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的起源及其他
文言文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它既是歷代王朝的用於統治的工作語言,也是無數莘莘學子改變命運的敲門磚。文言文這條不沉的船,載著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在歷史 的河流里航行千年。可是,有誰知道這條船是從哪裡起航的嗎?
現在語言界的主流看法是文言文來自於先秦時期的口語。「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古代漢語》 王力著),「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在先秦時期,它與口語基本一致。《論語》《孟子》中記錄的對話,大體上就當時的口語」 (《語言學綱要》葉蜚聲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西方表音文字的理論搬到中國來。世界各國,除了中國(日本是個特例,日文中漢字和假名並用,漢字表意,假名表音。) 其他國家都用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與口語關系密切,直接記錄口語發音,是口語的書面符號。如亞里士多德所說: "言語是心境的符號,文字是言語的符號「,這說的就是古希臘語之類的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起源於口語,這是無可置疑的。
但漢字的性質與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漢字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表意文字(也有人說是」意音文字「,即也有部分表音的功能,如形聲字。但無論如何,表意的功能更為主要)。表意文字,顧名思義,是直接表意的,直接就是」意「 (概念、事物、思想等等)的符號,而不像表音文字那樣,是符號的符號。 所以表意文字和口語的關系並不像表音文字那樣緊密,把西方表音文字和口語的關系理論用在漢字和文言文上,並不恰當。現代語言學的鼻祖索緒爾就說過: "對於操漢語的人而言,表意文字和口說的詞都是概念的符號;文字是(除口語之外)第二種語言。「(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 。漢字與口語尚有距離,用最精煉的漢字組成的文言文與口語的距離,更不可能是後來才形成的。
先讀幾段先秦的文字: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左傳 · 曹劌論戰》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 學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這些文字有一點口語的影子嗎?難以想像先秦的人們會這么咬文嚼字地說話,何況當時絕大多數人還是文盲,生存條件很惡劣。就憑常識,那些胼手胝足的販夫走卒的說話也不太可能這樣滿口之乎也者,字斟句酌,惜字如金。
從下面一些現象來看,文言文並不代表當時的口語。
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先秦文言文中記錄了當時的口語,就是說基本上反映了當時口語的全貌。可是為什麼先秦文言文中都不見先秦的粗口或臟話?凡口語,必有以羅列性器官或性事為樂的粗口,如 「操」, "日", 「FUCK" 等等,古今中外都無例外。從這一點來說,如果先秦文言文是當時的口語,就需要一個前提:先秦人民全是戒了粗口、非禮勿言的聖賢之士(或者文明市民)。
世界上各大古文明都有史詩傳世,唯獨漢族沒有。史詩作為由說唱藝人口口相傳的民族集體記憶,在我們漫長的歷史中一定也有過。只是沒是沒有被記錄下來。原因應該就是當初的唯一書面語文言文與口語的脫節,無法記錄當時的民間口語文學。除了史詩之外,戲劇、神話、民間故事等等上古時期的口頭文學,都沒有,或者沒有被系統性地記錄下來。或許 《詩經》中的《國風》是個例外。《國風》源自民歌,但不會是原滋原味的民歌。周朝設有采詩之官,專司收集各地的民歌以供統治者了解民情,並作為貴族教育的教材。在當時,《詩經》的地位遠非一般民間文學可比,作為《六經》之一,被當作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微言大義,地位神聖。如《左傳》中動不動就引用《詩經》來判斷某些人與事的正確與否,作用堪比後來的宗教經典。地位既然如此重要,《詩經》中來自民間的那部分(即《風》)就不會是原汁原味的民謠,而應當是經過整理、提煉和改寫,並使其符合文言文的規范並配得上《經》的崇高地位。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證明,漢字起源於占卜,(也許有別的起源,可能書寫材料字不如甲骨那麼耐久,沒有保存下來。沒有證據,不好亂猜。)是卜巫們為了與神交流並記錄神的旨意而創造的。不管什麼文字,作用都是為了承載信息,用於交流。但我們還要區分是與人交流還是與神鬼交流。如果與人交流,肯定要用與人類的語言相通的文字,讓別人能讀得通。但與神鬼交流,文字就只需進行交流的專業人士(卜師、巫師們)看得懂,並且他們自以為神鬼也看得懂,這種文字與人類的語言無直接聯系。
古人們在神靈崇拜上的狂熱,是今人很難想像的。在溫飽都難以為繼的當時,他們會在宗教上的投入驚人的人力物力。比如古人留下的偉大建築,極大部分都是神廟、教堂、清真寺、雕像之類的宗教建築。埃及和南美龐大無比的金字塔,也應該歸類於宗教建築。世上很多文化都起源於宗教。漢字起源於宗教,也並不是很奇怪的事。
從書寫文字的材料角度,也說明最早的漢字只能是用於宗教用途。後世發現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文字,都是刻在泥版或者石碑石柱上,其用途非常明確,是為了記錄或者交流傳播,總之是為了給當代的人或後來的人看的。而甲骨文,顧名思義,是刻在是龜甲或者牛羊的肩胛骨上。 材料昂貴而不便於世俗的記錄和傳播,只可用於占卜。如果當時的文字也有世俗用途,就不會只用這兩種又珍稀、使用起來又不方便的材料,而會像古巴比倫和古埃及一樣,用方便易得的泥版或石頭書寫(這兩種材料比甲骨文更易保存,如果曾經有過的話,不會不被發現。至今發現的最早石刻文字,是秦國的石鼓文。大規模的石碑文化起源於漢代。)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有了字,可以通神靈,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漢字最初既然是用來與神打交道的,行文自然要莊重、精練,而不可用日常的大白話。作為一種宗教語言(又稱「聖事語言"),能掌握的只有寥寥無幾的卜巫之官。這必須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語言,任何專業語言都不可能是口語化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卜巫們,即使是為了顯示他們的專業性和神秘性,想必他們也不會用平常說的大白話與神交流。出於他們之手的專用於神鬼對話的卜辭,就是文言文的祖先,也可以說是文言文的起源。
此外,我們還可以以電報為例。 幾十年前,手機還未出現,有線電話也是罕見之物。當時最快捷最平民化的通訊方式是電報。電報論字收費,多一個字就要多付一個字的錢。雖然每個字才三分錢,雖然不貴,但在大多數人每月工資不過幾十元的當年,如果文字多了,加起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因為要計算成本,除了政府機關等的公務電報,發電報的人力求精練以求省錢。所以,沒人會用平時的口語來寫電報。下面幾個就是當年常見的電報文: 「母病速歸」,「明日K589車接站」,"款已付速發貨「。言簡意賅,無一字多餘。
同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文言文除了與口語脫鉤也是別無選擇的事。漢字最早的書寫材料是甲骨以及後來的竹簡,材料的缺乏(殷地並不產龜,龜甲來自是遙遠的南方進貢的,非常貴重)、書寫困難(上古文字遠比現在繁雜,並且是用刀刻,後來才有毛筆),寫作的成本很高。為節約成本,寫作必須非常精練,力求用最少的字數表達最多的內容。只有文言字才合乎這一要求:精練濃縮、信息密度大、性價比高。「環滁皆山也」,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如果當時都用大白話寫文章,成本就太高了。估計沒人耗得起。耗得起材料耗不起時間,耗得起材料和時間,耗不起倉儲和物流。都說孔夫子「學富五車」, 就是說他讀過五輛牛車的書,即五車的文言文竹簡。如果換成白話文,同樣的內容可能十輛牛車都不夠。光是運費就要大大增加。經常「累累若喪家之犬」的孔夫子,想來不會太富裕,不一定負擔得起。文言文雖然難懂些,但普及文化不是當時的要務。只要佔人口極少數的那些識字的精英們能懂能用,在當時相對簡單的社會環境里,也就夠用了。
文言文與電報不同的是,電報使用的面不廣,時間也不長,不足以使其形成自己的體系。但文言文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有幾百甚至上千年的發育,形成行文精練、句法靈活為特色的語法體系。如使動、倒裝、詞性靈活轉換等等。(靈活的語法實際上是為行文精煉服務的。用字省了,就不太講究語法。如使動用法,就很明顯地為了節約用字)如:"環滁皆山也", "縱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這種句子,在口語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不管是現在,還是先秦時期。
文言文的特色除了上面說的精練之外的另一特色就是雅。
《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 (故有成語「文過飾非」)
《史記·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在漫長的文言文時代,掌握讀寫能力的只有極少數上層精英,「文以載道」 是他們的追求。不可能是怎麼說就怎麼寫。除了精練濃縮,惜字如金,還要非禮勿視,以文雅為要務。粗鄙下流的粗口和市井用語,絕無可能入文。即便是用來記錄口語,也不會是像今日的白話文一樣直接記錄成文,而是按照某種規范翻譯成文言文,使之精練文雅。
即使在文言文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當今,許多重要的文字,如一些碑刻、公告、祭辭等等,還是以文言文或半文半白的文字書寫(比如出了名的《浙大120周年公告》)。原因無非也是人們公認文言文更文雅、更莊重。
所以,從一開始,文言文就是不依存口語,而是與口語平行的另一獨立書面語系統。文言文的這種現象,符合語言學家 Charle A. Ferguson 在1959年提出的「雙言制」說法:
「【雙言制是】 一種相對穩定的的語言使用情況。在語言的主要方言(含一種或加上數種區域標准)之外,還存在一種與之渾然不同的、高度編碼的(通常語法也更復雜的)高層變體,為使用書面語的受尊敬的大量群體使用,源於早期文獻或另一個言語社區。這種變體多數情況下要通過正式教育才能學會,且主要用於書面語和正式談話。但在該社區的日常語言中並不使用。」
文言文作為漢語的高層變體,與口語脫節。這種說法比較適應文言文的歷史發展脈絡:在起源階段,它是掌握在少數宗教專業人士手中的聖事語言,用於與神鬼交流,自然不用讓一般大眾聽懂。在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里,文言文是作為「帝國語言」 而存在。(大部分當代語言學家都把文言文和羅馬帝國的拉丁文、拜占庭的古希臘文以及後來大英帝國時期的英文一起當作典型的帝國語言)。因為它實際上已經是一種支配接觸交際和行政管理語言。而帝國由少數掌握讀寫能力的精英階級控制著。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無數方言的國家裡,因為表意文字僅帶有語義信息而沒有語音信息,帝國之內講各種不同方言的人甚至講不同語言的人(如越南、朝鮮、日本)只要獲得讀寫能力,就可以互相交流,這有利於帝國的統一。
文言文的這種超脫口語的性質,使得它在歷史長河中一直保持超穩定性,不隨口語的變化而變化。幾千年來口語變了又變,發音、用辭、語法等等已經面目全非,但文言文依然故我,千年如一。也正因為文言文的這種獨立性,也使得當文言文到了日本、朝鮮、越南,在與當地口語全無關系的情況下,可以被當作唯一書面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來一直用之無礙。
文言文與口語之間的如此脫節,讓我想到《古代漢語》這門課程或專業學科的命名並不準確,因為其研究的對象主要只是古代漢語中的書面語即文言文這種高層變體。在這門課程中,除了古代的音韻外,極少論及古代口語(平心而論,確實也很難研究,因為主流書面語,也即文言文,離口語太遠,無法保存當時口語的真實面貌。唯有明朝以後興起的話本小說,多少還能保存一些當時的口語。)根據索緒爾的理論:「語言學的對象不是詞的書面形式加上它的口語形式;只有口語形式本身才是語言學的對象。」 ,《古代漢語》對古代口語涉獵極少,應當改名為《古代漢文》或者《文言文研究》才比較准確。
2. 越南喃字的學習資料。
喃字是越南人以漢字為基礎創造的,但在改進和擴充喃字的過程中,又努力使喃字從形、音、義三方面與漢字區分開來,以體現出強烈的越南民族性。有關喃字的最早史料是11世紀李代1076年的雲板鍾銘文。起初,喃字常用來記錄人名、地名,後來逐漸普及,進入國家的文化生活。14世紀胡朝、18世紀西山朝年間,出現了在行政文書中用喃字的傾向。喃字對於營造延續多世紀的輝煌文學起到了特別重要作用。
南漢喃研究院今存多領域的喃字資料單位數以萬計,對研究古代越人的生活很有價值。然而,現今越人缺乏對喃學的認識,不能熟練地讀寫喃字,90%以上的喃字書籍尚未譯成越南語。還有相當數量的喃字資料以書籍、橫匾、對聯、碑鍾銘文等形式散布於民間。為此,應該教年輕一代學喃字,並把喃字著作譯成越南國語。這將有助於增進越人的知識,促使越南文化進入世界文化文明寶庫。
國際標准萬國碼已將喃字存放在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B區、C區及E區的U+20000~U+2A6DF、U+2A700~U+2B734及U+2B820~U+2CEAF碼段內。多元輸入法(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可以直接打出所有喃字。例如下列圖片
中的喃字數字:𠬠、𠄩、𠀧、𦊚、𠄼、𠄻、𠄶、𦒹、𦉱、毶、𠃩、𨑮、𨒒、𠦹、𨔿、𤾓、𠦳、兆。
〖友情提醒〗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受國家發明專利保護,未委託任何網站提供下載。現已發現某些網站提供假冒「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的軟體下載,並沒有多元輸入法的功能,且純屬侵權和欺騙行為,請網友們注意,不要受騙上當!
3. 古文中越是什麼意思
造字本義:表示逃避死亡,逃避戰亂之地。古時代中原地區戰爭頻仍,不堪兵災人士紛紛逃往南方的蠻荒之境以求長安。
①本義,動詞:從戰亂中原遠逃南方偏安之地。 ( 本義只見於古文 )
越,遠也。——《小爾雅 • 廣言》
伆,離也。楚謂之越,或謂之遠。——《方言》卷六
②名詞:遠離中原的東南地區。 越劇 、越語、越南、越王、百越、南越、駱越、閩越、吳越、揚越、於越
凡民自得罪,冠攘姦宄,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書 • 康誥》
越人夷吾、戎人由余,待譯而後通。——《鹽鐵論 • 相刺》
太後感析別之懷,各賜王赤綬,加安車駟馬,白越三千端。——《後漢書 ·皇後紀上》
長仞之象,為越僮所鉤,無便故也。——《論衡 • 物勢》
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史記 • 李斯列傳》
將軍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則……。——三國 • 蜀 • 諸葛亮《隆中對》
為越之雪。——唐 •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唐 • 李白《古風》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貨視之。——唐 • 柳宗元《童區寄傳》
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唐 • 杜甫《壯游》
錦、綺、繒、布、葛、越皆五兩為束。——《新唐書 • 禮樂四》
紹興府,《貢禹》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國。隋大業初,改為越州,旋曰會稽郡。——清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 浙江》
③動詞:跨過,跳過,經過,度過。 越冬 越過 越牆 越野 越獄 / 飛越 跨越 跳越 翻山越嶺
越,度也。——《說文》
越,渡也。——《廣雅》
越十七扼。——《呂氏春秋 • 長攻》
崖可越焉?——《楚辭 • 天問》
阻窮西征,岩何越焉?——《楚辭 • 天問》
戒勿越。——《禮記 • 曲禮》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於禮。——《書 • 召誥》
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左傳 • 昭公四年》
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 成公二年》
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書 • 盤庚下》
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書 • 召誥》
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並胡嵩。——《武王伐紂平話》
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
越,逾越險阻也。——《六書故 • 人九》
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唐 •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宋 • 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沙漠所簽者越在萬里之外,雖其數可以百萬計,而道里遼絕。——宋 • 辛棄疾《美芹十論 • 審勢》
④動詞:超出,超限。 越軌 越禮 越級 越權 越位 越界 越境 越獄 越俎代庖 / 超越
越,超也。——《洪武正韻 • 屑韻》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易 • 系辭下》
無越厥命以自覆。——《書•太甲上》 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漢 • 司馬相如《上林賦》
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國語 • 魯語上》
予曷敢有越劂志。——《書 • 泰誓上》
師不越時。——《荀子 • 議兵》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荀子 • 非相》
越職逾法,以取名譽。——《漢書 • 宣帝紀》
必使為善者不越月逾時而得其賞。——唐 • 柳宗元《斷刑論下》
那一枝方天戟超今越古。——元 • 張國賓《薛仁貴榮歸故里》
人有父母,如日如月。煦之照之,弗隕弗越。——明 • 劉基《維澤有蒲》
⑤形容詞:遠揚的,遠傳的。 / 激越 清越
越,揚也。——《爾雅 • 釋言》
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國語 • 晉語八》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絀然,樂也。——《禮記 • 聘義》
干木,晉之賢人也。魏文侯過其門,式其廬,所謂德尊萬古,芳越來今矣。——《水經注 • 河水》
鬱郁菲菲,眾香發越。——《文選 • 司馬相如 • 上林賦》
⑥副詞:更加,愈加。 越發 越加 越來越 越愛越深 越用越活 越學越無知
宜顰宜笑越精神。——宋 • 辛棄疾《浣溪沙 • 贈子文侍人名笑笑》
恰隨妹妹閑行散悶些,到池沼,陌觀絕,越越人嘆嗟。——元 • 關漢卿《拜月亭》
兄弟花開似棠棣,越到夕陽花越紅。——清 • 袁枚《五月廿日王渙之山留別蘇杭諸友》
4. 儒學什麼時候傳入越南
在宋朝以前,今天的越南北部屬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郡縣(古稱交趾、交州、安南)。從公元968年越南建立獨立的封建國家直到清末越南仍與中國保持著藩屬關系。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中國傳統文化和典章制度給越南以極大影響,特別是儒家文化,在歷代統治者的倡導下,滲透和支配了越南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越南民眾價值體系的核心。因此,越南屬於中國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的范圍。但儒家文化在越南經過損益、整合和重構,融入了許多本土文化因素,已不單純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翻版。在越南邁向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儒家文化的逗遺傳基因地有可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起到某種催化、促進的作用,使越南成為亞洲儒家文化圈中繼日本、逗亞洲四小地之後又一條升空的小龍。
一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設置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北部。從此,儒家文化藉助國家政權的力量,通過興辦教育、移風易俗以及組織逗使驛往來觀見禮化地等措施開始傳播到越南境內。東漢至三國時期派駐交趾的官吏,如士燮、錫光、任延、馬援等,均以傳播儒家文化為己任,其中士燮的貢獻尤為突出,被當地人民尊為逗士王地。越南史籍稱:逗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遠及於後代。地這一時期,不少精通儒學的中原士人流入交趾,如經學家劉熙、薛綜等,使儒學的傳播日漸深入。唐朝進一步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經營,全面推行科舉制度,一批著名的中原文人如杜審言、沈亻全期等寓居安南,更使儒風日盛。總之,從秦漢至唐末的一千多年中,由於中國封建王朝在交趾地區推行逗教以詩書,導之義地、逗俗化交土地、逗書同文,行同倫地的文化同化政策,以及中原移民與當地人民的交往融合,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逐漸深入越南,成為越南古代佔主導地位的文化,並且塑造和奠定了越南立國後文化發展的方向。
從文化生態圈的角度看,不同民族而相互鄰近的文化,都是互為環境的。某種環境不僅迫使一個民族接受另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素,而且促使這個民族主動吸納另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如果說,在公元10世紀前越南接受儒家文化是被動的,那麼公元10世紀越南立國後則是主動積極地吸取中國儒家文化。其原因一方面是經過一千多年中國文化全方位的侵潤,儒家文化已成為越南文化的母體和深層結構,並發展和形成了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結構、政治經濟制度;另一方面是越南歷代封建王朝出於鞏固封建統治、建立統治秩序的需要,主動採納以逗治國平天下地為中心任務的儒家文化。因此,越南立國後儒家文化的影響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日益增強,到19世紀封建社會末期已臻於極盛。越南李陳二朝的意識形態是佛儒並重,雖然佛教略占上風,但統治者越來越重視以儒學作為制定朝制和社會制度、維護統治秩序的政治思想理論,開始尊孔崇儒。公元1010年,李聖宗下令在升龍建文廟,塑周公、孔子及先賢之像,四時祭祀。越南有奉祀孔子的文廟,即始於此。仁宗太寧四年(1075年)開科取士,這是越南立國後首次舉行科舉考試,以儒學為考試范圍。隨後設立國子監,作為皇室及官僚貴族子弟學習儒家經典的場所。陳朝時期,科舉更加趨於制度化,分別授予殿試前三名以狀元、榜眼、探花稱號。1253年,陳朝創立國學院,並塑孔子、周公、亞聖像,畫七十二賢像,定期祭祀。同年九月,陳太宗詔諭全國儒士集中到京都國學院,講習逗四書六經地。越南史學家黎嵩曾對李陳二朝儒學的發展做過這樣的評說:逗李太祖時,聖學不聞,儒風未振。到了李英宗,修孔子之廟,以振文風,籍田有耕,圜法有立,治則評矣。陳太宗設科取士,宰相則擇其賢良,輔東宮則選其德行,陳家基業由此而固。地可見儒學對李陳二朝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428年黎利即位,建立黎朝。黎朝統治者從一開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禮樂,設科目,創學校,祀孔子以太牢,確立了儒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首先是大興儒學教育,形成了更為完備的學校和科舉制度,造就了黎貴淳、阮秉謙等一批著名的儒學家和儒生士大夫階層。與此同時,還按照儒家教義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法典和條例,用行政手段推行。1663年頒行的《教化四十七條》就是典型的代表:逗為臣盡忠,為子止孝,兄弟相以達和睦,夫妻相愛敬,朋友尚信以輔仁,父母修身以教子,師生以道相持,家長以禮立教,子弟各敬父兄,婦人無違父子。地在這里,儒學所具有的道德實踐性、教化性及其調節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經過自上而下不懈的努力,儒學在越南的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到黎朝後期,越南社會逗其三綱五常及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之術,禮樂文章,一皆稍備地,逗風俗文章字樣書寫衣裳制度並科舉學校官制朝儀禮樂教化,翕然可觀地。
到公元19世紀的阮朝前期,儒學在越南的發展已登峰造極。阮朝儒風的興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更為重視系統的儒學教育,除設立國子監外,還對從王室子弟到鄉村兒童的教育都制定了統一的學規、教材、規定凡人民子弟,七八歲就要上學,先讀《忠經》、《孝經》、《小學》、《四書》,再讀《五經》,並大量印行儒家經典著作,供全國百姓學習。二是完全以儒學為指導,頒國策,訂風俗。嘉隆十一年(1812年)頒行的國策內容是:敬天、法祖、親親、體臣、求賢、審官、勤政、愛民、重農、崇儉、禮樂、教化、制民、慎刑、財賦、法度、崇文、奮武、廣言路、固封守、撫邊、柔運。風俗十條內容為:淳人倫、正心術、務本業、尚節儉、厚風俗、訓子弟、崇正學、戒淫惡、慎守法、廣善行。以上內容集中體現了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之精髓。三是改變過去儒、道、佛三教並試的做法,科舉考試逗唯儒一家,別無他教地,並在考試中引入八股制。四是進一步抬高孔子的地位,在全國各大城鎮都建造了文廟,每年春秋定期舉行祭祀,阮朝歷代君主親自參加,儀式頗為隆重。因此可以說,阮朝前期是越南儒風最盛的時期。只是到了1885年,中法兩國簽訂《越南條約》,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之後,越南傳統文化的發展出現斷裂,越南儒學才逐漸衰落。
二
儒家文化自西漢元封年間開始傳入交趾,到越南阮朝嗣德年間歷時兩千多年,對越南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越南的儒家文化,實際上是儒教化。然而,經過傳播、整合、重構的越南儒學已不再是中國儒教文化的簡單翻版,而是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總的來看,儒家文化在越南的整合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整合,使越南形成了一種在內涵和形式上既屬於儒家文化圈,又具有越南特色的古代文化。首先,作為儒家文化傳播載體的漢字,成為越南沿用兩千多年的官方文字,越南學者用漢字撰寫了大量的哲學、宗教、經學、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故漢字又被越南史學家譽為逗越南的文化寶庫地。漢字在越南吸收以儒學為主的古代中國文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儒家經典就是用漢字寫的逗四書地、逗五經地。隨著儒家文化的傳播,漢字的使用日趨廣泛。而且,儒學教育和科舉制度的確立,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必須學習、掌握漢字。因此,古代越南稱漢字為儒字。與中國不同的是,在使用漢字作為正式文字的同時,越南人創造的逗喃字地也在一定范圍內使用。逗喃字地是以漢字為基礎,依照漢字逗六書地中的會意、假借、形聲等造字法,為記錄越語而創制的一種方塊文字。喃字本身即是漢文化在越南傳播、整合的產物。
在越南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孔孟之道、綱紀倫常是吟詠不絕的主題,其中隱喻和彰顯的倫理道德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記。被譽為越南最偉大的古典文學名著的《金雲翹傳》揭露、控訴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贊美自由和愛情,然而其主人翁形象卻是按儒家正統觀念來塑造的。越南古代學術更是深深植根於中國儒家文化土壤中,使越南成為古代東南亞學術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涌現了一批著名的儒學家或以儒學為指導思想的史學家。黎朝學者黎貴淳僅經學方面的著作就有《四書略解》、《書經演義》、《易經層說》、《春秋略論》、《群書考辨》五部。黎朝史學家吳士連撰寫的《大越史記全書》明顯受到朱子《資治通鑒綱目》史學思想的影響,其據以編纂歷史的原則是辨正閏,明順逆,嚴篡弒之誅,並以上述原則作為判別人物忠奸順逆的依據。在其行文或評論中還極力褒揚尊者、賢者與死節者,對傷風敗俗者則加以譴責。朱子《資治通鑒綱目》扶綱常、植名教的特點在《大越史記全書》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2.隨著儒家文化的傳入,科舉制度作為培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在越南發展起來,延續了800餘年。在這種制度下,逗知識的佔有與行使權力的權利密不可分,學識的多少成為人們要求國家官職的唯一確實的基礎地。在讀書做官慾望的驅動下,成千上萬的人競奔科舉,學習儒家文化。這對於提高整個越南民族的文化素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同時應該看到,科舉制傳入越南後逐漸演變為一種應用范圍極廣的考試方法,其不同於中國科舉制逗唯儒生是考地的重要特點是儒、佛、道三教並試。李朝在1195年首次舉辦儒、佛、道三教考試,陳朝和黎朝都曾多次開三教考試。考試之法在黎朝被推廣到更多的場合,有試僧道(1429年)、試教職(1435年)、試近侍官員(1448年)、免選試(1449年)、試東宮侍講(1467年)、試官員子孫(1475年),甚至還有試宦官的(1739年)。儒、佛、道三教並試反映出佛教、道教在古代越南政治、精神領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越南封建統治者在尊孔崇儒的同時對佛、道二教也相當重視和寬容,這一點與中國一向以儒教為政治、社會的領導中心和精神號召的情形不盡相同。尤其是佛教在越南的影響極為深遠,越南立國初期的丁、前黎和李三朝更是仰仗佛教的支持得以執政,形成逗帝與僧共天下地的局面。在越南,即使在儒學地位大大提高之後,對佛教也還是表示了相當大的敬意。在越南歷史上,從未有過中國封建社會曾多次出現的逗滅佛地舉動。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逗越南人最根本的宗教就是佛教地。而儒學在越南主要是作為一種政治倫理和統治綱領發揮作用的。
3.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和整合加快了越南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增強了越南封建國家的國力。與儒學一道進入越南的還有一整套中國式的社會政治制度和一些重要的經濟制度。中世紀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文化,就像一劑強烈的催化劑,大大加快了越南封建社會發展的步伐。與同期中南半島其它國家相比,越南的中央集權較為鞏固,官僚機器運轉自如,國內政局較為穩定,軍隊較為強大,文化教育較為發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在東南亞都居於前列。因此,經歷代封建王朝東征西討、滅占婆,並華英、南蟠,國家疆域從立國之初的紅河流域擴展到湄公河三角洲,到18世紀末已控制了大致相當於今天越南的地域。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積極吸納中國文化的同時,還時時要表明越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顯示其引以自豪的大越民族主義精神,並不因文化認同而對其文化母國產生民族認同,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大大強化了越南的民族意識。黎朝詩人阮的《平吳大誥》即充分反映了這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逗唯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文邦。山川之土域既臻,南北之風俗亦異。自丁黎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傑世未嘗乏。地黎朝大儒黎貴忄享也宣稱:逗越邦肇啟,文明無遜於中國。地民族主義精神的高揚即是儒家文化在越南特定歷史條件下被整合、重構的產物。
4.由於越南封建王朝實施逗教化地政策,儒家倫理深入民間,在尊崇儒學的社會風氣熏陶下,普通老百姓雖沒有條件學習儒家經典,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遵循儒家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據西方傳教士的報告,在17世紀交趾支那人民中普遍存在著儒教徒的行為,例如特別的貞節,獨特的居喪行為等。孝被視為百行之先,受到特別推崇。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地成為越南民諺。忠孝節義、三綱五常成為家喻戶曉的倫理道德。儒家文化在民間已成為風俗習慣的一部分。
儒家文化對越南的影響是復雜而深刻的。在越南封建社會的前、中期,它加快了越南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越南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到了越南封建社會後期,儒學所包含的一些消極因素,如壓抑個性、輕視競爭、重義輕利、畏天知命、家庭本位等,已成為束縛社會進步的桎梏。特別是在19世紀阮朝時期,當時世界已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近代科學和文化迅速發展,而阮朝卻大興儒學,閉關鎖國,排斥商品經濟和外來的新科學技術,使越南文化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文化。近代,在中國維新派思想家和西方思想的影響下,越南儒生士大夫分裂為維新派和保守派兩大派別。維新派開始公開批判儒學。例如當時流傳的一首詩《悼腐儒》猛烈抨擊了儒學,詩中寫道:
儒呀家喻戶曉死死守儒如何成人?古呀彌漫各地苦苦守古到何時?人家為何天寬地闊?為何咱們在家裡縮作一團?人家為何遠走高飛?為何咱們擠在一起?人家為何是地球之主?咱們為何低頭做奴隸?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殖民統治的確立和馬列主義的傳播,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影響大大下降。儒學所包含的積極因素,如愛國主義、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以義節利等思想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在國家遭受侵略、民族受到奴役時,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而奮不顧身,前赴後繼,這也是越南作為一個落後的小國始終未能被法國、日本、美國等西方大國征服的原因之一。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作為越南革命指導思想的胡志明思想中的愛國主義和革命道德觀即來源於儒家文化傳統。
三
作為越南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文化必將對越南的經濟發展、現代化進程產生一定影響。事實上,戰後日本的經濟奇跡,尤其是60、70年代亞洲逗四小龍地的經濟騰飛,已表明在儒家文化圈裡實現現代化的現實性和有利因素。作為儒家文化圈中的一員,越南也有可能按類似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市場經濟並迅速實現現代化。越南官方已提出要按照新加坡模式發展經濟,就說明了這一點。從目前跡象和今後發展趨勢看,儒家文化傳統將有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對越南現代化進程產生影響:
1、儒家集權制和行仁政思想轉換為一種國家導向的發展主義、威權主義政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為促進越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近30年來東亞一些國家經濟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從傳統的儒家文化出發,找到了一種有別於西方自由放任式市場經濟的新經濟模式。儒家愛民如子、實行仁政的思想,在現代條件下的東亞社會中,發展成為實行相對集權、重視政府權力作用的逗國家主義地發展模式。新的政治發展理論把這類不同於西方式的市場導向的政體稱為逗威權主義政權地。東方威權主義政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發展中的較高程度的政治穩定,增強社會內聚力,制定宏觀經濟計劃,保證社會公平與福利等。而這種國家導向的發展主義在越南已初露端倪。越南自80年代中期以來,即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越共七大明確提出,越南逗實行國家管理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地,逗形成由國家通過的法律、計劃、政策及其它措施加以管理的市場機制地。從近年來的實踐看,這種既利用市場的逗無形之手地來自行調節經濟運行,又注重國家宏觀調控的逗有形之手地在必要時進行適當干預的市場經濟模式是比較適合越南國情的,收到了較好的成效。1991~1995年越南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2%。與此同時,越南強調堅持共的領導,不搞西方多黨制,注意維護社會的穩定。因此,越南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平穩過渡,避免了在這一劇烈轉換過程中出現社會動盪、經濟混亂。這一點與中國的情況是比較相似的。
2、儒家文化崇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亞洲逗四小龍地也正是依靠這種精神力量為工業化創造和積累了必要的資金。節衣縮食,厲行儲蓄,是逗四小龍地強化內部積累的重要途徑。而越南自1989年以來為吸引儲蓄一直堅持實行高利率政策,政府按利率比月平均通貨膨脹率高出一個百分點的公式來提高利率,使儲蓄存款急劇增加。其儲蓄率從1990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上升到1994年的24%,儲蓄存款從1990年的10700億越盾上升到1995年的386500億越盾。5年增加了34.2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貴的資金。
3、儒家文化是一種個性特強的文化,但一個突出的優點是不排他,對於外來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這一點已為亞洲逗四小地逗天下之寶,一為我用地的對外開放中的逗拿來主義地所證實。無獨有偶,越南自1988年頒布被稱為逗亞洲最開明的投資法地以來,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到1995年底,越南已批准外資項目1300多個,協議投資額達180億美元。外國資金、技術的大量湧入,有力地促進了越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4、儒家重視教育和逗有教無類,機會均等地的傳統在越南轉化為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對人力資源的大力開發,成為人民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國家、政府的政策目標。因此盡管越經濟落後且經歷長期戰亂,但其國民受教育程度在東南亞國家中是比較高的,有一支素質較好的勞動力大軍。現在,越南已形成包括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內的教育體系,全民識字率達85%。越南已成為亞洲國家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這種重視教育的傳統對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引進先進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並將繼續成為越南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越南的現代化進程、經濟發展模式將與儒家文化發生怎樣的關系,現在還難下結論但可以預料,越南會找到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也許是把市場經濟的優勢與本國傳統文化的長處結合起來的模式。越南有可能按逗國家管理下的市場經濟模式地實現其現代化。(文章來源:國學復興網,作者:劉稚)
5. 文言文在日本韓國越南地位如何
日本,越南的我不太知道,不過在韓國,好象年長者會一些文言文,還有就是韓國古代的時候使用的也是漢字,所以韓國的很多文化與中國的很相似。成語諺語什麼的,大多數也是根據中文音譯過去的。還有在祭祖的時候,會用一些漢字,不過不一定是文言文。
大概日本越南也是吧,畢竟都是中國周邊,或多或少中國的文化都會傳過去吧。。。。
6. 古時的越南、日本、韓國以學漢文化為榮,為何如今都極力摒棄
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自甲骨文開始便不斷演化更替才有了如今使用的漢字,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最久遠的文字。
古代先賢的思想火花造就了璀璨的歷史,各派學說百家爭鳴,經典作品層出不窮。
文字是這些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沒有了它的誕生,或許我們永遠也無法一窺古人的風采。
漢唐時期,中華大地就是世界的中心,經濟、政治、文化在此交融傳播。
西漢時期漢文化傳進越南,舉國上層人物都以學習漢字為榮,這是貴族才有資格學習的,越南也是因為有了漢字才能使他們的歷史傳承記載下來。
日文更是由漢字和假文組成,混合使用。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對漢唐的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現在都可以從其文化及生活中找到中國漢唐文化的影子。
韓國所在的朝鮮半島自古所用的文字就是由中國傳入的漢字,不過近代的一個國王重新創造了一套文字,也就是現在的韓文,不過漢字在韓國的影響根深蒂固。
古時周邊的國家大都是中華大地的附屬邦國,所以政治文化都深受漢文化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引以為榮的仰望存在。
不過清朝末年,滿族統治的中華大地腐朽沒落。
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快速崛起,把曾經的天朝上國遠遠甩在身後。
日本更是翻身做主人,把曾經的宗主國狠狠虐了一把,所以骨子裡看不起中國了,更不用說崇拜學習了。
連靠中國而統一的越南都翻臉不認人,精通中國文化的胡志明作為其領導人都毅然廢棄了一直使用的漢字。
前不久韓國更是掀起了棄漢化,在國內和國外都掀起了熱議。
三個國從古時對中國的推崇學習到如今的摒棄廢除,不僅反應了彼此地位的變化,更說明了中國離重回巔峰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要想獲得別人的敬佩崇拜,必先有超越他人的實力。
7. 越南龍仙寺現大量古文字,當地無人能看懂,上面寫的是什麼
上面的字都是古代的漢字,越南的當地人很多其實都已經不認識了,就算是會發音也比較模糊,並不是那麼准確。而我國的古代漢字能夠被保存得這么完好,也是非常令人驕傲的一件事情。
而越南曾經還被法國殖民過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越南一邊被推行使用越南語,另一邊還被要求使用法語,從而就將古文字廢除掉了。所以現在的很多越南已經基本都不認識古文字,在發現這些古文字之後才會完全看不懂。
8. 現代越南文學是什麼
現代越南文學,由於受到法國殖民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摧殘,發展緩慢。在20世紀30年代初,只有幾個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文學團體,如「自力文團」等。其創作內容也只局限於提倡個性解放和要求戀愛自由。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才出現了一批比較成功的現實主義小說:
如阮公歡(1903~1977)的短篇小說集《男角四卞》(1935)、《金枝玉葉》(1934)、《兩個可憐蟲》(1937)和長篇小說《女教師阿明》(1936)、《一片好心》(1937)、《最後的道路》(1938)等。《最後的道路》描寫當時農民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地主與高利貸者殘酷剝削和壓榨的斗爭,曾被認為是接近革命現實主義的作品。吳必素(1894~1954)的代表作《熄燈》(1939)反映了農民被殘酷剝削的境況,深刻揭露了地主階級貪婪、腐朽的本質,被公認是越南抗戰前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1942年,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被中國國民黨扣押後,在獄中用漢字寫下的充滿革命理想和樂觀主義精神的100多首詩,是越南文學史上的瑰寶。這些詩篇極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反帝反殖的斗爭意志。
從1946年法國重新佔領越南到1954年抗戰勝利,文學藝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家和作品。如阮輝想(1912~1960)歌頌北山人民起義事件的劇本《北山》(1946);描寫抗戰初期革命戰士英勇抗敵的劇本《留下來的人》(1948);元鴻(1918~)的《火爐》(1946);南高(1917~1951)的《邊界紀事》(1951);屠繁(1912~)的諷刺詩集《口碑》(1950)和劉重廬(1912~)的小說《第三戰區》(1949)等等。素友(1920~)的詩集《越北》是一部反映越南人民為獨立而戰的優秀詩作。
進入20世紀70年代,則出現了描繪新時代的新人形象的作品,如友梅的《領空》(1971~1974)、勇河的《金星》(1974)等。
9. 什麼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是以先秦兩漢的漢語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兩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的書面語,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種是在當時口語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此則稱為「古白話」,比如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時期,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面語,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當時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以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在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這種書面語被稱為「漢文」(漢文/??,Hanmun、漢文/かんぶん,Kanbun和漢文/Hán V?n,Hanvan)。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普通話白話文取代,而其他國家則開始採用當地語言的書面語。
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編輯]語法特點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用作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名詞「王」在此做使動動詞「使……為王」。
名詞用作副詞,常與「然」(……的樣子)連用: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蒲松齡《聊齋志異》),名詞「犬」在動詞「坐」前作副詞「像犬一樣」。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與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修《醉翁亭記》,「翼」在動詞「臨」前作副詞「像翼(翅膀)一樣」。
文言的特殊詞序也是顯著特點之一。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於動詞之前: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王曰:『縛者曷(通「何」)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之也(《論語》)
與「以」連用的倒裝句: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文言文中常見通假字,出現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觀原因,如一時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觀原因,如避諱等。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說」,通「悅」,喜悅。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開玩笑。
[編輯]詞彙特點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例如:相較於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為主。
文體分類
中國歷代學者對於文體都有不同的分類法。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文體分類研究的開始,相關著作有曹丕的《典論·論文》、李充的《翰林論》、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劉勰的《文心雕龍》、昭明太子主導的《昭明文選》等。其中《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4類:
奏議
書論
銘誄
詩賦
而《昭明文選》是一本分類很繁雜的選集,將所選的文章分成37類之多。
[編輯]明朝
明朝的吳訥著《文章辨體》、徐師曾著《文體明辨》,清朝姚鼐編《古文辭類纂》,都是討論文體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辭類纂》將文體分為13類:
論辨
序跋
奏議
書說
贈序
詔令
傳狀
碑誌
雜記
箴銘
頌贊
辭賦
哀祭
[編輯]現代
由郭錫良等人編著的《古代漢語》修訂本中分析,文體分類有三種標准:依語言形式分、依內容分、依應用范圍分。依語言形式,《古代漢語》先將古代文體分為3大類:
散文
韻文:包括詩詞歌賦、銘箴頌贊
駢文:講究平仄對仗卻不押韻,不能歸於散文也不能歸於韻文,自成一類
在此分類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為4類:
史傳文
說理文
雜記文
應用文
[編輯]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
[編輯]起點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注意對語法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在這方面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見解。但是語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應該說是近代的事了, 建立古漢語語法學的是清代馬建忠,他於西元1898年寫成的《馬氏文通》首先創建了一個語法體系。 馬建忠(西元1845-1900年),字眉叔,江蘇省丹徙(今鎮江)人。幼年在上海讀書,通經史,精法文、拉丁文。西元1875年被派往法國巴黎大學政治學院留學。畢業回到中國後,在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幕府幫辦洋務。西元1900年8月14日,因連夜工作,過度勞累而逝世。
[編輯]研究動機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有識之士之中形成了一種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潮。馬建忠平生致力於使國家富強的事業,因此在語言方面,他想給人們一個易於了解、便於學習的法則,以縮短學習語文的年限,騰出更多的時間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等所謂「有用之學」。馬氏博學多識,他一方面借鑒拉丁語法,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國傳統語文學中的成果,以十多年的勤求探索,寫成《馬氏文通》。近百年來,古漢語語法研究的進展,與馬建忠的功績密不可分。
[編輯]古漢語語法學
《馬氏文通》體大思精,不迴避問題和矛盾,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語法書。它開一代先河,突破了中國語文學的研究傳統,揭示出語言內部的結構規律,創立了中國古代漢語的語法學,標志著中國古漢語語法研究的新階段。該書從詞類劃分入手,注意句法分析,全面地奠定了古漢語語法的基礎。全書分四部分:第一卷正名,給「字、詞、次、句、讀」等各種語法術語下定義,共23個術語,可說是全書的大綱。卷二至卷六討論實字,卷七至卷九討論虛字。卷十是句讀論。
參見:漢語語法
[編輯]定義
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 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這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統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現在能見到的是由文字記錄下來的書面語言材料。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書面語言材料是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彙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
[編輯]研究語料
當我們把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統稱為古代漢語時,這是個有幾千年漫長歷史的語言。對這個過程中的漢語語料,可以取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我們把「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都考慮在內的話,那麼對古代漢語語料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六種:「專書、斷代、泛時」等三種的共時研究;「比較、貫通、漢語史」等三種的歷時研究。
詳見:共時語言學與歷時語言學。
[編輯]研究的未來
一個科學的上古漢語語法體系的建立,將大大地節約億萬人,尤其是青少年以及其他想學習古漢語者的時間和精力。一個比較完善而且比較充分地反映上古漢語語法特點的體系,對於完成一部漢語史也是個重要的基礎工作。從理論方面說,這個體系也將有助於充實、豐富世界的語言學理論。 古漢語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鑒現代漢語以及中國各地的方言之研究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又不宜用現代語法的框架來套住古代語法。因此,要從古代漢語的語法特點入手,建立古漢語的語法系統。既要注意古今的迥異,也要注意古今的微殊,即大同中的小異。當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框架研究古漢語時,往往易於抹殺大同中的小異,易於「以同代異、以今律古」。同樣是古代,也存在分期的不同,這里同樣有既要借鑒而又不要比附的關系。另外,還要借鑒漢藏語系裡的其他語言之研究成果。 在建立語法體系的基礎上,研究者還有許多許多工作要做,在一個比較完善的語法體系的基礎上,吸收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等方面的成果,然後最終建立一套「泛時」的「古漢語語法體系」。中國從上古到清代,大量的典籍是用文言寫成的,對文言語法以及文言的發展也應研究。完成一部反映從上古直至清代的語法全貌的「新《文通》」後,馬建忠所期望的「循是而學文焉」,將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文言研究也將為發揚和恢復中華傳統文化而做出貢獻。
[編輯]現代的發展
文言文的缺點在於難懂、不易普及,要讀懂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所以民國8年的白話文運動後,中國文壇強調「我手寫我口」、「能識字便能讀文」的白話文,漸漸的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所謂「文言文難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等等論點,皆是基於白話文使用者角度的看法。如果從孩提時期,就開始學習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其實只相當於學習白話文。
而且,以現代人的角度去看文言文「難懂」其實並不公平,文言文其實也是先秦的口語傳化而成;而現在白話文則是以唐、宋以後的北方口語傳化而成。其實對非北方人來說,現在白話文亦不能完全是「我手寫我口」。
雖然現代華文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但是文言文仍然受到相當的重視,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典故、詩、詞,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對聯等等。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編輯]當代文言文復興
文言文復興,是當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熱點之一。它的產生與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產生,一樣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文言文復興從表面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質上則是對白話文運動的引伸。白話文的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傳統中國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就使中國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正是基於完整、准確地傳承中國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復興才成為歷史的必然。文言文復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佔了很大的分量。
什麼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麼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採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么說的么?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10. 越南人對停止使用漢字作為他們的書寫系統有什麼看法
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復雜的觀點,大約有一億越南人民。
首先,據我所知,大多數越南人並不在乎停止或禁止漢字作為他們的書寫系統。你知道,他們是普通人,每天都在為生活而奮斗,沒有時間考慮把漢字作為他們的書寫系統繼續下去。這對他們重要嗎?當然,沒有。
對於大多數學習拉丁文字多年的越南人來說,改變書寫系統是無用的。因此,如果越南的政府想要改變當前的制度,他們應該考慮其他可以給越南人帶來更多好處的問題,比如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和改善投資環境,而不是花錢和時間去停止/繼續使用漢字。學習漢字或漢語。楚辭應該是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個人選擇的問題。
有些人抱怨他們看不懂歷史遺址大門上的越南古文《楚辭》。然而,近年來,有一些運動鼓勵在這些歷史遺址中使用現行的拉丁語文本來取代古代文本,以幫助越南人從這些歷史遺址中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文化。當然,這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改變所有這些當前的書寫系統,但從我的角度來看,越南將會發生,因為它是必要的,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寫在古代文本無人或少人能夠理解他們。
(越南,南沙群島,臨山塔)
第三,當越南政府決定將其許多漢字的古文字改為目前的拉丁文字時,一些有興趣學習楚語的越南人會感到遺憾。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傾向於認同當前腳本相比舊腳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