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小論文(關於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
首先海上絲綢之路是"迫不得已而行之".因為到了南宋時期北方敵人過於強大~金~西夏斷掉了陸上絲綢之路所以南宋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
編者按:海南古代的經濟貿易,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般蕭條。瓊島偏居海外,人口不多,但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成為古代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一站。自宋以後,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和人員流動的頻繁,海南島逐漸告別荒涼。海上絲綢之路,這條古代中國最繁忙的海上通道,為海南島帶來瓷器、絲綢,帶來商人、移民,也帶來了先進的文化風氣和生產方式。
扼守南海航道咽喉的海南島,上千年來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巨大驛站,過往船隻在這里寄泊、避風或是補給後,繼續駛向更廣闊的大海。對於大部分商人而言,這里其實並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地,但他們帶來的大量移民和商品流通,卻推動著這個曾經「孤懸海外」的海島的開發和發展。
主要國內航線
輸出主要以土產沉香、檳榔、椰子、小馬、翠羽、吉貝為主,輸入以米、耕牛、絹、紗、漆器、瓷器為主
主要國際航線
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南海諸國間的轉口貿易
①東南亞—海南—廣州或泉州(經瓊島向海外諸國輸出較多的是粵、閩、浙等地出產的瓷器、銅錢等,從東南亞輸入的主要是珍珠、香葯等)
②海南(輸出本地產沉香、黑糖、玳瑁等)—廈門—福州—寧波(載當地產瓷器、絲、布等)—日本長琦(從日本輸入棉紗和棉製品等)
萬寧大洲島為古代商船停泊避風之處。圖為清初一艘擱淺沉沒的越南鐵船。李幸璜 攝
在萬寧市大洲島前港的清澈水面下,一艘鐵船靜靜地躺在水中。若遇上水淺時,鐵船的輪廓清晰可見。據說,這是一艘清初擱淺在這里的越南貢船,其後人為了紀念先人,還特意在不遠處修建了一座小廟……
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附近的一片海灘上,隨海水沖上岸的不僅有漂亮的貝殼,還有宋代的瓷器碎片。住在附近的人卻並不覺得奇怪,因為這里過去就靠近繁忙的海上通道,上千年來數不清的商船都曾經過這里,這些碎瓷片或許就是其中一艘沉船留在海底的……
海上絲綢之路
我國最早記載海上絲綢之路是從西漢開始的,幾乎與陸上絲綢之路同時開始。但一直到宋代,處於這一海上貿易通道的海南島,才真正進入開發軌道。
當我們再回望那段歷史時,時間已經劃過了數百年甚至近千年!現在,僅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研究中心登記在冊的數據,南海古沉船已經超過2000艘,從這些五代、宋、元、明、清的古沉船里,不僅發現了依然完好的瓷器,還有大量的銀錠、錢幣等重要文物。
這些多少年來一直躺在海底的沉船,似乎在用另一種方式向我們講述當時那條繁忙的海上絲綢之路。
我國最早記載海上絲綢之路是從西漢開始的,幾乎與陸上絲綢之路同時開始。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鄉土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蒙樂生認為,其實一直到宋代,隨著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加之北方戰亂使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才使以南方沿海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真正開始發展起來。處於這一海上貿易通道的海南島,也正是從這個時期才真正進入開發軌道。
時間轉回宋代,廣州和泉州的港口商船林立,操著各種口音的商人們正忙著指揮碼頭工搬運貨品,這里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那些滿載著中國瓷器和中國絲綢的商船,從廣州或是泉州放洋後,幾乎都要經過南海海域,才能把這些精美的中國商品運送到菲律賓、占城、波斯灣等地,再由精明的波斯商人把這些遠道運來的中國商品銷往西亞各地甚至歐洲。 (楊輯)
B. 一直沒懂,鐵船為什麼在水裡不會沉下去
因為鐵船的倉室,倉室中是空氣小於水的比重,最終船的倉室大到加上船體的的重量也比水的比重小時就不沉了。
C. 仁愛礁鐵船走了嗎
沒有走。估計越往後面越難拖走,因為這艘船已經破爛不堪,有報道稱該船下沉明顯。不過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這艘船一直在坐灘,不存在下沉。如果是船吃水線以下腐爛,上面的部分開始下陷還是有可能的,所以准確來說不是下沉,而是塌陷。就目前態勢來看,中國可能是看它已經毫無戰鬥力,所以除了阻止菲律賓去加固以外就不用管它了。所以個人認為仁愛礁最終的結局是這艘船發生解體,完全垮塌,船上菲律賓留守人員落海,被中國海警救起然後遣返菲律賓,仁愛礁徹底被中國收復。
D. 拿破崙為什麼不造鐵船,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嗎
拿破崙是19世紀法國歷史上一位勇猛、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在他人生的巔峰時期,除了英國之外,歐洲所有國家都向拿破崙臣服或與他結盟。拿破崙一生中有兩個最大的軍事遺憾。首先,他沒有徵服英國。第二,他去俄羅斯的探險失敗了。相比之下,拿破崙可能希望英國跪在他面前,高唱征服。
這兩個國家沒有被拿破崙征服純屬巧合,都要感謝他們的自然條件。俄羅斯的冬天冷得超出了人類抗凍的極限,冷兵器失效;另一方面,英國有一條看起來不算寬的英吉利海峽,卻擋住了拿破崙的法國鐵蹄。
數年後,拿破崙站在英吉利海峽邊,但當他看到驚濤駭浪拍岸時,英國是如此遙不可及!他俯視海洋,回望過去,回憶自己讓法國海軍橫渡英吉利海峽佔領英國的想法落空了,因為法國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此時不知道拿破崙會不會後悔自己草率驅逐了偉大的發明家富爾頓。
E.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用鋼鐵造船
個人以為原因很多,一是當時人的思維沒有,沒有想到用鋼鐵造船,這可能是最小的原因;二、鋼鐵產量不足,可能還不滿足兵器、日常器具等的用量,優先滿足他們了,沒有多餘的鋼鐵;三鋼鐵質量不過關,大家都知道,如果質量不夠的話,大塊鋼鐵容易斷裂;四、沒有合適的連接措施,當時可沒有焊接技術;五、成本問題,鋼鐵容易腐蝕,在當時的技術下,鋼鐵船的壽命肯定不如木質船;六,中國古代很少進行遠洋航行,木質船已經滿足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動力。
F. 鴉片戰爭時,英軍用的是木帆船,英軍是怎麼來到中國的
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海軍居當時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戰軍艦仍為木製風帆動力,但性能卻遠在清軍水師之上,具有以下優點:①使用堅實木料製作,船體結實;②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性好,還用金屬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③船上有兩桅或三桅,懸掛十餘面帆,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④安炮多,從10門到120門不等。
另外,先後投入戰爭有7~10艘的蒸氣動力鐵殼輪船,噸位都不大,但它們航速快、機動性強,大大加強了英國海軍的實力。
解釋說明:
1.英軍主要是從印度殖民地出發,實際距離並不是太遠;
2.17世紀以後,西方航海家已經完全開辟了環球貿易航線,可以利用季風和洋流迅速航行,開展世界貿易;如印度到中國的航線在宋代就已經十分成熟,被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英軍將領從本土出發,如順風順水,僅用67天就能到達中國;
3.自15世紀以來,西方航海家已對帆船帆具和索具進行了成功的改良,使木帆船的可在逆風和微風下航行,同時大大減少操作水手的所需人數,從而創造了「大航海時代」,到19世紀初,英軍使用的遠洋戰艦所採用的木帆船技術已經是登峰造極,能夠在世界各大洋上馳騁自如;
4.前面也提到了,英國的木帆船堅固耐用,抗沉性好,因此,在戰爭中遭遇了一次大風暴,雖沉沒了一些船,但主力艦艇並未損失,僅僅稍事休整,就繼續開展進攻。
註:由於是在沿海作戰,而沿海地區由於海洋和陸地間存在熱屬性差異,存在持續「海陸風」,因此你說的無風情況鴉片戰爭中很少出現;另外,由於中國戰艦全是木船,要無風,大家都動不了,因此,不存在你所說的「玩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