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南姓氏排名
越南文化和中國文化一脈相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遠,拉丁化以前的越南語,文字中大量使用漢字,越南人也用漢字的偏旁和部首造出新字.19世紀法國人抵越後,設計了越文的拉丁化方案,越南才漸漸割斷與中國文字的聯系。越語受漢文化影響首先是越南人的姓氏,最為常見的例如阮、黎等姓氏,是越南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姓氏。
越語中漢文化的影響首先是越南的姓氏,越南人大都有一個漢語化的姓再加上一個名。此外,越南人至今保持著過端午節、春節的習俗。
在東南亞各國中,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這一方面是歷史發展與中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是漢字在越南長期通行,因而有條件全面吸收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最大受惠國。
越南的姓氏都來自中國的《百家姓》,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姓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裴、杜,尤以黎、阮二姓最多。男子的名字和中國一樣有單名、復名,且用別號,婦女也用某氏以示其父系,王室、貴族的名字常在旁邊加金、木、水、火、土以象徵崇尚其中的一德。此外,越南的「雅樂」實際上是中國的古樂,戲劇的音樂、服裝、臉譜、道具如同中國戲曲,舊式衣冠如同中國,和中國人一樣用筷子,民間歲時節令有元旦、端午、七月半、中秋等(註:參見陳玉龍:《中國和越南柬埔寨寮國文化交流》,載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
吳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為第六位,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漢字,吳姓之「吳」與中國無異,不過古代遷往越南的吳人雖仍姓吳,但已融入越南民族中,成為今天越南吳姓的一部分。
㈡ 2022年黎姓的人有多少
黎城,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縣,它有著深厚發展史,是中華文明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黎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存隋碑記載,黎城為"炎帝獲嘉禾之地",春秋戰國時的黎侯國國都名"耒邑",是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女媧補天、蚩尤爭天、許由洗耳、燕王爭雄、西伯戡黎、馮媛當熊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均產生於此。北齊摩崖造像、宋代文廟、元代聖源王廟、天齊廟、城隍廟、許由洗耳河、塔坡西周古墓、馮奉世墓、明長城遺址等文化古跡遍布黎城大地,黎城更是黎姓的發源地,我們自謙是會說自己是黎民百姓,黎城就是黎城百姓的來源之地。
一、黎國發展與演變
古黎國為黎氏始祖高陽氏顓頊玄孫黎陽所建,根據古代慣例,其子孫後代遂以黎為姓。
夏朝時,古黎國首都原在黎陽(以開國國君之名為地名,即今河南省浚縣東北古黎陽鎮)。商滅夏時,黎侯參與夏商"鳴條之戰",協助成湯打敗夏桀有功,故被商朝成湯改封於潞州上黨郡一帶(其主要統治地區大致位於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
顓頊
事實上,據史書記載黎國又被稱作"耆國",其原因為黎國初封地為蚩尤"九黎國"故地,黎陽之"黎"因其祖先曾參與華夏族與九黎族的戰爭,並在攻滅九黎族時立下了功勞,為紀念其功勞故賜姓為"黎"。但古人認為亡國之名不可作為新國之名,故採取"黎"的通假字"耆",稱為"耆國",即使由河南遷往山西後,仍未改名。但由於"耆"字書寫不便,故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使用"耆國"的本國名"黎國"。
後古黎國於商朝末年時曾遭遇尚為諸侯的西周部落的兩次進攻,在遭受兩次打擊之後,由黎陽所建的古黎國徹底從歷史上消失,這就是史書上著名的"西伯戡黎"事件。"西伯戡黎"在歷史上共有兩次,第一次為文王時期,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脫羑里,明年,滅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但是,此次打擊只是使得古黎國元氣大傷,但仍有一定的實力,尚未淪落到滅亡的地步,其原因在於此次"西伯戡黎"是在商王朝的命令之下進行的。因此,此次出兵的目的在於使已經蠢蠢欲動的古黎國再次服從商王的統治,而不是為了滅國。二次"西伯戡黎"發生於武王時期,此時西周已擁有與商朝相抗衡的實力,甚至一定程度上超過商朝。這時,服從商王朝統治且處於西周滅商行軍路線必經之地的古黎國便成為了周武王的首要打擊目標。至此,存世千餘年,傳世數十代的古黎國在西周的打擊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古黎國人為了緬懷昔日的榮光,遂以國號為姓,改為黎姓。
蚩尤
西周滅商後,為了鞏固統治,大肆分封功臣與同姓子弟。其中,西周黎國始封國君為攻伐古黎國的主將畢公高之子。據《尚書·康王之誥》記載:"太保(召公)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尚書·顧命》書序記載:"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可見畢公高的地位在西周類似於周公旦,故畢公高之子受封於黎國之事頗類似於伯禽代周公受封於魯國。西周黎國在受封之初,曾有效的震懾殷朝遺族並且有力的抵禦了北方戎狄的入侵。但受到西周後期軍事實力逐漸衰落的影響,黎國的實力也在不斷下降。之後隨著西周亡於犬戎的進攻,整個西周王畿一帶及位於附近拱衛西周王朝的都陷入戰火之中,並且戎狄的打擊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其中,黎國便在春秋初年亡於赤狄之手,其國君被迫寄居於衛國,直到百年後黎國國君才在晉國的幫助下重新復國。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廢分封行郡縣,故黎國改國為縣。旋即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實行郡國並行制,漢文帝於公元前170年封齊王國相召平子兒子召奴為黎侯,置黎侯國,傳三世而國除。從此,歷史上再無黎國的身影。
在漢朝文帝之後以及三國兩晉時代,黎國為潞縣。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廢潞縣,置刈陵縣。隋開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縣,此為以黎城名縣之始,從此與潞城各自為縣。唐代之後,黎城縣歸屬不一,宋初黎城縣名徹底確定。新中國成立之後,黎城縣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於1985年4月30日劃歸長治市管轄,至今不變。
二、黎姓的繁衍生息
隨著黎國的滅亡,黎氏族人也開始走出黎國原來的統治地區,開始了自己的遷徙繁衍之旅,其足跡遍布整個祖國大地,甚至延伸到了東南亞地區。同時,在黎氏家族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也逐漸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其中最著名的分支當屬京兆黎氏與九真黎氏。
1.京兆黎氏
京兆郡,為西漢東漢兩漢京兆尹轄區,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合稱"關中三輔"或者"關中三秦"。三國初,改置京兆郡,之後沿用到唐玄宗時期,管轄長安地區,治所在今西安市區。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將雍州升為京兆府,京兆郡從此被京兆府取代。
京兆
京兆黎氏的始祖為黎干。黎干為祁姓黎國(即古黎國)亡國國君黎庄公的後裔,主要活躍於唐朝肅宗、代宗與德宗時期的政治舞台上。黎干起初因擅長星緯數術而被入朝,擔任待詔翰林一職。肅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被擢升為諫議大夫,隨後即被任命為京兆尹,史稱"以嚴肅為理,人頗便之",深得百姓信賴擁護。代宗大歷二年(767),由京兆尹改為刑部侍郎。但之後由於受到魚朝恩案件的牽連,被貶為桂州刺史、本管觀察使,到達江陵時,因母親去世,返鄉丁母憂。
之後,由於京兆尹無合適人選擔任,再加上京兆百姓多思念黎干。朝廷遂於唐代宗大歷十年(775年)再次拜任黎干為京兆府尹。大歷十二年(777年)黎干晉升兵部侍郎,但隨後被誣陷交通宦官,曾試圖動搖東宮,被賜死於藍田驛,含冤而死。直到唐德宗建中靖國元年(780年),黎幹才獲得朝廷的平反,追贈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謚號"忠貞",賜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由於他是第一個官任京兆府尹、並被朝廷追封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賢,故史書、族譜均載"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
自黎干以後,定居於京兆的黎氏族人憑借黎干身前的地位和死後獲得的聲譽,開始名列於京兆名門望族行列之中。據《百家姓·郡望注釋》記載,京兆名門望族共有三十三家,其排名為:韋、豐、史、康、米、計、宋、舒、杜、宗、羊、於、家、段、車、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壽、扈、浦、別、夔、晁、冷、皇甫、申屠、歸、羊舌、譙、家。至此,京兆黎氏成為當之無愧的名門望族。
2.九真黎氏
九真郡為漢武帝元鼎六年置,治胥浦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餘里),下轄七縣。新朝時九真郡改稱之為九真亭,東漢時復名九真郡。東吳時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九真郡由下轄七縣變為下轄六縣。南朝宋、齊時,九真郡治移風縣,轄十二縣。南朝梁時,九真郡治設於愛州。及至唐朝,仍有此郡。後唐長興二年,交趾土將楊廷藝起兵驅逐南漢在交州的勢力,九真盡為其土,中國史書方無復載之。
以上便是九真郡簡要的發展歷程,而黎氏則在很早便已遷居到九真郡,並且在九真逐漸成為望族。現今,越南黎姓為越南全國第二大姓,並且在歷史上曾先後建立前黎朝和後黎朝兩個國家。越南前黎朝的開國君主為黎桓,據後人考證,黎桓應為京兆黎氏始祖黎干第二子黎慶的後代。故從這個角度來講,九真黎氏為京兆黎氏的分支。
明朝交趾
交趾土將楊廷藝起兵驅逐南漢在交州的勢力後於越南地區建立了吳朝,但吳朝政局不穩,出現了"十二使君之亂"的局面。其中,十二使君中的丁部領(一說名為丁桓)率軍作戰平定了其他十一位使君,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丁朝。而黎桓便是其手下的一員大將,並在丁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故在丁朝建立後,黎桓被任命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丁朝後期國家發生內亂,黎桓趁機總攬一切大權,並於980年受朝臣和軍隊擁護,篡位建立前黎朝。黎桓建立前黎朝後,在國內制定法律,整頓內政,並率軍親征平定內亂。1005年,黎桓逝世,諸子爭立,黎中宗得位後不久被黎龍鋌所殺。黎龍鋌自立,性好殺戮,1009年去世後,兒子尚幼,大將李公蘊被擁立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亡。
後黎朝由黎桓後裔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在後黎朝之前,越南曾有過一胡朝。但胡朝於1407年被中國明朝所滅,越南地區也被納入到明朝的統治之下。但因明朝統治不當,導致越南地區人民的反抗,其中黎利於1418年發動藍山起義,自稱平定王,號召各地反明獨立,展開了十年抗明戰爭。最終明朝被迫放棄越南,越南重獲獨立。隨後,黎利立國稱帝,建立了後黎朝。其在位期間致力重建國家架構,設科舉選士為官,延請教師推動儒學,參照唐代刑律制訂法律,劃分全國為五道以作管治,向大臣及老弱孤寡分給土地,減少東都(即河內)守軍數目,遣返務農。但其性格多疑,也像朱元璋一樣殺戮功臣。後黎朝於於1789年滅亡,共存世三百六十多年。
3.其他黎氏
除京兆黎氏、九真黎氏外,全國各地還有其他黎氏分支,其中有京兆黎氏氏族黎乾的長子黎度所傳的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黎氏。除此之外還有清江版城黎氏、江蘇句客黎氏、江蘇江都黎氏、浙江蘭溪黎氏、湖南寧鄉魚潭黎氏、湖南湘潭黎氏、湖南漢壽龍陽黎氏、廣東中山圖欖黎氏、廣東南海黎氏、廣東順德東岸房黎氏、安徽石埭黎氏、江蘇江都黎氏、陝西廣陽黎氏、湖南長沙黎氏、廣東順德大羅黎氏、湖南湘陰黎氏、湖南寧鄉寧大田坊黎氏、湖南沅江黎氏、江西上猶石溪黎氏、湖南長沙托溪黎氏、湖南瀏陽壕上黎氏等眾多黎氏家族。並且,大多是黎氏家族都有族譜傳承,可詳細了解各個黎氏家族的整體發展脈絡。
三、黎姓尋根問祖
黎城作為全球黎氏的發源地,幾乎每一年來自全球各地黎氏族人都會齊聚黎城,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以近幾年為例,2016年7月10日,來自全國13省市的360位黎氏後裔齊聚黎城縣西周古墓遺址舉行祭祖儀式,並為黎氏宗祠奠基。在活動中,三百多名黎氏後人在原廣州市市長、黎氏宗親會會長黎子流的帶領下依次向先祖進香,敬獻花籃。同年10月16日,來自全球各地的黎氏後人再次匯聚黎城縣舉辦丙申年全球黎氏黎侯王陵祭祖典禮。2018年10月27日上午來自海內外的400餘名黎氏後裔齊聚黎侯王陵,舉辦戊戌年黎侯王陵祭拜大典。在活動結束後,來自海內外的黎氏後人還參加了世界黎氏文化研討大黎氏後裔和"尋根故土促發展"黎城縣招商引資推介會,為黎城文化和經濟發展獻計獻策。除了大型的祭祖活動外,全球各地的黎氏後人也會選擇在特定的傳統節日,如清明節、重陽節帶領家人來至黎城,進行單獨的祭祖活動。事實上,黎氏後人的這種祭祖活動正是中國傳統"尋根文化"的一種表現。
黎城
"尋根文化"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情節。自古以來中國人不斷追問"我是誰"、"我從何處來"。其中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國人對人文始祖如炎黃二帝、歷代名聖如孔子、以及對自己祖先的祭祀。正是在不斷的尋根問祖中,天南海北的中國人增進了民族情感與文化認同。
四、千里尋根共謀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祭祖活動在全國各地興起。這些祭祀活動不僅是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精神紐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來源。如公祭炎帝黃帝的典禮,突出了中華民族同根共祖的理念,已成為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和感召力的文化盛典。在社會發展速度加快、文化和旅遊日益融合的今天,"尋根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更多地以文化節事活動為載體,與文化旅遊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其內涵也從祭祀、追念和頌揚,延伸到人們對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體驗與消費,在促進地方文化旅遊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發揮著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的積極作用。
黎城黃崖洞景區
尋根問祖,是人的一種本性、一個情結、一份真情。尋根的本質是尋夢、尋文化。
民族是家族的集合,家族是民族的鏡子。每個家族都有一個夢,那就是人丁興旺、門第光耀。個人與家庭、家族與民族是聯系在一起的。尋根問祖的過程,也是尋夢之旅。它不僅僅是尋找族譜,尋找族群,尋找先祖,尋找親人,也是尋找家族之夢、民族之夢,更是一種家國情懷。或為過去繁盛的家族而驕傲,或為祖先的創業而感動,或為長途的遷徙而震撼,或為百折不回的壯舉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創業不易、後人定當珍惜的結論,產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奮斗才能興業的省悟,激發的是不忘祖訓、振興民族的內生動力。
黎城作為"黎姓"的發源地,正是海內外廣大黎姓遊子追本溯源,逐夢的地方。
㈢ 越南姓氏有哪些呢
越南姓氏有: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姓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尤以黎,阮二姓最多。男子的名字和中國一樣有單名,復名,且用別號,婦女也用某氏以示其父系,王室、貴族的名字常在旁邊加金、木,水,火,土以象徵崇尚其中的一德。
越南的生活
越南賓館的服務員,需要給小費,每天給服務員十塊人民幣或一美金就差不多了。越南百姓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也不高。從我個人感受而言,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和我們九十年代差不多。越南人比我們要矮一些,也要瘦一點。越南街頭不乏美女帥哥,穿奧戴的越南姑娘窈窕多姿,和東南亞很多國家的姑娘一樣,越南姑娘笑容燦爛。
越南人收入雖然不高,但很容易滿足。越南的氣溫很高,常年二三十度。不是很冷,也不會很熱。所以在越南旅行體驗不錯。越南當地百姓,一年就穿褲衩汗衫和拖鞋。特別是越南男人,每年幾乎不用花什麼錢在服裝上。導游說,在越南生活著不少俄國人。在九十年代,蘇聯撤離越南,但有很多俄國人留下了
㈣ 越南黎氏有多少人口
黎氏很早以前,就南遷越南,並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為全國第二大姓,歷史上曾建立過前黎朝、後黎朝。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靜、義安-帶,郡治愛州即今清化。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鎮壓征則、征義的反叛,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時,九真郡屬南越國王趙佗(首都在今廣東省廣州市)的領地。
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乾的後代。唐德宗時,廣西桂林總鎮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干,公妣合葬東嶺龜形(據稱在廣西陽朔縣)。黎干生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時,唐武宗會昌四年甲子(844年)舉孝廉,釋奠國子監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晉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繼妣吉氏、連氏,俱誥封夫人,與夫合葬蓮塘水口邊象形(據稱在廣西陽朔縣福利鎮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蓮塘村,旁為蓮塘底村),生二子:長子黎度,為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黎氏始祖;次子黎慶,留居廣西桂林陽朔。黎慶妣楊氏生子紅溪。紅溪生三子:長子黎覓、次子、三子名失記。兄弟三人隱居陽朔縣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敗,黎覓與妻鄧氏攜黎桓逃出安南愛州(今越南清化),依附愛州觀察使黎某。不久黎覓與鄧氏相繼而卒,黎觀察使收留黎桓為養子。黎桓940年生於廣西陽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開國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稱「大行皇帝」,年號「天福」、「興統」、「應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滅於曾被賜姓黎的大將李公蘊。至1400年,黎桓後裔黎季氂,篡奪大越國陳朝政權,改名胡季氂,建立胡朝,將大越國改名大虞國,讓位給兒子胡漢蒼。1407年,胡季氂、胡漢蒼父子,被明朝軍隊擒獲,剛剛建立七年的大虞國胡朝滅亡。1428年,愛州人、黎桓後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國黎朝,史稱「後黎朝」,滅於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隱籍供職福建省莆田縣,侄孫黎發祥生於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寶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進士及第,任廣西鬱林州知州,三攝梧州府事,誥授朝議大夫,終於鬱林州官署。至孫黎智行,始由鬱林州(今玉林市),遷居廣東化州六王嶺西北黎村,再傳八代至黎惟岳隱居黃竹村,為廣東化州黃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區行署專員黎允武、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七屆人代副主任黎濟武,兄弟倆都是黎惟岳公後裔,原籍廣東化州縣甲隆鎮那浪村。
㈤ 為何越南那麼多姓黎的(800多萬)
越南土著古代並沒有姓氏一說,後來從中原來的地方官和遷來的移民帶來了姓氏,並要求土著也要進入「文明社會」,都得取一個姓氏。
所以,很多土著直接姓了漢人官員的姓,當地漢化的豪強也有將地名、族名的漢字諧音取姓,還有很多普通人成了豪強的依附農民,就跟著主人家姓,所以總的來說,越南的姓氏有限,基本上都是從漢姓而來。
至於「黎」姓,主要原因是越南獨立後好幾個王朝都是黎姓王室,子孫繁衍,並且依附農民紛紛改姓黎
㈥ 越南有哪些姓氏
越南姓阮、黎、陳的特別多。是越南的三大姓氏。
越南的姓氏都來自中國的《百家姓》,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姓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裴、杜,尤以黎、阮二姓最多。
㈦ 姓黎的人多嗎·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還有黎氏的由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5-15
㈧ 越南的姓氏有哪些
越南的姓氏有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裴、杜,尤以黎、阮二姓最多。
越南姓阮、黎、陳的特別多。是越南的三大姓氏。越南的姓氏都來自中國的《百家姓》,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越南這些姓向上追溯幾十代,還是從中國中原地區遷徙過去的。
越南共有54個民族,如下:
哲族、芒族、越族、土族、布依族、熱依族、佬族、盧族、儂族、山澤族、岱依族、泰族、仡佬族、拉基族、拉哈族、布標族、瑤族、赫蒙族、巴天族、巴拿族、布婁族、布魯-雲喬族、遮羅族、戈族、格賀族、戈都族、葉堅族、赫耶族、抗族。
高棉族、克木族、麻族、莽族、墨儂族、俄都族、勒曼族、達渥族、欣門族、色當族、斯丁族、華族、艾族、山由族、占族、朱魯族、埃地族、嘉萊族、拉格萊族、貢族、哈尼族、拉祜族、倮倮族、夫拉族、西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