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雷鎮和湖潤有多遠
下雷鎮和湖潤兩個鎮的距離為9公里。湖潤鎮位於市區東南35公里,東和天等縣上映鄉、大新縣下雷鎮毗連,北鄰德保縣燕峒鄉,龍光鄉及天等縣把荷鄉,西靠同德鄉、岳圩鎮,南與越南交界。下雷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地處大新縣西南部。東接天等縣,南連碩龍鎮,西鄰靖西縣、越南,北靠靖西、天等縣。
2. 大新縣有哪幾個鎮幾個鄉
大新縣有5個鎮、9個鄉。分別是:桃城鎮、全茗鎮、雷平鎮、碩龍鎮、下雷鎮和龍門鄉、五山鄉、昌明鄉、福隆鄉、那嶺鄉、欖圩鄉、恩城鄉、寶圩鄉、堪圩鄉。
大新縣轄14個鄉(鎮)1個華僑經濟管理區,146個行政村(社區),1356個自然屯,分別為:桃城鎮、全茗鎮、龍門鄉、五山鄉、昌明鄉、福隆鄉、那嶺鄉、欖圩鄉、恩城鄉、雷平鎮、寶圩鄉、堪圩鄉、碩龍鎮、下雷鎮和大新華僑經濟管理區。縣人民政府駐桃城鎮。
(2)大新縣下雷鎮與越南哪個縣接近擴展閱讀:
大新縣地處廣西西南邊陲,全縣總面積2742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1個華僑經濟管理區,146個行政村(社區),1356個自然屯,總人口38萬人,聚集著壯、漢、瑤、苗等15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佔98%。
大新礦產富集,錳礦儲量1.36億噸,占廣西的一半,居全國首位。糖業不斷壯大,全縣甘蔗種植面積48.2萬畝。區位優勢明顯,與越南高平省下琅縣、重慶縣山水相連,邊境線長43公里,有剛剛申報成功的國家一類雙邊性口岸——碩龍口岸和岩應、碩龍、德天三個邊貿互市點。
大新古屬駱越地,始治於秦,宋襲土司制度,八大土司管治延續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民俗獨特、風情濃郁,有短衣壯文化、高腔詩蕾山歌文化、南疆土司文化、山崖壁畫等文化遺產。
大新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內首個跨境旅遊合作區的中越德天·板約國際旅遊合作區,有中國最美的德天跨國瀑布、有中國最具原生態的大新縣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有中國最美的鄉村風光明仕田園,
有千年歷史的安平土州等40多處高品位旅遊景區景點,是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先後榮獲「中國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原生態景區」「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中國長壽之鄉」「廣西十佳休閑旅遊目的地」「廣西優秀旅遊縣」「中國土司文化之鄉」「中國儂垌文化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2017年全年累計接待遊客650.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消費50.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37%、14.84%。
近年來,大新縣緊緊圍繞崇左市委、市政府做好「兩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堅戰」工作部署要求,大力實施「強工興旅固邊」發展戰略,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初步形成了錳、糖、旅遊等支柱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的科學發展之路,
榮獲「2016年度廣西科學發展先進縣」。據統計,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8.73億元,同比增長8.1%;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1.22億元,同比增長11.1%;財政收入完成4.28億元;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63元,同比增長10.9%;完成甘蔗種植面積48.2萬畝,入廠原料蔗217.40萬噸。
3. 壯族霜降節是怎樣由歷史演變而來
壯族霜降節以大新縣下雷鎮最具特色,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於清末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一說抗安南)。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侵略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廟婭莫),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關於岑玉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高超, 勇敢過人, 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 料事如神, 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 得到皇帝的封賞, 最後她解甲回鄉, 直到逝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 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 逐漸形成為霜降節。另一說是她和丈夫一起, 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 率兵抵禦入侵之敵, 於霜降之日大獲全勝, 故當地百姓慶祝三天, 定為節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 各地壯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 次日清晨到玉音廟進行拜祭。據說清代時, 當地州官也要備辦供品前來參加祭祀。群眾祭祀完後歸來, 就近表演舞獅、演唱壯劇、民歌等活動, 歡度懷念民族英雄的節日。節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4. 崇左地理位置、氣候條件
崇左市地跨北緯21°36`至23°22`,東經106°33`至108°8`之間(地理坐標北緯22°23`東經107°24`)。東北部與南寧市毗鄰,北部與百色市相連,東南部與防城港市交接,西部和南部與越南民主共和國接壤。崇左市地質構造古老,多以泥盆紀,二疊紀和三疊紀為地質基層,以石灰岩占優勢,頁岩、砂岩次之,第四紀酸性赤紅壤土層為地表蓋層。境內山環岳繞,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復雜多樣,以喀斯特岩溶地貌為主體。西部為大青山山脈,南部為公母山山脈和十萬大山余脈。地勢大致呈西北及西南略高,向東傾斜,中部被左江及支流切割,形成錯綜合頒的丘陵平原。境內最高峰為南部寧明縣與防城港市接壤的十萬大山余脈浦龍山(海拔1358米),其次是愛店附近中越邊境的公母山(海拔1357.6米)。寧明縣有8座山峰海拔千米以上。千米以上的其他山峰有北部的大新縣與天等縣交界的泗城嶺(海拔1073.7米),東北部江州區與隆安縣交界的的西大明山(1071.2米),南部龍州縣的大青山(1045米)等。境內河流屬左江水系。左江幹流全長539公里,發源於寧明縣與越南交界的枯隆山,上源稱奇窮河,流入國內稱平而河,在龍州縣城與水口河匯合稱麗江,與最大支流明江匯合後稱左江。左江年平均徑流量209億立方米(扶綏新寧站),流域落差大,流域面積31595平方公里。
崇左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一月平均氣溫13.8℃,七月平均氣溫28.1℃,年平均氣溫20.8℃-22.4℃,無霜期為330天以上,江州區更高達364天,降雨量為1088-1799毫米,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大新縣下雷鎮,市區及扶綏、寧明兩縣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毫米以下。春旱災害較為頻繁,八九月份受熱帶風暴影響易發水災。崇左日照充足,年日照量1800小時以上,十分有利於發展亞熱帶作物。
5. 誰知道關於大新的歷史
大新縣
大新縣是中國廣西一個邊境縣,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的轄縣。
大新縣位於廣西西南部,北緯22°29′~23°05′、東經106°39′~107°29′之間,東北鄰隆安縣,正北與天等縣接壤,西北同靖西縣相近,西南靠龍州縣,正西與越南民主共和國毗連,國界線長40餘公里,縣人民政府距自治區首府南寧143公里。
大新縣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大新是土司統治時間較長、制度比較完整的地區。
根據自治區博物館考古學者對1956年和以後在欖圩逐標「歌壽岩」殘存的一些文化堆積如雙肩石釜、單肩石鏟、三足陶罐以及在雷平車站附近、中軍潭電站附近發現的大石鏟、有肩石斧等的鑒定,認為這是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遺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說明當時就有人類活動。
在郡縣建置以前,大新縣屬駱越地,秦屬象郡。公元前76年象郡廢。漢屬鬱林郡臨塵縣地,三國屬鬱林郡臨浦縣地,東晉、宋、齊、梁、陳屬晉興郡,隋屬鬱林郡,唐屬邕管,始建五個州,即西原州(今下雷)、波州(今安平)、萬承(形)州(今龍門)、養利州(今桃城)、思誠州(今恩城),五代十國屬宜州,西原州改為羅和峒,宋以後屬邕管,羅和峒改為下雷州,增設太平、全茗、茗盈三州,波州改為安平州,全縣定型為下雷、太平、安平、萬承、養利、恩城、全茗、茗盈八個州,屬左江道,元屬太平路(下雷屬鎮安路),明屬左江道太平府(下雷屬鎮安府)。清屬太平思順道太平府①。民國十八年前養利縣先屬左江道,後屬廣西省龍州專區,民國十七、十八年起雷平縣、萬承縣屬廣西省龍州專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養利、雷平、萬承縣屬龍州專區;1951年屬崇左專區,1952年屬邕寧專區;1952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8年廢州復設邕寧專區屬邕寧專區;同年7月邕寧專區改名南寧專區後,屬南寧專區;1970年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後,即屬南寧地區至2003年7月;2003年8月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後即屬崇左市。
大新在春秋戰國時期屬駱越地,秦屬象郡。漢武帝派重兵平定南越,大新屬鬱林郡臨塵縣地。三國時,大新先是屬臨浦縣地,後屬晉興郡。唐大新屬邕管始設置羈縻州。邕管轄地共34個州,其中大新設西原(今下雷)、波州(今安平)、萬承州(今龍門、福隆)、養利(今桃城鎮)州、恩誠(今恩城)州。宋朝時大新設置有萬承、恩城、養利、太平(增設)、波州(後改為安平州)、西原州(五代十國稱羅和峒,後改為下雷州)、茗盈、全茗州(當時屬於龍茗縣,解放後撥入大新縣)8個土州。元明因之。大新的土司統屬左江道太平府(下雷屬鎮安府),其中恩誠州改為恩城土司。清末太平府改為思順道太平府(下雷屬太平道),恩城屬崇善縣地,民國時期改成分縣。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養利土州改為縣,縣治今桃城鎮;恩城州改為崇善縣恩城分縣(1918年並入養利縣)。1916年9月,龍英、全茗、茗盈三土州合並為龍茗縣;1929年萬承州改為萬承縣,縣治在萬承(今龍門);太平、安平、下雷州合並置雷平縣,縣治在雹圩(今寶圩)。龍英、茗盈、全茗3州合並成立龍茗縣。養利、萬承、雷平分別於1949年12月6日、12月22日、12月26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養利、萬承、雷平均屬龍州專區。1951年4月,養利、萬承兩縣合並為養利萬承聯合縣(內定稱為大新縣)。同年9月養利萬承聯合縣與雷平縣合並稱為大新縣。1953年3月,茗盈、全茗由龍茗縣劃入大新縣。大新縣先屬崇左專區,後屬邕寧專區。1952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8年復屬邕寧專區。同年7月,邕寧專區改名為南寧地區後,屬南寧地區。1959年1月,大新縣與天等縣合並成立新英縣,縣城設在龍茗鎮,當年5月,新英縣撤銷,重置大新縣,縣治桃城鎮。2003年地級崇左市成立後屬崇左市管轄。現在大新縣共轄5鎮10鄉,129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社區)。
6. 壯族霜降節是為了紀念什麼
壯族霜降節和其它傳統的壯族節慶一樣,其產生與人們的一年的生產節律相關。霜降節正值晚稻收獲,是豐收後的慶祝活動。由於下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節由單純慶豐收節慶活動,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和性民俗活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承載壯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爭的歷史記憶。
壯族霜降節產生於大新縣下雷鎮,但已影響到周邊的縣市。其參與人員表現出跨地區與跨國性。通過商貿活動也為各地域及中越邊民的友好往來搭建了極好的平台。下雷為廣西邊陲重鎮,在中央與地方、國與國的"和"與"爭"過程中,人們總會從本族群的價值判斷出發,確立自己的民族英雄,經過歲月浸染形成對英雄的神化與崇拜。對英雄、尤其是抵抗外來侵略英雄的崇拜,成為生活於下雷的族群的文化性格,是壯族霜降節產生的動內力。霜降節中對女英雄"婭莫"的崇拜儀式,是這種反侵略傳統的集體記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