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記住她: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唯一女兵郭容容,年僅23歲
都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但無論那場戰爭,女人們從來也沒有遠離戰爭,有的甚至在戰爭中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廣西龍州縣上龍鄉弄平村弄平屯的龍州烈士陵園里,安葬著1879名在對越作戰犧牲的解放軍烈士。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郭容容,就是這樣一位犧牲在戰場上的中國女兵,她也是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唯一一位中國女兵!
女英雄長眠之時,年僅23歲,正是青春豆蔻年華,一個本該花前月下的年紀,就這樣凋零在血與火的戰場上。
和在戰斗第一線沖鋒陷陣不同,作為女兵的郭容容,沒有參加驚天動地的戰斗,沒有曠古人心的壯舉,她不是戰斗英雄,但她卻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履行著祖國賦予的神聖使命。 她是千千萬萬個在戰爭中默默為國付出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普通士兵中的典型代表。
生於1955年的郭容容,來自山東省煙台福山縣西北關村。她於1974年9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任陸軍第54軍162師師文工隊女兵班副班長。
郭容容是《芳華》女主角何小萍的原型,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芭蕾女神」。
在文工隊期間,擔剛芭蕾舞的郭容容,為了讓戰士們在緊張的軍事訓練之餘,能夠欣賞到高質量的文藝演出,平時的訓練非常刻苦。我們在電影《芳華》裡面看到的情節,排練時由於過度勞累而暈倒、跳舞導致腳尖受傷、帶病堅持演出等等,都是發生在郭容容身上的真實情景。
堅持不懈地刻苦訓練,用心用情的專業表演,曼妙優美的舞姿,很快就得到了戰士們的認可與喜愛,戰友們都親切地喊她「芭蕾女神」。
郭容容生前照片
由於郭容容在部隊表現優異,1978年,師政治部領導找到了郭容容,把准備讓她擔任組織部電影隊放映組組長的消息告訴了她。
擔任電影隊放映組組長,實際上就相當於提幹了,這對郭容容來說,既是組織的信任,也是對她的考驗。要知道那個時候,全 社會 都沒有什麼特別的 娛樂 項目,尤其是對部隊來說,看電影就是緊張的部隊生涯里最大的 娛樂 活動,所以這個崗位讓郭容容既感受到了信任,也有了巨大的壓力,但更給了她動力。
在這個崗位上,可不是簡單地會放電影就行了,還有其他如文藝演出、會議保障、吹拉彈唱等等大小事宜,都得參與,沒有十八般武藝是玩不轉的。
戰前郭容容(右)和戰友留影
初到電影隊的郭容容,從最基本的地方學起,既要學習電影放映的基本技術和要求,盡快熟練播放技巧,而且還要會解決放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她還需要去和兄弟部隊協調電影的接片工作,不管是接還是送,她都能夠做到細致入微,確保不會出現差別,不能影響戰士們看電影。不但如此,在放知識類影片的時候,她還經常提前做好功課,整理資料,在放映的過程中為戰士們做好解說工作。
長期的辛勞和無私的付出,使郭容容很快贏得了機關和部隊指戰員的一致贊譽,「師里最漂亮的女兵」,說的就是郭容容。
在關於她的官方表述中,「過去幾分鍾才能排除的故障,在她手裡只需20多秒就搞定」「在師崗位練兵比武中,獲得快速放映燈項目兩個單項第一」等等。
由於表現出色,1978年9月,郭容容22歲的時候,光榮地成為一名黨員。
隨著中越邊境緊張局勢的加劇,越南對中國邊境地區的侵略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1979年2月17日,中國軍隊從東西兩線發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大批中國軍隊開赴前線,投入到了炮火連天的戰場上。
1979年2月19日,自衛反擊戰打響的第三天,郭容容所在的162師從水口關出境進入越南,加入到了對越作戰的行列。
戰爭的緊張的,郭容容的電影隊也被暫時取消,她和其她女兵一起,被分配到傷烈組工作,主要任務是照顧戰場上下來的傷員。
戰爭是激烈的,戰斗爆發後,我軍作戰勇敢,沖擊迅猛,很快就摧毀了越軍一道又一道防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162師進入戰場
戰爭是殘酷的,在大量殺傷敵人的同時,我們也有不少的戰士負傷甚至犧牲。這些負傷和犧牲的戰士,很快即被送到了郭容容負責的傷烈組。
看著那些為國犧牲的戰士的遺體,郭容容的心揪在了一起,曾幾何時,他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啊,而現在只能冷冰冰地躺在這里。郭容容她們能做的就是整理好烈士們的遺容,為他們保持好最後的尊嚴。
對那些負傷的戰士,郭容容和大家一起,細心地照顧,耐心地做心理輔導,盡力減輕傷員們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在這期間,郭容容總是挑最重最危險的活干,搭帳篷,構築防炮洞等,郭容容總是沖在最前面。為了解決傷員喝水困難的問題,她更是不顧環境的凶險,多次外出給傷員找水喝。
郭容容在戰場上的照片,十分珍貴,背景應該是貓耳洞
傷烈組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每天用卡車把從戰場上撤下來的傷員和烈士的遺體送回國內。
這項任務看似簡單,實際上也是充滿了危險與挑戰。在由戰場通往國內的公路上每日奔波,她們面對雖然不是前線的明槍明火,但敵人在公路沿線的狙擊和冷槍冷炮卻是她們的最大威脅。
1979年2月25日,攻克高平之戰爆發,郭容容隨傷烈組趕赴前線收容傷亡的戰友。
26日下午,她和戰友們將一批負傷的戰士和犧牲烈士的遺體抬上車送回了國內。
2月26日傍晚,在送回一批傷亡的戰士後,郭容容她們又踏上了凶險的返程。
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郭容容再也沒有能夠回來。
車隊在路上遭到了敵人三面火力點伏擊,坐在車廂上的郭容容,被一顆子彈擊中了頸部動脈,鮮血狂噴,不幸當場犧牲。
同在車廂的另外一名年僅17歲的太原籍女兵李萍,一下子被驚呆了。匆忙之中,她借著夜色摸過去抱著郭容容,想要為她包紮傷口,但這時的郭容容已經犧牲了。
車輛的駕駛室里,情況同樣不好,駕駛員被子彈打傷了腿,不能動彈,在副駕位置上的傷烈組組長、九連副指導員急忙下車,把司機扶下來背在背上,在得知郭容容已經犧牲後,就指揮大家迅速隱蔽到公路邊的山上,防備敵人後續襲擊。
果然,沒多久敵人就上來了,包圍了 汽車 ,但在發現車上已經沒有人後,喪心病狂的敵人竟然一把火點燃了 汽車 ,而我們的女兵郭容容的遺體,還沒有來不及撤離,依然在車上!
九連副指導員和戰友們又回到 汽車 被襲擊的地方查看情況,
現場的慘狀讓大家異常憤怒! 汽車 已經被燒得只剩下了架子,而我們的英雄女兵郭容容的遺體,已經敵人被殘忍地燒成了灰燼,只剩下了遺骸。
忍著悲痛,副指導員把戰友的遺體全部燒完,小心翼翼地把骨灰裝好後帶了回來。
我們的美麗女兵郭容容,成為162師唯一一位未能把遺體帶回國內的戰士,也是整個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唯一女兵。
郭容容犧牲的消息,很快在各部隊傳開,她的壯烈犧牲,更增添了指戰員們對敵人的仇恨!「向郭容容同志學習、為郭容容同志報仇!」就是戰士們共同的心聲。
龍州烈士陵園,修葺一新的郭容容之墓
郭容容犧牲後,被追記為三等功,烈士的骨灰也安放在了龍州烈士陵園里,也是那裡唯一一位女性烈士。
為了不讓親人孤單地遠離故土,2011年清明節,親人們把郭容容的骨灰從龍州接回家鄉,葬在了煙台市福山區烈士陵園。當地媒體稱「她是福山人民的好女兒,是煙台海濱雲天之中飛翔的一隻海燕」。
郭容容烈士在龍州烈士陵園里的墓地,依然保留著,供人們祭奠。
殘酷的戰爭,打出了中國的國運,也改變了許多中國家庭和中國人的命運,但這場戰爭我們又不得不打,這就是生存法則的殘酷性。
如果沒有戰爭,作為一個青春女子,郭容容和那個時代的大部分年輕人一樣,他們也會結婚生子,會過著和我們今天一樣幸福安詳的日子。郭容容會是一個父母的好女兒、孩子的好媽媽,但她卻再也不能夠享受這些了。
每當想到這些,我的心就像被鋒利的刀刃狠狠地劃了一下,那種揪心的傷痛,無言地述說著這段曾經的 歷史 。
無論我們的未來如何,都不能忘記那些在疆場上為國付出的英烈們,正是他們的負重前行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才使我們能夠擁有今天和平的生活。
致敬我們的英烈!中華民族前進的征途上,永遠矗立著你們不朽的豐碑!
致敬我們的軍人!致敬我們的人民!
② 越南戰爭中犧牲的戰士的墓地在哪兒
所謂的老山前線。同樣,五十多歲以上的人大概也都記得,六零後的也應該都能記得一九七九年的中越戰爭,中國把它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那麼,那場戰爭中中方陣地有一個地名叫老山,所以,當時成為老山前線。很多對越南進攻的中國軍隊是從老山出擊的。後來,中國軍隊打完了以後撤回來老山又成了前線,就是雙方互相炮擊的一個地點,但是,老山是中國的領土,所謂老山陣地就是說這個陣地修在中國領土上。在老山還修了不少在對越反擊戰中犧牲的指戰員的墓地。但是,現在很可能只有很少人知道,那墓地現在在哪?也許有人會說,它不就在老山么? 我說對不錯在老山,但老山現在不在中國境內了。這些墓地現在在外國了,在外國境內,屬於越南領土了。這話的意思就是說,當年屬於中國的老山這塊土地,現在已經被割讓了,給了越南了。連帶葬在那打越南去的這些指戰員的墓地也一塊變成了外國領土了,所以,這時候你會覺得這些打仗的人死在那兒太冤了。如果早知道這塊土地要給人家,中國打什麼勁呀?這些人幹嘛要死去呀?等於是不明不白的在那送死,送完了以後連屍骨都回不到領土來了,回不到本國的土地上。因為那塊墓地不能遷,但是墓地所在的那塊地被割讓了。
③ 佛教時當時還有哪個東亞國家熱衷於向塘學習
第四,日本。
日本從隋唐時期就開始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留學僧,全方位學習中國。
日本的戰國時代和江戶時代,都有人討論過要以日本的神道教徹底取代來自中國的佛教和儒教,但最終不了了之。因為佛教在日本的勢力很大,德川幕府需要利用儒家的「忠君愛國」維護統治。
近代以來,日本開始大力學習西方文化,倡導「全盤西化」。二戰後,美國全面控制了日本,美國文化全面進入日本,加上日本的經濟崛起,現代化元素變得更多。日本人滿腦子都是歐美文化,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已經變得很小。
當然,由於中華文化在日本已經本土化了,日本人想要徹底消除中國的影響顯然不可能。日本的去中國化仍在繼續,比如今年4月選出的日本新年號「令和」就不是出自中國古代典籍,而是出自日本本土的《萬葉集》。這是日本首次使用本國古代典籍作為年號的引用來源。
第三,越南。
越南的前身是漢唐的交趾郡,屬於中華核心領土之一,在北宋時期才徹底脫離中國。《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父親就曾任交趾郡的地方官,王勃在去交趾探望父親時死在交趾附近海域。至今越南仍有王勃的墓地和雕像。交趾郡雖然獨立了,但那裡的人還保留著漢人的習俗,參加科舉考試和記錄歷史都使用漢字文言文。
19世紀後半期,法國人殖民了越南,在越南推行以拼音文字取代漢字取得了成功。二戰後,越南人趕走法國人。為了消除中國在越南的影響,提高識字率,越南並沒有廢除拼音字母,反而廢除了漢字,普及拼音字母。雖然漢字在越南使用了1800多年,但現在的越南人已經看不懂漢字了。
不過,即使中越文字不一樣,但越南與中國還是很相似的,越南語聽起來就像中國的方言,越南人也保留了貼春聯等習俗,越南也流行相親和長輩催婚。
第二,韓國。
④ 唐代詩人王渤葬在越南哪裡
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未達交趾見到父親前便死去,有說是探父之後歸途中死,有說是風浪大,漁船顛簸掉下海淹死,有說他既渴望又愧疚見到父親,無法排解心中極端矛盾而投海自殺。關於王勃溺水時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風浪太大,其屍體眨眼間已被海浪沖走,根本無法打撈;一說他被船夫撈起,因不懂水性嗆水昏厥,後過度驚悸而死。王勃之死說法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淹死於北部灣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後,再經欽州進防城境,然後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是於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陸路至北侖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過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隊曾走這條線路,歷代赴任交趾官員,走的大多也是這條線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處因「三險」 (風高、浪急、礁多)的緣故而劇烈顛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墜海。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墓地及祠廟於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毀,今只存王勃雕像。
⑤ 有什麼儀器可以測出墳墓的位置
沒有這種特定的儀器,民間一般是搞不到的,除非是專門的考古部門集合一些聲納雷達方面的專家對特定的大墓(比如秦陵)進行一些勘測,如果想用來找到你祖先的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民間會有專門干這行的,用洛陽鏟進行探測,根據挖掘出的土層進行推斷,來判斷墳墓的位置。
⑥ 越南是允許土葬的,傢具店則是傢具棺材一起買,會不會不吉利
在越南你會發現傢具店裡面傢具棺材一起賣的,其實並不會不吉利,而且方便人民的選擇!並不像中國那樣忌諱,現在我們說一下越南的葬禮方式!
越南農村地區的喪葬習俗非常特殊。不止一個村莊被特別分配土地,為村民建造墓地,埋葬村裡的死者。一般來說,他們的葬禮方式相對簡單,費用不高,而且缺乏規劃。 相對而言,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將面臨更復雜的葬禮問題。
過去選擇火葬的人通常都是富人或在家鄉沒有土地的城市居民。它方便快捷,但現在人們的理解水平提高了,他們逐漸意識到火葬更有利於環境保護,方法更文明,程序更簡單,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火葬作為一種趨勢。
越南城市居民現在正面臨這樣一種情況:一方面,郊區墓地的墓地資源日益稀缺,導致價格逐漸上漲;另一方面,火葬費用仍然相對較高。不管選擇什麼,這都是很貴的。
⑦ 駱越古國的駱越古國 - 文化
駱越古國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駱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紡織文化、航運文化、象形方塊字 、銅鼓文化、冶煉製造文化、崖壁畫文化、巫文化、三界觀、太陽文化、龍母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干欄式建築文化等對中華文明、東南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從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駱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貴州西南部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駱越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由於地處中原與華南、西南往來的交匯處,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交流與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體現駱越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是這一地區的青銅文化。 1986年發掘武鳴馬頭元龍坡西周至春秋墓群和安等秧戰國墓群,廣西西部地區的青銅文化逐漸顯露出來。韋仁義在總結武鳴馬頭這兩群先秦墓時,已把它們定為駱越人的墓地。他認為,馬頭先秦墓葬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墓穴排列整齊、集中而有序,說明是一處受著一種觀念制約的公共墓地;
2,墓室方向絕大多數東西向,在436座墓中有322座為東西向,占總墓數的74%,而且絕大多數頭向東,南北向的墓很少,即使是南北向的墓也偏向東,表現了強烈的方向意識;
3,墓葬形制都是狹長小型豎穴土坑,墓坑寬度極少超過90厘米的,一般在60~70厘米之間,長寬之比往往都在4∶1以上,有的達7∶1,墓壙顯得特別狹窄;
4,元龍坡西周春秋墓有用火燒烤墓坑之俗,燒烤部位,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是填土,有的僅燒烤其中的局部;
5,隨葬品先經打碎或拆散,然後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
6,隨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隨葬品的組合一般是實用青銅兵器、生產工具、生活日用陶器或玉石器。陶器盛行圜底器,少見圈足器和平底器,沒有三足器,器表打磨光潔,無紋飾或僅飾繩紋。 再結合馬頭附近同時代的崖洞葬和右江流域幾處戰國墓,推斷駱越青銅文化的主要特徵:
1,流行土葬和岩洞葬
馬頭先秦墓群是土坑墓,與之並存的是附近的崖洞葬。土坑墓墓室狹長,有將隨葬品打碎和拆散埋葬的習俗。沒有像嶺南東部地區的西甌墓那樣的腰坑。
2,隨葬品主要是實用器
基本上沒有禮器。其組合也是青銅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銅兵器是劍、矛和鏃;生產工具是斧和刮刀;生活用具是釜、缽、杯等;此外還伴出一些玉石飾品。大墓中隨葬銅鼓。
3,青銅器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是鏤空細紋匕首、圓尖頂長舌圓形器、圓銎長骹矛、鳳字形鉞、斜刃銅鉞、新月形刀、桃形鏤孔鏃。除武鳴馬頭先秦墓群之外,還有人面弓形格劍、曲刃一字格劍和銅鼓。
鏤刻細紋匕首
武鳴元龍坡出土2件,身呈銳角形,扁莖,無格,闊肩,寬扁葉,呈銳角三角形,截面呈菱形。莖部鏤刻細線雲紋和鑿點紋,葉面淺刻極纖細的櫛紋地三角形細線紋及眼狀紋。1992年南寧市邕江撈獲1件,金黃色,與此十分相似。元龍坡有這種匕首的石范,代表了駱越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
圓尖頂長舌圓形器
圓面隆起聚成尖頂,另一面正中伸出扁長鷹嘴鉤狀長舌。有的背面圓弧,中心突起一個尖圓鈕,圓面由弦紋、櫛紋、雲雷紋組成暈圈,舌末開一孔眼;有的背面隆起,聚成一條細長圓柄。這些都出在武鳴元龍坡墓地,同墓地出土這類器物的石范。
圓銎長骹矛
早期的寬薄長葉,短骹,扁圓銎,骹與葉相比,顯得特別短小,武鳴元龍坡銅矛在骹與葉分界處有清晰的段線;晚期的變得厚重,多為圓銎,骹部加長,加粗。武鳴安等秧矛短身圓銎,銎口凹弧,骹的正面有鈕,並鑄有「王」字元號;武鳴獨山崖洞葬銅矛,寬葉長骹,骹兩面都鑄雙勾「王」字元號;田東鍋蓋嶺銅矛一件骹的正面有鈕,鈕上方也鑄「王」字元。
鳳字形鉞
扁圓銎,整體如同張開的一把摺扇,有的身顯瘦長,被稱為束腰斧,除在武鳴安等秧、田東鍋蓋嶺戰國墓出土外,在百色、德保、大新也有出土;有的對稱刃角微翹,形態極為柔和,元龍坡出土的多破碎;鍋蓋嶺1件器身扁平,弧刃翹出兩角;在百色至田東的右江常打撈出此類銅鉞,右江流經百色市區蘿卜洲附近一次打撈出4件。
斜刃鉞
武鳴馬頭元龍坡墓地出土。斜刃,雙肩向內收成倒勾狀雙翼,兩面自肩部至鋒尖各有一道彎弧形棱脊,近銎部有數道弦紋。有雙斜刃和單斜刃兩種。雙斜刃鉞的刃呈斜弧形,武鳴馬頭元龍坡130號墓一件長15.5厘米,刃寬12.5厘米,尖鋒,寬肩略呈翼狀,扁圓銎。來賓古旺山崖洞葬出土1件,與此十分相似,通體光素,脊根部有一細小的穿,通長13.7厘米。單斜弧刃,背脊斜直,武鳴馬頭元龍坡147號墓一件通長10.5厘米,刃寬9.6厘米,單肩,背脊微彎曲,扁圓銎。南寧邕江水下出土1件,通長8.9厘米。在田東右江和百色蘿卜洲也出水同樣的斜刃鉞。馬頭元龍坡有石范伴出,說明這種斜刃鉞是當地鑄造的。越南北部富壽的富厚、安沛的安合、老街的鋪盧和海防的越溪也有類似鉞,如富壽富厚出土1件,寬圓跟銎部也有一條橫凸線與南寧、百色的極相似。
鬱江水系的百色、田陽、南寧、貴港一線發現最多,還見於柳江、靈山,廣東的廣州,香港的大嶼山、赤立角、南丫島,在越北見於清化、海防等地。廣西貴港劍、南寧邕江劍與越北東山劍、海防象山劍屬一個類型。邕江劍,2002年於南寧邕江打撈出水,無劍首,扁狀莖,中部收束,近格處加寬,劍格兩端微翹,劍身起脊,最寬處在中部,平緩向前收束,前端驟收成鋒,近格處飾人面紋。東山劍也無首,莖的上部較粗,中部較細,下端又擴寬,莖的表面飾曲折的陰線紋,在陰線紋框內填五道縱橫極細的陽線紋,線紋上再飾S形卷雲紋,莖的基部有陰線構成的梯形框,框內填S形卷雲紋,劍格寬5.2厘米,兩端上揚,中部彎曲如弓,劍身長17.4厘米、寬4.6厘米,最大寬位於劍身中部,上、中部的空間飾人面圖案,呈倒三角形,用連珠紋作外框,臉形輪廓、眉、眼、鼻樑為陽紋。人面下為丫形寬頻紋,歧出三組扇形光芒紋。田陽縣隆平村劍,劍首有兩個如同車輪一樣並列的圓環,劍莖扁體實心,兩側有「山」形齒狀扉棱,但在劍身人面紋的地方只保留了一個三角形框,並未鑄出人面圖像。1999年5月柳州博物館徵集到2件從百色某河中打撈出的人面弓形格劍,1件較大,長32厘米,刃寬5.8厘米,無首,莖上部為橢圓柱形,莖上有卷雲紋、曲線紋、虛線紋等多種幾何紋飾,劍身近格處飾人面紋,面賠瘦長,五官清晰,人面兩側有鋸齒紋,下接長*紋,直剌一隻橫卧的青蛙紋;另一件長245厘米,雙環首,莖中部粗大,分三組飾卷雲紋、櫛紋、鳥紋,劍身近格處飾陰鑄人面紋。
曲刃一字格劍
首、莖、身一次鑄成,圓首,扁圓莖,一字形格,短扁身, 呈梭形。鍋蓋嶺1件,通長29厘米,刃寬6.5厘米,莖中空,兩面均飾回形紋;正背兩面均飾二道卷雲紋。田陽七聯村東邦1件,
通長28厘米,格寬11厘米,厚2厘米,空首,橢圓莖,莖末端有格蓋,蓋寬於莖,蓋面呈橢圓,飾菱形幾何紋;莖中部收束,上下向外擴張;莖上下兩端飾雲紋;劍格寬 於身,兩頭微翹;格面亦飾雲紋;劍身扁,較薄,刃鋒利,兩面無紋飾。田陽隆平村排樓屯1件,通長26.3厘米,刃寬4.5厘米,莖橢圓空心,無首,莖身束腰,上端近格處的脊部有一「Y」形血槽。田陽百育沙場1件,通長28厘米,刃寬7厘米,莖上飾雲紋和斜線紋,蓋面飾菱形紋,格面飾雲紋,和鍋蓋嶺出土的很相象。田東林逢鎮打撈1件,全長27厘米,刃寬4.2厘米,首、莖、格上都有精細的幾何花紋,劍首平面呈菱形抹角的橢圓形,正中飾菱形紋,外圍以扁長方塊,內飾S形雲紋;劍莖上自首而下飾六道回紋箍,靠近劍格處有一個對穿小圓孔,圓孔外亦飾S形雲紋;劍格面上也有紋飾,以劍首為中心,左右兩邊紋飾對稱,飾S形雲紋條帶。同類短劍在越南北部多次發現,安沛陶盛1件莖上裝飾交織的直線紋;河江1件,劍首分成四格,每格都有一個S形雲紋,劍莖上也有精細花紋;1961年在太原鋼鐵工地出土1件,劍首飾S形雲紋,劍莖上有四條S形雲紋帶,劍格上也布滿S雲紋,劍身上半部有一組兩邊勻稱的狹長三角形紋飾。
銅鼓
春秋時期從雲南中部偏西濮人地區發源,稱為萬家壩型銅鼓,戰國時期已為右江流域和紅河中下游的越人接受,1994年在田東縣南哈坡戰國墓發現2面,1994年在田東縣林逢鄉大嶺坡戰國墓又發現1面。在越南北方早在1932年5月在河山平省章美縣美良社淞林寺附近的田野就出土過1面,稱淞林鼓;1973年在同一地點又發現1面,稱為淞林2號鼓;1981年在永富省三清縣上農鄉出土1面,稱上農鼓;1993年在老街發現2面。這些都是形制粗糙,胸部鼓突,裝飾簡單或沒有裝飾的銅鼓。大嶺坡鼓,鼓面小,胸部突出,腰內縮,下部外撇,足極短,鼓面太陽紋中心隆起,有不規則的11道芒。胸、腰間有兩對小扁耳,腰上半部用繩索紋夾對角三角紋縱向分格,下半部分別飾回紋、繩索紋各2道。南哈坡鼓有2面,A鼓鼓面太陽紋中心隆起,周圍有不規則的16道光芒,腰部由正倒V形紋帶縱分成空格,近足處有一周三*紋和一周雷紋;B鼓鼓面向內凹陷,中心太陽紋隆起,有短小雜亂的22道光芒,芒外又有雜亂的暈圈,外圍以繩索紋,胸部凸鼓,胸腰間有兩對橋形耳,腰部為縱向曲折紋分割的界格,近足處有一周勾連雷紋。越南淞林鼓,鼓面太陽紋16芒,芒角長短不一,周圍有兩道小繩索紋,其間有些回紋線條組成的4個平行曲線紋,外圍一個帶圓點的短線紋暈。胸部光素,腰部和足部上方有平行回形紋及似梳齒的平行短線條紋。上農鼓面徑32厘米,高26厘米,全身光素無紋飾。稍晚的石寨山型銅鼓在駱越地區也有發現,如田東鍋蓋嶺銅鼓。鍋蓋嶺鼓,鼓面中心太陽紋8芒,芒間飾斜線紋,外圍有花紋3暈,主暈是翔鷺4隻,等距離逆時針旋轉飛翔,另2暈飾鋸齒紋和圓點圓圈紋;胸部突出,飾回形紋和弦紋。 以武鳴馬頭先秦墓為代表的青銅文化遺存,當屬駱越文化,主要分布於廣西西半部。以平樂銀山嶺戰國墓為主體的遺存屬西甌文化,它主要分布於廣西東半部。事實上,這兩半部地區的文化遺存除了一定差異外,也存在不少共性。
西甌駱越青銅文化是在當地原始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萌生於商末周初,開始以接受中原青銅文化為主,到西周春秋時期掌握了青銅冶鑄技術,開始鑄造青銅器,產生了自己的青銅文化,這種青銅文化都具有濃厚的土著色彩。到戰國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產生盤口鼎、柱形器、扁莖短劍、竹葉形刮刀、靴形鉞、斜刃鉞、弓形格劍、一字格劍和墩形銅鼓等極富地域特色的青銅器。同時也就進入了鐵器時代。西甌駱越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絕不止我們前面講到的那些,但從總的面貌來看,它們都重視兵器而忽視禮器。春秋時期出現過一些禮器,但多是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仿製品。越到後來,這種仿製品就越少。
西甌用甬鍾、柱形器、扁莖短劍、雙肩鏟形鉞、竹葉形刮刀,駱越用銅鼓、斜刃鉞、弓形格劍和一字格劍。銅甬鍾廣泛流傳於西甌或西甌駱越錯居地區,在右江中游田東偶有一見,沒有再向西傳;柱形器只見於西甌地區,在駱越地區至今尚未發現;扁莖短劍普遍流行於西甌地區,在駱越地區也不少見,但與一字格劍和弓形格劍相比,數量少得多;流行於西甌的竹葉形刮刀,在駱越地區也偶有發現,如武鳴安等秧戰國墓、賓陽韋坡戰國墓、越北東山文化墓和越溪船棺墓等駱越墓中有隨葬。雙肩鏟形鉞只流行於西甌 但在越南象山遺址出土一件;駱越地區流行的斜刃鉞,在西甌地區一般不見,西甌用的靴形鉞在駱越地區變得棱分明;流行於駱越地區的弓形格劍和一字格劍,除在駱越西甌交錯區偶有發現外,一般不見於西甌地區。銅鼓只流行於駱越地區,但在越過西甌中心地區,在偏東的賀州龍中又偶有一見。這樣,我們就可以從青銅文化上將西甌、駱越區別開來。
它們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但由於地理不同,所受文化影響也不同。西甌更多的是接受楚文化影響,駱越則受滇文化影響較大。
甌駱故地既是中國南疆東西部地區的結合部,又是內陸與沿海地區的過渡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殊的歷史淵源。在吸納周邊地區先進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
⑧ 兒子在對越反擊戰中犧牲,老父親苦尋38年,何時才能找到兒子的墓
兒子在對越反擊戰中犧牲,老父親苦尋38年,到86歲才找到兒子的墓
導語:我們都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戰場上刀劍無眼、炮火無情,但我們只能憑借文字描述、圖片與視頻間接地認識戰爭,難以設身處地體會到戰爭的可怕,只有參戰的一線將領與戰士們才能真真切切感那種生命隨時受到威脅的殘酷感。軍人是舍小家為大家的最可愛的人們,他們總能在關鍵時刻為我們負重前行,那些在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烈士們值得擁有最崇高的敬意。一位老父親的兒子在對越反擊戰中不幸犧牲,老父親苦苦尋找38年,才在86歲時找的兒子的墳墓。
結語:父愛總是默默無言的,卻如高山般深沉。為人子女,我們一定要常懷感恩之心。
⑨ 為什麼越南有很多墳墓上寫有漢語
一越南語的語法是和中文最接近,越南受中國的統治一千多年所以不但在語法而且在風俗習慣方面都受到中國的嚴重影響。至於越南語單字本身是不是像拼音,這個也沒錯所以可以說中國人學越南文字是非常容易不過學越南語是比較困難也發音得不怎麼標准原因是越南語有六個音調而漢語只有四個音調。反而越南人學漢語比較容易可是想讓越南人學好漢字就是一個難題了。如果說越南字的每個字都是唯一的那也沒錯不過越南語也有同音而不同意思的只是和漢語相比起來還不算什麼可以說是很少很少。這也是給你解釋為什麼你在網上看到劉亦菲的越南語用谷歌翻譯竟然能正確翻譯過來的原因。其實這個很正常,越南語只要你寫得准確的話就無論場合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別人都可以明白你想表達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