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蒙古人為何打不過越南人南宋比越南厲害多了蒙古不是也滅了南宋
歷史記載,蒙古大軍總共三次大規模進攻越南,三次不成功。越南方面的史學家認為,得益於陳國峻的戰術「彼恃長陣,此恃短兵,以短制長,兵法之常也」。大陸方面的歷史學家則認為,元朝輸在天時、地利、人和。
元朝大軍第一次進攻越南,遇上了惡劣天氣,說是「熱不能堪,班師」。第二次進攻越南,出現了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第三次進攻越南,出現了「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
蒙古大軍打不下越南,一來不熟識地理地形,沒有摸清環境氣候。二來,長期征戰,軍心疲勞。三來攻打南宋,金朝等投入太大,最終未能盡力一擊。越南陳朝滅亡於1400年,即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歷史上一度淪為法國殖民地。
蒙古大軍打不下越南,畢竟蒙古大軍長期征戰軍心怠懈,戰術適應能力不足。蒙古大軍攻打金,宋時候,已經消耗過大,盡管三次攻打越南都集中了大量兵力,卻輸了天時、地利、人和。
『貳』 南宋沒有退去東南亞,難道說十萬軍民投海是假的
崖山海戰是南宋最後一次正式的抵抗,此戰之後南宋滅亡,由此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幕,名臣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自盡,隨後十萬軍民也毅然跳海殉國,雖然南宋大片國土丟失,但為何沒有退去東南亞或者台灣呢?
還有人認為,當時根本沒十萬軍民跳江殉國這回事!真相是大家都爭著逃命,有限的船隻只載皇帝和貴族,士兵們為活命爭相攀船,民眾也是一擁而上,海面又有風浪,所以導致有些船翻了,蒙古兵到來只殺了些逃不了的士兵和傷兵然後就呆看那些宋人淹死,這和無知文人吹的什麼氣節無關,只不過是不逃是死逃了還有一線生機的問題,可南宋逃命百姓運氣太差,都淹死了?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為什麼元朝不寫宋軍敗了逃命的時候淹死的?我相信十萬人集體跳海,異族入侵,國破家亡,皇帝履行了他的承諾,文臣顯示了自己的氣節,軍隊的效忠徹底體現,民眾用不畏生死來捍衛自己的尊嚴,不去爭論他們做得對不對好不好,那個時代的人有自己的價值觀,榮辱觀,活得比我們現在灑脫。在他們看來有很多東西比命重要,只是現在的我們不知道或者是不懂。
『叄』 元越戰爭的戰爭分析
越方獲勝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越南陳朝領導者團結對外的政策。雖然陳朝的皇族出現了一些叛國者,但這些並沒有使越南戰敗。越南的大量民眾的支持也是獲勝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包括越南陳朝將領們的出色表現,尤其是皇族中涌現出的一些傑出將領。這些皇子們熱愛祖國,而且個個文武兼修。越南以往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很少能像陳朝那樣有這麼多的傑出人才並且能建立那麼多顯赫戰功。尤其是陳朝的第二代統治階層,涌現了像陳仁宗、陳國俊、陳光啟、陳日燏等在越南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領導者,以及陳守度、陳慶餘、陳國瓚等傑出將領。
研究學者們認為,越南陳朝的勝利還得利於陳興道等將領的英明戰略。作戰時,他們主動避開元朝軍主力轉而攻打被趕到越南(當時國號為「大越」)作戰的漢人軍隊。這些軍隊的士兵已經被元朝軍奪去自己的家園,並受元朝軍管制去協助其攻打越南,戰鬥力很差,一攻即破。元朝軍在這個戰線的失敗,對整個戰局影響巨大,尤其是在心裡上給其他戰線上的將士蒙上了很大一塊陰影。
元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那些打敗過元朝軍的國家,要麼像埃及那樣有著較長的戰線,要麼就像日本、印尼那樣得益於海洋,因為元軍並不擅長水上作戰。越南位於東亞大陸,與元朝有著上千公里的邊境線,即使這樣,元朝仍然沒有取得勝利。一個地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始終沒有徵服南方一個較小的國家。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實力和地理位置的比較則更能顯示出越南陳朝三次擊退元朝軍的戰功。 西方學者對元越戰爭亦有所探討,如多桑所著的《元朝史》,也提到天氣因素:第一次入侵時,元朝軍由於「熱不能堪,班師」;第二次入侵時「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退兵時又被「交兵追擊之」。第三次入侵時又「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
霍爾認為,元朝大軍最終無法征服越南,與陳占要一同抗敵有關。元世祖攻破南宋臨安後,便遣使至占婆,招諭國王入貢。1280年代,又進軍越南。這對越占兩國都構成重大威脅,因而不能不共同抗敵。霍爾甚至認為,越占基於此次抗蒙戰爭的友誼,更促成了後來在1306年,陳仁宗將公主嫁與占城王和親。
『肆』 為什麼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鮮,宋朝跑越南去了
因為中華文化太強大,周邊的二貨國家紛紛要往自己臉上貼金。某種意義上的山寨。
『伍』 反元復宋的崖山之戰
崖山海戰是南宋與元朝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繫到南宋朝廷的興亡,最終宋軍潰敗,宋朝覆滅。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後,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准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
端宗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山,在當地成立據點,准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斗人員,各類船隻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恆也有近十萬人,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干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游牧民族之手。2.元朝最大規模的復宋義軍新會人民抗元斗爭的繼續:崖山戰後,元軍滅了南宋皇朝,統一了中國。為鞏固其統治。實行高壓政策和大屠殺,出現十年兵火萬人愁,千百中無一二留的悲慘景況。特別是元朝統治者對南宋宗室遺裔、遺臣,大肆搜捕,不遺餘力。在崖山戰後第六年(即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還下詔追捕帝昺及陳宜中。相傳:逃往安南的宋室遺裔遺臣,被元兵捉回400多人,屠殺殆盡。其結果,激起宋室遺民的民族義憤。在廣東、在新會,不斷發生抗元復宋的起義斗爭。
海門潮至起波濤,猶似當年擁萬艘。抗元復宋之兵,風起雲涌,經久不息。早在崖門戰敗後,宋軍義師繼續抗元的,就有新會鄧榮,繼續與元兵作戰,被擄不屈犧牲。還有何時,仍率民兵與元兵苦戰,直至兵窮力竭,最後和妻侯氏投水殉節。此外,居於黃梁都的宋宗室趙若櫸,曾召募潮居里居民數百勤王衛宋。宋亡,張弘范欲屠潮居里,得力於趙若櫸之保護而300餘戶居民賴以安生。
抗元復宋的起義,此起彼伏,延綿不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要算林桂芳的義師。
據《三江趙氏族譜》(香港版)記載:林桂芳的父林獲,字元輔,號光山,曾任宋朝的瓊州太守,致仕居鄉。帝昺駐蹕崖山時,林獲與護駕的趙宋宗室趙必次相好,結為至交。趙必次原名遜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登進士,被封為上柱國。元師攻陷臨安,隨楊妃護二王南逃,由閩到粵最後至崖山,均與陸秀夫、張世傑等參預朝政。及崖山兵敗,托嗣(長子趙良馬今、次子趙良驄)於林獲,乃赴海殉國。林獲擔負撫養趙嗣之責,將他們匿藏在睦州東鄉。改趙良馬今名為林大奴、趙良驄名為林二奴。詩禮庭訓,練弓習藝,常年不懈。林獲有二子,次子林桂芳好義習武,與趙氏兄弟友愛相投。後來,才有起義復宋之舉。
至元二十年(1283年)三月,林桂芳與趙良馬今、趙良驄聚眾萬余,在皂幕山之西的羅旁豎旗舉義,抗元復宋。並號稱羅平國,改元延康。後被元軍萬戶王守信鎮壓,林桂芳、趙良馬今壯烈犧牲。
元朝統治者對起義軍的鎮壓。更激起各地人民的反抗。義師風起雲涌、此伏彼起,為維護民族大義的斗爭逐步在擴展。
這一年,有香山馬南寶聯絡新會起義軍黎德、梁起梓的兵馬,率兵前往越南運糧,迎接南宋留在越南的散兵。不幸,梁起梓叛變投元,黎德與馬南寶率兵討伐,大敗,馬南寶被捉,不屈而死。
這時,南海縣民歐南喜聚眾起義,主要是食鹽為政府壟斷,私販猖獗,稅抽增加而官迫民反。歐南喜自稱清遠王,自立官制,封官賜爵,擁兵號稱10萬之眾,派遣手下的元帥、丞相率兵襲取廣州,被王守信擊敗。歐南喜率軍逃走到新會,玉新會起義軍首領黎德會合繼續抗元。
黎德是新會人,因與香山馬南寶抗元事敗,決不甘心,誓死抗元。歐南喜來投,使他加快步伐開展抗元斗爭。他組織了7000艘船艇,人數號稱20萬之眾,與歐南喜組成抗元聯盟,陷城邑,殺官紳。官軍與戰,屢為所敗,因而,嶺海騷動,朝野震驚。(引自史書)。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一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雲丹密實擒獲黎德,招降其餘黨133人。黎德壯烈犧牲,其弟黎浩及招討使吳興被押送大都(今北京)殺害。
元初的民族起義斗爭終於被鎮壓下去。3.魚目混珠借大宋旗號禍害一方的流患——黃華「起義」:黃華(?~1284),政和縣人,元初福建農民起義軍首領。生平事跡現已無從細考,據《元史》和朱維乾的《福建史稿》等記載:至元十四年(1277)夏。他在政和發動農民抗元起義,以鹽夫為骨幹,廣泛召集建寧府其餘各縣和括蒼等地的農民起義軍,並聯絡畲族女英雄許夫人的抗元部隊,共三萬多人,斷發紋身,號頭陀軍,英勇抵抗元軍。
聲勢浩大的頭陀軍,使元廷為之震驚。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元廷命高興在建寧府設立行都元帥進行鎮壓。至元十七年八月,元廷又命完者都為鎮國上將軍福建等處征蠻都元帥,領兵五千與高興會合。完者都以征蠻副元帥重職招降黃華,而且利用黃華熟悉福建山區作戰的特點,命黃華為前驅,清剿漳州陳吊眼抗元起義軍。黃華當時經不起重職收買,成為元廷剿陳的馬前卒,攻破五個陳吊眼起義軍寨。至元十九年三月陳吊眼在千壁嶺被捕遭難,汀漳抗元起義軍被剿滅。本為南北呼應的陳黃抗元起義軍被元廷瓦解了,黃華也因之被授為建寧路管軍總管。
至元二十年(1283),黃華再次起兵反元,打出反元復宋的旗號,稱至元二十年為宋祥興五年,人馬發展到近十萬,號稱二十萬。以政和為根據地,攻下浦城、崇安等縣,圍困建寧府,范圍擴展到江西的鉛山和浙江的江山等地,威震東南半壁和元廷朝野。當時元朝福建提刑按察使王惲驚呼:「福建一道收附之後,戶幾百萬。黃華一變,十去其四」。
同年十月,元廷命卜磷古帶、史弼等領兵二萬二千,調江淮行省參政伯顏,征東行省左丞劉國傑,江西道宣撫使高興,福建行省左丞忽剌出共四行省軍隊圍剿黃華頭陀軍。在強大的元軍合力圍剿面前,頭陀軍在遼闊的戰區里拚死抵抗。黃華率軍在鉛山與高興作戰損兵八千,又率軍急攻建寧,為高興與福建行省元軍合力作仗所敗,折將兩員。黃華退守江山洞,後退守赤岩寨。寨破,黃華自焚身亡,頭陀軍大部壯烈犧牲,無辜平民近萬人遭元軍殺戮。部分頭陀軍化整為零,轉入偏僻山區,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黃華的弟弟黃福和陸廣、馬勝再次發動起義未果,頭陀軍才被完全鎮壓下去。後人為了紀念黃華和頭陀軍的抗元斗爭功績,把頭陀軍駐扎過的許多山頭命名為「黃華山」。見載於地方誌的就有政和縣城南的黃華山,建甌縣城北的大、小黃華山,浦城縣城北的黃華山等等。
『陸』 宋朝為何不收復越南
不是不想,實在沒空,也太難打。
1、宋朝除宋太祖是武將出身,其他宋帝普遍文弱,不善軍事。自宋太宗兩次攻遼失敗後,軍隊職能就從擴張轉為保衛。何況北患嚴重,主要精力都放在北方防禦,不想多生事端。
2、安南和大理,互成犄角之勢,都是少數民族狼兵彪悍,地形復雜,道路崎嶇,運輸困難,而交趾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山地叢林茂密,多野獸蚊蟲,宋人去那,很容易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未打仗就減員嚴重。你沒看蒙古帝國那麼強大,幾次打安南不也是吃癟嗎?明朝趕走蒙古人,朱棣還一度打下安南,但那地方太難管,管理成本太高,最終也只能放棄。
3、宋朝崇文,文人是強烈反對擴張侵略的,而建立的朝貢制度,不主張擴張,只希望萬國來朝。安南向宋朝稱臣納貢,宋朝自然也沒理由打他了。
4、受戲劇和小說電視劇等文藝作品影響,大家習慣了宋朝是弱宋的錯誤印象。宋朝是守為主,但國力並不弱,只是軍事效率比較低。看歷史好像,就宋朝就一直給人欺負,其實不是這樣,與遼夏的和約,都是占優勢情況下簽署的,而且是奪回城池,只是在宋帝看來,每年送30萬歲幣,結兄弟之邦,保長久和平,遼聖宗還稱他叔,比起每年上千萬軍費要劃算得多,不穩贏,財政負擔沉重,還得生靈塗炭,加稅又征糧,對老百姓來說太沉重了。安南李朝正是越南古代最強勢時期,一度逼迫占城、柬埔寨、寮國等國納貢稱臣,甚至還幾次入侵宋境,當時宋朝窮於應付北患,無暇顧及西南,西南武備空虛,李朝得意忘形,入侵強度一次次增加。 1076年3月,宋神宗派郭逵率30萬大軍收復邕州失地,隨後乘勝追擊,打入李朝境內,距其首都升龍僅30公里。李常傑提出議和,恢復宗藩關系,向宋朝納貢稱臣,宋軍才退出已佔領的李朝土地。國內網路文章,總是習慣性誇大對方屠殺數量,越南的史籍也是如此習慣性誇大李朝功績,並將侵佔宋朝城池的李常傑,視為民族英雄。
『柒』 中國和越南歷史上有那些恩怨
越南自西漢至北宋都是我國的一個郡,叫交趾郡,後南宋時期,因為金兵南下,宋朝國力衰微,交趾郡守宣布自立,建立越南國,此後一直到清代,越南都是我國的附庸國,年年納貢,雙方雖然有過摩擦,但大部分時間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法國入侵越南,清政府卻決定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割讓越南給法國。1954年,我國派出軍事顧問團,協助越南胡志明領導的越共抗擊法國侵略戰爭。
期間我國曾經援助越南大量武器裝備、糧食物資等等,越南團以上軍官全部在中國軍校深造,越軍全部武器幾乎都是由我國提供。
1975年越南統一後,由於胡志明逝世,接替其的越共總書記黎筍開始倒向蘇聯,企圖建立「印支聯邦」,越南在海上和陸地上也開始挑釁中國,並在1979年逼中國出兵教訓越南。
(7)南宋為什麼打越南擴展閱讀:
在晚清淪為法國殖民地之前,一直漢語都是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其風俗習慣,跟廣西差不太多。這樣復雜而糾結的關系,使得中越兩國有著非常復雜而糾結的遺產。
中國是個大國,越南是個小國,而且中國革命先於越南民族獨立而成功,所以,在後來越南共產黨抗法和抗美斗爭中,中國的援助,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無論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蜜月期,還是在後來的分裂期,中越的國家關系,都不大像正常的國家關系,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糾纏扭結。
『捌』 元越戰爭的轉折點是什麼,越南是怎麼獲勝的
元越戰爭的轉折點當屬咸子關一戰,而越南能獲勝的原因是領導層的團結,民眾的支持以及將領們優異的表現。
後來爆發了元越戰爭,陳日燏就派了趙忠前往前線咸子關,當時滿是宋人的軍隊見到元軍,可以說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個個士氣高漲,奮勇殺敵,元軍被嚇得是一下子士氣大跌,交戰不久便潰不成軍,連忙逃竄,最後陳軍大獲全勝。蒙元軍在這個戰場的全線潰敗,對未來的戰爭趨勢影響十分巨大,基本從這次開始,蒙元軍再沒能組織起什麼像樣的反擊,不僅如此,就連心理上給其他戰線上的將士也蒙上了很大一塊陰影,如此,越南最後戰勝蒙元軍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玖』 古時候的越南,到底是被中國侵略還是本來就是一部分
古代的越南其實是被中國侵略的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時候秦朝南征的軍隊打到了越南那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