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明朝哪個皇帝不讓越南來朝貢

明朝哪個皇帝不讓越南來朝貢

發布時間:2022-12-08 04:14:05

㈠ 明末清初吳三桂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為帝

明末的時候,吳三桂還沒放清軍入關,所以他不敢去攻越南,生怕滿清軍隊在他身後夾擊他。而在清初的時候,吳三桂也不敢去攻越南,因為他擔心會引起朝廷的懷疑,從而對他下手。所以他才一直不攻入越南自立為帝。

㈡ 明朝曾有機會將「越南」重新納入版圖之中,可為何不這么做呢

有幾點原因。第一越南地處偏遠,當地人有較強的民族和領土意識,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明朝的統治。第二就是明朝國內大部分大臣主張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越南問題,而不是動用武力。第三嘉靖皇帝優柔寡斷,自己拿不定主意,在攻打與不攻打越南這個問題上一直糾結。第四當時嘉靖時期,軍事實力有所下降,攻打越南的代價太大,不劃算。於是在綜合考慮下,嘉靖皇帝選擇了繼續讓越南當明朝的藩屬國。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以外,還與當時明朝國內的環境有關系,明朝嘉靖帝對於是否攻打越南一直搖擺不定,加上國內眾多大臣勸告還是穩妥一點,建議還是讓這個國家繼續當我們國家的藩屬國。因此就放棄了將越南納入我們國家版圖的打算。

㈢ 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為什麼要征討越南呢

中國的地理位置不能用優越來形容,自古邊境問題都是一個隱患。狼子野心的不少,真正打服的沒幾個,過段時間就上躥下跳。所以對於如何處置相鄰的政治集團,是一個學問。但是永樂皇帝眼裡就不這么看了,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狠辣的他在面對外敵時是選擇重拳出擊。

對於永樂皇帝朱棣來說,征討越南,無疑是將自己的拳頭亮出來。找不找死,你自己先量量。

㈣ 明越戰爭 明越戰爭簡介 明越戰爭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眀越戰爭簡介上提到眀越戰爭是中國明朝和越南胡朝之間的戰爭,戰爭發生在公元1406到公元1407年,越南把這場戰爭叫做明與大虞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宣告結束,這場戰爭的結束也標志著安南屬於明朝。
14世紀末期,大越陳朝的皇帝陳裕宗在位的時候陳朝已經是開始走向衰敗,而南方的占城開始逐漸鼎盛,並多次入侵陳朝,雖然陳睿宗曾帶兵親征,但是最後不幸陣亡。就在越南不斷衰落的時候,北方的明朝開始應運而生,不斷發展,最後成功取代了元朝,成為了當時中國的新王朝。明太祖想愛盡力華夷秩序和朝貢體系,於是在安南和占城發生戰爭的時候,明太祖就一直派人去調和。胡季犛不僅不朝貢明朝還自稱太上皇,這讓明太祖非常生氣。1403年靖難之變發生後,明成祖封胡漢蒼為南國王。
1405年明朝和安南關於領土邊境的問題發生爭端,明朝聲稱要強行佔領邊境的領土,安南雖然做出了讓步將領土劃分給明朝,但是安南卻在背後偷偷加固邦城,還在險要的道路設下關卡。安南的態度讓明朝很惱火,於是明朝決定出兵,但是安南卻非常猶豫,有的主張打,有的主和,最後安南決定求和。但是胡季犛知道後卻讓胡元澄在支棱伏擊明軍,明軍被打敗,損失很大,明朝得知此事後,明成祖親自下詔書討伐胡季犛,於是名媛戰爭就開始了。
明越戰爭的歷史背景
14世紀末期,大越陳朝皇帝陳裕宗在位的時候陳朝開始逐漸地走向衰落,但這個時候南方的占城正處於制蓬峨統治下的鼎盛時期,因為看到了陳朝的衰落,占城總是入侵陳朝,陳睿宗親徵佔城,最後沒於陣中,黎季犛雖然是這場戰役中的統帥,但是由於他和太上皇陳藝宗的裙帶關系而免於被罷官。之後占城的勢力更加的強盛了,甚至一直打到了都城升龍城下,大越沒有辦法制止。
1380年,黎季犛率領陳朝軍隊第一次擊敗了制蓬峨,並憑借著軍功完全掌握了陳朝的軍政大權,把都城遷到了自己的勢力圈順化,隨意廢除陳廢帝、陳順宗、陳少帝和擁立皇帝。
1390年,制篷峨陣亡之後占城逐漸地走向了衰落,在解除了外患之後,黎季犛大肆地屠殺陳朝宗室,為以後的篡位鋪平了道路。時隔10年後,黎季犛改姓「胡」,廢黜了陳少帝,篡奪皇位並建立了胡朝,後來他以虞舜的後代自居,改國號大越為大虞。
明越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明朝取得了勝利,胡朝宣告滅亡,之後越南被並入為明朝的領土,安南屬明時期由此開始。

㈤ 哪個皇帝統治年間形成了嚴厲的海禁政策

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紀時明朝政府對海事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㈥ 明朝為何僅統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動放棄

越南在明初還是保留安南的名稱的,1407年—1427年,安南百姓因為不忍明王朝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對其施行的嚴厲措施,與明王朝抗爭了整整20年光陰,直到明宣宗不得不選擇放棄對安南的統治權。

㈦ 明朝為什麼要主動放棄越南

明成祖時期,明朝一度恢復了在越南地區的郡縣,依照內地的行政區劃模式,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越南的正式名稱是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稱為「交趾省」,如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稱「四川省」。可是到了明宣宗時期卻不得不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改「省」為「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點擊看大圖
明代初年,越南處於陳朝統治時期(1225—1400年),明成祖時,陳朝被權臣黎季犛(即胡季犛)所篡,應越南陳朝遺臣的請求,明成祖發兵越南,於1407年將陳朝消滅,據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記載,當時明廷遍求陳氏子孫,欲再立陳氏子孫為國王,復安南國,安南官吏、耆老都說陳氏子孫已被胡季犛所「滅盡,無可繼承陳後」,並向明廷提出「安南國本交州,願復古郡縣,與民更新」。其後,明成祖頒下《平安南詔》,聲稱為了回應安南官吏耆老的請求,便將當地改名「交址」。這就是明朝設交趾省的由來。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自成立後,當地民眾起事不斷,明廷歲歲用兵。1418年爆發黎利起義,越南各地響應,勢力迅速壯大。明朝派兵鎮壓失利,明軍總兵柳升在當地遭到重大挫敗,1427年,明朝與黎利議和,明朝撤銷交趾布政使司,結束對越南的直接統治。黎利建大越國,定都河內(升龍),史稱後黎朝(1428—1789年)。後來,越南被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安南國一直是明朝的藩屬國。
黎利塑像,在今天的越南被視為民族英雄這樣的人物了。
我們在看待這段歷史時,一定要跳出現代國際關系的理論框架。無論是中國明朝,還是安南國都不屬於具有國際法概念的近代民族國家。明朝是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央王朝,內地是郡縣,外圍是藩屬國,按照距離遠近或「三年一貢」或「五年一貢」或「十年一貢」。

明成祖發兵越南,只是憤怒於黎季犛叛亂,而沒有任何主權方面的概念,在找不到陳朝王室後裔的情況下,按照內地的行政模式進行管理,後來因為對越南當地進行直接管理而不得不連年用兵,只好承認後黎朝對越南的統治,廢行省改藩國,這本身來說符合明朝的利益,藩屬國的重要意義就是「為國藩籬」。明廷並不是沒有能力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而是以藩屬國的形式存在更符合明朝的利益。

㈧ 為什麼朱棣會違背父親朱元璋的命令,執意攻打越南

越南在古代叫做安南。明太祖朱元璋曾留下祖訓,把朝鮮、日本、安南等15個國家,都劃歸為不征之國,也就是告訴子孫後代不得征伐,朱元璋之所以有這念頭,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是蠻荒之地,即使得了這些國家的土地,也不能管理。由於民風的彪悍,是很難管理這些國家的老百姓。而且征伐這些國家,也是很不吉祥的。

彷彿叛臣黎季犛是朱棣征伐安南的原因。實際上,朱棣個人的品性、性格、安南的地理位置上戰略意義,這也是朱棣征伐安南的深層次原因。

要知道,朱棣是篡位成功的。為了讓自己統治名正言順,他必需要做出一些功績讓天下百姓臣服,證明他是一個好皇帝,黎季犛在安南的叛亂也製造了機會。由於秦漢以來流行安南是中國古代領土的觀念,征伐安南使之成為中國一個省,壯大了國土面積,更能彰顯朱棣皇帝的功績。

安南的地理位置對於明朝擴大在東南亞國家的勢力也具有重要意義。安南國土狹長,北部與廣西、雲南接壤,南部一直延伸至南海,接近呂宋群島(即今天的菲律賓)。地理位置的重要,決定了它擁有獨一無二的戰略地位。廣西、海南等地區要想與東南亞國家通商,安南領海是必經之地。

由於安南地理位置重要性,也容易理解朱棣為何不惜違反祖訓,也要將安南納入版圖了。

㈨ 明朝時期與朝鮮的朝貢制度究竟是怎樣的

朝鮮王朝是明帝國最重要的藩屬國,也是明朝眾多「不征之國」中的首位。朝貢體制是古代東方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以中原王朝為中心。朝鮮王朝建立以後,頻繁對明朝進貢,是明朝所有藩屬國中進貢最多的國家。

「威化島回軍」之後,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明成祖奪位之後正式承認了其地位,朝鮮王朝成為了真真正正得到中原承認的「合法國度」。而那個時候,朝鮮半島對於中原的朝貢制度再次建立起來。

閱讀全文

與明朝哪個皇帝不讓越南來朝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忻州市是中國南方哪個省的 瀏覽:920
伊朗匯錢到中國需要多少中介費 瀏覽:85
伊朗為什麼這么繁華 瀏覽:458
這次疫情哪個國家捐贈了中國 瀏覽:482
中國的思想家有哪些 瀏覽:823
一韓元換多少越南盾 瀏覽:588
伊朗火箭彈為什麼不打戈蘭 瀏覽:109
印尼摩托車擁有量是多少 瀏覽:676
中國紅作文如何寫 瀏覽:22
美國怎麼定位伊朗 瀏覽:194
印尼鋼價格多少 瀏覽:805
怎麼買去越南的票 瀏覽:893
印尼特產什麼香煙 瀏覽:355
印尼親吻節什麼時候 瀏覽:892
印度女人如何上公共廁所 瀏覽:209
中國義大利比賽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238
印度第一例病例怎麼來的 瀏覽:426
中國移動打伊朗加什麼 瀏覽:483
印尼為什麼只有爪哇上有人 瀏覽:797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印尼語怎麼說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