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具有哪些 (只要名稱)
鋤頭、鐮刀、鍬、杴、鎬、叉、犁杖、筐、籃子、簸箕、笸籮、桶、簍、筢子、二齒子、木杴、石磨、石碾、磙子、鞭子、鍘刀、扇刀、斧子、木榔頭、扁擔、麻繩、瓦刀、背簍、馬燈、斗、升、麻袋、耬車、手鋤、韭菜鐮、化肥鎬、磨刀石、..多了。
『貳』 農機具 有哪些
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鋤頭.鐮刀,犁,靶,石磙,鐵鍬,糞鉤,筢子,拖拉機,脫粒機
『叄』 農用工具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一、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准備。
二、耙
耙(bà)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耙在中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稱為耙的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用來平整土地的,一種是用來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頭或鐵。
三、鐮刀
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小麥、稻穀等,在農村還有廣泛的使用。
四、磨
磨通常是用來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五、風車
風車在一些地方又叫谷風機,我國農業種植中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質、癟粒、秸稈屑等的木質傳統農具。現在經過改良,除了手搖式而外還有一種為電動的風車。
『肆』 唐朝從越南引進的農作物
曲轅犁、占城稻
『伍』 宋元發明經濟重心的南移,農業上有先進生產工具是什麼有從越南引進的什麼
鐵農具,水稻。
宋代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為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產量提高,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到明朝時期,從外國引進了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這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
『陸』 唐朝時出現的新式農具是 和筒車;宋代從越南引進的 在江...
【答案】曲轅犁、占城稻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唐朝時出現新式農具和宋代從越南引進的農作物。唐朝時,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為提高糧食產量,宋代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開元盛世」;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
『柒』 傳統農具有哪些
擔、耒耜、耬車、磨、礱。
1、擔
擔子,用扁擔挑的一挑東西。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 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 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 然後翻出。
3、耬車
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舊時中國農具名。是一種畜力條播機。西漢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4、磨
一種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5、礱
礱,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製成的。
『捌』 越南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越南,全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國土形狀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越南長期是中國領土,939年(一說968年)脫離中國獨立,建立過多個封建王朝。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獨立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8°10'~23°24'、東經102°09'~109°30'之間,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壤,西與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柬埔寨王國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南北長1600公里,東西最窄處為50公里。陸地面積329556平方公里。地形:越南地形狹長,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四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為高山和高原。黃連山主峰番西邦峰海拔3142米,為越南最高峰;西部為長山山脈,長1000多公里,縱貫南北,西坡較緩,在嘉萊-昆嵩、多樂等省形成西原高原。中部長山山脈縱貫南北,有一些低平的山口。東部沿海為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海拔3米左右。氣候:越南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兩季分明,大部分地區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4月為旱季。
越南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主要有近海油氣、煤、鐵、鋁、錳、鉻、錫、鈦、磷等,其中煤、鐵、鋁儲量較大。有6845種海洋生物,其中魚類2000餘種、蟹類300餘種、貝類300餘種,蝦類70餘種。森林面積約1000萬公頃,2005年至2008年期間種植大量橡膠林。
『玖』 農具有什麼
1.風車。吹去稻穀麥類糧食的草屑癟粒等雜質的工具。上方朝一邊的出口的出雜質,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糧食。
2.石磨。石制的磨乾粉、水糊的工具。下盤固定,上盤旋轉,上盤的圓洞添原料,下盤的周圍出乾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農具。用畜力、人力或機器等牽引。因主部件為木材,故稱木犁或土犁,以別於後來鐵制的雙鏵犁等。
4.耙。有釘齒耙和圓盤耙等。用於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農具。
5.蓑衣和連枷。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連枷是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
6.紡車。手搖或腳踏的有輪子的紡紗或紡線工具。此圖是手搖的。
7.草鞋器。用稻稈或草莖等編制的鞋用的工具。
8. 軋籽機。軋出棉花籽的工具。
9. 碓。舂米的工具。用腳連續踏動木杠後端,前端石頭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糧(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圖是簡單的碓。只是一個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車。利用帶刮板的鏈帶(條)或系汲筒的水輪,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一種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風力或電力帶動旋轉。有龍骨水車、風力水車、管鏈水車等。此圖是龍骨水車的車槽、刮板部分。龍骨水車一種由車槽、刮板、木鏈、木齒輪等組成的水車。公元168-189年逐漸應用,流傳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能連續提水,提水高度一般為1~2米。
11.簞和籠。簞是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白居易《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籠是用竹片編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簍和木桶。油簍是盛東西的器具,用竹或荊條等編成。木桶是盛東西的器具,多為圓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鑿成的舂米穀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長,兩頭粗中間把手處較細,每個重約三公斤。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壓米粉的動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種勞動方式。
14.打穀板。打穀子用的農具。
15.畚箕。用柳條、蒲草或竹篾編織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糧食等上下顛動,揚去糠粃塵土等物的器具。
『拾』 越產是什麼意思
越產這句話是本地方言,意思是越南特產。越南特產有越南菠蘿蜜干、越南芭蕉干、越南紅薯條、椰汁花生、越南綠豆糕、越南咖啡、越南香水、白虎活絡膏、越南香水、越南牛角梳、越南咖啡等。越南菠蘿蜜干菠蘿蜜干又名樹菠蘿干,果肉主要成分為菠蘿蜜和植物油。
歷史沿革:
越南境內在遠古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在諒山的平嘉發現猿人牙齒、清化的度山發現舊石器時期的工具。到中石器時期及新石器時期,北部地區出現過數種文化遺址,如「和平文化」(在和平省)、「北山文化」(在諒山省北山)等,當時的先民利用石器、竹木器、陶器等物品。
從事狩獵及採集,但因這些文化的相關文物出土量少,未能全面反映當時狀況。南部地區的東那江下游,曾於新石器時代後期與青銅器時代之間,出現聚落、作坊及墓葬遺址共80處,被命名為「新石器時代後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4500至2400年之間。
該文化使用大量石器,主要是實用、裝飾性不高的器物。越南北部發現了以銅鼓為主要特徵的「東山文化」等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後的史前文化。「東山文化」的出土遺物數量多,種類繁富,有銅器、陶器、玉器、石器、水晶、鐵器、木器等。
東山文化大量使用銅,例如製作銅鼓作為樂器,以及利用銅制農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東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航行技術,用劃艇航行本土,並有較大型的船隻,輔以天文知識作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