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苗疆現狀如何

越南苗疆現狀如何

發布時間:2022-11-26 11:13:20

Ⅰ 越南有沒有苗族

越南苗族

越南苗族大約有50萬人口,越南稱為「赫蒙」族(越南語:Hmong) ,分為「赫蒙豆」(白苗)、「赫蒙都」(黑苗)、「赫蒙西」(紅苗)、「赫蒙冷(佐)」(花苗)、「赫蒙刷」(漢苗)五個支系。

Ⅱ 苗族是怎樣的他的民風民俗是什麼...

苗族人接待客人時,主人會穿上節日盛裝。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臨。有時甚至還擺下酒席。客人到家門口時,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門,告知女主人貴客已經臨門,女主人唱著歌開門迎客。苗家以雞、鴨為待客的佳餚,而且視其心、肝最為珍貴。苗族人忌食狗肉。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讓人坐,也不許人們在家裡或在夜間吹口哨。

踏入苗家門坎,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掛在屋樑上的各種糧食,它們是苗家人的驕傲,是五穀豐登的象徵。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稱作「每人靠」,意思是每個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門口掛著的牛角是用於驅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來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眾多的迎賓禮儀中,最隆重、最具風格的莫過於敬牛角酒。傳說到苗家做客時,只要摸摸牛角就會給你帶來好運,同時還得踩踩堂屋中間的木板,這塊木板稱「平安橋」,能讓人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苗家人非常好客,來了客人要殺雞宰鴨,由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將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按苗家風俗,客人不能馬上一個人吃完,須與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無私。
吃年飯是苗家人最神聖的時刻,全家必須團聚,此時,特別忌諱外人來串門,認為在新的一年裡全家都不得安寧。為了讓外人知道主人在吃飯,飯前要放一陣鞭炮,然後半掩一扇門,外人見到,就不會進屋打擾主人吃年飯 。

苗族人民雖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鄉,但思想純朴,對於禮儀十分講究。

幼輩見長輩。凡是幼輩見了長輩,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識還是初次相見,都必須說話誠懇,行為恭敬,笑臉相迎,並要用一定的尊敬詞語相稱。若是幼輩正在行走,見了老人或長輩,必須立定;若是幼輩正在坐著,長輩來了,應該立即起立讓坐。眼睛要平視,雙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識的長輩,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一二十歲的,男的稱呼為「得訥」,女的稱呼為「得目」。如年齡再大一點的,男的稱呼為「阿打」(外公)或「阿內能共」「阿內能果」(老人家),女的稱呼為「阿達」(外婆)或「阿內能共」。稱呼完畢後,幼輩才能坐下或相辭而去。

平輩見平輩。凡是平輩相見,必須點頭招呼。若是相識的,要用固定稱謂相呼;如果不相識,男的可稱之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稱之為「阿婭」(大姐)。

長輩見幼輩。凡是長輩見幼輩,一般都要行點頭禮。相識的按固定稱謂相呼;不相識的,如果是壯年,男的可稱呼為「得那」,女的可稱呼為「阿婭」。如果對方是幼年.無論男女,都可稱呼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雜禮。老人或長者與青年或幼輩一起走路時,青年人或幼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頭。老幼同桌吃飯時,上坐老人,下坐壯年,兩邊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樓上的火坑邊入座烤火敘談時,靠近中柱的那一方,習慣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隨意自由。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絢麗多姿的苗族服飾
苗族自治地區
建國後,先後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3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兩位苗族婦女正在製作彩色皮紙。貴州省丹寨縣石橋堡的白皮紙製作工藝已有1000多年歷史。1000多年來,當地苗族群眾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以當地豐富的樹皮、杉根來製作白皮紙,其造紙工藝與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造紙法大體相似,保持了中國古代生產皮紙的傳統。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現舂現吃,每次舂3—5斤。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飯常把淘過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後潷去米湯,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將包穀、小麥、小米摻入一起煮、蒸的。包穀和蕎麥則用石磨推成麵粉或粒狀食用。多把麵粉用水和勻後,倒入水甑,蒸熟作為主食,廣西、雲貴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面面飯」。四川省境內的苗族,把用小麥、蕎麥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條與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貴州一些地區的苗族有把燕麥蒸熟,就原鍋文火焙乾、脆,然後磨成粉,炒熟作為日常主食。苗族民間以糯米為貴,將糯米飯作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徵。食用糯米時,有時也先將糯米蒸熟,然後趁熱倒入木槽內,用錘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圓團,以木板壓平,待完全冷卻後用山泉水浸泡,隨時換水,可存放4—5個月,吃時燒、烤、炸均可。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打成漿狀,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製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呈金黃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腹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例如用黃豆漿不濾渣,煮成「連渣湯」;將豆漿與嫩白菜同煮,然後點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飯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仍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種「蘸水」吃。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伏天時還要加入一些魚香菜、木姜,開胃爽口,幫助消化。夏天在黔東南,客人進門,主人總先送上酸湯,喝罷頓覺酸涼解渴。廣西的苗族在冬春時節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湯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這腌制食品的方法稱為「鮓」。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腌制豬肉前,先將鮮肉切成大塊,然後一層肉、一層鹽,層層相壓。三天後生鹽溶化浸入肉內,再燒些糯米飯同甜糟酒混後,和肉塊一起擦搓,最後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壇口密封,隨吃隨取。用此法腌制的肉類,一般可保存1—2年。酸壇還可腌制酸魚、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熏臘肉方法保存各種家畜、家禽肉。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殺年豬,把豬肉用鹽浸後吊於火爐上,用楊樹枝或其他柴草燒煙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儲藏。這種煙熏臘的眾風味獨特,常用於待客,並能儲藏2—3年不變質。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對、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瓮內,飲者沿酒瓮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然後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汁吸完後可再沖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時止。咂酒一經開壇,剩酒無論濃淡,均不復再用。逢年過節,家家還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製作時,先將油、鹽、姜、茗茶入鍋同炒,待油冒煙後加清水煮沸,然後濾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適當地加些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後,即可飲用。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又稱百果茶)。除茶外,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苗族同胞舉行苗家火龍鬧元宵活動。貴州省黔東南台江縣舞火龍活動已有數百年歷史。
節慶、禮儀、祭祀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如:吃鴨節時,家家都要宰鴨子,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在吃新節時,要用新米做飯,新米釀酒,就連菜和魚,都要剛摘、剛出塘;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等在河邊,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互相饋贈。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吃牯臟」,又稱「祭鼓節」。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酸肉、酸魚,否則視為失禮。迎接貴客時,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苗族的節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鮓、搗魚(也吃酸湯魚)等。

Ⅲ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東南亞苗族人一直在不斷遷徙

苗族歷史上的大遷徙,主要有堯、舜、禹時期的遷徙,先秦時期的遷徙,唐宋時期的遷徙和明清時期的遷徙。對我們來說,它的發生、變化和結局似乎都離我們很遙遠,只能從中國的有關歷史文獻里得到了解和認識。

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造就了苗族人成為對自然環境、異地民俗、文化適應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極強的族群。

《漫漫遷徙路》是一部真實記錄當代苗族歷史的影片,製片人用影視人類學觀點對寮國苗族這段悲慘經歷作了客觀的評價和審視,賦予影片較高參考價值的歷史和藝術生命力。苗族的生存能力不是天生的,這是與國家政治、所處的自然環境所造就。

而苗族的遷徙則分主動遷徙與被動遷徙兩種,主動遷徙是自然遷徙的一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從甲地到乙地尋親或定居,沒有強迫性;被動遷徙則是由於國家政治因素導致的戰爭或者飢荒所引發的遷徙。而《漫漫遷徙路》所記錄的就是苗族被動遷徙慘烈的一面。

Ⅳ 越南越族和苗族是不是有什麼深仇大恨

也不是什麼深仇大恨,以前苗族在越南也有分部,不過後來土地少,人口多,於是起了爭端,苗族普遍被趕到山上去了。
越南小蟲家,專門回答越南相關問題.有問必答。

Ⅳ 苗族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苗族經濟文化發展落後的原因是什麼?苗族學者李雲兵認為其主要因素是苗族的民族素質。我是認同這中觀點的。一個民族的民族素質對其發展是至關重要,而且是起著先決作用的。但是一個民族要具備相當的民族素質,這是和民族的文化素養及民族文化傳承有關的。擁有知識文化不等同於擁有良好的民族素質,而有民族素質也不等同於就會有自己的思想。民族文化、民族素質只是民族思想的一個奠基,因此苗族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就得從自己內部來挖掘。

英國有句諺語:「良好的心是花園,良好的思想就是根莖,良好的說話是花朵,良好的事業就是果子」。是的,一棵果樹沒有良好的土壤和良好的根莖,那麼花朵、果子也是虛無的。苗族人民的思想對苗族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力作用。因此,苗族要發展,在苗族精神脈絡里流淌的血液也必須是良好的卓越的。記得有位作家這樣說過:「不能改變自己思想架構的人,永不能改變現實。」同理,對於苗族而言,不能改變自己思想架構或者說沒有自己思想架構,就沒有清晰的前行方向和原動力,也就永遠無法擺脫苗族滯後的發展狀況。

苗族也是個勤勞的民族,之所以勤勞,苗族的發展才會有今天,這是不可否認的。但苗族的發展中的不足更需要卓越的思想來補充和引導。就目前而言,盡管苗族人民中有些是比較有頭腦、有思想的,也有許多同胞通過各種渠道正主動積極地加入到學習的大潮中來,這是令人欣喜的,但這只是苗族總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從這點看又是值得去正視和直視。

智慧既有先天的血液因素,但更多的還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吸取知識文化來彌補的。當然,思想和知識是相連而不相等的。因此在談到民族思想的時候必須把知識文化放在首位。而吸取知識文化也是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的。

1、 對苗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傳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不能忘卻和遺棄的,因為它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力量源泉。比如苗族的「花山節」、「踩花節」、傳統的婚喪禮節以及苗族的宗教信仰等都得以較好地傳承了下來,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已出現了某些危機現象,文學、史學、語言學等方面並沒有得到如意的傳承。

2、 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吸收。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優劣互補過程。苗族文化、思想上存在著的不足之處是必須通過學習其他的東西來彌補的。比如:國外先哲們卓越的思想精華、國內其他先進民族的思想文化精華(白族、納西族等民族的文化架構),而這種學習是去借鑒而不是模仿、嫁接和遷移,這要根據苗族原有的以及現有的思想文化來做為出發點。

3、 在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苗族人民需要把這些知識結合到生活中來對苗族經濟文化的發展進行宏觀上的規劃和引領,從而形成苗族自己求生存的思想和創新的理念。有了自己的思想後,苗族的發展才有永恆的力量,而苗族自身發展的潛能和機能就會迎刃而上,從而較為理性地調配到發展中所欠缺的地方去。

Ⅵ 00後苗族小伙參軍全寨送行,現場情況如何令人動容

00後苗族小伙參軍全在送行,現場為何令人動容呢?


一人當兵全村驕傲,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不管是以往,還是放在現在,參軍對於一個男子漢來講,都是最為光榮的事情,進入軍營不僅鍛煉了自己的意志、還能報效國家。每一年的徵兵工作開始之後,都會有大量血氣方剛的男兒積極響應去報名參軍,畢竟,對於男子漢們來講,軍營裡面不僅能夠鍛煉身體,磨練出不怕吃苦的能力和意志,最關鍵的是,這些年輕的男子漢們更是希望用自己的愛國熱情去保衛國家,在軍營裡面建功立業。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56個民族當中的苗族,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苗族主要分布於貴州,湖南,河北,四川,雲南,貴州,海南等地,東南亞的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國也有苗族的分布。從歷史文獻等資料來看,苗族的先民最早是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他們的祖先是蚩尤, 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之後由於戰爭等原因,苗族的先民們逐漸向西南方向遷徙,逐漸的進入到西南山區以及雲貴高原等地區,是明末清初以後,苗族的一部分移居到今天的東南亞國家。

Ⅶ 苗族的分布

概況
從中國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
自治地方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1956年12月31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1963年7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貴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6年12月13日)
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1987年2月19日)
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1月)
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1月)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1月20日)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2月)
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1988年10月31日) 東南亞地區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種(又稱斯維頓Swidden),游耕游居為主,流動很大,沒有固定耕地,大面積種植罌粟,經常進行周期性的遷移。越南、寮國、泰國和緬甸的苗族雖有一些水田,但主要還是以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旱地作物。因土地瘠薄,地力易於耕盡,加之不施肥,耕種兩三年之後,他們就另闢新地,只要耕地遠離村寨,就進行遷移。苗族大多是不斷地向前遷徙,但有時也回過頭來重新耕種原來拋棄的山地,經過幾年休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復。
越南分布
在越南,大部分苗族自稱「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稱「那苗」。在越苗族支系很多,大體可分為5個主要分支:「白苗」Hmongbdleub,自稱為「蒙豆」;「黑苗」,自稱為「蒙那」Hmongb dlob;「紅苗」,自稱為「蒙西」Hmongb shib;「花苗」或「青苗」,自稱為「蒙冷」Hmongb Lab或「蒙佐」Hmongbnzhuab;「漢苗」,自稱為「蒙刷」Hmongb shuab。
據越南1991年的資料,在越苗族有50餘萬人。他們生活居住范圍較廣,沿越北越南的河宣、黃連山、萊州、高平、山蘿、宜安、高諒、河江、老街、清化、義靜、安沛、北太、河山平諸省山區,與其他民族雜居,但不像瑤、傈僳、布依等許多民族那樣,苗族明顯地、成地區地集中。在共同生活的各民族中,苗族人口數所佔的比例要高得多。在越苗族主要集中的地區是:同文高原、黃樹腓、封土、興湖、土廟、奠邊、順州、巡教、沙霸、木州縣、北河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縣、沙巴、鐸佐州、姆庚塞州等地區。
在越苗族通常居住在海域800—1700米的高山叢林中,這里地勢險峻,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多數地區降雨充沛,有雨季和旱季之分。越南苗族的居住地區並不相連成為一個地帶,而常被其他民族的許多居住地區分隔開,但是,各地區的人民,尤其是相毗連地區在宗教和婚姻上仍有一定的聯系。
寮國分布
主詞條:老松族
在寮國,苗族和瑤族通常被合稱為「老松人」或「山頂寮人」,意即住在山上的寮國人。21世紀初,寮國的苗族已達30餘萬人。主要聚居在半沙里、烏端木塞、坡里坎、川壙、桑怒、琅勃拉邦、沙耶武里、甘蒙等省,其中以川壙省為最多。他們通常居住山脈兩側的高山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寮國的苗族自稱「蒙」。寮國的苗族大多屬於「白苗」,自稱為「蒙豆」,「青苗」人數次之,自稱為「蒙刷」,「黑苗」的人數最少,只有兩個村寨。
泰國分布
泰國苗族人數達132000(包括5萬泰國難民營苗族7人,僅次於人數最多的克倫人,佔全國山民總數的15.10%,主要分布於北部各府,其中以難府、清邁府、清萊府和達府最多,這4個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國苗族總人口數的75%以上,另外,苗族在碧差汶府、鼓也洛、南邦、帕府、夜豐頌、黎府、甘烹碧、那空沙汪、猜納、素可泰、烏泰他尼等府也有分布。在泰國北部和中部地區,至少在13個府有苗族居住。如果不包括因越南戰爭逃到泰國的寮國苗族,泰國的苗族村寨約有245個。泰國苗族是該國境內分布地域僅次於克住族的山地民族。泰國苗族同樣自稱「蒙」,主要有「白苗」——「赫蒙格雷」Hmong Njew。
緬甸分布
緬甸苗族約有10000人。主要分布在撞邦的果敢區的大水塘、家地峁、野牛壩、八威、曼洛、八馬寨、宋干、麻粟壩、蛇甸壩、嘎門、登尼、莫奈、若開邦等地,他們自稱是從貴州遷入緬甸的。 東南亞苗族大量遷往歐、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在越南戰爭期間,作為難民而遠涉重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南亞地區戰火連綿,各國政治局勢動盪不安。這一地區的苗族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應征入伍;另有一些人因戰爭由寮國被迫逃往泰國,大多數被收容在難民營中。基於以上歷史背景苗民於1975年開始從寮國、泰國、越南分批移居西方一些國家。
20世紀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遷徙美國的同時,也有不少苗民來到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法苗民共有1.15萬人,加拿大約有1000名苗民,澳大利亞有15000餘名苗族同胞,法屬蓋亞那和南美約有1500名苗民,其中阿根廷約有130名苗民。由此,苗族已散居於除主體在亞洲以外的美、歐、澳等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美國分布
到20世紀末,遷徙到美國的苗民有20餘萬人,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寮國,有一小部分來自越南、泰國。生活在美國的苗族,主要聚居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雷斯諾市、威斯康辛州各小社區和聖·保羅明尼亞波利斯雙城和明尼蘇達州其他各城。其它如威斯康星州、伊里諾思州、密西根州、北卡羅林納州、田納西州、得克薩斯州、喬治亞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蒙太拿州、內華達州等都有苗族居住。在美苗族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且都居住在城市。從語言學上看,其語言均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川黔滇方言中的川黔滇次方言,與我國的川黔滇方言苗語言相通,詞彙和音調雖有某些變化,但相互之間仍能直接用苗語通話。
澳洲分布
20世紀末,在澳有1500名苗民,主要分布在澳洲東部海岸的幾個大城市裡,霍巴特市約有350名苗民,墨樂本達410名苗民,在堪培拉有30餘名,在悉尼有280名苗民,按照傳統的遷徙方式,一群大約有11戶苗民從澳洲南部搬遷到布里斯班市和品士蘭州。
在澳苗族均來自寮國,絕大多數屬於「白苗」Hmongb Ndawb;僅有3戶「青苗」Hmongb Njua,然而他們說「白苗」方言。在澳苗民有楊、王、李、陶、伍、張、韓、毛、賀、羅、潘等漢姓,其中楊、王、李、陶姓佔大多數。他們在澳洲政府的幫助下辦起了苗文學校,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在東南亞時期)發展著自己的文化教育。
法國分布
1976年和1979年有兩批苗族先後到達(法屬)蓋亞那,當地政府幫助他們在那裡建立了兩個村子,即可可村和加烏黑村,一村有100戶人家,另一村有120戶人家。政府還幫他們在那裡建立起了學校,除了教法語及其它課程外,每天也教一小時的苗文,還教孩子們唱本民族的山歌等。

Ⅷ 苗族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

苗族人民善於歌舞,歌舞形式豐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蘆笙舞令人嘆為觀止,因此,苗族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苗族人也精通葯草,善於運用草葯治病救人。

(8)越南苗疆現狀如何擴展閱讀。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

在中國,苗族約為9426007人(2010年),為中國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分布苗族苗族發源於中國,約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於中國南方省份,而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

1975年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數萬苗族人成為難民,部分移居到美國和法國。

Ⅸ 苗族共有多少支系和種類

苗族共分為三個大支系,分別為東部苗族、中部苗族、西部苗族。

東部苗族又分為兩個小支系:西部土語支系和東部土語支系。

中部苗族分為三個小支系。西部苗族分為abhmaob(阿卯)支系和hmongb(蒙)其他七個小支系。

1、中國分布

從中國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2、東南亞分布

東南亞地區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種(又稱斯維頓Swidden),游耕游居為主,流動很大,沒有固定耕地,大面積種植罌粟,經常進行周期性的遷移。越南、寮國、泰國和緬甸的苗族雖有一些水田,但主要還是以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旱地作物。

因土地瘠薄,地力易於耕盡,加之不施肥,耕種兩三年之後,他們就另闢新地,只要耕地遠離村寨,就進行遷移。苗族大多是不斷地向前遷徙,但有時也回過頭來重新耕種原來拋棄的山地,經過幾年休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復。

3、歐美分布

東南亞苗族大量遷往歐、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在越南戰爭期間,作為難民而遠涉重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南亞地區戰火連綿,各國政治局勢動盪不安。

這一地區的苗族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應征入伍;另有一些人因戰爭由寮國被迫逃往泰國,大多數被收容在難民營中。基於以上歷史背景苗民於1975年開始從寮國、泰國、越南分批移居西方一些國家。

20世紀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遷徙美國的同時,也有不少苗民來到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法苗民共有1.15萬人,加拿大約有1000名苗民,澳大利亞有15000餘名苗族同胞。

法屬蓋亞那和南美約有1500名苗民,其中阿根廷約有130名苗民。由此,苗族已散居於除主體在亞洲以外的美、歐、澳等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9)越南苗疆現狀如何擴展閱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

「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參考鏈接來源:網路-苗族

Ⅹ 苗族人生活在哪裡

【貴州是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省份】

貴州苗族人的風俗習慣:
1.一夫一妻制。1949年以前,苗族除了個別原妻不生育而有一夫多妻外,其餘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苗族一般都不與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飾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內通婚。在黔東地區,甚至凡是拜為兄弟的被視為同宗人,其子女是兄弟姐妹關系,也不能通婚。近幾十年懂得了姑舅結親不科學,也改變了姨表、姑表結親的舊習俗.
2.自由戀愛。苗族越是聚居地區,越是婚姻自主,通過青年男女親自參加「遊方」社交活動來實現。即使有父母包辦,只訂婚而未結婚的,也可以自由參加正常的「遊方」社交活動。黔東南男女青年的「遊方」社交活動,一般在喜慶或者節日的白天進行。屆時,男青年便到不同家族的村邊固定的遊方場上去吹口哨,作「哦嗬」聲,唱歌邀請,姑娘們聽了就知道小夥子們已到,就悄悄互相邀約來與小夥子們見面,互相介紹、談心、交流見聞,以及互相對歌。這樣反復多次,從中發現意中人,再進一步的單獨談心,建立感情。有的地方則是每天晚間進行。各村寨的小夥子吃完飯後,就三五成群地去不同家族的村寨「遊方」。黔西北一帶的苗族社交叫做「玩花山」或者「跳月亮」、「吃平飯」。他們每逢節日(即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初五等),各地的未婚男女青年便歡聚在幾個村寨的一個山坡上,互相介紹、交談、對歌等等,如一見鍾情,便可傾吐愛慕之心。雲南楚雄一帶的苗族,在數十年前還有「姑娘房」的習俗,即由集體專設兩座公房,以便未婚男女青年在勞動之餘分房休息或住宿,男房的青年和女房和青年互相對歌,借機擇偶。此外,在雲南紅河個別苗族地區還有「搶姑娘」的陋習,如果被搶去的姑娘不同意,可以回去;如果女方願意,雙方都回去告知父母,准備舉行婚禮。居住在湘西一帶包括黔東北、鄂西和戰四川東南角的苗族青年男女也必須在「會姑娘」自由戀愛的基礎上才能締結婚約。廣融水苗族自治縣的男女青年則通過「坐妹」(即到女方家的火塘邊談心、對歌等)。經過多次「坐妹」,彼此感情融洽即可確立戀愛關系。
3.訂婚。苗族通過自由戀愛後,男方就可請媒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一般媒人去的次數越來越好,俗稱「親以多求為貴」。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舉行訂婚禮。但具體儀式苗族各地互有差異。在湘西一帶,如女家有心許配,必須經過家族喝了「放口酒」表示贊同之後,才能正式訂婚。然後男家再擇吉日向女家過禮,即送糯米粑、茶油和酒肉等。女家還要請家族人吃喝兩天三晚。過禮後,男家又擇地日娶親。在川黔滇交界的苗族,男方請媒人到女家訂親,往往媒人會說某家想要你家姑娘去背水喝。如果女方同意,媒人就回來給男方家長傳訊,並擇定吉日,准備結婚。如果是父母包辦婚姻,則由男方父母先殺一隻羊送到女方家去,女方收一半,留一半由男方家帶回,表示不增加男方家的負擔,並表示願意成親。此後,男方家請媒人帶一對雞、一袋炒麵和若干雞蛋送到女家去,表明訂婚心意,這就算完成了訂婚手續;如果女方不同意,就殺一隻羊送到男家去表示退禮。男女雙方商定結婚日期之後,雙方家長積極准備禮物、食物和物色陪郎及陪娘各兩三人。
4.結婚。苗族婚禮一般都很隆重,屆時男、女主家都宰豬殺羊招待鄉親和來賓。一般都包括送親、迎親等程序。但各地的婚禮儀式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川黔滇一帶,苗族舉行婚禮時,男家殺一頭豬、一對雞、酒數壺、雞蛋若乾和活牛一頭,由新郎的陪郎送到女家去,以作接新娘的禮物。他們在女方家住一兩天,女方家也殺一頭豬來接待,並留一半給男方家以作回禮;同時,新娘和陪娘就跟著新郎和陪郎一道到男家來。途中,男方兩男在前面開路,新娘和陪娘在後面,挑禮物的走在最後。當新娘走近新郎家時,由新郎的父母出來迎接新娘和陪娘。晚飯時,新娘和陪娘坐一桌,新郎和陪郎坐一桌,其餘的人隨便就坐。夜間,男女青年唱歌,吹蘆笙、口琴等;老年人也參加唱歌,熱鬧非凡。在湘西一帶,當娶親隊伍來到門前時,女家首先關門,賓主同時放鞭炮,男家用一包錢從門縫送入門內,叫做送「開門禮」,女家才開門迎接。吃完早飯就發親,由堂兄背新娘上轎,新娘除親屬陪同外,還有女友和兒女雙全的「引親娘」以及歌師等等。新娘的女友們都身著盛裝,只有當新娘踩篾篩進男方家門,才知道誰是新娘。進門後,不拜堂,一直走到火坑邊坐下,由主婚人讓新郎新娘共喝一杯酒,共吃一塊肉,然後合用一盆葯水洗臉以除邪氣。主婚人唱完「合事歌」,晚飯後由雙方的歌手對歌,連續三天,婚禮才算結束。回門。苗族婚姻都有回門的習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後都要回娘家。但何時回,回娘家居時間多長,及其儀式的繁簡。都因地而異。有的地方必須是經回門後才能過性生活。如湘西在婚禮三天之內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居,直到回門在娘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回男家,這一天晚上才是親郎新娘的成婚之夜。在川黔滇,則是新娘在夫家住一兩個月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住幾天,之後,雙雙返回新郎家長住。黔東南地區送新娘回門是苗族婚禮最隆重的禮儀。在當地盛行把女方接到男方家舉行訂婚儀式的習俗。當訂婚後的第三天,女方家就派數名姑娘給新娘送衣服來,新郎家就積極送新娘回門用的兩壇米酒、兩只豬腿、一挑糯米飯、一挑糯米粑和兩個有篩子那麼大的大喜粑,還有雞鴨等等。有的還要送一挑稻穀。屆時,男方就按女方家長的要求邀請家族中的男女青年陪送新娘回門,新郎留在家中,不能參加陪送。回新娘家的當晚,新娘的家長大擺宴席招待客人,並邀請本家族的青年男女來作陪,男子分桌就宴。席間,賓主的歌手們便開始對唱苗族古歌,互相盤問民族歷史知識,邊唱邊向對方敬酒,這是互相學習和傳授苗族歷史文化知識的極好機會。次日早飯後,陪客者們便紛紛前來邀請客人到自己家中作客,使全村酒歌連綿,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待客人們走遍每家每戶,最後回到新娘家吃告別飯,准備回新郎家。這時,男子都要給新娘家送財禮,多少隨意,主人則送上一塊白布手絹和禮物。當客人離開時,全村男女都出出來送客。走出寨子時,新娘村上的姑娘們便圍著小夥子們討彩色花線。頓時,又響起賓主送別的陣陣飛歌,回門禮儀到此結束,新娘就留在娘家長住。此後,過年過節或農忙時,新郎家就派人來接新娘,住幾天後,又回娘家長住。這樣反復多次,最後由新郎的母親去接新娘回來,這才在夫家長住,並開始與夫同居。現在這一習俗已逐漸有所改變。

閱讀全文

與越南苗疆現狀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布希總統任內來中國多少次 瀏覽:397
外蒙鐵礦是中國哪個公司開採的 瀏覽:415
海神什麼時候登陸中國境內 瀏覽:401
越南花鳥市場在什麼位置 瀏覽:680
海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00
去印尼走親戚帶什麼禮物比較好 瀏覽:772
義大利怎麼會有新冠肺炎的 瀏覽:49
伊朗女人為什麼一年四季戴頭巾 瀏覽:438
英國奶農現狀如何 瀏覽:812
為什麼美軍在越南有那麼多混血兒 瀏覽:984
英國短毛貓哪裡買最好 瀏覽:390
義大利語工作哪裡好 瀏覽:698
印尼虎魚突然不吃食怎麼辦 瀏覽:293
伊朗落地簽怎麼續簽 瀏覽:716
中國最大馬桶廠在哪裡 瀏覽:331
印度印尼什麼關系 瀏覽:552
怎麼祝福伊朗人新年 瀏覽:352
義大利在上海做什麼生意 瀏覽:108
喜歡上伊朗人怎麼辦 瀏覽:972
英國用什麼過濾噴頭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