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蘇聯援華武器為什麼要經過越南

蘇聯援華武器為什麼要經過越南

發布時間:2022-09-19 22:26:06

❶ 電視劇長沙保衛戰中彭主任到越南接收蘇聯援華的物資,歷史上真有此事嗎

不清楚,蘇聯援華主要是從新疆來的,在太平洋戰爭之前,蘇聯是唯一一個對華援助的大國,但是按理說蘇聯物質不應該從越南來的,蘇聯援華的飛機和槍支都是從新疆來的

❷ 抗美援朝時引進蘇聯武器及債務問題的真相

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從建黨起就強調國際主義的原則,並長期接受了蘇聯的財政援助。不過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蘇交往的過程,深深感到蘇聯領導人從來把本國利益放在第一位,援助兄弟黨時又要求他們服從自己的外交需要。在二十多年的中國革命斗爭中,蘇聯援助中共的錢款只有幾千萬美元,遠少於對國民黨的貸款(如抗戰期間對國民政府的貸款就有2.5億美元)。東北解放戰爭期間,蘇聯援助東北解放區的武器,幾乎都是以「借花獻佛」的方式提供繳獲的日本關東軍的裝備,而提供汽油、布匹等物資則要以易貨的方式,用東北產的糧食等物來交換。當年蘇聯對中共方面的這些援助雖然是可貴的,卻稱不上慷慨大方,並摻有民族利己主義的特色。

新中國成立前夕,斯大林雖然向「兄弟黨」中共表示願意提供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幫助,卻要以「明算賬」的方式計價和付款。1949年初,蘇共代表米高揚到西柏坡訪問時,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說明將來連本帶息一並償還。同年6月下旬,劉少奇到達莫斯科,斯大林在當天會談中就說願意提供3億美元貸款,年息為1%,分5年交付,付清後歸還期為5年。1950年2月,毛澤東在訪蘇期間同蘇聯簽訂同盟條款時,正式達成這筆貸款協議,主要用途是解決解放軍急需的武器,其中一半是用於購買准備解放台灣的海軍裝備。此項貸款歸還期短,對新中國的財政也是一個壓力。當時毛澤東在黨內通報中說明對蘇聯提出的借款額較少,是因「多借不如少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近代中國因外債沉重而在經濟上受制於人的教訓。

中蘇的貸款協議尚未簽字時,我國因剛建國之初的軍事斗爭和恢復經濟的急需,就把1950年度的6000萬美元貸款中的4000萬用於購買建立航校所需的飛機和器材,還購買了高射炮、 汽車 、降落傘、鋼軌、汽油等。此時解放軍各部隊還普遍使用戰爭期間繳獲的「萬國牌」雜式武器,全軍550萬人僅有2萬多輛繳獲和外購的 汽車 (此時全國也只有6萬多輛進口 汽車 ),軍工業連迫擊炮都造不好,同時又因財政困難,只能為新建的空軍和防空部隊購買裝備

1950年6月下旬,朝鮮內戰爆發,美國藉此機會武裝干涉朝鮮,並派海軍控制台灣。按毛澤東的說法,這相當於在朝鮮、台灣和越南形成了對中國「三把刀」的威脅,國內不得不進行對美作戰的准備。當時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其工業產值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半。作為第二強國的蘇聯與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中國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更是同美蘇兩國存在著懸殊的「代差」,從下表中就可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附表)1950年中、蘇、美三國經濟實力對比國民產值(GDP)鋼產量發電量 汽車 數量中國155億美元60萬噸45億度6萬蘇聯900億美元2730萬噸918億度250萬美國3001億美元8784萬噸3880億度5000萬

1950年10月上旬,美軍越過三八線北進,朝鮮形勢危急,蘇朝方面都希望中國出兵參戰。由於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器和財力的較量,中共中央在准備參戰時理所當然地向蘇聯提出了提供武器裝備的要求。斯大林表示同意時,卻又提出要中國付款的問題,這讓當時經濟極為窘迫的新中國感到出兵非常困難,就此也引發了中蘇之間的反復交涉。

有關抗美援朝戰爭時中蘇之間的武器交易和付款問題,兩國都長期保密,因此後來引發了中國 社會 上的一些不實傳說。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公布了一些 歷史 資料和當事人回憶錄(不過也有些記憶不準確),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聯邦又解密了朝鮮戰爭的檔案。當時筆者曾多次采訪過抗美援朝戰爭時為毛澤東擔任俄文翻譯和中央研究室主任的師哲,並在1992年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參加過對其所購的俄羅斯檔案復印件的查核研究,再加上回國後查閱的 歷史 資料,深深感到中國爭取蘇援武器的過程非常不易。這不僅說明求人之難,同時還表明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為減少我國付出的戰爭代價,真是煞費苦心。

據中國方面的檔案證實,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起草了一封給斯大林的電報,其中說中國同意出兵朝鮮,並開列了所需武器彈葯的清單。因當時中共中央領導內部意見未統一,還要再討論出兵問題,這封電報沒有發給莫斯科(因此在俄羅斯檔案中查不到)。10月5日,中共中央首次做出了出兵援朝的決定,毛澤東在10月8日又起草了志願軍向朝鮮出動的命令。同日,周恩來和林彪根據中央要求飛往蘇聯,主要是爭取蘇聯如約出動空軍支援,同時也要求蘇聯提供武器裝備。

此次陪同周恩來去蘇聯並擔任翻譯的師哲向筆者說,他們在10月11日到達黑海邊的索契附近見到斯大林,周恩來亮出的是「兩種意見」,首先說中國出兵很困難。雙方談了一天,斯大林在蘇聯空軍出動的問題上卻不肯履行原來的承諾,因而周恩來表示很難出兵,也沒有提交所需武器彈葯的清單。斯大林因急切地希望中國參戰,表示可提供戰爭所需的各種武器,卻未講清付款形式。時任翻譯的師哲回憶說:「我們和蘇聯談判時,只談到軍火的數目,而沒有談軍火的價格。」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過慣了軍事共產主義生活,對商品經濟很不熟悉,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

一向以辦事精細著稱的周恩來並非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私下對師哲說:「我們接受蘇方的軍火,是作為他們對抗美援朝的貢獻而接受的。」這等於是中國出兵,蘇聯出錢。長期在蘇聯生活過的師哲卻回答說:「根據我對蘇聯的了解,他們辦具體事情的人不會同意我們不付錢的想法。」(師哲:《在 歷史 巨人身邊》第50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果然,蘇方隨後提出付款問題,而且是斯大林本人的主張。

周恩來從黑海邊回到莫斯科,10月13日接到毛澤東的電報,裡面表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而且認為「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盡管斯大林又限定蘇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參戰,中共中央經重新研究後還是決定參戰。毛澤東還特別談到蘇聯提供軍火問題,並詢問是租借還是用錢買。電報中認為只要是租借,就能保持用於經濟文化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的2億美元預算,從而保持國內大多數人團結。毛澤東還要周恩來在莫斯科再留幾天,與蘇方重新商定上述問題。

毛澤東提出「租借」方案,應理解為其中大有深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英、蘇、中等盟國已基本耗盡可外購的外匯和黃金後,根據《租借法案》向這些一線參戰國提供了近500億美元的武器和物資。除英國出讓部分大洋島嶼作為代價,其餘在戰爭中用過的武器因多已損毀或破舊,戰後就不要歸還原物,而是折算低價索要還錢(如美國對蘇聯的109億美元的租借物資要求歸還26億美元,蘇方只象徵性還了3億美元)。美國「租借」給國民黨軍的16億美元的武器,大部分未用於對日作戰而被用來打內戰,美方後來乾脆未索要(蔣介石逃到台灣也沒法歸還)。毛澤東提出「租借」概念,恰恰是援引二戰時的例子,這樣在援朝作戰時用過的蘇聯武器到戰後就不用還多少錢款。

斯大林從減少蘇聯的經濟負擔出發,不肯同意採取租借武器的形式。他提出的最後條件是軍火費用可算作蘇聯對華的「信用貸款」。10月14日,莫洛托夫在同周恩來商談時承諾,採用信用貸款方式,即中國不需要抵押品,還與不還全憑信用。斯大林又考慮到中國經濟極為困難,自己不能不負擔一些戰費,因此又提出援朝的武器錢款由雙方「共同負擔」,即蘇聯提供的武器「按成本價五折」記賬算貸款,年利為1%。

蘇聯的這種貸款條件,如果按照國與國之間的正常貿易,還算是優惠的,不過按其所宣傳的「無私的國際主義」來衡量,卻不夠格,還是把本國利益放在他人之上。當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看到蘇聯的這一底線是能爭取到的極限條件,雖心中不滿,還是表示接受。1970年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也說過:「我看還是要感謝蘇聯,它總幫助了我們軍火和彈葯嘛,算半價,還有 汽車 隊。」(中共中央文獻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2000年第5期,第14頁。)

1950年10月下旬,入朝的志願軍六個軍與敵開戰,使用的還是過去繳獲的多國舊式武器。因國內沒有相應的彈葯生產線,軍委只好要求各地「打掃倉庫底子」,即清理遺留的子彈、炮彈並分類,然後送往朝鮮前線。開戰僅幾個月後,庫存就快消耗光,入朝部隊只有全面換裝蘇式武器,這樣才能保障彈葯供應。

入朝作戰第一次戰役剛結束,11月7日,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就講到武器問題:「由於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戰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徑種類繁多的情況。」為此,電報中特別提出:「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毛澤東還具體提出應盡快提供以下武器:蘇式步槍14萬支,步槍子彈5800萬發;蘇式自動槍26000支,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蘇式輕機槍7000挺,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蘇式重機槍2000挺,重機槍子彈2000萬發;飛行員用手槍1000支,飛行員用手槍子彈10萬發;梯恩梯炸葯1000噸。

看到這個清單,不能不讓後人感慨萬分!那時的中國連飛行員用的手槍及其子彈都不能自己解決,在這樣落後的情況下就敢出兵朝鮮與世界裝備最好的美軍作戰,這需要何等的膽略和氣魄!

看到志願軍在朝鮮的勝利和作戰艱苦,蘇聯馬上表示可盡快滿足要求。11月9日,斯大林回電毛澤東說,1951年1月至2月可將這些裝備如數運到中國。第二批入朝的部隊即志願軍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就此便能換裝蘇式裝備,並在第五次戰役中參戰。

蘇聯提供的這些武器,仍要「出廠價五折」記賬。根據斯大林確定的這一原則,1951年2月周恩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分別代表中蘇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蘇聯向中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12.35億盧布的貸款,用於購買中國在戰爭中所需的軍事裝備、彈葯和鐵路器材;中國從蘇聯的軍事訂貨,包括軍事裝備、彈葯和鐵路器材,以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界,在此以前的訂貨以全價付款;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以後的軍事裝備與彈葯訂貨以半價付款,鐵路器材則以七五折付款。

蘇聯提供的這36個師的輕武器,基本都是二戰期間甚至戰前研製的武器,屬於蘇軍正在退役淘汰的舊裝備。蘇軍現役裝備的一些新式武器,如SKS半自動步槍(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半自動)、AK47突擊步槍(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沖鋒槍)等都沒有提供。蘇聯已開始裝備RPG-2火箭筒(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40火箭筒),卻因怕在朝鮮戰場上被美軍繳獲造成泄密,也沒有供給志願軍。這一武器到1955年向中國提供時,彭德懷看到就感慨說,在朝鮮如果有這種武器,打坦克就省力多了。由於缺少反坦克武器,國內兵工廠只好仿製美國二戰時提供給國民黨軍的火箭筒和57、75毫米口徑的無後坐力炮,供部隊應急使用,因為這畢竟比用炸葯包、爆破筒打坦克的效果好得多。

空戰對技術裝備的性能要求特別高,蘇聯對華提供的戰機還算是比較先進的。1950年蘇聯空軍已大量裝備了米格-15戰斗機,來華部隊也以此種機型為主力,一開始對中國空軍出售的卻只是米格-9戰斗機。該機性能差,作戰半徑只有200千米左右,如果離機場遠一點進行空戰就會把燃油耗盡,只能用於城市和要點防空。中國空軍驗看後認為其性能大大落後於美國的F-84戰斗機。蘇聯顧問反而大發雷霆,說你們竟敢懷疑 社會 主義蘇聯生產的武器的優越性。斯大林得知此事引發了中國方面的不愉快後,從中蘇兩國關系和國際戰略全局考慮馬上表示了歉意,並於1951年5月22日和26日先後兩次致電毛澤東指出:由於過去蘇聯沒能向中國提供更多的米格-15戰斗機,並估計米格-9戰斗機能敵得過美國最好的噴氣式戰斗機,現在看這是一個錯誤,這一錯誤的責任應由蘇聯來負。作為糾正這一錯誤的行動,蘇聯向中國無償提供372架米格-15戰斗機(只收運輸費),用以改裝中國6個米格-9殲擊機師,第一批72架於6月20日前運抵中國,其餘300架分批於8月底運抵中國。

接受步兵裝備時,由於中方得到的基本都是二戰時用過的舊貨,還要付半價,一時志願軍中許多人也有埋怨情緒。這些情況反映到斯大林那裡後,使這位考慮國際戰略全局的領袖不能不有所顧慮。1951年中國從蘇聯訂購的步兵師的裝備運到後,因朝鮮人民軍的裝備不足,將其中3個師的裝備無償地送給朝鮮人民軍。斯大林在中國的高風格前也決定有所表示,決定無償再送給中國20個步兵師的裝備。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總共對華提供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中方除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的裝備外,另1個師的裝備拆散給各軍事院校作訓練用,實際裝備了56個師。國內兵工廠又按蘇聯提供的圖紙和生產技術,仿造出50式沖鋒槍、53式步騎槍、53式重機槍等輕武器,共生產了50個輕步兵師的裝備。至朝鮮停戰時,解放軍的106個步兵師、16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基本完成了蘇式裝備的換裝,在中國 歷史 上第一次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標准化、系列化。

根據「邊打邊建「的方針,抗美援朝期間國內大力加強兵工業建設。志願軍參戰第一年所需要的彈葯,國內產量只能滿足10%左右,到停戰時已能自產40%。中國的國防工業,在這場戰爭中就此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 汽車 一度成為入朝作戰最急需的物資,因國內沒有機動車製造業而只能求助於蘇聯。10月間志願軍准備出動時,蘇聯答應在1950年12月15日以前為志願軍提供3000輛 汽車 ,卻難解燃眉之急。11月5日周恩來同蘇聯總顧問扎哈羅夫大將會談時就催促說:「現時 汽車 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 汽車 後。」11月17日周恩來又致電斯大林稱,「車輛不足」導致「糧食和冬季服裝不能及時運到,部隊正在忍飢挨餓」。在蘇聯答應的車輛一時不能運到時,周恩來提出想先借用蘇軍旅順基地的500輛舊 汽車 。斯大林當天便回復說,立即在滿洲里車站交付新車,並要求蘇聯運輸部門加快運送。至1950年底,有5000輛 汽車 運到中國。1951年中方又購買1.2萬輛,後兩年又增大采購量。入朝的志願軍部隊共得到 汽車 21728輛,戰爭中被毀7729輛,受損送回國修理8436輛,停戰時所剩不足一半(其中還包括修理後運回朝鮮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部隊的 汽車 靠從蘇聯進口而得到很大增加,主要裝備炮兵、海軍、空軍和其它技術兵種。到戰爭結束時全軍擁有各種 汽車 7.1萬輛,平均60人有1輛 汽車 。相比之下,二戰期間美英軍就基本實現摩托化,平均每4人有1輛 汽車 。戰爭結束前蘇軍主要靠「租借」引進美國 汽車 46萬輛,加上自產和繳獲,達到20人有1輛 汽車 ,達到了「半摩托化」。至1955年,蘇軍達到每5人有一輛 汽車 而實現了全軍摩托化。中國在1956年建成長春 汽車 廠後才能自產 汽車 ,卻因原材料不足長期達不到年產3萬輛的設計標准。解放軍直至1985年大整編時才取消徒步部隊,而實現全部由機動車運送。部隊裝備 汽車 的數字,也說明了中國的工業底子太薄弱,實現機械化要靠國家的逐步建設而走了漫長的道路。

現代戰爭除精神、軍力的對抗,同時還是經濟實力的比拼。新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雖然付出了大量人力、財力,不過靠共產黨領導下舉國體制的優勢,全國人民積極投身於恢復國民經濟,努力增產節約支援戰爭,在戰爭期間順利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至1952年年底,中國工農業生產都超過了 歷史 最高水平,並於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內經濟所取得的成就,使朝鮮前線的物資供應也有了可靠的基礎,短缺的部分只是武器,主要靠蘇聯供應。

從上面的統計可看出,抗美援朝戰爭雖然造成了國家相當大的財政負擔,但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仍高於軍費增長速度。從1952年起國內經濟建設的投入費用又超過了軍費,從而保障了戰時國民經濟恢復順利完成。而停戰時1953年的國家財政收入,竟是1950年的3倍多,這真是 歷史 上的一個奇跡!

在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花費的直接戰費(即不包括國內戰備訓練和動員的錢款)共62億元人民幣,占同期政府財政支出的13%,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不算太大。戰時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多數是按「出廠價五折」賒賬(約有1/5算是無償贈送),共記下30億元人民幣欠債(當時摺合13億美元)。

除抗美援朝戰爭時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離時又移交了折價9.8億人民幣的裝備。1958年中國發起指導思想錯誤的「大躍進」後,因國內副食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按貿易合同對蘇聯交貨,在1959、1960年兩年間又欠下25億盧布的商貿債。根據當年主管財政的副總理李先念在《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所列舉的數字,自1950年以來我國向蘇聯所欠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摺合人民幣計算總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

這筆57億元的對蘇債務,在當時的國家財政支出中佔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國的財政支出為520億元,1960年為654億元。至1960年之前,我國對蘇聯已還債33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已將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債務基本還清。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向蘇聯償還抗美援朝戰爭的軍火欠款約5億多元人民幣,這只佔國家年度財政支出的1.5%,並不算很大的負擔。

至於1960年以後中國的對蘇債務,還剩23億元人民幣(《中國財政統計:1950 1991》第135 136頁,財政部綜合計劃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1965年底前全部還清,平均每年還債為4億元人民幣,只佔同期國家財政支出的1%左右,而且新疆一個「3號坑」的礦產對蘇出口金額就占還這筆債的一半。對這筆債務,蘇聯曾表示可延期償還,不計利息。1961年4月10日,《人民日報》曾以專文對此表示感謝說:「由於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供應蘇聯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蘇聯同志對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諒解。」至於「反修」斗爭後 社會 上廣泛傳說的所謂「逼債」和對蘇還債導致國內挨餓,若仔細考察一下當年的確切數據就可看出是誇張不實之詞。 歷史 雄辯地證明,抗美援朝戰爭時的中國獲得了軍事和經濟的雙勝利,並沒有因這一仗給人民帶來某些人所渲染的生活困難。

如果嚴格地講,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對朝鮮的所有人力、物力的援助全部是無償的,而蘇聯卻對援華武器大都要算半價,風格確實不高。不過如同毛澤東所講的,「我看還是要感謝蘇聯」。當年蘇聯對華的最大援助不是那些武器本身,而是派專家顧問傳授了技術,使人民解放軍的技術水平和中國的國防工業有了一個劃時代的提升。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隨後國內在戰時向蘇聯訂購的一些武器仍繼續運來,如已經落後的T-34在翌年裝備解放軍就達3000輛,空軍以米格-15為主的戰斗機也超過3000架。彭德懷以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國防建設,認為中國除自己無法製造海空軍裝備外,陸軍不要再買蘇聯的武器。1954年以後,蘇聯剛上台的赫魯曉夫為了爭取中國的政治支持,開始對華提供現役各型陸軍武器的生產技術和圖紙。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由蘇聯援助的工廠以仿造方式形成了「五六」式為主的系列,在輕武器方面邁入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自主生產,並且從仿製逐步走上創新之路。

蘇聯對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最大回報,是幫助中國建設起了一個工業化基礎,並為「兩彈」事業最初奠基出了力。在1952年之後,蘇聯同意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即當年全國傳揚的「一百五十六項」),其中斯大林決定了141項,赫魯曉夫又追加了15項並提升了技術水平,最終落實了150項,其中軍工項目44項。1957年10月15日,經赫魯曉夫排除軍方反對而拍板,中蘇又達成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對華提供導彈、核彈和米格-21等最新裝備的生產線和生產技術。盡管三年後這一協定被赫魯曉夫中斷(俄羅斯檔案證明這是他個人未經中央討論所做的違約決定),畢竟還是完成了奠基工作。蘇方提供的設備並非無償,卻是按成本計價,同時免費提供全套工程項目設計的全部技術,還派了1萬多名專家來華以「手把手」的方式傳授技術,這種無償的技術援助對中國是最寶貴的。

回顧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引進蘇聯武器裝備的 歷史 過程,人們可以按照毛澤東所倡導的兩分法來觀察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蘇聯在裝備和技術方面支援了中國,這對抗美援朝戰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蘇聯領導人又體現了民族利己主義的態度,在某些問題上使中國方面很不愉快。在中蘇兩國關系友好的時候,人們常提到前者;中蘇對立的時候,人們又往往只提後者。這樣片面看問題的方式,都不是科學的態度。當人們進入商品經濟時代後,對這一問題自然更容易理解。

抗美援朝戰爭和戰後幾年間,中國的軍事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中也能讓人看到建設一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的極端重要性,否則總要有求於人。此外,我國在處理對外交往時不能陷入過度的理想主義,當年的「兄弟黨」交往仍要把自己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期望他們有「無私」的幫助,中國人在援外時也要注重互利。鄧小平後來提出以國家利益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當年中蘇關系的一種反思。

❸ 1954年蘇聯為什麼要入侵越南

越南一直是蘇聯忠實的小弟,1953年法國退出越法戰爭,1954年,那時候是美國在越南.跟蘇聯沒關系~~

❹ 蘇聯為何幫越南打中國 當年越南為什麼要打中國

因為蘇聯老大哥對我們不滿,毛澤東領導集團和蘇聯政見發生分歧,他們蘇聯想去斯大林,我們反對

❺ 中國當年為什麼要頂著蘇聯的威脅,進攻越南白眼狼

看完本回答你會搞清楚兩個問題:
1、為什麼越南為什麼恨中國?
2、中國為什麼要幫越南?
首先要完整的看下最近這一百多年越南的歷史背景,再早不提,越南自明清兩個朝代一直都是中國的屬國,直到19世紀80年代,法國打敗國力疲弱的清朝(當時法國同時武裝佔領了越南與寮國、柬埔寨,合並叫做印度支那聯邦,將殖民地的總督府設置在河內),簽訂中法條約,迫使清朝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使得越南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此後越南人民一直武裝反抗法國的統治。
20世紀30年代二戰爆發,德國在歐洲打敗了法國,而日本因為與德國結盟,所以日本就順理成章的從法國手裡接管了越南。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不僅吞並朝鮮、武裝侵略中國,也佔領了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東南亞的木材、橡膠、糧食和礦產等被源源不斷的劫往日本,越南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徹底變成了日本法西斯戰爭機器的大後方。
1945年日本投降後,越南人民期待獨立,流亡法國的越盟領導人胡志明致信美國總統,希望美國支持越南獨立,美國因為歷史上也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的國家,對希望拜託殖民地位成為獨立民族國家的越南理應抱有同情,但此時剛剛結束二戰,美國無法得罪他的二戰盟友法國,因此對越南的合理訴求,採取了不聞不問的綏靖態度。而法國急於從日本人手裡接管並恢復戰前的殖民地,要求在越南繼續進行殖民統治,不顧越南人民的反對,大舉派兵到越南強行恢復殖民統治,因此爆發了越南抗法戰爭。此間越南的游擊隊和抵抗力量一度被法國的強大武力從大城市趕到農村,甚至趕到鄰國柬埔寨。後來越盟在奠邊府打敗了法軍,第一次整建制的消滅了法國殖民軍,給越南抵抗力量極大的信息,各地的武裝斗爭更加激烈,從而使法國在越南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無以為繼,此後胡志明的武裝力量逐漸佔領了越南北方,並在河內宣布獨立建國,法國殖民勢力被壓縮到越南南方。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進入了冷戰階段,美蘇為首的世界大國一起召開日內瓦會議(中國周恩來總理代表出席),將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了南北兩個國家。胡志明和越盟在中蘇的「協調」下被迫接受了越南被人為分裂的現實(簡直是朝鮮分裂的翻版,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不感謝中國,歷史上中國對朝鮮越南的納貢也是一種以大欺小,而冷戰中為了對抗西方,人為分裂朝鮮和越南這樣的單一民族國家,在此問題上我不認為中蘇做的是正義的事業,都有自己的私心在里邊,而且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太過意識形態,客觀上犧牲了所在國的民族利益!!!)。此後,北越是蘇聯支持的胡志明領導的越盟「社會主義」國家,南越是美國支持的吳庭艷「民主」國家(實際是軍人獨裁國家),後來獨裁者吳庭艷被南越軍人政變推翻(吳被叛軍槍殺在街頭),南越陷入了軍閥輪番爭霸的戰亂,這時受北越領導在南越從事地下活動的越共游擊隊認為有機可乘,就在南方開展了旨在統一越南的「解放」戰爭。為了維持越南南北的分裂格局,維持冷戰平衡,美國開始向南越提供軍事援助,幫助其掃盪在越南南方進行游擊戰爭的越共,此時中國和蘇聯關系尚好,中蘇都支持越共,尤其剛剛結束了朝鮮戰爭的中國,更是舉全國之力,耗資數百億人民幣,支持越南人民的解放戰爭。
20世紀60年代,爆發了北部灣事件,為了消弱越南南方的游擊隊,美國開始大規模空襲北越的軍事目標,中國和蘇聯雖有矛盾,但是在志願越南的問題上卻各自出力,中國甚至直接派防空兵和工程兵到越南,直接幫助北越進行要地防空和修復被美國炸毀的道路設施,秘密參加抗美援越的戰爭,中國的兵器工業也為越南提供了數量龐大的軍備,毫不誇張的說,中國最新的兵器全都用來武裝越南了,而這些無償援助也給中國國內經濟加上了沉重的負擔。有了中蘇這兩個老大哥的支持,表面看是越共和美國的戰爭,實則是兩大陣營的冷戰的繼續,是朝鮮戰爭在越南的繼續……
1969年中蘇爆發珍寶島武裝沖突,中蘇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美國趁中蘇關系全面破裂,開始拉攏中國,此後中國受到蘇聯的強大壓力,為了自保,逐漸靠向美國,同時中國由於政治動亂,經濟衰退,再也無力維持龐大的對外「援助」,於是在70年代中後期開始大幅減少了對越南的「無償援助」(80年代開始也減少了對朝鮮的經濟援助,甚至開始向兩伊出售武器來減輕對外援助的經濟負擔,中國開始「做軍火商」了)。20世紀70年代,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越南悍然出兵入侵了柬埔寨,開始挑戰中國在東南亞的傳統勢力范圍(大白話是吞並了中國的柬埔寨小弟,柬埔寨此時被紅色高棉控制,越南推翻了中國的盟國紅色高棉,中國自然是老大不高興,但其實柬埔寨人民倒是挺歡迎越南人把獨裁者給搞掉的,做越南的附庸總比被波爾布特砍頭和關進集中營要好!),而蘇聯更是對此暗中支持,意在培養一個反對中國的越南,使中國得以削弱,從中漁利。中國也明顯感到南北方同時受到蘇聯的威脅(南方的越南此時已經擁有了70萬現代化的經過戰火洗禮的軍隊,從裝備和戰斗經驗來評估戰鬥力的話甚至比中國還強!),開始醞釀對越南的懲罰。
1979年,剛剛結束了文革,宣布改革開放,鄧小平領導的第二代中國領導人認為我們必須要跟越南打一仗來換取一個相對長的和平發展的時期。因此,可以說為了轉移文革結束後激烈的國內矛盾,也可以說是為了創造今後三十年和平發展的機遇期,還可以說是討好美國,所以中國在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選擇了集中優勢兵力,大火力、高強度、閃電戰、有限度的狠狠懲罰了狼子野心的越南。這一戰雖然付出了死傷的代價,也暴露了長期以來廢弛軍隊訓練和武器裝備不足的惡果!(實際我們在越南表現出的戰斗經驗確實不如越南常年經過戰火洗禮的部隊)但是戰略目的已經達成,解放軍搗毀了越南河內以北大部分的工業基礎,將能帶回來的機器設備全部拆除帶回國內,使得越南北方的生產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解除了蘇聯支持下的越南對中國及其盟國的威脅,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不過話說回來,就波爾布特那樣的流氓恐怖分子,中國為什麼要支持他呢?!再看看中國後來的幾個好兄弟——卡扎菲、卡斯特羅、薩達姆、阿薩德、金正恩……無一不是戰爭強人,可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管人品好壞吧)
以上可以參考越南戰爭相關的書籍和電視紀錄片,也可以私信來討論。
其實歷史總是不容假設的,永遠也回不到過去的,我們只有接受現實,溫故而知新吧,希望上述的回答能幫到你(我可真是用手打字的,希望被採納)。

❻ 《長沙保衛戰》中,蘇聯援華武器為什麼會存放在越南

大多數軍迷應該都知道杜聿明第5軍參戰的昆侖關戰役,卻未必知道此戰乃是「桂南會戰」的一部分,而至於為什麼會爆發桂南會戰,恐怕更是知者寥寥了。侵華日軍在佔領廣州後立即出兵桂南,就是為了斬斷國民政府獲得軍事物資的重要國際交通線:桂越公路。

這也是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由於華北、華東和華南的海岸線全部被絕對優勢的日軍海軍封鎖,遂自1938年廣州淪陷後(同時意味著香港被封鎖),無論是國際援助還是重慶政府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的軍需物資,只剩下三個主要輸入渠道:第一條是新蘭公路(從烏魯木齊到蘭州,再轉內地),主要接受蘇援;第二條是滇緬公路,貨物從緬甸仰光上岸再運至雲南;第三條就是從越南港口卸貨,再通過桂越公路和滇越鐵路送達廣西和雲南境內。

在抗日戰爭初中期,蘇聯以優惠軍事貸款的形式共向中國提供飛機1285架(其中殲擊機777架、轟炸機408架、教練機100架),提供各類汽車共1850輛( 含卡車、油罐車、修理車、救護車等),提供的機槍共14000挺( 包括輕、重機槍和高射機槍)、步槍11萬枝、步槍子彈1.5億發,另外提供各類火炮1600門和炮彈200萬發。如此大量的軍用物資,在北方通道沒有鐵路的情況下,裝船運輸是最有力的手段,可是輪船又能停靠在哪裡呢?已經只有越北港口。

其中八路軍駐湘通訊處還得到了蘇援的120挺轉盤機槍,最後再轉運給八路軍部隊,可見第九戰區通過越南這條國際運輸線,那確實是得到了相當數量的蘇援物資,兩大精銳部隊第74軍和第10軍也因此得以部分換裝蘇械。比如王耀武的部隊就得到蘇制榴彈炮4門、野炮8門、戰防炮4門,以及重機槍25挺和輕機槍70挺,在德械基本損失殆盡的時期,有效緩解了各主力部隊的火力不足狀況。因此《長沙保衛戰》這個橋段也是在記敘歷史,同時描繪了當時越南的復雜局面。

因為大抵從1939年9月開始,在日本政府和軍部的不斷施壓下,駐越法國總督被迫加大對物資過境的限制,明確要求不準武器裝備、汽車、汽油等軍事物資過境。《長沙保衛戰》劇中彭中華和李本忠奉薛岳之命前往越南,就是描述著這一特殊歷史時期,那就是法國人態度比較曖昧,能不能把東西運出來完全靠周旋、靠本事,至於日軍特工隊嘛,似乎未見於真實戰史。

但是自1940年夏天法國戰敗後,其貝當政府只能接受日本的要求,不管是重慶政府還是普通商人的貨物,不管是軍事物資還是日常用品,通通禁止通過滇越鐵路和桂越公路運進中國,因此中越國際通道就此徹底中斷。所以《長沙保衛戰》中第九戰區從越南轉運軍用物資的橋段,是基本可信的,並且時間點還必須是在1939年底到1940年5月。

道理很簡單,時間早了,那麼第一次長沙會戰還沒有打完,劇情當然就對不上了(1939年9月會戰爆發);時間晚了,日軍乾脆已經武裝進入越北,法國人就算睜一眼閉一眼,薛岳也運不出來一門炮和一發炮彈了,因為整個越南北部都在日軍的嚴密控制之下。

當然了,非得把這事讓彭中華同志摻合一下,順便表揚下南洋志願機工,就屬於文學創作和藝術加工了,不必太較真。

❼ 《長沙保衛戰》中,蘇聯援華武器為什麼會存放在越南

當時的交通線都被日軍佔領和封鎖,只有從新開辟的滇緬公路運輸蘇聯援華武器,因此暫時存放在越南。

❽ 蘇聯援助了越南20多年,如何展開一箭四雕的宏大

至於第四個原因,還是留給大家自己來猜吧。70年代中期,蘇聯的國力進入了鼎盛階段。蘇聯開始在南美洲、非洲等地,與美國進行全面的競爭。由於戰爭的影響,美國處於戰略守勢。1979年,蘇聯軍隊佔領了鄰國阿富汗。美國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美國開始大規模援助阿富汗游擊隊。就這樣,歷史就是這么相似。阿富汗游擊隊本來只有2萬多人馬,在美國的援助下,各路游擊隊的總兵力超過了30萬人。

❾ 長沙保衛戰中蘇聯援華武器到越南提貨是真的嗎史實如何

假的,蘇聯援華主要是從新疆來的,在太平洋戰爭之前,蘇聯是唯一一個對華援助的大國,蘇聯援華的飛機和槍支都是從新疆來的

❿ 越南戰爭時北越軍隊的那些蘇聯援助的武器究竟是怎麼運

當時蘇聯只有海路和陸路兩種方式向北越運送物資。
海路走大西洋—印度洋—北越海防港,這條路沿途要經過眾多美軍軍事基地,

海路先走西伯利亞鐵路,到達最東端的海參崴,然後用貨船經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至海防港。

陸路,蘇聯援助無論是從雲南還是廣西進入越南,都必須自北向南穿越整個中國。
當年中國和蘇聯達成協議,蘇聯軍火專列可以縱貫中國往北越運武器。

閱讀全文

與蘇聯援華武器為什麼要經過越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都靈屬於義大利哪個省 瀏覽:283
義大利什麼美食 瀏覽:762
卡塔尼亞在義大利哪個省區 瀏覽:348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東都是什麼人 瀏覽:753
好萊塢大片怎麼拯救中國票房 瀏覽:702
中國新冠肺炎新增多少例 瀏覽:319
越南烤雞腿怎麼調料 瀏覽:769
印尼為什麼沒有紅綠燈 瀏覽:619
印尼獅航從上海到巴厘島多少錢 瀏覽:550
越南語幸福怎麼寫 瀏覽:233
科莫多巨蜥怎麼去了印度 瀏覽:997
義大利沙拉粉怎麼樣 瀏覽:481
越南航空如何轉機 瀏覽:830
英國大叔得了什麼癌 瀏覽:668
移民到印尼多少呢 瀏覽:159
杭州piano18義大利餐廳怎麼樣 瀏覽:770
印尼人供奉的是什麼神 瀏覽:130
英國的女王怎麼稱呼 瀏覽:833
俄羅斯為什麼不售蘇27給伊朗 瀏覽:780
越南話說什麼意思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