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明明深受美國侵略,為何卻成為了最親美的國家
1在1945國家分裂南北分治,南部直到1975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統治,1978年更是一場鏖戰。,把唯一的一點信任喪失。應該說越南受西方國家影響是很深的。親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防範東方大國是越南的既定原則,說抵抗東方大國2000年、抵抗法,美200年。越南領導人公開說,平衡外交是越南外交基準。 不能把一個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越南希望依仗美國而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系。越南對於美國也是比較防範於未然的。
2越南的親美將是長期和持續的,但親美也使得越南進入兩難境地,既怕美國和平演變,也怕亡黨亡黨亡國。但在軍事和經濟上又不得不有求於美國。使得越南當局頗為躊躇。而且黨內兩派斗爭很激烈,大有二次分裂的局面,可以說,從長遠來說,親美並不符合越南的長遠利益,而美國也在越南扶持親美勢力,這對越南的國家安全是巨大的威脅。
⑵ 越南和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 越南為什麼敢挑釁中國
依仗西方國家的強力支撐;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中,中國是他們的貿易國,又是他們最大的威脅,所以對於中國他們是又敬又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越南及周邊一些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屬於中國領土,他們在中國內亂時期脫離出去。但是近代以來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中國國力日益衰弱,已經失去了對周邊國家的掌控能力,所以他們也趁著這個機會,紛紛走向中國的對立面。新中國的建立及其發展讓西方國家感到了恐慌,西方一些國家開始從輿論攻擊中國,並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從輿論和周邊的鄰國來分離中國,所以現在的一些周邊國家就是狐假虎威。
⑶ 越南的內戰(上世紀60年代)具體起於何時
1、起源於1955年。
越南戰爭是指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在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原因: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
3、美國參戰: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共產黨中國對美國安全利益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
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文件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
4、對越南的影響: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美軍在當地留下大量越美混血兒 。
隨後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3)近代越南如何面對西方的沖擊擴展閱讀:
越南戰爭對美國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美國耗費了至少2500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地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 。
「尼克松主義」應運而生,美國中止了自二戰結束以來的過度擴張,在70年代實行適度收縮。在對外政策上,尼克松在70年代初率先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說,並主動改善中美關系,以此為突破口營造美中蘇大三角關系。並觸發了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的軍事改革。
美軍汲取了越南戰爭的教訓,在冷戰時代終結之前不再動用大規模地面部隊進行傳統的持久消耗戰爭,轉而依靠巨大的海空優勢和技術優勢進行作戰,強調首戰制勝、速戰速決,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低強度戰爭理論和「外科手術式打擊」的作戰樣式。
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越南戰爭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
⑷ 請問越南戰爭對戰後國際關系的影響是什麼
越南戰爭 - 影響和餘波
越南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20萬妓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19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美國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柬埔寨
柬埔寨戰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間努力維持自己脆弱的獨立地位。朗諾的政變和美軍入侵把柬埔寨徹底的捲入了戰爭。波爾布特領導的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乘機獲得了政權。波爾布特推行極左統治下,柬埔寨發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一百餘萬平民死於該時期,其中包括越南僑民。由於波爾布特政權的人口滅絕政策不僅造成了地區動盪,而且也嚴重威脅越南政府的國內安全,應流亡越南的前民柬反對派的邀請,越南出兵將波爾布特驅逐出城市,並著手扶植韓桑林政權,紅色高棉則繼續在農村對新政府發動游擊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給予了越南超過二百億人民幣的援助,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柬埔寨極端政治勢力和中國的損害他倒向了蘇聯。在1979年,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破壞了地區均勢,中國出兵越南,導致中越戰爭。
⑸ 越南近代以來共經歷過幾次戰爭
5次戰爭。
1592年,後黎朝滅莫朝,名義上統一全國,但越南繼續分裂,北部由鄭氏家族控制,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制,兩大家族不斷發生戰爭,史稱「鄭阮紛爭」。
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開始侵略蠶食越南。後來清朝作為宗主國派兵抵抗,馮子材和劉永福所率黑旗軍等參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越南人經過抗法、抗日的長期艱苦鬥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於1945年8月「八月革命」取得勝利,日本法西斯被逐出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亦宣布退位。同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進行了歷時9年的抗法戰爭。
1954年3月13日下午,北越與法國之間的奠邊府戰役打響。5月7日,戰役以北越勝利結束。越南取得「奠邊府大捷」後,1954年7月21日,有關結束越南、寮國、柬埔寨戰爭的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得以簽署。
1960年代對南越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從不間斷,直到1973年南北雙方簽訂停火協議為止。之後,美國從南越撤軍。兩年後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隊擊敗南越政府,成立「南越南共和國」,翌年兩越在北越領導下統一。
(5)近代越南如何面對西方的沖擊擴展閱讀:
越南統一後內政、外交傾向蘇聯陣營,與周邊國家交惡,先後發動了入侵寮國和柬埔寨的戰爭,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國發生邊界沖突。
長期的邊境戰爭對越南的經濟造成極大的沖擊,失敗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立國以來與西方國家對立關系的都造成負面影響。
直到1989年越南從柬埔寨撤軍,1990年代,中越關系好轉,美國也解除了部分對越南的經濟封鎖,逐步開啟對歐美國家的經貿關系,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快速的發展,成為東南亞新興發展的經濟體之一。
⑹ 越南戰爭的起因,經過 關美國什麼事啊美國為什麼要參戰
美國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南北越南陷入了「代理權戰爭」當中。美國自50年代以來就開始向南越提供援助及軍事顧問,慢慢地開始升級為提供包括轟炸和地面部隊在內的軍事支持。1963年,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越南南部,成為第一支捲入越南戰爭的美國作戰部隊。
(6)近代越南如何面對西方的沖擊擴展閱讀:
越南戰爭的影響: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美軍在當地留下大量越美混血兒 。
隨後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⑺ 越南戰爭的原因
一、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二、日內瓦會議決定將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在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三、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
四、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五、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7)近代越南如何面對西方的沖擊擴展閱讀
一、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三、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⑻ 如何應對積極應對西方殖民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
第三節: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對亞洲的侵略和亞洲的覺醒
一、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對亞洲的侵略
當西歐北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民族民主國家時,亞洲各國基本是封建勢力占統治地位,東南亞個別地方還是奴隸制,甚至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但總體看,亞洲比非洲發展快。
最早在亞洲進行殖民活動的是葡萄牙。1498年,達·迦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南海岸,在西南沿岸建立了幾個據點,並被任命為駐印度總督。隨後,葡萄牙把勢力擴大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沿海等地。15世紀末葉開始,葡萄牙人基本上控制了印度洋,壟斷了當時的東西方貿易,主要是壟斷東方的香料,稱霸東方一個世紀之久。荷蘭步葡萄牙後塵,第二個來到亞洲。荷蘭也急於得到香料,盛產丁香、豆蔻等香料聞名於世的印尼馬魯古群島(摩鹿加群島)成為其爭奪目標。1610年荷蘭人在印尼設總督,隨後荷蘭為佔領東南亞地區與葡萄牙人展開競爭,1641年佔領了馬六甲。葡萄牙和荷蘭人還先後佔領馬來西亞(當時稱馬來亞)。
繼葡萄牙、荷蘭之後,英法殖民者也相繼向亞洲擴張。英法憑借經濟和海上實力,與葡、荷在東方展開了激烈競爭,迫使葡、荷的殖民勢力在亞洲一步步退卻。通過17-19世紀的殖民擴張和角逐,英國先後將印度、馬來西亞、緬甸等國變為自己的殖民地,法國則佔領柬埔寨,把越南和寮國變成自己的保護國,並將三國聯合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泰國淪為英法共同的殖民地。
此外,亞洲的伊朗、阿富汗、錫蘭(斯里蘭卡)在18世紀成為半殖民地。奧斯曼帝國名義上獨立,實則也是半殖民地。
從15世紀到19世紀,亞洲多數地區逐漸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者的侵略方式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5-18世紀末,相當與西方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政策,根源於商業資本,又處於封建社會末期, 殖民者在印度
因而既帶有封建專制的野蠻,又帶有商業資本的貪婪。西方的侵略方式,主要採取了暴力和超經濟的手段,殖民者進行公開的、赤裸裸的掠奪,大量的洗劫國庫,搶劫黃金和白銀,壟斷貿易和不等價交換,成立貿易公司,強迫殖民地種植本國需要的產物,強迫農民服勞役等。殖民者主要採取的是前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實行的殖民政策和統治形式普遍打上了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的烙印。葡萄牙殖民地封建主義色彩更濃,而英法荷殖民地重商主義的色彩更濃。
第二階段:19世紀上半葉,是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進行和陸續完成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些國家能夠不斷擴大再生產,帶動了工商業、銀行業、運輸業、保險業和交通設施的全面飛速發展,這一時期歐美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關鍵的一大步。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方式不僅不再適應19世紀以來大機器生產的情況,而且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19世紀以後,直接的超經濟的剝削和掠奪降到次要地位,隨之而來的是打著「自由貿易」旗號下的商品輸出,通過世界市場對東方的剝削成了歐美國家快速發展的滋補劑,商品輸出成為殖民掠奪侵略的主要方式,即對殖民地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把殖民地變為商品的推銷場所和原料產地。以商品輸出為內容的自由貿易政策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侵略政策。這種侵略政策一方面用船堅炮利打開門戶,用低廉商品的重炮打開東方長城,嚴重破壞了東方的自然經濟,強迫東方實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它又阻礙了東方社會固有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因而在殖民地掀起轟轟烈烈的反抗殖民主義的革命斗爭和起義。
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政策的新階段給亞洲國家的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如果說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政策可歸結為對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破壞,這一時期殖民政策的後果就比較復雜。馬克思1853年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兩篇文章中,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及其後果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殖民統治雙重歷史使命的著名論斷。馬克思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馬克思關於殖民者雙重歷史使命的論斷,對於我們分析殖民政策新階段的影響具有指導意義。
二、近代亞洲歷史上的三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
19世紀30年代起,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和殖民擴張活動的加劇,西方殖民者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急劇尖銳,各被壓迫民族掀起了反殖民主義民族運動的浪潮。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亞洲歷史上先後三次形成反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潮。
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發生在19世紀中葉,此時西方殖民者正由早期的暴力掠奪、超經濟剝削向商品輸出轉變,殖民者力圖使亞洲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造成亞洲商品輸入、原料外流,嚴重沖擊了亞洲原有的秩序,各國封建自然經濟遭破壞,但封建土地所有制未完全破壞,沒能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工人農民破產、經濟衰落,從而政治上產生危機,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第一次高潮主要包括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伊朗的巴布教徒起義和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這些起義都屬舊式的下層人民武裝起義,領導者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包括一些小封建主,斗爭的主力是農民和手工業者。這些起義由於沒有先進階級領導,有明顯的自發性和分散性,甚至披著宗教外衣,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本國封建統治的基礎,打擊了殖民主義,喚起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人民群眾覺醒,因此是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發生在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時期。這一時期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式逐漸以資本輸出為主,但市場和原料產地仍有重要意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斗爭加劇,局部地區出現了重新瓜分的斗爭,亞洲的領土已經被瓜分完畢。資本輸出的侵略方式給亞洲社會帶來新變化。其一,加速了亞洲自然經濟的解體,使亞洲各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形成新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同時,無產階級也初步形成。其二,亞洲各國人民同殖民者的民族矛盾及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從而引發了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人民群眾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兩股勢力共同構築了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人民群眾起義包括:1891-1898年越南黃花探領導的起義、朝鮮東學黨領導的甲午農民戰爭、1896-1898年菲律賓人民推翻西班牙統治的斗爭和1900年中國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包括:中國的戊戌變法及孫中山領導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印度國大黨的形成及提拉克的早期斗爭、青年土耳其黨早期的斗爭。這一時期斗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除了舊式的農民起義和人民斗爭外,亞洲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他們成立政黨或組織,提出綱領,發起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早期的革命運動。這時的運動普遍處於宣傳階段,資產階級宣傳天賦人權,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但還沒有實際的斗爭。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未能和群眾起義相結合,兩股革命力量各自發展,工人階級還未覺醒。
第三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在20世紀初出現。由於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求根據他們的經濟政治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爭奪亞洲的斗爭十分激烈。亞洲除日本外,全部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同整個亞洲的矛盾、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同時在亞洲境內發展起來。亞洲各國人民與本國封建統治的矛盾也很尖銳,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是這次革命高潮到來的直接背景。另外,俄國1905年革命也對亞洲爆發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在亞洲,特別是與俄國接壤的國家形成有利的革命時機,俄國的斗爭方式——罷工和武裝起義,直接為亞洲提供了斗爭經驗和方法。這次運動主要包括:1905-1911年的伊朗革命、1908-1909年的青年土耳其革命、1905-1908年印度國大黨激進派的反英斗爭和中國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20世紀初的革命有許多新的特徵。其一,已由改良運動發展到資產階級的民族民主運動,即以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力為目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其二,運動大多在資產階級領導下,由過去自發、分散的起義和斗爭轉向自覺和有組織的運動,運動中建立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政黨,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資產階級綱領。而且,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已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斗爭有了初步的結合,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人民群眾參加的運動。斗爭中亞洲人民互相支持、共同戰斗,形成新的革命洪流。其三,無產階級仍沒有組織起來,仍作為資產階級的追隨者,但也是斗爭的推動力。其四,東方被壓迫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已與西方的革命結合,出現了亞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新的革命風暴,被稱為「亞洲的覺醒」。
「亞洲的覺醒」,主要指20世紀初亞洲各國發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指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這個覺醒不僅體現在資產階級身上,而且也體現在所有參加革命的人民身上,在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身上體現得最充分。因亞洲處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改變這些狀態是資產階級的要求,關繫到他們切身利益。另外,資產階級有條件接受西方教育與啟蒙文化,所以他們是亞洲最先覺醒的階級和階層。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當然,上層資產階級認識並不明確,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是亞洲覺醒的主導力量,他們舉起爭取資產階級民族獨立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兩面旗幟,賦予亞洲革命以明確的目標,對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起了很大作用。斗爭中出現一批資產階級的仁人志士,他們逐漸認識到發動群眾是重要的,並用自己的綱領爭取群眾。印度國大黨激進派領袖提拉克(1856-1920)領導的1905-190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便是亞洲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大黨激進派在運動中明確提出了「自治、自產、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四大綱領,並用這一綱領和思想宣傳和組織群眾。盡管他們在發動群眾方面仍很有限,不夠深入,但激進派思想的宣傳使得20世紀初印度的反英斗爭達到新的高潮,運動的最後階段還出現了孟買工人總罷工。由資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意味著政治覺醒已由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擴展到下層群眾,從而形成民族覺醒,這也是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斗爭的目標已不是爭取局部改良,而是要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盡管斗爭方式仍以抵制為主,但它是群眾性的大規模政治運動,斗爭的許多方面,為後來甘地領導的更大規模群眾運動奠定基礎,也直接推動了印度民族資本的發展。
⑼ 越南在二戰後為何變得如此兇猛
其實在二戰後期的越南並沒有變得多麼強大,只是依靠獨特的地理環境打了一段時間的硬仗,這裡面還要靠其他國家的支持,僅僅靠越南是無法抗衡那些世界強國的。
越戰之後,越南又和中國交了一次手,這次就輸的比較慘了。其實中國還應該承美國的情,畢竟美國人用20年的時間把越南的戰爭潛力消耗殆盡,所以中國這場戰爭才會打得如此輕松,而且中國當時的戰爭意圖也沒有像美國那樣,而且這時候越南也缺少其他國家的援助,就可以看出其本國的實力還是很弱小的,不藉助外力根本無法維持自己的地位。
⑽ 越南戰爭後,為什麼越南對美國仇恨少,反而與美國走得很近
越南戰爭結束以後,之所以越南對美國的仇恨變得越來越小,都是因為利益的原因,經濟的需要,而且現在年輕一代的人們沒有經歷過戰爭,所以他們沒那麼仇恨。
越南人仇恨美國的人,仍然是有一部分存在的,不過這樣的人並不多,在越南更多的還是受宣傳影響而保持親美態度的越南人。務實的越南人早已經拋棄意識形態和歷史恩怨的束縛,與美國不斷接近。無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有所考慮,並且希望從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獲得更多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