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大年三十晚上吃什麼

越南大年三十晚上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1 15:53:56

1. 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一道菜是什麼

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一道菜是什麼?大家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大年三十指的是新年的頭天晚上,這個時間往往全家聚的比較齊,而這天晚上吃的飯也叫「團圓飯」。團圓飯離不開的主食是「團圓餃子」,最重要的一道菜叫「全家福」。



其實,現在的年三十吃什麼已經不那麼重要了,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壓力也太大,過年回家一是團圓,二是放鬆,只要這兩點做到,吃什麼無所謂了。「人團圓」才是真正的團圓,真正的福氣!

你們過年都吃什麼?相比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年夜飯吧?介意分享一下嗎?


我是越南子柒,挑逗味蕾,不管飽!

2. 三十晚上都吃什麼菜

年三十晚上一般都會吃雞肉鴨肉,還有那個梅菜扣肉呀,餃子呀,魚呀意味著這個年年有餘嘛。總而言之,年三十意味著今年就要過去,一般大部分人都會守著這個年夜過新年的。

3. 大年三十吃什麼

大年三十吃團圓飯
魚圓

做魚圓首先就要先以新鮮魚肉打成魚漿,並以*肉(瘦肉、肥肉並重)、蔥、糖、醬油及一些無法透露的秘方攪拌成丸餡,再以魚漿包肉餡,捏成圓形放入水中,如此一番,一顆顆渾圓飽滿的魚圓便算捏制完成了。皮豐厚有彈性,咬一口,鮮肉汁溢出,哇!很鮮甜。

除了魚圓之外,永富福州魚圓還有個特別的羹湯——魚皮羹,湯底是以柴魚墊底熬成的清羹湯,配上的是鯊魚皮的脆衣,滑滑嫩嫩的,咬起來喀滋有聲,是一種另類羹湯!

貼餅子熬菜

玉米面加雞蛋、蘇打發好。鍋燒熱貼成餅子。排骨切塊過熱水,下油鍋抄後加水、醬油、蔥、大料、料酒煮成至五成熟,放土豆快、茄子快、豆角熬熟。
過橋米線

凡是到雲南昆明的人,都十分喜歡品嘗馳名中外的雲南風味「過橋米線」。它用料考究,製作精細,鮮美可口,細嫩香醇,頗受人們歡迎。

「過橋米線」始於清朝。相傳清光緒年間,滇南蒙自縣的南湖之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有一位名叫張浩的秀才為了趕考住在這里攻讀。她的妻子每天從家裡送飯給他吃。秀才很喜歡吃米線,其妻常為他做米線吃,但因離家較遠,而且還要過一長橋才能到達小島,飯菜送到時已經涼了。一天中午,她煮了一隻雞和米線一起入罐再燉,湯面浮了一層很厚的油,准備送給丈夫吃。她剛要出門時,突然暈倒在地,待到醒來,日已偏西,她用手摸湯罐還是熱烘烘的,連忙送去給丈夫吃,雞湯和米線仍然是熱的,丈夫吃了很滿意。究其原因是因為雞湯被厚厚的一層雞油覆蓋著,保住了熱氣。其妻從中得到啟發,後來又把*肉片、生魚片等放入湯中氽熟後,和米線一起入罐保溫。這樣秀才就能常常吃到熱米線了。「過橋米線」由此得名。

後來,建水縣李馬田鎖龍橋外有一米線館,收集和總結了當地群眾食用米線的各種烹調方法,採用湯氽米線法,很受群眾歡迎。人們常常相約過鎖龍橋吃米線,這樣「過橋米線」就更加廣泛流傳開來。
如今,它已成為聞名中外的菜品。

烤肉和饢

饢是維吾爾族最主要的麵食品,品種很多,主要有肉饢、油喀、窩窩饢、片饢和芝麻饢等。饢是在饢坑中烤制而成的,外干內酥,香味獨特。有的饢上面還有精緻的花紋,別具民族特色。烤羊肉串是新疆最有名的民族風味小吃。先把羊肉切成小塊,肥瘦搭配,穿在烤肉鐵釺子上,在專門的烤肉爐子上烤制。爐子一般是鐵皮的長槽,使用無煙煤做燃料,也有用木碳的。

烤制時,將鐵釺放在烤肉槽上,一邊用火烤,一邊撒上鹽、辣子面、孜然粉,過幾分鍾翻烤另一面。聽著烤肉師傅的吆喝,聞著烤羊肉特有的香味,你會感受到:這里的確是新疆!「朋友!再來一串?」

酸魚湯

「最白最白的,要數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數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數酸湯魚」。這首優美的苗族民歌,運用朴實而又生動的對比,贊美了鮮香美味的酸湯魚。苗族酸湯魚,是苗族人民深為喜愛的傳統佳餚之一,也為苗族聚居地區各兄弟民族共同喜愛。

主料:鮮活魚,酸湯「。

調料:糊辣椒面,鹽,木姜花末,蔥花,蒜泥等。

製法1 :蘸食。舀適量酸湯放入鍋中煮沸,用鮮活鯉魚,左手拇指卡住魚鰓,右手用刀從魚鰓與魚身連接處割一刀,約斷半邊,兩手分開刀口處,右手食指伸進魚腹取出內臟,把魚放入滾開的酸湯內,魚入鍋還要蹦跳幾下。酸湯吸入魚肚、滲透魚的各種部位,熟透起鍋前放入適量鹽、姜、蒜、生花椒和香氣濃郁的魚香菜「。用糊辣椒面、鹽、木姜花未、蔥花、蒜泥等調為蘸汁,蘸食鮮魚。魚肉鮮香,湯汁酸鮮,蘸汁糊辣,香味濃郁。

製法2 :拌食。剖魚、煮魚與上述方法相同,酸湯中放入適量鹽、花椒葉、辣椒面等調料,煮魚約且小時,把魚夾進菜缽,剔去魚刺,把糊辣椒面、鹽、蔥花、蒜泥、番茄(番茄先在火上燒,去其生味,然後剁為醬作調料)調勻,倒入魚肉拌均勻後食用。魚肉鮮香細嫩,糊辣香味濃郁。

製法3 :麻辣涼拌魚。雷山縣苗家的酸湯魚,又名涼拌麻辣色、魚剁辣子、南魚。用白菜、青菜、竹筍、孔豆等鮮菜合煮於酸湯中,水沸後放入適量自製鹽酸菜②,再沸後把取出內臟的鮮鯉魚放入菜鍋中。加蓋,文火偎至熟透,魚香四溢,把魚撈出,剔去骨刺。用糊辣椒面、花椒面、鹽、醋、醬油、細蔥、蒜泥、美末、木姜油等調勻,把魚肉拌勻,即可裝盤上桌。如用鹽酸菜烹任涼拌麻辣魚,猶如錦上添花,味更鮮美。

特點:苗族酸場魚,魚肉鮮、香、嫩,調料麻、辣、酸、威鮮明,魚湯煮的鮮菜清香爽口。1985年日本東京大學五位教授來雷山縣考察,品嘗了麻辣涼拌魚後贊不絕口,作為一種民族風味佳餚記錄下來帶回日本。

湯:苗鄉家家戶戶都有杉木做的酸湯桶或酸湯缸,煮飯時多放些水,將剛燒開的清米湯倒入桶中,來回攪幾下,天天攪,頓頓摻。放入木姜子提昧增鮮。酸湯桶應防止污染而又不密封。經兩三天發酵,變成鮮美、酸甜、純正的酸湯。魚香菜,因有魚香味而得名。菜葉大如拇指,綠色,用作調料,魚香味濃郁,能壓抑異味。魚辣寥,又名水寥,一年生草木植物。全草入葯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等作用。葉莖有辣味,烹魚可除魚腥味。木姜子,學名山蒼子,又名山雞椒,樟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木姜子狀如花椒,味辛辣,有異香。貴州人民常用作調味品。花葉和果實均含芳香油,是食用香精和化妝品香精的重要原料。

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與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並列為海南四大名產。「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汽鍋雞

汽鍋雞是雲南獨有的高級風味菜,它以烹制特殊,雞肉滋嫩、湯汁鮮美、原汁原味,芳香撲鼻、富於營養而廣為流傳,在國內外均享盛譽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的名字,是根據一百多年前天津侯家後一家包子鋪店主的乳名—— 狗不理而得。其做工極其講究,從製作包子餡,到揉面上大灶,道道工序,環環緊扣,彼此關連。做出的包子,看著像朵花,吃著滿口香,且肥而不膩,使人越吃越 愛吃。

火鍋

火鍋在廣東和香港叫做「打邊爐」,在江浙一帶稱為「暖鍋」,在四川,人們更是直截了當地稱之為「吃火鍋」。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 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眾口不再難調。

蟹粉獅子頭

製作方法:

1:*肉斬成石榴米狀 ;

2:放碗中加蔥、薑汁、蟹肉、蝦子、鹽、料酒、澱粉攪拌上勁;

3:青菜心洗凈過油碼入沙鍋內,加肉湯燒開;

4:拌好的肉擠成肉丸,碼在菜心上,再點上蟹黃,上蓋菜葉,加蓋微火2小 時即成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粉條粗圓。製作時先將米磨成粉漿,煮成半生熟粉,然後搓揉, 壓榨成圓條粉,再煮熟,最後漂水即成。經過這樣的工藝,粉質柔韌而爽口。加上特製的配料和鹵汁,風味就有些獨特了。桂林米粉以粉條細膩柔韌、鹵水鮮美而芳香,肉菜鬆脆爽口而聞名

烤鴨

烤鴨歷史悠久、蜚聲中外的北京烤鴨採用掛爐、明火燒果木的方法烤制而成。烤鴨成熟時間為45分鍾左右。其成品特點是:剛烤出的鴨子皮脂酥脆,肉質鮮嫩,飄逸著果木的清香。鴨體形態豐盈飽滿,全身呈均勻的棗紅色,油光潤澤,賞心悅目。配以荷葉餅、蔥、醬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盡

梅菜扣肉

製作方法:

主料:五花肉

配料:梅菜,料頭,姜茸,蒜茸

調料:白糖,鹽,味精,生抽,老抽

做法:將五花肉煮至筷能夠插入為佳(撈起)趁熱造色,起油鑊(冒青煙為好),投入五花肉,加蓋至皮呈金黃色(撈起)投入冷水中浸。一下(撈起)切成7公分長段,搪鑊放料頭,炒梅菜,加油,贊酒,加生抽、老抽,加一些水,鏟起,鍋,糖鑊,投扣肉,贊酒,(拋)投梅菜放一些水、鹽、生抽、白糖、味精,拋至松輕鏟起,把扣肉皮向下,扣緊圓碗底,梅菜鋪好,放入蒸蘢蒸15分鍾。蒸好團出原汁,投一些濕粉,推芡成芡汁澆在扣肉上即可。

蝦餃

製作方法:餡用料:蝦仁六兩,筍肉1/3罐切絲,煮熟肥*肉切細粒二湯匙(不吃肥肉免用)。皮用料:澄面五兩。調味:鹽半茶匙,麻油、胡椒粉各少許,糖1/4茶匙,生粉一場匙,油半湯匙。

做法:
1.蝦仁洗凈抹乾水,大隻的切粒。
2.筍絲放入鐫中,不用下油炒干水,鏟起待冷。
3.蝦仁、筍絲、肥肉加調味拌勻便成餡料。
4.有孔的蒸板播上少許油,放在蒸籠內。
5.水l1/3杯放入堡內綠至大滾,調較至最慢火,放入澄面迅速攪勻,立即離爐,蓋上慢蓋調五分鍾,倒出檯面,趁熱用力搓勻,加油半湯匙搓成軟滑之粉團。
6.把粉團搓成長條,再分成小粒搓圓,用刀按成圓形薄皮,在皮邊招約十二個小招,放入餡料包成蝦餃形,排在蒸板上,用中火煮八分鍾即熟。

靈猴獻歲賀年糕 (斤半裝 每個$45)

材料:
糯米粉 10兩
粘米粉 4兩
粟粉 4兩
椰汁 1罐
片糖 8兩
生油 1兩
清水 6兩

製法:
1. 用清水加片糖煮沸成為糖水。
2. 將糯米粉、粘米粉及粟粉攪勻,加入椰汁、片糖水及生油混和成為面漿。
3. 將面漿倒入糕盒內,入爐蒸約50分鍾便成。
鴻運當頭芋頭糕 (斤半裝 每個$58)

材料:
糯米粉 4兩
生粉 2兩
澄面 2兩
臘腸粒 2兩
蝦米(已浸好) 2兩
瑤柱(已發好) 1兩
冬菇粒(已發好) 1兩
芋頭肉 8兩
鹽、糖、雞粉 各1兩
生油 2兩
五香粉 5錢
清水 1斤

製法:
(1) 先將粘米粉、生粉及澄面加四兩水、生油和鹽、糖、雞粉一起混和。
(2) 將臘腸粒、蝦米、芋頭肉及冬菇粒一起飛水。
(3) 將餘下的12兩清水煮沸加入(2),待再滾起時才加入瑤柱。
(4) 將(3)倒入(1)之面漿內,攪勻後將之倒入糕盒內,入爐蒸約50分鍾便成
天津大麻花

什錦夾餡麻花是天津著名風味食品。金黃色像一根棍形的麻花,夾著冰糖塊, 上面撒著青紅絲和瓜條等小料,散發著香甜的桂花味。即使放上個把月,吃時仍然酥脆可口。買幾根麻花送人,成了天津人的一種習俗。

冰糖葫蘆

北京的冰糖葫蘆以東安市場和廠甸一帶,品種最多,質量最好。逛廠甸的人都愛買兩串帶回去。《京華春夢錄》記敘:「歲朝之游,向集廠甸」,「迨興闌游倦,買步偕返,則必購相生紙花,及大串糖葫蘆,插於車旁,疾駛過市,途人見之,咸知為廠甸游歸也。」

酥皮雞餃

製作方法:

材料:雞肉、油酥面團、料酒、蛋清、豆粉、冬筍小片、蔥白花、胡椒粉、味精及鹽。

步驟:將嫩雞肉切成小片,加鹽和料酒碼味後,放蛋清豆粉上漿,入溫*油鍋內炒熟起鍋,加入冬筍小片、蔥白花、胡椒粉、味精及鹽拌合為餡;油酥面團起酥為皮料,每15克一個壓成麵皮,包入餡心成半圓形,圓弧部用手鎖成繩邊,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取出即成。 風味:色澤金黃,形態美觀,皮料酥香,餡鮮味美。

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獨有的大眾食品,以「蔡林記」的最為地道。「蔡林記」熱乾麵,選用優質麵粉精心加工,配上特色佐料製成,色澤金黃油潤,香氣滿堂,味濃而不膩,令人百吃不厭。

油湯圓

原料:黑芝麻粉5OO克,*板油丁75O克,綿白糖1OOO克,水磨粉1OOO克。

做法:1、將白糖、芝麻粉與板油丁拌勻揉透,再搓成1O克左右的小圓子,即成餡心;將水磨粉加水揉透,摘成小粉團,搓圓,捏成鍋子形,包入餡心,捏攏收口,成生坯;

2、將生坯放入沸水鍋內煮熟。

青團

清潤可口的青團是上海的特色名小吃,香甜軟滑。

豆皮

原為民間小吃,老通城酒樓創建於1931年,其豆皮根據傳統做法,博採眾長, 以豆,米、漿拌雞蛋做皮,以糯米為餡,色澤金黃透亮,外脆內嫩,以其獨特風味遠近聞名。因餡內包以*腿肉、玉片等得名三鮮豆皮,後經改進形成多種口味的豆皮。

4. 年夜飯有哪些吃的

年夜飯(the dinner on new year's evening )又稱團圓飯。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麵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麵、葷面、掛面…… 元宵,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裡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現在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我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團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條和燉肉,初二才吃餃子。 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 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 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時來臨之意。 年糕: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關東年夜飯:保留古風俗 漢滿互影響 我國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余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曹保明介紹說:「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關東老百姓始終有「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布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東北的許多農家,年夜飯依然保持著古時的許多風俗,如吃飯前祭祖,放鞭炮,吃餃子等。但由於近年來年夜飯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學認為:「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它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和溫情中。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准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告訴記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台」。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朝鮮族:「歲酒」和「德固」占據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地區,春節也是朝鮮族的傳統的和最重要的節日。朝鮮族的年夜飯有著自己傳統的食品和特色。 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朝鮮族的年夜飯豐常豐富,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有的人家甚至達上百個。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歲酒』和『德固』二種。」 春節前夕,記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各鄉村看到,很多朝鮮族村民都在釀造「歲酒」。今年52歲的金真實是琿春市密江鄉的村民,她告訴記者,朝鮮族在年夜飯有喝「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葯材,是一種葯酒。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 一頓年夜飯一生母子情 金真實介紹說,「德固」是一種湯餅,就是將大米面和好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野雞、牛肉湯鍋中,吃時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記者了解到,在年三十那天,朝鮮族婦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大多數家庭從一大早就開始做打糕。「盡管現在有賣做打糕的機器,但我們還是喜歡用打糕槌自己動手做,因為感覺味道還是不一樣。」朝鮮族村民朴英子說。 金真實說,除夕夜自己一家十幾口都圍在一起吃年夜飯,是非常幸福的時刻。他們全家都會守歲通宵達旦。與漢族不同的是,朝鮮族大年夜這頓飯會載歌載舞,伴著朝鮮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迎接新年的到來。 外國年夜飯風俗 印度:餓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這天實行禁食,從凌晨直到午夜止。過了午夜各家才品嘗准備好的飯菜,互相祝賀新年。 匈牙利:忌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打掃煙囪工人」當然是除舊的象徵,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慶。人們在形象上敬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保加利亞:打噴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亞人家裡吃年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於是主人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隻羊,第一頭小牛,或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這個噴嚏打得有多值! 法國:存酒喝光 法國人有一種迷信,認為除夕家中如有剩酒,來年會交厄運。只有乾乾凈凈,才能迎來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精光。 波蘭:吃青菜 波蘭少女在過新年時,要穿上特別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據說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煙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將年終最後5天定為「冷食日」。這5天,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庶民百姓,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時鍾聲響後,才能開始點火烹煮佳餚,大擺宴席歡度新年。 馬達加斯加:忌吃肉 在馬達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時間內不準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類。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雞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贈送雞腿,表示關心和友誼。 越南:禁止喝湯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並打一桶水煮年飯。煮好後,先祭奠祖宗,然後全家吃年夜飯。吃這頓飯時,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關東年夜飯:保留古風俗 漢滿互影響 我國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余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曹保明介紹說:「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關東老百姓始終有「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布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東北的許多農家,年夜飯依然保持著古時的許多風俗,如吃飯前祭祖,放鞭炮,吃餃子等。但由於近年來年夜飯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學認為:「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它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和溫情中。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准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告訴記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台」。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朝鮮族:「歲酒」和「德固」占據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地區,春節也是朝鮮族的傳統的和最重要的節日。朝鮮族的年夜飯有著自己傳統的食品和特色。 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朝鮮族的年夜飯豐常豐富,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有的人家甚至達上百個。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歲酒』和『德固』二種。」 春節前夕,記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各鄉村看到,很多朝鮮族村民都在釀造「歲酒」。今年52歲的金真實是琿春市密江鄉的村民,她告訴記者,朝鮮族在年夜飯有喝「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葯材,是一種葯酒。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 一頓年夜飯一生母子情 金真實介紹說,「德固」是一種湯餅,就是將大米面和好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野雞、牛肉湯鍋中,吃時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記者了解到,在年三十那天,朝鮮族婦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大多數家庭從一大早就開始做打糕。「盡管現在有賣做打糕的機器,但我們還是喜歡用打糕槌自己動手做,因為感覺味道還是不一樣。」朝鮮族村民朴英子說。 金真實說,除夕夜自己一家十幾口都圍在一起吃年夜飯,是非常幸福的時刻。他們全家都會守歲通宵達旦。與漢族不同的是,朝鮮族大年夜這頓飯會載歌載舞,伴著朝鮮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迎接新年的到來。 外國年夜飯風俗 印度:餓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這天實行禁食,從凌晨直到午夜止。過了午夜各家才品嘗准備好的飯菜,互相祝賀新年。 匈牙利:忌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打掃煙囪工人」當然是除舊的象徵,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慶。人們在形象上敬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保加利亞:打噴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亞人家裡吃年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於是主人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隻羊,第一頭小牛,或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這個噴嚏打得有多值! 法國:存酒喝光 法國人有一種迷信,認為除夕家中如有剩酒,來年會交厄運。只有乾乾凈凈,才能迎來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精光。 波蘭:吃青菜 波蘭少女在過新年時,要穿上特別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據說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煙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將年終最後5天定為「冷食日」。這5天,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庶民百姓,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時鍾聲響後,才能開始點火烹煮佳餚,大擺宴席歡度新年。 馬達加斯加:忌吃肉 在馬達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時間內不準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類。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雞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贈送雞腿,表示關心和友誼。 越南:禁止喝湯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並打一桶水煮年飯。煮好後,先祭奠祖宗,然後全家吃年夜飯。吃這頓飯時,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5. 中國南北各地團圓飯的風俗是什麼

吃過了除夕的年夜飯,就是新年了。大年初一吃什麼,全國各地習慣不同。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台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江南風俗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魚(余)」。
北京風俗
北京民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灶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中國南北各地團圓飯的風俗:
團圓飯是中國人最看重的企盼家人團聚過年、來年平安的盛宴。又叫「年夜飯」、「團年飯」。 歷史學家和民俗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華夏民族「過大年」的習俗,保守的說法至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了,而除夕之夜守歲吃「團圓飯」的習俗是過年中富有標志性的活動之一。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家人的團聚能夠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一家大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是一種幸福的時光。
同樣吃「團圓飯」,全國各地的習慣也不盡相同,南方和北方也有明顯的差別。傳統的「團圓飯」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佳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稱長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還有一隻餃子中放一枚硬幣,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現在的「團圓飯」就更加豐富啦,桌上的大菜、冷盤、熱炒、點心,抑或是各種各樣的吃食,既豐盛可口又各具美好的寓意。
在我國的南方,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象徵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個好彩頭;更有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年夜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魚(余)」。除夕夜,即使不會喝酒的人,也要多少喝一點。
而在我國的北方,「團圓飯」中必不可少的如年糕、餃子、團圓餅、雞、魚、合菜、南瓜、芋頭、炒花生、隔年菜之類,可謂應有盡有,每一種食品都有一個美好的寓意,或祝福闔家團圓,或寄託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希冀,或象徵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或祝願家人身體健康、諸事如意等等,年糕必須是用粘性小黃米加工而成的,象徵美好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以及「步步高升」之意;餃子自不必說,但除夕夜的餃子里要包上各種各樣的吉祥物,如硬幣、大棗、栗子、花生、糖塊之類,而每一種物品都有一個美好的、足以鼓舞人們樂觀向上的象徵意義;雞與「吉」諧音,象徵吉祥如意;用魚做成的菜餚是不可少的,這也是人人皆知的,有「年年有餘財」的美好期冀。更有許多家庭把長長的帶魚,不施刀工一圈圈把它圈擺在碗里蒸熟,謂之「圈福」;南瓜,民間譽為「金瓜」,主婦們在切南瓜的時候,嘴裡還要念念有詞,不過是一些祈望來年發財之類的吉祥民謠,其寓意不言自明;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團圓餅」,這「團圓餅」是用一般的發酵面團加工而成的,餅中間的夾層里放上大棗、紅糖之類,餅的上面按家裡人的屬相做成雞、狗、龍、虎等的形象,年前蒸熟,於除夕夜食用,每人把屬於自己屬相部分的餅吃掉,以示闔家團圓,象徵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團團圓圓,美美滿滿。
由此來看,傳統的「團圓飯」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食品的運用考慮的主要是它們的美好寓意,人們既是在享受著滿桌的佳餚盛饌,更是在享受著那份歡樂與喜慶的氣氛。家家戶戶都藉助「團圓飯」中的種種食品來表達人們對家運興旺和美滿生活的祈望,表徵了華夏民族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團圓飯」雖然是過年中的飲食活動,其實它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吃」的范疇,而上升為一種文化娛樂與精神審美活動。確切地說,「團圓飯」是過年中人們藉助飲食活動來表達華夏民族群體文化心理的一種方式。因此,我們說「團圓飯」首先是一個年節文化的載體,它承載的是數千年華夏民族「年文化」的文明積淀與文化蘊涵。 春節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視頻]農歷二十三祭灶王 [視頻]灶也是家的象徵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視頻]農歷二十四為什麼要掃房子?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春聯的變遷 [視頻]為什麼要貼春聯? 春聯是怎麼來的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葯配製的葯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後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壓歲錢」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在中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製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葯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葯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春節團拜(《俊傑在位》)

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春節團拜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春節習俗。過去,拜年的人要圍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見,不至於拜不到。現在,每年春節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都要舉行春節團拜會,屆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全國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拜年,並與各界人士歡聚一堂,辭舊迎新,共慶新春。

如今,信息社會,拜年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傳統的團拜、登門拜訪依然沿襲,但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上拜年等新興拜年方式也愈來愈時興。這些方式雖然不如登門拜年直觀、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們可以更隨意、更恰當地把握拜年時間,適合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節奏,是古老的年節民俗與現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結合的產物。同時,簡訊拜年把拜年內容與優美詩意的文采、真誠幽默的情感巧妙精緻地結合,內容極富個性,或輕松幽默、或充滿情趣、或極富哲理、或諄諄教誨、或溫馨浪漫、或真誠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實,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無論拜年形式怎麼變化,發自人們內心的春節祝願和祝福是永遠不變的。 拜年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大年初一拜年中國民間大體有四種形式

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源於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於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朴、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緻,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6. 想知道各個地方過年有什麼習俗

各地區春節的習俗:

一、黑龍江: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二、江蘇:處處聚財尋「元寶」

蘇州人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三、浙江:大年初一「慶田蠶」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初一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寧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四、廣東:拜年是一場換橘運動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復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

五、老北京:吃法講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六、山西:年飯不說話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七、遼寧:難忘農村的血腸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歷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

7. 年夜飯是什麼意思

年夜飯,是春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寓意。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長久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一年一次的年夜飯,是全家都要動員的大餐,家家戶戶都會擺上平日里捨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這也是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許。年夜飯,吃的是喜悅,品的是親情,縷縷飯香中聞到的是家的味道。

8. 越南農村吃什麼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泛泛,越南人也是人,當然是吃各種食物。
再往小點說就是各類穀物和蔬菜水果
如果說越南人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那當然是熱帶特色的水果很多,酸菜也是有的,沿海的海鮮當然不會少。不過越南也有南北方,就像中國一樣,你說中國人都吃什麼?恐怕沒法回答吧?就算是年三十晚上,也未必都吃餃子,南方人就不吃。

9. 請問各國在吃年夜飯時都有什麼食俗

祭 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返回

掃 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倖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返回

春 聯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返回

年 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卧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於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
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於此。因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返回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麼製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葯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葯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葯,告訴大家以葯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後,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葯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返回

守 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返回

爆 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說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 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里,大戶人家懸燈結綵。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返回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td>

閱讀全文

與越南大年三十晚上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球員穿什麼衣服出征 瀏覽:82
隱適美中國公司怎麼樣 瀏覽:79
在義大利釣魚證怎麼辦理 瀏覽:669
中國如何使用魔法 瀏覽:85
英國一年半碩士多少錢 瀏覽:288
為什麼英國人頭發是黑的 瀏覽:20
印度黑客叫什麼 瀏覽:945
義大利面是怎麼變硬的 瀏覽:576
越南女人為什麼要生孩子 瀏覽:555
歷史上有哪些印度公司 瀏覽:859
中國哪個市最富裕排名2020 瀏覽:643
印尼和印台哪裡賣 瀏覽:134
哪個朝代統治過印度 瀏覽:563
特朗普怎麼不打伊朗了 瀏覽:811
英國最旺的五行屬什麼 瀏覽:906
中國股票證券交易所都在哪裡 瀏覽:711
伊朗烤肉串怎麼樣 瀏覽:679
小度中國和印度哪個 瀏覽:27
世界上哪個國家是中國人的後代 瀏覽:862
伊朗領導層是怎麼分布的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