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民間舞蹈有哪些歷史
越南的民間舞蹈無比豐富,多種多樣,且民間舞蹈在群眾中直接繼承,因而保存得比較完整,它屬於「下層文化」的范疇。越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民間舞蹈,它和群眾的民俗活動關系密切,可以通過具體的形象展示出群眾的民俗心理。
(一)雄王時期的民間舞蹈
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雄王王朝建立在如今榮市省的萬郎王國,在依次更替的18個雄王的統治下,是越南遠古歷史上最興旺發達的時期。越南的舞蹈學者從古代的銅鼓、石壁岩畫、生活器具上研究得出,雄王時期的舞蹈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直接體現。
1.自娛性舞蹈
從考古發現的古代銅鼓上的舞蹈圖中可以看出,雄王時期的舞蹈形象佔了相當多的部分。這些舞蹈圖像,場面生動豐富,動作粗獷雄健,充滿了野蠻遺風。雄王時期的舞蹈是一種全民性的活動,人們聚集在一起時就會開始跳舞。跳舞完全是出於內心的表達,是人類在生存發展的目標下刺激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強烈、最純粹的表現。從表現形式上看,有集體舞、雙人舞、獨舞、三人舞;從舞者外貌上看,他們頭戴獸羽、手持舞具,或披茅,或赤身。舞蹈造型質朴古拙,出土的銅鼓上就有舞人右臂彎曲、五指張開向上,左臂彎曲、五指張開向下的獨特造型。從舞蹈內容上看,有表現狩獵生活的,有反映巫術祭祀活動的,也有抒發內心喜悅之情和生殖崇拜的,以及各種各樣的圖騰舞蹈。不僅如此,生活里的日常用品,狩獵用的矛、斧頭等都可以成為舞蹈道具。由此可見,雄王時期的舞蹈活動相當頻繁,當每個人都沉浸在舞蹈之中瘋狂地宣洩生命情調時,這種集體的共振使舞蹈顯得熱烈壯觀、驚心動魄。
2.生活與戰爭舞蹈
由於雄王時期人們需要獲取衣食、抵抗外族的侵略以及掠奪弱小,因此狩獵和征戰也是這一時期舞蹈表現的主要內容。舞蹈動作大多來自生產生活,雄王時期人們在用木杵脫粒的勞動生活的基礎之上,創作了《舂米舞》,舞蹈動作有力,風格樸拙。還有《劃船舞》,年輕女子在表演時用手臂做優美地擺舞著海浪的姿勢;男子則拿著劃槳排成長隊,隨指揮者行進、停頓、扭曲擺動並以怒吼伴唱,步伐狂野復雜,具有原始風采。此外,雄王時期人們將戰斗中的一些強而有力的動作編成舞蹈用以嚇退猛獸和鼓舞人心,例如矛舞,人們手持長矛,身披茅草,披發號叫而舞;盾舞,人們手持盾牌,配合矛而舞。雄王時期的舞蹈頗具原始魅力,其特點有:
(1)生活即舞蹈。舞蹈是原始人類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而亦可稱為「生活舞蹈」,因為人類生活是原始舞乃至整個舞蹈體系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外在環境。舞蹈動作是生活動作的美化,舞蹈熱烈壯觀,強有力地宣洩生命情調。
(2)目的性明確。受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制約,舞蹈大多目的性明確,而當時尚未出現「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動作造型性強,稜角分明,具有野蠻遺風,其風格以自由奔放為主,帶有原始性。
(3)以群舞為主。受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制約,雄王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消遣、娛樂大多離不開群體,舞蹈也因此大多以群舞的形式呈現,表演形式比較簡潔自由,不拘泥於規模和程序,結構簡單、動作重復性高,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以便讓每位舞者都能找到某種歸屬感,從而有效地強化部落成員的群體意識。
(4)形式多樣化。雄王時期的舞蹈包含了大量模仿動物甚至植物的舞蹈,其中既有滿足自娛自樂的嬉戲之舞、表現人類驍勇善戰的戰爭之舞,也有寄託人類精神追求的抒情之舞、希望子嗣昌盛的生殖崇拜之舞。
(5)道具眾多,男女界限嚴明。人們生活、勞動中的用具,戰爭中的武器都可以用來跳舞。雄王時期的舞蹈作為男女勞作分工明確的產物,兩性在舞蹈中大多分別作舞。
總之,雄王時期的舞蹈可謂越南的原始人類感覺方式、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最直接、最本能、最鮮明、最形象的身體形式與綜合表現。
古代銅鼓上的舞蹈圖
1⑵ 越南舞蹈是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
越南自20世紀80年代革新開放以來,文藝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越南共產黨提出「建立和發展先進的、充滿民族特色的越南文化」方針指引下,舞蹈藝術呈現出不斷創新和發展的趨勢。在保留和發展本民族傳統舞蹈的同時,也吸收了許多國外的優秀舞蹈藝術成果,使越南舞蹈的舞台五彩繽紛,洋溢著現代氣息。在舞蹈界專家對有著千年傳承和蘊含著傳統舞蹈遺產寶藏進行研究和收集的基礎上,在當今社會的共同發展趨勢以及國際文化融入的背景下,越南舞蹈藝術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新的趨勢下,越南舞蹈界認識到保存和發揚越南傳統舞蹈的迫切性,為了滿足國家穩步發展和積極融合的要求,越南政府已經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關於建設和發展越南文化藝術路線的指導方針。其中,藝術文化被看作教育事業中特別重要的領域。
⑶ 越南現代舞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現代舞是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種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舞蹈派別,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古典芭蕾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舞過於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實社會生活。20世紀90年代,越南引進了現代舞藝術,這種以灑脫、自由著稱的舞蹈迅速在越南大地上生根發芽並在越南舞蹈界爭得一席之地,呈現出茁壯發展之勢。越南的舞蹈家為了迎合時代的要求,需要舞蹈藝術運用更多與之相適應的藝術表現手段,於是一種兼收並蓄,具有現代風格的越南現代舞應運而生,許多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的舞者自發地前往美國、德國、法國學習現代舞,越南文化藝術大學和越南高等舞蹈學校也先後開設了現代舞課程,並邀請了國外的現代舞專家進行指導和授課。越南舞蹈界對現代舞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刺激了越南年輕人投身現代舞事業的熱情,編導將越南傳統舞蹈與現代舞結合起來,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越南國情的多元化的舞蹈藝術之路。
⑷ 越南戲劇舞蹈有哪些概括
戲劇藝術繼承和發揚了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中的精華,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為了表達內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動作體系和人體美學法則,同時形成了與故事情節、唱腔讀白整體配合得十分和諧的外在形態,具有與一般民間舞蹈所不同的藝術特徵。舞蹈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之一,在戲曲表演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戲劇舞蹈是用戲劇結合舞蹈動作的一種表演形式。在戲劇舞蹈中,每個演員的動作都有規定程式和含義,動作要求膀不搖,肩不動,裙邊兒不散,足尖不露,快而不亂,穩而不慢,既有敏捷度又需保持美感,舞蹈有感情、有節奏、有層次、有章法,基本以表現戲劇故事為重點。戲劇廣泛吸收越南民間音樂舞蹈,從封建社會直至近代形成的地方戲有不少是直接由各地的民間歌舞發展演變而成的。越南戲劇有很多程式化的舞蹈動作與中國戲曲是相似的,如上馬、跑馬、射箭、劃船等,但中國的戲曲里的各種跟斗,近於特技的動作在越南戲劇舞蹈里就很少看到。越南傳統戲劇里一些基本的舞台形式,直到19世紀才基本固定下來,如走成―條線,坐放丁字步,舞有回還等,戲劇舞蹈節奏鮮明、動靜結合,用舞蹈的形式講述故事,深受越南觀眾喜愛。兩國戲劇唱與舞的結合方式都是邊歌邊舞,與崑曲「無歌不舞,無舞不歌」的特點相似。
⑸ 越南民間舞蹈有哪些風格
越南是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54個民族在廣大地區生息繁衍,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舞蹈形式。同時,這些民族又在文化藝術上互相吸收、融合、互為影響,所以就逐漸形成既有共同特徵又有本民族特色的越南民間舞蹈。越南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既古老又年輕,在歷史的發展中呈現出繼承性、自娛性、群眾性以及民族地域性。歷史與文化等諸多原因,使越南民間舞蹈中仍有各種原始舞蹈遺存。例如,侏儒族祭稻米母的歌舞活動是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殘余。倮倮族人在葬禮時跳「倮倮舞」,表示對逝世先人的尊敬及思念,是祖先崇拜的遺存,並以此緬懷先人的業績。越南民族眾多,分布在越南各地,民間舞蹈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例如,京族舞蹈優美恬靜,感情內在含蓄,手的動作豐富,五指張開,形成特有的「五指輪花」形態,舞姿具有雕塑性。京族的服飾反映了越南地域文化的特色,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婀娜多姿,下擺舒展,開叉至腰際,活動起來方便。京族人頭戴斗笠,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風尚習俗和節令性風俗,在漫長歲月的沿襲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泰族地區孔雀較多,許多越南人民不但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吉祥和幸福的象徵,人們對它懷有崇敬之情。倮倮族以銅鼓為聖,遇盛大的節日會跳起銅鼓舞,銅鼓顧名思義,通體用青銅澆鑄,狀似圓坐蹲,中空無底,鼓腰向內曲縮,鼓邊有四個「耳朵」,可以吊起來敲打。鼓手持雙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擊鼓邊,兩手配合敲打。古拙的舞蹈和舞者至善的虔誠心理,使舞蹈保持著經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濃郁的原始風韻。再如西原地區的嘉萊族,其舞蹈風格以豪放、剽悍為特徵。嘉萊族人長期的狩獵生活以及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強悍、矯健的體魄和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所以,嘉萊族舞蹈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朴、莊重的鮮明特點。
歌舞結合、善用道具是越南民間舞蹈的又一特徵。歌舞結合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它具有載歌載舞、歌舞相間等特點。京族的「劃船舞」、「百花舞」,克姆族人在新家落成時跳的「喬遷舞」,仡佬族的「蘭翁舞」和「蘭吞舞」等都屬於載歌載舞、歌舞相間的形式。
道具舞蹈在越南民間舞蹈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所使用的道具與表現形式都極為廣泛、多樣,人們通過道具增加了表演手段。舞蹈的名稱多依所使用的道具而定,道具一般可分為勞動生活道具和其他道具兩大類。勞動生活道具舞蹈是以勞動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或以實物製成道具進行表演的舞蹈形式。如表現生活情節的劃船舞、舂米舞;以小型道具配合舞蹈表演不同人物形象的扇子舞、斗笠舞;用道具增強動態形象、節拍、音響效果的竹竿舞、蘆笙舞、椰瓢舞、挲丹姆鼓舞等。比較有特色的要數莽族的錢棍舞,莽族人在長棍的頂端綁上銅錢,一般在春節跳錢棍舞,舞蹈強健有力,展現了莽族男人粗獷、堅韌的性格。其他道具的舞蹈,如與宗教相關的供奉舞、燈舞;與古代兵器有關的盾牌舞、矛舞、棍舞等。
民間舞蹈與民間風俗節日息息相關,南部的高棉族和占族的風俗習慣與柬埔寨高棉族的相近,華族習俗則與兩廣的漢族相似。春節是北方少數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其他如苗族的「七月七」、瑤族的盤王節、泰族的祭寨節和南方高棉族的潑水節、祭月節則是較具民族特色的節日。少數民族十分喜愛歌舞,岱依族和儂族在許多場合都要對歌、跳舞。
⑹ 越南宮廷舞有哪些特徵
宮廷舞蹈
越南因與中國接壤,在文化藝術上也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越南的宮廷舞蹈吸收了中國雅樂的精華,也有「文舞」、「武舞」之分,其風格特徵與中國古代的「文舞」、「武舞」大致相似。「文舞」婉曲柔美、溫馨雅緻、曼妙舒緩;「武舞」勁健矯捷、灑脫明朗、迅速有力。宮廷舞蹈出現於越南的封建社會時期,並得以興盛、發展,越南的宮廷舞蹈也具備了「舞以象功」的功能,舞蹈有特定的形式、舞隊有明確的人數、舞者分設等級,絲毫不可逾越。宮廷舞蹈多以禮儀性舞蹈為主,具有教化民心、歌功頌德的作用。越南的宮廷舞蹈除了具有「舞以象功」的功能之外,還兼具宮廷祭祀的功能,較之於民間的祭祀舞蹈,宮廷祭祀舞蹈就顯得更為規范,人數眾多,場面宏大,等級制度森嚴,具有程式化的特點。宮廷舞蹈有的是創作產生於宮廷的,有的則是根源在民間,為了適應宮廷的需要,有所改編或加工。它們既在宮廷演出,也在宮外貴族士大夫或民間其他場合演出。越南的宮廷舞蹈在體態上表現為上身直立、屈膝拔腰的姿態形象,節奏沉穩緩慢、動作圓潤流暢,呈現出矯捷粗放和柔婉細膩並存的藝術風格。
⑺ 越南高棉族舞蹈有什麼特色
高棉族人口約130萬人,主要居住在越南南部九龍江平原的一些省份。越南的高棉族與柬埔寨的高棉族為同一民族。高棉族的每個村寨都有一座寺廟,寺廟建築的民族風情很濃郁。高棉族信奉婆羅門教和小乘佛教,按照習俗,兒童成年前要先到寺廟里出家修行。高棉族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娛樂形式豐富多彩,高棉族人喜歡對歌,喜好放風箏和賽船。高棉族的主要民族節日為新年、浴佛節、七月十五節和拜月節等,高棉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高棉文字源自印度的梵文,是200多年前印度教傳入時形成的。高棉族的舞蹈歡快灑脫,音樂極富節奏感,舞蹈服飾多彩、華麗,舞者妝容絢麗,舞動時,身體動律細膩、雕塑感強,變化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舞姿柔美動人。
⑻ 該如何概括越南舞蹈
舞蹈是最原始的抒發情感的方式,是人類文化的啟蒙者,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一、宮廷舞蹈
越南的宮廷舞蹈出現在公元968年的封建社會,這個時期發展比較穩定,經濟較為繁榮,形成了系統化的舞蹈風格,並設置了宮廷舞蹈機構,舞蹈多用於祭祀、朝政、外交、節慶及皇家娛樂活動。宮廷舞蹈使用於不同場合,保存至今的有以下的十一種舞蹈:祭天、祭廟、祭社稷、祭先帝及祭孔子禮儀時跳的「八佾舞」,節慶禮儀時跳的「六供拜舞」,慶賀萬壽(皇帝生日)、聖壽(太後生日)、仙壽(太妃生日)、天春(太子生日)時跳的「福祿壽三星舞」和「八仙獻壽舞」,祝賀民富國強時跳的「吉慶呈祥舞」,消除妖魔鬼怪時跳的「斗戰勝佛舞」,有麒麟生子情節的「回靈舞」,國慶紀念、皇家宴會及接見外國使臣禮儀時跳的「女將出征舞」,皇室婚宴上跳的「扇子舞」、「三國西遊舞」,賦文樓前舉行國慶公眾聯歡活動演出時跳的「六轍花馬舞」等。大體上有四種類型:
(1)慶祝統治者登基,歌頌當時的統治者和祝福王朝興盛的舞蹈。這類舞蹈多以表現王朝軍隊的威武和顯示王朝強大為內容。舞隊統一有序、庄嚴肅穆,舞蹈給人一種雄壯庄嚴的氣氛。
(2)用於接待外國使臣的宴會舞蹈。此類舞蹈猶如現今的音樂歌舞晚會,觀眾在某一個時間段可以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歌舞表演。
(3)宮廷祭祀舞蹈。祭天、祭廟、祭社稷、祭先帝及祭孔子時跳的舞蹈。
(4)慶祝貴族結婚、生辰的慶典舞蹈。宮廷貴族舉行宴會必有歌舞助宴,以華麗輝煌的場面為特色,其內容主要是歌功頌德,展現太平盛世有如歌舞昇平的人間仙境。除了有專業歌舞者表演外,一些貴族階級的人也在宴飲中自歌自舞,表達願望、交流情感或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能。
⑼ 越南舞蹈是何時發源的
1945年「八月革命」後,在救亡圖存的時代主流中,在舞蹈進步人士的努力推動下,舞蹈從傳統的供人聲色享樂的技藝轉變成為人生、為革命的高尚藝術,可以說,這一時期越南革命的偉大斗爭歷程為越南舞蹈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生再造的平台。這個時期除了表演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外,更多的是越南各民族的舞蹈家用民間素材自編自演的反映抗戰的舞蹈。為了配合軍事及政治斗爭的需要,宣傳革命的歌舞蓬勃發展起來,各地的表演團體紛紛成立。總政文工團、中央人民文工團為了配合戰爭形勢,相繼創作了許多反映革命形勢,鼓舞人心的舞蹈作品。例如,獨舞《太陽羽》,雙人舞《月亮下》、《希望之歌》,三人舞《一個男人與兩個女人》,克姆族的《效爺鼓》、群舞《花瓣開了》等,這些舞蹈風格健朗、充滿勃勃朝氣,傳揚了抗戰精神,激勵越南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戰,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民間舞已從原來的民俗性、自娛性的舞蹈轉化為革命文藝運動的組成部分,革命歌舞真實地反映了抗戰斗爭及現實生活中的新事物,對鼓舞軍民,增強戰鬥力,團結廣大群眾,提高抗戰必勝的信心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65年初,為第四聯區前線服務的第—個創作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舞蹈作品,其中包括翠瓊、孟雄、英雄創作的《相會在炮位上》,馮雁創作的《持長槍的民兵夫婦》,陳明創作的《肩背槍手撒網》,明進創作的《故鄉的天》等作品。滿懷愛國熱忱的著名舞蹈家黎清娥編創的歌舞劇《義靜烈火》,在祖國危難的時刻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在動員民眾團結抗戰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舞蹈家周翠文的作品《點炮舞》、《摘野菜姑娘》、《撿草仔》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將勞動人民淳樸、樂觀的面貌以舞蹈的形式展現在舞台上。越南舞蹈家阮孟雄前往中國西藏采風,被中國邊防軍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創作出了反映西藏士兵在艱苦樸素的環境下保衛國家,堅守邊疆的經典作品——《西藏士兵舞》,表現了西藏士兵勇敢、堅定的大無畏精神。這些舞蹈作品帶著質朴的氣息,融合了革命精神,在那個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裡,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越南的革命文藝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抗戰時期舞蹈發展的最大特點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抗戰,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是西原藝術團的人民藝術家丁氏春臘,她的代表作《埃德姑娘》、《西原鼓》、《敬酒》、《歡新家》都帶著純正的西原舞蹈風格,表現出一種對勝利的自豪、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建設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越南的民間舞蹈逐漸呈現出與現代舞相結合的趨勢,越南的舞蹈既有民間舞的熱情又有現代舞的自由、灑脫,既能反映越南的民俗文化又能借鑒西方現代舞的訓練和表現手法,反映越南現代社會中的矛盾和人們的心理。
民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