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懸賞三十萬也解不開的謎團,古代的懸棺到底是怎麼回事
古代懸棺是我國湖南、雲南、貴州地區古時候的一種喪葬習俗,古代這些地區的人們認為,越高和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就離神明越近,所以他們想盡辦法,把自己家去世的先人安葬在懸崖之上,希望能夠得到神靈的庇佑。
棺材怎麼掛到懸崖上根據相關專家的研究,古人把棺材掛到懸崖上很可能是利用了滑輪的原理。也就是先讓人隨著繩子下到懸崖中部開鑿幾個石洞,把橫著的木樁插入石洞後,再從懸崖上利用簡易的滑輪把棺材放下來,然後停放在橫木上固定就可以了。
② 為什麼古人要把他們的遺體放在懸崖上掛在那呢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中國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台灣各島嶼。據碳14測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及至近代,部分壯族、 布依族、 苗族、瑤族、仡佬族,以及現在貴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灣蘭嶼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崖葬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②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③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④在懸崖上鑿孔釘木樁擱置葬具的稱懸棺葬。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 葬具有多種: 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享堂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後同時葬入的,有的則是陸續葬入的,待葬滿一穴後再另擇它處。
越南、泰國、印度和緬甸交界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的琉球群島及美拉尼西亞群島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一些地方,也有崖葬習俗。
③ 千年懸棺葬,它們是如何放置在那麼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的
普遍被大家所認同的主流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繩索綁住固定好,然後從山頂往下放,再由早已攀爬到相應位置上的人將其固定在懸崖峭壁上。另一個據說是用船載著棺材,然後隨著水位漲落將棺材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當然還有什麼天外來客之類的說法,但是比較科學的還是這兩種。
使得他們先祖的靈魂可以待在高高的峭壁上,不受人的騷擾。我國對於懸棺葬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猜測,有些很科學,有些很荒謬,但是誰能又能真的確定,那些荒謬的猜測就一定沒有道理呢。
④ 古人所謂的「懸棺葬」,是如何把沉重的棺木放到懸崖邊上呢
這個問題的著眼點很有意思。畢竟將如此沉重的棺木升到幾百米的高空進行安葬,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古人會發揮什麼樣的聰明智慧,解決這一難題呢?
(一)為何懸棺
1.地理原因
懸棺大部分都出現在長江中下游或者靠近沿海的地區,那裡氣候潮濕,如果棺木埋入土裡很快就會腐爛朽化。再者,棺木遠離地面也可以使遺體不受野獸侵擾。所以,為了完好地保存親人的屍骨讓逝者安息,古人利用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啟了懸棺葬。
2.避免戰亂
關於懸棺的最早記載是出現在三國時期,當時由於戰亂頻發如果實行土葬,陵墓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戰爭的打擾,或被盜掘或被破壞,為了不使離去的親人再受擾,所以很多人就把去世的親人安葬在懸崖之間避免戰禍。
3.精神信仰
在某些少數民族心目中,將棺木放在高處,似乎更加有利於接近心目中的天國,為了讓靈魂更快地升入天空之上,庇護後人,所以很多人選擇死後將其屍身放置於棺木中,懸棺於高山之上。
總結:懸棺的升置方法,的確是一個謎團般的存在,而在不同地區可能採用的方法也有所區別,具體方案的施行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當地地質條件如何。
⑤ 古人是如何將棺材放到懸崖峭壁上進行崖墓葬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死者為重是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觀念,人們將這樣的觀念代入生活,體現在對死者的稱謂和下葬儀式上面。現代我們都提倡火葬,畢竟刨除了那些怪力亂神的觀念,死亡對於大家來說只是一個必然的歸宿,因此下葬的方式就不那麼重要了。
但是在古代完全沒有火葬這種說法,火葬甚至算是一種酷刑,專門用來懲罰那種罪大惡極的人。古代的時候最普遍的下葬方式就是土葬,保持死者遺容衣著完整,直接埋到選好的墓地裡面。
現代的考古學家們對於古代的一切事物都有著極大的求知慾,尤其是這種有著神秘色彩的事情,1997年的時候就有集團出了天價懸賞金,想向民間知情人士打聽情況。但是這種喪葬儀式存在的時間過於久遠,中間又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斷檔時期,因此知道的人不多。
⑥ 古越族奉行崖墓葬,懸崖上的棺材是如何放上去的
懸崖墓葬是我國古代一種奇特的葬禮風俗,主要分布於我國南部許多地區,現在知道的有、江西、、貴州、廣西、湖南、廣西、台灣、四川等多個省份。在古代人們認為人死了就是登天了,因此把人葬在懸崖峭壁上是對逝去的人的一種尊重。
說到這里,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的智慧,在古代落後的條件下都能做出如此壯舉,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的思考空間,也正是祖先的智慧造就了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⑦ 千年懸棺在落後條件下如何建成的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區南郊20公里處,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虎山風景區素有「神仙所在」、「人間福地」之譽,而歷史悠久的古崖墓群與道教文化、丹霞地貌構成了龍虎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
龍虎山古崖的懸棺群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懸棺最集中、最密集、時代最早的墓群。在人們心中,一直是千古未解的謎:在遠古原始的春秋時代,棺木是用什麼方法放進百米懸崖絕壁中的洞穴?古越族為什麼要用這種殯葬方式將先人安置在懸崖絕壁上?部族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殊榮等等?
一、目前對龍虎山懸棺的解法
〈一〉、仿古吊裝法
1、仿古吊裝法。
20世紀80年代,上海同濟大學與貴溪縣博物館聯合成立了「中國懸棺課題組」,提出了一個「仿古吊裝法」:先用人攀岩而上,再從山頂沿繩索滑下,在他人的幫助下盪進安放棺木的洞穴。接著再從山頂放下繩索,固定棺木,接著用絞車將棺木升至安放棺木的洞穴口,已在洞穴的人用繩索將棺木拉進洞穴,安置完畢。
根據此方法,龍虎山風景區設計並編排了受到遊人歡迎的「懸棺升棺」表演。目前,該方法是唯一由國內專家提出並用於實際演示的。
2、仿古吊裝法的缺陷我們不否認這種方法,但認為這種方法只是一種推定說,不是揭開龍虎山懸棺之迷的最佳方案。
第一,該方法幾經相關的專家考證,迄今未發現文獻資料印證。
第二、仙水岩周邊99座山峰,有幾座山山勢陡峭,人無法攀登,古人落後的生產力和落後的生產工具是無法解決在這幾座山崖峭壁安置棺木的難題。如金鍾峰等近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人是無法攀登上去的。
第三、現實非同表演。棺木自身的重量、木材的質量不同:表演用的杉木棺材是空的,重量較輕。據CCTV科技視頻(http://www.cctv.com/science/20050221/100780.shtmi)《懸棺懸迷》記載,在龍虎山發掘出的18具棺木都是「獨根楠木製成……大的有一千多斤,最輕的也有300多斤」,卻未提杉木材質的棺木。楠木與杉木在材質及重量上相差甚遠。笨重的棺木加上屍體、陪葬品,要用繩索拉到距水面十數米至上百米的高度,換句話,即便是拉到洞口,靠一兩個人的實力是更本搬不動的,何況要安置到位。
四、從已發掘的洞穴來看,洞口朝陽,直徑很小(部分未發掘的甚至比現表演的洞口還小),而洞口周邊山體上沒有人為打樁和鑽鑿的痕跡,若將棺木拉到洞口,勢必堵住洞口,狹小的空間不僅無法施展,甚至裡面的人無法出來。
由於上述難題用仿古吊裝法無法解決,既然不能解決,就不能代表唯一或最佳。
〈二〉、其它方法
對龍虎山懸棺之謎,國內各界人士和專家提出多種設想並從多個方面論證過,現有的大致為地質變遷之說、堆土說、隧道說、漲水說、機械吊裝說、棧道說、雲梯搭架說等等。從各個方面對龍虎山懸棺之謎進行了解析,很多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存在不足,缺乏文獻資料佐證。
二、我們對龍虎山懸棺的認識和解法
1、懸棺葬的形成
據考:龍虎山懸棺的主人是我國古代的百越民族,其年代經測定為2600年間。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民族曾在今天的龍虎山和武夷山一帶定居。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長期的「水行而山居」的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明顯的民族個性。由於他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建築風格特點是依山干欄式,即用竹木依山扎架建高腳屋。高腳屋分上下兩層,上層居人,下層養禽畜,在竹木搭架方面有一定的經驗。
古越人主要生活在水系發達地區。龍虎山瀘溪河是龍虎山的母親河、生命河,因此使用水上工具(船、筏等),捕撈等成為古越人賴以生存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食水產品也成為他們的主要風俗。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工具決定了他們的建築風格和殯葬方式。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洞自然會用洞。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同土葬、火葬一樣,長期生活習俗的演變,懸棺葬成為他們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
2、懸棺內的主人。
根據近年考古專家對龍虎山墓群的發掘,出土的文物顯示,基本排除藏有外來的文物,且出土的文物比較低廉,說明當時古越族人相對比較封閉自關,懸棺內的主人沒有較特殊的身份,表明應屬於一般平民,顯赫的也僅在部落或部族的酋長之類。
3、懸棺葬的選址及原因。
葬址一般選在朝陽、臨江面水的懸崖峭壁上,高度從低到高,幾十米到近百米不等。選址的高度最初應該不是身份高低的象徵,而是延續由易而難,由低到高,由臨水到水上的一個演變發展過程逐步完成的。當然,家境貧困、人緣較差的家庭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將棺木葬在距水面較高的懸崖峭壁上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族中可能出現貧富差距,懸葬時為了炫耀,出現攀比現象,以至越葬越高,越葬越大,甚至葬到人不可攀的洞穴為最好,出現炫耀說;除此外,在懸崖峭壁上安置棺木,讓逝去的先人免受襲擾困惑還有安全說;將棺木葬在高聳如雲的空中,距天最近,有升天說。此外,由於棺木葬得地點較高,朝陽、通風,易於棺木和先人的保存,後人的祭祀朝拜。
4、懸棺葬的用料。就近取材。主要是小船、木板、毛竹、麻繩等。
三、我們對龍虎山懸棺的解法
瀘溪河水勢平緩,兩岸毛竹樹木叢生,可用資源豐富。據史料記載,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的古越族人已經懂得了造船和用船技術,並且掌握了竹條(絲)捆綁固定腳手架和麻繩擰搓製造纖繩的技術。這些都是懸棺墓葬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和方法。
〈一〉、方法:毛竹、杉樹搭架法
〈二〉、步驟:
1、在安置懸棺的地點,探測水的深度。小於3米深度的直接用搭架方法。大於3米的採用先解決水上的平台方法。
2、搭建水上平台。由於懸棺大都建在臨水懸崖上,為了便於操作,須在水面先建成一個搭腳手架的平台,在搭好的平台上操作搭架等同陸地操作。方法:用船排列(根據懸棺高度和搭架高度的要求增減船的數量),靠岸邊打樁用麻繩連串固定船隻。然後,在已固定的船上鋪4CM厚度以上的木版,將船面連成一片,即成了水面上的平台(如履陸地)。
3、搭架。
選擇又粗又長且直的毛竹和杉木,按照建築要求搭建腳手架。腳手架的固定用毛竹條(當地建築歷史上直到近年被鋼管腳手架替代前採取的方法)。腳手架由毛竹或杉木一根一根的扎架子,一層一層往上搭建。
小於3米水深的地點,可以用毛竹或杉木在水中直接搭腳手架。
4、高空架子的固定。
扎架子的時候,正好利用靠近主框架或框架邊緣附近崖壁上的洞穴,插進毛竹或杉樹條,或打樁固定,或斜拉固定,保障架子穩定牢固。架子內通道呈「之」字型梯階上升,直到安置懸棺的洞口。
5、安裝完畢。架子搭好後,根據懸棺安置的需要對洞穴尺寸進行調整。然後,利用腳手架內通道「之」字型梯階上升,將棺木抬進洞穴,補充填充材料,安置完畢,封閉洞口,拆除腳手架,拆除固定的平台。
古代確實有許多現代人難以解開的謎,但是古代人受落後的生產力和落後的生產工具的局限,其聰明才智也絕對不如現代人。兩千多年過去了,古越民族已消失,但古越文化和古越人生活習俗對後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龍虎山墓崖群給世界留下了千年未解的懸棺之謎。我們認為,要解開這個謎,要充分考慮當時方方面面的因素,考慮古越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習俗,考慮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材料來源。我們提出的搭架法就是充分考慮了以上因素,並汲取了其它方案的長處。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專家來龍虎山考察解謎,在仙女岩就是採用鋼管搭腳手架的方法,用「之」字型梯階上升完成的。今天和歷史所不同的僅是搭腳手架的材質的不同,而方法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認為,在2600年左右,古越族人集一村或一族之力,通過就近取材和眾人齊心協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簡易、安全、方便操作。
▲▲活生生的懸棺葬
對於很多人來說,廣泛存在於我國南方的懸棺一直是個謎。千年以來,人們面對峭壁,仰望懸棺,做出種種猜測。有人說是背棺人爬上去放置懸棺的,有人說是神仙用金線把懸棺吊上去的。至於懸棺裡面有什麼,更是越傳越神,甚至還有人說位於四川境內的懸棺里藏著諸葛亮的兵書。
2009年,貴州省荔波縣委宣傳部發布了荔波縣的瑤族人民至今還保留著懸棺葬習俗的新聞。消息稱,該縣的懸棺洞葬與省內其他地方類似遺跡正一起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貴州荔波工作的黎憲友曾對當地瑤族的聚集地——瑤麓瑤族鄉進行探訪。黎憲友說:「如果當地有人要安葬,村裡的瑤族鄉親會趁著夜色,打著火把,由瑤族小夥子把棺材運向不遠處的山坳。小夥子們抬著棺木鑽過荊棘、前拉後推地把棺木弄到半山崖的洞穴中。然後任何人都不能回頭再看一眼,必須一起轉身離開,不再驚擾棺材裡的逝者。」
現實版的懸棺葬和人們眼中高不可攀的懸棺似乎有些差距。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陳明芳曾專門給懸棺葬下過定義。她認為,為了區別於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可以把我國南方在崖上安葬逝者的葬俗統稱為懸棺葬或者崖葬,再根據各地、各個時代、各種類型崖葬的特徵和歷史淵源分別加以命名。
荔波瑤族延續的懸棺葬屬於崖洞式葬俗。顧名思義,崖洞式就是把棺木安放在岩壁間的天然縫隙或洞穴內。此外,懸棺葬還有其他方式。比如,木樁式,就是人工在崖壁上鑿孔並插入木樁,再把棺木放在上面;崖窟式,就是在懸崖峭壁間鑿出空間來安放棺木。但是,這兩種葬俗現在已難覓蹤跡了。
▲▲如何把懸棺放上去
讓那位「古墓哥」痴迷的江西龍虎山懸棺洞,位於龍虎山上,其山壁光滑平展,岩腳下便是瀘溪河,最高處的懸棺離水面有300多米。懸棺是怎麼放到峭壁上的呢?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陸敬嚴等人曾藉助滑輪、絞車等工具試驗了一種懸棺安放方法。現在,這種方法被龍虎山景區藉助現代設備開發成「懸棺仿古吊裝表演」。這種表演要5個人互相配合:一人在崖底觀察、指揮,另外4人登上崖頂,在崖頂打入鋼釺,並固定上滑輪等起重設備。4人相互配合著,利用滑輪和繩索將棺木吊放到崖洞中。
問題是,古人並沒有鋼釺等現代設備,在崖頂也沒有為安放滑輪而鑿出的坑洞。千年前,古越人究竟用何種方法安放懸棺,歸根結底還是個謎。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委會曾懸賞徵集答案,獎金從30萬元一路飆升到50萬元!不過,至今也沒有定論。
同樣難解的謎團還有位於四川珙縣的僰人懸棺。沒有人知道,在古代,生活在四川的這部分僰人究竟是如何把100多公斤重的棺木運上懸崖的。有人說,他們是等到河水高漲時讓棺木浮上去的;也有人猜測,他們是運用堆土或者搭建木質架構來接近懸崖峭壁的,其原理和古代大型工程建造方法一樣。
現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旭有了新的發現——他看到,位於四川珙縣懸棺棺木下的崖壁上有孔洞痕跡。透過排列的孔洞可以推測,僰人也許是通過修築棧道,一步步地接近懸崖之巔,然後把棺材一步步抬上去的。只不過,這些棧道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有關專家在福建武夷山地區的懸棺周圍,也發現了一些孔洞。這些孔洞連成一串,最長可達數十米。至此,懸棺的放置方式似乎也找到了一些合理的解釋。
與此同時,有考古專家在福建武夷山懸棺棺木上發現了鑿孔和繩子的勒痕。於是,有人想到了江西龍虎山的「懸棺仿古吊裝表演」,似乎懸棺升吊法也找到了證據。
探尋了這些地區的懸棺,讓我們再回到貴州。在貴州安順格凸河畔,當地的懸棺之謎通過對「蜘蛛人」的研究被漸漸揭開。
就像美國電影《蜘蛛人》的主角蜘蛛俠一樣,有些格凸河畔的攀岩高手也被稱為「蜘蛛人」。據說,最先學攀岩的「蜘蛛人」,就是為了把棺木弄到懸崖上。學會攀岩的人,不但要運送棺材和逝者,還必須懂得喪葬的祭奠禮儀。
格凸河文化顧問林明璋曾對「蜘蛛人」進行過研究,他說,當地管「蜘蛛人」叫「戈若」。「戈若」有世代相傳的攀岩本領,他們把一塊塊木料背上崖洞,然後在崖洞里組裝棺材,最後再把逝者背上去,放入棺材。
格凸河兩側的山谷雖然陡峭,但有很多凹凸不平之處可供「蜘蛛人」攀爬,而江西龍虎山和四川珙縣的懸棺崖壁幾無立錐之地,即使今天藉助攀岩設備,也很難爬上那麼高的地方。另外,據考古專家考察,四川珙縣僰人懸棺是用整塊楠木掏空做成的,即使通過棧道把沉重的棺木抬上去,也絕非易事。
▲▲懸棺背後的文化信息
千年來,沿襲懸棺葬習俗的人們靠著簡陋的工具和人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這些先民要費盡心思,在懸崖峭壁上安置棺木呢?有人說,這與遠古先民的岩居習慣有關,山上的岩洞不僅是生前的居所,也是安息之地。更多的人認為,這來源於一種宇宙觀念,很可能是古人對山嶽崇拜儀式的體現。
福建省博物館研究員梅華全介紹,武夷山風景區方圓70公里的范圍內,現在有20多個地方有古閩越國先民的懸棺。現在,通過武夷九曲溪的人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一些安放懸棺的洞穴旁放置著木板,這些木板被當地人稱為「虹橋板」或者「金扁擔」。有人認為,武夷山先民為逝者考慮得很周到,為了能讓逝者靈魂出入方便,就在懸棺旁架設了橋梁。
福建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龍認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對天的崇拜,希望盡量靠近天,所以懸棺放在高高的山上。這種文化觀念對於後輩而言是「彌高至孝」,即棺木放置得越高,說明後輩對逝者越孝順。當然,在動盪年代裡,懸棺還能防止被戰火毀壞。陳龍認為,我國南方水系發達,如果把棺木放在很低的地方,一發水就沖掉了,而放置在高處,就能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壞。另外,懸棺還具有防止野獸侵襲、便於長久保存、節約耕地等好處。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陳明芳認為,從一些流行懸棺葬地區的懸棺可以發現,這些由整木挖空製成的棺材與獨木舟類似,而船也是這些地區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時,在西南很多地區,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發現的懸棺葬俗都起源於近水而居的民族,這都體現了海洋民族的文化特徵。
延續千年的懸棺葬俗蘊含著太多的謎題,不過高崖上的懸棺有助於我們對這些民族文化的研究。當人們抬頭驚嘆一座座懸棺時也許相信,崖壁間的懸棺是逝者從冥界進入天堂的中介,高崖則成為生命另一次旅途的起點。
⑧ 在古代,古人為何把「棺材」放在懸崖上
古代棺材重幾百斤,古人是如何把棺材放在懸崖的?懸棺葬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最古老的一種喪葬方式,多見與在中國的南方邊遠山區,大多這些棺木都是被安放在比較陡峭的懸崖峭壁上。
所以有人說古人善於用木板路、絞盤、滑輪、繩索等方法抬棺材。也有傳聞說,古人用能飛在屋檐上、能走在牆上的能人來裝棺材。但這些都不實用。古人有滑輪、絞盤,不可能修木板路。所以我還是覺得古人用船來抬棺材是最現實的方法。
⑨ 武夷山出奇聞,懸崖出現神秘懸棺,古人為何把棺材放在懸崖上
武夷山的懸崖上出現了許多神秘的懸棺,其實這是少數民族的一種崖葬風俗。崖葬可以有效地避免先人不被戰爭,或者是外界因素打擾和破壞。還有人認為崖葬是追求吉利。
古代戰亂和自然災害非常多,人們把棺木放在崖壁上,可以避免戰亂和自然災害。古代的人還認為,人死了只是軀體的死亡,靈魂依然存在,把棺木放在高高的懸崖上,可以讓死去的靈魂接近神仙天國。
⑩ 古人為什麼要將棺材放到懸崖上又是怎麼把它放上懸崖壁的呢
人死後都講究落葉歸根,墓葬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墓葬方式是火葬或者土葬,但是有些地方卻流行懸棺式墓葬,就是將棺材放置在高高的懸崖上,懸掛棺材是一些少數民族的古老的喪葬習俗,尤其在中國西南地區。
其實,懸棺葬還有一些很浪漫的名字,古人會稱其為「仙蛻」、「仙人城」、「沉香船」等,而近代學者為其命名則更貼近於現實,例如「崖葬」、「岩洞葬」、「岩墓」等,突出了懸棺崖洞的特點。
懸棺這么笨重,古人是怎麼把它放到懸崖峭壁上的呢?
據史書記載,大致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是先在懸崖下築土堆,從土堆上把棺柩送到裡面,然後把土堆清理掉;第二種是用繩索從山頂上將棺柩墜下,放到預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