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南戰導其間,美國出動多少艘航母參戰,被擊沉幾艘
從1964年到1973年,美國共17艘航母進行了73次戰斗巡邏,沒有損失。
1964年越南蛙人炸傷卡德號(USS Card, CVE-11)護航航母,屬於二戰期間的博格級護航航母,排水量1.5萬噸,是作為飛機運輸艦服役,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航母。
② 越南戰爭
通常所說的越南戰爭是指美國派出軍隊扶持南越吳庭艷政府,與中國和蘇聯支持的由胡志明領導的北越發生的戰爭。
起因就是胡志明領導下的越南趕走了法國人之後,投向了社會主義陣營,導致美國不滿,於是美國在南越扶植了吳庭艷政權與北越對抗。
期間雙方劃出了分界線(17度線)。美軍經常派出轟炸機轟炸越南北方,而北方支持的游擊隊則經常襲擊美軍。中國向越南派出了大批軍事幹部做為軍事顧問和教官,並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物資援助。
長期的戰爭使得美國國內反戰呼聲高漲,75年,尼克松總統決定結束越南戰爭。北越政權統一了全國。
③ 前蘇聯共有多少艘航空母艦噸位分別在世界排第幾
1123型首艦莫斯科號和第二艘列寧格勒號分別於1967、1968年服役。莫斯科級排水量
17500噸,全長189米,航速31節。因為莫斯科級能夠裝載多達14架卡-25反潛直升機,
故西方一般認為莫斯科級應屬航母。
1962年的古巴危機使俄羅斯大失面子,航母的作用受到重視。
60年代末美國的航母在越南戰爭中承擔了大量對地支援任務,使得當時的蘇聯領導層
有意建造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母以使蘇聯海軍能夠開出公海與美國海軍抗衡。
1970年,1143型首艦基輔號航母(前蘇聯稱之為戰術航空巡洋艦)開工,1975年服
役。該艦排水量37100噸,可搭載13架雅克-38垂直起降飛機和19架卡-25反潛直升
機。與美國航母單純裝載飛機和必要的防禦武器不同,前蘇聯的基輔級航母除了飛機還裝備
了大量射程達300海里的SS-N-12反艦導彈,具有巡洋艦一樣的水上打擊能力。因此,西
方稱基輔級為介於航母與巡洋艦之間的一種過渡艦型,是「鳥中的蝙蝠」。
基輔級共建造四艘,分別是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和巴庫號。
1983年,前蘇聯為了實現其遠洋戰略計劃,擴大海上防禦范圍,確保其戰略核潛艇的
安全,開始建造1143.5型航母。首艦庫茲涅佐夫號(原名第比利斯號)於1991年服役。
庫茲涅佐夫號滿載排水量67500噸,採用核動力和躍升甲板,裝備12座SS-N-19反
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4組SA-N-9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92枚)等武器,具有
很強的作戰能力。
庫茲涅佐夫可載飛機約60架,包括性能優異的蘇-27艦載型,這使得前蘇聯海軍第一
次擁有了足以與美軍F-14、F-18等高性能艦載機爭奪制空權的機種,這對於前蘇聯航母
來說是一大進步。
庫茲涅佐夫級原來准備造三艘,另兩艘分別是瓦良格號和烏里揚諾夫斯克號。1991年
蘇聯解體,隨後的獨聯體和俄羅斯又陷入了經濟危機,使得前蘇聯發展航母的夢想成為泡
影。除庫茲涅佐夫號被俄羅斯海軍繼承外,瓦良格號已被澳門一家公司買下,准備改裝成海
上游樂場,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被當作廢鐵賣給一家美國公司。
④ 紅蘿卜72:先今世界上在役的有哪幾艘航母,分別在哪些國家
1. 美國
美國海軍現有2型3級12艘大型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3艘、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8艘。其中,除「小鷹」號母港設在海外的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外,其餘11艘的母港均在美國本土的五大航空母艦基地。
美海軍規定,和平時期,每艘航母一個標準的訓練、執勤和休整周期為18個月,並各佔1/3時間。因此,正常情況下,美海軍現役12艘航空母艦,有1/3在海灣地區、西太平洋、地中海等海外前沿地區執勤或擔負作戰任務,1/3進行海上訓練,另有1/3在港內休整或進廠維修保養。當然,戰時其訓練、休整和維修周期會縮短,能執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將比平時增加50%至1倍左右,可能會集結6-8艘航空母艦投入作戰。目前部署如下:
CV63「小鷹」號常現動力航母該艦為小鷹級首艦,1961年4月服役,常駐西太平洋執勤;標准排水量60100噸,艦長323.6米;飛行甲板長318.8米、寬76.8米;動力裝置為8座鍋爐,4台蒸汽輪機,28萬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20節;可搭載各型飛機80-90架;編制5480人;當時造價為2.652億美元,設計使用壽命30年。該艦原是作為重型攻擊航空母艦設計建造的,1973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87年至199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服役期延長15年,滿載排水量增至83960噸。「小鷹」號服役後一直在太平洋艦隊,長期以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參加過越戰,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海灣執勤,1998年7月接替退役的「獨立」號航母部署至日本橫須賀、常駐西太平洋。目前,該艦由美海軍第7艦隊第5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5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包括F-14戰斗機14架、F/A-18戰斗/攻擊機36架、EA-6B電子戰機和E-2C預警機各4架、S-3B反潛機8架、SH-60F反潛直升機6架、HH-60H救援直升機和ES-3電子偵察機各2架,計劃於2008年退役。
CV64「星座」號為小鷹級航母的第2艘,1961年10月27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性能與「小鷹」號一樣。該艦服役後一直以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1964年8月4日美軍挑起「北部灣」事件後,「星座」號航母便於次日出動艦載機轟炸北越,是美軍發動全面侵越戰爭後第一艘參戰的攻擊航母。此後,「星座」號於1975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90年至1993年完成了延長服役期的改裝,並計劃於2003年退役。該艦目前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艦上搭載第2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通常由2艘導彈巡洋艦、3艘驅逐艦、1艘導彈護衛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補給艦擔負護航。
CV67「肯尼迪」號這是小鷹級航母的第4艘,也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F•肯尼迪命名,母港設在美國東海岸佛羅里達州的海波特海軍基地。該艦於1964年至1967年建造,1968年9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與前3艘同級艦相比,「肯尼迪」號的機庫和飛行甲板布置有改進,斜角飛行甲板由傾斜11度20分改為11度,機庫由長225米、寬30米改為長210米、寬32米,結構更趨合理,滿載排水量減至80940噸。該艦曾參加了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並於1990年9月14日至199年3月12日連續6個月部署在波斯灣,是參加海灣戰爭時間最長的美國航母。1993年至1995年9月進行了延長服役期改裝,之後轉入海軍後備隊,擔任訓練航母,2000年又回到大西洋艦隊轉為現役航母,現在是美國海軍唯一一艘訓練航母,主要用於訓練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同時電可以進行現役部署,執行作戰任務,計劃2018年退役,屆時將有50年的服役史。
CVN65「企業」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為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之後加入大西洋艦隊,目前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美國最大的海軍基地諾福克。該艦標准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全艦長342.5術,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至。1964年8至10月,「企業」號航母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市裡奇」號的護航下,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動力特混艦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再補治,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開創了航空母艦發展的新紀元。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現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CVN68「尼米茲」寫這是繼「企業」號之後的第二艘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以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命名,1968年動工,1972年下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7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設在布雷默頓,1998年3月進入位於諾福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歷時3年的大修,計劃2002年完成。該艦標准排水量74042噸,滿載排水量91487噸,總長333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由2座A4W型壓水式核反應堆提供動力,28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運行13年,續航力達80-100萬海里,可載各型艦載機90-100架,編制艦員5930人。「尼米茲」導採用了功率更大、結構更完善、壽命更長的A4W型核反應堆,並裝備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和「海麻雀」艦空導彈,服役時間可長達50年。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該艦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從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出發。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炎熱的波斯灣執勤3個月,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然後又穿越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大西洋,抵達美國東海岸的梅波特海軍基地,在175天內環球航行一周。
CVN69「艾森豪威爾」號為尼米茲級的第2艘,以美國第34任總統命名,性能與「尼米茲」號一致,1977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曾參加波黑戰爭空襲波黑塞族武裝,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灣執勤。該艦目前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80架。
CVN70「文森」號該艦以二戰前海軍的堅定支得者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命名,性能與尼米茲級前二艘一樣,1982年3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3年部署至太平洋艦隊,母港為布雷默頓海軍基地。該艦曾多次在海灣執勤,參加過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目前由第3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11艦載航空聯隊,裝奮各型飛機78架。
CVN71「羅斯福」號是尼米茲級的第1艘,以美國第26任總統命名,性能略有改進,滿載排水量增至97574噸,1986年10月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該艦曾參加海灣戰爭,1999年又參加了科索沃戰爭,在同級艦中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目前搭載第8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80架.並由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支援艦擔負護航。
CVN72「林肯」號以美國最受擁戴的林肯總統命名。性能進一步改進,裝載2900噸航空彈葯和350萬加侖航空汽油後,滿載排水量達102000噸,是世界上第一艘超過10萬噸的航空母艦。該艦1989年服役,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0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由諾福克移至華盛頓州的埃弗雷特。目前由,搭載第14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配屬2艘導彈巡洋艦、6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和3艘後勤艦,正在波斯灣執勤,每天出動艦載機對伊拉克進行空中監觀和封鎖。
CVN73「華盛頓」號以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命名,性能與「林肯」號一樣,1992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隸屬於第2巡洋艦驅逐艦大隊,搭載第1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正在地中海執勤,由導彈巡洋艦「諾曼底」號、驅逐艦「布里斯科」號和「加農」號、護衛艦「辛普森」號、核潛艇「安納波利斯」號和「阿爾巴尼」號、快速戰斗支援艦「供應」號擔負護航。
CVN74「斯坦尼斯」號,這是尼米茲級的第7艘,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軍第一艘裝備IT-21「21世紀信息技術」系統,實現網路化的現代航空母艦,核動力裝置也得到進一步改進,一次加註核燃料可連續運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內只需要換一次核燃料。該艦加入現役後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8年8月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也由梅波特移至聖迭戈海至基地。2000年上半年,該艦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各型飛機74架,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波斯灣進行為期6個月的海外執勤。
CVN75「杜魯門」號為美海軍20世紀最後服役的航母,造價高達45億美元。該艦以美國第33任總統命名,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部署在了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該艦正在中大西洋進行作戰部署前的最後一次海上訓練,由第2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的飛機74架。
保持12艘大型航母編隊,是美國國防部為「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戰區戰爭」而確定的最低標准。在21世紀初,美海軍將繼續維持這一計劃,到2008年,等10艘尼米茲級航母CVN77將接替「小鷹」號;而在研的CVNX級將於2006年開始建造,2013年接替「企業」號;第2艘CVNX級航母將於5年後取代「肯尼迪」號,屆時,美海軍航母將全部核動力化。
2. 俄羅斯。目前,隸屬於北方艦隊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是俄海軍唯一一艘在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艦長306.3米,艦寬37米,吃水9.87米,動力裝置為4台蒸汽輪機,總功率20萬馬力,最大航速29節,標准排水量53000噸,滿載排水量67500噸,這個數字也使它成為了俄羅斯海軍現役艦艇中噸位最大的艦只。庫茲涅佐夫號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既有艦隊型航母所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庫茲涅佐夫號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其飛行甲板長304.4米,寬72米,庫茲涅佐夫號上可裝載飛機40架(戰時可擴張至60架),包括有蘇-33戰斗機、蘇-25攻擊機、卡-27反潛直升機和卡-29RLD預警直升機等。
3. 法國。「克萊蒙梭」級的首艦「克萊蒙梭」號於1955年11月在布勒斯特船廠開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11月建成服役,於1997年7月退役。第2艘R99「福煦」號於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2000年退役後出售給巴西海軍。 「戴高樂」號是法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中型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目前唯一一艘現役航空母艦,於1983年5月開工建造,1994年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戴高樂」號航母艦長261.5米,艦寬31.5米,吃水8.5米,標准排水量35500噸,滿載排水量為39680噸,「戴高樂」號的動力裝置為2座K-15一體化循環壓水堆,總功率為76200馬力,核反應堆加一次燃料可工作5年以上。「戴高樂」號航母實際重量竟然比設計初的標准整整超重了10%,由此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其航速達不到設計標准,其僅僅27節的航速使其「摘取」世界航速最低的航空母艦的桂冠。飛行甲板長261.5米,寬64.4米,可搭載「陣風」M型戰斗機、E-2C鷹眼預警機和NH-90直升機等各種艦載機40餘架。它的作戰能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型核航母,在世界海軍中排在第二個檔次。法國原來的計劃是建造2艘該級航母來代替即將退役的2艘「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但迄今只有「戴高樂」號1艘入役。
4. 英國。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系列,現共有3艘,即「無敵」號、「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無敵級航母艦長210米,寬36米,吃水6.5米,排水量20600噸,動力裝置為4台TM-3B型燃汽渦輪機,總功率11.2萬馬力,航速28節。無敵級航母飛行甲板長167.8米,寬13.4米,可搭載9架「鷂式」戰斗機、3架「海王」式MK2A空中預警直升機和9架「海王」式HAS-MK6反潛直升機。「無敵」級最大的特點是應用了「滑躍」跑道,所謂滑躍起飛,就是將飛行跑道前端約27米長的一段做成平緩曲面,向艦首上翹,「無敵」號和「卓越」號的上翹角度為7度,「皇家方舟」號為12度,「海鷂」艦載機通過滑躍甲板起飛,在滑跑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可使飛機載重增加20%;載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使滑跑距離減少60%。 2005年8月3日,英國皇家海軍旗艦——「無敵」號航空母艦在這里黯然提前退役。退役後的「無敵」號將被封存,可在50天內重新作好戰斗准備。到2010年,它將被出售。為重新打造「全球艦隊」,英法兩國正共同研製新型航母,新航母排水量6萬噸,最多可搭載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50架。建成後,它將成為歐洲各國海軍中最大的航母。英軍的兩艘新航母將分別於2012年和2015年服役,
5. 巴西。「聖保羅」號航空母艦是2000年巴西從法國購買的「福煦」號,是目前巴西海軍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艦原是1963年進入法國海軍服役的「福熙」號,排水量為3.278萬噸,艦長265米,寬31.7米,可搭載固定翼戰斗機37架、直升機2架。該艦可載水兵1300名。 「米納斯吉拉斯」號。原屬英國「巨人」級,原名「復仇者」號,1942年 建造,1945年在英國海軍服役,1956年巴西購買後進行了改裝。1960年12月編入巴西海軍服役。
6.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航母(巨人級),1997年1月「維克蘭特(Vikrant)」號退役。2004年,印度購買了俄羅斯退役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母。
7. 泰國:1艘「加克里•納呂貝特」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該艦由西班牙Izar造船公司建造,1992年7月簽訂建造合同,在西班牙Izar造船公司的El Ferrol 造船廠建造,1994年7月開工,1996年1月下水,1997年3月服役。該艦與西班牙的「Principe de Asturias」航母相似。排水量:11486噸滿載,最大航速:26海里/時(僅用柴油動力時為16海里/時),巡航時速:16海里/時,最大航程:10000海里(航速12海里/時),全艦長度:182.6米,飛行甲板:174.6 ×27.5米,艦載機:固定翼飛機- 6架AV-8S 「鷂式」;直升機-6架S-70B「海鷹」。
8. 西班牙:1艘「亞斯圖里阿斯王子」號常規動力航母。1967年,西海軍向美國租借了二戰老航母「迷宮」號,後於1973年正式買入,但「迷宮」號已經是老態龍鍾了。1979年10月,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開工建造R11「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1988年5月3日正式進入海軍服役。全長195.5米,寬24.3米,吃水9.4米,滿載排水量16900噸,全通式飛行甲板長175.3米,寬29米,滑躍起飛跑道前部的躍升角為12度。其動力裝置為2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46400馬力,最大航速27節,續航力為6500海里/20節。它平時載機22架,包括10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6架「海王」直升機和2架「海王AEW」預警直升機以及4架AB-212直升機;但在緊急情況下可載機37架,其中17架放在機庫中,20架放在甲板上。該艦編制艦員600人,另有230名航空人員。
9. 阿根廷。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四艘「巨人級」航母出售給荷蘭,澳大利亞,巴西,印度。荷蘭買入 「尊敬」後,1968年鍋爐艙起火,造成重大損害,因此准備將其退役。阿根廷購買,1969年 2月在阿海軍中服役,取名:「五月二十五日」。
馬島戰爭開始後,准備使用該航母,但由於年久失修,動力嚴重不足,航速太低(遠達不到宣稱的22.5節速度),航母迎風力太小,導致攻擊機無法起飛,在其「貝爾格拉諾」巡洋艦被英國核潛艇擊沉後,考慮到「巨人級」航母基本不具有抗沉設計與結構,因此退出戰場。排水量 19896噸(滿載)。長211.3米,寬24.4米。主機2台蒸汽輪機,航速:24節。艦載機:12架「超軍旗」戰斗機、6架S-2E「追蹤者」反潛機、 4架SH-3D「海王」反潛直升機、l架A-103「雲雀」—Ⅲ直升機。
10. 義大利。輕型航母C551「加里波第」號,1987年8月正式服役。「加里波第」號曾是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艦,標准排 水量10100噸,滿載排水量13370噸,可停放6架AV-88鷂II式垂直起降飛機或6架SH-3D海王直升機,全艦編制825人。2004年7月底,義大利新航母「凱沃爾」號下水,「凱沃爾」號能供12架直升機和8架「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機起落,也可搭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聯合攻擊戰斗機」。
2001年7月17日,泛安科納造船公司開始為義大利新航母切割鋼板,該航母按計劃將於2007年服役。將命名為"安德烈婭•多里亞"號。
該航母排水量約22500噸,長235米,大小約為"朱塞佩•加里波第"號航母的兩倍。該航母可容納1290人,包括450名兩棲作戰隊員。艦載機初定AV-8B"鷂"Ⅱ式飛機和已經在"加里波第"號航母上使用過的垂直短距起降(STOVL)飛機,以及EH工業公司的EH-101直升機。懸而未決的是關於未來採用固定翼飛機的決定,一種解決方案是採用聯合攻擊機的垂直起降型。
有消息說韓國的輕型航母已於7月12日下水,但從資料看,一是才1萬多噸,二是目前尚沒有確定艦載機,三是編隊艦艇不明,因此,更象是一艘兩棲作戰艦,而是航母。而日本的所謂航母,目前只能叫大型運輸艦,而不能叫航母,雖然其是按航母的標准建造的。
另外阿根廷的航母現已退役,所以已經不是航母國家了。現在擁有航母的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義大利、西班牙、巴西、泰國共9個國家!
⑤ 越南戰爭美國使用了航母沒有
用了,美國當時用航母上的飛機經常的轟炸越南境內的目標。甚至有一條航母還被越南的特種部隊給炸了。
⑥ 美國在二次大戰共有多少航空母艦
從美國的第一艘由煤船改裝的蘭利號航母到最新的福特號,美國先後一共建造過160多艘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和租給同盟國的),於美軍服役的好像是78艘
一、美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
改裝自排水量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於1919年6月在諾福克海軍工廠改裝。三年後服役,命名為「蘭利」號,編號為CV-1,標准排水量提高為11,500噸,速度15節。飛行甲板採用全通型,載有飛機34架,沒設升降機.1922年11月使用壓縮空氣彈射器進行飛機彈射起飛試驗成功.1942年2月27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執行運送P-40戰斗機任務時,被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擊沉。
二、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1922年2月美國海軍將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改建成航空母艦「列剋星敦」和「薩拉托加」。1927年完工,標准排水量為36,000噸。採用了封閉艦首,飛行甲板長270.8米。航速34節,可載機90-120架。與英、日同期幾艘由主力艦體改建的航母相比,列剋星敦級更具有現代航母的特徵,也是最強的航母。「列剋星敦」號1942年5月8日在珊瑚海戰役中被日本聯合艦隊第五航空戰隊擊沉.「薩拉托加」熬過了二次大戰,1946年7月25日被用作比基尼島核試驗艦被炸沉。
三、美國第一艘以航空母艦為專門設計的航母--「突擊者」號
美國第一艘真正以航空母艦為專門設計的航母。二戰時在二線部隊主要用作大西洋飛機運輸艦、護航艦、訓練艦,1946年10月18日退役,1947年1月28日被賣出拆毀。
四、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約克城級的三艘航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是美國海軍的中流砥柱。三艦中只有幸運的「企業」號看到了戰爭的結束,「約克城」號在中途島沉沒,「大黃蜂」號在隨後的聖克魯斯沉沒。
1942年的約克城級性能:標准排水量(噸)19,576 ,滿載排水量(噸)25,484
,載機(架)80-90,航速(節)32.5,艦員(人)2,120.註:大黃蜂號噸位上有差別。
五、「黃蜂」號航空母艦
1934年3月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噸位的限制設計的一艘航空母艦。噸位大小和性能與「突擊者」號大抵相同。艦型為約克城級的縮小型。1940年4月25日服役後和「突擊者」號一道在大西洋服役,中途島海戰後,被調到太平洋作戰。1942年9月25日,「黃蜂」號在南太平洋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南海域遭到日本伊-19號潛艇攻擊,並引發了一連串的大爆炸。不久,美國驅逐艦「蘭斯唐尼」號用魚雷將它擊沉。
六、輕型航空母艦
1.獨立級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急需要航空母艦對付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當時船廠正在大量建造輕型巡洋艦克利夫蘭級(Cleveland),決定抽出建造中的9艘克利夫蘭級來改建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該級只有「普林斯頓」號(Princeton)
於1944年10月24號在菲律賓海戰中被日本擊沉。戰後獨立級不符合搭載噴氣飛機的要求。除3艘外,全部退役拆毀。
2.塞班級
以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為基礎改建,其外形酷似獨立級,但排水量稍大。共兩艦,塞班(CVL-48)1946年建成,1975年退役,賴特(CVL-49)1947年建成,1977年退役.在一段時間內被用作飛機運輸艦。後又用作指揮艦。
七、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1940年6月美國在決定建造埃塞克斯級(Essex Class)航空母艦。本級航空母艦的設計以約克城級(Yorktown
Class)為藍本。1940年度國會批准撥款建造11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決定優先建造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該級航母的奠定了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勝利,也成為日後建造航空母艦打下基礎。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採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它吸取了先前各級航母的優點,在中部設有升降機,另在甲板左側各有一部垂直升降機,使艦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攔阻系統在艦尾設有9條攔阻索,艦首設有6條(可以在使飛機在艦首降落),能阻攔降落重量達5噸的艦載機。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防護也有了改進。這主要包括:艦體分隔成更多的水密艙室,這種結構使該級艦中的某些艦只在戰爭中雖屢這重創,但沒有一艘被擊沉。
該級航母實際上建成24艘。原先在1944財年的6艘(CV-50~55)批准後又在次年因戰局被取消未建;另有2艘雖開工建造(「復仇」號(CV-35)和「硫磺島」號(CV-46)),但未建成,隨後被拆卸。二戰期間共有17艘服役,它們是:首艦「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科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戰後建成7艘,分別為:「普林斯頓」號(CV-37)、「塔拉瓦」號(CV-40)、「奇沙冶」號(CV-33)、「萊特」號(CV-32)、「菲律賓海」號(CV-47)、「福吉谷」號(CV-45)和「奧里斯坎尼」號(CV-34)。入侵越南、佔領巴拿馬、古巴危機都有它的蹤影。1991年隨著最後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退役,埃塞克斯級時代結束了。
八、「中途島」級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原先准備建造5艘「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中途島」號是第一艘,而後造了「福蘭克林•羅斯福」號和「珊瑚海」號。後兩艘計劃取消.
附:二次大戰時期的另一種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
1940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將一批商船改裝成護航航空母艦。即所謂在運輸船隊前方展開,用艦載機偵察、攻擊潛艇,或引導水面艦只實施攻擊的小型航空母艦。美國海軍的第一艘護航航空母艦長島號,根據羅斯福總統的命令,於1941年用「莫麥克梅爾」號貨船改裝而成。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船的角色。二戰期間,美國憑借雄厚的工業實力,共建造了124艘護航航空母艦,其中有38艘提供給了英國皇家海軍。護航航空母艦艦種代號最初為AVG,後改為ACV,不久又改為AVE
。
①長島號(Long Island AVG-1)
美國海軍的第一艘護航航空母艦。1941年改成、1946年退役。標准排水量:7886噸.總長:150米,寬:21.2米(水線)、
31.1米(最大)。吃水:7.8米。動力:柴油機,單軸,8500馬力。航速:16節。武備:127毫米單管炮1座,20毫米炮2座,76毫米單管炮若干。載機:21架。艦員:970名。
②「射手」級(ARCHER CLASS)
1941年,美國根據租借法開始實施援英造艦計劃,用C3型標准貨船改建護航航空母艦。射手級共5艘。為:「射手」號,1941年建成;「復仇者」號(Avenger),「欺騙者」號(Biter),「沖擊者」號(Dasher),
均於1942年3月駛離美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軍馬」 (Charger
AVG-30)號未交付,被美海軍留下用作訓練艦。標准排水量8200噸(9000噸),總長150米,寬20.2米,吃水7.1米,柴油機,8500馬力(9000馬力*),航速16.5節(17節),裝1座127毫米炮,2座76毫米炮,10-11座20毫米炮,載機15架,艦員
555名。
「復仇者」號、「沖擊者」號分別於1942年和1943年戰沉,「射手」號和「欺騙者」號戰後送還美國。
③博格/威廉親王級( BOGUE PRING WILLIAM)
根據1942年計劃,用C3標准貨船改建的護航航空母航。與長島號相比,它的主機改為蒸汽輪機,飛行甲板拓寬,機庫空間擴大,升降機增為2台。原計劃改造24艘,但實際上只改建了20艘,餘外4艘用於桑加蒙級。按同一計劃,還直接建造了20餘艘,兩者統稱博格/威廉親王級。該級除留下11艘外,其餘被轉讓給英國。
④「統治者」級(RULER CLASS)
1943年5月到1944年2月皇家海軍租借的最後一批護航航空母艦,原先屬於美國海軍威廉親王級,共26艘,大小和射手級相似,但裝備有所改善。由於完工時間較晚,除為船隊護航外,還擔任了支援登陸作戰和輔助航空母艦的任務。鑒於美國造船能力趨於飽和,該級艦的改造有14艘由加拿大船廠完成。該級艦計為:「統治者」號(Ruler),「破壞者」號(Ravager),「吹奏者」號(Trumpeter),「巡邏者」號(Patroller),
「打眼者」號
(Puncher),「收割者」號(Reaper),「搜索者」號(Searcher),「投石者」號(Slinger),「打擊者」號(Smiter),「演說者」號(Speaker),「跟蹤者」號(Tracker),「痛打者」號(Trouncer),「裁決者」號(Arbiter),「親王」
號(Ameer),「王儲」號(Atheling),「公主」號(Begum), 「皇帝」號(Emperor),「皇後」號(Empress),
「埃及總督」號(Khedive),「富翁」號(Nabob),「首相」號(Premier),「女王」號(Queen),
「印度君王」號(Rajah),「印度女王」號(Ranee),「波斯王」號(Shah),「貴族」號(Thane)。
⑤桑加蒙級
1942年用油船改建的護航航空母艦,當時C3貨船船體不足,而戰事的發展又急需護航航空母航。考慮到根據1936年商船建造計劃建造的油船船體較大、航速較快,便將其中4艘改建為桑加蒙級。桑加蒙級建成後即參加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作戰,從而開創了護航航空母艦作為艦隊航空母艦使用的先例。
桑加蒙 Sangamon ACV-26 1942年建成 1945年退役
蘇萬尼 Suwanee ACV-27 1942年建成 1959年退役
切南戈 Chenango ACV-28 1942年建成 1959年退役
桑提 Santee ACV-29 1942年建成 1959年退役
⑥卡薩布蘭卡級
隨著戰局的發展,美國總統羅斯福強調要多造護航航空母艦。為此,海事委員會提出了批量生產的方案,憑借美國工業的強大實力,只1943一年時間,美國船廠便造出了50艘護航航空母艦,並命名為卡薩布蘭卡級。二戰結束後到60年代均陸續退役。
⑦科芒斯曼特灣級(COMMENCEMENT BAY CLASS)
按油船船體建造的一級護航航空母艦,主要尺寸和外形與桑加蒙級十分相似,煙囪布置在中部偏後的兩舷,島式上層建築相當簡單。首艦於1943年1月23日登記注冊,1944年11月服役。原計劃建造35艘,二戰結束後有16艘被取消建造計劃,最終完工的為19艘。
九、戰後美國建造的第一級航空母艦----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
福萊斯特(forrestal)級共4艘,於50年代服役。是美國戰後建造的第一級航空母艦,為裝備新式噴氣式戰斗機專門設計。該級艦首次採用蒸汽彈射器,飛行甲板吸取英國航空母艦的設計經驗,將傳統的直通式飛行甲板改為斜角、直通混合布置的飛行甲板,使整個飛行甲板形成起飛、待機和降落3個區,可同時進行起飛和著艦作業,從而形成了美國當今空母艦的基本模式。1992年,「福萊斯特」號(CV59)改用作訓練航空母艦,「突擊者」號(CV61)於1993年退役,「薩拉托加」號(CV60)於1994年8月退役,
「獨立」號於1988年完成為期34個月,耗資8億美元的延長服役期改裝計劃後,駐泊日本橫須賀基地,成為美國海軍第一艘以遠東為基地的航空母艦。1998年,「獨立」號退役。
美國海軍原來打算建造8艘「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後來4艘因為設計上作了一些改進,歸入「小鷹」級航空母艦。
十、小鷹級航空母艦
小鷹級共4艘,分別是CV63「小鷹」號,CV64「星座」號,CV66」美國號」和CV67「肯尼迪」號,均於60年代服役,是繼福萊斯特級之後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也是最大的一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在艦體結構上,它比福萊斯特級的上層建築小,位置更靠近尾部,全艦整體結構更為合理,機庫面積增大。升降機的位置改為前2台後1台,左舷前部1台改為後部1台,大大改善了艦面飛行作業狀況,而且這種布局作為標准設計為以後所有航空母艦採用。
目前小鷹級的美國號於1996.8.9退役,星座號於2003年8月7日退役,約翰•F•肯尼迪號目前作為訓練艦,小鷹號仍在役.
十一、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的航空母艦-----「企業」號
「企業」(CVN65)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開工1958.2.4,下水1960.9.24,1961年11月25日服役),當時造價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後加入大西洋艦隊,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基地。標准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艦長342.5術,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里。1964年8至10月,「企業」號航母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的護航下,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動力特混艦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再補給,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現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它的設計和建造對美國尼米茲級第二代核動力航空母艦有著重要影響。
十二、「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載機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航空母艦,也是繼「企業」號核航母之後,美國第二代核動力航空艦。首艦「尼米茲」號於1975年服役。該級艦的艦體和甲板採用高強度鋼,可抵禦半穿甲彈的攻擊,彈葯庫和機艙裝有63.5毫米厚的「凱夫拉」裝甲,艦內設有23道水密橫艙壁和10道防火隔壁,消防、損管和抗沖擊等防護措施完備。能夠承受3倍於埃塞克斯級航母受到的打擊。它能夠進行遠洋作戰奪取制空和制海權,攻擊敵海上或陸上目標,支援登陸作戰及反潛等。
該級艦現有9艘在役,1艘在建,是美國海軍現役航空母艦的中堅。
「尼米茲」級的九艘分別是:尼米茲(CVN68)、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CVN69)、卡爾•文森(CVN70
)、西奧多•羅斯福(CVN71)、亞伯拉罕•林肯(CVN72)、喬治•華盛頓(CVN73)、約翰•C•斯坦尼斯(CVN74)、哈里•S•杜魯門(CVN75)、羅納德
•里根(CVN76)。
另據2003年消息,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所屬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2003年9月6日為正在建造中的「布希」號(CVN77)航空母艦舉行鋪設龍骨儀式。「布希」號早在2001年就開始建造,目前部分艦首已被拼裝在一起,整體工程已完成約30%。
「布希」號是第10艘,也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價值近40億美元預計於2006年完工,2008年加入美海軍服役。
十三、美國航空母艦的未來
1.美國未來航母——CVNX是什麼樣?
大型化。大噸位、大甲板航母的效費比比中、小型航母大得多。10萬噸級航母由於所載的飛機、航空燃油和彈葯多,其攻擊力及戰斗持續能力等同於兩艘6.5萬噸級中型航母,而兩艘中型航母的建造費和使用費則要大於一艘大型航母。其次,「兩大」有利於艦載機的搭載和作戰,而中、小型航母甲板長度和寬度有限。「兩大」航母適航性好。在自身生存、生活舒適方面有優勢。美軍確定的CVX1航母主尺度為:水線長359.9米,比「尼米茲」長21.35米;水線寬度為44米,比「尼米茲」寬3.2米;飛行甲板總寬度可增加到87米,比「尼米茲」寬7米。
模塊化技術建造,完成設計後在船廠同時建造整艦的不同部位模塊,然後船台上完成組裝,縮短建造周期,建好後還可以方便地更換不同模塊,有利於戰艦的改裝。
「隱形」.航母隱形主要是改變航母上層結構,取消傳統突出的桅桿、旋轉雷達天線、煙囪和各種通信天線,而採用與艦橋融為一體的封閉式桅桿和感測器,並將導彈、艦炮等各種武器放置在艙面以下.島型艦橋一分為二:一個置於甲板右舷前側,負責艦只操作;另一個置於甲板右舷靠後,負責艦載機的起、降作業。雷達、通信天線全部內置化,突出部位敷設雷達吸波塗料,達成外形隱形。降低紅外輻射、消除艦體磁場和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等方面也將採取相應的隱形措施,採用新型動力推進系統,大大降低艦艇的自身雜訊,減小音響特徵。
不需「掉頭」即可收放飛機.
「尼米茲」級航母50年全壽命周期的費用高達210億美元。各項開支中最大的開支為人員開支。提高艦艇的「智能化,減少人員配備。
2。諾•格公司獲CVN21未來航母工作合同
2003年7月10日報道美國海軍已授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一份合同,以保障CVN21未來航母項目。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紐波特紐斯船廠是這個項目的主合同商。
該合同價值1.076億美元,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將繼續進行CVN21的初步系統研發和設計工作。合同要求進行研究和設計開發,並進行初步系統開發和設計,以使這艘未來航母
能於2014年按計劃交付。該合同是對原合同的修正,使合同總額達到3.035億美元。
新一代航母的第一艘將在2007年開始建造。這種新航母的創新之處包括增強飛行甲板的能力,提高出動架次率;提高了武器裝備的能力;飛行甲板上層建築進行了重新設計;採用新的核動力裝置;可進行未來技術的植入並降低人力配備。
3。美海軍高層談CVN 21航母的設計與建造
美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司令菲利普•巴利斯爾中將日前在談到美海軍CVN 21航母的建造時稱,CVN
21將是所建造的航母當中最大的航母,它將能夠滿足美海軍未來的作戰能力的需求。
巴利斯爾稱,CVN
21將由整個海軍100多個工程師、技術專家共同對其進行設計,他們來自的單位的包括:海上系統司令部、海航系統司令部、空間戰和海戰系統司令部、海軍研究辦公室、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以及水面戰中心等。
CVN 21將在尼米茲級航母船體的基礎上進行設計,而其內部結構、布局、飛行甲板布局都將進行全面改裝。CVN
21航母項目執行官杜耶爾少將稱,海軍與工業小組將協作起來,建造一艘能夠進入到22世紀的航母。
CVN 21將於2007年開始建造,並將於2014年交付。
⑦ 越南戰爭美國人動用的航空母艦有哪些
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美國出動了當時最新型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最多時達到四艘,艦載戰斗機達到200多架,還包括從關島起飛的 B-52戰略轟炸機,戰爭持續多年,其慘烈程度是人類自二戰以來之最。難道特朗普要步約翰遜總統的後塵,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二位戰爭總統嗎?
⑧ 世界最著名的戰役
⑴「大戰中的大戰」———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塹壕前的大廝殺。雙方共傷亡130多萬人。「陸戰之王」初顯神威。
1916年,德軍對通往巴黎的門戶和法軍陣地的樞紐———凡爾登進行重點進攻。英法聯軍為減輕凡爾登所受壓力,在索姆河發動支援性進攻戰役。2月21日,德第5集團軍擔任凡爾登主攻。德法兩軍前線兵力3∶1,火炮對比7∶1。為求勝利,雙方不斷加大兵力投入。在正面15~30公里、縱深7~10公里戰場上,雙方共150萬人的軍隊進行了激烈廝殺。戰役第一天,德軍就發射了200萬發炮彈。7月1日,英法軍隊向駐守索姆河地區的德第2集團軍發起進攻。雙方共投入了153個師,約一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英軍在作戰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塹壕和支撐點配系的3道防禦陣地上,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英法聯軍以傷亡61.5萬人的代價僅推進了5~12公里。德軍損失65萬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陣地,但打破了英法聯軍的計劃。此役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陣地消耗戰成為主要的作戰形式。此戰德國大傷元氣。戰爭向有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
⑵激戰英倫———不列顛空戰
飛機問世後最大規模空戰。「千里眼」幫忙。德國損失飛機1700餘架。
為對抗希特勒發動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英德之間爆發了空軍誕生以來最大的空戰。德空軍此戰嚴重受挫。丘吉爾評價說:「戰爭史上,從來不曾有過如此眾多的人(英國民眾)從如此少的人(皇家飛行員)那裡獲得如此多的好處。」
此役德空軍出動了約1300架轟炸機、900架單引擎攻擊機和120架雙引擎殲擊機。英國空軍參戰飛機最多時約650架,但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藉助雷達幫助,使德軍始終未能奪取制空權。
1940年7~10月「不列顛之戰」最緊張激烈的4個月,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5架。納粹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其入侵英國的企圖被挫敗。
⑶大漠「獵狐」———阿拉曼戰役
非洲戰場轉折點。德軍作戰密碼被破譯。希特勒非洲軍團殘部被迫開始大撤退。
阿拉曼戰役是二戰時非洲戰場轉折點。由蒙哥馬利統率的英第8集團軍迎戰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率領的德意軍隊組成的非洲軍團。此後,盟軍完全掌握了非洲戰場的主動權。
1941年6月,非洲軍團連敗英軍,進抵阿拉曼防線。整個北非幾乎垂手可得。但連續作戰使非洲軍團成了強弩之末。英軍速調8個旅在阿拉曼一線嚴陣以待。1942年6月30日,隆美爾發動進攻。到7月3日,4次大規模進攻均告失敗。雙方形成僵持狀態。8月中旬,蒙哥馬利接任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此時,英空軍對德空軍比例達5∶1,坦克數量超德軍一倍。8月30日,孤注一擲的隆美爾發動第二階段攻擊。但英國人已破譯德軍密碼電報,知其進攻計劃的每一個細節。結果,隆美爾的這場豪賭變成了德、意軍隊的自殺性攻擊。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團軍展開反攻,對德軍形成圍殲之勢。11月4日,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帶著僅剩5萬餘人的非洲軍團,從阿拉曼開始了大撤退。
⑷航母時代的號角———中途島海戰
雙方海上編隊在炮火射程外以艦載機實施突擊。日本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架。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成為歷史。
1942年4月18日美軍空襲東京後,日本決心奪取中途島,誘殲美國太平洋艦隊,以保障本土安全。此役,日動用了包括8艘航母(艦載機400多架)在內的艦船200餘艘,由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指揮,分南、北兩個編隊對中途島發起攻擊。由於美軍破譯了日海軍密碼電報,掌握了日進攻意圖,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特混艦隊在中途島附近,隱蔽待機。6月4日,日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率隊進至中途島西北海域,派出飛機108架轟炸中途島。美岸基機升空迎戰。南雲下令已掛上魚雷准備攻擊美艦的第2波飛機改裝炸彈攻擊中途島。此時,美特混艦隊接近。南雲急忙命令第2波飛機卸下炸彈重掛魚雷。此時美艦載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連續攻擊南雲的航母。日機未能迎戰,擺在甲板上未及入庫的炸彈和魚雷機接連爆炸。日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架。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的實力對比。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實施突擊,宣告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已成歷史。空海一體戰開始主導海上戰場。
⑸決定性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
驚心動魄大決戰。逐條街道逐間房屋反復爭奪。德軍150萬人被殲。
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德軍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戰略補給線。1942年7月17日,蘇德戰場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開始。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德軍傷亡慘重。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市區防禦戰斗極為激烈。雙方對每一塊土地都進行了反復爭奪,對火車站的爭奪竟達13次之多。盡管德軍佔領了市區,但其攻勢已是強弩之末。11月19日,蘇軍拉開了反攻帷幕。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蘇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110.6萬人對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101.1萬人發起反攻,對德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22個師33萬人構成了「鉗形攻勢」。經過兩個月的相持,德第6集團軍投降,司令官保盧斯元帥被俘。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破了德國法西斯滅亡蘇聯、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消滅了德軍近150萬人,成為二戰的歷史性轉折點。
⑹「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計劃周密,規模宏大。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
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登陸戰役。戰役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歷時49天。
為這次登陸作戰,盟軍集中了近300萬人、5000餘艘艦船(其中登陸運輸艦艇4000餘艘、作戰艦艇1000餘艘)和一萬余架飛機。戰前盟軍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6月6日凌晨,美英聯軍第1梯隊5個師在法國海岸82公里寬的正面突擊登陸。德軍未能組織起強有力的反擊。兩天內,盟軍上陸部隊達17.6萬人、車輛兩萬輛。德軍只進行了幾次談不上協同的局部反沖擊。6月30日,盟軍奪取瑟堡港。至7月初,盟軍已上陸100萬人、車輛17萬輛。7月24日,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轉入陸上突破戰役。此役,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諾曼底登陸戰役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是現代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斯大林曾稱贊說:「這次行動按其計劃的周密、規模的宏大和行動的巧妙來說,在戰爭史上還未有過類似的先例。」
⑺逐鹿中原———淮海戰役
兩個主力,3個階段。「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解放軍一役殲敵55萬人。
淮海戰役作為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個戰例———60萬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圍殲80萬人的國民黨軍,被寫進了許多國家的軍事教材。
1948年秋,蔣介石為防備解放軍進攻南京,在黃淮地區展開了60萬重兵。中央軍委令華野和中野配合組織淮海戰役。11月6日,華野向敵戰區發動強大攻勢。11月8日,國民黨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黃伯韜兵團被包圍在碾庄附近。國民黨軍第6、第8兵團全力北援,被華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此時,國民黨軍加入會戰兵力已達80萬人。
11月22日,黃伯韜兵團悉數被殲,黃伯韜被擊斃。黃維兵團孤軍冒進,被包圍在雙堆集附近。杜聿明指揮的3個兵團西撤時又於陳官莊附近落入包圍。這樣,整個淮海戰場,華野與中野兩大主力「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劉伯承語),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全殲。兩人均被生俘。至此,這個以少勝多、被毛澤東稱為「吃夾生飯」的淮海戰役以人民解放軍全勝而結束。國民黨軍5個兵團55萬餘人被殲滅。
⑻扭轉戰局———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誘敵深入,迂迴包圍,斷敵退路。一場賽戰斗意志、賽指揮藝術的較量。一舉殲敵3.6萬餘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誤認為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狂妄叫囂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分東西兩線發動總攻勢。志願軍示弱於敵,誘敵深入。西線志願軍於1950年11月25日黃昏發起進攻,殲滅李承晚軍第7師、第8師主力,並迫使美軍一個建制工兵連共115人投降。敵軍紛紛向南逃竄,遭到我38軍截擊。12月3日,「聯合國軍」向「三八線」以南全線敗退。12月6日,志願軍收復平壤。東線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發起進攻,至12月24日,志願軍收復元山、興南。至此,第二次戰役以志願軍大獲全勝而結束。
這次戰役,志願軍共殲「聯合國軍」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敵占區,並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瓮津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這次戰役的勝利大大超出了志願軍預定的計劃,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半島的戰局。
⑼風卷殘雲———海灣戰爭中的地面作戰
陸、海、空、天、電全方位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
經38天空中打擊,伊拉克的核設施和生化武器製造廠、指揮通訊、交通設施和機場、導彈陣地等被毀壞殆盡。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國部隊」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伊軍發動了地面進攻。交戰雙方在200公里長的戰線上投入120餘萬人。「多國部隊」採取「聲東擊西、正面進攻、側翼迂迴」戰法,讓美第18空降軍和第7軍空中機動到伊軍側後,利用裝甲突擊力優勢,在海空軍支援下實施「左勾拳」計劃,經鉗形攻擊和戰略迂迴,將伊軍合圍於巴士拉以南地區。到26日,伊軍基本失去抵抗力。薩達姆接受停火。此戰是二戰結束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系統使用了20世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成功實施了戰役欺騙、海陸空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了對方重兵集團,是現代化條件下高技術局部戰爭之典型戰例。
⑽瘋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襲戰
以遠程和高空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78天投擲炸彈、發射導彈約2.3萬枚。空襲成為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
為將巴爾乾地區納入西方戰略體系,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了一場代號為「聯盟力量」、歷時78天的大規模空襲戰。戰役第一階段,北約B-52、F-117、B-2轟炸機對南軍70個目標發動了90次大規模攻擊,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毀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個階段北約每天出動近300~600架次,打擊包括南總統府、塞軍和內務部隊總部、電台、電視台、鐵路和公路橋梁等在內的各種目標。北約方面是零戰斗傷亡,南斯拉夫損失慘重。整個空襲北約共出動飛機3.8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約2.3萬枚炸彈和導彈,其中精確制導武器佔35%。是一場典型的航空兵與導彈戰役,是高技術對中低技術的「非對稱作戰」。整個戰役遠程和高空打擊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並主導了戰爭進程,空襲是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