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和越南怎麼鬧僵的
權威回答:
歷史大背景是: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戰爭,進入七十年代,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蘇聯在中國北方陳兵近百萬達44個師,隨時有可能再次爆發大戰,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從側後威脅中國的邊防安全。當時雖然越共和紅色高棉曾經有過合作,但是當紅色高棉的領袖波爾布特掌權而建立民柬後雙方關系開始惡化。柬要求越南「歸還」那些在數個世紀前柬埔寨「丟失」的領土給柬埔寨。越南人自然地拒絕了這些要求,而波爾布特的反應是對柬埔寨的越裔進行屠殺。
於是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為了阻止紅色高棉對越南僑民的大屠殺,入侵了中國的當時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並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越南在國內進行了對於中國認為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一共驅逐了將近100萬的中國華僑;甚至越南方面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實際上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份島嶼的佔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沖突。中國政府方把這些行為歸納為「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進入越南。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及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了越南,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也指責中國入侵越南,亞洲大部份國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國也要求中國自越南撤軍,但這一出兵得到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暗中鼓勵,朝鮮與紅色高棉也站在中國一邊。
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在全球存在著廣泛的利益沖突,而中國由於與蘇聯交惡和以往輸出革命的策略,導致了其在東亞地區處於相對孤立的局面。為了與蘇聯爭奪在共產世界中的領導權,並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及拓展外部空間並援助其盟友紅色高棉政權,因此趁越南的盟友蘇聯忙於阿富汗戰爭 (1979年)無暇它顧,而美國又開始與中國改善關系之際,發動了此次戰爭。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中越戰爭,同時也是對蘇聯的一個教訓。這點在鄧小平1月訪美,2月就開戰的順序來看,尤為明顯。對於美國來說,西方國家樂於見到中國教訓一下越南這個蘇聯的盟友。美國還曾經明確的表示,如果蘇聯因此對中國發動核子攻擊,美國將視為蘇聯對美國發動核子戰爭而予以還擊。中越戰爭之後,中美關系進入了近10年的黃金時期,直到1989年6月。 因此中越交惡實際上是美蘇爭霸的一個環節,並加上越南因越戰後,自我意識的膨脹而觸及了中方的底線造成短期邊界作戰,
B. 越南對中美關系緩和看法
越南是親美派,他其實是不支持中美關系緩和的,越南和中國發生過兩地戰爭,他希望美國與中國關系越僵越好,越南好漁翁得利。
C. 當年中越戰爭時,美國的態度是怎樣的
中越戰爭的時候正是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越南緊跟蘇聯對抗中國,美國看著高興的很。
引用:中越戰爭中美國的角色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是世界各國處理國際關系的至理名言。
(一)
建國之後,中國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台灣問題上,與美國數度交惡。但隨著60年代中蘇分裂之後,中國逐漸被共產主義陣營拋棄,成為孤家寡人,環顧四周,並無一個朋友。前蘇聯更是想利用越南達到對中國在戰略上的全麵包圍,形勢對中國極其不利。
而此時的美國也好不到哪去。在越戰中日益不利,失敗已成定局。通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了解到了中國的力量,美國國內開始有人主張同中國全面發展關系,希望通過中國遏制前蘇聯在亞洲擴張勢力。
這一點,竟然同中國的利益驚人的一致。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盡棄前嫌之後開始了關系正常化的進程。中美接近對越、蘇無疑構成重大威脅,前蘇聯加速拉攏越南,而越南在南北統一後,立即開始了反華的舉動。終於導致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開始。
(二)
中美兩國在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問題上是否達成過協議,至今仍舊是個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鄧小平訪美歸來立即發動了進攻戰役,至少是得到了美國的默許。而美國之後的表現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戰爭爆發後,以前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南斯拉夫除外)強烈譴責中國的「侵略」行徑,並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對中國進行制裁。同時,前蘇聯塔斯社和電台還譴責了美國對中國發動入侵的縱容和默許。真理報表示鄧小平在訪美回國的第三天就發動了進攻,「因此不管如何掩蓋和扭曲,也不能遮掩美國對這場戰爭應該負的直接和間接的責任。」
戰爭第一天,美國國務院雖然發表了要求中國立即停止武力行為,撤回軍隊的聲明,可是這份聲明還同時遣責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隨後召開的安理會緊急會議上,中蘇分別拿出譴責對方的提議,反倒是美國人十分難得地當一回第三者,袖手旁觀地評判是非。1979年2月25日安理會上,由於中美兩國聯手,聯合國同意被推翻的波爾布特政府(紅色高棉)代表發言,結果前蘇聯代表卡拉莫夫退席以示抗議。由前蘇聯提議的對中國的制裁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
據未經證實的消息,美國在中越戰爭期間還為中國提供了「援助」。
戰爭爆發後,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迅速向北部灣集結,給人一種中美聯手作戰的感覺。
同時,美國還向中國提供了前蘇聯軍隊在邊境集結的衛星圖片,隨時跟蹤,隨時向中方報告。還有更為具體的傳聞:1979年3月初,當解放軍利用優勢兵力包圍越軍316師時自認為勝卷在握,而美軍衛星卻發現316師只是越軍的誘餌,解放軍已被越軍主力反包圍,情況十分危險。於是美國迅速通知了中方,使中國軍隊躲過了一劫。
不管上述傳聞真實與否,但就國家利益而言,美國在當時確實和中國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因為在冷戰時期,「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美國深諳此道。
D. 有關越南戰爭,中國到底是個什麼角色,各方都有著怎樣的利害沖突----------即事件原委如何
1974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揭開中美關系新的篇章。中美兩國從此開始醞釀關系正常化。這對當時仍與中國和好而與美軍交戰的越南來說,卻無疑是個壞消息,因為這將意味這中國將有可能減少甚至終止對越南的支持與援助。越南心中不滿,轉而全面投向蘇聯。
中美關系正常化對蘇聯來說,也是一大壞消息。在中美蘇大三角中,中蘇自六十年代交惡,從此成為死敵。中國也從此成為孤家寡人,環顧四周,並無一個朋友。蘇聯原本想利用越南達到對中國在戰略上實行全麵包圍,形勢對中國極其險惡。老一代中國領導人當然看到這一點,尤其是同越南關系逐漸惡化,越南投靠蘇聯傾向逐漸明顯的情況下,如何突破戰略上的不利形勢以達到對抗蘇聯的目的,就日益成為中國的迫切需要了。
另一方面,美國在越戰中日益不利,失敗已成定局,心雖不快,也數無奈。通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使美國了解到了新中國的力量和在地區事務的分量,美國國內開始有人主張同中國全面發展關系,以謀求在亞洲地區實現和平,同時對蘇聯在亞洲勢力擴展進行遏制。而這一點,竟然同中國的利益驚人的一致,因為中國就是需要尋求這樣的戰略「盟友」。共同利益使中美一拍即和,接下來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開始關系正常化及建交談判,不一而足。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中美接近對越,蘇無疑構成重大威脅。蘇聯加速拉攏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蘇聯,並在南北統一後,立即開始了反華的舉動。對內大加迫害華僑華人,對外頻頻搔擾我邊境,打死打傷我邊民及邊防軍,入侵我國土拆毀我界碑。中國政府一向以和為貴的主觀願望對其所行盡力忍讓,更進一步強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然而,中國並非無能之輩,暫時忍讓僅僅是由於時機未近成熟,不便大動干戈。當時機來到,便給與越南狠狠教訓,這是後話。總之這印證了這樣的話:在國際關繫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1979年中美建交,鄧小平隨後立即訪美,被問及對越政策時,胸有成竹地說:「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了!」其實大軍早就嚴陣以待,只等一聲令下了!
詳細自己看拉:http://bbs.tiexue.net/post_1234172_1.html
E. 中美都打過越南,為何結果不一樣,美國反而強大,為何拿不下呢
美國不是打越南是幫助越南的其中一派。中國才是打越南,因為他打了柬埔寨的紅@色@高@棉
F. 越南戰爭的結局對中美關系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越南戰爭的結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和美國走到一起
在美國從南越撤出後,中國本來的想法是維持現狀,在越南重現朝鮮半島的局面,這樣,越南只能繼續聽命於中國,至少不會全面倒向蘇聯
而美國從南越撤出後,處於收縮態勢,對蘇聯的攻勢疲於奔命,有點不管不顧了
可惜南越不爭氣,北越統一越南,接著就是越南野心膨脹,想做東南亞霸主,全面倒向蘇聯
對中國的西南造成潛在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要拔出這顆釘子,於是中美再次走到I一起越南成了見面禮
G. 為什麼美國打越南那麼吃力,打伊拉克很容易
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說美國對伊拉克的攻擊比他打越南要簡單很多。首先我們從最簡單的一個層面分析。越南的地理環境很復,它的天氣炎熱,而且有很多的高山和雨林,美軍在這里作戰發揮不出任何的優勢。反觀伊拉克來說,伊拉克的大部分區域都是沙漠,一眼就能夠望到頭,這無疑為美國的進攻提供了更多的視野和機會。
三,中美蘇形成"三國"格局
對於越南戰爭,美國無疑是主要打手,中蘇兩國也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但有關軍事專家分析認為,當時三國都有不同程度的顧慮。美國擔心中國插手,因而接受朝鮮戰爭的教訓,一直不敢跨越南北界線。中國擔心蘇聯介入,所以對北越並無全力支持。而蘇聯則擔心腹背受敵,對越支持同樣持謹慎態度。三方互有顧慮相互制約,都不敢實施更大的動作,致使越南戰爭打成了持續20年的馬拉松戰爭。
而在攻打伊拉克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中的霸主,他沒有任何的顧慮,只管大規模的轟炸和進攻就好了。僅僅幾天的功夫,美國就將伊拉克的首都佔領宣布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