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好,我叫周浩泓!用日語,越南語,泰語,阿拉伯語,維吾爾語,蒙古文怎麼寫
日語漢字寫法是一樣的假名音讀:しゅう こう ほう (shyu- ko- ho-)
越南語: châu hạo hoằng
韓語: 주호홍
日語: こんにちは、私の名前は周浩泓(しゅう こう ほう)です。
越南語:Xin chào, tôi tên là châu hạo hoằng.
韓語: 안녕하세요, 제 이름은 주호홍 입니다.
英語: Hello, my name is Zhou Haohong.
西班牙語:Hola, mi nombre es Zhou Haohong.
義大利語:Ciao, mi chiamo Zhou Haohong.
德語: Hallo, mein Name ist Zhou Haohong.
馬來語: Halo, nama saya Zhou Haohong.
荷蘭語: Hallo, mijn naam is Zhou Haohong.
法語: Bonjour, mon nom est Zhou Haohong.
芬蘭語: Hei, nimeni on Zhou Haohong.
斯瓦西裏語: Hello, jina langu ni Zhou Haohong.
俄語: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меня зовут Чжоу Хун Хао.
⑵ 我叫施成偉越南語翻譯
Ten minh la Thi Thanh Vi
⑶ 越南語我叫藍冬梅什麼翻譯
Lam Đông Mai 藍冬梅
Tên tôi là Lam Đông Mai.我叫藍冬梅(這是正式場合用的)
Tên em là Lam Đông Mai.我叫藍冬梅(這是一般女孩子口語用的,跟年紀比自己大,你可以叫他們哥哥姐姐的時候用的)
⑷ 越南語我叫歐廣石 你叫什麼名字怎麼說
tôi tên là Âu Quảng Thạch, bạn tên là gì.
⑸ 關於語言學習之(越南語) 我想知道下列中文用越南語怎麼說
注音接近漢語拼音,括弧內表示漢語拼音第X聲。跳過的代表我不會或不確定。
1,你好xin(1) zhao(4)
2,謝謝你ganm(3) en(1) ban(4) nia(4)
3,我來自中國 i(1) deng(2) de(3) zhong(1) guo(2)
4,很高興見到你ze(2) vei(1) de(4) gap(1) ban(4)
5,請問去(哪裡)怎麼走?xin(1) hui(3),di(1) XXXXXX di(1) lwei(2) nao(4)?
6,打擾一下 我需要你的幫助
7,早安 午安 晚安
8,這個多少錢?gai(2) nai(3) bao(1) niu(1) dian(3)?
9,我想要這個i(1) mwen(2) mo(1) gai(2) nai(3).
10,請問廁所怎麼走? xin(1) hui(3),di(1) nia(4) vi(2) sen(1) di(1) lwei(2) nao(4)?
11,再見 dan(4) bie(4)
12,請原諒xin(1) lwei(2).
13,不用謝 kong(1) gao(2) Z(4).-----Z按英文字母發音
14,沒關系kong(1) sao(1).
15,我叫XXX 今年XX歲 我在這里工作 i(1) la(4) XXX,i(1) XXX i(3), i(1) lanm(4) vie(4) e(3) dei(1).
16,請多多關照
17,越南很美麗 越南人也很好 vie(4) nan(1) ze(2) diep(4).nA(4)(n+英文字母A發音) vie(4) nan(1) ze(2) o(2).
18,我很高興tui(1) ze(2) vei(1).
19,對不起xin(1) lwei(2).
20,你會說中文嗎?i(1) gao(2) bie(2) newei(2) ding(2) zhong(1) kong(1)?
21,不好意思,我的越南語說得不是很好,請多多包含
22,收不收信用卡?
23,我住在(...哪裡)nia(4) guo(3) i(1) e(3) XXXXXX.
⑹ 我叫韋棟,請問韋姓的來歷
得姓始祖
元哲,為彭祖四世孫,彭祖為顓頊四世孫,顓頊為黃帝二世孫。這樣,元哲為黃帝十世孫,故韋氏數黃帝子孫。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於商代初年,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少康為夏帝時,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於豕韋(今河南省滑縣),並建立諸侯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韋國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孫後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遂成韋氏。
韋(Wéi 韋)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為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纂》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又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豕韋(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豕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韓信一族險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3、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漢書·西域傳》所載,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有韋姓。
4、出自賜姓而來。據《唐書·桓彥范傳》所載,桓彥因功受賜韋姓,其後人以韋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韋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
遷徙分布
[編輯本段]
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於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省);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歷史名人
[編輯本段]
韋 孟: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西漢詩人,精於魯詩,曾任漢楚王太傅。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並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
韋 昭:三國孫吳雲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西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西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
韋 睿: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齊末為上庸太守,梁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
韋 叟: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軍將軍。善相術,給後來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韋叟當面說宋武帝當得邊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君相貴不可言」。
韋 堅:字子全,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曾任長安縣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幹而聞名。繼擢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在任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期間,當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渭水,水淺灘多,運輸十分困難。韋堅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築運渠,在咸陽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橫穿滻水和灞水,沿渭水向東直抵華陰永豐倉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後每年運糧200餘萬石,提高效率10餘倍。
韋 偃: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閑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干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韋 皋: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據《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於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於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韋 庄:長安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人,唐至五代時詩人、詞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韋 淵:今河南開封人,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衛大夫,受封平樂郡王。曾被皇上賜給'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
韋 堅:廣西東蘭縣東院區巴拉鄉卻內屯的貧苦農家。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夏秋投身於東蘭農民運動,發動組織農會、農軍,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勢力的斗爭。1926年11月進入東蘭第二屆農講所學習。歷任鄉、區農會執委。1927年8月參加東風凌色四縣農軍暴動,爾後轉入山區堅持游擊活動。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擔任中共東院區委書記、東院區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執委、第二屆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該區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地各項建設。1931年3月撤入山區游擊。1932年在反「圍剿」戰斗中被捕,不久押至東蘭縣城殺害。
韋元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任職後魏綠州刺史。
韋子粲:北朝齊人,官任豫州(今屬河南省)刺史。韋節: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後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應物:唐時京兆長安(今屬陝西省)人,著名的田園詩人,後人集其著作成《韋蘇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蘇州刺史。
韋紹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人,菜農出身,喜習武術。1841年5月29 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調戲其妻,即與鄉民奮起反擊,怒殺敵兵10餘名,旋與鄉眾聚集三元古廟,聯絡103鄉人民,共商戰計,並決定以古廟三星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30日誘敵至牛欄岡,分割圍殲,斃敵200餘人,生俘20餘名。時番禺農民周春率沙亭岡鄉眾,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鄧潛率石工亦參加戰斗。事後仍以種菜為生。享年80餘歲。
韋昌輝: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韋昌輝出身於地主兼典當商家庭,後捐監生。因受官吏欺壓,接受馮雲山勸導,參加拜上帝會。獻出家產,開爐制械,積極准備起義。金田起義時,全家從征。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後,被封北王、六千歲,後在與楊秀清爭權中,造成「天京事變」的慘劇,太平天國由此而衰,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削其封號,貶稱「北孽」。
韋以德:清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被封為國宗,提督軍務,後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鎮時戰死於半壁山。
韋朝元:又名韋德明,號七綹須,南籠府(今貴州省安龍)當丈寨人,清朝南籠(今屬貴州省)起義首領。推舉能做巫行醫的布依族巾幗英雄王囊仙(王阿崇)為「皇仙娘娘」,取年號為仙大。韋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號為元順,並建立丞相,副丞相、總管仙達、仙娘等文武官職,以統率義軍。
韋樹模:清代廣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雲卿:清末廣西南寧人,早年入同盟會,並參加了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後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拔群:廣西東蘭人,原名秉吉,秉乾,後改名萃。壯族。1916年組織討袁義軍。後到貴州講武堂學習。1921年回東蘭領導農民同土豪劣紳斗爭,組織東蘭公民會和西蘭國民自衛軍。1925年1月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4月回東蘭組織農民協會,任東蘭縣農民協會軍事部長。後創辦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幹。大革命失敗後,在右江地區領導農民自衛軍進行游擊戰爭。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廣西省農民協會副主任委員。同年12月參加領導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三縱隊司令、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委員。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開往江西後,留在右江地區堅持斗爭,先後任紅二十一師師長、紅軍右江獨立師師長。1931年11月被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1932年10月17日在東蘭雙茶洞被叛徒殺害。
韋國清:原名邦寬,壯族,廣西東蘭人。早年參加東蘭農民自衛軍,參加百色起義,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新四軍縱隊副司令員、軍調處執行部徐州小組中共代表、山東野戰軍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縱隊兼政委。曾任蘇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兼市長,福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市長,中共福建省組織部長等職。1950年奉命擔任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應越南民主共和國邀請赴越,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戰爭,參加指揮邊界、奠邊府等重大戰役。1955年任廣西省省長、中共廣西省第一副書記。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⑺ 請問下能把我的中文名翻譯成越南文嗎 我叫郭龍發
郭龍發:Quách Lông Phát
⑻ 探尋姓氏"鄧"的來歷及祖居地的變遷
一、鄧姓源流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據史籍《路史》記載,傳說崇伯鯀的妻子女志吃了薏苡仁之後懷孕生了禹,禹後來就被賜為姒姓,故夏之國姓為姒。禹之孫夏後仲康在位時,封其少子於鄧(今河南鄧州),為諸侯國,稱鄧君。鄧君的後人以鄧為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據《元和姓纂》及《廣韻》所載,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今河南鄧州),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據《安化鄧氏譜序》所載,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李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一)、鄧姓源於鄧國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黃帝時期的鄧伯溫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它遠早於殷鄧。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鄧國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陽市,秦以後叫鄧縣,屬南陽郡,隋改郡為州,鄧縣所在的地方叫鄧州。)
進入春秋後,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2.血緣始祖:吾離和鄧祁侯
鄧姓的血緣祖先應該是鄧國的君主吾離和鄧祁侯。西周全盛時期,提及「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國語·鄭語》也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鄧國版圖被視為周王朝的南部領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際有周王派盂爵去慰問鄧君的記載。北宋時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銘載,昭王南征時派大臣中到鄧地視察,說明鄧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鄧與周王室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
《元和姓纂》說: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 。有說鄧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於鄧,賜姓曼,一傳至辟方,二傳至雲都,三傳至吾離,便以國名為姓。一般以最後一說為正確。 鄧氏受姓的人應該是春秋時代的鄧侯吾離,史書上說,吾離為鄧國君主,子孫以國為氏。《廣韻》說:「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以為氏。」
但鄧氏吾離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黃帝,或源自子姓,說法不一。
據《江蘇無錫鄧氏譜》中記載:鄧氏系出炎帝之後,賜姓曰姜,封於戎,是為姜戎子,周時封侯於鄧國,春秋時,吾離公朝於魯,其後復歸晉惠公,惠公以貧瘠的土地封給他做食邑,但其子孫不屈服於晉國的管束,晉國准備把他們逮捕,時有范宣子從中調解,吾離子孫復歸南陽,復有其國,此鄧姓所由來。也有人說鄧氏樂府,奏音屬徵,這是鄧姓源自姜姓的證據 。有說鄧氏出於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陽鄧氏譜》說:鄧氏其脈出自黃帝曾孫高辛,生後稷,嗣傳及叔虞,封唐,他的兒子燮公把國名號改為晉,又五世,生吾離,始封鄧侯,他是鄧國第一位君主。
二、鄧姓源於鄧林的異說
《路史·國名紀四》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今鄧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鎮,古稱「鄧林鎮」,另有村名鄧崗、鄧營,這些村鎮的命名,或許與古鄧國有關,其都城應在今鄧州市境。鄧林是中國古代的樹林,《山海經·海外北經》說:「誇父與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列子·湯問》中也有類似的傳說。
另有一個與鄧林有關的異說,據說鄧姓是夏禹的後代。夏禹的曾孫仲康,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在鄧林,建立鄧國,後來在商朝的時候被滅,鄧國的遺民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鄧。
歷史上至少有兩個鄧姓名人以「鄧林」為自己的名字(即姓鄧名林),一個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縣,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號,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與辛棄疾、周必大、陳博良、戴溪、朱熹、呂祖謙等為友,凡三上書於朝,譏切朝政,時朝議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這項任命,後來改授石城縣(今江西省東南部)丞。有《虛齋文集》傳世。另一個是明朝人,原籍廣東省新會縣,原名彝,又名觀善,字士齋,號退庵,洪武舉人,授官貴縣教諭,考滿人京,預修《永樂大典》。不久出京任教南昌,又遷吏部主事。宣德(明宣宗年號,1426—1435)中以事忤(音五,wu,不順從的意思)旨,謫居杭州,在那裡去世。他善於寫詩、古文和詞,有《退庵集》、《湖山游詠錄》傳世。
(三)、鄧姓源自鄧析
據《元和姓氏纂》記載,鄧姓的另一個源頭是春秋時代鄭國人鄧析。
鄧析生於公元前545年,死於公元前501年,比鄧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當時是個影響很大的人物,屬於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學」的倡始者。相傳他「好為智巧」,曾運用古代力學原理,製成汲水用的橘槔,稱便一時。又教人學習辯訟,懂得「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提倡以「揭貼」之方式議政。又曾擬訂一些刑律科條,刻於竹簡,名為《竹刑》,以補充鄭國《刑書》之不足,由此遭執政者殺害。遺著《鄧析》二篇,《漢書·藝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鄧氏發源的地望,據《春秋》所記,鄧地有三:1.隱公十年,公會齊侯,盟於鄧。此鄧地在魯國,故地在今山東省滋陽縣境。2.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此鄧地在蔡國。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an)城縣東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國,此鄧國即鄧氏發源之地,在潁川西南的鄧城,秦漢時屬南陽郡,隋改為鄧州,今為河南省鄧縣。
(四)、外族改姓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 李姓改為鄧姓:
《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中記載,其始祖從鎰,系南唐後主李煜同母弟,封王於鄧,作帥宣城。宋平江南後,從鎰之子衡易姓鄧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孫散居寧國、宣城各地。《安化鄧氏族譜序》也有相似的記載,「南唐後主李從鎰,封鄧王;宋太祖捕南唐宗室,從鎰子天和逃,改以父封為氏。」李從鎰,或作從益,南唐國主李煜的第八子。初封舒國公,後改蔣國公。李煜嗣位,封鄧王,留守南都。宋太祖開寶(968—975)初,出鎮宣州。宋討南唐時,遵後主之命奉金帛入貢,遂留居汴京。不久,又被派遣回金陵,傳諭令李煜歸附,李煜沒有答應。開寶末(975年)南唐亡。李從鎰之子李天和(衡),為逃避宋太祖的斬殺,隱姓埋名,改以父親封號為姓,是為鄧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縣)桃溪村,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來。在宋之後的鄧姓族人中,有一部分當是李後主的第八子李從鎰的子孫後代。
2. 熊姓改鄧姓。
荊門《鄧氏族譜》稱其始遷祖友義,本姓熊,是湖北省孝感縣人,明朝逃避戰亂到荊門象山定居,娶鄧氏女,生子遂母家姓。
3.兩晉時有羌人姓鄧。
4.清朝廣西慶遠府土司鄧氏始於明朝。
5.瑤族勒當氏改漢字單姓為鄧。
6.滿族、壯族、蒙古族、哈尼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各支始祖:
潞城鄧氏始祖——鄧伯齡:元天歷間官常州府教諭,因鞏室潞城而居。為潞城鄧氏始祖。
南湘鄧氏始祖——鄧扶念:原籍江西萬年縣,元季官廣東平遠知縣,轉遷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灣,子孫遂居邑內城隍祠前。為南湘鄧氏始祖。
徐匯鄧氏始祖——鄧友義(熊友義):原姓熊,籍孝感縣,明季自孝感避兵荊門象山,娶於鄧,生子,因蒙外氏姓。為徐匯鄧氏始祖。
渝北鄧氏始遷祖——鄧登班,清雍正元年由祁陽城山頭徙居渝北。摘自:渝北鄧氏崇孝堂續修族譜。
桂陽州上溪鄧氏始祖——鄧少十六郎,南宋初由九岩遷居桂陽上溪。摘自:桂陽州上溪鄧氏族譜。
雲陽鄧家橋鄧氏始遷祖——鄧桂,南宋末自赤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圩遷居雲陽之東鄉七里橋之南。摘自:雲陽鄧家橋鄧氏重修族譜。
無錫鄧氏始遷祖——鄧爾瞻,南宋初扈駕南遷,賜宅於無錫之興道,子孫因家焉。摘自:鄧氏宗譜。
湘潭塔嶺鄧氏始祖——鄧瑞禎,由廣州三徙至郴,其後,十三代孫賢資、賢寧、賢敏之子孫又先後遷居於湘潭。摘自:湘潭塔嶺鄧氏五修族譜。
湘潭嚴衡始遷祖——鄧信,明嘉靖間自茶陵遷居湘潭嚴衡。摘自:湘潭嚴衡鄧氏五修族譜。
寧都宣城鄧氏始祖:徒鎰,系南唐後主李煜同母弟,封王於鄧,作帥宣城,宋平江南,徒鎰之子衡易姓鄧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摘自: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
六甲鄧氏一世祖——鄧思明,明成化間自江西吉水遷居常德府龍陽縣大圍堤,為六甲派始祖。摘自:六甲鄧氏族譜。
劍沙三元鄧氏始遷祖——鄧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隨王緒入閩,子孫鄧遂定居於劍沙。摘自:劍沙三元鄧氏家譜
湖南長沙始祖、始遷祖——鄧世通,字亨遠號艮山,原籍河南南陽府登州鉗盧陂人,宋淳佑壬子科奉人寶佑丙辰科進士官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時賈似道顓公繕疏劾之疏未上似道知之即嗾 諫交章論,公安置公於潭州後遷龍陽上林村端平塔即今官平塔也詳墓。元配:劉氏,生於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三月十五日戊申午時卒於元延佑,元年甲寅正月十九日癸酉巳時壽八十本月二十六日庚辰申,時葬夫塋合冢同向。生子三:長子鄧法興,次子鄧法家,幼子鄧法震女一:適孫邑監察御史名以忠之母,法興籍辰洲法家籍寶慶惟法震居龍邑辰洲寶慶二,支道遠未及合譜今僅敘震公一支於後。 通祖長孫桂發支系:一派:震公長子,鄧桂發,字滿輪,號月浦,生於元初至,元十五年甲午正月十二日癸亥丑時,沒於元未至元六年庚辰二月十二日丙申丑時,年四十七於本月十九日癸卯時卜,葬法官堆壬山丙向有圖。元配:李氏,穎川總管李公之女,生於元大德元年丁酉三月十三酉時,沒於明洪武九年丙辰四月初八日酉時,壽八十附葬夫右向同。生子二:長子:鄧文,女兒文秀 遷桃源尋陽平群遷徙志。摘自:湖南長沙《鄧氏七修族譜》23卷首上中下,鄧聞冰 等主修 民國37年 十賢堂 27冊
資陽鄧氏大宗始祖——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也,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光武見之甚歡曰生遠來寧願仕乎,曰原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因留宿間合左右號曰鄧將軍興定計議及王郎起兵光武使公發奔命將數千人攻拔樂陽旋擊銅馬賊連大克獲北州略定赤眉西人光武授公西討之略拜前將軍。建武元年擊破斬參首王匡等合軍十餘萬復共老同志擊公會日暮戰罷明日傅發諸將鼓而並進匡等皆棄軍走遂定河東光武使使者持節拜公大司徒封替候食邑萬戶,時年二十有四,遂渡分陽河入夏陽,更始將來歙引眾十萬拒公,公復破走之而赤眉入長安所過殘戝百姓聞公勝獨克師行有紀,皆望風迎降。公所輒停車勞來父老童稚滿其車下莫不感於是名震關西,帝數賜書美。二年春遣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更封公為梁,食四縣。十三天下平定封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公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下即常欲遠名。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門教養,子孫皆可為後法資用國不修產得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復司徒事從東巡守封岱顯宗即位以先帝元攻為太傅進見東向范史。贊曰侯淵謨乃作司徒明啟略肇定秦都成智隱靜其如愚。生於平元始年辛酉月初日來於永平元年戊五月十六 戌時 榮年五十七,謚曰元侯,墓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東溴水上明統志載漢高侯鄧萬墓在湖廣湘鄉縣西一百里舊湖廣通志謂在縣西龍都新志仍附存非是。元配:劉氏,爵封夫人,封太夫人,生薨墓兆未。摘自:《鄧氏七修族譜》18卷 卷上下首上下 鄧芯香等修 民國26年 兩季堂 24冊
湖南安化一世祖——鄧飽仁,忠旺公長子居江西。妣李氏,生沒葬未詳。鄧飽義:忠旺公次子,名連字仲高,原居東西臨江府新淦縣桃花溪,由鄉薦這湖南常德府武陵郡守解組兵隔備三弟飽禮公同上辰州,公到漵浦澤櫟楊鄉居焉,生沒未詳,葬漵浦三都溥源齊姓垣內水口魚蛇相會。至今劉姓譜內有不可侵犯姑公鄧飽義墳塋之語。妣舒氏,生沒未詳,葬漵浦河邊天螺曬掩地乾山異向。生子四:處厚;處恭;處仁;處義;復妣劉氏,生沒未詳葬懷夫合冢。三妣李氏,生沒未詳,葬漵浦打嚴路在車頭鐵牛山上首酉山卯向。鄧飽禮:忠旺公三子,落業沅陵漪溪,生沒未詳葬漵浦三都燕子山右鳳形。妣姚氏,生沒葬未詳。 摘自:湖南安化《鄧氏續修族譜》46卷首2, 鄧星僭,鄧世英等主修,光緒辛丑年,壹經堂,木活字本,48冊
(三)、遷徙分布
▲鄧姓在西漢以前的遷徒情況
漢代以前其活動范圍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帶。春秋末年鄭國人鄧析(前545一前501)是歷史上揚名最早的鄧姓人物。他做過鄭國大夫,反對不許民知爭端與禁止民有爭心的禮治,做竹刑,主張刑(形)名之治。子產「鑄刑書」,鄧析則教人學訴訟。《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鄧析在與統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過對法律條文的表達的准確性思考,開始了他的「刑名之辯」,啟歷史之先河。
鄧姓是一個富有開創精神的家族,西漢以前鄧姓族人已經遷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陽、陝西成固、四川樂山、越南廣治等地。鄧 宗 秦汝陰(安徽阜陽)人,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部將,曾奉陳勝命令巡視九江郡。
▲鄧姓東漢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一朝是鄧姓家族最為輝煌的時期,以鄧禹為代表的鄧姓族人世代顯貴。據《南陽鄧氏族譜》記載,鄧禹為鄧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孫。《續漢書》說鄧彪「其先楚人,鄧況始居新野,子孫以農桑為業」。而鄧彪與鄧禹同宗,故鄧況應該是新野鄧氏的始祖。
鄧家從東漢建立以後,世代受恩寵、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將軍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達48人,其餘任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漢一朝沒有出其右者。
▲鄧姓魏晉隋唐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鄧禹一族經過鄧太後亡故後的打擊,盡管鄧禹曾孫女鄧猛女為漢桓帝的皇後,家族曾再次得以榮耀,但只是一時,繁盛程度也遠不及鄧禹、鄧訓、鄧騭時代了。特別是安帝親政時,宦官江京等人巧設罪名,誣陷鄧氏對安帝親政有阻,安帝將鄧弘等鄧姓子弟廢為庶人,為了保全鄧氏家族,族人紛紛遷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國各地。《南雄南陽堂鄧氏聯修族譜》就說:鄧禹之後「避閹氏之亂,十三房後裔,散居各省,以閩、廣、楚、浙、豫章之省之間為多」。史籍記載此一時期的鄧姓人物在廣東有東漢廣州(今屬廣東)人鄧盛,曾任秭歸令、太尉諸曹掾;南朝宋桂陽(今廣東連縣)人鄧魯,中秀才後在當地做官,有惠政,卒贈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鄧文進入唐為韶州刺史;唐邵州龍潭(廣東陽春)人鄧處訥,唐昭宗拜為武安軍節度使;五代連州(廣東連縣)人鄧洵美,後漢登進士第,後周為館驛巡官。
江西有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鄧通,歷任越騎校尉、馮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鄧琬歷,任州西曹主簿、給事黃門侍郎、晉安王鎮軍長史等職;唐代道士鄧思罐(guan),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隱居麻姑山,後受玄宗徵召入京,曾兩次隨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國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鄧方曾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拜為屬國都尉,歷任朱提太守、安遠將軍、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當陽(今湖北荊門)人鄧元起官至右衛將軍。
湖南有南朝陳衡陽(今屬湖南)人鄧正直,為盧陽令,「在任罷征、弭盜、修城、浚河、興學、崇教,民以為安樂,人多稱之」。
南朝梁人鄧郁,為荊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隱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澗溪水服雲母為生。
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鄧姓族人繼承家族優良傳統,宗族不斷壯大,並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響的就是南陽鄧氏、平陽鄧氏、長沙鄧氏、陳郡鄧氏以及安帝鄧氏等。
▲今河南鄧州為鄧姓的發祥地,而後向緊鄰的湖北、湖南一帶遷徙,西漢時,有鄧況由兩湖回遷南陽新野,光武中興後,其子孫累世寵貴,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自然,鄧況也就成為南陽鄧姓這一望族的開基始祖。其後南陽鄧姓分衍出六個著名支派,即高密鄧姓(其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安定鄧姓(其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第七代孫鄧騭,亦為鄧禹的直繫世孫)、平陽鄧姓(其始祖為西晉尚書右僕射鄧攸,亦為鄧禹之後)、陳郡鄧姓(其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亦為鄧禹之後 )、洛陽鄧姓(為東漢大將軍鄧騭之後),可見此期仍以河南為中心,然後首先東遷山東高密,再北上山西臨汾;又有鄧姓人南遷四川、廣東等地,東漢末年鄧騭曾孫鄧芝由上蔡避亂入巴蜀。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是鄧姓人大舉南遷的直接原因。此期鄧姓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落籍,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時,李煜之孫李天和改鄧姓避居於今湖南安化一帶,而鄧騭十九世孫鄧超因仕宦而遷居江西宜春,成為江西鄧姓之開基始祖。鄧姓南遷閩粵始於宋景定年間(即公元126零年以後),宋末元初,有名士鄧向游學粵東,落籍南雄。明朝時,鄧超二十九世孫鄧剛由江西徙居廣西全州,鄧剛弟鄧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鄧鶴軒(南宋江西吉安愛國志士鄧郯、鄧光薦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廣安,鄧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時鄧姓已遍布全國各地。如今,鄧姓人口遍布全國,尤以四川、廣東兩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鄧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據《鄧世家譜》載,鄧姓已有114代傳人。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⑼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軍事電影
歐美導演最近很忙 還沒騰出時間給你拍 所以沒有新的只能用以前的搪塞了
拯救大兵瑞恩 珍珠港 狙擊手 愛國者 中途島之戰
第九連 ……
國外經典戰爭電影大全(熱兵器時代)
片名 情節指數 影效指數 推薦指數
1,<雷霆救兵>
故事背景:地球人都知道,就不再多講了
2,<雷霆戰將>
故事背景:講述1944年盟軍反攻歐洲大陸時在森林中突破德軍防線的戰斗故事
3,<細細的紅線>
故事背景:講述1942年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群島上與日軍的島嶼爭奪戰
4,<巴頓將軍>
故事背景:講述了巴頓將軍在二戰中的故事
5,<黑鷹計劃>
故事背景:1993年美軍特種部隊與索馬里軍閥的戰斗
6,<火海浴血戰>
故事背景:講述1944年美軍與日軍在硫磺島的戰斗
7,<紅色海岸>
故事背景:1944年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某個島嶼的戰斗
8,<太平洋海空戰>
故事背景:反映了美軍海軍航空兵在太平洋與日本空軍的一系列戰斗
9,<最長的一天>
故事背景:全景式展示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對對納粹德國的諾曼第登陸戰役
10,<斯大林格勒戰役>
故事背景: 以德國普通士兵的視角講述二次世界大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1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故事背景:前蘇聯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12,<莫斯科保衛戰>
故事背景:前蘇聯拍攝的二次世界大戰關於1940年的德蘇雙方的莫斯科戰役
13,<勝利>
故事背景:前蘇聯的二戰電影
14,<太陽淚.>
故事背景:美軍特種部隊在非洲的人道主義行動
15,<雙狙人I>
故事背景:美軍狙擊小組在巴拿馬的戰斗故事
16,<D日>
故事背景:諾曼第登陸戰前夕盟軍官兵的故事
17,<登陸安奇奧>
故事背景:盟軍在義大利登陸的戰役
18,<中途島>
故事背景:1942年太平洋戰爭的轉折之戰中途島戰役
19,<獨孤里戰役>
故事背景:美軍海軍艦載機部隊一群飛行員在朝鮮戰爭中的故事
20,<A-6入侵者>
故事背景: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一群飛行員在越南戰爭中的故事
21,<全金屬外殼>
故事背景:越戰
22.<現代啟示錄>
故事背景:越戰
23.<野戰排>
故事背景: 越戰
24.<漢堡高地>
故事背景: 越戰
25.<戰爭與回家>
故事背景: 越戰
26.<越戰忠魂>
故事背景: 越戰
27.<正義法庭>
故事背景:美國和中東國家的沖突
28.<拯救女大兵林奇>
故事背景:第二次海灣戰爭
29.<前進巴格達>
故事背景: 第二次:海灣戰爭
30.<鍋蓋頭>
故事背景: :海灣戰爭
31.<生死豪情>
故事背景: :海灣戰爭
32.<大西洋海戰>
故事背景:二戰盟軍的運輸船隊和德國潛艇的斗爭
33.<太平洋潛艇戰>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潛艇與日軍潛艇的殊死戰斗
34.<紅色海岸>
故事背景: 二戰太平洋島嶼爭奪戰
35.<沙漠之狐>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和德國元帥隆美爾的故事
36.<沙漠突擊隊>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
37.<野鵝敢死隊>
故事背景:西方社會派僱傭軍干涉非洲事務的電影
38.<兄弟連>
故事背景: 二戰中美軍101空降師E連官兵的故事
39.<鐵十字勛章>
故事背景: 二戰
40.<孟菲斯美女號>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41.<坦克大決戰>
故事背景: 二戰阿登戰役
42.<坦克爭霸戰>
故事背景: 二戰
43.<第九縱隊>
故事背景:前蘇聯在阿富汗的戰斗
44.<風暴之門>
故事背景:俄羅斯在車臣的戰斗
45.<雷馬根大橋>
故事背景: 二戰末期盟軍強渡萊茵河的戰役
46.<刺殺邱吉爾>
故事背景: 二戰故事,一支德國小分隊潛入盟軍控制區刺殺英國首相的故事
47.<倫敦上空的鷹>
故事背景: 二戰不列顛空戰中的故事
48.<空戰英豪>
故事背景: 一戰中美國拉斐特志願飛行隊與德國空軍的戰斗故事
49.<兵臨城下>
故事背景: 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狙擊手瓦西里的故事
50.<勾魂谷>
故事背景: 一戰西線戰場
51.<從海底出擊>
故事背景: 二戰德國潛艇的故事
52.<633敢死隊>
故事背景: 二戰英國空襲德國佔領區的故事
53.<圍殲碑斯麥號>
故事背景: 二戰大西洋海戰
54.<珍珠港>
故事背景: 二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故事
55.<虎虎虎>
故事背景: 二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57.<愛國者>
故事背景:美國獨立戰爭
58.<滑鐵盧戰役>
故事背景:拿破崙戰爭中1814年具有決定性的滑鐵盧戰役
59.<光榮戰役>
故事背景:美國南北戰爭的故事
60.<風雨者>
故事背景: 1944年二戰太平洋戰場塞班島戰役
61.<撒哈拉戰隊>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的故事
62.<血戰阿拉曼>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中義大利軍隊的故事
63.<突襲>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在菲律賓登陸後特種部隊營救戰俘的故事
64.<黑色轟炸機>
故事背景: 二戰中美軍黑人飛行員的故事
65.<火炬>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在北非登陸後的戰役
66.<U-571>
故事背景: 二戰美德之間的潛艇戰
67.<戰場>
故事背景: 二戰1944年阿登戰役
68.<巴坦戰役>
故事背景: 二戰反攻菲律賓的一次戰役
69.<麥克阿瑟>
故事背景: 美軍麥克阿瑟上將在二戰中的傳奇經歷
70.<山本五十六>
故事背景: 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二戰中的故事
71.<太極旗飄飄>
故事背景:朝鮮戰爭中韓國軍隊的故事
72.<大和號>
故事背景: 二戰海戰
73.<203高地>
故事背景:日俄戰爭
74.<父輩的旗幟>
故事背景: 二戰硫黃島戰役
75.<來自硫黃島的信>
故事背景: 二戰硫黃島戰役的故事
76.<遙遠的橋>
故事背景: 二戰盟軍1944年市場—花園行動的慘敗
77.<不列顛大空戰>
故事背景: 二戰不列顛大空戰
78.<桂河大橋>
故事背景: 二戰
79.<橋>
故事背景: 二戰南斯拉夫游擊戰的故事
80.<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故事背景: 二戰南斯拉夫游擊戰
81.<深藍的世界>
故事背景: 二戰
82.<鐵血長空>
故事背景:一戰早期的空戰故事
83, <戰壕>
故事背景:一戰
84, <飛虎群英>
故事背景:二戰中國戰場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的故事
85, <阿富汗坦克戰>
故事背景:前蘇聯在阿富汗的戰斗
86, <蘇捷斯卡戰役>
故事背景:二戰中南斯拉夫和德國軍隊的一次戰役
87,<僱傭軍團>
故事背景:法國外籍軍團在非洲的故事
88,<德累思頓>
故事背景:二戰英國轟炸德國的故事
⑽ 我叫張留學用越南語怎麼說
我叫張留學用越南語是TÔI LÀ TRƯƠNG LƯU H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