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人如何看待廣州越王墓

越南人如何看待廣州越王墓

發布時間:2022-09-15 02:00:53

1. 西漢南越王墓的發掘過程

廣州城古稱番禺,城外越秀山最西邊的象崗是一座並不高大的小山坡,形如卧象,一直是古城附近的風景勝地。最早時它與越秀山連為一體,樹木參天,溪流淙淙,可謂山明水秀。明洪武年間,番禺古城三城合一,將北城向北繼續擴大延伸2600多米,象崗被鑿穿,脫離相連的越秀山,開出一條大道,成為新城的北門。到了清代順治年間,這里成為南方守防要地,為了抵禦外辱,軍方將此處與北邊的保極、永寧、耆定三處炮台互為接應,崗上山林被砍伐一空,修建了鞏極炮台,以此保護廣州北城。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憑借戰略位置的優勢,解放軍入駐這里,開挖掩體,將此處作為軍事禁區。
1983年6月,一支工程隊在象崗山進行基建施工,這個小山坡將被轟轟作響的挖掘機削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公寓大樓。幾十名施工人員日夜奮戰,已經將海拔不到50米的山頭從頂部挖掉了17米,工程進展順利,期間還挖出了幾座古墓,從漢代、晉代一直到明代都有,可見此地確實是塊風水寶地。廣州的文物工作人員對此非常重視,每次都派工作組前來勘察,但是這些墓地規模都很小,而且基本都在早年被盜墓者光顧過,只余空空墓室。隨著挖掘工程的深入,考古人員認為已經不可能在如此深的土層中還存有墓葬,工程於是進入正常施工階段。
但是就在其後的某天中午時分,挖掘機進行一輪粗挖後,工人們開始移走土石方,平整作業面,突然發現砂石和土層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碩大無比、形狀規則的石板,板間縫隙狹小。若說是人工修建所為,真是有些不可思議,工人們沒有考慮太多,用丁字鎬順著其中一條石板縫隙向兩邊撬動。縫隙漸漸加大,一個幽深的無底黑洞露了出來。觀者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當年林彪部隊所挖的防空工事,有人說這是地質運動偶然的巧合,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跡。此時負責工地現場的基建科長鄧欽友剛好路過,看到人頭攢動,便上前察看。一看不要緊,憑借前幾次工地挖出古墓的經歷,以及從文物工作人員身上學得的考古常識,他感到此事非同小可,於是迅速上報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同時聯繫到了廣東省文物局的值班人員黃淼章。當時鄧欽友並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為工地下方埋藏的天大秘密起到了多好的保護作用。
黃淼章接到電話後,火速與同事一起從文物局趕來,憑借一隻手電筒,他俯身向內探看,只見洞內空間巨大,石壁造型粗獷,可見的一角還擺放著一尊巨大的銅鼎。他的心頭一下子緊了起來,可以初步斷定這里絕不是普通的晉代或明代古墓,而是漢代以前的貴族墓葬。要知道,整個廣州地區還從未發現過漢代以前的墓葬,如此巨大的墓室更是前所未有。事關重大,黃淼章緊急聯系了廣州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麥英豪。此人是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身兼廣州博物館館長之職,當他接到電話後,一個念頭閃電般穿過他的大腦:難道從古至今眾說紛紜的越王墓現身了?
南越國是西漢時期割據嶺南廣闊疆域的一個封建政權,開國國君趙佗為了開創南越國偉業奮斗70餘年,威震南國,享年百歲有餘。他在世的最後幾十年裡,一直在周密安排死後之事,為防死後墳墓遭盜,派重臣於都城番禺城外廣闊的山嶺之中開鑿疑冢幾十座。趙佗之孫趙胡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為他舉辦了一場充滿隱秘而聲勢浩大的國葬。首先派人駐守番禺四圍山嶺,然後由完全相同的4支送葬隊伍高舉幡旗,護送著一模一樣的四方靈柩從番禺城四門出發,到達不同的安葬地點。這種空前絕後的送葬方式果然迷惑了眾人之眼,再加上趙佗生前的幾十處疑冢,沒有人知道偉大的國君到底葬在何處,更不知道那些豐厚的陪葬珍寶藏在何方,從此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墓葬之謎。
在隨後2000多年的時間里,南越王墓一直是民間盜墓者關注的焦點之一,甚至還經歷了在某些朝代被舉國尋覓的不堪往事。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為了謀求傳說中的巨額殉葬財寶,曾命令大將軍呂瑜率軍5000人,在嶺南地區遍地搜尋,目標直指南越王墓。但是歷經半年卻毫無結果,呂瑜帶領精兵在山野之中挖地三尺,僅僅找到了南越王趙佗的曾孫趙嬰齊的墓葬。雖然隨葬品並不足以讓世人震驚,但以此呈給孫權,掘墓鬧劇才得以草草收場。隨後嶺南各地盜墓者蜂擁而起,搜盡各種線索,最終皆無功而返。
1916年,嶺南農民在廣州城外的龜崗施工建房時,於無意之間發現了一座南越古冢。雖然發掘出的葬品豐富,但專家認定這不過是一座普通的貴族墓葬而已,真正的南越王族墓葬,依然隱藏在廣闊的山嶺之中。不過通過這座貴族墓葬,考古人員認定南越王墓並非無中生有,且確在嶺南無疑。由此到了1931年廣州黃花學院成立,1950年廣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期間所有的考古人員一直把南越王族之墓作為重點探尋對象。
如今麥英豪心中唏噓不已,他努力使自己冷靜下來,因為電話里所說的只是一座規模稍大、可能歸屬漢代的墓葬,具體情況得等到親眼看到了才能知曉。麥英豪趕到工地現場後,透過石板縫隙,利用手電筒觀察一番,確定是漢代巨型墓葬無疑,但墓主人是誰,墓葬是否被盜,都還無從知曉。為了安全起見,他安排人員駐守,遣散施工工人,並封鎖了發現墓地的消息。入夜時分,麥英豪讓身材瘦小的黃淼章進墓勘察。從石板縫隙進入陰森冰冷的地下宮殿後,黃淼章頓時沉浸在眼前景象帶來的驚嘆之中,原本的恐懼感盪然無存。數不清的青銅器物和古玉飾品在手電筒光照耀下發出璀璨的光芒,尤其是保存完好的青銅編鍾讓人為之一震,很明顯,這里不但未曾被盜墓者光顧,而且毫無疑問是保存完好的漢代王族之墓。
勘察結果讓麥英豪心中有了底,這極可能就是南越王室之墓,幾十年來苦苦尋找的考古聖地就要在眼前呈現了。他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向廣東省政府領導匯報了相關發現。領導高度重視,一則非同小可的電報火速傳至中國國家文物局:「廣州象崗發現一石室彩繪大墓,墓葬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初步推斷,墓主人很可能是南越王或南越王家族成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急召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和廣州博物館館長一起進京匯報。聽完詳情,他也非常興奮,認為墓葬已經發現,從保護其不被盜竊的安全形度出發,這件事必須盡快妥善解決。隨後,國務院批准了發掘請求,一段塵封2000餘年的秘密就在這樣一個偶然的機遇中解開了。
1983年8月25日上午9時,一場與眾不同的剪綵活動在象崗工地上如期舉行,雖然當地省市政府領導悉數到場,但並沒有圍觀人員和各路記者采訪,象崗考古工作隊副隊長黃展岳一聲令下,古墓發掘工作正式開始。
考古隊員在發掘點上方搭建了巨大的棚子,以免古墓開掘時受到烈日暴曬或遭遇雨水侵襲。同時又在相當大的范圍內開展了網格狀鑽孔調查取樣,以免主墓挖掘不當而損壞到可能存在的陪葬墓坑。但是調查結果使人震驚,整座象崗山頭全部為一個單獨墓葬所有,也就是說,這個墓葬是將象崗挖空,以山為陵而建,如此宏大的規模,其主人必是皇室無疑。
清理墓道的過程中,隊員們發現此處的防盜措施做到了極致,整個墓道中堆滿巨石,最重者達2噸,只有動用大型起重機才能繼續開展清理工作。經初步測量,墓道呈長方形斜坡狀,長約10.5米,寬約2.5米,深度為3.2米,至墓室前方4米左右,墓道開始變為豎坑,豎坑中堆積著大量青銅器、陶器等隨葬品,並且發現了「長樂宮器」字樣的印戳。長樂宮是西漢時期太後居住之所,若非僭號稱帝的南越國國王,其他人是根本不可能也沒有這個膽量使用這一字眼的。同時隊員們還發現了2個殉葬人。一切跡象都明確指出墓主人有著無比高貴的出身。
墓道盡頭是2扇巨大無比的石門,歷經2000多年時間的啃蝕,門軸已經斷裂,隨時都有塌倒的危險。考古隊又藉助起重機,將巨大的石門和門額石吊離墓室。打開墓門之後,布滿精美絕倫畫像的墓室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四壁黑紅相間的雲紋圖案氣勢磅礴,飄逸奔放,彷彿在訴說著墓主人叱吒風雲的一生。同時,在地宮前室里,考古隊員發現了巨大的銅鼎、玉佩、玉璧、2把鐵刀以及一方「景巷令印」等珍貴文物。但是這些文物與隨後在墓室東側耳室發現的器物相比,又顯得數量平平了。
東側耳室長約.2米,寬約1.7米,高約1.8米,完全憑借象崗內部的岩石結構掏挖而成,室內除了琳琅滿目的金、銀、玉、石、象牙、漆木、陶器等精美製品之外,最為珍貴的當屬數量巨大、品種繁多的青銅和石質樂器。其中鑄造的編鍾有2套,分別為甬鍾和鈕鍾。甬鍾一套5件,鈕鍾一套14件,做工精細,音律精準,樂聲悠揚。編鍾附近還列放著石質編磬2套,由大到小排列,共計18件。另外還有銅瑟、銅琴若干,漆木琴2件。如此龐大的樂器群,如此完備的樂隊編制,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編配非常齊整的。實際上早在西周時期,帝王為了加強統治,施行「封諸侯,建同姓」政策,王室貴族分封各地,周公旦又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系統地建立了一套「禮樂」制度。按照「樂」從屬「禮」的思想,以「禮」區別宗法遠近,同時又以「樂」來融合「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通過「禮樂」來顯示權力等級。舞隊行列中八人為一行,稱作一佾,按照《禮記》記載,天子的舞隊用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舞隊人數也不同,從而大大促進了封建等級思想的普及與牢固。

2. 你覺得廣州「不漂」是什麼原因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曾經承載了多少人的夢想,但現實卻狠狠的給他們上了一課,首先去到這些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解決租房子的問題,離市區近一點的都要好幾千,便宜一點的都是在幾環之後的,還有稍微便宜一點的地下室,沒有窗戶,沒有陽光,永遠都是潮濕的模樣,你可能還會遇到老鼠、蟑螂、蛇蟲螞蟻,你會見到你叫不出名字的動物,但是它便宜。


我感覺我越來越離不開廣州了,廣州也越來越有家的感覺了,如果說以後我的孩子問我廣州好嗎?我會對他說等你長大了,你去體驗吧,你會愛上這樣的城市,你會習慣他帶給你的便利和享受。

你覺得在廣州還是在漂嗎?還沒有找到家的感覺,那就先感受一下廣州帶來的好處吧。

3. 有誰了解歷史上廣東地區曾出現過的南越國

南越國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南越國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漢朝境內的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中國廣州市內),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臣」。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來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 【歷史】 國家建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前209年,由於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並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前206年,秦朝滅亡。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趙佗統治時期】 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後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後可能會通過長沙國[3]來吞並南越國,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後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後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這時的趙佗憑借著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4]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范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系,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仍稱「南越王」。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趙昧統治時期】 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己達百餘歲高齡,其兒子都己經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眜[5]繼承。趙眜即位兩年後,前135年,閩越王郢借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於是就向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贊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並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軍前去討伐閩越。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的行動。 漢武帝隨後將余善立為新的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處理閩越的事告諭趙眜。趙眜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於是,趙眜在以後統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趙嬰齊統治時期】 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同年,趙眜死去,趙嬰齊繼承王位。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娶當地的南越女人為妻,並生了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叫趙興。趙嬰齊繼承南越王位後,向漢武帝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後,趙興為太子,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此舉舍長立幼,為將來南越國之亂種下了禍根。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內地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借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宿衛。 【趙興統治時期】 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其母親樛氏當上王太後。前113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諭趙興和樛太後,讓他們比照內地諸侯進京朝拜天子;同時命辯士諫大夫終軍、勇士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後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據《史記》記載,樛太後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過,安國少季來南越後,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後。樛太後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並通過使者上書給漢武帝,請求比照內地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和漢朝交界的邊境要塞。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予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比照內地諸侯用漢朝的法律。同時將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勢平穩。趙興和樛太後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准備行裝,為進京朝見漢武帝而做准備。 【民族】 南越國境內的民族,大部份是屬於古越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中原的數十萬移民。境內的古越族又分成南越、西甌、駱越等支系。南越族聚居於今廣東北部、中部和廣西的東部一帶;西甌聚居於今廣西西江的中游以及桂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區域;駱越聚居於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西南部。 【政治】 政治制度 南越國因為是在秦朝南海、桂林、象三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且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也曾為秦朝的南海郡尉,所以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大部分是沿襲秦朝的;後來因為又臣屬於漢朝,所以漢朝的政治制度對南越國的影響也很大。 南越國的行政制度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以獨立國家的姿態分封了一些王侯,形成了和西漢基本類似的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行政制度。在郡縣制上,趙佗保留了大部分秦朝的郡縣設置,同時為了加強有效的統治,又增設了一些郡縣。在分封制上,據文獻記載的有蒼梧王、西於王、高昌侯等。 南越國的職官制度可分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個體系寵大的官制系統。在中央官制中,包括有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內史、監督百官的御史、指揮禁軍的中尉、輔王的大傅等掌握著南越國內政外交的重臣,還包括有郎、中大夫、將、左將、校尉、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樂府、泰官、居室、大廚、廚官、廚丞、掌御、少內等文武百官。在地方官制中有假守、郡監、使者、縣令、嗇夫等。 南越國還有和中原政權相似的其它一些政治制度,比如實行戶籍的制度,實行紀年的制度,用漢字、用中原度量衡的制度,預立太子制度。這些來自於中原的制度對治理南越、改變南越原本局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軍事制度 南越國的軍隊來源於秦征嶺南時的50萬大軍,南越國建國之後,一些古越族人也加入到這個軍隊中。南越國的軍事官職有將軍、左將軍和校尉等,軍隊的總人數應該為50萬以上,兵種包括有步兵、舟兵和騎兵等。在南越國墓葬出土的兵器中,主要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兵器,其中青銅兵器又佔了絕大多數,這反應了當時南越國鐵器的稀缺。當時,南越國的士卒主要配備的武器為青銅制的短劍、矛、鏃和弓矢等;而將官則使用鐵劍和鐵矛。 民族政策 南越國的民族政策沿龔了秦朝南海郡尉任囂、趙佗起就實行的「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對漢族和越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平南越和南越國建國的初期都是以中原漢人為主要依靠力量的,後來逐步吸收了許多越人加入到南越國的政權里來,比如丞相呂嘉、左將軍黃同等都是越族人,然後讓他們去治理越人,以增加越人對南越國政權的認同感。同時南越國政權還在境內的一些民族復雜的地區分封了當地越人為王侯,比如在交趾郡分封的西於王等,讓其自治,也增加了越人的認同感。在生活習性方面,在趙佗的帶動下,南越國政權的漢人開始遵從越人的風俗習慣,入境隨俗,並且漢越之間的通婚也越來越普遍,連王室也盛行,比如第五代南越王趙建德的母親就是越人。這些政策為南越國的政權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都起了很有效的作用。 【外交】 與漢朝的外交 南越國自前196年第一次向漢朝稱臣後,共經歷了兩段臣屬和兩段抗衡的時期,一直到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 南越國首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96年漢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接受漢高祖的印綬開始,一直到前183年為止。在這個臣屬期里一方面雙方的政治、經濟來往不斷,兩國都有收益,通過貿易,中原獲得了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獲得了中原的鐵器、馬牛等。另一方面,兩國又在互相提防,在兩國交界的關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南越國首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83年呂後對南越國實行禁絕關市的經濟封鎖,趙佗和漢朝絕裂開始,一直到前179年為止。在這段時間里,趙佗脫離漢朝,公開稱帝,並出兵攻打漢朝的諸侯長沙國,呂後亦派大將和軍隊前去和南越國交戰。在這場戰爭中,因為南越國的軍隊成功阻止了漢朝軍隊的南下,使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連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國。 南越國第二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79年漢文帝派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國,趙佗再次去帝號歸復漢朝開始,一直到前112年為止。這段臣屬期維持時間非常長,共經歷了四代南越王,總共60多年。在這段時間里,除了開國君主趙佗外,其餘君主都比較平庸,沒什麼建樹,對漢朝的依附也越來越深。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在閩越侵犯南越時,甚至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出兵來對付閩越。此舉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役屬關系,而直接受制於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南越國第二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12年丞相呂嘉反叛,殺第四代南越王趙興、樛太後和漢朝使者開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滅國為止。此時的漢朝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曾在北方數次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而此時的南越國內部分裂,樛太後和呂嘉之間的矛盾非常深,並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的互相殘殺。所以這次南越國的反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被漢武帝大敗,最終滅掉了南越國。 與長沙國的外交 長沙國位於南越國的北邊,劉邦在分封第一代長沙王吳芮時,把南越國實際統治的南海、桂林、象三郡也一並分封給吳芮,所以長沙國對南越國從一開始就懷有敵意,在長沙國和南越國交界的關口長期守有漢朝派駐的重兵。長沙國因為是漢朝的一個內諸侯,所以通常漢朝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也就是長沙國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 與閩越國的外交 閩越國位於南越國的東邊,秦朝時被秦始皇所滅,設為閩中郡,國王無諸被廢。漢朝立國時,無諸因輔佐劉邦有功,於前202年被復立為閩越王。南越國和閩越國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前196年趙佗第一次臣服漢朝後開始,此時,南越國和閩越國同臣屬於漢朝,是對等的關系。第二階段是從前183年趙佗和漢朝交戰,成功阻止漢軍南下開始,此時,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閩越因而役屬於南越國,開始了臣屬的關系。第三階段是從前135年閩越王郢襲擊南越國,趙眜請求漢武帝出兵,平復閩越之亂開始,這時閩越國重新歸屬漢朝中央,和南越國恢復了對等的關系。 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鐵鍤,該農具用來插地起土戰國時期嶺南地區的雖然已有水稻耕作等農業生產,但進行農業生產的工具多為石器和簡單的青銅器,與己廣泛運用到鐵器農具的中原地區相比,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後。秦始皇征服嶺南之後,將50萬大軍屯戍嶺南,又從中原遷移過去大量移民,這批移民的南下帶去了中原的鐵器農具和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升了嶺南的農業生產水平。 南越國立國之後,原為秦軍將領的開國君主趙佗仍注重農業的發展,推廣使用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並在與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通過長沙國從中原地區輸入鐵制農具和馬、牛、羊等家畜用於農業生產。其間雖然在呂後把握漢朝朝政時期對南越國實行了經濟封鎖,但中原和南越國的關市貿易在呂後死後很快又得到了恢復,直至南越國的滅亡。 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鐵制農具主要有鋤、钁、鍤、鐮、斧、錛、手鏟、銼、錐、刮刀、錘、鑿等。其中鋤是最常用的農具,主要在農耕時用於清除雜草,疏鬆土質等;钁是深掘土地的有力農具,主要用於開荒造田、刨掘農作物的根株等。此外,當時收割農作物已經用到鐵鐮,砍伐森林已經用到鐵斧,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南越國的農業發展。但由於南越國鐵礦資源缺乏,冶鐵業不發達,這些鐵制農具主要還是要依靠中原的輸入,因此南越國的鐵制農具的普及程度還是比較低,分布范圍主要在南越國都城和郡縣治所的周邊區域,而在一些離郡縣治所較遠的地方,仍在使用石器和青銅器農具。 南越王墓出土的酒具之一,青白玉角杯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黍、粟、菽、薏米、竽、大麻子等,出土的瓜果主要有柑桔、桃、李、荔枝、橄欖、烏欖、人面子、甜瓜、木瓜、黃瓜、葫蘆、姜、花椒、梅、楊梅、酸棗等。其中水稻是古越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南越國最常見的糧食作物,非常適合嶺南地區高溫多雨,水源眾多的生長環境。而荔枝是嶺南特有的水果,據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趙佗曾將荔枝作為貢品進貢給劉邦。在南越國的墓葬中還出土了不少盛酒器皿,說明當時南越國已有了成熟的釀酒技術。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的家畜殘骸主要有豬、牛、羊、雞等,出土的野生動物殘骸主要有禾花雀、竹鼠等。特別是禾花雀,至今在廣東仍是一道名菜的主料。此外,南越國的墓葬還出土了大量的水產品,有魚類、鱉類和各種貝殼類的淡水和海水產品。 手工業 據考古發掘證明,嶺南地區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青銅器,並掌握了原始的青銅鑄造技術,但當時青銅器的應用並不廣泛。秦始皇統一嶺南和趙佗建立南越國之後,來自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使嶺南地區的冶鑄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青銅器的種類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僅在南越王墓和羅泊灣一號墓兩個南越國的墓葬中就分別出土了500多件和200多件的青銅器。在這些青銅器中,除了一部分兵器和日常用具是從中原輸入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南越國自身鑄造的,主要有銅勾鑃、越式銅鼎、銅提筒、銅熏爐、銅鼓、銅壺、銅烤爐、銅鍪、銅編鍾、銅鈁、竹節銅筒、銅羊角鍾等。其中的一些銅器體型碩大,胎壁較薄,鑄有各式繁雜的花紋。 嶺南地區的鐵器也是在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才開始大量出現,南越國時期,使用鐵器已經十分普通,單單在南越王墓中就出土鐵器達246件之多。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鐵器主要有農具、手工業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等,種類繁多。但是,由於南越國時期鐵礦資源缺乏,南越國本身的冶鐵規模十分有限,鐵器主要還是依靠從中原的進口,冶鐵的原材料也主要是從中原輸入,或者利用廢舊鐵來進行鐵器的加工煅造。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最多的器具是陶器,僅在南越王墓就出土陶器多達991件。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陶器主要有儲容器、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專門為殉葬用的明器,以及一些建築用的磚瓦等。這些陶器大部分為南越國本土製造,多是一些有著南越風格的幾何印紋陶。 南越國的玉器製造業也相當發達,在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244件玉器。這些玉器主要分為四大類,包括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器用用玉等,器型豐富,用途多樣。其中的精品主要有絲縷玉衣、青白玉角杯、承盤高足杯、玉璧、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等。這些精美的玉器大部分為南越國的工匠製造,而玉料除了由南越國自產一部分的之外,很大一部分則來自於進口。 除了以上幾種手工業之外,南越國的金銀器冶鑄業、紡織業、漆木製造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金銀器代表作有「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泰子」龜鈕金印、虎頭金鉤銜玉龍、金帶鉤等。出土的漆器代表作有漆木大屏風等。 商業 秦朝之前,嶺南地區的商品經濟基本處於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態,並沒有進入貨幣經濟的階段。秦朝平定嶺南之後,大量南遷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發達的貿易方式,嶺南地區才開始逐漸進入貨幣經濟時代。南越國建國之後,歷代的君主都注重與鄰國、特別是與漢朝的商業貿易。前196年,南越國和漢朝建交後,趙佗即在南越國和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從中原輸入鐵器、青銅器和牲畜,引進中原的先進技術,並向中原輸出南越國出產的白璧、珠璣、玳瑁、犀牛角、珊瑚、荔枝等土特產。南越國的貨幣也是從中原輸入的,並沒有自己鑄造的貨幣,這些貨幣主要以秦朝和漢朝的「半兩錢」為主。南越國與閩越、夜郎等其它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也十分密切,呂後與南越國交惡時期,趙佗即以財物賂遺的方式,以獲得閩越、夜郎、西甌和駱越等國的歸屬或支持。 除了陸路貿易之外,南越國的海上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據位於今廣州市中山四路的秦漢造船工場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都城番禺已具備了生產大批內河和沿海航行的船隻的能力。當時的南越國人已經開辟了通過南中國海與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進行商業貿易的路線,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在南越王墓的遺址中,也發掘了一部分產自於東南亞和南亞諸國的舶來品,包括銀盒、象牙、金花泡飾、乳香等。 【文化】 語言文字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漢人使用古漢語外,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目前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的壯侗語系就被認為是古越語的直系後裔,而現在分布在中國廣東、廣西兩地的粵語則被認為保留了很多古越語的成分。南越國由於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於中原,因此漢字成為南越國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廣西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銘刻有文字的印章、銅器、銀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為秦漢隸書。而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居民一般相信只停留在刻符記事的階段,未有演化出自己的文字。 音樂舞蹈 南越國的民族都是一些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樂器,其中打擊樂器有鍾、磬、勾鑃、鐃、銅鼓等,弓弦樂器有琴、瑟等,吹奏樂器有笛等。在這些樂器中,銅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樂器之一,它除了作為樂器使用之外,還是古越人地方首領們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各侗台民族地區均有發現。在南越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還發現了不少描繪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為越式舞和漢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漢式舞只有一種,即長袖舞。 風俗 遺跡 南越國的遺跡多分布在中國廣東和廣西兩省區內,其中以南越國都城的所在地,即現今的廣州市分布最多。目前在廣州市范圍內的共有四處南越國遺跡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分別為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和蓮花山古採石場。此外,至1995年為止,廣州市共發現南越國的墓葬多達250多座,是南越國墓葬發掘最多的地區。在廣州市之外的廣東省地區,仍有很多的南越國遺跡,它們包括南雄的橫浦關、陽山的陽山關、樂昌的趙佗城、仁化的秦城等南越國的關防遺址,以及零星分布在肇慶、樂昌、曲江、南海等地的南越國墓葬。廣西的南越國遺跡主要以墓葬居多,它們主要分布在貴港、賀州、平樂、合浦、梧州、柳州等地。其中較重要的墓葬有貴港羅泊灣一、二號墓,賀州金鍾一號墓,此外在平樂銀山嶺、合浦望牛嶺、貴港風流嶺等地的漢墓群中亦有南越國時期的墓發現。 南越國宮署遺址 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的銅提筒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等。御花園遺址是1995年被發現的,在遺址中發掘出方池、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跡;宮殿遺址是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被發現的,目前只清理完其中一座大型宮殿的「散水」部分。1996年11月20日,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1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向公眾開放部分已整理修復完的大約3000多平方米的遺跡,並在10000多件發掘品中精選部分文物向公眾展 南越文王墓 南越文王墓通常稱為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的陵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象崗山上,是一座鑿山深埋多室結構和有斜坡墓道的石室墓。該墓是1983年被發現的,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包括銅器500多件,玉器240多件,鐵器246件,另有金器、銀器、陶器一批,其中以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金印等最為珍貴,此外還在該墓發現有殉葬者15人。1988年2月8日,在原墓址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11月20日該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泊灣一、二號墓 羅泊灣一、二號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羅泊灣附近,離貴港市區約5公里。羅泊灣一號墓是1976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大型的豎穴土坑木槨墓,墓道南側有車馬坑,槨室之下還有殉葬坑和器物坑等,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殉葬者7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時期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羅泊灣二號墓是在1979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帶墓道的大型木槨墓,該墓曾被嚴重盜擾,只出土隨葬品123件,殉葬者1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王侯一級官吏的配偶的陵墓。 http://ke..com/view/300919.htm

4. 1983年發現的南越王墓的墓主是誰

南越王墓墓主是趙昧

一九八三年十月,廣州大北門外象崗山掘出南越王石室大墓,遺物紛陳,舉世矚目,為今年廣東考古工作絕大貢獻。墓主身著玉縷衣、頭下墊以珍珠枕,玉衣面單上覆蓋縫綴金箔的素絹。其上下有大玉壁十餘事,玉鉤玉飾,鋪陳左右。墓主腰間佩帶鐵長劍五把,復有漆盒銀盒,盛以珍珠,葯丸,其側玉燈具,由三條銀蛇共相銜托,精美絕倫。在墓主之身上發現印章九枚,最大者為龍鈕金印,方形,篆書「文帝行璽」四字。另有篆刻「泰子」二文的龜鈕金刻,及篆刻「泰子」、「趙昧」、「帝印」等玉印。考古家一致認為墓主人應是南越王國趙佗的第二代文帝的塋墓。
其他隨葬品有編鍾三組二十七件,上鐫有「文帝九年樂府工造」小篆八字。合以「帝印」及「文帝玉行璽」等印信,充分證明該墓墓主必為南越文帝,絕無疑問。
《史記·南越列傅》載:「秦已破滅,(趙)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及孝文帝元年……乃召陸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王為書謝。稱曰……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願長為藩臣,奉貢職。於是下令國中。……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至(武帝)建元四年卒。(按《漢書》無「卒」字。)佗孫胡為南越王。」
《漢書》的記載與《史記》一樣。漢文帝時,趙佗受漢封為南越王,但在國內仍照舊稱帝,佗說是「聊以自娛」,他自稱為「武帝」。《史記》又說:「胡斃,謚為文王。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漢書》作「武帝文帝璽」,多「文帝」二字,梁玉繩雲:「兩世竊如故號。」他認為《史記》此文缺去「文帝」二字,甚是。今由象崗山墓出土「文帝行璽」一印,可證明兩世皆竊用帝號,而文帝正如趙佗在位時之自稱武帝,不是死後的謚號。第三代嬰齊怕得罪漢廷,故把「武帝」兩璽收藏起來,但他一即位,上書請立他在長安時所娶邯鄲樛氏女為後,漢廷遂屢遣使者風諭,加以責問。是嬰齊既立,起初必亦援前例自稱為帝,否則不會請立樛氏女為後,後來樛氏女竟稱為太後,可見第三世之嬰齊,亦再「竊如故號」。對於漢廷則稱王,在國內則自稱為帝,從「文帝九年」鍾銘及「文帝行璽」、「帝印」的出土,使人可以推想南越當日政制的實際情況。故第三代嬰齊未必即除去僭號。《史記》稱「嬰齊斃,謚為明王」,故以胡之事推之,嬰齊生前必已自稱為明帝。在漢廷立場,對文帝貶稱為王,帝號亦不予承認。嬰齊的情況正相同。漢史對此事均作為死後的追謚,恐非事實。《史》、《漢》都說「佗孫胡為南越王」。「胡斃,謚為文王」。文王是趙胡。由於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胡上書向漢廷求助。漢派遣庄助(《漢書》避諱作嚴助。)南來諭意,胡當然與庄助會過面,其事亦詳於《史》,《漢》的庄助本傳。漢廷對於南越王胡,絕不生疏,《史》,《漢》屢屢提到南越王胡,無理由把胡字開錯。但墓中與「文帝行璽」同出有人名的印章,不作趙胡,而作「趙昧」,又有「泰子」二印,與《史》、《漢》不合,於是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泰子即太子,墓主應是趙佗之子,有人認為《史記》「趙胡斃謚為文王」,乃系錯簡;文帝謚號屬於趙昧,則作「趙胡」是當史官之誤。(黃文寬說,見《學文》雙周刊五十一期,《華僑日報》一九八六年一月九日),本年一月廿三日,該墓主持發掘者黃展岳先生應中文大學之邀,在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講:《南越王墓發掘的主要收獲》,亦談及墓主問題。他認為:「文帝行璽與趙昧印同出,二者應是一人。第二代南越王生前曾效其祖故事,自尊為南越文帝,似不容置疑。泰子印似為趙佗之子(趙昧之父)的遺物,未及嗣位而亡。印歸趙昧,昧死,遂以入葬。」他又說:「墓主頭骨經鑒定,判斷死亡年齡約為三十五——四十歲,比較符合趙佗孫輩年歲,與趙佗的子輩年歲不合。」他的推斷,極為近理。前此,麥英豪也談過墓主是趙佗之孫,還是趙佗之子等問題,他認為:「趙昧身上的兩枚泰子印,應該本是趙佗之子的,佗子歿後,歸由趙昧接掌。如果佗子確曾立為王,《史記》《漢書》不可能隻字不提。《史》、《漢》誤昧為胡,可能是所據檔案有誤,或為傳抄之誤。應據印文改正,還其本來面目。」(《廣州研究》一九八四年四期)趙昧應是佗之孫,諸家之說皆同,是很符合史實的,但《史》、《漢》作「胡」,是否錯誤,必欲依據出土文物,改訂史文,理由尚嫌不夠充足。
古代人名,史書記載,時時出現不同之異名。如晉國寺人披,見《左傳》僖五年。《史記·晉世家》披作「勃鞮」。《晉語》二稱為閹楚。韋昭注「楚為伯楚,寺人披之字也。」閹是寺人,指其官名。「楚」則其字,略去伯字。楚是字而披是名。披和楚二字聲義毫不相關。故黃侃讀披為木名之披。(《春秋名字解詁補誼》)稱人每每以字,字與名取義必相關,字可以自證其名,故《白虎通》雲: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依是言之,漢人記載,稱佗之孫曰胡,想是習慣稱其字,如披之又稱為楚也。出土之印章作昧,則用其名耳。
印文趙昧,其字從目。愚見昧讀為「曼」。《吳都賦》:「相與昧潛臉,搜壤奇。」劉逵註:「昧冒也」。(段注引此句以解《說文》之「昧」字。)曼字從又冒聲,昧冒、曼,聲同可以通用。「曼」字與「胡」在先臣古語言上意義有若干關涉之處,舉數事以明之:
古謰語有「曼胡」一詞。《莊子·說劍篇》;「曼胡之綏」。《周禮·鱉人》:「掌取互物。」鄭司農曰:互物謂有甲滿胡,龜鱉之屬。」《呂覽·盂冬紀》高誘注「介」字雲:「象冬閉固,皮漫胡也。」《釋名·釋飲食》:「胡餅,作之大漫冱也。」畢沅雲:「當作滿胡」。上列滿胡、漫胡、曼胡、漫冱、該是一語,聲義並同。曼之言漫也,胡又借為冱或互,單稱則為互,謂之互物,曼與胡同義俱訓廣大。(參孫詒讓《周禮正義·鱉人》疏。)
《考工記·冶氏》:「倨勾外博」。鄭玄註:「博,廣也。倨之外,胡之里也。勾之外,胡之表也。……俗謂之「曼胡」,似此。」孫詒讓雲:「『似此』者,證戈橫刃本廣,故有『曼胡』之稱也」。《方言》九:「戟,楚謂之孑。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間謂之釨。東齊秦晉之間,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饅胡。」《廣雅》:「鏝胡,戟也。」王念孫《疏證》謂「鏝胡者,寬大之名」。饅胡,《考工記·注》作「饅胡」。以曼胡原有廣大之義。郭瑛注鏝胡雲:「今雞鳴句孑戟也。」 《太平御覽》卷三五二兵部戟上引張敞《晉東宮舊事》: 「東列崇福門,門各羌楯十幡,雞鳴戟十張。」 (頁一六二)雞鳴即大戟,稱之為鏝胡者,以其大也。《爾雅,釋宮》:「鏝胡之圬。」經典釋文:鏝本或作槾,又作墁。圬音烏,又音胡。」 《說文·金部》:「鏝,鐵圬也。」或體從木。又木部:槾。木朽也。」徐灝《箋》:「圬有『胡』音,蓋戟之垂胡,有與泥鏝相似者。」《說文》圬字下雲:「秦謂之圬(即『胡』),關東謂之槾。」秦音為圬,與關東音之槾,原是一物在方言上之異名。圬也音胡,此又胡與槾(曼)同義異稱之證。
從以上各事,可見曼與胡實為一物之異名。如果把昧讀作「曼」,看做他的私名。而漢廷稱呼其字則為胡,正可自證其取名之義。由是可明趙胡何以亦作趙昧的道理。《類篇》:「昧,地名。春秋傳:「盟於昧」。此出《公羊》。《左傳》作蔑。異音假借,此可例彼。)古代人名,文獻記載與器物所見,每每歧出,彝銘假借之例尤為習見,必藉助於訓詁方言之學,始能明了。不宜輕易目史書為錯誤。《史記·南越傳》提及南越王胡,自「佗孫胡」一句以下,連續共有八次,斷不至如此刺謬,更不可隨便說是錯簡。
文獻記載上有關南越之史料,大家基本上都根據《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和《漢書》(卷九十五)為主。清代史學家梁廷楠撰《南越五主傳》、所採摭的記事,大抵不出《史》、《漢》以外。其實,在吳、晉之間,還有不少古籍,可供采擷,由於其書亡佚已久,遂為人所忽略,以下試舉二、三事論之:
(一)《日南傳》
《太平御覽》卷三四八兵部弩條引《南日傳》雲:南越王尉佗攻安陽,安陽王有神人睾通為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萬人死,三發殺萬人。他(佗)退遣太子始降安陽。安陽不知通神人,遇無道理,通去。始有姿容端美。安陽王女眉珠,悅其貌而通之。始與珠入庫,盜鋸截神弩,亡歸報佗,佗出其非意。安陽王弩折兵挫,浮海奔竄。(宋本,頁一六零三。《藝文類聚》卷六十弩項亦引《日南報》。)
(二)《交州外域記》
《水經·葉榆河注》:
……南越王尉佗舉眾攻安陽王。安陽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輔佐,為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殺三百人。越南王知不可戰,卻軍住武寧縣。安晉太康記,縣屬交趾。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陽王,稱臣事之。安陽王不知通神人,遇之無道。通便去,語主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陽王有女名曰媚珠,見始端正,珠與始交通,始問珠,令取父弩視之。始見弩便盜,以鋸截弩訖。便逃歸報南越王。南越進兵攻之,安陽王發弩,弩折遂敗。安陽王下船,逕出於海。今平道縣後王宮城,見有故處。(此文前面引:《交州外域記》疑原出自此書。)
(三)(劉欣期《交州記》)
安陽王者,其城在平(原誤作「乎」。)道縣之東北。林賀周相(此四字恐有誤。)畢通徐作神弩。趙曲者,南越王佗之孫,屢戰不克,矯托行人,因得與安陽王女婿(此字衍)。媚珠通,截弦而兵,既重交,一戰而霸也。(《北堂書鈔》一二五神弩條引。曾釗輯本《安州記》此條失收。)
從前引兩書,知趙佗確有太子,其名曰始,曾在安陽王處作過間諜工作。《史記·南越傳》但書「佗孫胡為南越王。」瀧川資言引王鳴盛說案雲:「《史》、《漢》皆不書佗子,蓋外藩事略。」今《日南傳》與《交州外域記》均記尉佗太子之名曰始。故知墓中「泰子」一印,太子當指趙始,必為趙胡之父。早卒未立。其印後歸於胡,故竝入葬。今觀墓中槨蓋上和槨外右側,有成捆的鐵劍、鐵戟、鐵矛、銅弩機、鉛彈丸和數以百計的銅鐵箭頭,必是當時戰役的勝利品。南越人工制弩,《類聚》引《南越志》:「龍川當有銅弩牙,流出水皆以銀黃雕鏤。取之者祀而後得。父老雲:越王弩營處也。」「龍川即趙佗為令之地。古時曾有弩牙出土。今墓中所出亦有弩機。《史記》稱「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南越於是發兵攻長沙。當日南越鐵器必仰給於他處,故鐵器大量作為殉葬品,其珍貴可見。
趙佗的太子始盜鋸神弩一事,後世傳達者加以神話化。劉欣期書復作佗之孫曲,具見傳說之多歧。「胡」之一名,可視作兵器《方言》雲:「戟……大者曰鏝胡,其曲者之鉤釨饅胡。」佗之孫曲,可見與胡或者本是一人而轉訛,也可能另是一人,觀趙佗上書自言「於今抱孫」,知其太子得子之晚。因為只有孤證,無法確定。於是泰子,當然是太子始。《日南傳》與墓中所出「泰子」二印,正可證明,難得的是得之於《史》、《漢》以外之佚史記載。
安陽王遺跡在平道縣。畢沅輯《晉太康三年地記》,平道縣屬交趾郡。(《經訓堂叢書》本)《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八:宋平縣,本漢日南郡西卷縣地。……安陽王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一里。《安南志原》:「越王城……又名可縷城,古安陽所築也……故址猶存。」可縷當指贏婁故城。亦在宋平縣。趙佗太子始的活動地區、遠及於交趾。《日南傳》一書,《隋書經籍志》與兩《唐書》經籍、藝文志都有著錄,其書唐時尚存。我在一九六九年因討論安陽王問題時,嘗寫有《日南傳之資料》一文,陳荊和先生認為發人所未發,特譯成日文,刊於一九七零年二月慶應大學出版的《史學》第四二卷第三號,可以參考。《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裴注雲:「臣松之案:太康八年,廣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廣二州春秋》」此書惜已佚,否則對南越史事的研究,必有所裨益。
考《孫策傳》裴注又引虞喜《志林》載:「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今墓中出土只有「文帝行璽」,沒有「皇帝之璽」及「信璽」,南越雖稱帝,尚無六璽之制。《史記》言「其稱制興中國侔」。事實尚有許多距離。
南越是一小型帝國。直至晚期,國中尚有許多封君稱王,如蒼梧王趙光,其名見於《南越傳》。故知第四代仍然私自稱帝,否則不但有蒼梧王稱號。《庄助傳》中引淮南王上書言:「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屬王長)使將軍間(一作簡)忌將兵擊之,處於上淦。」南海王想亦是出自南越帝國的封號。以後希望斷取有新墓葬發現,對南越史事或可更得到進一步的了解。《南越傳》中所見重要人物,茲補列如下,作為附,以結吾篇。

5. 越南人為什麼和中國人姓氏一樣

最近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在影院熱映,勾起了許多老炮們對逝去的青春年華的回憶,也讓越戰老兵走入了當代公民的視界。

越南這個不安分的街坊,70年代在蘇聯的支持下,試圖吞並寮國和柬埔寨,而且侵吞我國的邊境疆域,要求我國把西沙群島交給越南。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我們國家打了一仗,通過10多年巨細戰役,在蘇聯解體後逐步厚道,最近又在搞小動作,被我國公民斥責。

了解越南的朋友就知道,越南這個國家竟然有40%多的人姓阮,還有黎、李、陳、吳等大姓。讀者很疑惑,這不和我國的姓氏一樣嗎?還真是一樣的,越南這些姓向上追溯幾十代,仍是從我國華夏地區遷徙過去的。

春秋晚期,越王勾踐稱雄,身後他的子孫爭權,越國分裂為許多部族,史稱百越。秦始皇一致六國後,派都尉趙佗帶領50萬戎行越過南嶺討伐百越,山越之地(越南北部)始置交州,這是華夏王朝第一次把越南劃入辦理范圍內。兩漢時期越南由交州刺史辦理。三國時,孫權對越南進行了進一步開發。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侵略華夏,很多漢人南遷至越南。至唐朝這幾百年一向都在我國的辦理下,所以今日唐朝著名詩人王勃的墓在越南(王勃之父擔任交州刺史,王勃省親途中落水溺亡)

唐朝滅亡後,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國在我國爭霸。南邊小朝廷南漢、前蜀、後蜀等政權國力缺乏,越南當地士大夫逐步滋生了野心。

五代十國地圖

公元9世紀,越南大臣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南漢朝廷的戎行,此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這以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閱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開展,可是一向向我國稱臣納貢,還在華夏王朝能管控的范圍內。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樹立明朝。越南陳朝向朱元璋稱臣納貢,承受中心封爵。明太祖與陳朝政府互派使節通好,明廷封爵陳日??(即陳裕宗)為"安南國王",兩邊樹立宗藩聯系。明太祖將安南國列入"不征之國",以求保持兩邊友好聯系。

陳朝後期,君主糊塗,日子奢華墮落,政局走向陵夷,呈現不穩狀況。陳大定元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陳裕宗身後,外戚黎季氂(後改姓胡,又叫一元)因得上皇藝宗信賴,成為權臣。黎季氂在錢銀、土地、文教、官制等方面實施改革,又於陳光泰九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遷都至清化府。朝中雖曾呈現反黎季氂實力,但都被黎季氂鏟除。陳聖元元年(明建文元年,1400年),黎季氂廢黷陳朝末代君主少帝而自立,樹立胡朝,陳朝遂亡。

黎季氂奪位後,康復先人的胡姓,自稱我國虞舜之後,改國號為"大虞"。史稱胡朝。胡朝樹立後,對陳朝餘孽斬草除根,一起侵吞明朝的疆域,陳朝皇子奔赴北平告御狀,朱棣大怒,明朝隨即派大軍南下,在開大五年(明永樂五年,1407年)連續攻陷東都(即升龍)、咸子關(在興安省)等地,直逼國都清化府西國都,胡氏父子出逃,終究被明軍捉拿,胡朝滅亡,越南國土被明朝吞並。

朱棣

在明軍攻滅胡朝之際,越南民眾向明朝要求實施直轄統治。朱棣覺得這塊土地離明朝政治中心太遠,民俗奸刁,辦理不方便,沒有太大戰略價值。所以容許了越南民眾自治的懇求。明朝政府在越南僅設辦理機構,撤回駐軍。在越南建立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改地名為"交趾"。

朱棣此舉為越南脫離華夏辦理埋下了伏筆,也是一向為後世史學家詬病。明朝在越南不設駐軍,當地的裝備實力逐步巨大。越南獨立已經成為前史開展的趨勢。

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距離朱棣平定胡朝12年後。越南土著藍山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稱"藍山起義",與明軍爭持數年後,黎利採行"先取茶隆(在今?V安省),略定?V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後返?潿??的戰略,先操控越南中、北部地區。黎利軍逐漸取得優勢,在後陳天慶元年(明宣德元年,1426年)??洞之役、後陳天慶二年(明宣德二年,1427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戰事重挫明軍,進占東關城(即河內)。至此,明廷決意罷兵,拋棄這塊土地。封爵陳皓(黎利擁立的傀儡君主)為"安南國王",越南取得獨當一面。

至此,承受我國封建王朝上千年辦理的越南,從我國地圖中消失,那些從我國遷徙到越南的人的子孫,拿著刀槍對著從前的母邦,前史總是讓人很難過,但這是事實。

6. 越王勾踐墓在哪裡發現了沒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印山山頂,鑿岩而成,墓向朝東。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豎穴土坑墓。已經被發現。

印山越國王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印山山頂,鑿岩而成,墓向朝東。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豎穴土坑墓。墓坑為長方形豎穴,坑口長46米,寬14米,深12.4米,四壁陡峭,不設台階。

墓室由加工規整的巨大枋木構築,呈兩面坡狀。木棺置於中室,由一個巨型圓木製成的獨木棺。坑底鋪木炭,木槨外包140層樹皮,樹皮外夯木炭,墓坑內填青膏泥。山腳四周挖掘有防禦保護的圍溝。

該王陵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葬俗充分顯示了越國王陵制度的特點。印山越國王陵是迄今為止經正式發掘並被確認的第一座越王陵,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對深入了解越國埋葬制度,推動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6)越南人如何看待廣州越王墓擴展閱讀:

王陵特徵:

整座王陵,穿過寬大的長墓道,沿著木梯下到墓室,只見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室與室之間有台階相隔,墓室內均用巨大的長方木構築,每根木枋的四周都塗有油漆。

底面用長方木橫向平鋪,在底面兩邊用長方木互相斜撐,形制是三角形木槨,木槨的木頭,直徑80多厘米,頂部壓蓋硬木板,墓室規模巨大,長30多米,底寬近5米,高度4米多。

墓穴中室還鋪了一層編織物,中央停放一大型木棺,棺長6.10米,寬1.10米,內高0.40米,採用獨木雕鑿而成,(用整段樹身鏤空分為兩片的木棺)棺內外及墓室內的長方木均用三面髹漆,局部地方至今漆面如鏡,令人嘆為觀止。

越國王陵,不但規模浩大,而且在填築和防腐措施上也十分科學和講究,墓室上首包有約140多層樹皮,20多厘米硬的樹皮外再填築著1米左右厚的木炭層,然後,整個幕坑用大量青膠泥填築。據介紹,墓室坑底還鋪墊著一層1.65米厚的木炭。

而墓坑之上,在發掘之前是一個長70米,寬35米,高10米的橢圓形封土墩。正是這些層層「屏障」,才使這座獨木巨棺歷時約2500年基本完整地保留下來。

7. 出土豐富的南越王墓是怎樣的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為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工程挖地基時,鐵鎬挖著了一塊石板,後經聞訊趕來的廣州市文管所考古隊員勘探,發現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這座不同尋常的墓,四壁彩繪斑斕,一側的東耳室中,竟然整體地擺放著從未在廣州發現過的編鍾、編磬,一根有彩繪的漆木鍾架還在編鍾之上。旁邊則是排列有序的銅提筒等。西耳室內則塞滿器物,過道中,幾十個小銅鼎,捆綁成束的銅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著……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倫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後,趙倫代理南海郡尉職務,公元前204年,趙倫發兵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統一中原建立漢朝後,說服趙倫向漢稱臣。趙倫接受了封贈,並在今越秀山上築「越王台」。趙倫於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孫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趙昧即今西漢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時,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兵叛漢。漢武帝派路博德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這座地處廣州越秀山旁的象崗山上的越王墓於8月25日正式開始發掘。這是一座鑿山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崗山的腹心深處。陵墓坐北朝南,採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而成。平面呈「土」字形,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按前朝後寢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墓內隨葬品,達1000多件(套)。計有金、銀、銅、鐵、陶、玉等十餘種。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金印、玉器和禮器等。

在我國先秦時代,印章大都稱為璽。只是到了秦始皇時才規定只有皇帝的印稱璽,一般的只能稱印。在漢代,除皇帝外,皇後、諸侯王等最高級貴族的印也稱璽。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為引人注目。此次共發現金印3枚,分別是龍鈕「文帝行璽」金印、龜鈕「泰子」金印和龜鈕「右夫人璽」金印。其中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樣,是文物中的極品。

「文帝行璽」金印,每邊長3.1厘米,高0.6厘米,蟠龍鈕,通鈕高0.6厘米,重148.5木克,含金量98%。印面呈四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面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看得出來,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過。

另一隻龜鈕「泰子」金印可能是趙昧父親的遺物。該印印台長2.6厘米,寬2.4厘米,通鈕高1.5厘米。印文陰刻小篆「泰子」二字,字體公正,四周有邊欄,正中有一條豎界。

還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從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璽及其隨葬品的規格來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後。該印龜鈕長寬2.15厘米,通高15厘米。陰刻篆文「右夫人璽』四字。

除此之外,還有幾枚玉印,印面全為陰刻篆文。分別為「趙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鑿刻精工,布白勻稱。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餘件,包括作為葬工用的「金縷玉衣」,裝飾用的11組玉佩飾和玉具劍中的首、格、璲、珌劍飾共58件,作器具用的銅框鑲玉卮、銅框鑲玉蓋杯、玉角形杯、玉盒、銅承盤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種實用器物,還有禮儀用玉的壁等。

金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王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為墓主人置備的禮儀用璧有在棺室棺槨的頭廂內的大壁7塊,足廂中的玉璧2塊,西耳室中的玉璧6塊。作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於鋪墊屍體。

南越王墓共出土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漢墓發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員對這11套組玉佩進行復原組合後,發現其中最精美、最繁雜的是墓主的一套組玉佩和右夫人的兩套組玉佩。

墓主組玉佩由32件不同質地的飾件組成,以玉飾為主,計有雙鳳渦紋青玉璧、龍鳳渦紋玉璧、犀形玉磺、雙龍蒲紋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壺形玉飾、獸頭形玉飾各1件,玉珠5粒,玉套環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顆。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飾計有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金鉤玉龍、魯首銜壁、透雕鳳紋牌形飾、帶鉤。其中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和帶鉤令人嘆為觀止。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是一件雕鏤精細、布局新穎、構圖完整的藝術佳作。紋飾分為兩區,內區為一透雕游龍,前後兩爪都伸入外區,前爪托承一隻鳳鳥,後爪基部呈圓鼓形,顯得壯健有力。外區的鳳鳥婀娜多姿,回眸與龍對視。雕刻技法嫻熟,栩栩如生,是難得的珍品。

龍虎並體玉帶勾長18.8厘米,鉤體扁形,鉤部浮雕虎頭形,鉤尾雕作龍首。龍仰身昂首,張口咬一圓環;虎亦伸爪抓圓環。龍虎軀體及圓環上都飾有勾連雲紋。整件器物構圖奇妙,雕琢精細,構思非常絕妙。

角形玉杯出於墓主人棺槨的頭箱內,由一塊青白色硬玉雕成。口部橢圓,高184厘米。角形玉杯的外璧運用了圓雕鏤空、高浮雕、淺浮雕、線雕等四種技法雕出了四層紋飾。杯底的端部反折向上回轉,鏤空成離地的雲紋,環繞杯身的下部,雲紋上施刻束絲紋;接著由高浮雕修琢寬體的卷雲紋。杯口緣下方淺浮雕一隻夔龍,尖嘴,堅耳,額上的獨角像雲朵一樣飄出。實屬玉器中的絕品。

承盤高足玉杯高17厘米,共由青玉杯、玉杯托、銅托座、承盤、木墊5個部件組成。玉杯身、座分別由兩玉琢成,各鑽小孔,塞入竹丁連接杯身成圓筒形,有三區不同紋飾,平底。座足飾花瓣紋,下為喇叭形。杯座之下加有一塊小木承墊。銅托座平置於銅承盤的口沿上為一扁鋼圈,嵌納三條金首銀身的龍,三龍張口各銜住杯托的一片花萼。最下為銅承盤。此器由5種不同質地的部件構成,組合奇巧。三龍托杯有升天的寓意,同時在墓中還出土了五色葯石,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套承盤高足玉杯有可能是墓主生前用來承接雲表之露,以服食葯石而求長生的特殊用器。

另外,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青玉盒、銅框鑲玉益杯和一件玉卮,玉卮為極高貴的盛酒器,出現在殉人身旁,實在難解其中的意思。

南越王墓中還出土了6件玉舞人,他們形態各異,造型優美。有一個圓雕玉舞人,高3.5厘米,寬35厘米。舞姿曼妙生動,頭向右微偏,張口,做鶯歌燕舞之狀。這是出土的漢代玉舞人中首見得圓雕作品。

南越王墓的隨葬器物不僅品種繁多,做工精絕,而且文化內涵也相當豐富,顯示出漢、越、楚、秦、齊、巴蜀、駱越、匈奴等文化與海外文化相融的特色。一墓之中有如此多樣的文化遺物共存,在已發現的漢墓中相當罕見。

考古學家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大大小小共51件鼎,其中銅鼎有36件,鐵鼎1件,陶鼎14件,分別放置在西耳室,後藏室,東側室和外藏槨里。

出土的這些鼎中,有一件銅鼎屬楚式風格。此外,還有漢武鼎19件(其中五件為陶鼎,余為銅鼎),越式鼎31件(銅鼎17件,鐵鼎1件,陶鼎13件)。所謂漢式、越式、楚式,是以器物的造型和地域特色來區分的。

南越王墓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閱讀全文

與越南人如何看待廣州越王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天印尼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780
中國銀行裝修貸款能貸多久 瀏覽:354
嗜血的印尼兔子什麼來頭 瀏覽:101
去印尼工作怎麼評價 瀏覽:921
義大利面健身有什麼好處 瀏覽:966
義大利采購用哪個網站 瀏覽:716
哪些企業用到義大利語 瀏覽:24
伊朗100架飛機多少錢 瀏覽:320
為什麼英國寧願放棄印度 瀏覽:536
越南買房哪些好辦 瀏覽:873
越南一個月大約消費多少 瀏覽:351
伊朗五大信仰是什麼 瀏覽:197
義大利建築業什麼時候能復工 瀏覽:642
中國象棋多久才能進步 瀏覽:227
越南包菜多少錢一斤 瀏覽:58
越南幣在哪裡買比較好 瀏覽:81
越南一千塊錢兌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260
印度麵包一斤多少錢 瀏覽:743
為什麼印尼幣面值大 瀏覽:828
伊朗到中國的船期多少天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