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壯族樂器有哪些
1,蜂鼓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壯族、瑤族和毛南族混合擊膜鳴樂器。又以橫置腹前演奏而有橫鼓之稱。壯族還稱岳鼓。瑤語稱勐啯、如叨。毛南族稱長鼓。此外,還有腰鼓、瓦鼓 、黃泥鼓之名。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
2,天琴
天琴是壯族人(布偏與布岱支系)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壯語稱鼎叮(壯文:den,越南文:then),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
3,馬骨胡
馬骨胡,壯族拉弦樂器。壯族稱冉督、冉列。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帶和雲南、湖南等省壯族地區。
4,銅鑼
明、清時期,鑼被廣泛的應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吹打樂當中。據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的戲曲歌舞中就用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等。
5,銅鼓
銅鼓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是一種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徵,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
『貳』 什麼是三月三壯族
壯族三月三是上巳節。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人們大多會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等。有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每到圩日,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
壯族藝術:
樂器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吶、蜂鼓、銅鼓、大鼓、銅鐃、銅鑼及笙、簫、笛、馬骨胡、天琴等。
天琴是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主要流傳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龍州、寧明和防城一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壯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媽勒訪天邊》中,壯族先祖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的。
舞蹈壯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綉球舞」、「撈蝦舞」、「採茶舞」、「扁擔舞」、「銅鼓舞」等等。
舞蹈的特點是主題鮮明,舞步雄捷,詼諧活潑,感情逼真,時而激昂慷慨,時而纏綿悱惻,充分體現了壯族勞動人民的倔強和愛憎分明的性格。
壁畫左江崖壁畫,大約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南部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等縣境內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上。
壁畫已經發現的共有183處,以寧明縣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畫為最著名。在這面寬約200米、高約50米的臨江峭立的寬大的崖壁上,密集地布滿了色彩鮮紅的各種畫像,目前尚能辨認的畫像有1800多個,最大的人物畫像高達2.41米,小的約30厘米。
左江崖壁畫畫像種類主要有人物、動物和器物三種,筆調粗獷有力。左江崖壁畫是壯族先民傑出和不朽的藝術創造,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壯族先民的社會生活情況
『叄』 天琴的介紹
電影《天琴》是一部民族題材的劇情片,由江秀佳編劇及導演,王浩、李婷婷、王春子、李志強、韓月喬等參加演出。該片於2011年11月開機拍攝,2013年5月在南寧人民會堂舉行首映。影片緊繞著一把展示壯族文化的樂器天琴,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在對山歌過程中相識相愛,在即將結婚之前發生一系列的感情故事。
『肆』 什麼是壯族三月三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0世紀50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農歷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稱之為「墩圩」。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里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台、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後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綉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伍』 es天琴是什麼意思
天琴是壯族人(布偏與布岱支系)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
壯語稱鼎叮(壯文:den,越南文:then),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
『陸』 壯族人彈的天琴有什麼傳說
壯族天琴產生的年代歷來說法不一,作為巫文化的產物,多數人認為其應誕生於古駱越巫文化盛行時,距今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它的發源地也有寧明、龍州、憑祥和防城等說法,甚至有人認為它是由越南傳入。
她彈唱求天降雨,結果天下大雨,人類得救。「將千金」造鼎求天顯靈的消息傳開後,遠近村民大都來求「將千金」彈鼎祈福禳災。在這個傳說中,這位先祖所做的鼎是由葫蘆、桃木、胡須構成,並對天琴能求神問天的功能做了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