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南人學習漢語容易么
越南人學漢語其實應該會比西方老外要容易一點,不過可能在國內會越南語的人極少,所以他們一般都會用英語來學習漢語了,這樣的話難度就加深了不少。
外國人學漢語:
1、我們在教外國朋友學習漢語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耐心。因為一種語言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時間的積淀的。使用書本進行教學,書本中盡量帶有拼音注釋,教他們認識聲母、韻母,更加方便進行發音教學。
2、我們在教外國朋友學習漢語的過程當中,小編建議大家應該從最簡單的漢語音標開始學習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漢語音標才是學習漢語的根本和基礎。實戰教學,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漢語與人進行簡單的對話,幫助他們適應漢語的語言環境。
3、我們在教外國朋友學習漢語的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應該及時向我們的語文老師求教。切記不可不懂裝懂,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教老外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一步打好學習漢語的基礎。
② 如何學好古代文言文
1、多去朗誦。很多時候,我們剛開始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會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熟悉和理解。但是我們可以經常的去朗讀,這樣理解起來就變得容易多了。此外,這樣朗讀的好處還能有效的培養自己的說話和閱讀理解的能力。
2、多去記憶和理解文言詞彙。在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不可避免的需要廣泛的記憶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這樣可以加深其中的理解能力。一般而言,文言詞彙可以根據分類列舉的方式來記憶和理解,最好每個字詞舉出一個特定的例子,以方便自己學習。
3、了解一些古代漢語常識。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篇文言文,但是有不少相關的古代漢語常識不是很理解和懂得,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實際上,我們在平時的時候可以多去了解和積累一些古代漢語的常識,這樣對於我們學好文言文還是有不少益處的。
4、了解一字多義。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很容易遇到這樣的情況,那就是,一個很常見的字卻有多個意義,實際上在古代社會並非是罕見的現象。我們可以結合文言文來具體的去學習和理解,可以標出自己覺得不太理解的字詞。隨後,我們可以去查詢古代漢語字典,試著去慢慢理解。
5、多去閱讀。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有必要去廣泛的閱讀一些自己容易理解的文章,這樣還能有效的提高這方面的興趣和熱情。我們對閱讀文章的選擇,可以挑選一些篇幅不長的文章,能夠容易理解的內容,文字比較淺顯,如《三國演義》、《史記》。
以上就是關於如何學好古代文言文的方法介紹了,其實學習只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與技巧,那麼就不會很困難了。
③ 如何學習文言文
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淀,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范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復音詞。
現代漢語中復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游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復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准確地選擇義項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它」,作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的獨立性,動詞,往。起拼湊語氣的作用。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個詞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定,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了解古今虛詞的差異。
古今完全不同的虛詞,我們只要掌握它們在古代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國論》「而以六國破亡之顛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虛詞,古今都用它,如《六國論》「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顛覆」。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審閱,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系,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系,可以表示偏正關系,可以表示承接關系,可以表示遞進關系,還可以表示轉折關系。
4,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古人稱虛詞為「辭」、「語辭」、「語助」,可見,虛詞在表達語氣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面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復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只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便的一大障礙。
三,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文言中有些實詞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詞的詞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詞的活用。如果一個詞已經活用成了別的詞,我們還按其原來的用法去解釋,就會講不通。因此,掌握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結合具體語鏡,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義,對我們學習文言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區別意動和使動。在這里,我們提供兩種區別方法:第一,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情況不用於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
二是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要鑒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系,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用如動詞,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的語法條件的變化看出來。下面舉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個名詞作它的賓語,兩個名詞連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謂結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為謂語,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副詞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例如:「秦師遂東」。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詞後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晉師軍於慶柳」。
7,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隆禮尊賢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於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屬於兩個詞類。例如:我們不能說「晉師軍於慶柳」中的「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
四,注意掌握幾種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五種句式。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五,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贈。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內容來說,既可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詞根。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在古代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詞類,動量詞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現代漢語又是量詞很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後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顛倒過來進行翻譯。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准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例如:「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里除了帝號「燕王」 和方位詞「上」 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並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六,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像。這種想像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像。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像。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准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對象,再來解剖這個「對象」,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里,「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通過「而」連接的兩種「行為」。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像,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里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里啥也沒有。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那麼,怎樣下苦功夫呢?下面談談自己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此話實為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於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於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於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作記號,有的人善於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爾年輕時並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可是他善於積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要在一張張活頁卡片上,然後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貼上標簽。這樣的日積月累,反復思考運用,終於使他成為知識淵博的大哲學家。我們在讀書求學中注意積累資料,必將受到很大的益處。它不但能培養和提高你的閱讀、分析能力,「使人精確」(培根語),而且還能減輕你的大腦負擔,當這些資料變成你的「第二大腦」時,你使用這些資料便能得心應手,八面來風,人家「踏破鐵鞋無覓處」,你卻「得來全不費功夫」。
④ 越南文言文
越南語(Tiếng Việt/漢:語越),簡稱「越語」,越南的官方語言。
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主要分布於越南沿海平原越族(也稱京族)聚居地區。
使用人口有5000多萬。中國廣西防城縣沿海京族聚居地區約有1萬人使用越南語。
語,楚語正式進入吳越地區,當由楚滅越開始。《漢書·地理志》稱「本吳粵(越)與楚接比,數相並兼,故民俗略同」。
經楚人幾十年的統治,形成當地發展漢語的條件,楚語在吳語尤其南部吳語的形成中應起過重要作用。今老湘語與吳語有許多共同之處,似非偶然。
原始吳語的形成,以古越語為底層語言,漢語上接受了楚語的影響,故歷來有吳人「音楚」之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就說:「梁陳盡吳楚之音,周齊雜胡戎之伎。」這一方言發展痕跡,同樣也「倒流」於今江西波陽一帶,《大清一統志》就記饒州府「語有吳楚之音」 。
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語言受印度文化影響較大,但越南語卻與朝鮮語、日語一樣自古受到漢字文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自公元一世紀至十世紀的統治下,越南語引入龐大的漢字詞彙,其發音(漢越音)類似古漢語中古音,但其語法承襲了大量高棉語的特色,雖然與漢語一樣並無時態及動詞變化,亦同為聲調語言,但其詞序恰恰與漢語相反置,情況近似泰語。
越南語的語系歸屬尚未確定。現在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屬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如施密特根據越南語與孟語跟高棉語有大量同源的基本詞彙,且語法結構基本相同來判定,部份中國學者從越南語的底層入手,發現越南語和佤族語言同源來判定等。
另一些語言學者則認為越南語是一種孤立語言,由於越南語的語系歸屬問題備受爭議,姑且暫時認為它算是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南亞語系此三種語系所融合而成的混合語。19世紀下半葉以來,法國殖民者開始了一系列的去中國化運動,禁止阮朝官方文書漢文(文言文)的使用,並廢除了1915年以及1918年至1919年的科舉考試。
漢字、漢文地位的降低,也導致了與漢字關系緊密的喃字的地位下降。在20世紀上半葉,喃字和漢喃文逐漸沒落,而法國殖民者推行的拼音化文字國語字和國語字文開始標准化並在越南通行。
早期的時候,越南人並沒有為自己的語言發明適合的書寫系統。大約從東漢開始,漢字(越南人稱之為「儒字」)開始有系統和大規模的傳入越南。
到了越南陳朝以後,漢字已經成為越南 *** 以及民間的主要文字,此時大量的漢字著作開始出現,最著名的就是15世紀編撰的《大越史記全書》。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以漢字寫成的文章基本上並不按照越南語的文法規則書寫,也不採用越南語的詞彙,而是純粹的用古漢語的文法寫成。
故此,這些漢字著作是漢文著作,而與當時的越南語口語有很大差異。由於越南口語與漢語不同,文言文無法准確紀錄越南本民族語言(與古代朝鮮、越南一樣,書面使用文言文,但民間的口語是本民族語言),漢字在越南逐漸傳播開後,一些人開始嘗試以漢字越南拉丁字書法作為基礎,以創造新的文字來紀錄越南本民族語言,這些字就是喃字(越:Chu Nom)。
大約在8世紀的時候喃字開始出現,13世紀的時候,越南文人開始用喃字進行文學創作。此間最著名的文學作品莫過於阮攸(Nguyen Du)19世紀寫成的《金雲翹傳》(Truyen Kieu)。
越南上層社會由於有很濃厚的「尊漢」思想,一直很排斥這種文字,國家教育機關也沒有將它作為正式文字看待,也沒有對它進行整理規范的工作。盡管此間的胡朝(1400年-1407年)或者是西山阮朝富春朝廷(1788年-1802年)政權之統治者曾經重視喃字,並且將其提升到國家文書用字的地位。
現在的越南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叫做國語字(Chu Quoc Ngu)。它是由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法語:Alexandre de Rhodes),(1591年-1660年)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整合而成。
在19世紀法國佔領越南時期,這種書寫體系流行起來,並於20世紀全面開始使用。越南國語字是使用拉丁字母的。
越南國語字書法是越南特有的一門藝術,近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越南各地都有書法俱樂部,其中有不少書法家國語字都寫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價值。
右圖為越南書法家的書法作品,越南國語字書法的特點就是經常是在畫中題詞。需要說明的是在二十世紀之前,越南的正式文字始終是漢字,書法也是漢字書法。
漢文(越:Hán Văn/漢文)是越南封建時代官方的主要採用的文書系統,貴族、知識分子也多使用漢文寫作。漢文(文言文)也是古代東亞諸國的共通文書系統,在中國、韓國、日本也同樣被使用。
然而,它完全由漢字組成,與越南本民族的越南語差異較大,在書面上與越南人的口語上難以達到統一。隨著希望書面表達本民族語言的意識的提升,喃字最晚在13世紀被發明。
喃字的出現,完成了越南語書面文同口語的統一,表記越南語的漢喃文也因此出現。漢喃文的出現,加快了越南國語文學的發展,很多優秀的文章也多也漢喃文,如,15世紀的阮廌,他的很多漢喃詩歌至今仍被人們欣賞。
越南文學在18世紀迎來了一個高峰,涌現了阮攸的漢喃文著作《金雲翹傳》以及胡春香的漢喃詩等。由於是用漢喃文寫。
越南語
越南的官方語言。屬南亞語系孟 -高棉語族。主要分布於越南沿海平原越族(也稱京族)聚居地區。使用人口有5000多萬。中國廣西防城縣沿海京族聚居地區約有1萬人使用越南語。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里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字詞(漢越詞,"từ Hán Việt"),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在13世紀喃字發明之前,越南人一般說越南語的口語,但由於缺乏本民族文字,所以書面上多採用文言文(與古代日本和朝鮮很相似,官方文書多用文言文,而民間的口語仍是本民族語言)。喃字發明以後,越南語從此口語和書寫達到一致。1919年越南科舉廢止、1945年阮朝滅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促使漢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17世紀基督教會傳教士發明的、法國殖民地化政策極力普及的使用羅馬字表記的「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國語)」。殖民地時期國語字被法國殖民者稱之為的「法國人的贈物」的「文明化」的象徴,獨立運動推進以後、民族主義者認為漢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國語字成為了獨立後的越南語的正式表記法。一般越南國民都毫無疑義地把國語字作為正式標記法。
10世紀以後,出現了越南古代文字——字喃。它是一種方塊字,部分借用漢字,部分使用漢字中會意、形聲、假借的方法構成。13世紀以後,出現用字喃寫的詩歌,大量作品流傳至今。阮攸(1765~1820)的《金雲翹傳》是字喃詩歌的代表作。17世紀,歐洲傳教士制定了拉丁化的越語拼音方案,用於佈道。1649~1651年間A.de羅德在羅馬出版的《越葡拉丁詞典》 和用拉丁化越南文寫的《八天講道法》 被認為是越南語拉丁化拼音的開端。拉丁化的越南文已成為越南人民獲取文化知識的工具。
中文譯音是em xinh đẹp quá。
越南的官方語言。屬南亞語系孟 -高棉語族。
主要分布於越南沿海平原越族(也稱京族)聚居地區。使用人口有5000多萬。
中國廣西防城縣沿海京族聚居地區約有1萬人使用越南語。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里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越詞(越:t? Hán Vi?t/詞漢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
越南語語音包括單母音11個,輔音25個, 構成162韻;輔音韻尾有-m、-n、-嬜、-p、-t、-k等音。各音節之間界限分明。
聲調起區別詞義的作用。標准語有平聲、銳聲、玄聲、問聲、跌聲、重聲 6個聲調。
按照你的意思翻譯越南文, 翻譯不是很好, 但越南人看了會明白. 但你必須要有心理准備: 許多越南新娘時常跑掉的!祝你好運!
"Tôi biết, bạn chắc chắn biết cô gái đã sử dụng số điện thoại này, cô ấy là vợ của tôi, bây giờ bà đã trở về Việt Nam, xin hỏi cô ấy gọi điện thoại cho tôi, tôi nhớ cô ấy rất nhiều, tôi không thể sống mà không có cô ấy," Cảm ơn bạn.
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里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字詞(漢越詞,"t?? Hán Vi??t"),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
在13世紀喃字發明之前,越南人一般說越南語的口語,但由於缺乏本民族文字,所以書面上多採用文言文(與古代日本和朝鮮很相似,官方文書多用文言文,而民間的口語仍是本民族語言)。喃字發明以後,越南語從此口語和書寫達到一致。
1919年越南科舉廢止、1945年阮朝滅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促使漢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17世紀基督教會傳教士發明的、法國殖民地化政策極力普及的使用羅馬字表記的「國語字(Ch?? Qu??c Ng??,國語)」。
殖民地時期國語字被法國殖民者稱之為的「法國人的贈物」的「文明化」的象徴,獨立運動推進以後、民族主義者認為漢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國語字成為了獨立後的越南語的正式表記法。一般越南國民都毫無疑義地把國語字作為正式標記法。
10世紀以後,出現了越南古代文字──字喃。它是一種方塊字,部分借用漢字,部分使用漢字中會意、形聲、假借的方法構成。
例如"??"(M懲t tri,太陽);「?陵」( M懲t tr╤ng,月亮)。13世紀以後,出現用字喃寫的詩歌,大量作品流傳至今。
阮攸(1765~1820)的《金雲翹傳》是字喃詩歌的代表作。17世紀,歐洲傳教士制定了拉丁化的越語拼音方案,用於佈道。
1649~1651年間A.de羅德在羅馬出版的《越葡拉丁詞典》 和用拉丁化越南文寫的 《八天講道法》 被認為是越南語拉丁化拼音的開端。拉丁化的越南文已成為越南人民獲取文化知識的工具。
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里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越詞(越:từ Hán Việt /詞漢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1919年越南科舉廢止、1945年阮朝滅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促使漢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漸減少。
取而代之的是17世紀基督教會傳教士發明的、法國殖民地化政策極力普及的使用羅馬字母表記的「國語字」(越:Chữ Quốc Ngữ /??國語)。殖民地時期國語字被法國殖民者稱之為的「法國人的禮物」的「文明化」的象徵,獨立運動推進以後、民族主義者認為漢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國語字成為了獨立後的越南語的正式表記法,一般越南國民都毫無異議地把國語字作為正式標記法。
⑤ 如何快速的學會文言文
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抓住關鍵字分析,理解全文。 但要想一下子就看出文中哪些是關鍵字,並能夠准確地理解,是需要深厚的文言基礎的,是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的。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下面的方法供參考。 一、多讀,培養語感,讓自己與文言文產生一種默契。比如,有的同學在做文言文的題目時,就總能做對,而如果讓他說明理由,可能也說不太清楚。但正確答案絕對不是瞎蒙的,這就是憑借語感。 二、多背。文言文離我們很久遠,在現實生活中沒法培養,這就需要我們對文言文的名篇能夠熟讀成誦,包括背誦特定的實詞、虛詞的用法。因為,文言文的很多理解都是固定的。背會了之後,在理解其他的文言文時就可以結合當時的文章背景進行套用了。 三、培養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多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文言小說,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對照翻譯,這樣不僅會迅速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而且還滿足了自己的閱讀興趣。中國的古代文化世界聞名,博大精深。學好文言文,對於一個人自身的素養會有很大的提高。同時,古人的思維也很有趣,到古代的世界中遨遊一翻,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 希望語文超市能成為你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
⑥ 怎樣快速學會說文言文
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抓住關鍵字分析,理解全文。
但要想一下子就看出文中哪些是關鍵字,並能夠准確地理解,是需要深厚的文言基礎的,是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的。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下面的方法供參考。
一、多讀,培養語感,讓自己與文言文產生一種默契。比如,有的同學在做文言文的題目時,就總能做對,而如果讓他說明理由,可能也說不太清楚。但正確答案絕對不是瞎蒙的,這就是憑借語感。
二、多背。文言文離我們很久遠,在現實生活中沒法培養,這就需要我們對文言文的名篇能夠熟讀成誦,包括背誦特定的實詞、虛詞的用法。因為,文言文的很多理解都是固定的。背會了之後,在理解其他的文言文時就可以結合當時的文章背景進行套用了。
三、培養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多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文言小說,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對照翻譯,這樣不僅會迅速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而且還滿足了自己的閱讀興趣。中國的古代文化世界聞名,博大精深。學好文言文,對於一個人自身的素養會有很大的提高。同時,古人的思維也很有趣,到古代的世界中遨遊一翻,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
希望語文超市能成為你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
沒有足夠的詞彙量、避諱的行文習慣等、引用的一些規律等、矣哉、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邪、「一鼓作氣、竊;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其中、也夫。第四,紙上談兵;名詞活用作動詞、「雲」、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理解文意,我們不懂它、帶領,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要注意以下幾點;形容詞作名詞,表示疑問的詞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因此。
第三,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地名,便於識記和理解。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其意義、遠交近攻(《戰國策第一、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被動句,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
有些人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名詞活用作狀語、數學。
第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我們要善於記憶、學習文言文? 其次。第三;拿。②古今異義;拖、雲雲等復音虛詞、詞義縮小、假借和古今字。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其次,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包括同義擴大,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理解關鍵的詞語;引導。
3,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記住形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後退、重視預習、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如文中常以「曰」;而《諫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然則、既而、一詞多用的,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向老師,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沒有標點符號。
在疏通文字這個問題上、再而衰、整理,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第五、退卻,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比較;粱惠王上),突破難點、伸長。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結合注釋、能動用法,培養語言感悟能力、雲爾,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把「字詞」學「活」。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古人寫文章,幹嘛去學「之乎者也」:緣木求魚(盂子•、轉述;使動用法:首先,戒奢以儉」……文言文的益處遠遠不只這些: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所以字詞積累非常重要、動賓倒裝句,再連猜帶蒙?此言差矣,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學會自學和斷句
課前一定要藉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疑問句、夫,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延長,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謂」等詞語作為引用,本義為開弓、後。此外、轉述內容前的標志。
2;盪兵》)、公、句尾的詞語來判斷、歸納、背誦、然且。⑤詞類活用,才能學好它,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根據常用於句首、平易近人(《史記•,仔細分析,如嗟夫:判斷句。因為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一樣。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嗟乎。如「引」字。
1。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是時。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嘻等等: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詞義轉移、感 *** 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又能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嗚呼,突出重點,我認為學生得首先積累一些文言字詞、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例如。④通假:《鄒忌諷齊王納諫》告訴我們對於別人的贊美要頭腦冷靜,只有從心底里喜歡上了文言文。如人名、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乃對所學材料的舉,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寡人等詞、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喜愛文言。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天文。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秦策三》),搏大精妙呢,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要准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引用,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乎、體會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意指老婆、拉,流傳至今,掌握文中對話,對課文內容應該能了解六七成了、因噎廢食(《呂氏春秋•,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正確斷句。同時、省略句和倒裝句。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委婉、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同學請教,培養興趣。③一詞多義。包括,「學習的最好 *** 。無論是醫學,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包括通用
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淀,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
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范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
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
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
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
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復音詞。 現代漢語中復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
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游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復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
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
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准確地選擇義項了。
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
「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
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
相當。
我們老師講的:
翻譯文言文有三要:信、達、雅。
信:忠實原文
達:通順流暢
雅:優雅美好
如何做到?
主要就是多積累文言實詞和句型(倒裝、省略句等)
題主說的如何快速學會。
那麼就應按照「信達雅」來。
1. 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如:「靜」變為「靜止」;「清」變為「凄清」
其實文言實詞中有很多和現代漢語相近,題主只要多用這個要翻譯的字組詞,看看哪個詞語更對文意。(不過有時要注意有些詞古今含義不同,如「湯」,要講成「熱水」,而不是吃飯的湯)
2. 這個就要注意到虛詞和介詞的用法了。這里不多說,只要你能把翻譯出來的詞語重新組成通順的句子就行了。
3. 這個很難的,有時會省略或補充一些短語或句子。如果題主是學生建議不要用,因為老師會認為關鍵的字詞沒有翻譯出來,或亂翻譯。如果非學生黨,那麼倒是無妨,只要增減的合情合理都可以的。
4. 翻譯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生僻字,這是就要用字典,推薦題主使用古漢語詞典(商務印館)
老梁回答,一定要給我分啊!!!!而且要多加懸賞啊!!!!!!!!!!!!!!!!!!!!!!!!!!!!!!!!!!!!!!!!!!!
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要是要記住每個字詞的意思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類一是實詞二虛詞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為選擇中的和翻譯〉。
其實這就把原來的家底給體現出來了,以前上課認真聽了,課下認真記憶了,學的不錯,那現在也不在話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細節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確讓人覺得很苦惱,不知道如何下手。
我的建議是要回歸課本。高三對課本重視不夠,尤其是語文英語表現更為突出。
好象有一本資料萬事大吉了,事實並非如此。不僅語文其他科目也一樣,課本是最好的資料。
我建議要有計劃的把課本上的文言文分重點有主次的復習幾遍。學習前四個要求有什麼比課本更好的資料呢。
所以課本學完基本上這些問題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試中注意的問題了。當然不做題目我們心裡可能不塌實,也可以隨老師走的時候作些習題。
注意我仍堅持會!會!!會!!!做的時候不僅改正錯的題目,還要知道錯在哪裡,原因是什麼,是不會還是粗心,下次會不會還錯等等,然後放在次日清晨讀讀。不要嫌麻煩,這樣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還管用。
首先,要著眼於語言。如《論語、侍坐章》:「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作為古漢語材料,要求切實弄懂「鼓」、「瑟」、「希」、「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
其次,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彙,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琅琅上口,爛熟於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工夫自熟中出」。
再次,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築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推薦你買一本《古文觀止》,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很多文言文都是這本書里出的。有時候我做題目,試卷一發下來我就發現自己看到過的,那樣做起題目來就是如魚得水。而且你做得多了就懂得其中的竅門,這個是靠積累的,細水長流,別人只是起一個指導作用,關鍵是要自己努力,
對於文言文的翻譯,最好的辦法是看一些關於這方面的書,比如《古文觀止》,它有一篇文言文然後就是它的翻譯,你了解這個故事,大致記住了情節,就自然而然可以翻譯了,每天早自習的時候當看故事一樣看個兩三則。很有幫助,高中很多文言文都是出自這本書的,我以前用了覺得很有幫助。就算沒有的話,這方面的書看得多了,也就有了功底,你會覺得得心應手。逐字逐句翻譯就可以了,不會翻譯的就聯繫上下文來看,猜測一下。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東周列國志》、《戰國策》《左傳》這樣的書,很有幫助的,要了解一個故事,就容易的多了。以前一發下來試卷我就發現自己看到過這篇文章的白話文版,古文觀止還給你講中心思想什麼的。確實很好用。
滿意請採納。
1.你要對現代文句子的結構熟識,狀語定語補語要精通,這個學不好,去翻譯文言文,都是枉然。因為文言文一般是獨字成詞。
比如「雖然」,這是典型的古今異議,古文里「雖」和「然」是兩個詞,前者表示雖然,後者表示這樣,整個合起來作一個介賓短語,如果你按現代文理解,「雖然其亦欣然」,就只能翻譯成:雖然他也高興。很顯然這個句子是不完整的,正確的翻譯是:雖然這樣他仍然高興。這就是靠句子結構分析出的不妥。
2.熟記常見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常見的「反」其實是「返」,「只」其實是「止」……整個中學有近百個通假字,需要記的也就近二十個。翻譯通假字的機會不多,但遇見了能知道總是好。
古今異議比較重要,上面所舉的「雖然」就屬此例,再如「假」古為「借」的意思,還有「可以」、「非常」,其實一般多字的古今異議詞,都是因為古文一般獨字成詞,這個原則一定要牢記。所以「可以」在古是「可」(可以)「以」(用),「非常」在古是「非」(不是)「常」(平常的)。
3.熟悉詞類活用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這就是正規的文言文語法了。
這些也是可以用句型結構來分析的。比如名詞動用,我給你舉個都知道的例子,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至少知道,一個完整的句子,主語謂語是必須的(感嘆句當然排除在外),「君君」看起來是兩個名詞,很顯然缺少謂語,也就是缺少一個動詞或形容詞,否則只能翻譯成「君主君主」,所以第二個君很顯然必須是謂語,「君君」的意思是「君主要像個君主」。
這類文言文語法相對較難,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記憶,但這些,要是做到我說的一點,掌握起來會容易許多。
再舉個例子給你,比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說某個醫生「活死人」,從字面意思看,難道是說「某個醫生是活死人」?且不說這個意思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我們先分析句子結構。「醫生」顯然是主語,謂語是什麼呢?如果按表面意思翻譯,顯然缺少謂語,即使是「是」這個詞,古文也需要動詞「乃」或者嘆詞「也」之類的表達出來。所以這個句子必須拆開,根據獨字成詞原理,「死人」是死了的人,活字肯定有單獨的意思。如果你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那麼你就知道「活死人」該翻譯成「使死人活」。即使你不知道意動用法,那也是能分析出有問題的。
大概是這么些經驗,文言文的背誦我並不覺得很有必要,當然為了追求寫作文引用自如的效果,如《滕王閣序》之類的經典,我覺得有必要背,別的不用背,只要學習的時候,將我上面說的三點相關的東西學好,注重積累,再加一點語言天賦,應付高考至少是沒問題的。
文言文獨字成詞的原則,一定要記住哦!(汗!當然人名地名官名之類要除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