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舉制度被廢除在多少年
1905年9月2日,中國末代王朝清王朝皇帝頒布詔書,宣告天下,廢除科舉考試以及相關的教育體制,在全國范圍內興辦新式學堂。
B. 閱讀後回答
材料一中的「長策」是指科舉制,始於隋朝。在唐朝逐漸完善。完善科舉制最關鍵的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唐朝時最重要的科目是明經、進士兩科。獲得第一名的叫狀元或狀頭。在清朝代被廢除的(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從材料看,這種制度獲得收益最大的是唐太宗。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舉制對世界的影響: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望採納
C. 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是什麼呢
科舉制度到19世紀初基本上就廢止了,為什麼說後來的科舉制度不用了?因為科舉制度不適應當時時代的發展科舉內容大多數是封建王朝統治時期需要的。而那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發展資本主義萌芽,不斷壯大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來提升綜合國力,靠科舉制很難實現這一點。
隨著時代的逐漸變革,科舉制必然會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但是科舉制能夠在歷史上延續1300年左右的時間,就足以證明這個制度它本身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還是具備很大的適用性的。他曾經在歷史上真的想要過一段時間,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個東西不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要求,就要退出歷史舞台,從而出現新的制度。
D.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
1、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廢除奴隸主貴族世襲爵祿的特權,按軍功授權。
2、東漢末年,曹操發布「唯才是舉」令,不論門第高低,凡有「治國用兵之術」者皆可以做官。
3、魏晉南北朝的士族制度,按門第高低分享政治權利,高門士族世代任高官。
4、隋唐科舉制,要考試辦法選拔官吏。
5、北宋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使品學優秀者不經科舉考試直接任官。
6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
(2)
隋煬帝時開始設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經過唐代的發展,使科舉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這樣,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經過逐級考試,由官府擇優錄取,再由吏部試以「身、言、書、判」,然後授以官職。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也有利於更廣泛地吸收人才。科舉制度在代替九品官人法等選拔方法方面,曾起到過巨大的進步作用。因此,它一經出現,便成為主要的選拔官吏制度,以後歷代奉行不替。
科舉是分科舉拔人才的意思。唐代取士的科目很多,但從種類上講只有貢舉和制舉兩種。貢舉由禮部主持具體工作,有進士、五經、明經、明法、明策等;武則天時又開武舉,由兵郁主持具體工作。制舉亦名特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設定科目,不定期舉行。在眾多的科目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重視。有唐一代,從此兩途出身為宰相的有142人,占宰相總數38.6%。當時科舉考試錄取名額很小,進士科尤為難考,「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次之,得第者十一二」。
「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於進士、制科,其次則三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選補」。宋代士人經過考試及第便取得做官資格,不必再經由吏部加試。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比唐代嚴格,范圍和規模都有所擴大。如在省試之後,增加一場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實行「糊名」、「謄錄」;不準朝廷官員推薦考生;食祿之家的子弟必須復試;主考官和貴戚子弟另設考場,另派考官,實行「鎖院」杜絕交通等方法,以減少作弊的環節;並且擴大錄取名額,減少門第限制,更廣泛地吸收各階層的知識分子,以擴大統治基礎。由於不論何等階層的知識分子,只要進士及第便被委派為官,「不數年,輒赫然顯貴矣」,因此科舉成為當時獵取功名的主要途徑。宋代已經有了狀元、榜眼、探花的名目,中狀元、榜眼和探花者均為當時朝野仰羨的人物。
(3)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清政府為了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內容。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E. 越南和中國的科舉制度
越南的科舉制度,制度安排是模仿中國的,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科舉制度在越南實行了800多年,對越南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南也是全世界科舉制度最晚廢除的國家,直到1919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才廢除。
圖為越南科舉南定省鄉試中舉者
F. 為什麼說廢除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科舉是中國封建皇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制度。始於漢代,隋唐時期形成制度。明清兩代考生首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中凜生,由官家按月發給糧食;成績次好的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額限制。成績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學的附學人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能參加正式科舉考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北。錄取的人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亞元。會試於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參加考試的人是貢土。考取後稱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根據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點。如果在三級考試中都名列第一,這就是連中「三元」。據史書記載,自實行科舉考試起至廢科舉,連中三元的有十三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為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親行殿試,並增設武舉。其由皇帝特詔舉行者稱制科。諸科之中,惟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玉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四書集注》等書。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騖,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准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G. 不是中國!世界上最後一個廢除科舉的國家是哪一國
在越南的科舉考試當中,他們和我們中國的科舉考試一樣,要經過很多的程序,而且它有著一定的特點。要跟我們的科學考試區分開來。在越南這個國家,如果你考進了進士或者狀元,那麼今後還會立上進士碑。不過隨著王朝的興衰,科舉制也越來越衰弱。
H. 越南曾經使用了1000年的漢字,後來為什麼廢除了呢
漢字作為一個自源文字,衍生出了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等等,但是越南這個國家,在使用了1000多年漢字後,卻選擇了廢除。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都是中國領土,秦王掃六合後,曾經派大量部隊分別鎮守南北方,北方防禦匈奴,南方則征服百越。
秦王也曾組織過大范圍的移民,並設置嶺南三郡,越南北部就歸象郡管轄。
漢武帝元鼎六年,吞並了長達近百年的南越國,在今天的越南中部、北部設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此後一千多年裡,越南中部和北部一直是中國直接領土,而不是藩屬國。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在那裡紮根發芽,並且影響了周邊很多地區,讀四書五經,說漢語方言,同樣也參加科舉考試,唐代大詩人王勃就是去交趾探親,在歸程中溺亡。
越南文字是在13世紀才出現的,說是一種文字,其實就是把兩個漢字當成一個喃字,將一個與越南語音相似的字以及一個與越南語相似的字結合起來。
從公元1858年開始,法國逐漸將越南變成殖民地,並在當時宣稱漢字是與進步嚴重不相容的文字,只有拉丁字母才能拯救越南。
他們在1917年強行廢除當地科舉,停止了漢字以及喃字的使用,後來又推行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越南文字――國語字。
1945年,胡志明宣讀了用國語字撰寫的《獨立宣言》,並在之後的憲法中規定,只有會讀寫國語字的公民才有被選舉權,於是漢字、喃字就徹底與這片土地斷絕了關系。
不過這片土地原本就是用漢字寫成的,他們要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還真得下點功夫,所以現在有好多學者想要恢復漢字,否則自己的文化就要斷絕了。
I. 科舉制是哪一年被廢除
1905年,在洋務大臣張之洞的主張下,慈禧太後同意廢除科舉制。之所以廢除科舉制,是因為清朝八股取士,束縛思想,選拔的人才只知道死讀書,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