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華僑的歷史沿革
中國人移居國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有「絲綢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東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鄉。進入唐代,才有較多的中國人定居國外,這可視為華僑史的開端。縱觀1300多年來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唐代到南宋(618一1270年),為海外華僑逐漸出現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相當發達,而東南亞各地仍然比較落後,於是有不少中國商人到東南亞各地從事貿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便在當地定居下來,成為第一代的華僑。這個時期的華僑大多居住在今天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人數大約為10萬多人。
第二個時期,從元代至清代中葉(1271-1840年).為華僑出國大量增加和華僑在所在國的社會經濟基礎逐漸確立的時期。這個時期,明朝海禁開放,促進了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東南亞部分地區已變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貿易中繼地,迫切需要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手工業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國商人和破產的農民、漁民和手工藝人出國,加之明朝太監鄭和率兩萬多人的船隊七下西洋,歷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也為中國人出國經商和移居國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這個時期,東自日本、朝鮮,西至印度東部海岸,北起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亞群島,幾乎到處都可見到華僑、其人口已達100萬以上。
第三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解放前夕(1841一1949年)。為華僑大規模移民高潮時期。這個時期,華僑出國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遭遇之苦,均屬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是國內、國外兩方面。在國內,由於政治黑暗、戰爭不斷、經濟破產,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急於尋找生路;在國外,由於帝國主義對殖民地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和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從事開發。因此,一批批「契約華工」(俗稱「豬仔」)被販賣出洋,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移民的主要方式。這種販賣活動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達到高潮, 20世紀初趨於衰落。在這100多年裡,中國約有700萬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從而奠定了今天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這個時期的華僑人數已達1200多萬人。
第四個時期,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90年代。這個時期,華僑大批出國的歷史基本結束。但由於東西方經濟的差異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移民政策的調整,仍有不少中國人通過與親人團聚、留學等方式移居國外。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居民,也有不少人遷居國外。這個時期,隨著華僑華人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長,國外華僑華人的人數也急劇增加,估計已有3000萬人。其中90%已加入當地國籍,華僑大約只有300萬人華僑華人廣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國駐外使領館、僑務部門和僑社的估計數字.從各方面來看,21世紀初海外華僑華人的人口總數約為3975.8萬人,其中約有200萬為近20餘年間從大陸遷出的新一代華僑華人,分布在161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已加入所在國國籍,屬外籍華人。除個別的內陸國家和偏遠的島嶼地區之外,環球皆有炎黃子孫的蹤跡。
從大洲分布來看,亞洲為2125萬人,佔83.7%;美洲245萬人,佔9.9%;歐洲125萬人,佔4.9%;大洋洲32萬人,佔1.2%;非洲9萬人,佔0.3%。
按國家和地區劃分,華僑華人的85.5%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僅印度尼西亞(600萬)、泰國(465萬)、馬來西亞(509萬)三國就有1574萬人,佔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60%多。居住華僑華人1-10萬人的有汶萊、寮國、朝鮮、韓國、尼泊爾、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荷蘭、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模里西斯、留尼汪、馬達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馬、瓜地馬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魯、阿根廷、厄爪多爾、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巴拉圭、蓋亞那、蘇利南、紐西蘭、塔希提、西薩摩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0-10000人的有26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有29個國家和地區。以上共104個國家和地區。其餘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合計起來不過2000多人,多則幾十人,少則三五人。
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佔54%,福建籍佔25%,海南籍佔6%,其他省、市、自治區共佔15%(其中以台灣、廣西、山東、新疆、雲南為主)。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占絕大多數。若以方言劃分,使用閩南(泉州)、廣府(廣州)、潮州、閩東(福州)、客家五種方言的人。占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80%左右。使用前三種方言的,每一種都超過500萬人,後兩種則約300萬人。
新中國建國不久,一切欣欣向榮,許多華僑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生怕因加入了外國國籍而背上「忘掉祖國」的罵名。但1955年4月27日,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會見當地華僑時卻給他們潑了冷水。他說:「如果在我們國內,有幾百萬外國僑民,他們也是雙重國籍,我們政府好不好辦事呢?凡事都要推己及人。」不過,為打消華僑們的顧慮,他強調:「選擇了別的國籍,朋友仍然是朋友,兄弟仍然是兄弟。」他甚至還多次說這是「親戚關系」,「你們入了當地國籍回中國,就像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一樣」,並隨時「歡迎你們回娘家嘛。」
新中國成立初期,適逢冷戰時期,東南亞華僑國籍與待遇問題使中國與當地國家的外交關系產生緊張和困難。同時,「雙重國籍」是當時西方陣營指責華僑為「第五縱隊」的「證據」。這也是東南亞國家懷疑華僑忠誠的主要根據之一。顯然,新中國如果不及時妥善解決「海外華僑問題」,不僅不利於中國與這些國家關系的發展,而且也不能保障華僑在所在國的安全和正當權益。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做出了決定:
一、放棄多年以血統為準的國籍;
二、鼓勵華僑加入所在國的國籍,但必須根據自願;
三、不贊成實行雙重國籍。
於是「華人」這個名詞就開始出現了。現狀
華僑華人廣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關於華僑華人的人口數量,尚無精確、科學的統計數字。
⑵ 越南的歸難僑是怎麼回事
在越南這個國家南北統一以前,分南越和北越,就和現在的南北朝鮮的格局一樣,後來在北越的強大攻勢下,把南越吃掉了,南越有很多華人怕遭到北越的迫害,大批華人跑往中國,於是中國政府就給這些人創造生存空間,華僑農場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們這些人就叫歸難僑。
⑶ 為什麼大部分華人華僑分布於東南亞
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主要來自於我國東南沿海一代,特別是廣東、福建兩省.東南亞各國華人人口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亞,約600萬;華人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大的是新加坡約佔76%。
現在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大多是過去下南洋中國人的後代。
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南洋是明清民時期稱呼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區域(一是南亞的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屬西洋了;二是印尼東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三是菲律賓群島以東的帛琉群島等西太平洋群島)。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當今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而廣義的南洋還包含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來自全國大部省份,但福建、廣東人占據大多數(95%以上),這與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關系。閩、粵兩省海岸曲折,老百姓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選擇性」。而且當時中國國力昌盛,經過千年積累南洋諸國多仰慕中華,有南洋青年搖船去中國沿海紋中華文字於身,乘船歸來其國長老者見字讓位其居於上座。
下南洋不等於遷徙,事實上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官事,二是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這種活動出現最早而且貫穿始終,規模大,三是去打工式的謀生,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那個區域小國多而被荷蘭打敗及建立一個大國即荷屬印度尼西亞,統治近四百年)的荷蘭當局對當地人有些擔心、而來華南招工(作為荷蘭人的勤雜工),後來一些下南洋的打工一些年份也回來,因此,不能忽視打工這種事情,四是遷徙到東南亞。其中,突出的是經商和遷徙,遷徙最顯眼、規模大。
下南洋是以廣東和福建人為主,目的地是東南亞為主。
以上摘自網路。
⑷ 越南排華華僑都安置在哪個省
福建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越南掀起了一波排華熱潮,我國政府將華僑接到國內後,統一安置在福建省寧德市的一個東湖塘華僑農場。
⑸ 世界上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是,其祖籍多來中國的什麼兩省
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是:東南亞
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5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華人和華僑佔了相當的比例,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東南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世界各國習慣把越,老,柬,泰,緬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陸地國家"或"半島國家";而將馬,新,印尼,文,菲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1967年,東南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國家集團"這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發展至今已有10個成員國.
新加坡經濟發達,經濟和生活水平達發達國家水平,經濟以服務業、航運業、物流業、金融業、科研、旅遊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高科技和教育。
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經濟以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航運業和物流業。
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經濟較落後,經濟只有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
緬甸、柬埔寨、寮國和東帝汶經濟落後,緬甸、柬埔寨和寮國的經濟只有旅遊業和農業;東帝汶的經濟只有漁業和石油出口。
汶萊雖然人均GDP和發達國家相若,但經濟並不發達,經濟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氣出口為主,財富和中東產油國一樣只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
東南亞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且都是新興的國家.除新加坡外,均屬發展中國家。
東南亞各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全區有90多個民族,東南亞地區又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全區約有華僑,華人2000多萬,另有200多萬印度人,100多萬其它國家的外來移民.
今天的東南亞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在未來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東南亞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用和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
東南亞是中國的南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通向世界的必經之地.在歷史上,絕大多數國家就與中國有友好往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關系密切.在悠久的歷史交往中,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隨著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社會進步,雙邊和多邊的友好,合作關系也將進入一個不斷發展,更加密切的歷史時期!
廣東 福建
⑹ 華人華僑是怎麼樣形成的
[原創]:華僑形成的原因之一——尋世外桃源,避暴政戰火
華僑這個詞最早產生於清末《清實錄。德宗本紀》。清政府於1900年簽署《國籍條例》正式承認海外定居但有中國國籍的人為華僑。
華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經商;二是戰亂。在這里主要談一談第二點。
周武王滅商後,對殷商的遺民嚴密監控。有一部分遺民不願臣服於周朝,於是很多人結伴出海,另尋天地,再建故土。史稱「殷人東渡」。結果如何,難有定論,各家爭鳴。有人說東渡日本;有人說南下南洋;近來在美洲發現類似於商代的青銅器,於是有人認為殷人漂洋過海遷到了美洲!!!汗~
漢代通西域,征討西域小國,設立都護駐軍。往往是大舉征伐內地囚犯戍邊。征戰中常有散落在中亞的華人。至今仍有後裔,但少的可憐。
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戰亂不休,不少中國人為躲避戰亂而逃到日本定居。其中許多人屬於王室貴族的後裔。移居以後,大部分人與當地日本人同化。但仍有部分中國人把傳統習慣保留下來。日本人稱他們為歸化人。
隋唐兩代都曾大規模征討過朝鮮。不少軍士流散在當地定居。有一部分東渡去了日本。
唐朝天寶年間,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軍與大食在怛邏斯激戰,為大食所敗,數萬降卒被遷到中亞甚至天方一帶。獲釋後也不得歸國,在各地分散聚居。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橫掃東南。破廣州城後大肆屠戮外國商人。一時間外國人大量外逃。許多中國人為躲避戰火大量移居到南洋一帶。這是最早大規模的向南洋遷移的華僑浪潮。
南宋滅亡後,許多宋朝官員士、兵流散到東南亞各地定居下來。例如南宋丞相陳宜中就逃到占城,向占城王借兵復國。占城王懼蒙古勢大不允。後來陳宜中又逃到泰國定居當了華僑,死在那裡。有一小部分讀書人反抗元朝失敗逃到了日本。像李竹隱到日本後以朱子學說教化日本人,當地人尊稱其為夫子。
元朝屢次發兵征討東南亞。一征爪哇,兩征緬甸,三征越南。在戰爭中因軍事挫折流失各地的人很多,與當地人混居。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滅東南割據勢力:張士誠、方國珍。二人的余部都是沿海居民,熟悉海上形式。大多數逃往海上,繼續與明朝為敵,一再失敗後散落於南洋各地。另外明中期以後,海寇猖獗,公然反抗海禁政策。他們被擊潰後也是流落南洋,不敢回國。
明朝滅亡,殘余勢力與清朝周旋多年。永曆帝被吳三桂追的逃入緬甸。本人仍不免一死,但余部宗族卻保留下來。其後裔自稱一族,自稱桂家。後來在當地開礦經商,頗有聲望。張皇言與鄭成功合兵攻南京失敗,部隊解散,大部分逃到了南洋各地。明朝將領楊彥迪等人率幾千人逃入越南,在當地墾田自立。因為他們幫助越南的阮氏政權。他們建立的村社稱為「明鄉」。他們的後裔稱為「明鄉人」。在華僑中享受特殊優待。後來有許多人不堪忍受清廷統治而逃往他鄉。像朱舜水到日本向德川幕府借兵復明不成。後定居日本水戶藩,傳授王陽明學說。形成日本的水戶學派。
⑺ 越南統一前的華人
越南是一個位於東南亞地區的東洋半島的國家。也是一個具有四千年文獻的國家。首都河內是其國家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時曾是漢、唐等朝代的附庸國的文化、政治中心。 越南也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據調查,目前在本國領土境內共有54個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以京族佔大多數,京族在越南境內佔了83%人口以上。而越南華族的居於本國人口的第四位。人口達140萬以上。越南華人分布於全國各地,人口較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堤岸)和西南部地區為最。 (一)旅越的廣府民系: 旅越華人據准確考證應該是在明末清初和民國時期就有大量來自兩廣、福建和海南的華人遷居至此。他們多數是以漢族為多,分別是中國南方的漢族的各個民系以廣府(來自廣東、廣西)、客家(來自廣東東部)和福佬(來自福建、海南和廣東東部)三個民系為主。 初時來越的華人主要是以經商方式而來往,與越南本地人交易、交換農業產品。後來又因抗拒滿洲人入主,所以有很多南方的華人到越南避難和在這里定居下來。第三次向越南遷居的華人主要是在民國時期逃避日本佬的侵略和中國當地的貧苦農民受到飢荒大鬧。 越南華人以廣府民系的華族佔大多數,他們的先祖都是來自中國兩廣。與客家、福佬兩個民系相比,廣府民系很早之前就在越南這塊土地生活。由於廣府人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族、族群認同意識和團結精神高的民系,故此不但在其他國家,乃至在越南各地的華僑聚居地似乎均有廣府人的『同鄉會』。廣府人的同鄉會是一個供於廣府同族人聚集議事的場所,也就是一個維護和幫助同族人的辦事處。越南廣府華人的同鄉會幾乎在各處都可見如:穗城會館、廣肇會館、廣東相濟會、廣西同鄉聯誼會等等。這些同鄉會、聯誼會更明顯地證明著廣府人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個最團結的族群。 廣府華僑所*的漢語稱為粵語或稱廣府話、廣東話和白話。習慣上越南的廣府人則喜歡把粵語稱為『唐話』,這是標志著廣府人肯定自己是漢族人的強烈認同之精神。廣府人的粵語和客家人的客家方言、福佬人的閩方言相比,其內部的分歧並沒有後兩者那麼復雜,大概只有若干分支方言而已如:粵海片以廣州話為代表、四邑片以台山話為代表、高陽片以陽江話為代表、欽廉片以欽州話為代表、邕潯片以南寧話為代表、勾漏片以玉林話為代表。當初來越的廣府華僑所說的廣府話口音不一致,有的是廣州粵語口音、有的是四邑粵語口音、有的是欽州、南寧粵語口音,但後來因來自珠江三角洲的廣府僑民在越南人口激增廣州粵語自然地普及於越南的廣府社會,也使到粵語其他分支方言向廣州話靠攏。20世紀80年代中葉越南政府實行開放政策,吸引了很多國家紛紛到來投資,其中外國的各樣產品也大量地進入越南市場。但值得一提的是港產的粵語連續劇,這些連續劇就是一個促使、維系越南的廣府話各分支方言靠攏廣州話的動力和紐帶,因港產的粵語連續劇的對白以廣州話為主。再說廣府話素來是中國漢語中的一種向心型的方言,廣州話在廣府方言中一向是最有『權威』的代表方言,故此無論來自廣東或廣西、香港、澳門的廣府人大部份都可以說廣州話。現今在越南大部份的廣府人所*的粵語似乎是以廣州話為主,其他粵語分支方言如:四邑話、欽州話越來越少人說了。至於保留母語這一方面而言,不論在國內還是在海外廣府人是一個保留自己的母語最成功的族群,大部份廣府人認為說自己的母語更舒暢,容易表達自己的意思。反而說普通話或其他語言廣府人卻認為沒有哪一種語言比廣府話更豐富。調查證明有84,23%廣府人認為自己的粵語比普通話(北京話)更好聽更豐富。這足證廣府人對廣府話具有強烈愛護和認同的心態。在越南雖然有些廣府家庭已經是第四、五代粵裔,但他們都能說一口非常流利的廣府話。廣府人不但熱愛自己的母語,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也是十分珍惜和愛護。對於戲劇這方面來說有63、45%廣府人認為粵劇比京劇、潮劇好聽,有85、23%廣府人認為廣東菜比川菜、潮州菜好吃,有75、57%廣府人認為廣東音樂是中華音樂的代表。所以縱使身不由己的漂泊於海外,在異國他鄉生活廣府人也不會忘記的傳統文化。越南的粵劇團比潮劇、瓊劇團有更多觀眾,廣東音樂的唱盤比潮州音樂、閩南音樂更暢銷。以婚姻方面而言,廣府人向來十分『驕傲』,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最文明的純漢民系,似乎只與同族人互相嫁娶。20世紀20年代那時還有懷著封建思想的廣府人決不準自己的兒女與客家人、福佬人通婚。當時的客家人、福佬人在廣府人的眼裡都被視為不開化的群體。廣府人寧願與北方人通婚也不願意與客家人、福佬人結為親家。廣府人歧視客家人、福佬人,當時在海外只有廣府人與廣府人通婚。至今50、60年代才有廣府人與客家人、福佬人通婚。現今雖然廣府、客家、福佬三個民系經仔細考究證明他們都同是漢族,但至今還有一些廣府家庭不願意與客家和福佬人通婚,尤其是客家人。廣府有俗話:『客家佔地主』,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廣府人對客家人的評價是非常低貶。廣府人認為客家男子偷懶不好顧家庭,認為客家女子善於欺負丈夫、不守婦道。這樣的思想則使到廣府人更加遠離客家人。 (二)旅越的福佬民系: 越南的福佬民系主要集中生活於越南西南部地區。他們的先祖是來自中國的福建省、海南省和廣東省的東部(潮汕地區)。與廣府人、客家人相比較福佬人的族群認同遠遠不如前兩者。越南的福佬民系一般只有地方居住的認同,即來自福建泉州、漳州一帶的福佬人就自認為『福建人』、『閩南人』,來自廣東潮汕地區的福佬人就認自己為『潮州人』、而來自雷州、海南的福佬人同樣也只有地方性的認同即雷州人、海南人。一般而言*閩方言的群體至今早已不存在族群意識與認同了。 越南的福佬民(簡稱閩人)如要和南洋一帶的福佬民系相比,越南的福佬人以來自廣東潮汕(舊稱潮州府)為多,而南洋的福佬人多數是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福州。故此越南的福佬民系所*的閩方言肯定是屬潮州地方口音的閩語俗稱『潮州話』、『潮汕話』、『潮語』,但習慣上旅越南的潮州福佬人(潮州人)都將自己所說的家鄉語言稱為『潮州話』,說潮州話者則稱『潮州人』。潮州福佬人雖然已不存在族群意識與族群認同,但他們對『潮州』這個地名的認同是十分強烈。潮州人之間的團結精神與廣府民系比起也是勢均力敵,在越南的各個潮人社團也很多『潮州會館』、『義安會館』、『潮州相濟會』等等都是潮州福佬人的一個自己人互相聯系的場所。與潮州福佬人相比,旅越的福建的福佬華僑的同鄉會、會館或聯誼會有更多如:福建二府會館、霞漳會館、金門會館、同安會館、三山會館、福安會館等會館,但由於越南的福建福佬民系的人口少,所以至今的那些同鄉會或會館有部份被越南當地政府管理,也有部份當地的廣府華人管理。因越南當地的華人以廣府人為眾。在音樂、文化這些方面似乎以潮州福佬音樂為主,潮劇團在華樂社中也是一個較有名氣的音樂團體。在越南,潮劇也很受潮州人的歡迎,尤其是越南西南部地區的潮州華人。相對的福建南音、薌劇是閩南人的傳統音樂,在越南這些福佬音樂並不受到歡迎,閩南音樂似乎只在一些神誕或廟會才能聽見的。 海南福佬民系雖然仍存在,但至今似乎很少人能說海南話了。大部份的海南人跟廣府人說廣府話,閩南人中亦有一些被廣府化也改口說廣府話了。瓊府會館是海南福佬人的同鄉聯絡的場所。現在已經改稱為『海南會館』,在該會館里的理事會還有組織一個瓊劇團來服務於每逢神誕和廟會。 (三)、旅越的客家民系: 越南的客家民系主要集中於越南南方的胡志明市和西南部地區。他們的祖先主要是來自廣東的東莞、惠陽、大埔、梅縣、興寧、紫金、五華、豐順、龍川和和平等縣市。越南的客家人以東莞、惠陽的客家口音為多,雖然現今有很多語言專家認為廣東梅縣一帶的客家話是其方言的標准語,但在越南由於來自東莞、惠陽的客家僑民佔大多數,故此其方言自然變成此地的客家方言之代表。在越南的華人社會中客家人被分為兩個支系的客家即:廣府客與福佬客。廣府客的意思即來自東莞、惠陽、河源、紫金、五華、和平、龍川這一帶的客家民系,這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客話口音受到粵語的影響,客話口音聽起來有點象廣府話,故稱廣府客。而福佬客的民系主要是指:梅縣、興寧、豐順、大埔這一帶的客家人,來自這些地方的客家人所以被叫做『福佬客』或『鶴佬客』是因為他們所說的客方言口音受到潮州和閩南福佬方言的口音的影響。這些福佬客所說的客方言接近於福建閩西地區那邊的客家話。 旅越的客家人主要以葯業為生,越南大部份的中葯鋪戶似乎是由客家人開的。他們從事這個行業是由祖或父傳的,有的沒有學問、不懂文字也能當上醫師,但隨著現今的科技發展,人智得到提高,那些客家葯材鋪似乎生意滯銷,有的鋪戶倒閉轉業。這是因為人們早已對客家的一些不董文字、沒有知識的醫師有了很深的了解;一個沒有學問、沒有醫學的知識的庸醫怎能給人看病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引起很多客家人改行轉業到別的領域謀生。 現今據新資料的統計客家華人越來越少約有29萬人左右,再說,他們之中已有很多人不會說客家話了,有的改口說廣府話或潮州話,基本上只有客家的認同而已,而實質客家話早已不會說了。 崇正會館或客幫會館、客屬公會是客家人之間的一個聯系友誼、同鄉之情的場所。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客家人都可以在此請求同鄉人的幫助。關於客家音樂這一方面來說,客家音樂在越南並不發展,具有客家特徵的音樂是客家山歌,可是很多綠越南的客家華人已經沒有人會唱和喜歡聽了,乃至是一些老前輩的客家人。反而有97%客家人認為廣東歌和廣東音樂好聽,所以無論是粵劇或廣東音樂都很受到越南的客家人的青睞。 在中國大陸廣東客家菜被列入廣東菜系的一種,在海外雖然至今仍有一些客家家庭還能烹飪客家菜,但基本上也很強烈地受到廣東菜的影響。由於客家人的祖先向來所居住的地方似乎屬於山嶺地區,故此對飲食這個方面他們並不講究。客家菜既樸素又簡單,和中國其他菜系如:廣東菜、潮州菜、四川菜或北方北京菜、天津菜相比客家菜並沒有什麼顯著的特色。所以無論在越南或是在海外各國的華僑社會中,人家幾乎只能看見廣東菜館、潮州菜館、北京菜館和四川菜館罷了,但客家菜館可說是難以找到,恐怕只能找到的客家菜館是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⑻ 廣西有座0.7平方公里的鎮,為啥住著上萬越南華僑難民
因為這個小鎮就是國家安置歸僑人士的安置點,很多從越南歸來的華僑們,都願意住在這個小鎮當中,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思念自己的家鄉,把越南的資產全部帶回了中國,使這片土地變成了現在獨特的小鎮,這個小鎮可以說充滿了邊境各地的文化氣息,可以說有著獨特的魅力,在這里生活的人們,除了會過中國比較傳統的節日之外,還有很多越南緬甸的風俗文化也會在當地流行。
雖然說這處小鎮只有0.7平方公里,但是並不影響人們在這里居住生活的熱情,在大多數人眼裡能夠溫馨的生活是最重要的,而且能夠生活在自己的家鄉,在哪裡生活沒有太大的區別。
⑼ 越南的華人有多少
沒有越南國籍的叫華僑,只有幾千人
越南現有華僑華人100多萬(其中華僑僅數千人),主要集中在胡志明市及湄公河三角洲一帶。胡志明市現有華人50多萬,其餘分布在胡市鄰近各省和九龍江平原一帶,其中,較集中的蓄臻省約有10萬。
越南華僑華人以祖籍廣東、福建者居多,廣東籍中又以廣肇、潮州籍人居多。
在越南的革新開放政策下,華人經濟發展較快。但基本局限在餐飲業、食品加工業、旅遊業、製鞋業、紡織業、金飾加工業、建築業以及金融、銀行等服務、輕工類行業。
⑽ 惠州市潼僑鎮的華僑是從哪個國家哪裡回來的是因為什麼原因回來的
60年代的華僑是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回來的,我媽媽就是印尼的,我以前就住那裡。70年代末的華僑就是越南的了,中越大戰,越南排華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