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蔡瀾「食」尚的欄目內容
第一季《蔡瀾提菜籃》集世界各地美食、食材巿場和飲食文化於一體,走訪韓國、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匈牙利以及台灣、上海、蘇杭、潮汕、順德、東莞等地,為大家發掘世界各地美食之源,尋訪各地民間飲食智慧。
第二季《蔡瀾嘆名菜》中,蔡瀾邀請兩位香港「美女廚神」蘇玉華及Amanda S,同大家一起游遍香港,訪尋各式地道美食,從視覺、味覺及情感多方面,引領大家為美食出發。
② 食神蔡瀾,教你好好吃飯好好玩
蔡瀾出書,金庸給他寫序。序言是這樣寫的:
我看了哈哈大笑,這到底是在捧蔡瀾,還是貶蔡瀾呀?
這篇文章,跟大夥兒聊聊蔡瀾 。
在我最不開心的一段日子裡,看了蔡瀾的很多書。 是他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了我無限慰藉 。時至今日,他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
除了 積極豁達 的人生態度外,他做人的三個原則,也令我有所感觸:
平日里,我經常會去找蔡瀾推薦的餐廳,試吃。比如:專門從廣州跑去深圳,吃一碗蔡瀾越南粉。
蔡瀾,1941 年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主要身份是 電影監制,美食家 , 素有「食神」之稱 。
蔡瀾生性豁達,交遊甚廣,瀟灑自如,情商極高。倪匡說過:
蔡瀾的人品,可見一斑。
同時,他 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 ,年過七旬,開通新浪微博。每年春節,他會親自回復網友問題。去年,這個老頑童,又開始玩抖音。
書籍
蔡瀾著作頗多,出版了幾百本書, 主要是散文 ,內容集中在隨筆、笑話、游記等。書的風格大致都一樣, 言簡意賅 。
遺憾的是,我個人斗膽認為:在文學方面,他並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作品。我看書很挑剔,一般只讀經典。不過, 雖然蔡瀾的作品,可能上不了文學殿堂,但這並不妨礙我喜歡看 。
美食
在美食領域,蔡瀾研究頗深。他不僅是「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自己也 主持了很多檔美食節目 ,比如蔡瀾嘆世界、蔡瀾嘆名菜、蔡瀾品味等等。
節目往往是這樣:蔡瀾帶著一群美女,去世界各地尋訪美食。
有時候挺羨慕這老頭,真會享受。
電影監制
蔡瀾的老本行,是電影監制。
早年他留學日本,17 歲就擔任邵氏電影公司的駐日經理。香港電影黃金時期, 成龍的很多電影,都是由蔡瀾監制 。比如:快餐車、城市獵人、重案組等。
在北大,邊喝酒 邊演講
有一回,蔡瀾在北京大學演講。
剛開始談的,都是怎麼提高生活質量,挺符合走向小康的原則。中間,又集中談美好的人生,大家也高興。後來蔡瀾愈講愈放肆,拿出小雪茄來抽。聽到同學們說不介意, 他乾脆從袋中拿起二鍋頭喝 。台下同學,先看懵了,反應過來後,瘋狂鼓掌。
用酒洗澡
在馬來西亞,蔡瀾買了一大桶椰酒,請朋友們一起喝,酒醉飯飽,只喝了三分之一。他一時興起,把 剩下的酒,倒入大浴缸中 ,剛好半滿。夜深,他脫光衣服,跳入缸內,全身乳白香甜,涼透心肺。倪匡評論:雖魏晉風流,猶有不及。
畫領帶
如果你看過蔡瀾的節目,就會發現他的領帶,很有特色,經常是五顏六色。原來, 蔡瀾喜歡自己畫領帶 。他每次出外,一發現有什麼特別的圖象或景物,都會拍攝下來,留為素材,以作日後畫領帶之用。
多一分錢,就多一份自由
文人大多羞於談錢,但蔡瀾對自己賺錢這件事,毫不避諱。他告誡年輕人要多掙錢: 掙多一點錢,就是掙多一點自由的空間 。
做,機會是百分之五十
蔡瀾經常說:做,機會是百分之五十;不做,機會是零。這是我一向的哲學,試試看吧,你會發現無往不利。比如,遇到美女,不去搭訕,機會是零;去搭訕,可能被她打一耳光,但她也有可能會跟你說:去哪裡,一起?
旅行,關鍵是去看別人怎麼活
關於怎麼旅行,蔡瀾是這樣說的:
風景有什麼稀奇?當今電視機,要看什麼地方有什麼地方:巴黎鐵塔、荷蘭風車、埃及金字塔,看得不要再看,雖說親自感受不同,但對一般遊客,只是一張明信片。
每個人的一生,生活方式都是很窄小的, 旅行是讓你看看別人是怎麼活的 ,然後把他們的優點容納到自己的生命里來。
精神上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
蔡瀾在《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本書里,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把快樂帶給別人
許知遠采訪蔡瀾,不停追問蔡瀾是否有痛苦的回憶。
蔡瀾回應:「人怎麼可能沒有痛苦?但我不講出來。我會 將那些煩惱痛苦都鎖到保險箱中 ,再拿一條大鎖鏈把它鎖起來,一腳踢進海里。「
2015 年,我在南國書香節上,現場聽了林清玄的講座。可惜當時對他的作品不熟悉。2019 年,聽聞他去世的消息,無限惋惜。
如今,黃沾、金庸已經駕鶴西歸,再也無法親眼目睹他倆的音容笑貌。我希望,在現實中,能見上倪匡、蔡瀾一面。
即使無緣見到,也沒關系。我要一直向蔡瀾學習: 保持樂觀,做一個快樂的人 。
往期回顧:
為什麼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③ 甘棠明善是中小型餐飲嗎
溫馨提示:本文約4903字,燒腦時間19分鍾,筷玩思維記者李三刀發於北京。
以小吃為主線,我們在研究行業的時候發現,餐飲行業的業態與業態之間基本都有一定的差異作為區隔,比如快餐業態講究份量和味美價廉、正餐業態價格越貴的餐廳越講究量少而精美;又比如說點心和餐品,餐品就是為吃飯服務的,大多也以足量、吃飽為目的,但點心就以吃巧和吃奇甚至是吃「怪」為目的。
再看餐飲業近二十來年的發展,無論是快餐、正餐還是任何品類,其中的產品組合(包括快餐)大多不再以足量為賣點,更多的選擇、更精緻的產品、更好看的呈現成了人們在餐飲行業流通的消費美學。
即使看這十來年的餐飲業發展,小吃業態和快餐業態的發展基本是並駕齊驅的,有快餐的地方就一定有小吃,而有些商業綜合體的小吃甚至優於快餐,甚至可以說是有人流的地方就必然有小吃,對於快餐進不去的地方,小吃大多進得去,比如景區等封閉業態就是如此。
在早前,小吃店多以季節性營業的糖水鋪、早餐店、不設座位的外帶零售等為主,在老一輩的眼裡,他們還踐行著「小吃不能當飯吃」的理念,但年輕人並不認同,他們可能認為吃只是一個動作,吃什麼並不是特別重要。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同樣是吃,不同時代、不同人群基本有不同的消費觀,一旦我們將研究對象聚焦在年輕人身上,在以年輕人消費觀為核心的經濟體之下,也就誕生了「小吃專門店」這個新業態,而對於這個新業態的探討便是本篇文章的主線。
?什麼是點心專門店?從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說起
要談點心專門店這個業態,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品牌,首先是它於當下餐飲業的發展特性來說有些出奇(倡導大店純手工);其次無論從傳統還是創新的角度,這個品牌都做出了屬於自己的經營改革;再者它是一個在諸多一線城市如北上廣深及佛山(籌劃中,未開業)都有布局的網紅品牌。
在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的「前身」,我們還發現這個品牌屬於探魚、撒椒、蔡瀾越南粉的同一陣營,皆受深圳甘棠明善餐飲有限公司管理。
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的特質在於品牌方對外宣講的「純手工」,這一來就不太符合餐飲業近些年提及的降本提效,以西貝、莆田、避風塘、海底撈等為例,我們別看這些品牌有著大大的明檔廚房,但它們基本是用中央廚房配送的標准品。
以北京西直門的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為例,該門店面積約420平方米,後廚佔了150平方米,門店廚師更是高達40多位,品牌方對外表示,由於門店的產品都是手工操作,門店早上10點開業,廚師們6點多就得到崗。
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的全國門店多以大店為主,總產品數在60款上下,不同城市門店的產品也有些許差異,如上海門店有特定的金沙墨魚餃、鰻魚香煎糯米雞等獨創產品。從菜單及產品可見,其中少部分比例的新產品為對傳統產品的改良而來。
蔡瀾認識到了當下人的口味是會隨著時代、隨著人群消費習慣而改變的,小吃為復合產品,在當下更講究多元化,人們愛吃肉,但也有解膩需求。在門店產品端,蔡瀾在做產品研發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年輕人對肉的渴望和曖昧,比如說餐後送解膩的山楂汁,又比如說用山楂結合叉燒在口感上淡化油膩,再比如說將豬肉升級為蝦仁,更包括減少產品的份量,讓餐品更加精緻等。
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當然不能被貼上性價比的標簽,從開店首選一線城市的習慣也能看出該品牌要的是有消費力和有中高端小吃需求的精緻年輕人。在人均客單價方面,廣州店最低,為77-85元左右;北京店最高,為96-102元左右;深圳店、上海店則位居其中,人均在90元上下。
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開業至今一直有著網紅的標簽,排隊基本是常態,據品牌方對外表示,大多門店基本實現了正向盈利。
?點心專門店這個業態做的是什麼生意?
且不談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火不火,我們回到品類自身,先來理清點心專門店到底做的是什麼樣的生意?
比如說當一個人餓的時候,他會選擇吃點心還是吃正餐?
最早的餐廳基本以正餐為主(此處的正餐並不排除快餐,指的是包含主食、肉類、蔬菜的餐品搭配,好好吃飯一般說的是吃正餐),在這個階段,即使餐廳也提供小吃,但小吃在這時大多也是邊邊角角,比例不會超過20%。
在前些年,獨立的小吃店多以點綴消費為主,比如說廣東的甜品店,這類業態大多夏天經營甜品,冬天則換為其它品類,這種以季節來更替品類的玩法在餐廳也較為常見,比如說夏天經營小龍蝦的門店到了冬天就更換為羊肉湯門店。
這種按季節交替的經營思路代表的是單一品類不能滿足人們的全階段消費習慣,而點心專門店的落地也就意味著它必須解決如何全階段消費的問題。
原有的品類問題在於人們消費觀的限制,過去的消費者認為「小吃不能當飯吃」,過去的人們對小吃的定義也非常簡單,比如說「小份的單一餐品就是小吃」,我們將之拆開就能發現其中的認知漏洞及機會。
饅頭是主食,但單吃小個的饅頭就成了吃小吃。番薯是糧食也是主食,一小碗番薯糖水在廣東人眼裡也可以稱為小吃。人們總是認為小份的、靈活的、不以解決吃飽需求為目的的餐品都可以稱為小吃。
單個饅頭不算正餐,但饅頭搭配肉食、蔬菜吃到飽了就算一餐正餐,按這個邏輯,將肉食和蔬菜做成餡料,將饅頭變成包子,再用足量的包子吃到飽,這兩者只不過是形式的不同,而非內容的不同。
中餐之外的消費習慣給顧客帶來的新認知正是「在主觀意願下,只要吃得飽,吃什麼並不重要」。
在這一新的認知形式下,年輕人如果中午不想吃飯,一杯加了料的燒仙草就是一餐飯;如果餐廳排不上隊,來兩碗甜品就是一頓晚餐了,大不了晚上餓了再吃個夜宵。
年輕人與中年人的差異在於(僅作為比喻,並非絕對):中年人追求的是確定的飲食觀,正正經經吃了主食才叫飯,比如說在燒烤店、火鍋店點米飯的多數是中年人;而年輕人吃飯不過是為了解決需要吃飯的無聊而已,每天吃飯已經夠無奈了,所以只能找些新鮮的、奇特的、有趣的餐飲來做調和,在這一思維下,當代年輕人大多認為「吃得開心就行」,有沒有主食、是不是主食......這些都不重要。
PS:此處的年輕人和中年人只是借喻,屬於大概率。以沙拉為例,這是一種以年輕人為導向的飲食觀(我國),當代人為了減肥,有時候一餐只吃水果或者只吃代餐,這類消費習慣雖然中年人也有,不過其體量相較年輕人終究還是少了些。
客群如此,商家們自然也願意投顧客所好,我們看到,奶茶店、小吃店、甜品店們基本都會用明亮的色彩來吸引年輕人,在餐品端則做的更加精緻,包括用更好看的餐具以及更有趣且出奇的品牌設計等,太二酸菜魚就是這樣的案例。沒有了年輕人,不能讓年輕人有談資,誰來吃太二的酸菜魚?
環環相扣下來,小吃店在近些年能升級為小吃專門店就是一個必然趨勢了。
由此我們就明白了,小吃專門店做的就是承接年輕人餐飲消費的多元解決方案。
?點心專門店面對的是年輕人,但討好的卻是所有熱愛美食的人
單靠年輕人肯定是靠不住的。年輕化只不過是一個外殼,美食和餐飲才是內涵。有了內核,外殼才能飽滿。
年輕化餐飲和餐飲年輕化,順序之別,結果自然也不一樣,很多年輕化品牌為了實現快(有些人理解的年輕就是發展快),結果與餐飲失之交臂,失去了餐飲本質的年輕化基本一文不值。
我們看到,鼎泰豐、蘇小柳等品牌都在傳達「手工匠心」這個關鍵詞,在顧客們看來,「品牌+手工+明檔」這三個關鍵詞具備,其價值和消費理由就浮現了。
但問題在於:無論是鼎泰豐還是蘇小柳,又或者是以點心著名的點都德、陶陶居等,它們基本也就那麼四五款產品將製作過程展現出來而已(可能就展現一個動作),避風塘更是以去手工的央廚標准化為主。
在品牌們看來,門店只需要將一兩款產品的某一流程打出手工的標簽,那麼顧客也會認為大多產品都是手工的、新鮮的、用心的。讓顧客感覺到點心更用心,其實也是在爭取顧客的餐飲認知及消費慾望(其中要構建的餐飲認知為「小吃的可消費價值不低於甚至高於正餐」)。
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在這個基礎上往前多走了一步,它要構建的認知是「小吃可以和正餐劃上等號,甚至優於正餐」。
實際上,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要構建的認知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於小吃專門店的痛點所為。小吃專門店的消費痛點有三:首先是價格更貴且份量更少同時還吃不飽;其次是小吃不能和正餐劃上等號;最後是小吃的消費頻率偏低(大多是人均導致)。
這意味著小吃專門店得調整小吃產品和正餐產品之間的關系。在其中,小吃的正餐產品實則應該是主食產品。
香港添好運餐廳經營已有一定的年頭,其標簽是自製中式點心專門店,雖然招牌寫的是點心,門店的產品也不多,但總體產品也少不了主食,該品牌的做法是將主食減量(或者說是將主食變成小吃),讓顧客即使點了主食也能再加其它小吃,慕名而來的顧客無論是什麼年齡段、無論在什麼時間到店,他們基本也以消費小吃為主。
弱化主食的份量與數量是常規小吃店的基本做法,而顧客到點心專門店也基本很識相的只吃小吃。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的正餐配備為飯(3款)、面(1款)、粥(2款),值得一提的是,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還配備了正餐店才有的湯品(3款)和蔬菜(2款)(以上數據僅供參考,不同城市的不同門店可能會有些許差異)。
從產品組合來看,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雖然披著點心店的外衣,但要說它是正餐店也並不沖突,這是解決小吃品類發展痛點的第一個方法。而要解決消費必要性、消費頻率並提高人均客單價,還得通過具體的產品體驗入手。
我們看到,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用的方法是靠廚師堆砌來推動消費,比如說蔡瀾對外說的「43款點心就配備了40多名廚師分工操作」,對比鼎泰豐等門店,顧客看到(蔡瀾點心專門店)的互動產品就不只是一兩款,而是數十款,有了多數產品造就的深度主客互動,顧客的必點產品數及復購率就上來了。
由此就非常容易理解,好的產品是能打動所有顧客的,而非僅僅局限在年輕人名下,正餐如此,快餐如此,小吃店也必然如此。
?結語
如果要問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還能火多久?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是,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是在用做美食的思路做餐飲,其危機為:大店需要更多的流水拉平支出,此外,用美食的思路做餐飲也避免不了口味難調、難統一以及開店成本及損耗過高等難題。
目前其問題已經顯現,一是口味偏差問題,手工操作不是不好吃的免死金牌,口味之迷有人認可也有人不認可,目前確實有不少人吐槽難吃,更有人吐槽量少而價高;二是服務問題,生意太好總難以對所有顧客好好照顧,服務差評也難免;三是模式問題,美食模式過於依賴廚師是必然,過於依賴廚師也極其考驗門店的現場管理和實際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用「蔡瀾形象」做品牌IP可能既是加分項但也可能是危機項,真功夫以李小龍做IP如今面臨著版權、老化等難題,以上都為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的發展埋下了一定的危機,但是,有缺陷才是合理的,市場上並無哪一個品牌是十全十美的,至於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還能火多久,這就是品牌方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了。
我們還得探討另一個問題,小吃專門店的崛起代表了什麼事實?它將推導餐飲業有何新的發展?
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短時間內小吃專門店爆發不太可能,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再持續開店,其經營天花板也會顯現。對於餐飲行業來說,市場對小吃的追捧之高漲也必將導致人們對餐品的精緻性、獨特性、消費必要性等要求越來越高。
小吃比正餐更不好做,小吃消費能成為主流也意味著正餐品類是時候優化下自身了
④ 蔡瀾港式點心老闆是誰
蔡瀾,廣東潮州人,生於新加坡,留學日本,後來在香港發展他的電影和寫作生涯。他被稱為「機智」、「食神」、「老頑童」。
金庸曾這樣評價蔡瀾:他是電影、詩歌、書法、金石、飲食的第一流大師。魏晉雖風流,猶不及。
生活中的蔡瀾不僅對美食頗有研究,而且愛茶。但一提到「中國茶道」,他就一肚子火。
喝茶的精神是什麼?
台灣省發明了所謂的「中國茶道」。最煩了。
除了茶壺和茶杯,還有一個「聞杯」。把茶倒進去,一定要用力聞。你聞,我聞,貓狗聞。
我聞到就忍不住吸了幾口氣。你知道那個嗅杯有多少細菌,有多臟嗎?
現在連大陸都學會了這一套,到處都有女生在茶館表演。
固定的手勢不算,言語呢喃。都是一個泡沫,兩個泡沫,三個泡沫的胡言亂語。
做一個好女人,變成一個俗氣的女孩。
台灣省茶道來自哪裡?
被台灣省殖民了50年,台灣省想要日本人擁有的東西。蘿卜會有日本茶道,台灣省有中國茶道。
把不必要的動作加在一起,就是中國的茶道了。笑掉你的大牙。
中國最早的茶道確實是日本的。
他們完全搬用了陸羽的茶經。但是我們厭倦了,就優化簡化了,日本人還保留著。現在台灣省的人已經從那裡了解到了。
唉,好尷尬。
如果有茶道的話,應該只是像功夫茶或者文人茶。別以為有什麼復雜的,其實完全泡出茶的味道只是基本功。
有些喝茶醉人的人用一個時鍾來計算茶葉要泡多少分多少秒,這也是違背喝茶精神的。
喝茶的精神是什麼?茶道是什麼?
答案很清楚,安慰是。
茶應該容易處理或使用。習慣了就怎麼泡;想喝什麼就喝什麼。去他媽的3721。
簡單自然,一個「真」字就出來了。
如果真相被揭露,就會有禪悟。有了禪味,道就誕生了。
喝茶就是這么簡單。簡單是道。
喝茶,不要規規矩矩,要真實。
有人問我:茶和咖啡,你更喜歡哪個?
回答:當然是茶。我對食物和飲料非常忠誠。我喜歡喝茶,但我不想研究咖啡。
翻著雜物,找到了家裡的茶葉:普洱茶、鐵觀音、龍井茶、大紅袍、大吉嶺茶、錫蘭茶、福熏茶、井岡綠茶、茶道粉。如果你添加了你自己的混合物,你永遠也喝不完。
茶的樂趣是從小養成的。我爸爸是個茶迷,所以他叫我們四個兄弟姐妹早上去家裡的花園。
向著花,用手指輕彈花瓣上的露珠,一人一小碟。濃縮之後,開水泡茶的印象還是比較深的。
喝茶要形式簡潔,但意境和情趣可以出彩。讀古人的茶詩。好茶配好詩再好不過了。
//www.exoplanetwar.com/pic_730e0cf3d7ca7bcbbd448950ae096b63f624a89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⑤ 蔡瀾的人生哲學:萬千風味,都是人生
古有吳中四才子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今有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黃沾和蔡瀾,他們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更是一個時代當地文化的縮影,是文化富有傳奇色彩的里程碑。
但是何為才子呢?我們許多人也許不太清楚。
才子一般指涉獵廣泛、才華橫溢、性情灑脫,在各方面都大有建樹的文化人。而並稱為「四大才子」,表示各人皆有所好卻各有所長,而且是均為好友,往往被人們視為整體,或者說把他們視為文學社團。
比如香港四大才子,當我們談及香港文化的時候,我們的腦海隨時想起的,就是寫流行曲的黃沾與寫科幻的倪匡、寫美食的蔡瀾和寫武俠的金庸,他們就是這樣不經意地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就像一個個坐標,而這些坐標總是相連的,有時候他們還總是喜歡出現在別人的文章里。
如這本蔡瀾新出的《萬千風味,都是人生》,他們就不時露臉。蔡瀾寫到他2017年在北京榮寶齋辦書畫展後返港,倪匡兄就對他說:北京那麼多書法家,你竟然敢去撒野?
言語當中自是相當親厚了,一個人到了古稀之年,還能有幾個像兒時一樣這樣親厚的朋友,實在是一件幸事,只可惜,黃沾與金庸已於他們之先返程了。
人生莫過於體驗,生活莫過於嘗試 ,種種職業,種種人生,其中酸甜苦辣,都要一一嘗過,才能賺超回程價,這是蔡瀾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行動標准。金庸生前如是說:
在我們的印象中,蔡瀾一直是一種樂喝喝的老小孩樣,至於他的人生中有哪些失落或不愉快的遭遇,我們當然不知道,因為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足這樣一副樂天派,而他一生的老友金庸就不同了,他自然知道蔡瀾的那些失落和不愉快,從而能夠說出這一番肺腑之言來了。
蔡瀾豁達的人生哲學,我們學不來,但能從中得到一二感悟,我想還是可以的。
我們很多人為了保持形象或達到某種目標,總是在很多滿足自己身體需要的小事上非常固執,比如酒桌上好面子不敢多吃,外出時怕被人說不合群不敢單獨行動,而蔡瀾與國內的最大旅行社合作,卻坦言好久沒有吃到一碗真正的越南牛肉河了,要去他最鍾意的墨爾本的「勇記」吃一頓了。到了墨爾本,他寫道:
像這種孩子氣的舉動,也許有些人會做,但絕沒有幾個人敢這么直言不諱的在書中寫出來昭告天下,以顯示自己的「不成熟」,而 蔡瀾的成熟恰恰顯示在了這種可愛之間,他能嫻熟地駕馭生活,而不被生活駕馭。
在王聖志要為福建東南衛視拍《味解之謎》時,他想到了蔡瀾,邀請蔡瀾來做主考官,蔡瀾卻聽說要去鄉下,一想到拍外景被蚊群追趕的情景,就一口回絕了。可王聖志提到了一種他從未吃到過的專吃海草的羊,他瞬間心動了,他說:
瞧瞧,蔡瀾就是這樣的性格,雖然知道有些事情很難讓他接受,但只要有一點能提起他的興趣,就算歷盡萬難,也要嘗試一下。當然,他的興之所至,絕非考慮功利,純粹是為了嘗試,而這種可能就僅僅是為了一口食物,這種近乎天真的天真,是不是和一個無不懂權衡利弊的小孩無異呢?
蔡瀾的有趣不僅在於此,也在於他思考問題的方式總與一般人不同,總是帶著孩子似的嬌憨,如他終於在福建喝到了他夢幻中的羊肉湯後,與酒店餐廳的羊肉湯比較:
「我真的是三生有幸,喝過這碗天下罕有的湯,羨慕死其他羊痴」,一句話,為這次福建之行劃上完美句號,也放下了王聖志導演那顆吊著的心。 開始不一定美好,但結局一定是美好,這就是蔡瀾的生存智慧,他總是能於所失之中,找到所得之珍貴。
在《年輕人自救指南》中,蔡瀾講到一個故事:
換一種角度看問題,凡事往好處想,是不是同一個活法?可見病由心生,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我們得到的結論就完全不一樣。想要快樂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就要像蔡瀾這樣看待事情。生老病死,誰也逃不過,何必過分糾結?
古人就跟我們講過杞人憂天的事,但很多人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整天悲天憫人,使自己陷入到悲觀失望中。
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以幽默的方式應對生活的小小不愉快,一切煩惱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如一次到澳大利亞吃牛扒,蔡瀾寫道:
你看他就是這么樂觀,有時還具有點阿Q精神,總是想著自己已經賺到,從不為自己找不痛快,就算有時候有點小瑕疵,也很快會過去。看蔡瀾先生的書,最常見的就是「已值回程價」、「已值此行」,但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一盞茶一杯湯,或一根小小的手杖,如有次去墨爾本:
對手生活中的這些小確幸,蔡瀾總是看得很重,從來不會因為更大的憂慮蓋過這些小小的快樂。 對於蔡瀾來說,生活就是他的興趣,無論哪一種體驗,於他而言都是收獲,他就像一個專門收集快樂的小男孩,為了這些小小的快樂,付出再多也無怨無悔。
於蔡瀾而言,只要是生活,沒有哪一樣不引發他的興趣的,不僅琴棋書畫,吃吃喝喝玩玩都是他的愛好。
他常說,年輕人的迷惘,就在於沒有興趣愛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如果培養一種興趣或嗜好,研究再研究,哪有時間寂寞和無聊,哪有心情來迷惘? 興趣來了,一路研究下去,找很多書來看,知識也加深了拓寬了,執行力也無意中提升了,不僅研究深了,還能把興趣發展成一種事業,何來煩惱?
煩惱多是庸人自擾,空有很多時間,卻不知怎麼打發,空有很多財富,卻不知道干什麼。如果你一無所有,最要緊的是保證自己的生存,不管什麼臟活累活你一定會去做,不會因選擇而煩惱;如果你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每天都偷工摸夫在鑽研測試它,苦中也快樂,怎麼可能無聊?
所以,人首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永遠具有探索的精神,其次是要有敢於嘗試的執行力。但大多數人,有了自己的想法,總是前怕狼後怕虎,放棄理想又心有不甘,付諸行動又怕失敗,這叫人如何不糾結?
我永遠記得蔡瀾說的這樣一句話: 肯試,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不試,成功的概念是零。
我不是一位寫作愛好者,具體說來,我已好些年不看書了,除了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與老師作對,每天一本課外書不離手外,在進入工作後,已與書徹底拜拜了。
但後來互聯網興起,手機普及,我時不時刷手機,知道了新媒體寫作,也興起了自己寫一寫的念頭。就這樣,我也成了一位寫作者,在多平台已獲得優質作者稱號,還時不時會收到些稿費,雖然這些都算不上成就,但這依然是對我行動的獎賞。如果不是我在有了寫作的想法就付諸行動,也許這些還是天邊的泡影,只存在於我的幻想中。
因此,蔡瀾的這句「肯試,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不試,成功的概念是零」的話,我是感觸頗深的。你怕失敗嗎?如果你怕失敗,就開始行動吧,因為那是有可能讓你跳出失敗的唯一方法,雖然成功的概率只有一半,但你不行動,就沒有可能成功。
蔡瀾的一生都在努力嘗試,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做監制,在圖書最暢銷的時候出書,美食家、專欄作家、節目主持人、商人,他都一一嘗試,玩得風聲水起,「香港四大才子」,其他三位有人作古有人安享晚年,但只有蔡瀾一人繼續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的新寵,到處活躍著他的身影,這與他的玩性不無關系。
《萬千風味,都是人生》,寫的不過是一些吃喝玩樂的隨筆散文,但這每一篇中無不透著人生的煙火氣。 每一種美食和每一段生活,都是我們的人生,生活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道理,只有永遠保持一顆熱愛的心擁抱生活、體驗生活,就足夠了。
在這本書中,我們跟隨著蔡瀾先生游世界、聊美食、談生活、悟人生, 一碗白飯、一盞清茶都能化身他筆下活色生香的主角,一次偶遇,一場小疾都能組成他文中娓娓道來的故事 ,筆觸隨意、任性、灑脫,就像我們平常生活中某些不經意的片斷,雖平常,但每一秒都浸潤著人生的風味。
⑥ 作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食神」蔡瀾有著怎樣的人生哲學
而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用他的隨筆集告訴我們,活著,就要盡興。蔡瀾的人生哲學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便是幸福。要煩惱,也要等明天再煩惱。蔡瀾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字里行間充滿了豁達的人生智慧,被無數人奉為人生典範。
昨天刷抖音,看到溫州瑞安的一對農民夫妻,自創舞蹈收獲了百萬粉絲。四年前,丈夫因為一起車禍得了抑鬱症,妻子帶著丈夫一起學舞練舞,尋找樂趣走出陰霾。他們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采訪時他們說,趁著身體好,想吃什麼就吃,想干什麼就干。
蔡瀾在他的隨筆集《活著,就要盡興》中,用五章節,講了身邊的人和事,通過這一個個小短篇的講述,向我們傳遞一種處世哲學,歸根結底,是一種灑脫。
不期望成為大師,心裡便沒負擔
現在有很多人總是喜歡急功進利,剛努力沒兩天就想讓自己變得不一樣,成為大師級人物,稍有不如意的結果,就覺得自己沒天賦,要麼就是蒼天無眼不識珠。其實很多人的成就都來自於「無心插柳中」。馬雲在最開始也沒想到自己把阿里巴巴做到這么大,俞敏洪最開始也只是被破想有個糊口的工作,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只是做好眼前事。
正如蔡瀾在文中所說:不期望成為大師,心裡便沒負擔。人一旦心理輕鬆了,做事便更得心應手了。
越來越多人的開始看清事實,以前都是寧願在自行車上笑,也不在寶馬車上哭,現在大多數人看清了,即使在自行車上笑,最後也還是會哭,倒不如選擇在寶馬上哭。
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結婚,找個條件差的吧,自己心不甘,找個條件好的吧,對方又覺得你圖他的錢,兩難。結了婚之後還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打得了小三,斗得了蟑螂,當了媽還要變成女超人,哪有單身來得瀟灑。
正如蔡瀾哲學:算了算了,嫁給有錢人,不如自己當有錢人。不嫁又算什麼,買個小白臉,不知多好。
⑦ 蔡瀾提菜籃的簡介
由深圳衛視和香港TVB聯合製作的《蔡瀾提菜籃》在深圳衛視開播。在該節目中,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攜香港名模楊崢及深圳衛視美女主持張美曦、鄧璐和侯娟等,熱力推薦美食新主張。
節目包括:蔡瀾逛市場——細味民間食的智慧;蔡瀾食在老字型大小——品嘗昔日情懷;蔡瀾點「醬」——食出不同地方口味;蔡瀾點菜——中、外廚師廚藝交流;蔡瀾看「食的藝術」、蔡瀾伴你「睹蛋」等……觀眾可在暢游世界風光的同時,遍嘗各地美食。
「蔡瀾逛菜欄」,由著名食家蔡瀾先生主持。蔡瀾先生將會聯同兩位中港女主持及一名本港名廚,依次走訪韓國、潮汕、順德、東莞、泰國、蘇杭、上海、越南、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匈牙利等地,透過13次尋味旅程,為大家發掘各地美食之源,各地民間食的...
⑧ 香港四大才子分別是誰他們在哪些行業做出的貢獻比較多
香港四大才子指的是香港四名出色文人,分別為金庸、倪匡、黃沾和蔡瀾,四人各有所長,而且均為好友;我覺得是金庸,在行業里的貢獻比較大,因為他的很多小說也被我們的影視人翻拍成了電視劇。
⑨ 中年以後最深刻的領悟:格局越小,破事越多
作者:洞見ciyu
胸有天地寬,自有渡人船。
先來看兩張照片。
這是一滴水,擱在眼前觀之,晶瑩剔透。
放在顯微鏡下細看,卻全是雜質。
人這一輩子,看生活紛擾雜事,就好像觀一滴水。
一個勁兒揪著細枝末節不放,只能看到一堆破事。
但以一生的長度去衡量,任何一件事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就如劉震雲在《一日三秋》中里說的:
「活到這個年齡了,想起過去許多糟心事,當時樁樁件件,都覺得事情挺大,挺不過去了,現在想想,都是扯淡。」
01
之前讀過一段話:
「假如你是一棵樹,別人對你的態度就是一陣又一陣的風,如果你總是很在意,隨便一陣風都會讓你劇烈搖動,甚至將你吹倒。」
人活於世,活的就是心態。
百事從心起,若是心態不好,再小的事也能變成天大的事。
比如因為領導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便惴惴不安地琢磨起來,整晚都睡不好覺。
剛進辦公室,原本嘰嘰喳喳的同事突然安靜下來,就開始一整天疑神疑鬼,覺得同事們在背後議論自己。
喜歡《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
蔡瀾被金庸稱為「真正瀟灑的人」,他們倆經常出去 旅遊 ,一路上蔡瀾都是懷著愉悅的心情。
司機開車太過顛簸,他從不抱怨,導游脾氣大,他也從不惱怒。
即使食物不可口,也會咀嚼得津津有味;即使在路上跟人家起沖突,也一點不耽誤遊玩的心情。
他教金庸怎樣喝低劣辛辣的義大利土酒,怎樣在新加坡大排檔中吮吸牛骨髓。
金庸說:「我會皺起眉頭,他始終開懷大笑。」
如 游戲 人間一樣,蔡瀾從不記掛那些煩心的小事,把日子過得悠然自在。
歌德說:「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
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就沒法盛進幸福;腦子里想的太多,就沒法注意到眼前的美好。
生活中的不稱心,往往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人生的修行,亦是修心。
如果看得透,想得開,無論處於任何境地,都能不憂不懼,自得其樂。
02
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位頗為迂腐的老翁出門溜達,碰到幾個戲子在街上討生計。
老翁看不慣戲子們在大庭廣眾下賣唱,就上去嘲諷了幾句。
戲子們也不甘示弱,說拉彈唱齊上陣,狠狠地罵了老翁一頓,眾人聽得哄然大笑。
老翁氣得胡須直顫,直接折回家裡。
老翁把此事說給老婦聽,誰料老婦卻說:「活該,他們又沒招惹你,你這不是找不自在嘛。」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與自己價值觀相悖的行為。
一個人若是境界太低,就會遇見什麼事都想指手畫腳,最後鬧得自己不舒服。
康德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懂得去理解不同的三觀,尊重不同的處事方式,心裡就會少一些苛責,生活就會多一些愜意。
三國時期,諸葛亮去世後,由蔣琬擔任蜀國的宰相,主持朝政。
他有一個屬下叫做楊戲,為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談。
蔣琬每與他講述朝政之事,楊戲總是應而不答。
有人看不慣楊戲的高冷做派,來蔣琬面前打小報告,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
蔣琬卻說,人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誇我,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眾人指出我的不足,他會覺得我面子掛不住,下不了台。
有大格局的人,內心更多的是平和,看萬事萬物都順眼。
羅素曾說:「須知人生的參差百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用自己的尺丈量別人的生活,只會惹得自己不痛快。
做一個境界高的人,眼裡無是非,目及之處皆是風景。
03
劉震雲在《一地雞毛》里,講了一系列圍繞「豆腐」產生的破事。
因為買豆腐,主人公小林上班遲到,新來的大學生工作較真,自作主張地給他劃了一個「遲到」。
小林氣鼓鼓地改成「准時」,但一天心裡很不愉快,惦記著大學生會不會匯報他。
因為忘記放冰箱,豆腐餿了,老婆責備保姆沒有及時放冰箱,保姆推脫責任給小林。
兩人吵著吵著,小林開始指責老婆以前失手打碎過一個暖水壺,老婆卻說小林抹灰時打碎過一個花瓶。
小林生活里充斥著這些雞零狗碎的事情,並且為之心煩意亂,活成了可悲的模樣。
一個人如果事事錙銖必較,只會流於苟且,陷入生活的泥淖。
那些芝麻綠豆之事,既可大如一座高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又可小如一粒塵埃,輕輕撣一下就散去。
上世紀80年代,莫言在文壇初顯鋒芒。
評論家王干在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批判莫言的文章,言辭犀利,一點都不留情面。
之後,王干在魯迅文學院偶遇了莫言,想著曾經寫過的文章,便想迴避一下。
然而,莫言卻主動開口說:「你的那篇文章我看過了,寫得挺好。朋友都說我被批評了,但在我看來,是以表揚為主。」
周國平在一次演講中說:「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不和自己、別人和老天較勁。」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水裡,則黑色暈染一片;若是融在海里,大海仍是萬里澄清。
打開自己的胸懷,接納生活的磕磕碰碰,日子也會順遂許多。
《菜根譚》說:「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中年以後,我漸漸明白,一個人大多數的不開心,只是太過糾纏當下小事。
所謂胸有天地寬,自有渡人船。
人的一生是萬里河山,把心放寬,把格局撐開,則所見皆風景,所行皆坦途。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