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敦煌去越南怎麼走

敦煌去越南怎麼走

發布時間:2023-01-03 19:31:03

1. 敦煌蜜瓜出口越南最佳的交通運輸方式是什麼

敦煌蜜瓜出口越南最佳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陸運,越南與中國相連的地理優勢,大部分跨境賣家都會選擇最為方便的陸運,陸運相對於空運來說,價格較低,相對於海運來說,時效又更快;

2. 夢見要去越南

1、夢見要去越南的吉凶指數

得長輩或上司之惠助,再加上自身之勤勉,而於中年或壯年可獲得相當之發展,但因基礎運劣之故,於成功之後,又會有很多次之再成敗,生涯多勞,難亨安逸,幸而水在土上,池塘之家,亦順天然之景故,雖是相剋,凶意則微。【吉多於凶】

吉凶指數:90(僅供參考)

2、夢見要去越南的宜忌

「宜」宜夜讀,宜捐款,宜當機立斷。

「忌」忌收紅包,忌查黃歷,忌欣賞高雅藝術。

3、夢見要去越南的預兆

夢見要去越南,按周易五行分析,幸運數字是 0 ,桃花位在 正北方向 ,財位在 西南方向 ,吉祥色彩是 黃色 ,開運食物是 雞蛋

夢見要去越南 ,這兩天的你往往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呢!越是和你關系親密的人,你就越容易肆無忌憚地向對方發泄脾氣。可以的話,盡量讓自己待在會議、宴會等需要保持儀態的公眾場合,好面子的天性,可以幫助你避免有過激的行為出現!

本命年的人夢見要去越南,意味著珍惜美好的進運,事事忍讓,不與人計較。

懷孕的人夢見要去越南,預示秋占生男。不可劈砍樹木,動胎氣。

做生意的人夢見要去越南,代表開始經營不利,後又受破壞找擊無法維持。

戀愛中的人夢見要去越南,說明得媒人之力可獲成婚。

本命年的人夢見越南栲,意味著雖然不很順利,必須加強信心,夏季較差。

戀愛中的人夢見越南薴麻,說明過於倔強,心情不穩定,忽冷忽熱,互相信任婚姻可成。

懷孕的人夢見越南,生女,防流產。

戀愛中的人夢見越南迷路,說明雖然有觀念上的偏差,溝通之後即好。

夢見去越南,按周易五行分析,幸運數字是 7 ,桃花位在 西南方向 ,財位在 西北方向 ,吉祥色彩是 紫色 ,開運食物是

戀愛中的人夢見越南大頭茶,說明雖有小人從中破壞,誤會澄清即可。

戀愛中的人夢見越南懲罰,說明互相尊重對方,謙虛有禮,婚姻有望。

夢見越南懲罰 ,願意在智力挑戰自己的一天!這兩天的你往往更願意接受難度系數高的項目,而且難度系數越高,做起來就越有沖勁。對於從事科研的你來說,這兩天是一個出成果的日子!

夢見越南咖啡 ,容易得到資金幫助的一天。你如果心目中有理想的投資項目,想要向對方游說投資資金的話,這兩天是個不錯的天氣哦!學習方面,接受到的信息量較多,採取和小同學一起討論的辦法,學習效率更高呢!不過注意力往往集中哦!建議你分分主次,把一兩件重要的事情做好就很不錯了。

上學的人夢見去越南,意味著順利錄取,適合中區試場為佳。

夢見越南女孩,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 黃色 ,財位在 西南方向 ,桃花位在 正北方向 ,幸運數字是 2 ,開運食物是 海鮮

夢見迷路 ,所求不成。《敦煌本夢書》

夢見消瘦的皮毛雜亂的牛,吃著劣質的飼料,你很可能由於浪費精力,不安心於工作而勞苦一輩子。做過此夢後,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慣。

夢見咖啡,通常預示生活會有變化,也表示你內心中正期待平凡的現實生活中能多些刺激,或是能和朋友們有更多親密接觸,參與更多的聚會活動。

3. 兩條絲綢之路分別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4. 海上絲綢之路經過那些國家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途經國傢具體是這些:主要是由泉州或廣州開始啟航,在途經海南島、環王國(今越南境內)、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

訶陵國、固羅國、哥谷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烏拉國、大食國、末羅國、最後到達三蘭國。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又被稱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福建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

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

(4)敦煌去越南怎麼走擴展閱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時代背景

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政治、貿易格局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其核心價值是通道價值和戰略安全。

尤其在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合縱連橫的背景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拓展無疑將大大增強中國的戰略安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高鐵戰略等都是基於這個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夥伴並不僅限與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

由於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

自2003年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以來,攜手開創了「黃金十年」。中國東盟博覽會連續舉辦十年,以經濟合作為重點,逐漸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延拓,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抗擊重大災害中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

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中國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以自貿區升級為標志,雙方關系已進入成熟期,合作進入快車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重要推力和載體,將從規模和內涵上進一步提升雙方貿易政治關系。

5. 如果你是遊客,你更喜歡遊玩吳哥窟還是莫高窟為啥

我是遊客游兩個景點各有千秋。個人更喜歡選擇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 旅遊 名片。畢竟是出國遊玩了。


請邀!

我的確是名自駕遊客,對於你問我,喜歡遊玩吳哥窟還是莫高窟的問題,我只能這樣回答,我喜歡吳哥窟,遊玩莫高窟。

喜歡吳哥窟

吳哥窟是柬埔寨的國寶。距離現今已有800多年 歷史 ,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1992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門票價格為一日票37美元,三日票62美元。由於本人才從崗位上退下來,目前還去不了國外,因此說只能算是上喜歡,遊玩不了。

遊玩莫高窟

遊玩莫高窟,是我的近期 旅遊 目標。莫高窟位於河西走廊的甘肅敦煌,始建於前秦時期,距離現今已有1640多年 歷史 ,比吳哥窟早出800多年。有洞窟、壁畫、泥質彩塑等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87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比吳哥窟早5年時間,門票價格200元遊玩一天。

總之,我喜歡吳哥窟,遊玩莫高窟。 旅遊 留下了「咱們的足跡」,專著 旅遊 作品,喜歡我,請關注哦!

我是15年五月份去的吳哥窟,正是柬埔寨的雨季,你會毫無防備的來個落湯雞。雨一停,就是曬死人的烈日。去吳哥窟也是一時沖動,是看到尼泊爾大地震了,感覺吳哥窟會不會突然間遭遇不測,再也看不到了,就急不可待的買個一張飛暹粒的飛機票。吳哥窟的網路,可以度娘,我說說我的切身感受!吳哥窟整個一大圈下來得好幾天,還得租一個車,讓當地人拉著你跑。我和北京的一哥們兒,還有廣西的兩個女生合租的一輛車,這樣下來,車費大降。整個一大圈下來,你會驚嘆天地的造化,幾百年前,竟然有人造出那樣一片宮殿廟宇,吳哥窟確實是宮殿,也確實是廟宇。人神合一的住所,君王直接將自己神話了!熱帶不用考慮冬天的取暖,所以,一切都是石頭堆砌起來的,只要通風就行。門很低,很小,凡人見君王必須低眉順眼,彎腰駝背,顯示出對神的恭敬!台階很陡,很窄,能爬上去真的不容易,也表示出對神的虔誠!建築的天人合一,最好的哲學!因為台階又陡又窄,所以曾有一個法國女人直接摔了下來,掛了!這樣的事故放在國內,估計吳哥窟會關門,她的家人會詐屍,會鬧得雞犬不寧!但那個法國丈夫,卻直接捐了一筆錢,在他老婆摔死的地方,加了欄桿,免得別人也摔死!這就是恕人恕己,這樣的人會生活得很坦盪,也很愜意!電影《古墓麗影》就是在吳哥窟拍的,你可以站在朱莉的腳下留影,回來和朋友大吹特吹!你看到的吳哥窟都是被修復過來的,原來的吳哥窟被大樹撐踏了,一片廢墟,現在還能看到一個保存完整的廢墟,你能看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神奇。總之,吳哥窟神秘、神奇,你還能和她沒有疏離感,你能從古代穿越回來!

敦煌莫高窟,不好意思,我到了門前沒有進去,只是在敦煌住了兩天。我離洛陽的龍門石窟很近,去過幾次,因為知識淺薄的緣故,對拈花微笑的佛祖缺少溝通,參不透佛法,總是敬而遠之!雲岡石窟我也去過,也只是進大門扭了一小圈兒,連佛祖的面都沒有照就出來了!莫高窟就乾脆不去了,可能錯過了藝術瑰寶,自始至終沒有感到什麼遺憾!這是我們所謂的藝術寶庫的通病吧,給那些普羅大眾沒有任何參與代入感,沉浸不進去,什麼原因呢?不知道!說了這么多,我喜歡吳哥窟,不喜歡莫高窟!

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價值!

首先肯定選擇國內,畢竟那是中國的藝術巔峰,在看完敦煌莫高窟的時候,如果你的時間足夠充足,可以選擇去吳哥窟。

下面給你們介紹兩個景點的特點以及文化價值!

一、吳哥窟: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 旅遊 名片

整體布局:

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旅遊 攻略:

最佳 旅遊 時間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和6月到10月之間分別是乾季和雨季,使吳哥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面貌,盡量避免在3月到5月之間的熱季 旅遊 。出遊小貼示:到吳哥窟 旅遊 時,盡量避免在正午參觀,最好帶一些防曬物品,如帽子、陽傘和防曬油等。為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進入吳哥寺廟不要穿暴露服裝,盡量穿長衣長褲。

二、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結構: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

歷史 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 歷史 過程,敦煌的悠久 歷史 ,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 歷史 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 歷史 狀況和 歷史 線索。

作為一名 旅遊 者,柬埔寨吳哥窟和敦煌莫高窟都非常值得一游。各有不同,各有側重點。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窟,柬埔寨吳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它們,遠隔千山萬水,卻有著藝術的共同點。

柬埔寨吳哥窟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築。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我沒有去過吳哥窟,對它的了解都是通過蔣勛老師的吳哥之美的介紹和網上的游記了解的。我是非常嚮往吳哥,計劃今年要實施柬埔寨吳哥窟之游。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游覽,使我感到非常震撼。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中國封建 社會 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2019年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將敦煌莫高窟和柬埔寨吳哥窟聯系在一起,它們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同為海陸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而形成的兩座藝術高峰,無論是建築、雕像,還是壁畫、圖案,「兩窟」都達到了人類藝術的巔峰,莫高之美,吳哥之美,征服了無數的朝聖者。

因此,我個人認為無論是莫高窟,還是吳哥窟,都非常值得 旅遊 ,並且需要多次來品評她們的藝術瑰寶。

如果我是遊客,我會首先選擇去莫高窟遊玩。因為莫高窟近在我們中國,揣著身份證和手機就可以開啟「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程了!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甘肅省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早在198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主要文物:藏經洞、九層樓、飛天壁畫等。

門票價格:200元/人次

開放時間:8:00-18:00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 旅遊 名片。


須彌山金字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那裡的台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

門票價格分三種:1天37美元/人,3天62美元/人,7天72美元/人。

開放時間:大約5:00-19:00。

出遊小貼示:到吳哥窟 旅遊 時,盡量避免在正午參觀,最好帶一些防曬物品,如帽子、陽傘和防曬油等。為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進入吳哥寺廟不要穿暴露服裝,盡量穿長衣長褲。

——摘自網路

莫高窟和吳哥窟都是人類文明的璀燦瑰寶!「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趕快開啟你的開心之旅,體驗美好風景吧!你一定會不虛此行。

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前年去的吳哥窟,去年去的莫高窟。今天看到你將這兩個景點進行比較,就將自己的感受說一說。

莫高窟 在敦煌,目前去那裡的交通越來越便利了。為了更好地保護壁畫,現在游覽只能進8個窟,更主要的了解是通過3D電影和博物館的圖片和模擬窟。整個參觀過程是半天。


吳哥窟 在柬埔寨的暹粒,對我們來說,交通更費周折一些,畢竟是出國游。吳哥窟是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正常的遊玩需要三天時間。


作為遊客的我,從遊玩體驗上,莫高窟的壁畫藝術代表著當時的最高成就,讓我非常驚嘆;吳哥窟代表著柬埔寨那曾被塵封百年的一段 歷史 ,游覽起來更讓我震撼。

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兩個地方都值得一去,但最好都是做好准備功課後再去,收獲會更大。

我們是50多歲的夫婦,每年春秋兩次深度自由行,已經游歷大半個中國、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泰國,南歐義大利-南法-西班牙-葡萄牙,歡迎關注@愛上 旅遊 的心理咨詢師,跟我們一起感受世界!

可比性不強。吳哥窟精華在建築,莫高窟骨髓在壁畫。如果可能,都應該去看看,都是歷經千餘年的世界文明的珍貴遺產!

吳哥窟是柬埔寨國寶,我更喜歡去莫高窟,相對方便,周邊的鳴沙山月牙泉也不錯。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敦煌石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它們是不一樣的第一一個是神殿一個是佛洞第二一個氣候濕熱一個氣侯乾燥,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6. 絲綢之路路線圖

圖片可以到網路上找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7. 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

一條是陸路,由中亞傳入中國的新疆,然後再深入中國的內地。

另外一種是海上路線,是由斯里蘭卡、馬來半島、越南等地到達廣州或東部沿海地區。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也就是北傳佛教為主。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

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7)敦煌去越南怎麼走擴展閱讀

佛教歷史貢獻之對孝道的擴展:

在中國,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與儒教有根本的不同。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離親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來是大不孝,佛教卻認為這才是真孝,是拯救親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強調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發並非不孝,是暫時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卻是究竟意義上的大孝。出家是為了救父母,救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所有眾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並不否定儒教的禮,他可以一邊禮拜阿彌陀佛,一邊盡儒之孝道,這種現世的孝同樣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別在於佛教不像儒教,不屬於隸屬關系,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並非義務,而是報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為。

8. 請告訴我「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詳細的路線圖。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1371-1435)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航海家。在明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時間里,他率大批船隊,先後7次遠洋出海,縱橫於太平洋與印度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南緯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亞蒙巴薩),跋涉7萬余海里,相當於繞地球三周多。鄭和的航海事業,暢通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了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華僑在南洋定居、生存、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刺激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航海技術,豐富了人們的地理知識,在中國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第一次,永樂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第二次,永樂五年回國不久復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回國。接著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乙已,「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其家屬」。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干刺等於行在。」第五次,永樂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賞勞。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這位63歲的老人「奉使歷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不久,約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
鄭和墓位於牛首山南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60米,高約8米。墓按伊斯蘭風格修建,整個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階有四組7層28級,寓意鄭和7次下南洋,歷時28年,遍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沿,定期來這里祭掃,從未間斷過。
回答者:ig - 魔法學徒 一級 1-9 18:45

鄭和公園始建於1953年,原名太平公園,1985年5月3日為紀念鄭和下西洋80周年而更名為鄭和公園。
鄭和公園位於白下區太平南路的中段東側,佔地2.2化頃,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公園內有古色古香的雙抱亭,優雅的長廊和庭院式的鄭和紀念館。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1371-1435)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航海家。在明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時間里,他率大批船隊,先後7次遠洋出海,縱橫於太平洋與印度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南緯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亞蒙巴薩),跋涉7萬余海里,相當於繞地球三周多。鄭和的航海事業,暢通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了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華僑在南洋定居、生存、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刺激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航海技術,豐富了人們的地理知識,在中國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第一次,永樂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第二次,永樂五年回國不久復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回國。接著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乙已,「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其家屬」。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干刺等於行在。」第五次,永樂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賞勞。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這位63歲的老人「奉使歷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不久,約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
鄭和墓位於牛首山南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60米,高約8米。墓按伊斯蘭風格修建,整個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階有四組7層28級,寓意鄭和7次下南洋,歷時28年,遍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沿,定期來這里祭掃,從未間斷過。
回答者:ig - 魔法學徒 一級 1-9 18:45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

9.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敦煌去越南怎麼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網友怎麼看經濟危機 瀏覽:355
印尼什麼時候取消外國人入境 瀏覽:597
印度奶粉怎麼做 瀏覽:492
中國老虎蟹多少錢一斤 瀏覽:644
奧利司他印度多少錢 瀏覽:713
哈梅內伊和魯哈尼哪個是伊朗總統 瀏覽:7
韓國跟越南哪個面積大 瀏覽:218
印尼小店怎麼開 瀏覽:771
印度如何解決氣候問題 瀏覽:98
第一次去英國旅遊有多少天 瀏覽:333
10000印尼幣合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271
中國的神話有哪些 瀏覽:421
伊朗藏紅花為什麼比國內的好 瀏覽:807
中國人才熱線怎麼注冊企業版 瀏覽:318
去越南需要注意哪些東西 瀏覽:477
正品英國衛褲的英文是什麼 瀏覽:18
印度有哪些方葯 瀏覽:86
英國脫歐後房產怎麼辦 瀏覽:964
印尼糖廠什麼時候開始建 瀏覽:802
中國四大國企哪個國家最多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