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的關帝廟
要說中國什麼廟最多,關羽廟當之無愧,關羽的祠廟遍布神州大地,幾乎每一部府志、縣志等地方誌書都有『關帝廟』、『關公廟』的記載。然而,您可曾留意過:世界上究竟有多少關公廟、關帝廟?
關公姓關名羽(160-219年)字雲長,解州(今山西運城)常平鄉人。在他近六十年的軍事生涯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了一曲令人感慨萬千的人生壯歌。作為三國蜀將的關羽,在當時並無什麼特殊之處,與關羽武功處於同檔水平的將領還有不少,甚至還有超過他的。他也是常人,曾被俘過兩次,敗走麥城是敗在東吳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馬忠手下。應該說,在普及關公信仰的過程中,《三國演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作者羅貫中不僅吸收、採用了宋元時代美化、聖化和神化關公的大量故事,而且進行了大膽而大量的藝術想像和藝術虛構,終於把關公塑造成了『忠』、『義』、『信』、『勇』集於一身的完人、聖人和神人。自此,關公『至忠』、『至義』、『至信』、『至勇』的形象,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在社會上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受到更為普遍的崇拜。清人毛宗崗點評道,在羅貫中筆下關公成了『古今第一將』。魯迅也說,在《三國演義》中『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中國歷史晚期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宋元明清社會中,對『武聖』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超過了被人們盛贊為『千古一聖』的孔子。有人假設,如按每縣設一座孔廟,清代全國的孔廟也不過三千餘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廟的話,那麼清代全國的關公廟宇竟達三十餘萬座���關公廟數竟是孔子廟數的一百倍!無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貞就驚呼:『故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祠廟遍天下』;而清人趙翼,則更加驚嘆道:『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關公)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清代中葉,僅京城之內,拜祀關公的廟宇,便多達116座。關羽是山西解州池南常平人,在解州至今還聳立著全國最大的關帝廟,每年舉辦關公文化節。荊州關帝廟,在江陵城南紀門內,相傳為關羽督荊州時故居。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孫權將其首級獻給曹操,曹操刻沉香木為軀,厚葬於洛陽,孫權以侯禮將其身軀葬於當陽。這就是今天洛陽關林和當陽縣玉泉山關公廟的由來。洛陽關林的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前往關林朝聖的海內外遊客每年都絡繹不絕。清代,隨著統治勢力不斷向邊疆推移,關公崇拜也迅速蔓延到東北、蒙古、新疆、西藏、台灣、香港、澳門。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墨爾根(今嫩江)、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庫倫(今烏蘭巴托)、巴里坤、惠遠城(今伊寧)、拉薩等邊疆諸地均先後建起了關公(帝)廟。拉薩帕瑪日山上的關帝廟,建於乾隆年間,是中央政府在西藏有效行使主權的鐵證,也是不同信仰的各族人民在古城拉薩和睦相處的歷史見證。中國歷史步入近、現代之後,對關公的敬重乃至崇拜,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港、澳、台同胞對於關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熱潮如昨,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台灣島面積不算太大,但全島卻有大大小小的關公廟至少有二百座(或說有四百多、或說有一千多座)。中國的關羽崇拜,對周邊國家有著強烈的影響。先是,這種民間信仰傳到朝鮮、日本、流求國(今日本沖繩縣)、越南、馬來亞等東北亞、東南亞國家。僑居東南亞的華人之中,對於關公的崇拜和祭奉,非常普遍。後來隨著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闖盪世界,關公信仰也隨之遍布全球。
『關公廟貌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余座,僅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有關帝廟1000多座。1999年,馬達加斯加印發了大量關公畫像的郵票。2000年,印度還在興建大型關公公園。這種自上而下和海內外廣泛的關公崇拜,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表達了人們對英雄人物的渴望,流露出人民百姓嚮往忠義的感情。
『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階下蒼松高百尺,氣沖霄漢未能休』。關公當年赤面騎赤馬、舞動青龍偃月刀廝殺疆場的雄壯場面,挑燈夜讀《春秋》的感人情景,忠心、忠誠、忠義報效蜀漢的浩然氣節,都早已化為歷史煙塵。但是,關公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後世所疊加上的那些道德觀念和道德精神,卻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的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華林甫
『貳』 那是那國的硬幣
是1000越南盾硬幣。上面印的是越南國語字1000 ĐỒNG (一千盾),那個圖案也不是亭子,而是李八帝廟。
『叄』 孔廟在什麼位置
南京夫子廟(又稱孔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
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夫子廟始建,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孔廟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因祭奉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91年,被評為「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文化長廊、美食中心、購物樂園。2016年1月,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入選第一批江蘇省歷史文化街區。
(3)越南李八帝廟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南京夫子廟組成部分:
整個儒學文化中軸線由文廟、學宮兩部分組成。自南向北依次有:大照壁、泮池、天下文樞坊、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南第一學大門、明德堂、鍾鼓樓、尊經閣(夫子廟民間藝術大觀園)、衛山、敬一亭等景點。布局左右對稱,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它的最大亮點就是廟、市、街、景合一。
館內有具全國之最的孔子青銅像和三十八幅反映孔子聖跡的彩石鑲嵌壁畫及六朝石刻《孔子問禮圖》、四亞聖漢白玉像、名人詩詞碑刻等文物,並常年舉辦「華夏教育展」、「古代雅樂表演」等展演活動。每年一度的春節燈會、民俗文化廟會、大型祭孔樂舞表演等吸引了眾多的遊人前來觀賞。
『肆』 涿州什麼地方好玩
涿州雙塔
涿州雙塔是涿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位於涿州城內東北隅。雙塔建於遼代,為「涿州八景」之一,民間還流傳著「姑嫂修塔"的美麗傳說。
涿州雙塔(3張)
雙塔南北對峙,相距約300米。南塔稱「智度寺塔」,五級,高44米,始建於遼太平十一年(1031);北塔稱「雲居寺塔」,六級,高56米,始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兩塔因寺得名,但兩座寺院不知毀於何時,現僅存佛塔各一座,合稱「涿州雙塔」。
涿州雙塔是中國現存遼塔中保存較少的樓閣式磚塔,其形制完全模仿木構樓閣,內部為套筒式結構,塔內各層均設八角形迴廊,具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梁思成在《圖像中國建築史》中專門提及並附有實地考察拍攝的涿州雙塔的照片。
雲居寺塔級六層,一反佛塔層數一般為奇數的慣例,使得國內佛學界、文物界、建築學專家一直未解其中玄機,更是體現了雙塔的研究價值。
據說,在晴朗的天日,能看到雙塔頂部冒出縷縷輕煙。因此又有「雙塔晴煙」的盛景。
史料記載,雙塔曾在遼、金、明、清之際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民國十六年(1927)晉奉戰爭中,智度寺塔遭炮擊造成東側塔體部分殘缺。1976年唐山大地震該塔塔頂坍塌、塔體開裂。雲居寺塔也因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現均已修復完工。
涿州雙塔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
永濟橋
涿州永濟橋,位於涿州市城北1.5公里,南北橫跨於拒馬河之上。 始建於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名曰「拒馬河橋」。後因河道南移,於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舊橋南建九孔新橋,並與舊橋相聯。乾隆
中國第一長石拱橋(14張)
賜名「永濟」,並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橋記》、《御制永濟橋詩並序》,遂稱「永濟橋」。
該橋歷史上為十八省通衢之必經,古御道之沖要,亦是京南形勝之所在。其橋拱跨度大,造型優美,遠望恰似一條彩虹橫跨兩岸。故清末、民初該橋被譽為「涿州八景」之一,名「拒馬長虹」。
文獻載,永濟橋並南北堤形引橋長二百餘丈。橋端築引橋,橋南砌築石堤並下設涵洞22個,原有舊橋也按涵洞形制改砌,
使其成為「堤形引橋」以泄夏秋洪澇。2004年12月,經過探查和試掘,發現:永濟橋主橋並南北引橋總長為627.65米。其中主橋為單路九孔石拱橋,總
長151.15米,橋面寬10.7米,由分水石至橋面最高點6.3米。橋立面為九孔聯拱式,橋體呈中高兩端坡狀。在主橋西側中孔左側樹有「鎮橋梁」一根,為方柱體鑄鐵,長6.8米。
中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題此橋為「中國第一長石拱橋」。文物專家認為,該橋規模宏大,建造科學,結構特殊,風格獨特。橋下分水尖安裝破冰凌用的鑄鐵,具有顯著的北方特點,主橋、南北引橋和兩端原有建築及清乾隆帝御制碑,則顯出該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要的歷史作用。
2006年5月25日,涿州永濟橋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現正處於進一步考古探查和保護修繕過程中。
敕建三義宮
三義宮又稱三義廟,本地人叫「樓桑廟」,是為紀念劉關張桃園聚義而建的,是「義」文化的發源地。
三義宮,始建於隋,金、元、明、清均有修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三義宮之 「義」源遠流
涿州三義宮(3張)
長,堪稱三國文化之始地。其「三義」之意,乃劉備的「仁義」,關羽的「忠義」,張飛的「仗義」。[11]
據說,三義宮本來打算建在劉備的老家——大樹樓桑,但是,拉運的馬車行走到這的時候,無論怎麼屈打馬都不前進了。後經人推算,說此處是塊風水寶地,適宜建廟。於是就決定將廟建在此處。
據考證,三義宮初名「蜀先主廟」,元改名「漢昭烈帝廟」,明更名「三義宮」。金、元、明、清歷次修葺。原建築佔地2.7萬平方米,坐北朝南,自南而北中軸線上
依次建有山門、馬神殿、關羽殿、張飛殿、正殿、後殿,是一座有三進院落和30餘間殿房的宏偉建築群,是祭祀三國人物劉備、關羽、張飛結義的祠堂。從前,每
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劉備生日。一說是劉、關、張三結義的日子),這里舉行迎神廟會,名為「樓桑春社」,熱鬧非常,是「涿州八景」之一。
三義宮保留下來的珍貴文物當屬風雨竹碑。其實,風雨竹不只三義宮獨有,奉節(白帝城)、洛陽關林、解州關帝廟、房山
雲居寺等古跡都有。但最受今人認可的,還是三義宮風雨竹碑刻。因為這里是桃園結義故地,是他們人生起點。碑上用竹形刻有"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
葉淡,終久不凋零"四句話。[12]
千百年來,三國文化傳唱不衰,桃園結義更是廣為傳頌。而涿州三義宮正是人們尋找「忠義」文化的最佳去處。
影視城
位於北京西南48公里處的涿州影視城,佔地146公頃,四面臨河,空闊如野,自然風景優美,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慕名前往。
1992年9月基地對外開放以來,先後有《三國演義》、《水滸傳》、《武則天》、《西楚霸王》、《蘇武牧羊》、《碧
雪青天——楊家將》、《漢劉邦》、《亂世英雄呂不韋》及目前中央電視台籌拍的《秦始皇》等140多個中外影視劇組到基地,拍攝了2500多部影視作品。有
「東方好萊塢」之稱。
涿州影視城
1992年中秋,中央電視台在基地成功舉辦了中秋文藝晚會和揚州燈展;1995年,基地作為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安排
的參觀點,成功地接待了大會組織的參觀活動,獲得了大會中國組委會的通令嘉獎。1997年中秋,中央電視台、國家旅遊局和河北省旅遊局又在這里聯合舉辦了
中秋賞月大聯歡活動,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台灣和香港地區紛紛組團參加了這次活動;幾年來,先後接待了
100多萬名中外遊客。
外景區——通過拍攝大型歷史劇《唐明皇》建造的唐代景區,佔地150畝,主要景點有:長安城樓、汴梁城樓、洛陽城樓、御花園以及王府院、唐代城池、驛站、集貿市場、客店、鋪面、軍營軍寨、民間住宅等。通過拍攝大型歷史劇《三國演義》建造的漢代景區佔地500畝。主要景點有:2.1公里長的漢代城池,魏、蜀、吳三國街景,許昌城樓、徐州城樓、荊州城樓、建鄴城樓和成都城樓以及漢王宮、太子宮、宰相府、知府院等。宏偉壯觀的銅雀台景點,建築面積13248平方米,高26米,集亭、台、樓、閣、廊、橋、院、闕於一體,是世界建築風格的一大獨特景點。
內景區——2個各為1200平方米的攝影棚,棚內可建景,有化妝室、侯播大廳、監控機房。棚外有大型道具製作車間。97年在銅雀台下建起了仿清代的景點乾清宮、養心殿、東暖閣、西暖閣、軍機處等。
傳統民居區——主要為劇組演職員解決食、宿問題。有仿清四合院建築桃園招待所,80個床位。有仿明四合院建築竹園招待所,100個床位。有仿唐樓式風格的梨園多功能廳,可同時容納600人用餐,零散遊客豐儉由己。現代風格的梅園,有套房、單間,備有中央空調,共有120個床位。
近幾年,為改善旅遊環境,投放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維修增設新景點,建起了北京民俗景點四合院,並不斷擴大綠化面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園林特色。
六祖景區
[13]
2012
年12月2日上午10時許,涿州市六祖禪寺竣工典禮暨六祖寶像迎請儀式在涿州市六祖文化景區舉行。涿州是六祖慧能的家鄉。新建成的六祖禪寺供奉著佛教中國
化的創始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銅像。像高約2.3米,是由泰國僧王贈與南華禪寺,後被轉贈給涿州市。六祖禪寺原為興隆寺舊址,屬房山雲居寺下院,始建
於明代,清代乾隆年間重修。景區建築為清式風格,以原興隆寺為基礎規劃新建六祖禪寺核心區;以六祖禪院為中心,環繞布置文化展示區、旅遊服務區、禪文化感
悟區、禪學體驗區等四個特色片區。該景區的建成,可使六祖文化、禪學文化與涿州地方文化相互融合。[13]
京都高爾夫球場
高爾夫球場(2張)
京
都高爾夫旅遊度假區位於涿州市西部,距北京天安門60餘公里。中心佔地5200多畝,36洞全面開場,其中包括高爾夫球場、高爾夫別墅群、陽光星級酒店、
高爾夫學院、聯體公寓等,度假區背依巍峨的燕山山脈,前望華北大平原,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水質甘甜,是難得的旅遊度假、休閑居住、打球娛樂、商務公關之
地。球場有北方最大的會館,開闊大氣、卓爾不群,4380平方米的會館能提供沐浴、餐飲、球具專賣、棋牌游藝、影視觀賞、商務會客、品茶聊天等功能,尤其
是視野開闊的露台,駐足在此俯瞰球場,美景盡收眼底。
『伍』 劉備病死的白帝城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是一座古城,後來這座城市就荒廢了。古人在詩歌里邊經常會提到這個地方,白帝城。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而三國演義里邊,白帝城能夠別人們所銘記,主要是因為劉備最後病死在這個地方。
後來在唐朝的時候,李白因為捲入了永王李鱗的謀反案件,被流放三千里,結果走到半道上,又收到了皇帝的赦免聖旨,而這個時候,李白恰好處在白帝城附近。所以就有了後來李白朝發白帝城的詩句。白帝城也因此變得更加聞名。只是這個地方交通不方便,後來逐漸廢棄,現在它是三峽風景區里邊的一個著名景點。
『陸』 人人都會背誦《早發白帝城》,白帝城在哪兒呀好玩兒嗎
白帝城重慶奉節縣,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入口處。白帝城非常好玩兒,強烈推薦。
白帝城景區全名叫做白帝城 · 瞿塘峽景區。景區位於重慶奉節縣境內,由白帝城、瞿塘峽、夔門等組成,
『柒』 天齊廟在平鄉縣哪個地方
東岳天齊廟位於平鄉縣東南部的東河古廟村內,傳說始建於南周的戰國時期。當時,泰山有一位道人西去華山佈道,路經此地,見此處有九條大路相匯,外形極像九條龍交匯於此,故稱此地謂「九龍口」,觀其地貌,確實是一塊建廟修身的風水寶地。老道經過深思熟慮,確定在此建一座規模雄偉的廟宇,宏揚道教。當時,因人煙稀少,地簿糧稀,靠四方善男信女施捨已遠遠不夠,老道從其本觀內調運資金,親自設計,親自督工,廟觀最終建成,因此廟與泰山有關,故命名為東岳天齊廟。
2、秦始皇與東岳天齊廟
東岳天齊廟建成之後有不少善男信女前來學道修煉,當時此廟就很有名氣。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東岳天齊廟屬巨鹿郡管轄。秦始皇在位期間,經常走出皇宮,到民間走訪,體察民情。在巡察巨鹿郡時,聽宦官趙高說東岳天齊廟有口大鍾,此鍾撞響後,可以聽五洲(指周圍的五個三洲村)、四縣(平鄉、廣宗、邱縣、曲周)、兩省頭(東岳天齊廟以南屬山東省)。秦始皇想目睹此鍾,於是來東岳天齊廟,一是降香,二是著其鍾聲音為何宏遠。駕臨時,當時的巨鹿郡長和東岳天齊廟的道長及隨從跪迎相接,道長稟明了鍾的情況,秦始皇看了很不起眼的鍾,很是後悔,後每想起此事,愧悔難容。當時奏始皇因經不起一路風霜勞累已經染病在身,加上這次生氣,徹夜未眠,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伴駕的郎中使盡解數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駕崩在今天我縣的王固村。歷史上的沙邱政變一幕,那是在護送秦始皇靈樞回京途中,作為秦朝掌實權的重臣趙高、李斯為了各自的目的或者共同利益演出了恫嚇天下駭人聽聞的假造遺詔,並把秦始皇的死加在了東岳天齊廟降香的頭上,對東岳天齊廟實行大規模的毀壞。
3、於吉、張角與東岳天齊廟
東漢末年,東岳天齊廟由道內高道於吉主持,病倒之後由當地有名的郎中張角為其調治痊癒,在治病過程中,於吉把道內的教義滲透到張角的腦海中,於吉收張角為徒,並親自把 「太平清領書」(太平經)秘傳給張角。張角根據於吉的授意,盡心研透「太平清領書」的內涵,利用行醫之便,收皈信徒,傳授給眾徒弟們 「太平清領書」的內容,十餘年間,發展信徒達數十萬之多,遍及青、徐、幽、荊、楊、袞、豫八州之多,連結郡口,張角所言無不響應。
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命道名為 「太平道」,奉事黃老道,陰陽五行,以符咒為根本教法,篤信 「中黃太一」之道持九節鞭,口念符咒,教育前來求醫的人叩頭思過,然後以符水加湯葯飲之,得病舊漸而愈者,則知此人信道,心誠善良,其做不愈者,則知為不誠不信道者,以此神法,收養弟子。在災情特別嚴重的冀州傳道成功後,便派遣八個得力弟子到各地傳教。
起初,張角的活動仍屬普通的宗教活動,但是,到熹平年間(172-177),隨著東漢王朝內部宦官集團和外戚士人 「清義團」之間激烈斗爭的加劇,藉此機會加緊發展自己的勢力,信徒中不少人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等,郡縣之官不解其意,僅言道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乘此機會,約在光和二年至四年(179?81)年間,時機已經成熟,張角按照當時的軍事編制,將所收皈的教徒分為 「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自設立渠帥統領,另外還設有」上神」稱號。他和其弟張寶、張粱則依據漢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 「三統」)觀念分別稱 「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並用讖語形式教信徒們四處散布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黃天奉平」鼓動群眾反抗東漢王朝,又用白土書寫於京城寺門,州郡官府皆書 「甲子」字,預定在甲子年(184)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以應 「甲子大吉」「和 「三五復反」之期。
按照張角計劃,首先發難於鄴城,並收買了宦官做京師內應,臨近起義之時,張角的大弟子 「濟唐南周」(一作沛唐客)上書告密,張角得到泄密的消息之後,星夜馳敕諸方,六州一時並起,其眾 「皆著黃巾為標識,時人謂之黃巾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揀郡邑,州郡失據,長吏多數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震動了整個中國,當政的皇帝也慌慌不安,先派大將盧植率十萬兵馬之眾前來剿滅,被張寶調集幽、冀兩州黃巾軍在河北威縣東擊退,盧植回京復命受到貶謫。後又派東中郎四將董卓前來圍剿,也被黃巾軍打的落花流水,不久張角病死,隨之張寶、張梁黃巾軍也被鎮壓,轟轟烈烈的黃巾軍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震驚了朝野上下。張角在發展 「太平道」組織 「黃巾軍」起義的整個計劃過程,各種會議的集合碰頭、布置的地點正是東岳天齊廟。
這次大起義失敗之後,「太平道」由公開轉入秘密,張角當時影響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據《雞肋編》等書記載,宋代的摩尼教徒即以張角為教祖,諱言「角」字,清代川陝五省白蓮教起義,以「黃天將死,蒼天當生,大劫在邇,人民有難」相號召,顯然模仿張角讖語。東岳天齊廟也受張角之事牽連遭到當時官府的破壞,廟內房屋所剩無幾。
4、李世民與東岳天齊廟
在歷經三國、西晉到十六國之後,各國為了擴大勢力,團結民眾,在一片廢墟的基礎上重修了東岳天齊廟,從此,太平道又獲得新生。
唐朝初期,唐王李世民,為了實現出身名祖的願望,認老子李耳為其先祖,在允許其他宗教活動的同時,對道教另有獨觀,敕令全國上下學習道德經,並於貞觀15年(641)派得力大將尉遲、敬德重建東岳天齊廟,此廟之規模是長安以東屈指可數的,唐高宗曾送其小女在此廟入坤道出家修煉,為此唐王敕令擴建了太平觀、金仙硯和玉貞觀,並把東岳天齊廟更名為 「太平觀」。
宋朝時,四方香客及各地客商集資重修了前大殿,東西廂房,修廟時,因為是春季,蔬菜稀少,傳說院內有一棵多年老槐樹,修廟期間,每天早晨起來樹上結有果實,如同豆角,吃起來清香可口,廟大殿修完後,豆角從此也就不長了,有人說這是王母下凡普渡眾生,有的說是南海下世,眾說紛紜,從此此廟名氣更大,經廟內主持與多方協商把 「太平觀」重新改為原名」東岳天齊廟」。
5、河古廟村與東岳天齊廟
明朝時,此地己經是商賈雲集之地,每月逢四、九集日來此做買賣,四面八方肩挑推背,車水馬龍,近至廟的周圍,遠達百里之外,來此選購兜售,那時的東岳天齊廟伴隨著集市貿易的發展,香煙繚繞,爐火常明。明朝永樂年間,在經聖喻遷民的號召下,姚姓從山西洪洞遷至此地,因西鄰漳河、東鄰東岳天齊廟,故此起名河古廟,對東岳天齊廟又進行了重修整理,廟內第十一代武當琅梅派道士段性禮與其徒弟李理科、董理敬在此發展道徒,其河古廟村的道徒最多,為當時聞名的道士村。
清朝時,隨著東岳天齊廟的日漸旺盛,河古廟的集市貿易也迅速擴大,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對東岳天齊廟的二殿、戲樓等又進行了重修。當時,廟內已有房屋208間。
今天河古廟已成為馳名中外的「自行車零件城」。近幾年來,該市場累計投資5.3億多元,佔地面積587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樓房式固定門店3784問,售貨台1823個,經營面積達到34000平方米,日客流量一般在六七萬人次,高潮時達十萬人次,日成交額160萬元,年成交額在六億多元,主要經銷自行車零部件及部分成車,產品銷往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部分零件還遠銷泰國、越南、日本、俄羅斯、西班牙等國家,東岳天齊廟香火旺盛,伴隨著河古廟市場的繁榮,也呈現出勃勃生機的局面。由原來的四九集日改為二、四、七、九集日,現在成為日日集,此市場一九九七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知名市場」。
5、龐炳勛與東岳天齊廟
一九二三年,匪首龐炳勛率七中匪駐扎在此廟,為了其軍住宿方便,對此廟進行了大規模拆遷,除大殿外,其他房屋全被拆毀。龐炳勛在此駐扎時,四方搶劫、無惡不做。龐炳勛走後,日寇又在此建了崗樓,撲殺共產黨員,破壞革命,劫掠財物,搶占民女,干盡了壞事,東岳天齊廟遭受了歷史上最大的破毀。
二、東岳天齊廟的重建及發展
從1995年,河北省成立了道教協會,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東岳天齊廟被批准為道教活動場所後,東岳天齊廟在姚寶亮為首的管委會的領導下,開始重建工程。
1997年5月份,重修前大殿五間,並塑造了神像一十三尊。
1998年修建了三清殿、玉皇殿、關帝殿、葯王殿、救苦殿、閆王殿、山門及慈航、王靈宮,塑神像五十一尊,建造大殿、東三清殿、玉皇殿四間,關帝一間,葯王一間,救苦一間,山門三間,閆王殿六間,共建房屋十六間。
1999年修建了大殿、西斗姆殿二間,元君殿三間,東屋五間,北屋四間,西屋五間(三霄殿、龍母官),慈航殿三間,共建房屋二十一間,塑神像一十八尊。
2000年,東岳天齊廟響應國家的植樹造林號召,綠化廟產,植樹數佰棵,花草種滿,坑栽倒柳,發展旅遊,增添景觀。
2001年建起後殿五間,高大雄偉,閱台寬大,青石欄桿,雙龍噴水,兩獅抱欄,內塑神像二十二尊,山門東側南屋三間,內塑三星神像五尊。
2002年重修鍾、鼓二樓,上下四間,鍾聲遠振,鼓聲振天,後右側重建房四間,內塑無生母、九天玄女,活奶奶,睡母官各一問,塑神像四尊。
2003年,建起八卦爐、火神殿、天師府各一間,塑神像兩尊。
2004年再建三清玉皇閣東樓房上下六間,東客房九間,塑神像六尊。
2005年建戲樓一座,蘸房三間,塑神像九尊。
2006年蓋西樓上下六間,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再塑」全神殿」。神像懸塑,各位神聖齊全,總塑聖像六百餘尊。
2007年建碑林和道德經壁,碑林集各名人書法作品32幅,道德經壁20多平方米,刻錄老子《道德經》全文,為東岳天齊廟增添了書法藝術韻味。
通過東岳天齊廟十幾年來的奮斗,共塑神像七百一十五尊,總建房一百零八間,共耗資金近二百萬元,佔地面積28畝之多,遠看紅牆金瓦,近看雕梁畫柱,細看尊尊神像栩栩如生,在華北平原上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宏偉廟宇,廟內香火常燃,爐火常明,來此拈香許願、還願者,絡繹不絕,每逢廟會期間有十餘萬人次,有男有女,有近有遠,心誠則靈,在此廟已成為現實。東岳天齊廟的建成,資金來源主要是東岳天齊廟四面八方的廣大信徒。管委會認真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堅持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今東岳天齊廟已成為我們平鄉縣獨一無二的成形宮觀,邢台市名列前茅,為河北省重點宮觀。
三、東岳天齊廟的道士及活動
東岳廟的道士姚教文是武當琅梅派第二十七代弟子,祖傳三代道士,祖父姚久淼是武當第二十五代弟子,父親姚宗善是武當二十六代弟子,師傅姚宗立一生研究道教古老文化。
姚教文,一九九五年任河北省道協理事,一九九七年邢台市道協成立後任常務理事、音樂團副團長,平鄉縣道協會長,代理東八縣教務,曾多次帶隊赴石家莊、保定、滄州、唐山、北京、承德、沙河、涿州、山西等地進行道樂義演。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赴新加坡進行了道教文化藝術交流即老子聖誕節,由中國道協同河北省道協組織這次活動,共有九個國家參加,我國參加了二十四名道士,其中東岳天齊廟有四名。活動中每次的對外義演、文化交流,都有東岳天齊廟的道士參加。東岳天齊廟的道士從一九九八年至今,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都進行吉祥道場,祝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道教早晚功課。
從平鄉縣一九九七年成立了道教協會以來,多次道教培訓,黨的宗教政策學習,道士的學術大部分是在東岳天齊廟進行,2001年5月12日邢台市在東岳天齊廟舉辦了第一屆經韻培訓班,幾年當中多次接待了省、市、縣有關黨政領導和鄰縣的領導。1998年中國道協副會長、省道協會長黃信陽,2005年4月省民宗廳原廳長現任省人大法工委主任鞠志強,省民宗廳處長李慶文2006年9月中央統戰部副廳級博士生導師朱越利,親臨廟內調研考察。中國道教書畫院院長墨道人三次長住天齊廟,其筆下梅花堪稱一絕,多次為天齊廟題字留畫。2003年10月天齊廟接待了台灣同胞的觀光訪問,並錄像,同東岳天齊廟管委會信眾合影留念,他們表示,今後從台灣來的遊客善信引到東岳天齊廟來做客。2006年10月,東岳天齊廟聯合有關單位組織,成功舉辦了「古廟杯」老年書畫大獎賽,周邊縣市書法愛好者踴躍參加,活動效果良好,影響廣泛。體現了社會和諧、社會穩定,促進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相融合。
我們的口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堅持黨的宗教政策,愛國愛教, 嚴格執行黨的宗教政策,積極引導組織信教群眾勤勞致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好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由於各方面的出色表現,2005年東岳天齊廟被評為省級「五好活動場所」。天齊廟沒有滿足現狀,它要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去年9月完工的道德經壁和正在修建中的懸塑式全神殿在邢台市乃至河北省屈指可數,為天齊廟又增亮點。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本著愛國愛教、團結穩定、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精神,增進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水平,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落實好黨的宗教政策,為促進東岳天齊廟的全面進步,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啦。
『捌』 越南李氏王朝統治越南多長時間共多少皇帝
公元11 世紀初, 越南前黎朝殿前指揮使李公蘊發動政變, 篡黎立李。李氏得國伊始, 在政治上, 仿唐宋官制, 首次確立了較為完備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制度; 在經濟上, 實行土地國有制, 重農扶商, 詔定稅制; 在對外關繫上, 遣使晉見宋王, 請求宋王冊封其為安南君主。在國力步入強大時, 則推行北犯中國、南侵佔城、西掠哀牢的政策, 稱霸南疆, 但最終國力衰敗, 李氏天下覆亡, 陳氏代之而起。 李朝(1010~ 1225) 是越南第四代封建王朝, 它在前三代(吳、丁、黎朝) 奠基和發展的基礎上, 經40 余載, 至11 世紀中葉, 開始步入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制的強國。國勢強大的原因除前三代賜予它的深厚根基之外,還在於在大宋的全力支持和輔助下, 李氏開國君主李公蘊李太祖至第四代國王李乾德李仁宗這幾代君主都頗有政治遠見, 有所作為並初顯成效, 實行了一系列的內外政策, 為李氏的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使李朝在越南歷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和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又受到後來歷代統治者和當代越南學術界的贊許。 李朝和宋朝大致處於同一時代, 宋、李之間的關系時而和好時而緊張。依歷史事實記載, 雙方緊張的原因並非在於宋朝。因為宋朝建國初期, 國力較弱, 它一方面要全力治理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殘破局面, 恢復經濟、鞏固政權; 另一方面還要應付北方遼、金和西夏的侵擾, 無力南顧, 對李朝的多次寇邊, 宋太宗和宋仁宗, 僅是採取「撫寧荒服, 不予問罪」的寬宏大量的睦鄰政策。斯時, 雙方不和的責任在於李氏統治者奉行了北侵中國(從1014年至1076 年間寇邊之事, 不絕於書)、南犯占城國(從1020 年至1104 年間, 李朝軍隊多次侵入占城)、西掠哀牢(從1011 年至1048 年間, 李朝發兵侵掠哀牢) 的政策。但這一政策,最後導致李朝在內外矛盾重重和失道寡助的情況下覆國, 後被權臣陳守度篡權, 取而代之, 陳朝立。 在越南歷史上, 李朝所推行的內外政策,既超過前三代, 又為後五代(陳、胡、後黎、西山朝和阮朝) 所效法, 所以李朝所作所為影響匪淺。對它所實行的政策及其後果, 以前中越史學界鮮為人評價, 為此, 本文較為詳盡地加以論述, 對初學者會有裨益。 前黎朝末年(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 黎龍鋌暴虐無道, 荒淫過度,「是年冬, 終於為其下屬所殺。」[ 1 ]幼子方10 歲, 其弟明提、明昶發兵爭位, 交趾一時大亂。在前黎朝舊臣陶甘沐和萬行的策劃下, 權臣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乘前黎朝嗣主沖幼, 遂殺明昶,篡奪王位, 1010 年(宋大中祥符三年) , 改元順天元年, 定都升龍, 建立了李氏王朝(1010~ 1225)。 李公蘊即帝位後, 遂即向宋真宗上表請求冊封。宋真宗認為李公蘊既然已經即帝位,已無法改變現狀, 於是在大中祥符三年二月,封李公蘊為靜海軍留後、檢校太傅、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交趾郡王。同年三月, 李氏遣使入貢。宋再次進封李公蘊食邑3 千戶、實封1 千戶、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特賜推誠順化功臣, 贈予襲衣、金器、錢幣等。 宋如此進封新王朝帝王的一系列封號以及珍貴贈品, 對剛剛建立的李氏王朝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李氏在國內的政治威望, 而且在東方封建國際關繫上得到了公認, 特別是中國和安南的國家關繫上, 一度處於和平友好、互通有無的新階段。 李氏王朝的統治時期長達215 年, 是越南封建社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最長的王朝。 李朝時期, 越南封建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越南歷史上佔有很突出的地位。 李朝開國皇帝李公蘊執政後, 頒布了一系列的治國政策。 (一) 遷都升龍城。李公蘊於順天元年所頒布的第一項政策, 就是將都城從華閭遷到大羅城並將其改為升龍城(即今河內城)。李公蘊下令遷都大羅城, 確有其原因:「朕披觀地圖, 高駢故都大羅城, 居天下中, 有龍蟠虎踞之勢, 四方輻輳, 人物蕃阜, 誠帝王之上都也。朕欲乘此地利, 以定厥居。」李公蘊在朝堂上征詢諸大臣的意見, 群臣皆曰: 陛下言及,此天下萬世之利也。帝大悅, 乃自華閭徙都大羅城。御舟至城下, 有龍見焉, 命改其城曰升龍城。定都升龍後, 李公蘊集全國之資產, 按中國的建築風格, 大興土木。「天德府升龍京內起朝殿, 左置集賢殿, 右置講武殿。左啟飛龍門, 右啟丹鳳門。正陽啟高殿, 皆曰龍墀, 墀內翼以迴廊, 周匝四面。乾元殿後置龍安、龍瑞二殿。左建日光殿, 右建月明殿。後有翠華宮。城之四面啟四門, 東曰祥符, 西曰廣福, 南曰大興, 北曰曜德。又於城內起興天寺, 五鳳星樓, 城離方創勝嚴寺。…… 3 ]與此同時,建寺於天德府。再者「發錢二萬緡, 建寺八所,皆立碑記功於升龍, 城內造興天御寺、太清宮、萬壽寺, 城外造勝嚴寺、天王寺、興聖寺、天光、天德、鄉邑諸寺。觀有頹毀者, 悉令修之。」[2 ] 李公蘊要把升龍建設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升龍位於紅河流域平原, 這里乃是資源豐盛的大平原, 且距大海較近, 作為李朝立國肇基的中心, 一方面能擺脫舊都城山地部落牧農經濟的限制, 另一方面作為政權集中、國家統一的核心, 對新王朝的統治十分有利。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2樓 (二) 分封李氏及提升有功之臣。據《越史略》卷二載:「順天元年冬十一月, 王即位, 大赦天下, 焚綱羅獄具。……德為太後, 冊王後六。立長子瑪(佛瑪) 為太子, 余皆侯爵,王女十三人皆公主。以長女安國公主嫁於陶甘沐, 封為義信侯; 王兄某為武威王; 弟為翊聖王; 陳鎬為相公; 吳丁為樞密使; 歸碩輔為太保; 鄧文孝為太傅; 裴車磊為左金吾; 譚坦為左武衛; 杜間為右武衛。」這樣, 皇親國戚、貴族功臣各有其位, 使之效忠於李氏。李公蘊又在他之下設文武大臣, 官分九品, 各司其位, 各恪守職責, 從而鞏固和加強了中央機構, 頗有利於李家天下的長治久安。 (三) 改組地方政治機構。在前黎朝時全國分為十道, 各道由武將統轄。其弊病有二,一是擁有軍權的將領, 分兵割據, 時有反抗中央之舉; 二是全國僅分為十道, 權力過於集中, 而地方行政大權, 往往受將軍所左右, 從而使各將領既有兵權又有政權, 最後導致前黎朝被將軍們所推翻。有鑒於此, 李公蘊將全國分為24 路行政區。路的長官稱知府, 委派文官治理。路下設州、府、鄉、社等行政機構。 社為最低機構, 設社官掌戶籍。山區設州、寨,特稱愛州、歡州為寨。太宗時改知府為州牧,軍、政實權均集中於州牧一人手中。爾後又將中央朝廷官員分為文武兩班——以尚書為首的文官班和以都統為首的武官班。並將各級官員確定了1 至9 品的品秩。這一措施不僅使官職有了嚴密的組織, 而且各守官品履行公事。太宗為了使各級官員效忠於朝廷, 規定每年舉行一次盟誓。李朝皇帝又分封各個王子為王, 令其直接鎮守各重要地區。例如愛州、歡州、諒州均由其王族統轄。由以上可見從組織到思想, 李朝都有嚴格的規定, 導致李朝形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的封建國家。 李朝諸帝對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山區,採取的統治政策與內地不同。在南部邊遠的歡州、愛州設寨, 實行軍事統治。這是因為這兩個州鄰近占城國, 地方封建貴族常有反抗,並往往聯合占城國或者占城國支持他們反叛李朝的統治。對北部山區某些較強大的土酋,則採取懷柔政策, 將帝王的公主嫁給他們。例如, 太宗佛瑪於天成二年(1029 年) , 以平陽公主嫁給諒州牧申紹泰為妻; 後來的金城公主嫁給峰州牧黎宗順為妻; 長寧公主嫁給上威州牧何善覺為妻; 李乾德李仁宗, 在英武紹勝七年(1083 年) 以欽聖公主下嫁謂龍州牧何彝慶, 其目的在於籠絡這些有權勢的酋長,使之團結在李朝的周圍。 (四) 立佛教為國教。李公蘊出身於僧侶,年幼時游於六祖寺。曾就學於僧萬行。在廢黎立李的政變中, 僧萬行立過汗馬功勞。所以李公蘊登基為王後, 僧侶在各階級中處於特殊的地位。首先是在各地大建廟宇、寺塔。前已述:「發錢二萬緡建寺八所」。李朝每隔5 年就派遣使臣入宋求《大藏經》。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大法會、花燈佛會作為國家大典以示慶祝, 並設置了法事道場。在李朝統治時期, 共建造寺廟萬余處, 其建築亦十分復雜而豪華。 可供當今人們參觀李朝時的古剎有河內市的一柱寺、鎮國寺; 河北省的章山寺、佛積寺和河東省的天福寺、永慶寺等寺院。 李朝的重大特點之一是佛教曾發展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政治、文化力量。在全體居民中,「百姓大半為僧, 國內到處皆寺。」安南佛教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三大禪宗派別乃是滅嘉禪宗派(即南方派)、無言通禪宗(即觀壁派)和草堂禪宗派(即雪竇明覺派) , 均流行於世,直至李朝末年才告衰微。 僧侶參與朝政並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僧萬行(? ~ 1018) 是「南方派」第12 代禪宗, 曾因扶助李公蘊創立李朝有功而被封為國師。 史雲:「李朝諸帝, 尊祀僧流, 最為隆重, 太祖之於萬行, 仁宗之於明空、覺海, 或崇以國師之號, 或加尊者之稱, 給戶數百, 賜田千頃, 故天下靡然趨之」[4 ]。僧人參政, 享受封邑, 這是李朝統治中的一大特點。 李朝的文學作品基本上是以詩歌為主體, 但傳世之作多身為佛教僧侶的詩人。文以載道、詩句有志。其作品就是「道」與「志」, 即詩與禪的匯合交融, 或者說是詩的禪化, 成為李朝文藝作品的重要特點。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3樓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到藝術與宗教的關系, 很有啟迪作用。他說:「宗教往往利用藝術, 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 ……於想像。」[ 5 ] (P130) 李朝僧人的「禪詩」, 以藝術的手法表現了「宗教真理」。例如以下幾首「禪詩」, 足以使人有豐富的「想像」。 僧萬行的一首詩(偈) 是南方派的代表作: 身如電影有還無, 萬木春榮秋又枯。 任運感衰無怖畏, 盛衰如露草頭鋪。 覺海禪師的一首詩(偈) 是觀壁派的代表作: 不覺女① 頭白, 報爾作者② 識。 若問佛境界, 龍門遭點額。③ 李朝的幾代君主都曾出家為僧並對佛學頗有研究, 寫有著述。審視李朝留下的詩歌作品, 禪詩佔有很大的比重, 曾影響了李朝一代文壇。如李朝的君主、太後、公主也多信佛並皈依佛門, 也有禪詩傳世。例如太宗李德政(1028~ 1054) , 著有《觀諸禪老參問禪旨》、《追贊毗尼多流支禪師》; 玉嬌公主(1041~1113) 出家為尼, 法號妙因, 著有《生老病死》一詩; 倚蘭太後(?~ 1117) , 著有《色空》一詩。 為了更清楚知道李朝第二代君主李德政的禪詩內容, 現錄於後: 般若真無宗, 人空我亦空。 過現未來佛, 法性本相同。 ——《觀諸禪老參問禪旨》 創自來南國, 問君久習禪。 應開諸佛言, 遠合一心源。 皎皎楞伽月, 芬芬般若蓮。 何時臨面見, 相與話重玄。 ——《追贊毗尼多流支禪師》 由上可知, 李朝的文化藝術受到佛教的影響非常深刻, 但佛教文化雖然很興盛, 然而畢竟是在儒學的深厚基礎上, 才有可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李朝效法宋代尊崇儒學。公元1070 年8月, 李聖宗李日尊下詔在全國修文廟, 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 召集畫家繪制七十二賢像, 四時祭祀。這是越南首次在建立獨立的封建國家之後第一次修建文廟。後來歷代皆尊儒學, 漢文化也就日益處於支配地位。 (五) 實行科舉制度。 中國的科舉考試源於隋火易帝大業二年(606 年) , 以分科取士之法, 代替魏晉以後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越南統治者從李朝開始意識到儒學思想對建立封建大一統國家的重要性。李聖宗神武二年(1070 年) , 為了適應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需要, 在全國實行尊儒, 取得重大成就。到了李仁宗太寧四年(1075 年) ,「詔選明經博學及試儒學三場, 黎文盛中選, 進侍帝學[ 6 ]」。從此, 越南開始實行科舉制度。1076 年(英武昭勝元年) 李仁宗在升龍設立國子監, 選文職官員識字者入內習文。1077 年, 試官員以書算刑律; 1086 年成立翰林院, 試全國有文學之才者充翰林院官; 1195 年(李高宗天資嘉瑞十年) , 舉行三教考試。至此, 中國的科舉制度已在李朝奠定基礎。李朝開科取士主要在三代國王(仁宗、英宗、高宗) 時期取得初步成就。例如李仁宗, 在位55 年, 開科僅一次, 取10 人; 李英宗在位38 年, 開科一次, 取士不知; 李高宗在位35 年, 開科一次, 取士20 人。 安南仿中國分級考試, 考試有2 級和4 級。2級分為鄉試(地方州縣考試) 和京師考試(省試)。4 級考試分為: 一是科試(小考) , 在縣舉行, 及格者稱為秀才; 二是鄉試, 在省會舉行,中試者為舉人; 三是會試, 在京師舉行, 及格者稱為貢士; 四是殿試, 會試及格者參加殿試, 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及格者稱為進士。 李朝時期的考試僅有2 級。直到後黎朝時, 才有4 級考試, 實行3 年一科(3 年一大考)。 科舉制度產生於李朝, 這與李朝私有土地制度的發展和地主階級的興起有關。從李朝起, 國有土地雖然占據支配地位, 但同時私有土地制卻正在全國蔓延, 因凡中試者皆入官位, 賞賜封土。實際上李朝為了本身的經濟收入並為繁榮經濟, 大力鼓勵其發展。 儒家與佛家有一點不同之處就在於: 儒家務實。正如我國朱熹對儒家之所求則是「吾儒萬里皆實[7 ]」。而佛家則務空, 即朱熹所說的:「釋氏萬里皆空[7 ]」。孔孟之道中的「禮法刑政」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所追求的。科舉制度的出現委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歷史之必然。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4樓 六) 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安南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土地國有制是李朝實行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基礎。全國的土地均由中央王朝來支配, 當時的土地佔有制形式有4 種: 其一, 坊 邑, 即由戰俘或囚犯開墾的庄園, 其產品皆歸王室所有; 其二, 拓刀田, 是由朝廷將一部分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軍政大臣; 其三, 湯沐邑,乃是王室將部分土地分封給各個公主; 其四,寺田, 是由皇帝特賜給各級僧侶、寺廟的, 其廟產相當龐大。 2、公社土地制。它是農村廣為流行的公有地, 乃是全公社的財產, 國家政權賴以存在的牢固基礎。公社在很多方面尚保留著廣泛的自治權, 公社將土地分給公社成員耕種, 他們有自己的生產工具, 僅向國家繳納部分產品、服一定時期的勞役、兵役並納稅。但公社成員只有土地的使用權, 公社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屬於皇帝。公社的農民屬於皇帝的臣民,他們是公社的主要生產力。 皇帝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有權將土地和依附於土地上的農民分封給各級官員,受封者被稱為「食封戶」和「食邑戶」。凡食邑戶要向受封者納稅, 有時還要服勞役和兵役。 例如, 李朝的太尉李常傑受封4 千食封戶和1 萬食邑戶; 諸侯李冉再受封1 千5 百食封戶和6 千7 百食邑戶; 太傅劉慶覃受封3 千食封戶和6 千7 百食邑戶。王子和公主受封的戶數更多。 凡有功於李氏的貴族、官員, 皇帝均賜給「拓刀田」, 又稱「斫刀田」。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二,《李紀》一記載…「奉曉(即黎奉曉) 愛州冰山鄉人, 少雄勇, …太宗南征為前鋒, 大破虜兵, ……凱還定功。奉曉曰: 『不欲爵賞, 願得立冰山, 遠擲大刀, 驗刀墜官地內, 賜以作業。』從之。奉曉登山一擲, 遠10餘里, 刀墜多糜鄉, 即以賜之。」此即常說的「拓刀田」來源於李太宗的功臣黎奉曉。他要求皇帝允許他站在冰山(清化) 上向下擲刀,刀落之處的土地周圍均歸於他。這反映了因功受封土的情況之一。 李朝分封土地的制度是很普遍的。大片大片的沃土分給貴族、官吏, 他們受封的采 邑, 除了一部分不受中央支配成為私田外, 大部分采邑只有使用權, 也可以讓其子孫享受 采邑權, 但國家也有隨即收回的權力, 所以安南封建社會早期沒有像西歐那樣的世襲領地, 也無世代相傳的貴族領主, 然而有一點,一旦到了一個王朝行將滅亡或到安南封建社會晚期, 也會出現世襲領地, 受個人支配的私有土地, 國王無權問津。 封建主對公社農民的剝削量, 基本上是按習慣勢力分配的。例如, 一等田, 每畝繳一百升; 二等田三畝一百升; 三等田四畝一百升[8 ] (P82) 農民蒙受的剝削,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而定, 但不管如何變遷, 農民受到的剝削和壓迫, 不能超過其承受能力, 否則社會就會發生農民起義, 統治階級被迫退卻, 減輕 農民的負擔, 從而社會才能向前發展。此外,還有國庫田, 由國家直接管理, 並由戰俘、罪 犯以及部分農奴耕耘。例如, 一等田六百八十升, 二等田四百升, 三等田一百升[8 ] (P82)。由此可知, 國庫田對勞動者的盤剝要比公社田、采邑田都重。不過隨著李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土地日益集中在豪紳貴族手中, 尤其是土地的買賣、典當和搶占逐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李朝時期, 封建貴族家中常畜養一部分家奴, 供其使用, 或加以買賣。買賣奴婢的現象是李朝封建社會的又一個特點。 李朝立國後, 下詔定稅例, 征課有度。 1010 年12 月, 李公蘊下詔:「赦天下三年租稅, 積年逋欠者, 即除之[ 2 ]。」至1040 年(李太宗乾符有道二年) , 李太宗下詔免半稅;1044 年(李太宗天感聖武元年) , 下詔再免半稅。二帝尚制定官吏收納賦稅的條例, 制止某_些官員貪污舞弊, 危害和有損於國庫收入。李公蘊雖免徵租三年, 但絕不是免徵一切租稅, 而是還徵收其他六種稅例。《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正編卷二載:「癸丑四年(1014 年) , 春二月, 定稅例。一潭池田土、二桑洲錢、三山源產物、四關隘譏察鹼鹽、五蠻獠犀象香料、六山頭材木花果, 定例徵收, 賜王侯公主所管有差。」
『玖』 北帝廟的歷史是什麼
「北帝廟」即是「武當廟」。網路上可以查到。
簡介
山東省東阿縣姜樓鎮鄧廟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古老村落,民風淳厚,文物眾多。村內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武當廟,廟內供奉著武當、三皇、伏羲、神農、名醫等一組宋元以來的石造像。該組石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其中尤以武當神石造像為最,域內少見,彌足珍貴。
文物介紹
武當廟(當地俗有「先有武黨,後有玉皇」之 說,又稱三皇殿,亦叫醫王廟(或葯王廟)武當廟內供奉似為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當地稱之為武當神)。據《明史·方技》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戢。寒暑惟一袖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日不食。書經目不忘,游 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 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 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塑像為盤腿坐像,無冠,烏發童顏,細問大眼,面部豐腴,身穿袍衣,六隻手各持念珠,折本、太極圖等物,赤足,項後雕刻雲紋圖案。總高192公分,寬94公分。武當廟門左塑一護法天神王靈官像。 王靈官者,據《民 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附錄五》載:「王靈官為玉皇宮之守衛。此位道教神靈,原為天廷二十六天將之一,初無顯赫之個性,但至明初則名聲卓卓,為人們所知。依道家之說,靈 官為火府天將,有特殊勇力,保衛百姓,為道觀之門神。」該塑像為一坐像,頭帶寶盔,環目露齒,滿面胡須,身穿甲胄, 外披袍衣,雙手扶膝,腳穿虎頭戰靴,總高64公分,寬38公分。 三皇殿內供奉著三皇、二葯王及十大名醫。三皇者為伏羲、神農、黃帝,當地俗稱天皇、地皇、人皇。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九載:「伏羲嘗草治旺以治民疾,厥像蛇身麟首,渠眉達掖,太目珠衡,駿毫翁髯,龍唇龜齒,葉掩體,手執圖文八卦。神農磨蜃鞭發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四百,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本草》,過數乃亂,厥像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葯草。黃帝咨於歧,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厥像附函挺朵,修髯花瘤,充冕服。左次孫思逸,曾醫龍子,出《千金方》於龍藏者。右次韋慈藏,左將一刃,右蹲黑犬,人稱葯王也。側十名醫,三日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於意、張仲景,魏之華倫,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蓋儒道服不一矣。 目前三皇殿內現有三皇,二葯工,四名醫九尊塑像,另六名醫者下落不明。9尊塑像雕刻精緻,栩栩如生,若記載所述。唯葯王韋慈藏身旁無有黑犬,不知何故。(或葯王為另一物,亦未嘗無此可能,存疑). 為什麼鄧廟村還有這么一組精緻的石刻造像得以保存 下來呢?據了解,四十多年前,鄧廟村共有29尊石刻造像和泥胎塑像。有明萬曆年間、崇偵二年,清康熙年間、同治十七年及1915年重修武當廟碑五幢。還有鑄有萬曆年重修字樣的大鐵鍾。房屋建築有武當廟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 這29尊石刻造像和泥塑分別供奉在兩座大殿中。前殿即三皇殿,供有三皇、二葯王、十名醫等共有20尊,後殿即武當廟,曾供有武當神、堯、舜、禹、湯等石刻造像和石心塑共9尊。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掉,五幢石碑和部分石刻造像因 1917年防止黃河決口,運到大堤壘壩去了。從此石刻造像開始受到破壞。除了運往河堤的部分外,一部分被砸毀、一部分被埋入地下(目前尚存的這部分造像就是當年埋入地下的)。大鐵鍾於舊58年大煉鋼鐵時毀掉。武當廟、三皇殿及石刻造像已無文獻可查。創建年代不詳,但從現存大殿石柱 礎及石刻造像的雕刻技法和造形風格上看。似應為元代遺物。 鄧廟春秋時魯地,左傳載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盟於鄧。當時是比較繁華的,漢時更發展成為本地域的政治、經濟中心。
編輯本段美麗傳說
武當廟 據調查了解,早年鄧廟村武當廟因塑有武當神而聞名。廟內有前後比鄰的兩座大殿:武當殿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共有石造像和石心泥塑像29尊,分別供奉在兩大殿中。武當殿有武當、伏羲、神農、少昊、女媧、王靈官等,其三皇殿有天皇、地皇、人皇以及十大名醫等;另有明萬曆、崇禎年間,清康熙、同治年間以及民國初年,重修武當廟的碑記石刻五幢,有鑄於明萬曆年間的記事大鐵鍾一幢。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棄,五幢記事碑刻和部分石造像,因1947年黃河洪水泛濫,為防決口,拉去壘了堤壩(現存部分石造像,是當時老百姓偷偷埋入地下的。1980年夏重新出土),大鐵鍾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之時。這樣一來,武當廟(包括現存的部分石造像)已無文獻資料可資借鑒,創建年代不詳。 武當神 在武當廟現存的部分石造像中,武當石造像(當地俗稱「武當爺」或「武黨爺」)雕刻別致,世不多見。該造像為高浮雕盤腿坐像,細眉大眼,烏發童顏,頭有髽髻,身穿大袖袍服,有6隻手,其中三隻手持太極圖,兩只手捧書卷,一隻手抓串珠,頭上方為淺浮雕雲紋背光,像背面為一淺浮雕松樹。總高192厘米、寬94厘米,為一典型的道、儒、釋三教合一的偶像。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和體現,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展示。 關於「武當」一名的來歷,遍查民間諸神,史料闕如。詢問當地百姓,告知「先有武當後有玉皇」或「先有武當後有天」,似為一尊開天闢地之神。因此有人為武當廟撰聯雲:「腳踏碧波開天地,手捧太極定乾坤」。 武當石造像經山東省石刻文物專家初步考證為宋元時期遺物。 廟會 武當廟廟會,由來久矣。據新發現的一幢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重建醮碑記》記載: 夫醮者,祭之,名設壇祝禱,所以祀乎神靈也。然莫為之先,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茲因此廟吾當聖帝及三皇十大名醫諸聖君威靈顯著,本庄鄰村四方皆被其庇佑,故舊有平安社,建醮多年,已有碑文可考。而善男信婦,念神靈默佑,復社會眾樂,附從建醮三年屆期及圓滿。恐年月久遠,雖能繼往,又當開來。幸有承辦之人好善不倦,欲彰神之威靈,不沒神之善念,前之社會姓字已列貞珉,後之社會名氏宜永垂不朽,諸社君共索余為文,余少讀學疏,不揣淺見寡聞,聊敘短引,略為志之。 由此可知,昔日武當廟廟會之興盛之規模。 新中國建立之後,視廟會為封建遺緒,旋被取締。 1995年,當地村民在地方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的支持與幫助下,為挖掘歷史遺產,弘揚傳統文化,在舊日廟會之時,倡辦了一次「維修廟宇,保護古跡」的捐款大會。大會期間,四鄉民眾雲集,群情激昂,慷慨解囊。至此,鄧廟武當廟廟會,便以捐款維修文物古跡為主要內容的形式,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六至十一日如期舉辦。廟會期間,除捐款、進香等活動外,還有演村戲、說快書、吹嗩吶、捏麵人、炸麻花等藝術表演,民風依舊,熱鬧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