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龍果是怎麼種植的
1、種子收集
火龍果的種子就是在果肉中的黑籽,要收集種子,先要准備好一個火龍果,隨後挖取部分果肉放入准備好的紗布中。將紗布封緊,再將其放在水下輕輕搓洗,將果肉清除,留下黑色的種子即可。
2、種子種植
處理好的種子放在紙巾上晾曬一天,讓其水分被吸走,隨後再在花盆中裝上細碎的肥沃土壤。將種子均勻撒在土壤上面,再拿出噴壺進行噴水,使土壤保持濕潤,之後覆蓋上塑料薄膜進行保溫保濕。
3、發芽養護
每天都要給種子進行澆水,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給,在3天以後,就可以看見種子長出小芽了。發芽後要繼續做好養護工作,使其在適宜的溫度中生長,接受適當的光照,使其慢慢長成新的火龍果植株。
(1)越南華人種什麼果園擴展閱讀
挑選枝條
還可以選擇枝條扦插進行火龍果的種植,不過要注意選擇合適健壯的枝條,可在火龍果樹上直接將其截取下來,作為插穗進行火龍果的種植。也可以在網上購買好的火龍果枝條,直接進行種植。
火龍果的枝條需要進行處理,將下端進行切除,使其中的木質化部分露出,這樣會使枝條扦插後生長的更快。切除後的枝條要放在陰涼處進行傷口晾乾,等待5天左右,傷口就會晾乾癒合了。
2. 越南甜心芒種植條件有哪些呢
1.選擇土地,
果園應建在相對開闊、光照條件較好的地方,選址時應避開強風的地方。不能選擇陰雨天氣的地點,芒果園周邊生態環境要好。在選擇土地時,還應考慮土壤。土壤應肥沃、疏鬆、透氣,排水、保水良好,有機質含量不應少。如果種植規模較大,在果園選址和分區時應考慮交通和地形因素。如果種植規模較小,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劃分。
6.果園管理
注意水、肥和間作除草工作。芒果幼苗在成活前除了要給予足夠的水分外,天氣乾燥時也要多澆水,雨季要注意排水。在芒果幼苗的早期生長階段,主要施用氮肥,中期施用磷肥和氮肥。芒果生長到開花期和混果期,應增加鉀肥用量。
7.樹木管理
應注意對芒果樹進行及時、適當的修剪,特別是在芒果樹幼樹期,適當的修剪可以提高芒果的質量和產量。樹長到1米時,通常需要修剪,主要是為了確定樹的主枝和側枝,以便後續維護,同時也為了促進輔助枝的發芽,以便結更多的果實。
8.病蟲害防治
這些病害主要控制危害芒果生長的炭疽病和莖腐病。種植前最好選擇抗病品種,然後經常清理果園,及時除草,適當修剪果樹。「農康120」水劑稀釋2500倍後可用於植物噴施,以預防和控制疾病。害蟲主要防止薊馬和紅蜘蛛的入侵。殺菊乳油可稀釋2000倍後噴灑
3. 南方適合種植什麼水果樹或瓜類
中國的水果
關於中國外來作物的研究,以往多半集中在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茶、棉花)上,對於水果、蔬菜等副食品的討論不多見。事實上中國的水果種類十分豐富,對於水果的應用相當早,並且是第一個發展出復雜的「接枝法」的地方。中國對於水果的廣泛運用,可以從各種祭祀、典禮、會議、饋贈都使用到水果可以看出來。《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凡祭祀、賓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即是主掌果園以及禮儀上用果的官。《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則表示出早期中國廣泛的在贈禮中使用水果。以下以各種水果傳入的地方,簡單的介紹中國水果的傳播與運用:
1、中國北方的水果
在先秦時期的典籍中,最常出現的水果是桃、李、棗、栗,其次是梨、梅、杏、榛、柿、瓜、山楂、桑椹,其它如杞、花紅、櫻桃也偶而會出現。這些大抵就是早期中國北方原生的溫帶果樹,或者是很早就傳入中國的物種。
其中最常見的桃、李、棗、栗常常被用來當作祭禮或饋禮之用。除了前述《詩經》「投桃報李」的典故以外,《左傳》中有「二桃殺三士」的典故,而棗栗則常用於祭禮,並且是婦人的「摯」(即見面禮),其常見可以見得。這四種水果中又以桃最為常見。《詩經》中經常可以見到以桃為主題的詩歌,超過其它植物。《詩經》所賦比興的對象常是生活中所見之物,可見桃樹的普遍,以至於常常入詩。而在春秋戰國時,亦有許多以帶有「桃」字的地名,如桃丘、桃林等。
中國的桃可能在公元前一、二世紀從中國西北經中亞傳入波斯,在由波斯傳入希臘和歐洲各國,以至於西方早期以為桃原產於波斯,而稱其為Persica,即波斯之意
2、早期從南方引進的水果
隨著南方逐漸納入中國文化圈,許多原產於南方的水果也漸漸被食用。其中包括了橘、柚、柑、橙、荔枝、龍眼、林檎(又稱花紅)、枇杷、楊梅、橄欖。這些水果的物種來源除了中國南方的原生種以外,也有來自印度和南洋的。
其中原產於長江中下游的柑橘類較早被運用,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常見了。《淮南子》中有「橘逾淮為枳」的故事(在《列子》中是柚),其內容是有人到南邊的吳國(長江下游)吃到好吃的橘子,於是把它移植到淮河的北邊,結果卻變成酸的枳。這個故事除了可以見得此時橘柚主要產在淮河以南外,更顯現出在春秋戰國時對於物種的移植實驗已經有了高度興趣。橘柚此時常被合稱,被認為是南方特產。《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厥包橘柚為錫貢。」《呂氏春秋》:「果之美者,雲夢之柚。」前者把橘柚當作是揚州(長江下游)上貢的特產,後者則說明雲夢(長江中游)為柚的重要產區。
荔枝等其它水果,多產於西蜀或嶺南,稍比橘柚等晚為中國所熟知,但至少在漢朝,這些水果也都算蠻常見的了。荔枝相傳是漢武帝破南越(經廣東)所傳入的,也有傳說是南越王趙佗獻給漢高祖的。因為遠在嶺南,路途遙遠,得來不易,一般視為珍果。漢朝曾經賜給匈奴單於橘、橙、荔枝、龍眼等北方罕見的水果。而更有名的則是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的傳說。唐朝詩人因而有許多題詠荔枝的詩作,如韓偓《荔枝》:「巧裁絳片裹神漿,崖蜜天然有異香,應是仙人金掌露,結成冰入茜羅囊。」
枇杷也是南方的水果,產於西蜀、嶺南、荊州、揚州。因為產量不多,常常與荔枝並稱,兩者都首見於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林檎則是一種和蘋果相近的水果,同為薔薇科植物。原產於西蜀和南方,可以是從印度所傳入的。一直到晉時,還算是蠻珍貴的果實。到唐朝以後,可以因為氣候的轉變,比較少有食用林檎的記載,倒是有許多詠林檎花的詩。橄欖在漢武帝時,曾經與荔枝、龍眼、柑橘一起做移植北方的實驗,然而似乎沒有成功。橄欖在中國主要栽種在嶺南,並不普遍,同時也沒有拿來榨油的習慣
3、從西方引進的水果
一般都認為張騫通西域,引進許多西方的水果。雖然仍不能確認這些水果是張騫所帶來的,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都與西方的交通有關。這些水果主要有葡萄(早期作蒲桃)、胡桃、石榴(或做安石榴)和柰。
中國雖然有原生的野葡萄,但是要等到從西方傳入後,才開始有吃葡萄、釀葡萄酒的習慣。葡萄幾乎可以確定是由西域所傳入。史書中最早見於《史記》:「大宛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葡萄在中國仍然被視為珍果之一,而到唐朝時葡萄釀酒方稍微普遍,並且有許多詠葡萄酒的詩。然而葡萄酒此時主要仍然與胡人形象相連。唐朝嗜食胡食,葡萄酒才因之普遍。此時葡萄的種植也較為普遍,下面這首詩說明當時葡萄種植的情形:「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高(一作蒿)。移來碧墀下,張王日日高。分岐浩繁縟,條蔓蟠詰曲。揚翹向庭柯,意思如有屬。為之立長(一作架),布當軒綠。米(一作朱)液溉其根,理疏看滲漉。繁葩組綬結,懸實珠璣蹙。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劉禹錫《葡萄歌》)
除了葡萄以外,石榴也是一種由西方傳入,可用作釀酒的水果。石榴的種植在中國似乎比葡萄普遍,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經很常見了。而石榴酒也常和葡萄酒並稱。然而石榴更常見的用途似乎是用來欣賞,石榴花常常是詩人做詩的題材。胡桃(或稱核桃)和葡萄一樣,在中國也有原生種,但是並沒有被廣泛食用,在漢朝從西方傳入後才被視為水果。
柰和林檎一樣,也是一種和蘋果相近的水果。早先生長在甘肅的敦煌、酒泉一帶,要在漢武帝取得河西之後,才傳入中國。柰亦是屬於較珍貴的水果,平常並不多見,在魏晉南北朝以後,由於北方動亂,就更少見於記載了。
此外從西域也引進許多瓜類,如哈密瓜、西瓜等等。
4、從南洋引進的水果
南洋所引進的水果,主要有芭蕉(香蕉)、椰子、檳榔和甘蔗。這些水果通常在魏晉南北朝,經濟重心偏向南方之後傳入。
芭蕉出於交趾(越南北部),魏晉以後比較普遍。除了食用以外,主要用來觀賞,當作園藝作物,或者取用其纖維。雖然也知道它「可飽人」的性質,但是似乎除了南方以外,沒有被普遍食用。椰子在中國中的記載也是出於交趾、日南(越南南部),並且可以做酒。然而在中國中原比芭蕉更不普遍,通常是謫官於南方,如瓊州(海南島)、桂州(廣西)一帶才會談到。
檳榔最早見於《上林賦》,早先被視為瘴氣之用,而南朝時已經成為頗為流行的休閑食品,甚至有許多嗜食檳榔者的記載。如《宋書》中,劉穆之少時家貧,但是又喜歡喝酒吃檳榔,和其妻兄乞食檳榔。他的妻兄嘲笑他說檳榔可以幫助消化,但是你常常肚子餓,應該不需要這個東西。劉穆之發達以後,有一次他的妻兄去拜訪他,他就以一個金盤盛滿檳榔招待。
雖然也有許多要戒除檳榔的記載(如《宋書·任昉傳》),然而當時檳榔的形象還不算太差。蘇軾曾作詩詠檳榔;明劉基(伯溫)也寫詩描寫他第一次吃檳榔的新奇經驗:「檳榔紅白文,包以青扶留。驛吏勸我食,可已瘴癘憂。初驚刺生頰,漸若戟在喉。紛紛花滿眼,岑岑暈蒙頭。將疑誤臘毒,復想致無由。稍稍熱上面,輕汗如珠流。清涼徹肺腑,粗穢無纖留。信之殷王語,瞑眩疾乃療。三復增永嘆,書之貽朋儔。」
一般而言檳榔是稍微有錢的人流行吃的東西。一直到清朝,《紅樓夢》中仍然有許多公子哥兒流行吃檳榔、隨身帶著一個小檳榔袋和以檳榔調情的情節。
甘蔗古稱「柘」,最早見於《楚辭》,很早就從南方引進,據信其種源在太平洋諸島。早先當作水果,在魏晉時普遍,此時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典故。一直到明清時方有製糖的技術,才廣在南方植。
5、近代引進的水果
中國早期的水果,其原產地多為西亞(如葡萄)、中亞(如早期的蘋果)、地中海(如橄欖)、印度(如一些柑橘類)、南洋(如椰子、香蕉)。近代由於中西交通發達,又引進許多不同來源的水果,如菠蘿、西紅柿、番石榴、草莓、蘋果、番瓜、蓮霧、百香果、奇異果、葡萄柚等。這些水果中有些來自南洋(如蓮霧)、有些來自新大陸(美洲的番瓜、菠蘿和澳洲的奇異果)、有些很晚馴化(如各種莓子)、有些本身經過許多品種改良,是育種下的產物(如許多種類的蘋果、葡萄柚)。這種種水果豐富了我們的日常飲食生活。
4. 廣西百香果和越南百香果有什麼區別
廣西百香果與越南的百香果其實都屬於同一種類的果,僅看外表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但是,這兩種產地不同的百香果實質上的區別還是較大的。
廣西與越南雖然接攘,但氣候與土質有很大的差別,廣西屬於亞熱帶氣候,絕大部分地區雖然氣溫常年都比較高,但依然一年分四季。盡管冬季實際很短,僅有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屬於氣候上的冬季,有些地方甚至連二十天的冬天低溫也不到。其餘的秋冬季從每年農歷八月份到十一月份,氣溫仍然常常在攝氏15度至攝氏25度左右。
而越南比廣西處於更南的位置,除了越南北部極少數的山區具有十分短暫的冬季低溫外,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屬於熱帶氣候,長年高溫多雨,十分炎熱。
口感味道上,以紫香百香果為例,越南百香果較為偏酸。原因是越南的交通運輸較為落後,從越南的產地運到廣西邊境的交易市場往往需要三天左右。為了減少百香果中途的腐爛數量,通常在百香果僅有6成熟的時候就採摘了。自然而然,這種不夠成熟的百香果來到中國後,盡管它的表面顏色同樣漂亮,卻因裡面的肉汁偏酸而令人皺眉。當然它也可以留到成熟度達8成以上再採摘,以確保果肉甜度,但卻容易造成爛果率大幅上升,以至得不償失。
廣西百香果卻可以不慌不忙地待它達到了8成熟時方採摘,再利用我們高度發達的快遞物流產業寄送,以至於從果園採摘下來,三到五天即可到達消費者手中。由此,可見廣西的百香果味道要比越南的甜很多。
其實百香果成熟後剛剛採摘下來,它的味道是香味濃郁,甜中帶酸。待放置了四到五天後,表面開始變得皺巴巴以後,那個口味是又香又甜,基本沒有酸味了,真是令人太喜歡了!但是越南的百香果因為成熟度不夠,縱使放得十分皺皮也是很酸的。
5. 越南大清芒要摘花嗎
大清芒不需要摘花。但適當摘枝,是需要的。
芒果栽培技術
規劃與開墾
選擇氣候條件適宜,土層深厚、肥沃、土質不易板結,不積水,靠近水源之處建果園。較大的果園應根據地形地勢劃分小區,規劃防護林,排灌系統,道路及其他設施。園地兩犁兩耙,樹頭,茅草,大芒等要清除干凈。坡地按等高開環山行或梯田。
植地准備
1、種植密度,因氣候、土壤肥力及品種不同而異。當前各地種植密度有5米乘4米(33株/畝)、5米乘3米(44株/畝)或4米乘3米(55株/畝)。為了增加早期收益,開始定植4乘3米,收獲3至5年後可在加密行隔株疏伐成6米乘4米。
2、植穴准備:定植前2至3個月挖穴,寬80厘米,深70厘米,每穴施腐熟的豬、牛糞或土雜肥20至30公斤,過磷酸鈣0.5至1公斤,肥料與表土混和回穴。
定植
定植以6至8月定植為好。如有灌水條件,在西南和南部9至10月也可定植。如用袋裝苗,在非乾旱地區可在3至5月定植。以陰天或雨前定植為好。用裸根苗定植應保持根系舒展;用袋裝苗定植則不能踩壓土團。定植深度以根頸平土面為宜。植後淋透定根水並加復蓋。
施肥
1、幼樹施肥以氮、磷肥為主,適當配合鉀肥,過磷酸鈣、骨粉等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追肥以氮肥為主。植後抽出1至2次梢時開始追肥,3、5、7、9月各施一次追肥,每次每株施尿素10至20克,9月施復合肥。如天旱可施1至2%的液肥或1:4的稀糞水,第二年用肥量加倍。在6至8月結合壓青擴穴增施有機肥。每株施綠肥50公斤,豬、牛糞或土雜肥20至30公斤,或花生餅、過磷酸鈣0.5至1公斤。
2、結果樹施肥以氮、鉀肥為主,鉀的用量不少於氮,並配合磷、鈣、鎂肥。具體做好如下四次肥:
(1)催花肥10至11月施催花肥。樹冠4米以內的(下同),每株施尿素和硫酸鉀各150克或復合肥250克。樹冠增大,施肥量相應增加。
(2)謝花肥當開花量大時,在謝花後每株施尿素100至150克,或結合噴葯加入1%的尿素或硝酸鉀作根外追肥。
(3)壯果肥謝花後約30天為果實迅速增長期,也是幼齡結果樹春梢抽生期。此時至收獲前15天應追施氮、鉀肥1至2次,或作根外追肥,以保證果實發育所需的養分。
(4)果後肥采果後立即施重肥,在豐收年可於收果前後先施速效氮肥,每株施尿素150至200克,其後再施有機肥和磷肥。
摘枝
摘枝是芒果速生、早結果、豐產穩產,優質的關鍵措施之一。
6. 台灣與越南釋迦果的區別
釋迦果又叫番荔枝。台灣釋迦果與越南最大的區別是品種不同。台灣番荔枝是由秘魯番荔枝與普通番荔枝雜交選育的,越南番荔枝多為普通番荔枝。
台灣釋迦果由荷蘭人引入栽培,是世界五大熱帶名果之一。因其果形奇特,幼果外觀像荔枝,又自「番邦」引入,故得其名。而其果實外表鱗目狀似佛祖頭飾,故又常稱「釋迦」果。
我國台灣地區是在1617年之前由荷蘭人引入種植的,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但當初由於品種和栽培技術落後,一直未能得到生產上的推廣,僅作為庭園小面積栽培。
後來雖然從美國、秘魯、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引進了一些新的品種,但由於成熟期正好逢上台風季節、果實開裂嚴重,也沒能在生產上廣泛推開。
直到1993年前後台東地區利用栽培管理技術的改進、以及研發出釋迦產期調節技術、不但讓成熟期避開了雨季、而且還能一年多收之後,釋迦的種植才在台灣廣泛鋪開。
近二十年來,由於台灣釋迦果實外觀奇特、含糖量高達20-25度,風味特別甜美,在市場上有世界最甜之水果的美譽,每隻售價高達200元新台幣,最高的一隻可以買到60000元新台幣,從而促使台灣東部地區的果農紛紛把別的果樹種類更換成釋迦,其中尤以台東為最。
據台東農試所網站介紹,2008年全台釋迦栽植面積為6290公頃,產量為67749公噸,而台東縣的栽培面積就高達5421公頃,佔全台的85%左右,產量58792公噸,佔全台的88%,其餘大多分布在高雄縣、台南縣(歸仁鄉)與屏東縣(三地門)等地。
台灣釋迦的生產技術、種植面積和果實品質,據台東農試所介紹,目前已名列世界前茅,出口量更位居世界第一,僅台東2008年鳳梨釋迦一個種的果品,出口量就高達2500多噸。釋迦也由此一舉成為台東地區與蓮霧齊名的兩大特色水果之一。
(6)越南華人種什麼果園擴展閱讀:
中國浙江、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均有栽培。原產熱帶美洲;現全球熱帶地區有栽培。果食用,外形酷似荔枝,故名「番荔枝」,又名釋迦果,含蛋白質2.34%,脂肪0.3%,糖類20.42%;種子含油量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