廷布 80 46 000
阿曼 馬斯喀特 309 500 240
亞塞拜然 巴庫 86 600 770
朝鮮 平壤 122 762 2 280
菲律賓 馬尼拉 299 700 7 070
柬埔寨 金邊 181 035 1 050
卡達 多哈 11 437 57
吉爾吉斯斯坦 比什凱克 195 500 466
馬爾地夫 馬累 298 27.3
馬來西亞 吉隆坡 329 733 2 117
蒙古 烏蘭巴托 1 566 500 260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 240 000 1 915
塞普勒斯 尼科西亞 9 251 76
汶萊 斯里八家灣市 5 765 30.7
寮國 萬象 236 800 520
日本 東京 377 800 12 560
土庫曼 阿什哈巴德 488 100 466
土耳其 安卡拉 769 360 6 280
哈薩克 阿斯塔納 2 724 900 1 680
巴勒斯坦國 **** [1] 575
塔吉克 杜尚別 143 100 600
喬治亞 第比利斯 69 700 540
科威特 科威特城 17 818 170
敘利亞 大馬士革 185 180 1 500
印度 新德里 2 974 700 96 020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 1 904 443 20 350
亞美尼亞 埃里溫 29 800 378
阿富汗 喀布爾 652 300 2 210
烏茲別克 塔什干 447 400 2 370
斯里蘭卡 科倫坡 65 610 1 830
伊拉克 巴格達 441 839 2 120
越南 河內 329 556 7 650
伊朗 德黑蘭 1 645 000 7 100
葉門 薩納 531 869 1 610
約旦 安曼 96 188 458
緬甸 仰光 676 581 4 680
錫金 甘托克 7 200 40.6
孟加拉國 達卡 143 998 12 200
新加坡 新加坡 647 340
以色列 特拉維夫 [2] 580
世界陸地面積共1.495億平方千米,全世界共有220多個政區單位——國家和地區。
截止1998年,全世界人口約58.5億人。
歐 洲
國旗 國家名稱 首都 人口(萬) 面積(平方公里)
阿爾巴尼亞 地拉那 340 28 748
愛爾蘭 都柏林 360 70 282
愛沙尼亞 塔林 150 45 200
安道爾 安道爾 7.2 468
摩納哥 摩納哥 3.1 1.95
盧森堡 盧森堡 41.7 2 586
西班牙 馬德里 3 970 505 925
瑞典 斯德哥爾摩 884 449 964
馬其頓 斯科普里 220 25 713
義大利 羅馬 5 720 301 277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 2.5 61
匈牙利 布達佩斯 1 021 93 031
南斯拉夫 貝爾格萊德 1 054 102 173
希臘 雅典 1 050 131 957
瑞士 伯爾尼 730 41 284
摩爾多瓦 基希訥烏 431 33 700
立陶宛 維爾紐斯 370 65 200
拉脫維亞 里加 250 64 600
梵蒂岡 梵蒂岡城 0.13 0.44
法國 巴黎 5 850 551 602
冰島 雷克雅維克 27.4 103 000
波蘭 華沙 3 860 312 683
英國 倫敦 5 882 244 100
列支敦斯登 瓦度茲 3.1 160
斯洛伐克 布拉蒂斯拉法 540 49 035
荷蘭 阿姆斯特丹 513 338 145
烏克蘭 基輔 5 140 603 700
葡萄牙 里斯本 992 92 072
馬爾他 瓦萊塔 37.5 316
俄羅斯 莫斯科 14 770 17 075 400
比利時 布魯塞爾 1 020 30 528
克羅埃西亞 薩格勒布 450 56 538
芬蘭 赫爾辛基 513 338 145
保加利亞 索非亞 840 110 993
德國 柏林 8 220 356 970
捷克 布拉格 1 033 78 864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 2 260 237 500
挪威 奧斯陸 440 386 958
斯洛維尼亞 盧布爾雅那 198 20 256
奧地利 維也納 820 83 858
白俄羅斯 明斯克 1 031 207 600
丹麥 哥本哈根 527 43 094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薩拉熱窩 380 51 129
⑻ 華沙條約有哪些成員國
成員國包括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華沙條約組織(又稱華沙公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英語: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俄語: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
1955年西德加入北約後,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了《華沙公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又稱蘇東條約)。
該條約由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在亞洲方面,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華約組織觀察員國。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兩大國際組織的成立,標志著雙方以冷戰形式的軍事對抗正式開始。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華約武裝力量在蘇聯的帶領下大規模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議。而蘇聯與阿爾巴尼亞交惡,阿爾巴尼亞於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兩德合並後,民主德國退出華沙條約組織。
1991年2月25日,在布達佩斯召開的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非常會議決定從1991年4月1日起終止在華沙條約范圍內所簽訂的軍事協定的效力,廢除華沙條約的軍事機構。同年7月1日,華沙條約締約國在布拉格舉行會議,宣布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⑼ 有世界各國的國名首都人口面積資料嗎
國家或地區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千人) 首都或首府
亞 洲
中華人民共和國 約9600000 1370536 北京
蒙古國 1566500 2353 烏蘭巴托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22762 22000 平壤
大韓民國 99237 44850 首爾
日本國 377800 125940 東京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236800 4605 萬象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329556 75900 河內
柬埔寨王國 181035 10400 金邊
緬甸聯邦共和國 676581 57000 內比都
泰王國 513115 60400 曼谷
馬來西亞 329758 21169 吉隆坡
新加坡共和國 641 3100 新加坡
汶萊達魯薩蘭國 5765 296 斯里巴加灣市
菲律賓共和國 299700 70267 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04443 199000 雅加達
東帝汶 14874 748 帝力
尼泊爾王國 147181 18491 加德滿都
不丹王國 46000 700 廷布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143998 120000 達卡
印度共和國 2974700 938000 新德里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65610 17890 科倫坡
馬爾地夫共和國 298 238 馬累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796095 128010 伊斯蘭堡
阿富汗伊斯蘭國 652300 17690 喀布爾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645000 66727 德黑蘭
科威特國 17818 2090 科威特城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2240000 17400 利雅得
巴林國 706.5 586 麥納麥
卡達國 11437 641 多哈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83600 2377 阿布扎比
阿曼蘇丹國 312000 2018 馬斯喀特
葉門共和國 531869 15800 薩那
伊拉克共和國 438217 20370 巴格達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185180 16000 大馬士革
黎巴嫩共和國 10452 3110 貝魯特
約旦哈希姆王國 91390 4291 安曼
巴勒斯坦國 11500 5750① 耶路撒冷
以色列國 14900 5760 特拉維夫
塞普勒斯共和國 9251 823 尼科西亞
土耳其共和國 780000 61600 安卡拉
烏茲別克共和國 447400 23130 塔什干
哈薩克共和國 2717300 16590 阿斯塔納
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 198500 4604 比什凱克
塔吉克共和國 143100 5865 杜尚別
亞美尼亞共和國 29800 3782 埃里溫
土庫曼 488100 4659 阿什哈巴德
亞塞拜然共和國 86600 7566 巴庫
喬治亞 69700 5400 第比利斯
歐 洲
冰島共和國 10300 269 雷克雅未克
法羅群島(丹) 1399 43 曹斯哈恩
丹麥王國 43094 5220 哥本哈根
挪威王國② 386958 4369 奧斯陸
瑞典王國 449964 8838 斯底哥爾摩
芬蘭共和國 338145 5116 赫爾辛基
俄羅斯聯邦 17075400 147500 莫斯科
烏克蘭 603700 50893 基輔
白俄羅斯共和國 207600 10235 明斯克
摩爾多瓦共和國 33700 4319 基希訥烏
立陶宛共和國 65200 3708 維爾紐斯
愛沙尼亞共和國 45200 1464 塔林
拉脫維亞共和國 64600 2485 里加
波蘭共和國 312683 38620 華沙
捷克共和國 78866 10321 布拉格
匈牙利共和國 93031 10214 布達佩斯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356970 81539 柏林
奧地利共和國 83858 8047 維也納
列支敦斯登公國 160 31 瓦杜茲
瑞士聯邦 41284 7062 伯爾尼
荷蘭王國 41526 15493 阿姆斯特丹
比利時王國 30528 10130 布魯塞爾
盧森堡大公國 2586 415 盧森堡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242000 58395 倫敦
直布羅陀(英) 5.8 29
愛爾蘭 70282 3621 都柏林
法蘭西共和國 551602 58500 巴黎
摩納哥公國 1.95 29 摩納哥城
安道爾公國 468 64 安道爾城
西班牙 505925 39210 馬德里
葡萄牙共和國 92072 9900 里斯本
義大利共和國 301277 58138 羅馬
梵蒂岡城國 0.44 1 梵蒂岡城
聖馬利諾共和國 60.6 24 聖馬利諾
馬爾他共和國 316 370 瓦萊塔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56538 4780 薩格勒布
斯洛伐克共和國 49000 5380 布拉迪斯拉發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20256 1983 盧布爾雅那
波斯尼亞和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
,簡稱波黑
馬其頓共和國 25713 2079 斯科普里
塞爾維亞共和國 88361 9900 貝爾格萊德
黑山共和國 13812 650 波德戈里察
羅馬尼亞 237500 22600 布加勒斯特
保加利亞共和國 110994 8384 索非亞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28748 3300 地拉那
希臘共和國 131957 10350 雅典
非 洲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002000 61400 開羅
大阿拉伯利比亞
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759540 5110 的黎波里
突尼西亞共和國 164150 9000 突尼西亞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2381741 29550 阿爾及爾
摩洛哥王國 459000 27130 拉巴特
西撒哈拉 266000 160 阿尤恩
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1030000 2400 努瓦克肖特
塞內加爾共和國 196722 8300 達喀爾
甘比亞共和國 10380 1020 班珠爾
馬利共和國 1241238 10760 巴馬科
布吉納法索 274200 10046 瓦加杜古
維德角共和國 4033 390 普拉亞
內幾亞比紹共和國 36152 1200 比紹
內幾亞共和國 245857 7500 科納克里
獅子山共和國 72326 4500 弗里敦
賴比瑞亞共和國 111370 2640③ 蒙羅維亞
象牙海岸共和國 322463 14700 亞穆蘇克羅④
迦納共和國 239460 18300 阿克拉
多哥共和國 56600 4130 洛美
貝南共和國 112622 5600 波多諾伏
尼日共和國 1267627 8750 尼亞美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 923768 105000 阿布賈
喀麥隆共和國 475422 13400 雅溫得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28051 436 馬拉博
查德共和國 1284000 6279 恩賈梅納
中非共和國 622984 3500 班吉
蘇丹共和國 2505813 29130 喀土穆
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1103600 56600 亞的斯亞貝巴
吉布地共和國 23200 520 吉布地市
索馬里共和國 637657 9100 摩加迪沙
肯亞共和國 582646 30500 內羅畢
烏干達共和國 241038 19300 坎帕拉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945087 30400 達累斯薩拉姆
盧安達共和國 26338 7550 基加利
蒲隆地共和國 27834 6400 布瓊布拉
剛果民主共和國 2344885 49200 金沙薩
剛果共和國 34200 2780 布拉柴維爾
加彭共和國 267667 1015 利伯維爾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1001 128 聖多美
安哥拉共和國 1246700 11600 羅安達
尚比亞共和國 74 9650 盧薩卡
馬拉維共和國 118484 9800 利隆圭
莫三比克共和國 799380 18000 馬普托
葛摩伊斯蘭聯邦共和國 2235 4970 莫羅尼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627000 13126 塔那那利佛
塞席爾共和國 455 75 維多利亞
模里西斯共和國 2040 1130 路易港
留尼汪島(法) 2512 642 聖但尼
辛巴威共和國 390759 11800 哈拉雷
波札那共和國 581730 1590 哈博羅內
納米比亞共和國 824269 1620 溫得和克
南非共和國 1221037 41244 比勒陀利亞⑤
史瓦濟蘭王國 17363 938 姆巴巴納
賴索托王國 30344 2050 馬塞盧
聖赫勒拿島和阿森松島等(英) 412 6 詹姆斯敦、喬治敦等
厄利垂亞共和國 125000 3500 阿斯馬拉
大 洋 洲
澳大利亞聯邦 7682300 18239 堪培拉
紐西蘭 270534 3660 惠靈頓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461893 4227 莫爾斯比港
索羅門群島 29785 367 霍尼亞拉
萬那杜共和國 12190 168 維拉港
新喀里多尼亞 19103 183 努美阿
斐濟共和國 18272 803 蘇瓦
吉里巴斯共和國 810.5 77 塔拉瓦
諾魯共和國 24 11 亞倫區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700.8 110 帕利基爾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180 54 馬朱羅
北馬里亞納群島自由聯邦(美) 457 53 塞班島
關島(美) 549 143 阿加尼亞
吐瓦魯 26 9.5 富納富提
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 274 14 馬塔烏圖
西薩摩亞獨立國 2934 164 阿皮亞
美屬薩摩亞 197 58 帕果帕果
紐埃(新) 258 2 阿洛菲
諾福克島 34.6 2 金斯敦
帛琉共和國 458 16 科羅爾
托克勞(新) 12.2 1.6 法考福
庫克群島(新) 240 18 阿瓦魯阿
湯加王國 699 98 努庫阿洛法
法屬波利尼西亞 4167 213 帕皮提
皮特開恩群島(英) 4.5 0.1 亞當斯敦
北 美 洲
格陵蘭(丹) 2175600 55 戈特霍布(努克)
加拿大 9970610 29800 渥太華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 242 6 聖皮埃爾市
美利堅合眾國 9372614 263000 華盛頓
百慕大群島(英) 53.3 59 哈密爾頓
墨西哥合眾國 1967183 93000 墨西哥城
瓜地馬拉共和國 108889 10620 瓜地馬拉城
貝里斯 22963 211 貝爾莫潘
薩爾瓦多共和國 21393 5780 聖薩爾瓦多
宏都拉斯共和國 112492 5800 特古西加爾巴
尼加拉瓜共和國 121428 4310 馬那瓜
哥斯大黎加共和國 51100 3191 聖何塞
巴拿馬共和國 75517 2631 巴拿馬城
巴哈馬國 13939 278 拿騷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 430 23 科伯恩城
古巴共和國 110860 11070 哈瓦那
開曼群島(英) 259 33 喬治敦
牙買加 10991 2510 金斯敦
海地共和國 27750 7180 太子港
多明尼加 48464 7900 聖多明各
波多黎各自由邦(美) 8959 3690 聖胡安
美屬維爾京群島 354 102 夏洛特·阿馬里
英屬維爾京群島 153 18 羅德城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 267 42 巴斯特爾
安圭拉(英) 96 10 瓦利
安地卡及巴布達 441.6 72 聖約翰
蒙特塞拉特(英) 102 11 普利茅斯
瓜德羅普(法) 1780 387 巴斯特爾
多米尼克國 751 74 羅索
馬提尼克(法) 1100 371 法蘭西堡
聖露西亞 616 145 卡斯特里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389 140 金斯敦
巴貝多 431 265 布里奇頓
格瑞那達 344 100 聖喬治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 5128 1300 西班牙港
荷屬安的列所 800 189 威廉斯塔德
阿魯巴(荷) 193 78 奧拉涅斯塔德
南 美 洲
哥倫比亞共和國 1141748 37100 聖菲波哥大
委內瑞拉共和國 916700 21844 加拉加斯
蓋亞那合作共和國 214969 770 喬治敦
蘇利南共和國 163265⑦ 479 帕拉馬里博
法屬蓋亞那 91000 115 卡宴
厄瓜多共和國 281341 11700 基多
秘魯共和國 1285216 23940 利馬
巴西聯邦共和國 8547403 155820 巴西利亞
玻利維亞共和國 1098581 7760 蘇克雷
智利共和國 756626 14210 聖地亞哥
阿根廷共和國 2776889 34700 布宜諾斯艾利斯
巴拉圭共和國 406752 4970 亞松森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176215 3173 蒙得維的亞
馬爾維納斯群島(英)⑧ 約12173 2 斯坦利港
附註:本表所收資料一般截止1996年底,少數資料收至1997年初,均依據1997/98《世界知識年鑒》整理。
⑽ 全球一共有多少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為193個,地區為31個
有194個主權國家,聯合國有191個成員國,除聯合國會員國外,還有瑞士、錫金、巴勒斯坦...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面積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9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共有16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