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南極標志生物的企鵝,為何也能在熱帶赤道生存
因為赤道企鵝生存的科隆群島附近有秘魯寒流經過,該島嶼的氣候更像是溫帶氣候,企鵝能夠適應這樣的環境。赤道企鵝與大多數生活在南極的企鵝不同,它們竟然生活在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島。這些企鵝被發現後,很多人都很驚訝。因為眾所周知,大部分企鵝是生活在南極的,很多人都認為企鵝更適用寒冷的氣候。但是科隆群島的企鵝們改變了人們的想法。當然赤道企鵝能在科隆群島生存,離不開當地的氣候條件。
當然,其實企鵝並不是一直生存於南極的寒冷冰原上的。據科學家研究,企鵝一開始是生存在溫帶、寒帶地區,但因為地球氣候的變化,南極形成了大面積的冰原,南極企鵝為了生存,逐漸適應了冰原的環境。在各種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科隆群島的氣候應該是更傾向於溫度高的溫帶氣候,是非常適合企鵝生存的環境。
Ⅱ 為什麼企鵝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極
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 。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斯島黃眉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麼,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又因為企鵝正面很像中國的"企"字,所以譯名就叫企鵝。
1887年,孟茲比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企鵝有可能是獨立於其他鳥類,單獨從爬行類演變進化而來。企鵝的鰭翅不是鳥類的翅膀變異形成的,而是由爬行類的前肢直接進化形成的,企鵝根本沒有經歷過飛翔階段。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動物化石,它高約1米、體重有9千克,具有兩棲動物的特徵。這個發現似乎印證了孟茲比爾的猜測。
1981年,日本也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海鳥化石。專家認為,這是一種距今3000萬年、不會飛的原始企鵝的化石,或許它就是現代企鵝的史前祖先。
近年,鳥類學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鴉化石的構造之後提出,距今3000萬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種海鴉可能與企鵝的起源關系密切。這種已滅絕了的海鴉也是一種不會飛行的海鳥。科學家們認為,盡管企鵝與海鴉,一個生活在南半球,一個生活在北半球,但它們骨骼形體卻有許多相似之處。
從以上證據來看,企鵝的祖先就是一種不能飛翔的動物。但是,有些動物學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們依據多年積累的研究資料,斷言企鵝的祖先應該是會飛行的。因為從現代企鵝的身體結構上依然能找到它們會飛翔的遠祖遺留給後代的烙印。
科學家在秘魯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熱帶企鵝的化石殘骸。這是一種已經絕跡的企鵝,身高至少達1.5米,體型大得讓研究人員也感到非常震驚。就連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企鵝——身高1.2米左右的帝王企鵝,在它面前也十分遜色。
此外,這種巨型企鵝還是所有已知水禽中鳥喙最長的。它的喙長達18厘米,比頭骨還要長出兩倍多。據估計,這種巨型企鵝生活 在距今大約3600萬年前。
除了巨型企鵝之外,古生物學家還在秘魯南部海岸發現了另一種已滅絕的熱帶企鵝種類。這種熱帶企鵝身高約0.9米,和現代的帝企鵝個頭差不多,它們生活在約420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鵝種類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種企鵝的化石殘骸,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殘骸。它們對研究現代企鵝的進化過程,以及企鵝在海洋中的分布地點和歷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在發現這些化石殘骸之前,科學家一直認為,企鵝一直在高緯度地區,直到1000萬年前,才首次游到低緯度的赤道水域生活。但新發現的化石殘骸,卻將這一時間往前推了整整3000萬年。
科學家認為,自從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地球曾經歷了一段歷史上溫度最高的時期。從大約3400萬年前,即南極冰蓋形成後,地球的溫度才逐漸開始降低。而這兩種企鵝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時間,都要遠遠早於地球開始降溫的時期。
由秘魯、阿根廷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對這些在2005年發現的化石殘骸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朱莉婭·克拉克表示:「我們以前總是傾向於認為,企鵝是習慣低溫環境的動物——就連今天生活在赤道區域的小藍企鵝也是這樣。」克拉克說,「但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卻可以追溯到過去6500萬年中地球上最熱的一段時間。這些證據表明,企鵝到達低緯度地區的時間,比人們之前的估計還要早3000萬年。」
與此同時,兩種新企鵝在進化過程中的各種特徵,以及它們的生存年代和分布情況,也使研究人員必須對企鵝的整個「家譜」進行改寫。和地球上生活的企鵝種類不同,身形巨大的遠古企鵝擁有長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鵝,它的喙特別長,就像長矛一樣。克拉克猜測,這種喙很可能是用來幫助高個子的巨型企鵝吞食大型獵物。不僅如此,遠古企鵝還能潛到很深的水下,並能像現代「親戚」那樣在水面下優雅地「滑翔」,邊滑翔邊捉小魚吃。
雖然從這兩種已經滅絕的企鵝種類身上能夠看出,它們願意離開南半球緯度較高的低溫水域,前往水溫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並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高溫環境。克拉克博士說:「這些在秘魯發現的物種是企鵝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對現代企鵝而言,它們是相對較遠的遠房親戚。」她表示:「全球變暖,發生在一個相對要短得多的時間段里。從這些新化石物種上得到的數據,並不能夠證明,氣候變暖不會給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鵝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其實很早以前北極是有企鵝的,「北極大企鵝」原先就生活在北極,只是現在滅絕了。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它們的分布范圍最北界和年平均氣溫20℃區域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只能生活在來自南極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涌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里。
Ⅲ 為什麼企鵝會在南極生長,而不在北極
南極大陸與其他板塊分手後,漂向南極,哺乳動物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滅絕了(所以在那裡企鵝沒有天敵)。一種或幾種鳥經長期自然選擇形成了現在企鵝的幾個種(飛行生活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更輕的體重,顯然不能適應那樣嚴寒的地區)。 南極和北極是地球緯度最高的地方,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但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卻有不同的動物群。北極有令人畏懼的兇猛的北極熊;南極有數量龐大的企鵝家族,南極洲附近海域還游弋著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藍鯨。然而,細心的人卻會發現,北極沒有企鵝;而南極大陸也沒有北極地區常見的現存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北極熊。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與熊類的起源和演化、動物地理學、地質學、冰川學以及生態學有密切關系。追溯熊類的起源,現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D?D5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熊類在地球上出現雖然較晚,但發展很快,在距今500-1000萬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便很繁盛,足跡幾乎遍及全球各角落(南極洲除外)。
動物的地理分布,與地質發展史也有密切關系。南、北極的自然地理環境有明顯不同。北極是被大陸圍繞的洋盆,處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大陸中間的大洋所包圍,北極的陸生哺乳動物和海洋哺乳動物,與其周邊的大陸生物和海洋生物,在生物史上有密切聯系,形成呈環北極分布的動物區系。
南極則完全不同,南極洲是一個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圍的大陸。在3億年前,即石炭紀末和二迭紀初,整個地球的陸塊曾經組合為兩個聯合古陸。大約距今2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末,聯合古陸開始分裂,到了至今6000萬年前,南極洲便完全與周邊大陸分離,從此成為獨立的大陸。
熊類是雜食、適應性強的陸生動物,從北極到熱帶均有分布。第三紀由於地球上出現寒冷氣候,南北極形成冰川。來不及由極地往溫暖地區遷移的喜溫動物都滅絕,僅一些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在冰川邊緣生活。原來以北極植物為主食的穴居熊絕跡了,而一種毛皮厚、肉食,並且體溫調節能力、越冬生理以及生物化學都適應嚴寒的熊類在北極生存下來,這便是以後的北極熊。它們以海豹、幼海象、魚類、鳥蛋以及擱淺鯨的腐肉為主食,成為嚴格食肉動物。
而南極洲早在熊類祖先出現之前便是一個海洋環繞的大陸,不與其他大陸相連。大洋的隔斷使陸生熊類根本不可能往那裡遷移,所以南極不可能發現北極熊的蹤影。在這個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上,卻沒有大陸區系的動物,所有動物均劃歸海洋動物區系。
Ⅳ 南極企鵝是怎麼來的
金圖企鵝
Ⅳ 企鵝為什麼能在南極裡面生存
企鵝是一種不會飛的鳥類,它們像穿著開叉的西服,走起路來搖搖擺擺,憨態可掬。自然界的企鵝共有舊種,大部分動物難以忍受的冰天雪地卻是企鵝賴以生存的家園。冰雪覆蓋的南極便是企鵝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極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許多海島上,甚至在位於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也有企鵝的分布。然而,在同樣氣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極地區,卻看不到企鵝的影子,這一現象頗令人費解。
炎熱的天氣阻擋了企鵝北上的去路
有科學家認為,這還得從它們的祖先說起。企鵝的祖先是管鼻類動物,它們是從赤道以南的區域開始發展起來的。在企鵝決定發展方向這一問題時,同時決定廠它們主要生活家園的所在。動物學家推測,它們那時只選擇了南下,而沒有繼續向北挺進。因為熱帶炎熱的氣候阻擋了它們北上的道路,特別是它們無法忍受熱帶的暖水。企鵝生理特點決定了它們必須呆在有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湧上的較冷的水流流經的海域。就這樣,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了一個物理屏障,使懼熱的企鵝不能游過它。再查對企鵝分布的情況,它們分布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氣溫20度的區域,與動物學家的推測是頗為吻合的。
人類的貪欲滅絕了無辜的企鵝
但考占學家曾經在北極地區找到過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與企鵝極其相似,研究者們稱之為「大企鵝」。這種大企鵝身高約60厘米,與南極地區數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鵝的大小可謂旗鼓相當。它們的頭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鵝的骨骼結構顯示,它們也有著笨拙搖擺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樣善於游泳,與現代的企鵝相差無幾。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濱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業北極的島嶼是大企鵝主要的分布區域,而且為數甚眾,曾以百萬計。但它們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陸地,受海生和陸生捕食動物的雙重威脅,而它們的防禦能力差,使它在同後期發展起來的哺乳動物的生存競爭中慘敗,而被大量吞食;倖存的企鵝也僅限於少受捕食動物影響的海岸或孤島上。然而,人類卻剝奪了它們在北半球最後的生存機會。
在早期人類侵入北極地區時,大企鵝的平靜生活就開始遭到一些破壞。到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也發現了這種大企鵝。他們還發現這種動物幾乎全身都是寶,更令他們高興的是,企鵝對於人類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於是,人類開始捕殺大企鵝。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時候,歐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與此同時,人類在貪婪的慾望驅使下,對這群無辜的動物進行狂捕濫殺。在格陵蘭島、伊麗莎一女王群島等地的大企鵝被逼得無處安身,數量銳減,最終導致了大企鵝的「滅族之災」。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後兩只企鵝在愛爾蘭海南的一個小島上被捕殺了。現在,除了偶爾發現的遺骨可供人類憑吊以外,在北極再也找不到企鵝了。
目前,南極成了企鵝的理想家園:南太平洋中寒暖交匯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和營養物質為企鵝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還有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斷了動物向南遷移,使企鵝在這里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襲擊。企鵝在這里最大的危險是暴風雪。對於企鵝來說,南極已成為了它們最安全的生息之地。
北極探險毀了大企鵝(圖文)
企鵝在陸地上像人一樣站立著,總像是在昂首遠望期盼著什麼,所以名為企鵝,「企」在漢語中的原意是抬起腳後跟站著。企鵝的特別之處是它長著鳥的頭和喙卻不會飛,只能在陸地上步履蹣跚地行走,這是它最令人懷疑究竟應不應該屬於鳥類的一點疑惑。除了企鵝,只有鴕鳥不會飛,但鴕鳥跑得飛快,所以人們對它的鳥類身份毫不懷疑。
當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環球探險隊航行到達了南美海岸時,隊員們發現有一種從沒見過的「奇怪的鵝」,這些奇怪的鵝一動也不動時具有特別的呆滯表情,而自己探險隊里的隊員皮加非塔獃獃發愣的神態與那些「鵝」相似極了,寂寞的探險隊員們以後一見到奇怪的鵝就喊叫皮加非塔的名字。皮加非塔的近似音「Penguin」就在一個玩笑中成了企鵝的名字,並且傳播開來。
為了查找到企鵝祖先的蹤跡和分布狀況,生物學家們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古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就已經出現了企鵝,而且發現北極也曾有企鵝生活過,因為在北極地區找到了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被稱之為「大企鵝」。
這種「大企鵝」身體高60厘米左右,頭部為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它們在陸地上行走時像其它企鵝一樣十分笨拙,同樣在海中卻善於游泳。「大企鵝」主要分布在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和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數量曾經以百萬計。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歐洲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隨著探險家和移民的到來,「大企鵝」成了人們競相捕殺的對象,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最後一隻「大企鵝」被捕殺後,北半球就再也沒有企鵝了。這就是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的原因。
參考資料:http://gb2.chinabroadcast.cn/770/2002-8-25/[email protected]
Ⅵ 為什麼企鵝能在南極安家
企鵝生活在哪裡
企鵝可說是一種古老的游禽,在南極未披上冰甲之前,它們就已經在那裡定居了。隨著南極氣候的變化,企鵝練出了一套抵禦嚴寒、與冰雪抗爭的本領。它們或在冰雪上行走,或在冰冷的海水中疾游,與冰天雪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企鵝主要生活在南極大陸和南設得蘭群島上,但也隨著寒流向北分布,在非洲能達到南緯17度,在澳洲可達到南緯38度,個別種類還可延伸到拉丁美洲的赤道附近。在南非南部的沿海島嶼,在澳大利亞的東南海岸和紐西蘭的西海岸,甚至在赤道附近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都有企鵝的蹤跡。
全世界共有企鵝近20種,在南極大陸就有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帽帶企鵝、王企鵝、喜石企鵝和華浮企鵝等7種,其餘10多種分布在各大洲南部海岸和沿海島嶼上。
企鵝個體長約65厘米,體羽皆白黑色,腹部白色並雜有一或二個黑色橫紋,皮下脂肪甚厚。兩翼成鰭狀,羽毛細小呈鱗狀。企鵝的繁殖是在極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的,企鵝的卵由雄企鵝在氣溫低至-60℃的冬季孵化,有的也換班孵卵,孵化期為2個月,10月份開始,到12月底孵出小企鵝為止。企鵝戀巢愛子是有名的,有時也偷鄰居的卵,霸佔其他企鵝的巢,把別的小企鵝奪過來撫養。因此,作「父母」的企鵝一刻也不肯離開自己的孩子。企鵝營造巢穴使用的材料是它唯一搬得動的鵝卵石,為了建造直徑大約10厘米的巢穴,企鵝「夫婦」必須四處尋找足夠的石塊。生物學家認為,有沒有足夠的小石塊常常是制約企鵝繁殖的一個因素。
企鵝對居住的地方很挑剔,最佳地段是離危險最近的中心地帶。當然,爭斗是非常激烈的,新加入的企鵝只能在棲息地外圍安家。在殘酷的競爭中,雄企鵝為了爭奪巢穴,常常大打出手。而雌企鵝則只需爭奪「情人」便萬事俱備了。每一群企鵝總有一些找不到伴侶的「單身漢」,它們只能孤苦伶汀地在島上東游西盪,樣子十分可憐。一般說來,企鵝要游盪3年才能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家庭。企鵝並不是始終實行「一夫一妻」制,交換配偶的事時有發生。一隻幸運的企鵝可以活到14歲。
企鵝身體強健,善於吃苦且攻擊性強,這些習性使它們能在南極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下來。企鵝也有天敵,它就是賊鷗。賊鷗喜歡在企鵝聚居的上空徘徊,找機會弄走窩里的蛋或殺死幼企鵝。但賊鷗的行為總會招來企鵝群起而攻之,使賊鷗落荒而逃。企鵝不會迷路。科學家在南極捉到5隻成年企鵝,在它們身上做了標記,然後轉移到離巢地1900千米的某海峽附近放掉,10個月後,它們都回到了自己原來的築巢地。企鵝之所以不會迷路,是因為企鵝以太陽作定向標。
北極有企鵝嗎
目前自然界中的企鵝大約有18種,主要生活在南極洲一帶。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同樣氣候酷寒、冰天雪地的北極卻見不到企鵝那可愛的身影呢? 實際上,很久以前,北極地區曾經生存過一種企鵝,只是現在滅絕了。這種企鵝,人稱「北極大企鵝」,身高60厘米,頭部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很像穿著夜禮服的外國紳士。它們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流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亞北極的島嶼上。最多時,數量曾達幾百萬只。
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發現了大企鵝。從此,大企鵝的厄運來臨。特別是16世紀後,北極探險熱興起,大企鵝成了探險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競相捕殺的對象。長時間的狂捕濫殺,導致北極大企鵝徹底滅絕。 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它們分布范圍的最北限與年平均氣溫20℃區域的連線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必須呆在由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涌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里。現在世界上約有20種企鵝,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極大陸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陸沿岸和某些島嶼上。
南極企鵝有7種: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又名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又名南極企鵝)、王企鵝(又名國王企鵝)、喜石企鵝和浮華企鵝。這7種企鵝都在南極輻合帶以中繁殖後代。
南極地區以外的企鵝有加島環企鵝、洪氏環企鵝、麥氏環企鵝、斑嘴環企鵝、厚喙企鵝、豎冠企鵝、黃眼企鵝、白翅鰭腳企鵝和小鰭腳企鵝等10多種,屬於溫帶和亞熱帶種類,其個體都比南極企鵝小,有的背部帶有白色斑點。 南極企鵝的共同形態特徵是,軀體呈流線型,背披黑色羽毛,腹著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鰭形,羽毛為細管狀結構,披針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間有蹼,尾巴短小,軀體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蹣跚。不同種的企鵝具有明顯的特徵,很容易辨認,南極7種企鵝的主要特點如下。南極企鵝的種類並不多,但數量相當可觀。據鳥類學家長期觀察和估算,南極地區現有企鵝近1.2億只,佔世界企鵝總數的87%,佔南極海鳥總數的90%。數量最多的是阿德利企鵝,約5000萬只,其次是帽帶企鵝,約300萬只,數量最少的是帝企鵝,約57萬只。
「大企鵝」主要分布在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和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數量曾經以百萬計。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歐洲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隨著探險家和移民的到來,「大企鵝」成了人們競相捕殺的對象,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最後一隻「大企鵝」被捕殺後,北半球就再也沒有企鵝了。這就是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的原因。
Ⅶ 企鵝如何適應南極冰原的環境
企鵝本身有其獨特的結構: 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調節體溫。 雖然企鵝雙腳基本上與其它飛行鳥類差不多,但它們的骨骼堅硬,並比較短及平。這種特徵配合有如只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飛行』。 雙眼上的鹽腺可以排泄多餘的鹽份。 企鵝雙眼由於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東西。雙眼可以把影像傳至腦部作望遠集成使之產生望遠作用。 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是在南極洲還未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煉,全身的羽毛已變成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百攝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面寬,豐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鵝充沛的食物來源。 [編企鵝不會飛,善游泳。在陸上行走時,行動笨拙,腳掌著地,身體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維持平衡。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卧倒,舒展兩翅,在冰雪上匍匐前進;有時還可在冰雪的懸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企鵝游泳的速度十分驚人,成體企鵝的游泳時速為20~30公里,比萬噸巨輪的速度還要快,甚至可以超過速度最快的捕鯨船。企鵝跳水的本領可與世界跳水冠軍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面2米多高,並能從冰山或冰上騰空而起,躍入水中,潛入水底。因此,企鵝稱得起游泳健將,跳水和潛水能手。 企鵝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族類、烏賊和小魚。 企鵝的胃口不錯,每隻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因此,企鵝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17萬噸,佔南極鳥類總消耗量的90%,相當於鯨捕食磷蝦的一半。 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岩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 企鵝喜歡群棲,一群有幾百隻,幾千隻,上萬只,最多者甚至達10~20多萬只。在南極大陸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企鵝聚集的盛況。有時,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面朝一個方向,好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在等待和歡迎遠方來客;有時它們排成距離、間隔相等的方隊,如同團體操表演的運動員,陣勢十分整齊壯觀。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盡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凌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卿卿喳喳。那種憨厚並帶有幾分傻勁的神態,真是惹人發笑,也許,它們很少見到人,是一種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Ⅷ 企鵝為什麼能在南極生存的感想
適應環境的結果,原來企鵝的祖先也沒有那麼厚的皮毛和脂肪,但足夠能忍耐寒冷的冬季,南極的棲息地是企鵝理想的環境,有充足的食物和活動場所,少有天敵,時間一長,企鵝就適應了在南極生活
Ⅸ 如果氣候變暖導致南極消失,那企鵝該怎麼辦
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上,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傲立冰雪之上的企鵝了。
胖乎乎圓滾滾,走起路來左搖右擺的企鵝,給冰封大地帶來生命的活力。在陸地上行動遲緩的鳥兒,到了水裡完全換了一副模樣,身手矯健,追得上游魚,潛得了深海。記錄在案的帝企鵝,最深能潛到550米水底,憋氣22分鍾。
氣候變暖考驗著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動物,尤其是南極企鵝。但是危機之中也有機會,最抗寒的帝企鵝正在衰退,並不出眾的白眉企鵝卻在壯大發展。
生命不是循規蹈矩的機器齒輪,不斷的變化正是生命最吸引我們的魅力所在。在南極大陸上,有些生命超出了我們的設想,它們更加靈活更為堅韌。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Ⅹ 在世界盡頭相遇企鵝為什麼走向群山
企鵝的基因導致。
企鵝群都在向著海洋前進,那是去捕食的方向,後面有幾只猶豫了一下,調頭向基地返回,只剩下一隻還獃獃地站在原地,它沒有跟著大部隊去向海洋,也沒有返回基地,在原地發了幾分鍾呆後,它竟然直直地朝著群山所在的方向走去……
企鵝專家曾經嘗試把這些「怪胎」遣送回它們的群體中,可那沒有用,用不了多久,這些特立獨行的企鵝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向陌生的群山走去,它們的基因決定了它們無法像其他同類一樣安於這千百年來繼承下來的習性,它們註定要犧牲在不切實際的夢想中。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但基地的人們並沒有阻止這些「莽撞」的怪企鵝,雖然大家都知道,遠離海水對於企鵝來說無異於自殺,甚至沒等它們靠近山腳就會餓死在途中。
可那又怎麼樣呢?這是一群和怪企鵝一樣無法違背異常基因的人,就像企鵝執迷於群山,他們執迷於世界盡頭,好像都是從平凡生活中掉下去的人一樣,這些異類在地球的最底部相遇了,他們比誰都懂得「註定」二字的含義。
(10)企鵝群怎麼穿越南極圈擴展閱讀:
《世界盡頭的奇遇》劇情簡介:
該片記錄了沃納·赫爾佐格與劇組前往南極洲拍攝當地生物、居民以及獨特地理風貌的歷程。這部紀錄片並不是一部關於南極著名的企鵝的影片,而是去探索南極的人類生活,以及壯麗神奇的南極洲美景。
他們前往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南極計劃部門運作的南極洲最大的科學研究中心——位於羅斯島的麥克默多站進行拍攝,在當地采訪了一些在作業、後勤、IT和維護等方面提供支援的成員後,他們陸續前往海豹基地、潛水營地等南極洲人類扎營的地點;
沿途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包括細胞生物學家塞繆爾·寶澤(Samuel Bowser)、動物學家占·保羅斯基(Jan Pawlowski)、企鵝研究學者大衛·安利(David Ainley)等在內的簡短訪談。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拍攝探索的並不在於展現科研領域,而在向大眾揭示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