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南戰役為什麼爆發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越南戰爭
自從一九四五年來越戰可分成下述階段
1.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四年的法越盟軍作戰
2.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美軍介入越戰
3.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越南化
4. 一九七九年中越共邊境戰爭
大事記要
1.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胡志明宣布獨立
2.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法越戰爭爆發
3. 一九五四年五月奠邊府法軍向越盟投降
4. 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簽署日內瓦協議
5.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六日越南共和國成立
6. 一九六三年十一日一日西貢發生政變
7. 一九六四年八月三日發生東京灣事件
8. 一九六八年一月卅日越共發動第一次春季攻勢
9. 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五日尼克森實施越戰
10. 一九七0年五月一日美越軍進入高棉越南化政策
11. 一九七二年三月越共發動第二次春季作戰
12. 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簽署巴黎和約攻勢
13. 一九七五年一月七日越共再度發動攻勢
14.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阮文紹決定放棄中央高地
15. 一九七五年四月卅日越南淪亡
2. 越南境內有哪些國際機場
越南境內有24個機場,僅有三個國際機場,但其它機場也有國際航班。
國際機場:
胡志明SGN,HO CHI MINH CITY AIRPORT
河內HAN,NOIBAI AIRPORT
海防HPH,CATBI AIRPORT
2005年,新山國際機場占越南航空乘客50%(700萬)。該機場由法國人建築,越南戰爭時期曾被美國擴建為空軍基地(Tan Son Nhut Air Base)。
目前該機場新客運大樓已完成,並於2007年8月開始試營運,每年客運量可達800萬至1000萬人次,新大樓啟用後將會是國際航線專用的客運大樓。2010年後,距胡志明市東北40公里的隆城國際機場將落成,屆時新山國際機場將成為國內機場。
3. 中國南海六個機場是誰建了,又是怎麼被越南台灣菲律賓給控制的
中國實際控制9個島礁 其中中國大陸控制永暑礁、赤瓜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華陽礁、美濟礁等7個島礁,中國台灣控制太平島、中洲島兩個島。 越南佔領29個島嶼和珊瑚礁 鴻庥島、南威島、景宏島、南子島、敦謙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沙洲)、畢生礁(沙洲)、柏礁、西礁(沙洲)、無乜礁、日積礁、大現礁、六門礁、東礁、南華礁、舶蘭礁、奈羅礁、鬼喊礁、瓊礁、廣雅灘、蓬勃堡、萬安灘、西衛灘、人駿灘、奧南暗沙、金盾暗沙。 菲律賓佔領8個島嶼 馬歡島、南鑰島、中業島、西月島、北子島、費信島、雙黃沙洲、司令礁(沙洲) 馬來西亞佔領3個島嶼 1978年馬來西亞派一支小型艦隊到南沙群島南端的部分島礁來活動,並樹立「主權碑」。1979年馬來西亞出版新地圖,將上述島礁和南沙2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入其版圖。1980年馬來西亞政府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汶萊佔領1個島嶼 汶萊對外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並發行了標明海域管轄范圍的新地圖。汶萊聲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並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4. 有關航空問題!
◇1901年--1910年◇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性情孤僻的羅伯特•戈達德用復雜的計算說明,登月火箭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戈達德」這個名字在美洲大陸很快傳為笑柄。戈達德在姨媽的農場里深居簡出,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點燃了歷史上第一支液體驅動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爾納的專家兼物理學家海爾曼•奧伯特發表了一本長達92頁、公式連篇的小冊子。他想使這本名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冊子成為宇航的初級課本。
奧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飛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驅動氣體要快,「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一種效率特別高的飛行器,它能輕而易舉地飛抵另一個陌生的天體」。他畫出一張包括太空導彈的宇航站的草圖。似乎很自然,這個宇航幻想家也已考慮建造一個太空鏡。奧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興趣。當時人類似乎只有一個願望——離開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輕的蘇聯成立了第一個宇航組織。該組織不久後便成為紅軍的一個分支機構,因為在火星上建立共產主義之前,工程師要研製軍用導彈,以維護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國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奧伯特曾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該片的拍攝。觀眾中坐著一位名為布勞恩的高年級學生和內貝爾、維利•萊和克勞斯•里德爾先生。他們聯合組成了「宇航協會」,過著僧侶般嚴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後,他們在柏林的賴尼肯多夫「火箭發射地」試驗噴氣式火箭,並計算出飛往火星的拋物線。陸軍武器局的兩位工程師瓦爾特•多恩貝格爾和卡爾•貝克爾裝扮成老百姓參加了該協會。從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國成為機密。
1937年,韋恩赫爾•馮•布勞恩成了新建的佩訥明德陸軍研究所的技術主任。該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羅的海烏瑟多姆島上的一座綜合性大樓,它由裝配車間、實驗台和發射裝置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盡快研製出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恰好在1939年秋天,這些工程師成功地把配有控制儀器的「Aggregat5」(A5)號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據說它裝有一種控制裝置,能射中地面目標。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號導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此後的V2導彈彈身上畫上了傳說中的「月亮夫人」。它飛到了90公里的高度。「Aggregat 4」號導彈是個「原始細胞」,由此生長出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導彈和宇宙空間計劃。這些計劃給本世紀剩餘的日子打上了烙印,為人類的自我毀滅提供了可能。
佩訥明德基地表明,這樣高度綜合的導彈技術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財政支持,這只能由國家來提供——也就是由軍方來承擔。布勞恩後來解釋說,他參迦納粹黨、並於1940年成為黨衛軍沖鋒隊小隊長是為了能夠繼續發展導彈計劃。
對能工巧匠來說,佩訥明德是個天堂。最優秀的工程師雲集此地,能夠立即把他們的圖紙轉化為成品。這里有風洞和實驗室,並研製出第一枚巡航導彈、第一個電子模擬計算器,完善了陀螺儀控制技術、無線通訊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當第一枚「報復性武器」V2導彈擊中倫敦時,佩訥明德人捧著香檳碰杯。在戰爭末期,總共6000枚V2導彈中大約有一半被發射到安特衛普、倫敦、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計V2導彈使12685人喪命,其中三分之二為平民。在希特勒死後兩天,這些工程師決定向美國人投誠。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加利福尼亞的蘭德軍事研究所專家認為,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將「在軍事和科學方面都成為領袖國家」。這就是美國對塔斯社於1957年10月4日報道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一號——第一顆進入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感到震驚的原因。美國當時還在忙於改建「紅石地地短程戰術導彈」,以便能從土耳其向蘇聯發射核彈頭。美國的衛星計劃也還在制定之中。現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為世界共產主義服務。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說,美國輸掉了這場「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直到里根總統任命他為「星球大戰計劃」的顧問,他的心情才恢復了平靜。
圍繞爭奪太空優勢的競爭進入了重要關頭。坐落於哈薩克草原上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技術人員竭盡所能使美國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們把一條名為「萊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繞地球運行的軌道;而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先鋒」號從一米半的高度墜落到發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敗的次日,肯尼迪總統下令起草一份報告。報告聽上去顯得相當絕望:「是否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有希望出現的戲劇性轉折——使我們取勝的太空計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說,「在60年代結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條旗插到這塊無生命的石頭星球上的計劃將花費250億美元。國會批准了這項計劃,同時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際戰略導彈」和656枚「北極星中遠程戰略潛艇核導彈」。登月競爭就此展開。在「阿波羅」計劃達到高潮時,共有50萬人參與了這個行動。為了節省時間,美國航天局把起飛試驗的次數限制到了最低點。「雙子星座」號載人飛船試驗了對接技術和控制技術;「徘徊者」號和「月球軌道器」號在月球表面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阿波羅8」號成功地圍繞月球飛行。宇航員在1968年聖誕節向人類奉送了《創世紀》中的詩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幸運地在月球上降落,這成為本世紀第一次通過電視對全球轉播的事件。
宇宙空間歷史學家威廉•伯羅斯在撰寫「阿波羅」計劃時說:「這次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的動機是完全錯誤的。但這仍然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是這個千年的奧德賽傳奇。」馮•布勞恩興高采烈地說:「我們知道,取得太空的領導權就意味著在地球上取得領導權。」
6次成功的「阿波羅」登陸帶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學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類乘坐登月飛船在月球上閑逛,並認識到月球上實在沒有可供發現的東西和很少有夢寐以求的東西。為什麼要把錢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戰爭和差點釀成一場災難的「阿波羅13」號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擔心再次遭到失敗。因此最後3次「阿波羅」任務被削減掉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預算也逐漸削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蘇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絕密文件制定了飛向月球的載人飛行計劃。但是,飛船的研製進展異常緩慢。蘇聯迅速失去同美國在太空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魯曉夫擔任國家領導人後,美國人實現了飛向月球的計劃,而「聯盟號」的起飛則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宇航員遇難身亡。1968年10月,發射了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格奧爾基•別列戈沃伊應當乘次日發射的「聯盟-3號」上天,與其對接,但別列戈沃伊沒有能夠通過手動完成對接……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沙塔羅夫乘坐的第一艘飛船「聯盟-4號」的起飛時間定在一個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飛時,發送裝置突然顯示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飛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聯盟-4號」順利起飛。15日,葉利謝耶夫、赫魯諾夫和沃雷諾夫三人乘坐的「聯盟-5號」又出現故障。這第二艘飛船的起飛同「聯盟-4號」在拜科努爾上空飛行的時間密切相關,推遲發射就等於宣布整個計劃失敗。發射場幾名軍事專家提出更換損壞部件,並保證要在發射前完成。拜科努爾發射場正值嚴冬。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用創紀錄的時間完成了更換工作……飛船相互靠近是通過自動裝置實現的。而在100米處,宇航員需要手動靠攏和對接。一切都很順利。宇航員赫魯諾夫第一個小心地鑽出狹窄的艙口,看了看周圍,抓住飛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對接起來的「聯盟-4號」。他水平姿勢飄浮起來,雙腳碰不到飛船外面的物體。一根長繩把他系在「聯盟-5號」上。
葉利謝耶夫隨後也進入了「聯盟-4號」。太空中的工作持續了37分鍾。飛船在對接狀態運行了四個半小時。1月17日,「聯盟-4號」返回地面。
沃雷諾夫應當駕駛「聯盟-5號」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打開制動發動機前出現了第一個問題。他應當看到浮動的地球,應當弄清楚飛船是否轉動,是否處於正確的位置。否則,發動機如果沒有處於逆行方向,打開它不僅不會制動,而且還會加速,那樣的話宇航員就要永遠呆在太空中了。當時發現,由於彈道的錯誤,飛船比預定時間提前進入夜間。沃雷諾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確定飛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確。他只好放棄了降落。
飛行指揮中心建議,在下一圈飛行時人工調整飛船方向。沃雷諾夫輕松地做到了這一點,發動機適時啟動,「聯盟-5號」終於飛向地球。六分鍾後,降落設備就要脫離日常生活艙和儀器設備艙了。可宇航員突然聽到頭上一聲巨響,艙口上面的橫梁彎曲,艙口出現縫隙,這足以使艙內氣壓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到了聳立的天線。這意味著,沒有脫離龐大的儀器設備艙。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大氣層必死無疑。
當進入大氣層後,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見一道火光。艙內冒出黑煙,充滿了焦味。飛船旋轉著,他一會兒看到太陽,一會兒看到地球……突然又響起爆炸聲。飛船旋轉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圍之中。
爆炸終於使降落裝置離開儀器設備艙。這時離地球還有90來公里。
降落是在嚴重超負荷和瘋狂旋轉中進行的。醫生後來都感到驚奇:人的機體怎能承受這一切,為什麼沒有出現腦溢血。接著傳出啪啪的響聲,就是說,該打開降落傘了。但沃雷諾夫知道,在旋轉時,傘繩會纏在一起,傘頂不會張開,飛船將像石頭那樣落在地上。這一次他太走運了:傘繩雖然打了擰,但飛船頓了一下,開始朝另一個方向轉,降落傘終於打開了。沃雷諾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後,把精力集中於裝配載人空間站。蘇聯的第一代空間站為「禮炮」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軌道空間站。 1971年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被送入軌道,在返航途中壓力閥提前打開,導致3名宇航員喪生。之後,蘇聯「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和「禮炮-5」號5個空間站。它們每個的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介面,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在此類空間站上,宇航員連續停留最長的時間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間站為「禮炮-6」號及「禮炮-7」號。它們的對介面增加到兩個,可同時把載人和載貨用的飛船分開,載人用「聯盟」號,載貨用「進步」號貨運飛船。
「禮炮-7」號軌道科學站於1982年4月19日發射,發射時不載人,宇航員和給養分別由載人飛機和貨運飛船與其對接供給。人在「禮炮-7」號上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為211天。「禮炮-7」號全長約15米,重約20噸,前後各有一個與飛船對接的艙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備有變軌發動機,能提高軌道高度,保證長期運行。擁有3個密封艙和2個非密封艙,密封艙的最大直徑為4米多,艙內明亮、舒適、供水充足,保證宇航員長時間在空間站停留。「禮炮-7號」在總共4年多的飛行中,先後有10批國內外宇航員在站上工作,累計800餘天,獲得大量科學資料和圖片,並生產出第一批太空製造的優質單晶,其中最長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組成的三人乘員組連續飛行237天,創宇航史上載人飛行的最高紀錄。1986年8月,「禮炮-7號」軌道站停止載人飛行,它與相接的「宇宙-1686號」衛星聯合體轉入更高的軌道上運行。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然而蘇聯解體後,從解體中獨立的俄羅斯多年來政治上一直動盪、生產機制不暢、經濟異常困難,以至於支撐不起尚處於「可靠狀態」的「和平」號軌道站的運行。「和平」號軌道站是俄羅斯人的驕傲,為支持其運行,俄國內成立了保留「和平」號人民募捐基金會,並在上個月進行了以募捐為目的的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汽車拉力賽,然而所得款項寥寥無幾。「和平」號最終的命運是被迫下崗。
1981年4月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起飛,全美國都為之驕傲。美國航天局向國會兜售這項計劃時稱,它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太空太空梭」,能節省費用,但該計劃的實際花費達到了天文數字——100億美元。此後,美國的太空梭頻繁起飛,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務,比如衛星發射、太空實驗等等。而蘇聯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buran)」號,而且這架太空梭還是在無人駕駛狀態下升空的。
不過,美國的太空梭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當年1月28日上午,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架上升空,73秒種後突然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太空梭被炸成碎片墜入大西洋,機長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37歲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從11416位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美國第一位參加航天飛行的普通公民。這是「挑戰者」號的第10次飛行,也是美國太空梭的第25次飛行。1月31日,1.5萬名航天工作者冒著寒風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為失事的7名機組人員舉行了追悼儀式。里根總統出席追悼儀式並慰問了遇難者的家屬。2月3日,里根總統下令成立一個由13人組成的總統調查委員會,調查太空梭失事的原因。由前國務卿羅傑斯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在4個月的調查中,訪問了160人,舉行了35次調查會議,搜集了6萬3千份文件和數百幅照片。6月9日調查委員會正式向里根總統提出長達256頁的調查報告。據調查,「挑戰者」號爆炸原因是右側助推火箭存在問題,發射時氣溫過低,寒冷的氣溫對火箭墊圈產生了影響,導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1993年柯林頓政府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計劃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把美國在航天領域內的對手俄羅斯拉進來,再聯合日本、歐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為夥伴共同籌建。美國吸引俄羅斯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可謂老謀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羅斯現成的硬體及載人航天技術和經驗,降低空間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羅斯航天技術的擴散,可謂「一箭雙雕」。
而繼承了蘇聯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羅斯則由於國內政局動盪,經濟困難,已無力獨自開展大規模的航天活動,所以也樂意與美國聯手建造空間站。這樣,兩個冷戰時期的宿敵決定攜手起來共建國際空間站。經過5年准備,空間站於1998年底正式「開工」興建。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2004年建成,完工後由6個實驗艙(美國一個、歐洲航天局一個、俄羅斯三個)、一個居住艙、兩個連接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站上居住艙容積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人類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太空中飛翔。而20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的風箏,雖然不能把人帶上太空,但它確實可以稱為飛機的鼻祖。
本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就是萊特兄弟。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確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
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駕 駛他們製造的飛行器員進行首次持續的、
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展覽會上,有一架飛機在表演時墜毀。駕駛員被拋出燃燒的機艙。但是,這架飛機卻引起人們很大關注。因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發動機。設計者就是飛機駕駛員本人,他是羅馬尼亞人,名叫亨利•科安達,畢業於法國高等技術學校。他設計的發動機是用一台50馬力的發動機使風扇向後推動空氣,同時增設一個加力燃燒室,使燃氣在尾噴管中充分膨脹,以此來增大反推力。這就是最早的噴氣發動機。
本世紀30年代後期,活塞驅動的螺旋槳飛機的最大平飛時速已達到700公里,俯沖時已接近音速。音障的問題日益突出。前蘇、英、美、德、意等國大力開展了噴氣發動機的研究工作。德國設計師,奧安在新型發動機研製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奧安獲得離心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專利。1939年8月27日奧安使用他的發動機製成He-178噴氣式飛機。
噴氣發動機研製出之後,科學家們就進一步讓飛機進行突破音障的飛行,經過10多年之後這項工作終於被美國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桑格菲爾地區,貝爾公司試飛能沖破音障的飛機。上午10時一架巨大的B-29轟炸機,在機艙下懸掛著一駕造型奇特的小飛機起飛了。這架小飛機命名為X-1火箭飛機。X-1飛機裝有4台火箭發動機,總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險的液氫和酒精。當B-29轟炸機把它從空中放下的時候,它的4台火箭發動機相繼點火,聲如雷鳴。當飛機發動機啟動1分28秒後,馬赫數達到1�0,飛機達到了音速。這時X-1飛機的燃料幾乎用盡,速度變得更快,達到馬赫數1�06,這時的高度是13000米。盡管試飛成功,但由於X-1飛機不是靠自身的動力起飛升空,這個紀錄沒有被承認。
飛機的發明,使人們在普遍受益的情況下又產生了新的不滿足。飛機起飛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應的跑道和機場。這就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有人開始探索可以進行垂直起落的飛行器,通稱直升機。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型直升機誕生,它是美國工程師西科斯基研製成功的VS-300直升機。西科斯基原籍俄國,1930年移居美國,他製造的VS-300直升機,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槳,後來經過多次試飛,將3副尾槳變成1副,這架實用型直升機從而成為現代直升機的鼻祖。
世界上第一架使用型直升機
VS-300直升機誕生之後,影響巨大,尤其是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直升機的製造技術發展迅猛。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機的動力裝置處在活塞式發動機時期,此後就進入了噴氣渦輪軸時期。旋翼材料結構技術也經歷了幾個階段;40年代至50年代為金屬木翼混合結構,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為金屬結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為玻璃纖維結構,7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成為新型復合材料結構。
本世紀20年代飛機開始載運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美國開始把大量的運輸機改裝成為客機。6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大型運輸機和超音速運輸機,逐漸推廣使用渦輪風扇發動機。著名的有前蘇聯生產的安-22、伊爾-76;美國生產的C-141、C-5A、波音-747;法國的空中客車等。超音速運輸機有英法聯合研製的「協和」式和原蘇聯的圖-144。然而,超音速客機的發展並不樂觀。「協和」式飛機售價過高,影響效益,因而已於80年代停止生產。前蘇聯的圖-144也因為同樣的原因也在80年代停航。
第一架民航機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運載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由於發明了飛機,人類環球旅行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旅行是16世紀完成的。當時,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足足用了 3年時間,才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環繞地球一周,回到西班牙。19世紀末,一個法國人乘火車環球旅行一周,也花費了43天的時間。飛機發明以後,人們在1949年又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一架B—50型轟炸機,經過4次漂亮的空中加油,僅僅用了94個小時,便繞地球一周,飛行 37700公里。強中更有強中手。超音速飛機問世以後,人們飛得更高更快。1979年,英國人普斯貝特只用14個小時零6分鍾,就飛行36900公里,環繞地球一周。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就可以飛到地球的各個角落,這對於生活在20世紀以前的人類來說,難道不是一個人間奇跡嗎?
A330-200空中客車
錯綜復雜的空中航線把世界各國連接起來,為人們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運。早在本世紀20年代,航空運輸就開設了定期航班,運送旅客和郵件。如今,空中航線更是四通八達,人們隨時都會看見銀色的飛機,如同一隻大鳥,在蔚藍的天空中一掠而過。對於現代人來說,早晨還在北京,下午已毫無倦意地出現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這已經是十分平常的事了。而在20世紀以前則是不可思議的。從此,險峻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大洋再不會讓人望而生畏。一隻只銀燕把不同地區的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不斷地交流,人們播種友誼,傳達信息,達到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促進,共同推進人類的文明。
飛機的發明也使航空運輸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許多為工業發展所需的種種原料擁有了新的來源和渠道,大大減輕了人們對當地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特別是超音速飛機誕生以後,空中運輸更加興旺。那些不宜長時間運輸的牲畜和難以長期保存的美味食品,也可以乘坐飛機而跨越五湖四海,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5. 越南航空的簡要介紹
越航的前身是越南民用航空局,1996年正式成立越南航空總公司。越南航空公司(Vietnam Airlines;中文簡稱: 越航)也稱為越南國家航空公司(越南語:Tổng công ty Hàng không Quốc gia Việt Nam, 可譯為: 越南國家航空總公司)。
越航由越南政府完全擁有。越航於2010年6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三大航空聯盟組織之一——天合聯盟,越航因此成為東南亞第一家加入天合聯盟的航空公司,為該行業在東南亞地區的先驅。
1995年,越南在整合原有20多家航空運輸和服務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越南航空總公司,擁有平均機齡不足10年的飛機43架,開通了國內16個城市的23條航線和國外26個城市的41條航線,並在各國設立28個辦事處和1000多個代理點,運輸能力和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越航於2004年公布了越航2005—2010年的5年戰略規劃:到2010年,公司將擁有各類飛機73架,年客運量達到1200萬人次,貨運量20?5萬噸。按照規劃,越航還將於2008年進行股份制改革,吸收外部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增強企業競爭力。
改革開放後越南的經濟不斷發展,對外商務、旅遊、文化交流等活動日益頻繁,越南航空也迎來一輪快速發展的好時期,僅2005年越航就運送旅客600萬人次以上。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越航在積極推動購買新飛機、改善機場設施等硬體建設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推行服務多元化、拓展國際合作空間以及改善航空餐飲和娛樂項目等軟體建設。
根據商務旅客和旅行團逐漸增多的特點,越航的服務也逐漸多樣化,其中包括主動上門推銷航線、積分送里程以及坐飛機送飯店消費等。在國際航空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越航越來越重視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僅在亞洲,越航就已經與中國、日本、東盟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公司進行了接觸交流,計劃在更廣泛的領域進行合作,其中與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在往返廣州—河內—胡志明市的航線上實行「代碼共享」以及座位共享等合作已經逐步展開。在航空飲食上,越航也不斷改進提高,不但提供亞洲美味,而且還經常提供西餐式的航空食品,許多乘坐過越航的旅客都對飛機上豐富多樣的航空食品贊不絕口。在越航新引進的波音777飛機上,乘客還可以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欣賞多達55個頻道的影視和娛樂節目。有關專家預測,考慮到原來的基礎以及發展的潛力,在未來10年中,越南航空公司將是東南亞乃至亞洲發展最快的航空公司之一。
6. 越南有那些機場
截止到2019年,越南有三大國際機場分別為胡志明新山一國際機場、河內內排國際機場和峴港國際機場,不過部分機場也有國際航班。
全國共有大小機場90個,其中15個為民用機場。國際機場有:內排國際機場(河內市)、峴港國際機場(峴港市)和新山一國際機場(胡志明市)、吉碑國際機場(海防市)、金蘭國際機場(慶和省)、蓮姜國際機場(林同省)、富牌國際機場(順化市)。
原用客機大多為前蘇聯製造,近幾年通過向西方公司購買和租用,正逐步由歐美機型所取代。2005年客運量為680萬人,貨運量10.51萬噸。
(6)越南為什麼要建飛機場擴展閱讀:
胡志明市新山一國際機場是位於越南胡志明市以北7公里處的一座民用機場,歸越南政府所有,由越南機場公司運營管理,為胡志明市和越南東南部地區提供航空服務。
它是越南最大的機場,由於機場地處該地區空中交通的樞紐處,新山一機場在經濟、政治和地理上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地位,是連接胡志明市和世界其它國家的門戶。
7. 為什麼要造飛機場
你以為是直升機啊!噴射式飛機需要幾百米到幾千米的跑道做起飛、降落用。
而且根據目的地不同要劃分不同的跑道
8. 有關越南城市化的一些資料,高分!
越南自2006年加入WTO之後,吸引外資最多的行業就是房地產。另一方面,越南入世的同時,也急於想把國有企業扶起來,銀行向一些國有企業放了很多款,不料這些國有企業卻把大把的金錢投到房地產上。過多的資金推高了需求並不牢固的市場,讓尚處「嬰兒期」的越南房地產業突發「高燒」。
目前,開發商放緩了樓盤的開發進度。一是因為銀行大幅加息,令其融資成本提高;二是購房者在觀望,導致需求減少。在政策、市場雙重作用下,越南一些城市的房價持續回落,政府對樓市的調控措施已初見成效。
越南政府已經意識到,地產商開發的高檔住宅過多,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房子則較少。因此,從今年起也開始鼓勵發展經濟適用房。
越南中國商會胡志明市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岩認為,過去越南的老百姓習慣幾代同堂地住在兩三層樓高的小樓里,現在一是人多地少,資源有限;二是獨立的小洋樓也貴,所以,未來越南的城市化,只能走「大盤開發」的道路。而由於像胡志明市這樣的大城市拆遷很難,所以,大的房地產商都是沿著城市規劃,到新區布局。「城市化將會加快越南房地產業的發展。」
而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越南分公司的總經理余索認為,越南這次「金融動盪」造成的影響,主要打擊了炒樓者,對越南樓市長期發展反而是好事,可以讓購房者、開發商更加理性地看待樓市。「長期來看,越南房地產潛力很大,這是需求決定的,僅胡志明市就有700萬~800萬常住人口。」
9. 越南空軍的歷史
早在1954年,越南就將飛行員、地勤維修人員及傘兵送到中國受訓,同年還組建「空軍學習管理局」。
1955年3月3日,越南成立了隸屬於總參謀部的機場研究局,這一天也被視為越南空軍的成立日。
1956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及東德開始為越南培養飛行員,至1958年,越軍已有250名飛行員。這其中,許多人歸海防基地的「空中運動俱樂部」管理訓練,還有一些人分配到民航。
至1959年1月24日,越南國防部將「機場研究局」和「民用航空局」合並,組建了隸屬總參謀部的「空軍局」。
1959年5月1日,越南正式組建了第一個飛行團,即919運輸團。到1960年,該團擁有8架蘇聯提供的輕型運輸機,包括「安-2」、「伊爾-12」、「伊爾-14」以及「里-2」,這些飛機均由蘇聯人駕駛。也正是在這一年,河內用這些運輸機將許多游擊戰骨幹運到寮國,從那裡潛入南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行動被西方媒體慣以「自由落體」的名號,因為空降人員沒有使用降落傘,而是在飛機低空飛行時直接跳下飛機的。
1959年4月,25名在捷克斯洛伐克由「茲林」教練機和在中國由「雅克-18」完成訓練的飛行員回國,並成為飛行學校的教官。5月31日,30名學員進行了首次飛行課程訓練。同年9月30日,越南組建了910訓練團,並在吉卑建立越南空軍學校。
1963年10月22日,越南將「空軍局」和「防空司令部」合並,組建了空防合一的防空-空軍。
1965年2月,越南宣布其空軍在奠邊府上空擊落一架美國中央情報局的C-123運輸機,並將其稱為「越南的第一次空戰」。但美國和南越政權方面都予以否認,聲稱他們沒有任何C-123運輸機跨越北緯17°線。
直到1965年4月3日,北越空軍才真正經歷了第一次空戰,當天越南1架「殲-5」戰斗機擊落了1架美國海軍的F-8E戰斗機,次日「殲-5」又擊落2架美國空軍的F-105戰斗機。短暫的勝利後,越南空軍便遭受重大損失。
從1965年8月到1966年4月,河內命令空軍全線停飛,並將飛行員送往國外繼續受訓。也就在這段時間,越南首次從蘇聯接收了「米格-21」殲擊機和「伊爾-28」轟炸機。
此後1966~1967年間,越南空軍又與美機發生幾十次空戰,先後擊落多架F-105、F-4C、F-8、A-4D戰機以及B-52轟炸機。
1966年6月12日15時,越「米格-17」雙機編隊遭遇了5架F-8戰機和1架C-130指揮機的攻擊,空戰結果為越雙機編隊擊落美F-8飛機1架。在越機返航距機場25公里時,在機尾後又發現2架美機追趕,美機發射導彈,因高度低未命中。
1966年7月14日上午,越「米格-17」雙機編隊奉命起飛截擊4架美軍A-4D戰機,越雙機擊落美機2架後安全返航。但是,越南空軍也蒙受了巨大損失。 越南空軍也在不斷成長。1967年越南正式組建了第一個航空師,即升龍師,番號371,下轄921、923殲擊機團和919運輸機團。至1968年美國宣布暫停對越南(北部)的轟炸為止,越南空軍事實上已不能構成像樣的威脅。但在蘇聯幫助下,越南在之後3年裡將作戰飛機數量增加了3倍,還擁有66架運輸機以及60架直升機。
1972年美國恢復轟炸時,發現對手實力激增。此時,越南空軍擁有80架「殲-5」戰機、33架「殲-6」戰機和93架「米格-21」戰機。但越南空軍仍不是美軍的對手,到當年10月底,接近2/3的「米格-21」戰機被摧毀。
但在1972年4月14日,越「米格-17」編隊從廣平省起飛,向美「海比」號驅逐艦投下了2枚250千克的炸彈,使其成為美國在二戰後被外國空軍擊沉的唯一艦船。抗美救國戰爭期間,航空兵、地空導彈、高射炮部隊共擊落美軍飛機320架。
在1975年解放南方時,越南空軍發展為1個航空師、1所航校、4個飛行團、2個訓練團、1個運輸團和1個轟炸機大隊,主要裝備中國和蘇聯援助的飛機,共有殲擊機200架左右。1975年下半年南方解放後,越南開始奉行霸權主義政策,空軍發展進入壯大階段。1976年6月,效法蘇軍,越南將防空-空軍分為空軍和防空軍,其中航空兵歸空軍管轄,高炮、地空導彈和雷達部隊歸屬防空軍。
1975、1976年先後各增建1個航空師,即370、372航空師,1976年6月,將空軍分為前線航空兵與國土防空軍兩個獨立軍種,陶庭練為空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至1977年越空軍已有3個航空師、1所航校、9個飛行團、2個訓練團。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後,其空軍發展達到高峰,1979~1980年擴編至4個航空兵師、1所航校、12個飛行團、4個訓練團(後擴編為5個),飛機總架數由400餘架增加到600餘架,其中有200餘架為蘇聯援助。但1981年下半年由於蘇援減少,中、美等飛機均因缺乏零部件而停止使用,再加上國內經濟困難等原因,越南空軍開始減編。1982年縮為3個航空師、1所航校、10個飛行團,4個訓練團,各型飛機500餘架,作戰飛機350餘架。此後,在編制和規模上大體維持該狀態 。
90年代以來,越南一直在實施從80年代就開始的改革計劃,由於經費短缺,一直未能制定大規模武器采購計劃。現由於越南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越南逐步對它的空軍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與換裝。
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美國空軍在所接入的幾次局部戰爭中展現出驚人的作戰能力,越南軍方也因此對空軍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軍裝備老化問題日益突出,但由於經費短缺,—直未能制定大規模武器采購計劃。隨著越南經濟改革取得成效,越南開始對空軍進行現代化建設,重點工作是購買和升級戰斗機。
1999年3月3日,越南再次實行空防合一的空軍編制,精簡機關,成立了防空-空軍。
1994年越南從俄羅斯購買12架蘇-27SK/UBK殲擊/強擊機,當年6架交付越南。
1995年越南接收6架蘇-27,當年共有12架蘇-27服役,其中7架蘇-27SK和5架蘇-27UBK。
1999年7月14日,前線航空兵與國土防空軍兩個獨立軍種再次合並為空軍。
2003年年底訂購了4架蘇-30MK多用途戰斗機,此外還可再訂購8架;2003年年中訂購了可裝備兩個炮兵連的S-300PMUl地對空導彈系統。
2003年年中越南從捷克共和國接收了10架二手飛機L-39C噴氣教練機/輕型攻擊機,補充現有的教練機隊。這些飛機需要進行一些升級,但升級項目的具體細節不清楚。
2003年10月,越南與波蘭「普羅福斯」裝備出口管理公司簽署合同,訂購12架M28運輸/巡邏機,其中10架為海上巡邏機。越方隨即派出11名飛行員及6名地勤人員赴波蘭PZL公司接受為期4周的訓練。
2004年越南從俄羅斯卡贊直升機公司定購了2架米-17多用途中型直升機,第一架已於2月越南交付。這兩架飛機的具體價格和型號未知。
2005年1月,越南空軍正式接收了首批兩架M28海上巡邏機。按照合同,首批12架將在2007年初交付完畢,第二批10架從2007年中開始交付,波蘭方面將向越南提供M28飛機的數據鏈和一定數量的岸基控制站。
2005年11月印度國防部官方網站披露,為落實印度與越南業已達成的防務合作協議,印度計劃向越南提供用於越南「米格」戰斗機檢修和蘇-27戰機升級的零件。作為回報,越南將在叢林戰方面向印軍提供幫助。實際上,印度納西克軍工廠已經幫助越南改進了現役約200架米格-21殲擊機。
2005年越南在烏克蘭改進從捷克得到的數架蘇-22對地攻擊機,但是改進的具體數量不能確定,因為有消息說越南得到了10架飛機,而其他消息則認為越南只有4架這種飛機。據稱,越南的蘇-22是串列雙座攻擊教練機。
2005年俄羅斯「金剛石-安泰」防空系統公司完成了向越南交付首批S-300PMU1型防空導彈系統的工作。
2007年越南向俄羅斯購買29架米格29。其中14架於當年年底接收。
2008年至2010年間,先後向俄羅斯購買了42架蘇30。
10. 人類發明了飛機,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場在哪嗎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現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是獲得了很大的提升,那也是讓旅遊業發展完全的火爆了起來,但是外出旅行自然是離不了代步工具的,在諸多代步工具之中,飛機可以說成最方便最快捷的,因此也是得到了遊客們的熱捧.
盡管理查德森.蒙森產業基地始建於一戰後,但是我變成飛機墳場是在二戰以後,因為在二戰時期,美國鼓勵了中國一切可以鼓勵的力量,來生產製造武器裝備抵抗德國和日本,所以在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空軍的飛機總數比較嚴重超標准,大量戰斗機都要退伍,所以從1946年逐漸,這兒就成為了美國空軍的飛機墳場,但在20新世紀,美國又依次發動了朝鮮戰事、越南戰事、海灣戰事等多局戰事,所以這個軍事基地也就一直在接納美國空軍的退伍戰斗機,而最終就造就了今天的經營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