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越南到阿富汗,蘇聯是如何被耗死的
蘇聯當然拒絕了。
此後,中國暫停了兩國國家關系談判,並宣布抵制莫斯科第22屆奧運會。
至此,阿富汗問題、柬埔寨問題以及中蘇邊境駐軍問題,成了阻礙中蘇兩國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兩國劍拔弩張的程度又上了一個台階。
阿富汗戰爭,也讓中美關系進一步靠攏。
1980年1月5日,也就是阿富汗戰爭爆發後10天左右,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與中國討論了國際形勢、戰略協調以及軍事合作等問題,目的是加強美中防務安全關系,共同對付蘇聯。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傷了元氣,有了心理陰影,福特和卡特時代,美國一直在戰略收縮回血,面對蘇聯的全面進攻態勢,美國有點力不從心,這一頹勢,直到里根時代才逐漸改變。
眼下它需要和中國合作,分攤蘇聯的壓力。
在阿富汗問題上,布朗提出的策略是:設法增加蘇聯入侵的成本,以逼迫莫斯科罷手。比如,把阿富汗問題納入聯合國安理會議程,從外交上打擊蘇聯聲望;動員盟友在外交上孤立蘇聯,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提升其入侵的經濟成本。
當年在越南戰場上,美軍就是這樣被耗死的,布朗是想以彼之道還是彼身。
布朗這一策略,與中國的「間接消耗戰略」不謀而合。
中國的想法更具體:我們將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並通過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輕武器、彈葯、棉服等物資。
1月8日,最高層一錘定音,原話是: 「對阿富汗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援助抵抗力量,中美應該就此進行合作。但我要強調的是,此類援助不應該只是象徵性的。······我們必須用游擊戰將蘇聯長期拖在阿富汗的泥潭裡。」
此後,雙方不斷互訪磋商,逐漸達成了共識:美國負責動員自己的盟友,中國負責動員第三世界,中國幫助推進美國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巴基斯坦是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大後方,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援阿反蘇陣營。
這個陣營包括英國、法國、西德、土耳其、埃及、沙特、阿聯酋等國家,伊朗雖然沒有加入,但以行動提供了支持。
以阿富汗戰爭為契機,中美兩國開啟了在情報、武器、後勤、戰略協作等領域的合作。
03
由於蘇聯一貫支持印度,巴基斯坦和蘇聯關系並不好,蘇聯入侵阿富汗,對巴基斯坦也構成了嚴重威脅。
另一方面,大量阿富汗難民湧入巴基斯坦,不僅加重了巴基斯坦的經濟壓力,也增加了巴基斯坦被蘇聯打擊的風險——難民中也有武裝分子,很容易成為蘇聯跨境打擊的借口。
巴基斯坦只能向中國求援,中國把美國也帶進來了。
巴基斯坦有了中國和美國的撐腰,不再畏懼蘇聯和印度。
所以,在反蘇陣營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時,巴基斯坦成了最可靠的中介。
具體分工是:美國、沙特出錢,購買武器和負擔運費,中國負責生產武器和其他軍用物資,然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出面,將武器和物資運到巴基斯坦,交給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ISI),ISI通過200多個不同路線,將武器和物資運到阿巴邊境的100多個秘密倉庫,分配給阿富汗抵抗力量。
巴基斯坦除了負責物資轉運之外,還負擔起了對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培訓工作。
出錢的,生產的,運輸和培訓的,三者形成了常態化機制。
美國將這一行動稱之為「旋風行動」。
運輸武器和物資的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是中巴國際公路,二是走海路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口,CIA在巴基斯坦開了專門的賬戶,每月往裡面打運輸費。
美國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是秘密進行的,為了不留下證據,提供給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武器,都是交由中國生產的——中國武器,在血統上脫胎於屬於蘇式武器,生產一些蘇式武器是分分鍾的事,在檯面上可以說是阿富汗游擊隊繳獲的。
埃及和中國情況類似,也有大量蘇式武器,美國也從埃及收購了很多。
正如CIA官員指出的那樣:「各個合作夥伴扮演著不同角色:阿富汗人在垂死掙扎,在戰斗。沙特人和美國人支付了運費。中國人提供軍火,他們提供了相當數量的武器。埃及人也提供了大量武器。」
戰爭期間,中國生產了大量地雷、AK-47步槍,RPG火箭筒、SA-7防空導彈以及多管火箭發射器。後來,還應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要求,重啟了單管火箭發射器的生產線。
中國一直是阿富汗抵抗力量武器的主要來源國,當然,絕大部分都是美國和沙特掏錢買的。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啟動期,最缺錢的時候,賣軍火一舉兩得,美帝和沙特土豪也不差這點錢。我們常說兩伊戰爭期間,中國軍工發了財,其實阿富汗戰爭時期,中國也通過軍火掙錢了。具體數據不得而知,但據巴基斯坦估計,中國每年向CIA軍售額達1億美元。
中國的參與,遠不止於提供武器。
與美國合作,在中國境內建立追蹤和監聽裝置,監視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美國出錢,在中國飼養騾子,改善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運輸手段——阿富汗境內多山少路,騾子很實用;派遣軍事顧問到白瓦沙基地,為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軍事訓練,教授游擊戰,等等。
1986年,蘇軍為了擺脫戰爭泥潭,加大了對阿富汗的打擊力度。在中國的協助下,美國說服巴基斯坦轉運「毒刺」導彈進入阿富汗,對蘇軍直升機構成了極大威脅,幫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扛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04
80年代初,蘇聯對外有四個花錢重點區域,一是阿富汗戰場,每年約110億美元,二是以衣索比亞為主的非洲,每年約60~80億美元,三是以古巴為主的拉美國家,每年約60~80億,第四就是越南,每年20億美元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阿富汗戰場是最消耗蘇聯實力的地方。
相比蘇聯的消耗,反蘇陣營的投入其實很少,但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正是反蘇陣營為阿富汗抵抗力量源源不斷輸血,才使得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流血的傷口」,這一流就流了10年,等到血止住時,蘇聯也奄奄一息了。
1989年,戈爾巴喬夫實現了從阿富汗撤軍、從中蘇邊境撤軍,並迫使越南同意從柬埔寨撤軍,解決了妨礙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
自此,蘇聯對中國的威脅全部被瓦解,兩國實現和解。
【參考資料】
《 歷史 轉折下中國應對蘇阿戰爭的整體策略研究》
《「間接消耗戰略」:20世紀80年代中國對蘇聯安全戰略再考察》
《上世紀阿富汗戰爭武器來源探究》
《阿富汗戰爭與國際政治博弈》
❷ 鄧小平訪問美國時巧施奇謀,中越開戰後,讓北方百萬蘇軍不敢妄動
《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自古以來,真正偉大的軍事家都懂得智謀和外交的重要性。
戰國時,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並不僅是因為秦國國力強大、軍力強盛,而是因為他們善於在外交陣線上縱橫捭闔、合縱連橫、遠交近攻。
而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反擊戰前夕,鄧小平上演了一場妙至毫巔的外交奇謀,借力打力,一舉擊破黎筍和勃列日涅夫夾擊中國的圖謀。
越南,本是中國最友好的鄰邦,最鐵桿的兄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便不遺餘力地幫助越南反擊外國侵略者,幫助他們發展工農業。曾幾何時,他們吃的糧食,用的武器,操作的機器,無一不來自中國。
然而越南後來的表現,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什麼叫做「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越南戰爭期間,為了幫助越南人民趕走美國侵略者,消滅南越偽政權,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大量幫助。
到了1965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上台。野心勃勃的他,出於與美國爭霸的需要,決定加大對越南的援助。因此,他對我國提出如下要求:
1.要求允許援助越南的武器過境;2.要求使用雲南省的1至2個機場並駐扎500人的機場;3.要求我國同意為蘇聯開辟一條空中走廊;4.要求我國同意5000名蘇軍人員過境中國。5.舉行三方抗美談判。
當時,中蘇早已交惡,雙方在意識形態和軍事上,都在進行著激烈的對抗。特別是在軍事方面,雙方都把對方看作最直接的敵人,在邊界均陳兵百萬、嚴陣以待。從東北、內蒙到新疆,到處都有激烈的摩擦。特別到了1969年3月,中蘇在珍寶島終於爆發熱戰,蘇聯吃了大虧。兩國幾近於戰爭的邊緣,甚至蘇聯威脅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蘇聯要求入境中國,毛澤東擔心這是蘇聯「假道伐虢」之計。因此我國斷然拒絕了蘇聯後四個要求,僅僅只同意了第一個。
一開始,在中蘇之間,越南還能保持中立。然而隨著蘇聯的援助越來越多,越南的天平也開始向蘇聯傾斜。而中蘇爆發沖突後,越南更是毫不遲疑地站在了蘇聯一邊,讓中國人寒心無比。
1975年,越南統一後,中國曾勸說越南離開蘇聯的霸權戰車。然而越南貪圖蘇聯的鈔票和武器,拒絕了我國提議的反霸政策。中國見越南已經無法回頭,於是決定不再向越南提供援助。
俗話說得好:「升米恩,斗米仇」。人與人如此,國與國更是如此。中國不再提供援助,越南反而勃然大怒,於是更加肆無忌憚地投入蘇聯懷抱。
當時,蘇聯為了遏制中國,編織一個所謂的亞安體系。蘇聯一邊在東北、新疆與我國發生軍事沖突,同時還拉上印度擾亂我國西藏。其後,蘇聯又和越南簽訂同盟條約,試圖在我國南方搞事。
為了報答越南對自己的支持,蘇聯還公然支持越南侵略和欺壓柬埔寨、寮國,試圖幫助其建立印支聯邦。
越南建立印支聯邦,是我國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蘇聯和越南結盟,更是讓我國如芒在背。1978年6月,越南加入只有蘇東國家才能加入的經互會,兩個月後蘇聯海軍進駐越南天然良港金蘭灣。此後,蘇聯紅旗太平洋艦隊頻繁出沒中國海域,甚至穿越台灣海峽,向我國耀武揚威。蘇越南北夾擊中國之勢,已經形成,我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突破蘇聯的包圍圈,已經刻不容緩。
就在中蘇發生軍事沖突的同時,越南也開始在邊境製造沖突。不久後,中越邊境便發生了庭毫山流血沖突。而沖突發生兩天後,蘇越又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
條約規定:
很顯然,這一條是針對中國。
有了蘇聯撐腰,越南在東南亞的擴張日益不可遏制。1976年春季,越南推翻了寮國末代國王、與中國十分友好的西撒旺瓦達那。寮國正式成為越南的保護國。
1978年12月,越南攻入柬埔寨金邊,推翻了民柬政權,扶植了韓桑林偽政權。從此之後,越南實際控制了越老柬三國,一時間聲勢大振。
為了對付急速擴張的蘇聯和越南,中國當時要做的不僅是防範,同時還要爭取與國。中蘇交惡後,中美關系便開始正常化。遠交近攻,這是萬世不變的外交常理。
通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已經充分認識到中國的實力和在地區事務中的分量,美國國內開始有人主張和中國發展全面發展關系,以遏制蘇聯的擴張。而我國,正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幫助我們抵禦蘇聯如同黑雲壓城一般的威脅。因此,中美兩國一拍即合。
在與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的同時,鄧小平又對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進行了國事訪問。在此期間,他毫不含糊地抨擊了大霸和小霸,提醒東南亞提防「亞洲的古巴」,並警告越南不要再玩火。
1979年1月27日,鄧小平實現了 歷史 性的訪美。訪問美國的鄧小平在同卡特的第三次會談結束後,一起來到陽光燦爛的白宮玫瑰園。鄧小平說:
由於中 美文 化差異,美國政府並沒有聽懂鄧小平的用意,他們並不理解什麼叫做「打屁股」。西方的一些國際問題專家,也沒有重視鄧小平的話,認為他只是說說而已。
不得不說,李光耀看人真的很准。很多人往往將鄧小平視為一個政治家,但是很多人似乎忘記了,他在戰爭年代,也曾是統領百萬大軍的統帥,他雷厲風行、說一不二,信奉「既不惹事,也不怕事」。
除了強大決斷力以外,鄧小平更有著深不可測的謀略。毛澤東就曾評價鄧小平:「柔中寓剛,綿里藏針,很會打仗。」
而他的謀略,在訪美期間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在鄧小平訪美的同時,我國在中越邊境突然開始大量增兵,這一度讓蘇聯和越南非常緊張。
鄧小平此舉,表現出一種中國式外交的特殊技巧——借力打力,造成別國支持的印象。早在20年前的台海危機中,毛澤東就曾施展過這一妙招。
1958年,赫魯曉夫訪問北京。僅僅三周後,毛澤東便下令炮擊金門馬祖,造成莫斯科事先同意北京行動的假象。然而實際上,毛澤東在赫魯曉夫面前,對炮擊金馬之事隻字未提。
這個舉動,給有意介入台海危機的美國當頭一棒。美國絕不想為了蔣介石,和蘇聯翻臉,畢竟美國不想和蘇聯打核大戰。因此,艾森豪威爾只是指責赫魯曉夫幫助煽動危機,弄得後者頗感莫名其妙。
對於蘇聯和越南,鄧小平採用了同樣的手法。他在訪美期間增兵,實際上是製造一種美國支持中國出兵的假象。然而實際上,美國對於中國出兵越南,並未表示支持,其作用僅是提供一些情報和外交方面的協作。
實際上,鄧小平訪美是做個別人看的,目的在於恐嚇蘇聯。
而鄧小平此舉,果然將蘇聯嚇住了。在他們看來,中國之所以敢在北方還有百萬蘇軍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抽出兵力增援中越邊境,很顯然得到了美國的一些保證。出於對美國的忌憚,蘇聯即使想要干涉,也必然會投鼠忌器。
就這樣,我國便開始緊鑼密鼓地准備對越反擊戰。然而鄧小平等黨政軍領導人也明白,越南戰力不俗,但畢竟是小國,成不了中國的威脅。中國最主要的敵人,還是強大的蘇聯。因此在對越作戰之前,我國在三北地區仍集中有200多萬兵力。
對於運輸能力脆弱漫長的遠東地區,面對具有較大戰略縱深和龐大常備軍以及不竭後備兵力的中國,蘇聯至少需要150萬軍力。而蘇聯雖然號稱在邊境陳兵百萬,但實際在遠東布置的很多師,都是沒有齊裝滿員,總數不過67.5萬。在兵力上,我軍對蘇軍有絕對優勢。
利用外交和軍事兩種手段,中國有效遏制了蘇聯對越南的支持。1979年2月17日,對越反擊戰正式打響。經過艱苦的戰斗,我連克老街、高平、諒山等重鎮,殲敵4萬餘人,越南首都河內大門洞開。在我軍的武功軍威之下,越南「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迷夢正式破滅,印支聯邦、支配東南亞的企圖也就此偃旗息鼓。
在撤退途中,我軍參戰部隊還回收了當年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破壞了越北地區的軍政設施、公路、鐵路、礦山,給黎筍集團以沉重打擊。更是讓勃列日涅夫望洋興嘆,暴跳如雷。
28天的時間里,而口口聲聲要軍事援助越南的蘇聯呢?卻迷失在鄧小平的奇謀之中,露出了色厲內荏的本性,除了口頭上的譴責,卻就是按兵不動、見死不救。
在國際上,除了少數蘇東國家反對我軍反擊越南以外。美國、西歐、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表面都表示了「遺憾」。但實際上,對我軍教訓越南,大家都暗中高興。有一家報紙就曾說:
而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中越和東南亞局勢時,蘇聯和越南也非常不得人心,大多數國家都傾向於我國。由此可見,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外交層面的努力,是相當成功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❸ 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只是為了對抗蘇聯嗎
不全是的!
1.從意識形態來說,當時美國政府繼承了杜魯門的冷戰思想,以一切能夠運用的手段對付社會主義國家和政權,而胡志明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顯然帶有這種傾向,這是不利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的。
2.從國際背景來看,當時美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戰略爭奪,兩極爭霸,遏制住越南局勢有利於增加爭霸的砝碼。
3.從根源上來說,這是美國踐行全球戰略目標的具體步驟,美國在軍事打擊上體現出強烈的霸權意願。
❹ 越南戰爭時北越軍隊的那些蘇聯援助的武器究竟是怎麼運
當時蘇聯只有海路和陸路兩種方式向北越運送物資。
海路走大西洋—印度洋—北越海防港,這條路沿途要經過眾多美軍軍事基地,
海路先走西伯利亞鐵路,到達最東端的海參崴,然後用貨船經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至海防港。
陸路,蘇聯援助無論是從雲南還是廣西進入越南,都必須自北向南穿越整個中國。
當年中國和蘇聯達成協議,蘇聯軍火專列可以縱貫中國往北越運武器。
❺ 沒有蘇聯,北越能打贏越南戰爭嗎
尼克松在回憶錄中說過這么一句話: 「美國在越南的失敗不是敗給了越南,而是輸給了越南背後的蘇聯,因為如果蘇聯不給越南提供強大的援助,北越領導人連打幾個月的仗都不可能。」
一個超級大國死磕一個小國,勝負是沒有懸念的,如果超級大國最終沒有拿下小國,那肯定超級大國內部出現了問題,或者小國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輸血。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莫不如此。
以越南戰爭為例,戰爭表面上是兩個國家在戰斗,背後其實是兩大集團在較量。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全面捲入越南戰爭,也是在這一年,蘇聯開始介入越南戰爭,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最倚重空中打擊,而蘇聯對越南最大援助項目,就是為越南建立了現代化的防空系統,這個防空系統對美國戰機造成了極大威脅,僅「德維納」防空系統(即薩姆防空導彈),就擊落了2500架美軍飛機(數據無定論)。
北越軍隊戰斗意志很頑強,但單純的戰斗意志,在鋼彈火海面前不堪一擊,只有在武器代差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戰斗意志才能為戰鬥力加成。在戰爭中,美軍武器固然先進,但北越軍隊的武器並不落後,該有都有,而且數量越打越多,只要不怕死人,扛不住的肯定是美國。
北越有兩個主要援助國:「老大姐」中國和「老大哥」蘇聯。中國的援助講得很多,按下不表。蘇聯對北越的援助比較晚,但後來居上,其援助以高 科技 武器為主,對後期戰爭走向影響更大。
二戰後,越南掙脫了日本人的魔爪,又迎來了法國人的入侵,第一次印支戰爭爆發。
雖然胡志明是莫斯科的老朋友,但在第一次印支戰爭期間(1945~1954),蘇聯沒有給予越南實質上的援助,而是隔岸觀火,喊了幾句不疼不癢的口號,這讓越南感到寒心。
斯大林也沒辦法。二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蘇聯都忙著恢復戰爭創傷,其外交政策的重點是保證本國安全,其次是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為它們移植蘇聯模式。超出這個范圍之外的事務,斯大林都不是很關心。
換句話說,當時蘇聯的綜合國力遠不及美國,除了自保之外,它只能護住東歐地盤不受西方染指。
另一方面,革命支援是有「分工」的,越南這塊不歸蘇聯管——亞洲革命主要靠中國。1950年2月,斯大林曾當著中國的面,對胡志明說:「越南戰爭、越南革命,蘇聯是可以支援的,但具體的和切實的還是要靠中國來管。」
這一時期,蘇聯除了小心謹慎的輿論支持之外,對越南的戰爭採取的是」不介入「政策。
赫魯曉夫上台後,否定了斯大林,也改變斯大林時代的外交策略,提出了「三和一少」路線——與西方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到 社會 主義,少援助民族解放運動。
此時,蘇聯開始在全球布局,但這種布局依然是謹小慎微的,避免「悲劇發生的可能性」(美蘇直接對抗),尤其是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蘇聯更是極力避免刺激美國。
對於越南問題,赫魯曉夫比較糾結,頗有進退兩難之感。進,不符合美蘇緩和的戰略構想,退,有損蘇聯在東方陣營的威信和形象。不表態吧,更說不過去。
進退都不行,赫魯曉夫提出和平解決越南問題的主張,他在給世界各國首腦的信中,明確反對武力解決越南問題,要讓越南人通過自己的方式和平解決——說了和沒說一樣,口惠而實不至。赫魯曉夫甚至提議北越和南越作為兩個獨立國家加入聯合國。
在蘇聯看來,越南分裂對蘇聯更有利,一來可以避免捲入戰爭,調整與西方的關系,二來北越有求於蘇聯,蘇聯可以通過援助越南,刺激本國經濟發展(並非全部無償援助)。
1955-1965年這10年,蘇聯只給了越南3.2億盧布的經濟援助,平均每年3200萬盧布,這是蘇聯給 社會 主義國家的常規援助,就像份子錢一樣。北越曾要求蘇聯提供武器援助,蘇聯從倉庫里找了3000支二戰時期繳獲的德國槍支,氣的胡志明大喊道:把它拉到博物館去!
蘇聯不援助越南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北越與中國走得太近,而當時中蘇關系已經破裂。1964年1月,黎筍等人前往莫斯科,蘇聯大佬們見都不見,讓他們到處參觀名勝古跡,晾了好長一段時間。正式會談時,蘇聯直接指責北越站位有問題,警告北越:如果河內不改變態度,兩國間不會出現密切合作的前景。
1964年是越南戰爭的重要分水嶺,這一年夏天,北越海軍與美國海軍在北部灣海域發生沖突,美國國會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在東南亞使用武裝力量,美軍大舉進入越南,美國全面捲入越南戰爭。
這年10月,當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享受秋日的晚風時,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發動政變,赫魯曉夫被提前退休,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代。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外交戰略與赫魯曉夫不同,它不再謹小慎微,富有侵略性和擴張性,到了後期更是咄咄逼人。
對於越南問題,勃列日涅夫將其納入了全球戰略范圍,並決定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
這么做的原因很簡單:首先可以讓美國更深的陷入越戰泥潭,便於蘇聯在世界其他地方挖美國牆角;其次,「越南是 社會 主義在東南亞的前哨站」,援助越南可以提升蘇聯在兄弟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心中的威信,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雙升;最後,蘇聯想把越南從中國這邊爭取過來——蘇聯在越南的影響力快歸零了。
1964年11月範文同訪問蘇聯,與10個月前相比,蘇聯對越南的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差點閃了範文同的老腰。蘇聯承諾向越南提供援助,表示要回訪越南,詳細研究援助事項。
1965年2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訪問越南,與越南簽訂了關於加強越南防禦能力的協議,2個月後,黎筍訪問莫斯科,進一步確定了援助的具體方式和數量。這一年,雙方高層多次往來,簽訂了一系列援助協定,打得火熱。
至此,蘇聯對越南的政策,從「不幹涉」過渡到了「有限干涉」。
1965年6月,美國發現了北越使用蘇制武器的跡象,9月,美國發現蘇聯提供給北越的武器,不僅地空導彈,還有高級雷達探測系統、米格-17戰機、伊爾-28輕型轟炸機。
美國的情報沒錯,大批蘇制武器已經秘密運往並部署在越南,蘇聯提供給越南的新式武器,都是中國不具備的,這樣它開始替代中國成為越南現代化武器的主要供應國。除了武器之外,蘇聯還向越南提供機械、通訊設備、卡車、石油、鐵礦石、化肥、葯品,並幫助北越修復了很多被美軍炸毀的工廠、電站等設施。
蘇聯軍事專家還為北越構建了高效的空中防禦系統,依靠高射炮團、防空導彈團、戰斗機航空團、無線電工程兵團,高低搭配作戰。美軍在越南戰爭損失的大部分戰機,都是蘇聯防空系統打下來的。
1965年7月,蘇聯提供的薩姆-2防空導彈開始部署在河內,第二年,蘇聯開始向北越提供米格-21戰機,這款戰機的性能已接近美軍戰機,1967年北越空軍已擁有100架用於執行截擊任務的戰機,這些戰機的基地大多設在中國境內,美軍沒法實施攻擊。
現代化武器需要專業的人來操作,為此,蘇聯向越南派出了大量軍事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越南制定作戰計劃,安裝、修理武器設備,訓練越南士兵,甚至親自操作武器參戰。這一點在電影《第一滴血2》中有所體現,蘭博泡在泥坑裡時,從直升機上下來的那幾個軍官,就是蘇聯軍事顧問。
從1965年4月,德傑紮上校率領100多名蘇聯軍事專家進入越南開始,蘇聯派往越南的軍事專家數量不斷增減,最高時超過10000人。越南也向蘇聯派遣幾千人,參加技術學習和軍事訓練,這批人回國後都成了北越軍事技術領域的骨幹。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與美國公開對抗,蘇聯對越南的援助是秘密進行的,蘇聯專家和顧問是以「個人」或「志願者」的身份支援越南人民解放的,美國情報機構當然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但沒有公開點破。
據西方估計,1965年,蘇聯向越南提供了5.5億美元的援助,1968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0億美元,蘇聯對北越的援助占 社會 主義國家援越總額的50%,超越中國,成為北越的最大援助國。
1968年尼克松入主白宮,越戰迎來了轉機。
美國想體面地撤出越南,越戰進入邊打邊談的階段,雖然談判往往僵持不下,但談判的大門一直都沒有關閉。尼克松還嘗試緩和與中國的關系,希望利用中國對北越的影響力,幫助美國撤出越南。
中國為了防止越南徹底倒向蘇聯,開始重新積極援助越南,將對越援助推向了最高點(由於北越和蘇聯走得太近,中國和北越關系一度惡化,削減了援助)。
蘇聯敏銳察覺到美國和中國的變化後 ,為防止戰爭朝有利於美國和中國的方向發展,也調整了對越政策,從「有限介入」升級為「完全介入」。
1968年6月,兩國又簽訂了有關經濟、軍事援助的協定,蘇聯承諾給予北越全面的援助和支援。1969年到1971年,兩國簽訂了7個經濟援助和合作協定。
蘇聯完全介入越南戰爭後,其話語權不斷上升,逐漸成為越戰的主導國之一。此時,越南是黎筍當家,走的是親蘇路線,蘇聯利用龐大的援助,幾乎控制了越戰的節奏,一方面它支持北越抗美,另一方面又撮合美國和北越談判。是談是打,完全取決於蘇聯的全球戰略布局。
比如1972年初,北越為徹底解決南越,計劃發動一場比1968年「春季攻勢」規模更宏大的進攻——「復活節攻勢」,但是蘇聯不允許,還要求北越坐下來談判,北越一意孤行,結果因得不到蘇聯支持而慘敗,損失10萬人。
事後,北越不僅被蘇聯斷供,還遭到了美國幾十萬噸炸彈的報復,內外交困,不得不向蘇聯低頭,乖乖回到談判桌上。
蘇聯為什麼要勸北越和美國和談呢?中美正在靠攏,越戰已困不住美國,蘇聯想通過主導美越談判,在中美緩和之前實現蘇美緩和,拆解可能出現的中美聯合對付蘇聯的局面。
所以,雖然北越態度堅決、士氣高昂,一心要打,但蘇聯頻頻踩剎車,勸說甚至逼迫北越談判。正是在蘇聯的施壓下,北越在1972年7月到10月的談判中妥協,放棄了美國「完全停止轟炸」的要求,答應與美國簽訂停戰協議。
1973年1月,北越與美國簽訂了《巴黎協定》,美國從越南抽身,剩下南北越內戰。
從1965年到1973年,蘇聯共向越南提供了10億盧布的經濟援助和2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這些援助對北越最終贏得戰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舉個例子,前期防空系統剛構建時,越南防空導彈部隊平均每發射10-14枚導彈才能擊落一架美軍飛機,隨著蘇聯顧問不斷調試和更新設備,到後期北越平均每發射3-4枚防空導彈就能擊落一架美軍飛機。
在1972年12月的空襲中,北越12天內擊落了81架美軍戰機,其中包括34架B-52戰略轟炸機,3架F-111戰斗轟炸機。美國空軍每千架次損失率,二戰中為9架,朝鮮戰爭中為4架,越南戰爭中為17架,1972年12月這一數據上升為34架。
截止1974年,越南防空導彈系統擊落美軍飛機超過4000架,這還沒算高射炮打下的,要知道,整個越戰期間美軍損失飛機8600多架。
2008年與奧巴馬一道競選美國總統的麥凱恩,曾是一個越戰老兵,1967年他駕駛A-4戰機執行任務時,被一枚北越防空導彈擊落,受傷被俘,直到停戰後才被釋放。
總之,在美國看來,「蘇聯的噴氣式飛機,地面導彈、雷達等現代化武器,已成為美國利用軍事打擊向北越施壓的嚴重障礙。」戰爭越來越難以為繼了。
04
蘇聯是越南戰爭的最大受益國,它以「微小」的代價把美國定在了戰爭泥潭,整個越戰期間,美國軍事支出超過1670億美元,巨額戰爭開始加重了美國經濟負擔,美國經濟長期陷入滯脹狀態,這又反過來刺激了民眾對美國政府的不滿,反戰運動風起雲涌。
大量資金投入戰場,導致美軍武器裝備得不到及時更新、科研項目被延遲或取消,蘇聯則利用這段寶貴時機埋頭發展軍力,在核武器方面逆襲美國,在常規武器方面也極大地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對衰弱,直接導致美國在爭霸中處於下風,蘇聯迎來了巔峰時刻。
蘇聯捲入越南戰爭,還獲得了一個附加禮包——一方面,它通過戰爭檢驗了武器的實戰性能,揚長避短,推陳出新,實現了很多武器的升級;另一方面,它搞到了很多美國武器,通過吸收先進技術,提高了蘇式武器的性能。
僅1965年5月到1967年初,蘇聯就從越南搞到了700多件美國武器,包括戰機、導彈、雷達等高 科技 產品,這對蘇聯的升級航空發動機、電子設備等技術大有裨益。
1968年3月,蘇聯軍事專家用無線電干擾了美國1架F-111戰機通訊系統,然後以伏擊戰術包圍並活捉了這架飛機,包括上面的2名飛行員。當時F-111剛服役,沒想一出馬就被搞到了西伯利亞。
當然,蘇聯支援越南的最直接成果,就是把越南拉進了自己的懷抱。越南和古巴一道,成了蘇聯的哼哈二將。
1973年《巴黎協定》簽訂後,蘇聯對北越的援助有增無減,規模更加龐大,到越南入侵柬埔寨時,蘇聯每年援助越南超過20億美元。
80年代初蘇聯外援有四個重點,一是阿富汗戰場,每年約110億美元,二是以衣索比亞為主的非洲,每年約60~80億美元,三是以古巴為主拉美國家,每年約60~80億,第四就是越南。
這些援助極大地加劇了蘇聯的經濟困境,也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塑造「蘇聯形象」:越南戰爭中的蘇聯軍事專家及其影響》
《蘇聯對越南的援助政策研究(1961-1978)》
《蘇聯對越南戰爭政策研究》
《尼克松回憶錄》
❻ 越南戰爭的起因
起因有幾個:1,解柬埔寨的被越南佔領之圍.2,解蘇聯和其盟友越南,南北夾擊中國之圍。3,越南反華,驅趕殺害華人,華僑,在邊境挑釁,殺害我同胞.綜上3點,所以............ 眾所周知,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20萬大軍橫掃越南北部,直逼越南首都河內,但是我們又馬上撤回了國內。不是我們仁慈,而是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再推進了。留在北部駐防的大都是越南的二流部隊,真正的主力還在柬埔寨,我們的目標就是讓他們回援(解柬埔寨之圍)。但是越南就是准備遷都也不回來,無奈,我們只好撤退,其中有很多原因:雖說是二流部隊,但是戰鬥力還是不弱的(他們剛經過和美國戰爭的洗禮),作戰經驗明顯比我軍豐富,而且抵抗也很頑強.我們有十分之一的傷亡就是因為救助他們的傷員反而被襲擊創造的!剛經過戰爭的越南不僅許多美軍裝備,而且還有許多軍事工事,其中很多還是我們幫他們造的啊!我們的部隊大都是新兵,沒戰斗經驗,還有就是後勤准備不足,不少傷員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越南全民皆兵,小孩子身上藏著炸彈,越南女兵在沖鋒過程中脫衣服,我們的兵大多是新兵蛋子,歲數都不大,都不敢看,這可是沖鋒啊,後果可想而知。總而言之,我們挨了不少黑槍,暗槍。可能會有人說我,胡說八道,空穴來風。但你們想想我們是在他國領土上,越南老百姓會歡迎我們嗎,何況我們還是打過去的。小日本來中國的時候,我們是怎麼「歡迎」他們的.可想而知他們怎麼對待我軍。
這一戰,
死 亡:中方26,000人;越方30,000人;
負 傷:中方37,000人;越方32,000人!
坦克被毀:中282輛;越185輛;
軍車被毀:中490輛;越120輛;
火炮被毀:中670門;越200門
戰損率比美軍高多了,我們才打幾天啊!美軍在越南打了十幾年才戰死五萬多,傷十幾萬!在國際上,幾乎沒有國家支持我們,都要求我們撤軍,蘇聯更是在邊境虎視眈眈,他們和越南是盟友,如果我們還要繼續,可能蘇聯就在北方進攻我們!(在打擊越南的同時,我國的裝甲部隊大部分囤積在北方,防止蘇聯入侵)
❼ 越南戰爭,越南用什麼擊落美軍軍機還有中蘇提供什麼武器給越南
越南地面部隊用高炮和導彈,空軍用戰斗機啊,
當時中國主要援助的是高炮和雷達,還有少量的殲6和殲7,蘇聯主要援助的導彈(以薩姆-2為主)和米格21戰斗機,其中中國還派出將近20萬的防空部隊和工程兵參與了越南戰爭,其中防空部隊直接參與了越南國內的防空作戰,其中傷亡了約4000多人,至今還有1000多名烈士長眠在越南的山崗。
蘇聯援助的導彈在戰爭中期一度成為了主要防空力量,擊落了大量的B-52轟炸機,直到美國把最新的電子對抗設備投入使用後,才大幅降低了蘇聯導彈的命中率,降低了戰機的毀傷率。
越南空軍在中蘇兩國的支援下,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當時蘇聯援助的米格21,中國的殲6,殲7,跟美國的戰斗機還沒有形成絕對的代差,只是空軍體系不如美國,但單機對抗方面還是互有勝負,整個越南戰爭期間,越南空軍也出現過16位王牌飛行員,其中阮文谷的戰績最高,一共擊落9架美機(美軍確認7架)。
❽ 對越反擊戰中,全世界僅2國支持,為什麼蘇聯都不敢動手
對越反擊戰中,全世界僅僅只有兩個國家支持我們。而蘇聯卻想要利用越南來個南被包圍之勢,來打擊我們,可是最終蘇聯也沒能實現了這個願望。
當時,其實支持我們的只有柬埔寨和朝鮮這兩個國家,美國雖然說都不偏袒,但實事上還是對蘇聯起到了一點制衡的作用。蘇聯也一直沒找到出兵的理由,估計是想在我們和越南打的沒勁的時候對我們發起襲擊。可是他們卻沒想到我們打的反擊戰僅僅用了一個月就從越南撤出了兵。這個時候蘇聯還沒有反應過來,因此他們想要利用越南對我們進行打擊的戰略便破滅了。
❾ 越南戰爭是怎麼會事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約翰遜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約翰遜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約翰遜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譬如說,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美軍的飛機也不可以發動攻擊。對於北越的交通與重要設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擊的范圍以外。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第1騎兵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約翰遜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反戰運動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道,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信息。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松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戰爭結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軍直升機撤離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大事記
1961年:5月,美國在越南南方發動「特種戰爭」,妄圖在18個月內「平定南越」。
1963年:11月,在美國策劃的軍事政變中,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被擊斃。軍人楊文明和阮慶先後上台。
1964年:8月,美國製造北部灣事件,開始轟炸越南北方。
1965年:3月,美軍在峴港登陸,把越南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的「局部戰爭」。6月,南越軍人阮文紹發動政變上台,成立戰時內閣,任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
1967年:4月,南越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9月,阮文紹當選越南共和國總統。
1968年:3月,美國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轟炸越南北方。5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在巴黎開始舉行會談。10月,美國「全面停炸」越南北方,「局部戰爭」破產。
1969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越南共和國在內的四方會談。美國在南越開始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6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其他組織宣布成立以黃晉發為首的越南南方共和革命臨時政府。9月,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去世,孫德勝當選主席。
1973年:1月27日,美國終於被迫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南越撤出。
對越南的援助
1955年,胡志明在訪問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期間簽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財政援助的條約。
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戰爭期間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越南提供各種援助的相關文獻。文件顯示,1955年到1962年間,蘇聯向北越提供的財政援助總額約14億盧布,並幫助北越建設了34個大型工業企業和一系列醫療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重建了50個農業項目。越南戰爭期間,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還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資,共約240萬噸。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援助約160 萬噸,蘇聯援助約51萬噸,其他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古巴等)共援助約25.4萬噸。
影響和餘波
越南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20萬妓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19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美國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柬埔寨
柬埔寨戰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間努力維持自己脆弱的獨立地位。朗諾的政變和美軍入侵把柬埔寨徹底的捲入了戰爭。波爾布特領導的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乘機獲得了政權。波爾布特推行極左統治下,柬埔寨發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一百餘萬平民死於該時期,其中包括越南僑民。由於波爾布特政權的人口滅絕政策不僅造成了地區動盪,而且也嚴重威脅越南政府的國內安全,應流亡越南的前民柬反對派的邀請,越南出兵將波爾布特驅逐出城市,並著手扶植韓桑林政權,紅色高棉則繼續在農村對新政府發動游擊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給予了越南超過二百億人民幣的援助,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中國和柬埔寨極端政治勢力的損害他倒向了蘇聯。在1979年,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破壞了地區均勢,中國出兵越南,導致中越戰爭。
❿ 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蘇聯和美國都做了什麼
大家都很清楚近代我國對於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首先越南這個國家真的毫無底線和廉恥,中國幫助他們打敗了美軍的入侵不到10年,便跟隨蘇聯的腳步肆無忌憚的入侵中國。說起來也好笑,一直支持中國的蘇聯這時候反而在針對中國,美國卻給中國提供了一系列裝備,還在觀察著蘇聯。
而這時候美國卻在幫助我們。請不要說什麼美國也是為了對抗蘇聯這種話,畢竟從客觀角度上那時候的中美有著共同的利益。當時的美國向中國提供了急需的炮偵雷達技術。而且美國軍艦也駛達南海,來監事蘇聯動向,牽制了蘇聯准備向中國北境動用軍隊的念頭,還給中國提供了蘇聯軍隊的動向等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