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如何解除越南戰爭

如何解除越南戰爭

發布時間:2022-12-30 21:31:08

㈠ 關於越南戰爭或蘇聯解體的歷史故事

越南戰爭Vietnam War(1945年~1979年)有多種解釋,包括法國的越南戰爭、美國的越南戰爭、越南內戰、中國的越南戰爭等,一般情況下是指其中最著名的美國的越南戰爭(1961年~1973年)。 越南戰爭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美國稱為光榮的撤退)。越南戰爭是冷戰下的一次實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南越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的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越南共和國。最先開始支持越南共和國的美國總統是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為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漸將美國國防軍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㈡ 越南戰爭如何引起的

廣義上的越南戰爭打了很久,1945年一直到1979年,包括:法國的越南戰爭、美國的越南戰爭、越南內戰、中國的越南戰爭,當然,現在人說起越南戰爭,通常指的是美國的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
越戰是冷戰的必然產物。原因就要追溯到越戰之前的歷史了。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時被日本佔領,二戰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共)在越南北方建國,而法國則支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越南南方建國(殖民之心不死哦)。之後為國家統一,越共對南方發動了長達10年的越南戰爭(1945年~1955),中國在此期間貢獻了不少人力物力,陳賡曾經率隊以軍事代表團的身份去越南指揮過部分戰役。法國在1954年奠邊府戰役後決定撤出越南,之後召開了日內瓦會議(1954年,周總理很帥的出場了)。會議決定南北越以北緯17度線為界(跟朝鮮情況差不多),北邊是越南民主共和國,南方是吳庭艷在1955年建立的越南共和國。
在當時冷戰的大歷史環境下,南北對峙是很嚴重的,而當時越共的確深得人心。1959年,北越決定對南越開戰(跟朝鮮半島一樣,也是北方先開始進攻的。),1960年南越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北越直接領導,據說有恐怖組織成分),1年後,這個解放陣線就控制了南越的大部分農村。這個時候美國還沒有介入戰爭。此時美國總統是肯尼迪。此時的世界,德國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蘇聯非法恢復核試驗,美國已經被蘇聯逼到牆角上,而越戰作為時當時冷戰環境中唯一的地區戰爭,他必須要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決心。就此,美國正是介入越戰。另外一個歷史因素是中蘇關系那時候已經破裂,都需要在支持北越這件事上樹立自己的形象,北越才有底氣去打。
開始的時候美國只想跟朝鮮戰場一樣,局限在通過代理國使用常規武器這一途徑上。但北部灣事件之後,戰爭規模就越來越大了。

㈢ 越南戰爭是怎麼回事

國際關系永恆不變的真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看你的意思是中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國的形狀是雄雞,越南的形狀是螞蟥。這條螞蟥數千來和雄雞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同志加兄弟也好,如何如何也好。
大致情況是:
新中國建國後,四面楚歌,中國急需外圍的安定,所以對越南的抗法戰爭,抗美救國都給了很大的幫助。
螞蟥自以為很聰明,在中蘇關系惡化之後游戲於中蘇之間,旨在獲取實際的利益。小國家嘛,這是難免的。但在德高望重的胡伯伯領導下,中越關系總的是不錯的。可惜老人家革命尚未成功,已駕鶴西遊,留下了親蘇的黎筍掌管越南。
小黎和大中華走得太遠,中國又急需一個安定的國際環境,所以在中美建交時決定不再資助野心勃勃的越南,退出了抗美援越戰爭。
越南人以為中國背叛了社會主義兄弟,所以在和美國的戰事一結束後就開始排華,大量驅趕旅越華僑,同時開始入侵柬埔寨。當時的情況如何?西哈努克是鄧爺爺的鐵哥們兒,他一到北京搬救兵,當然我們得出面呀,加上中國當時剛從動亂中出來,鄧爺爺也要展示一下威風凝聚一下民心,所以就出動了大量兵力到中越邊境練兵去了。越南人南北兩面作戰,那有什麼好說的?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去雲南廣西練習打靶,給越南人留下了非常慘痛的記憶,這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來歷。

國家,是許多公民組成的集合;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放大。中國與越南的關系,是雄雞與螞蟥之間的斗爭,中國地大物博,給你咬兩口無所謂,但太過火了當然不行,一巴掌拍你個半死。本人准備寫本《雄雞與螞蟥》的書,只是最近翻譯太多,書只寫了個頭。

不管如何,戰爭給老百姓留下來的都是傷痛多於利益。

㈣ 越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知道的快來哦~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這場殘酷的戰爭有兩個最明顯的後果:南越人民愈加害怕成為越共的敵人,吳庭艷政府變得愈加殘酷,政府拒絕接受美國顧問提出的改革建議。在經濟方面,這些建議可能會使工人的狀況變得好些;在宗教和政治方面,會使佛教徒的處境輕鬆些。庭艷有自己的觀念。他認為持不同政見的一些佛教徒與越共有秘密聯系,因此禁止佛教徒在慶祝佛陀(釋迦牟尼2587年)誕辰時展示國旗。這引起了佛教徒強烈的抗議遊行,警察向群眾開了槍。1963年6月,第一批佛教僧侶在身上澆上汽油,在西貢的街上自焚。僧侶們的極端行為一直持續到10月末,其痛苦場面被全世界的電視播報,給南越政府造成很壞的影響。

狀況變得如此糟糕,使美國中央情報局贊成在西貢實施除掉吳庭艷這一計劃。1963年11月1日,一群南越將軍決定行動:吳庭艷及其兄弟被暗殺,由軍人集團取而代之。該集團做的第一件事是改變佛教徒的狀況。3個星期後,即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被謀殺,其原因與越南戰爭沒有直接聯系。副總統林登·B.約翰遜繼任總統,繼續進行越南戰爭。

越共運動范圍更加廣泛,勢力更加強大。游擊隊員們沿公路和小路設置陷阱,誘使警察部隊和南越軍隊落入陷阱。他們還挖掘了3英里長的地道,通過這里他們可以出現在敵人後部。南越軍隊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約翰遜總統決定擴大美國軍隊的參與。公開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1964年,美國分遣隊增加到24萬人,每年人數仍在繼續增加;到1967年,陸、海、空聯合部隊及海上力量達到45萬人。此外,還有B-25轟炸機,從太平洋的關島軍事基地飛往北越進行轟炸,5萬多名水兵乘坐第七艦隊戰艦到達南越。

1964年公開戰爭開始。8月2日,第七艦隊與北越部隊展開海上激戰。北越部隊襲擊兩艘美國驅逐艦,擊沉一艘,1500名水兵喪命。美國政府及其軍事指揮官立刻宣布要對北越部隊的殘酷襲擊作出報復。但是,《紐約時報》後來駁斥了這種說法(根據五角大樓的報道),揭露這一事件是事先預謀的,是美國為了給其空中力量對北越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城市行動尋找正當理由。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1964年末,雖然西貢軍政府已經集結了20萬人,但越共部隊仍然控制了南越的三分之二的領土。美國因其在空襲中使用燃燒汽油彈而招致越共的譴責。教皇保羅六世作了大量的和平呼籲。在美國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到了服兵役年齡就要經歷焦慮與恐懼的日子。同世界各地一樣,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著名知識分子在英國歷史哲學家博特蘭·羅素帶領下建立了審判委員會(後來成為羅素審判委員會),提出要對美國在越南所犯下的「罪行」進行審判。1967年,另一位反對「美國人」戰爭的世界著名傳奇人物格瓦拉打出這樣的標語「創造兩個、三個、幾千個越南」,並組織了遊行示威,高呼「停止轟炸 」的口號,反對戰爭。

然而,無論是否帶有燃燒彈,空襲沒有產生實際效果,美國飛機繼續被蘇制導彈擊落。到1967年春天,在與北越進行了26個月的無效對抗後,美國共有500架飛機被擊毀。戰爭仍在不斷升級。1965年,參與戰爭的部隊已達到十分驚人的數字:其中有60萬名南越人,16.5萬名美國人,20萬名支持美國的韓國人,23萬名越共游擊隊員,2萬名正規北越士兵,再加上少量東南亞公約組織成員,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士兵。

1965年,有美國步兵師參與的陣地戰首次全面打響,同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每小時時速最大為2400公里)轟炸戰斗機繼續轟炸北越,但是沒有產生多少戰略效果。雖然轟炸目標沒有瞄準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城市,然而,這仍不能避免美國遭受整個世界,特別是歐洲各個大學學生的憎惡。

支持蘇聯的國家給北越以幫助,並直接向戰場上的越共游擊隊員輸送援助。蘇聯支援了卡車、米格-21飛機、SAM導彈和直升機�中國支援武器,包括殺傷地雷和迫擊炮;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支援了大炮和船隻;民主德國支援了汽車、摩托車和自行車;羅馬尼亞進行了醫療援助。面對這樣無休止的戰爭以及穩定增長的死亡人數,美國公眾分成了兩派:「鷹」派和「鴿」派,前者人數少,後者人數多。

美國每年面對著300億美元的參戰經費,華爾街擔心會重演1929年經濟衰退的歷史。華盛頓一些戰略家認為,當時蘇聯和中國之間存在的摩擦可能會對河內不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和蘇聯卻在支持越盟所需要的軍事援助方面展開了競爭,看誰能夠向胡志明提供更多的武器援助。

西貢的每一個軍政府都顯得無能。1965年7月19日,35歲的空軍將軍阮高其身穿飛行服,主持了政府會議,在會上大肆宣揚自己的反共情緒。但在反共前線,美國總司令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猶豫不決的態度才是真正的致命弱點。威斯特摩蘭是二戰期間西西里登陸及朝鮮戰爭中的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目前被從西點軍校調到南越前線。總的來說,他算是一名理論家,在越共陣地散發了10億張反共傳單,而沒有對其採取猛烈殘酷的進攻,導致約2000名越共分子「開小差」,「逃到」南越部隊,它們不是來與南越合作,而是來充當間諜,破壞其行動的。

在14年的越南戰爭中,1968年是最殘酷的一年。這個遙遠的東南亞國家由血腥的戰爭產生的情緒,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革命運動。後來,這個年代被稱為「68年代」。1968年,美國在形象上受到一次最沉重的打擊,這一打擊始於春節進攻。1月30日,越共和北越部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約5萬名越共隊員和越盟正規軍同時進攻了140個各種戰略性重要地點,其中有南越部隊在西貢的總部; 11個師級指揮部中的8個,30個地方城市以及20個空軍基地。毫無疑問,這是整個越南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攻擊。西貢的一部分落入越共的控制中,越共甚至還在那裡建立了臨時革命政府。一支越共突擊隊企圖攻入美國大使館,但被擊退,損失慘重。這次行動十分殘酷。威斯特摩蘭向所有軍事力量發布總動員,要求立即從前一段放鬆時期遭受的損失中恢復過來。他們經過激烈戰斗,重新奪回西貢和其他城鎮,至少有3萬名越共隊員被殺. 春節進攻是一次全面的大規模進攻。雖然這次行動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但並不是一次軍事勝利。美軍幾乎奪回了曾經失去的所有陣地,包括這個國家古老的城市順化。但無論如何,這次行動是整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它向美國和全世界公眾證明,美國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整個三個月期間戰斗一直十分激烈。美國在湄公河三角洲發起反攻,這標志著「稻田地戰爭」的開始。與此同時,越共繼續向美國在溪山的軍事基地施加壓力。後來發生了美國捲入越南戰爭中最嚴重的事件:美來大屠殺。1968年3月16日上午7點30分,美國第
十一團查理連進入美來村。查理連由24歲的陸軍中尉威廉·卡利率領。卡利的頂頭上司歐內斯特·梅迪納命令卡利「消滅全部敵人」。但敵人當時不在美來村。實際上,村子裡沒有多少成年男子,只有婦女、老人和兒童。但「全部消滅」這一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卡利首先向一個處於恐怖中的當地人的茅屋開槍,並命令手下人效仿他的行為。到11點,共有347人被殺。關於這次大屠殺的消息在幾個月時間內都沒有向公眾報道,但一名結束兵役的士兵羅納德·賴德諾爾從其戰友處了解了這一事件。他立刻採取行動,向國會議員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到了新聞記者西摩·赫什的手中,他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後來因其調查和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1969年6月,卡利中尉被送回美國,並被指控為戰爭罪犯。6月29日,在一場震驚全國的審判中,卡利被判處有罪,終身監禁。在審判期間,另一名新聞記者約翰·薩克站在被告一方,並寫了一本書,名為《卡利中尉》。在書中,這位中尉認為他並沒有做什麼,只是在執行梅迪納上尉下達的命令。但這些命令只指向越共隊員,要把他們全部消滅,不保留任何俘虜—而不是指向婦女和兒童。尼克松總統將判決終身監禁減刑至20年。卡利並沒有服滿刑期,於1974年底被釋放,做了一名保險經紀人。梅迪納上尉以及美國師指揮官塞納爾·科斯特遞交了退出軍隊的辭呈。這一事件不僅在美國公眾中,而且在軍隊士兵中都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分歧,有必要了解曾試圖阻止這次屠殺的3名士兵。克萊姆森大學(南卡羅萊納)教授大衛·伊根在對美來屠殺的研究中,於1988年發現了這3名士兵。他們是修·湯普森、勞倫斯·科爾伯恩和格倫·安德烈奧塔。他們當時駕駛直升機,湯普森是頭頭(同卡利中尉一樣也是24歲)。湯普森的任務是從空中觀察美來村。上午時分,他們清晰看到一名軍官將一名年輕女孩射倒在地,後來,這名軍官又向其頸部開了一槍,將其打死。湯普森決定降落,他們立刻發現許多婦女、老人和兒童的屍體被扔到溝里。他們還看到一隊士兵走向一間茅屋,一位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的年老婦女和一名兒童嚇得呆站在那裡。飛行員們開了槍,以保衛這些平民。他們解救了十幾名村民。格倫·安德烈奧塔救出了一名緊緊抓住母親屍體的兩歲孩子。3個星期後,安德烈奧塔因飛機墜毀而死。湯普森和科爾伯恩向上司遞交了報告,並因其行動得到嘉獎:湯普森獲了十字勛章,科爾伯恩獲得銅質勛章。

雖然美來屠殺不是特種部隊所為,但如果不提及神秘的「綠色貝雷帽」,還無法講述越南戰爭的故事—哪怕是簡短的故事。這支精兵受到極端右翼分子(不僅在美國)的肯定,但同時也因其極端民族主義傾向及殘暴行為而受到垮掉的一代和世界各地自由主義領導人的憎恨。「綠色貝雷帽」由一些志願者組成,他們特別擅長反游擊戰以及叢林戰。他們由越南軍事協作指揮部和研究觀察組指揮,通常稱為特別行動組,於1964年成立。起初,特別行動組的任務是為南越提供訓練及戰略建議,後來,「綠色貝雷帽」便逐漸開始採取秘密軍事行動。他們執行間諜任務,查找越共游擊隊員藏身之處,他們的行動也被稱為黑色行動,包括非法謀殺、蓄意破壞、心理戰以及提供反面消息。他們有直升機和船隻,供他們進入敵人領地,返回他們的基地。特別行動組由2000名美國人和8000名越南人組成,他們都是嚴格按標准挑選的。總部位於西貢附近。他們從邦美蜀、昆嵩和峴港等前方觀測基地接受特別任務。1967年11月後,「綠色貝雷帽」主要集中在三個地點:峴港為北方行動基地,昆嵩為中部及寮國和柬埔寨行動基地,邦美蜀為南部行動基地。他們的標准行動小組(特別偵察組)由3名美國特種部隊士兵和9名南越當地人組成,特別擅長與越共在叢林地區交戰,並同越過北緯17度線的北越人作戰。越共付出了沉重代價後才意識到,這些「綠色貝雷帽」藏在森林中,突然間以極強的火力和強壯的身體及勇氣出現在面前,令他們難逃厄運。

經過1968年的春節進攻以及美國的反擊後,北越正規軍將承擔戰爭的主要壓力。但美國的政治及軍事威望也嚴重受損。共和黨人查理德·尼克松經過競選成為下一屆總統,雖然他是右翼派,但也於1969年1月在巴黎倡導和平談判。

美國基本上承認取得越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隨著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遭受的軍事失敗,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內出現的越來越強烈的不滿情緒。一些情緒激昂的抗議者,如世界著名的重量級拳王卡休斯·克萊拒絕服兵役。電視上有關戰爭的報道更多地強調戰爭的負面影響。越南已經成為窮人反抗帝國主義的一個象徵。大學校園中的抗議活動也十分普遍。在俄亥俄大學,國民警衛隊非法使用武力,在格鬥中打死4名學生。這一騷亂很快傳遍了歐洲的大學,「68年代」一詞(自1968年開始,學生的抗議活動從巴黎遍及德國及義大利的主要城市)成為抗議活動的同義詞。抗議活動以「偉大的越南人民」的名義進行,得到蘇聯國家安全組織—克格勃的組織領導與經濟上的援助。從1970年開始,戰爭波及柬埔寨和寮國。柬埔寨發生的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朗諾將軍在首都金邊奪取政權。在寮國,政府繼續抵抗游擊隊員。1970年底,根據尼克松總統顧問亨利·基辛格起草的計劃,美國開始逐漸減少駐在南越軍隊的數量。南越將要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戰爭,因為美國將限制對其提供武器、彈葯及葯品方面的支持。

美軍開始逐漸撤回美國,到1972年末,在南越只剩下4.3萬名美國士兵� 他們也
即將離開那裡。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與北越簽訂和平協約。這場戰爭使美國損失了5.7萬人。在南越的屍體堆積如山。在寮國,巴特寮佔領首都萬象後,掌握了權力。在柬埔寨,紅色高棉領袖波爾布特推翻了朗諾政府。由阮文紹統治的南越一直抵抗到1975年4月30日。這一天,越南人民軍進入西貢,當最後一名美國人乘坐一架直升機從美國大使館上空逃走時,整個世界都感到十分震驚。這場20年前開始的戰爭,旨在阻止印度支那成為共產主義國家,最終以美國撤離而結束。這對西方來說是痛苦的。對越南人而言,戰爭最終使200多萬人死亡,300萬人受傷,1200萬人流離失所。對美國人而言,共有57685人死亡,15.3萬人受傷。在第三個千年到來之際,越南處於和平之中。西貢,現在改為胡志明市,以紀念這位於1969年去世的共產主義政治家,新的一代正在以愛和良好的願望重建這座城市。

㈤ 美國當年為何要發動越南戰爭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後,冷戰就開始了,整個中國大陸是我黨控制范圍。而北朝鮮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比南韓可厲害的多。日本就更不用說了,爆炸的稀巴爛,而且又被美軍解除武裝,不存在任何軍事實力。這樣一來,東亞的形式徹底扭轉,美國的力量就弱了。自從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就開始全力扶持台灣,南韓和日本,甚至自己出兵,就是為了扭轉東亞的不利局面。

朝鮮戰爭結束時,東亞局勢大體穩定,美國的力量不佔優至少還能招架。但中南半島,也就是印度支那又危險了。

盤踞北越的北越共產黨通過9年法越戰爭,把法國殖民者打的潰敗,1954年獲得奠邊府戰役勝利,很快佔領北越全境,直逼南越。

當時法國人支持不住,急於撤離越南。

美國人很清楚,如果法國人走了,南越政府是支持不住地,可能瞬間垮台,被北越占據越南全境。

而當時北越鄰國寮國和柬埔寨都是人口幾百萬的小國弱國,國內都有共產黨力量控制一方。那麼,越南被北越控制以後,很快寮國和柬埔寨也會完蛋,由此中南半島就成為共產黨的勢力范圍。

那麼,泰國、馬來西亞就會成為一線橋頭堡,兩國軍事力量都不強,恐怕是撐不住的。

由此,東南亞又不可收拾,逐步成為蘇聯盟友的勢力范圍。

為了抑制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擴張,美國最現實的方法就是維持南越政府,保持越南南北的分裂局面。

可惜,南越政府爛泥扶不上牆,內部混亂,軍閥叢生,總統吳庭艷骨子裡還反美。

如果美國不直接出兵進入南越幫助穩住局面,南越很快就會玩完。

萬般無奈下,美軍開始逐步進入南越。1960年前,美軍主要是顧問性質,派出了900人,訓練南越軍隊。

但南越軍隊戰鬥力太弱,不能碰北越人民軍,一戰就潰。

當時北越派出正規軍和大量游擊隊滲透進入南越境內,打的南越政府焦頭爛額,招架不住。

到了這個地步,美國人要麼放棄越南,要麼自己出兵。

最終,美軍開始大量出兵越南,至1962年底,在越美軍人數1.2萬人,飛機約240架。

1964年底,美國派遣到南越的軍事人員增加到3萬多人。

大家陷入持久戰,看誰撐得住。

但此戰中,美軍出現了嚴重的戰略失誤。

美軍畏懼爆發世界大戰,所以將戰略目標定位為扶持南越的穩定。

美軍從沒有出動大規模的地面部隊入侵北越,那麼就等於是完全被動挨打的局面。

北越無論打贏或者打輸,國家是沒有危險的,最慘也就是無法統一全國而已。

同時,北越也聰明的採用持久戰,游擊戰,消耗拖著美軍,看誰堅持的久。

1961年初到1964年6月,北越滲透進入南方的部隊,消滅和擊潰南越軍隊30多萬,包括2000餘美軍,摧毀80%以上的「戰略村」,解放三分之二以上土地和七百多萬人口,迫使西貢政權的統治收縮在城市和交通沿線。

到了這個地步,美軍還是不敢攻打北越,只是開展了北越的大轟炸,滾雷行動。

但當年的大轟炸和今天不能相比,第一是美軍沒有精確制導武器,轟炸效果有限,不可能通過轟炸打垮一個國家。

第二是北越有中蘇支持,建立了一個相當強悍的防控體系,打的美國戰機灰頭土面。單單北越空軍就出現了十幾個王牌飛行員。

第三是北越本來就是落後的農業國,就算首都河內也沒有什麼值得轟炸的東西。

第四是北越有中蘇的大量援助,中國就給了幾百億美元,具備持久戰死撐的條件。

另作闡述。

而美軍無奈之下,至少增兵。1966年8月,已有多達42.9萬名美軍士兵駐守在越南。

可惜,這種時候增兵越多,國內反戰越嚴重,美軍的越南政策也就垮台的越快。

大家耗到1968年,支持了10年的美國撐不住了,宣布撤軍。

南越政府迅速垮台,北越在1975年統一全國,越南戰爭徹底結束。

越南戰爭的失敗,在於美軍的戰略錯誤。如果美軍敢於北上猛擊北越,學中國一樣給他地面打擊,結局可能又會不同,但實際是沒有。

美軍等於是一個拳擊手,在整個十二回合不出拳,就護著頭臉被別人打,這還不死翹翹嗎?

需要說明的是,即便如此,北越軍隊也沒有真正獲得一場戰役的勝利。

越南戰爭,美軍陣亡5萬8220人。

而北越約有100萬軍事人員死亡或者失蹤,越南平民更是死亡失蹤高達200萬人。

其實,當時大家只要去北越首都河內街上走一走,就能看出戰爭的巨大影響。

為啥?街上男人很少,女人很多,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為啥?男人都被打死了,只剩下女人。

最後忍不住說一句:其實今天看來,維持南越和北越的分裂,對中國來說未必沒有好處。。。

㈥ 79年越南戰爭的起因 越南戰爭的起因以及結果

1、越南戰爭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戰爭期間,日本佔領了法國的殖民地印度支那(越南、寮國和柬埔寨)。1941年,胡志明成立了越南民族主義運動「越明」,以抵抗侵略者。共產黨人胡志明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場針對日本的游擊戰。戰爭接近尾聲時,日本人開始宣揚越南民族主義,並最終承認越南名義上的獨立。1945年8月14日,胡志明發動了「八月革命」,有效地實現了越南的獨立和統一。

2、在當時日本戰敗後,同盟國決定該地區仍應由法國控制,由於法國沒有軍隊重新佔領該地區,中國軍隊佔領了北部,而英國則佔領了南部。為了解除日本的武裝,英國用交出的武器重新武裝了在戰爭中被關押的法國軍隊。在蘇聯的壓力下,胡志明尋求與法國談判,法國希望重新佔領他們的殖民地。他們進入越南是在得到越南作為法國聯盟的一部分而獲得獨立的保證之後才被越南允許的。

3、南越局勢繼續惡化,整個政府腐敗盛行,越南國民黨無力有效打擊越共。1961年,新當選的肯尼迪政府承諾提供更多援助,並提供更多資金、武器和物資,但收效甚微。隨後,華盛頓開始討論迫使西貢政權更迭的必要性。這是在1963年11月2日完成的,當時中央情報局協助一群官員推翻並殺害了迪姆。他的死導致了一段政治不穩定時期,見證了一系列軍事政府的興衰。為了應對政變後的混亂局面,肯尼迪將駐南越的美國顧問人數增加到1.6萬人。肯尼迪在同月晚些時候去世後,副總統約翰遜登上總統寶座,重申美國致力於在該地區打擊共產主義。

㈦ 歷史題概述20世紀七十年代尼克松政府對外政策不斷調整的表現及原因

【美國的外交困境及尼克松政府的政策措施 】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結束越南戰爭。1968年2月南越愛國武裝力量發動的春節攻勢,表明總統約翰遜有關敵人將很快被打垮、戰爭即將結束的許諾是不現實的。盡管在越南美軍已超過50萬人,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William Westmoreland)要求政府再增派20萬美軍,這對約翰遜政府來說是無法接受的。3月31日,迫於各方壓力,約翰遜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國部分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並謀求進行和談,同時聲明他本人不再參加1968年的總統大選。越戰給1969年初上台的新一屆美國政府留下了很多棘手的問題。⑦
除越南問題外,尼克松政府還面臨著許多其他挑戰與不穩定因素。第一,美國與蘇聯的關系處於十字路口,盡管在很多方面蘇聯的力量遠不如美國,但蘇聯在核武器方面已與美國達到基本平衡。從1968年8月蘇聯軍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來,克里姆林宮顯得信心十足。美國和西歐盟國對華沙條約國軍隊入侵布拉格的溫和反應,表明蘇聯在中東歐的影響力是穩固的。美國不得不接受蘇聯及其盟國在東歐使用武力保護社會主義的現實。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以後,蘇聯繼續支持一些阿拉伯國家。埃及和敘利亞試圖對以色列進行報復性打擊。可以說,蘇聯已經將其勢力延伸到中東歐之外。⑧
第二,中國也令美國十分頭痛。約翰遜政府非常關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⑨。一方面,美國很擔心「十億手持原子彈的中國人」的威脅;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大大減少了中國直接出兵越南作戰的可能性⑩。盡管1969年初的中蘇關系十分緊張,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希望改善與美國的關系。中國支持北越,並譴責美國對南越的援助。
第三,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與歐日盟國的關系也是矛盾重重。歐洲盟國對美國在越南持久的戰爭很不滿意。在尼克松就任總統後的第一次歐洲之行期間,法國總統戴高樂對此有明確表態。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NATO's Integrated Military Structure)(但仍是北約正式會員國)後,法國的影響已大大削弱;聯邦德國政府的新東方政策(Ostpolitik)更使美國擔憂。1969年9月上台的聯邦德國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極力謀求與蘇聯集團改善關系。這使得北約聯合一致對蘇的政策幾乎成為不可能。除了政治問題外,歐洲一體化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國際經濟的統治地位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此外,動盪不安的世界局勢令美國人擔憂。1967年的中東戰爭之後,阿以矛盾並沒有解決。非洲的非殖民化帶來的是內戰,蘇聯和中國的影響滲透到非洲。在拉丁美洲,60年代的進步同盟(the Alliance for Progress)並沒有為美國培植可靠的盟友,反而使反美思潮上升。在南亞,1965年的印巴戰爭加劇了印巴之間的歷史仇恨和對抗。(11)
尼克松政府面對的是一個極端動盪的世界,尼克松上任伊始,美國外交政策內外交困。盡管面臨著重重困難,美國的軍事力量仍是世界第一,經濟實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並具有充分的人力優勢。美國面臨的真正問題是:美國如何解放自己並重建美國作為世界領袖的信譽?尼克松政府如何以國內外敵友都能接受和尊敬的方式達到這一目標呢?這意味著尼克松政府要根據世界局勢的變化,尋求一個新的全球力量平衡,而不損害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絕對優勢。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確立美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使美國從最危險的海外軍事沖突中脫身,恢復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當務之急是要從越南撤出,找到與過去的冷戰對手——蘇聯和中國打交道的新辦法。
1969年,尼克松已經認識到一個多極世界格局的出現,主要標志是美國接受與蘇聯的核均勢及將歐洲、日本和中國作為有競爭力的力量中心。這是美國自冷戰以來力量相對下降的重要表現。尼克松在其就職演說中宣稱:「經過一段對抗之後,我們現在進入了談判時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調整美國的對外政策。尼克松決定放棄過時的兩極對抗體系,重建大國間的「均勢」,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蘇、西歐、日本和中國」為中心的「國際新秩序」。尼克松希望將美國與共產主義世界對抗和戰爭邊緣政策轉變為與共產主義世界的和平共處。對蘇緩和與打開同中國的關系是這一政策實施的結果。(12)在一定意義上,尼克松主義是「越南化」政策的延伸,與尼克松政府結束越戰政策是相互關聯的,成為尼克松政府最初兩年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1969年夏天,尼克松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基辛格(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與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Anatoly Dobrynin)之間的秘密渠道、對柬埔寨轟炸以迫使北越就範以及尼克松主義的出台。
尼克松主義的出台與尼克松政府安全戰略思想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執行的是所謂「兩個半戰爭」戰略,即美國要在歐洲和亞洲對付蘇聯和中國兩個共產黨國家同時發起的大規模進攻,並應付其他地區,如中東出現的緊張局勢。其實美國從來也沒有這樣的力量,來進行「兩個半戰爭」。到了60年代末,隨著中蘇兩國的徹底決裂,中蘇兩國同時發動進攻的可能性已基本不存在,尼克松在1969年批准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的「一個半戰爭」戰略。「一個半戰爭」戰略的主要出發點是削減兵員和軍費,以減輕財政負擔,緩和要求更大規模削減軍事力量的國內壓力。 在軍事上,美國與蘇聯的軍事力量形成均勢,尤其在核力量方面,蘇聯已取得數量優勢。在經濟方面,美國地位明顯下降,1944年確定的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政策停止執行。最為嚴重的是美國長期深陷越南戰爭,導致美國內部出現了嚴重而又深刻的政治和社會危機。

面對世界政治變化和美國地位下降的事實,「尼克松主義」提出了一系列原則,它們包括:美國將信守它的一切條約義務,如果美國的「盟國」或對美國以及整個地區的安全「至關重要的國家」受到威脅,美國將提供援助;其他類型的國家受到侵略,美國「將在接到請求時」提供適當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但是在人力方面,該國應「承擔主要責任」。顯然,尼克松政府的目的是在不放棄美國「全球責任」的同時,要求其它國家分擔更多的責任。

尼克松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調整幅度是相當大的,並取得了一些成效。作為「尼克松主義」在對外政策方面的主要體現,尼克松政府在越南戰爭中開始貫徹戰爭「越南化」的方針,並爭取最終撤出越南。為了打開越南戰爭的僵局,並在美國撤出印度支那地區以後能夠牽制蘇聯,尼克松政府大幅度調整了對華政策,並最終打開中美緩和的大門關系之門。

緩和對蘇關系是尼克松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標,所謂緩和政策的重要步驟是與蘇達成限制戰略武器的協議(SALTI)。此外在中東地區,加強推動中東和平的力度,使蘇伊士運河得以重新開放;在歐洲則採取行動,明確支持歐洲統一的進程;在亞洲向日本歸還沖繩島,並促使「日美安保條約」順利延期。

伴隨著對外政策的調整,尼克松政府將肯尼迪政府開始執行的「靈活反應戰略」調整為「現實威懾戰略」。其主要內容如下。

——放棄兩個半戰爭的概念,改為一個半戰爭。由於美國作戰實力衰弱,中蘇分歧公開化,美國確定中蘇不會聯合起來共同對美作戰。隨著70年代初,中美關系的改善,尼克松政府進一步認為,中國有可能成為美國可藉助的力量,因此美國可以放棄在亞洲進行戰爭的戰略。

——以核均勢論代替核優勢理論。60年代,蘇聯加快了核擴軍步伐,美國對蘇聯的核優勢已不復存在。面對種變化,也是基於美國陷於越南戰爭的現實,尼克松政府改變了過去謀求核力量相對優勢的戰略主張,提出要與蘇聯保持「基本相當」的核均勢,即用美國在戰略核武器質量與技術上的優勢,抵銷蘇聯的數量優勢,以維持有效報復能力為限,不拘泥於導彈數量的對比。

——調整軍事部署,收縮戰線,減少海外駐軍。尼克松政府強調,美國不應企圖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也不具備同時保衛世界各條戰線所需的人力物力,它在海外的軍事負擔已經超過了自己力量的限度,因此必須收縮海外駐軍,以保證歐洲、朝鮮半島等至關重要並已經承擔的義務上。

——與盟國進行戰略分工,強調共同承擔戰爭負擔,提出「自由世界防務分級責任制」。美國不能再像在越南戰爭中那樣,由美國單獨承擔責任,寧願多花美元也不應損失美國人的生命。如在歐洲爆發常規戰爭,美國應和西歐盟國共同負責。如果爆發小於戰區規模的局部戰爭,所在國應負主要責任,特別是分擔人力負擔,美國將給予必要的援助。這種戰略方針改變了美國大包大攬的局面,排除了美國部隊介入地方性戰爭的可能,並保證在大規模戰爭中,其他盟國也能分擔防務責任和負擔。

總之,在「現實威懾戰略」中,美國要以生命和物資方面的最低代價來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在保持核威懾的盾牌下,以常規力量為主,同蘇聯進行爭奪;在收縮美國海外軍事力量的同時,加強西歐和東北亞的重點部署,盟國和受援國分攤軍事負擔,美國退居二線。

尼克松主義的實施與影響首先表現在軍事上,就是大幅度削減美國常規部隊,提高同蘇聯戰略武器抗衡的能力,並力爭體面地從越南戰爭脫身。

從1969年至1972年,美國駐外兵力從133萬餘人減到了60餘萬人,其中駐亞太地區的美軍從88萬人減至24萬人,駐歐美軍則維持在31萬人左右,佔美國海外兵力的51.8%。

為了改進戰略核武器的質量,尼克松政府修建了大型衛兵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系統,以保護美國洲際導彈的發射場。同時大力發展多彈頭導彈,以抵銷蘇聯導彈數量的優勢。為提高美國戰略核武器的質量,1973年尼克松政府增加軍費12億美元,用以研製三叉錢核潛艇和B—1轟炸機。

為體面地結束越南戰爭,尼克松政府推行「戰爭南越化」政策,向南越派遣大量軍事顧問,運送坦克、飛機等許多新式武器,將南越本國軍隊從85萬人增加到l00萬,幫助南越政府加速安撫運動和鄉村發展計劃,甚至促進南越政府實行土地改革,以便使傀儡政權能加速對南越農村的控制。

為迫使北越在巴黎和談中屈服,美軍於1970年5月入侵柬埔寨,企圖破壞北越的給養基地。1971年1月中旬,美國發動侵略寮國的「藍山619戰役」,企圖切斷胡志明小道,結果以慘敗告終。1972年5月8日,美國採取戰爭升級行動,宣布在海防港佈雷,對北越實行海上封鎖,並進行持續轟炸。

這期間,美國和北越代表在巴黎進行了斷斷續續的和談。 1973年1月27日,參加巴黎和談的四方(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該協定規定:美國和其他國家尊重1954年關於越南問題的日內瓦協議,承認越南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美國軍隊在協定簽字後60天內全部撤出越南;北越釋放美國戰俘;越南問題由越南勞動黨、中立力量和阮文紹政府三方組成的全國和解與協商委員會作出安排,並由該委員會負責選舉和執行協定;協定還規定了臨時分界線等。巴黎協定的簽署標志著長達l2年之久的美國侵越戰爭的失敗。

其次是在外交方面,尼克松政府做出了與中國和解的重大決定。 60年代以來,由於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尼克松提出了「遏制」與「誘導」相結合,最終說服中國改變政策的設想。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總統後不久會見了與戴高樂。他在會談時說:「在美蘇進行對話的同時,美國可能需要在中國問題上為自己找個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不出10年,只要中國有了巨大的核進展,我們就毫無選擇餘地了。極為重要的是,我們和他們的來往必須比以前增多。」「從長遠來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7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要繼續穩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在1971年2月25日的對外政策的報告中,尼克松明確提出,「對美國來說,同北京建立關系正是體現了70年代的任務。」尼克松認為,改善對華關系,有助於穩定局勢,防止外來勢力滲入亞太地區。同時,可解除美國面對兩個對手的狀態,可以藉助中國力量來維持美蘇均衡外交。

尼克松在1969年訪問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時表示,希望同中國直接對話。美國國務院還發表一項公報,批准在海外的美國旅遊者和居民購買一定數量的中國商品,允許國會議員、記者、教師、知識分子與大學生、科學家和醫生、紅十字會代表等6類人員,在有關外事部門直接申請辦理去中國的旅遊護照,無須上報國務院批准。1969年11月美國停止在台灣海峽的巡邏。12月,允許美國在國外的子公司同中國進行非戰略物資的貿易。1970年1月20日和5月20日與中國代辦雷陽與美國駐波蘭大使在華沙舉行了兩次會晤。美國第一次默認,台灣問題應由中國人自己用和平的方式加以解決,並表示希望總統特使去北京,商談高層領導會晤的問題。

在中國方面也作出相應的表示後,1970年尼克松在會見《時代》雜志社記者時說:「如果說我在死以前有什麼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5月17日,尼克松給周恩來一封信,表示他准備訪問北京,建議由基辛格來中國舉行初步會談。1971年7月8日,從南越途經巴基斯坦的基辛格於第二天凌晨直飛北京,與周恩來舉行秘密會談。7月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公告,宣布尼克松總統將於1972年5月以前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1972年2月21—28日,尼克松攜夫人以及大批隨從人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掀開了中美關系史上新的一頁。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公報指出,中美兩國社會制度及外交政策有著本質區別,但是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幹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海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結束了中美兩國20多年的敵對狀態。

在同蘇聯陣營的關系方面,尼克松政府推行以實力求談判的政策。從60年代起,美國政府逐漸認識到,應該同社會主義國家加強接觸,利用交流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尼克松說,美國在東歐實現和平變革的戰略必須包括以下因素,即尋求緩和美蘇關系,尋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西方與東歐人民的往來。

以實力求談判是尼克松推行緩和政治攻勢的一種手段,這種談判既包括對爭霸對手——蘇聯的軍事限制,也包含和平演變的意圖。為了打開蘇聯的大門,在尼克松、福特政府期間美蘇首腦舉行過4次會晤。

㈧ 美軍在越南戰爭苦耗20年,損失慘重!為啥不願用原子彈解決

美軍在越南戰爭耗時20年損失慘重,但是不願用原子彈解決。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因為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原子彈。但是這是一次正義之戰,所以這種行為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以及認可。但是原子彈殺傷力巨大,如果再這樣做的話,只會傷害到無辜的民眾。

美國方面耗費了很長的時間,同時他們損失了最大的兵力。美國在任何事情上都給人感覺非常無恥,同時他們也需要意識到原子彈對當地環境以及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雖然科技的進步以及發展給他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之處,但是不要選擇當原子彈放在戰爭中。大多數美國軍人在越戰中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相信這也成為了他們心中的悲痛,同時關於如何處理戰後軍人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值得他們考慮的。

㈨ 越南戰爭中國是和誰一夥的

對於越戰本身,美國講明了是為了維護民主自由,必須遏制中國共產主義對東南亞的擴張,一旦失掉越南,將引起骨牌效應,波及其他東南亞各國。對中國而言,越南是中國的南大門,攸關國家的安全,豈能置於美國勢力范圍,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中國為了保障東北國防安全,抗美援朝,基於同一考慮,不惜以任何代價,抗美援越,直到取得全面勝利為止。

但是鑒於朝鮮戰爭血的教訓,中國直接參戰,犧牲太大,而且會冒同美國直接開戰的危險,所以毛採取了一九五四年「抗法援越」的奠邊府模式,間接參戰。實際上是一種隱蔽戰爭,或代理戰爭,也即讓北越出面同美國正面作戰,中國在背後全力提供戰略、戰術、人員和物資的支持。當然,如果美軍敢於跨越十七度線,深入北越,則將改「抗美援朝」模式,派遣志願軍直接參戰。結果,自始至終,美軍地面部隊一直未敢越雷池一步,中國的戰略威懾,保證了北越的安全。

但以北越的貧窮落後,加上二十多年的抗法救國戰爭使國民經經濟殘破不堪,可以想像,沒有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後勤、人員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北越的「抗美救國戰爭」很難長期支持下去,更談不上勝利了。就是再有十個武元甲也抵擋不了美國的五十四萬如虎似狼的現代化地面武裝部隊的瘋狂進攻和空中的狂轟濫炸。

必須強調,毛對「抗美援越戰爭」的最實質性的貢獻是他的人民戰爭思想,當然包括他的飄忽機動、變化莫測的游擊戰術。這是他經過數十年革命烈火千錘百煉的絕招,他用它打敗了蔣介石,現在他又傳授給越南人,用來對付美霸。但越戰期間,他的人民戰爭思想有所發展,從中國國內運用到世界范圍,不僅在中國、越南形成人民戰爭的海洋,還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海洋,也即反戰怒潮,席捲歐美各國。毛的人民戰爭這一招理論上並沒有什麽深奧難解之處,但看似平淡無奇,被他運用起來,卻威力無窮,擋者披靡,使得美國的現代化武器毫無用武之力。尼克松總統領教了毛人民戰爭的厲害,最後不得不承認失敗,下令從越南撤軍,從越南和印支的泥沼中拔出泥足。

但是,進來容易,出去難。美國不但要其數百萬大軍(武裝部隊加後勤部隊)安全地撤出,還要體面地撤出,真是談何容易。尼克松想到了中國,中國或許可以幫他這個忙。政治是很現實的,如果尼克松不知道是中國而不是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背鼎力支持北越反美,老謀深算的尼克松怎麽會屈尊就駕,不遠萬里跑到北京-而非河內或莫斯科-去向毛求教、求救?
當然,毛幫助美國在越南拔出泥足,不是沒有代價的,而且要的價錢非常高 。
第一、承認中國政治大國的地位;
第二、解除對中國的封鎖圍堵;
第三 、撤銷美台防衛條約,把美軍撤出台灣;
第四、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會籍;
第五、共同防蘇制蘇。
這些都在毛尼、周基的會談和《上海公報》中得到了體現和諒解。這些可是一個戰爭的勝利者才能獲得的豐碩戰果啊!

這不僅涉及到東亞的格局,更涉及到世界的格局;從此,越戰後的世界,不再是二分天下,而是三分天下,國際政治由兩極變為三極,中國由此轉危為安,脫出兩霸圍堵的困境,毛贏得了豪賭,為中國殺出了一條血路。

毛周不僅同尼基談到台灣和越南問題,更談到東亞和世界的格局,如果不是中國在越戰中起著不容漠視的關鍵作用,中國有資格來談這樣的大問題嗎?美國人是崇拜實力的,如果你沒有把它打得口服心服了,尼克松會同你商談如何安排國際格局這樣的大問題嗎?
而且,繼尼克松訪問中國之後,英、法、德、日等大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幾十個二三流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政要爭相前往北京,朝拜世界級的元老政治家-毛澤東。毛由此從中國的偉人一躍而成為世界的偉人,從此毛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真是應了他在《沁園春》中所說的「數古今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詞句。
這可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一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偉大外交勝利啊!過去的舊中國一向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越戰後卻走上了國際舞台,發揮舉足輕重的政治大國的作用。

㈩ 越南戰爭的原因

一、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二、日內瓦會議決定將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在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三、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

四、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五、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10)如何解除越南戰爭擴展閱讀

一、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三、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如何解除越南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移民到伊朗 瀏覽:8
義大利牌子的奢侈品有哪些 瀏覽:695
義大利直飛航班什麼時候開通 瀏覽:290
伊朗獲獎短片父親講的什麼 瀏覽:562
英國皇室吃什麼 瀏覽:490
印尼巴士模擬器皮膚怎麼弄上去 瀏覽:992
印度為什麼叫西遊記 瀏覽:129
中俄為什麼會保伊朗新聞 瀏覽:165
伊朗文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497
印度主要有哪些特產 瀏覽:675
印尼第一高樓叫什麼名字 瀏覽:138
印尼展示廠是干什麼的 瀏覽:991
印尼向中國手機發簡訊需要加什麼 瀏覽:154
中國北大的北大門在哪裡 瀏覽:439
印度怎麼打井水 瀏覽:842
美國殺了哪個伊朗的總統 瀏覽:215
義大利為什麼要摘獎牌 瀏覽:628
去義大利飛機禁帶什麼 瀏覽:886
古印度文明是怎麼樣衰落的 瀏覽:224
視覺中國屬於什麼板塊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