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古書籍有多少

越南古書籍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3-01-09 18:20:22

A. 越南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越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順化古建築群、會安古城、下龍灣、豐芽—格邦國家公園 、聖子修道院 。

中文名:順化歷史建築群
所屬洲:亞洲
所屬國:越南
地點:承天順化省香江畔
列入名錄年份:1993年

中文名稱:會安古城
地理位置:位於越南中部,屬廣南省
景點級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會安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B.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倭奴/東夷/海東/東洋/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Nam

中國古稱:甌越/占婆/林邑/環王/占城/交趾/安南/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南掌/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真臘/吉蔑/甘孛智/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驃國/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馬六甲

來源:Malay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Malay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Malay群島。柔佛為Malay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Malay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意即「獅子」;pore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Philippe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身毒/天竺/信度/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Aryan(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Aryana,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Persia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Persia。)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Росс基輔羅斯/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Varangians或者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Rocia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Rocia就成了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spa(腓尼基語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Oporto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C. 為什麼獨立時期是中越間廣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

越南獨立後,構成千年間中越兩國國家關系的主要內容,除了頻繁而持久的貿易活動,更有廣泛而深人的文化交流。

宋代,中越兩國間的貿易以兩種形式進行:一種是朝貢形式下的官方貿易,謂之「大綱」;另一種則是兩國接壤處富商大賈(gǔ,商人)們所從事的博易場貿易,即民間貿易,謂之「小綱」。當時,廣東欽州既是兩國使者出入的必經之地,又是兩國間的貿易中心。其時,使臣往往負有貿易使命,一身而兼二任。

明代,中國與安南間的使節往來十分頻繁,雙方使節除攜帶貢品和回賜品外,也多攜帶商品進行貿易活動,這對兩國間的經濟交流和貿易往來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和宋代一樣,安南國王在政治上求得封號以自重,同時又可在經濟上得到實惠。據史籍記載,從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間,越南遣使人貢達79次之多。

清代中越貿易,分水陸兩路。海上貿易多是大宗貿易,陸路貿易則主要是邊界零星貿易,以日用品為主。中國出口物品多為布匹、綢緞、紙張、鐵鍋、顏料、煙、茶、葯材等,進口物品則有大米、檳榔、胡椒、冰糖、砂仁、竹木、香料及海產品等。

清初,越南廣南中部重要商港會設有「大唐街」,全長三四里,在那裡居住和做生意的都是渡海到越南謀生的福建人。據《福建晉江專區華僑史調查報告》:清朝從雍正到嘉慶年問,晉江縣出國華僑以往安南的為最多。例如雍正年間,出國32人,其中往安南的18人;乾隆年間,出國73人,往安南的37人;嘉慶年間,出國29人。往安南的20人。

越南獨立時期,中越間的文化交流,涉及語言文字、音樂戲劇、水利、建築、醫葯、風俗等許多方面,它既是過去基礎上的繼承與延續,也是更廣闊領域里和更深層次上的前進與發展。

語言文字漢語與越語(京語)均屬單音語系。漢至五代1000多年間,京語吸收了大量的漢語詞彙。據語言學家的調查,在越語詞彙中所保存的漢語詞或源於漢語的詞,約占總數的一半。在現代京語中,其所保存下來的漢語借詞仍然大量存在。漢字,越南人又稱「儒字」,約於公元前2世紀傳人越南,是越南人使用的第一種文字。它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元六世紀中葉之前,為初播階段,這時的漢字是越南的官方文字;第二階段是10世紀中葉之後,越南雖已號稱「獨立」且建立國家,但仍繼續使用漢字,是為借用階段。

大約在13世紀初葉,越南人民感到漢字不能適應自身需要,於是採用漢字的結構和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創造出了一種新的俗字,即「字喃」(Chu Nom;或稱喃字,意即「南國之字」)。李朝時期,有人開始在書寫碑銘時夾用字喃。越南史書上記載的第一篇全用字喃寫成的作品,是陳朝文學家阮銓(quán,又名韓銓)創作的《祭鱷魚文》(此文今已失傳)。14世紀後,字哺開始系統化,並在文學創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字喃文學盛行於17、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字喃作品已在越南文壇上占據優勢地位。

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發明於中國的隋末唐初。唐中葉以後逐漸盛行,並先後傳人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13世紀時,越南的印刷術也得到了發展,並對本國的文化教育事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北宋出版儒家經典及《大藏經》後,越南當權者曾多次請求賜送。早在前黎朝時就向宋真宗求過《九經》(指九部儒家經典)及《大藏經》。李太祖時,又向真宗皇帝求《大藏經》及《道藏經》。在將近80年的時間內,越南先後從中國請去三部《大藏經》和一部《道藏經》。1288年,陳聖宗也曾派遣使臣陳克用人元求取《大藏經》。到了15世紀中葉,越南開始刊印《五經》官定本。後黎朝太宗紹平二年(1435年),官方正式出版《四書大全》。15世紀末葉,因為所印儒家經典版本日多,朝廷特命在文廟內造書庫貯(zhù)藏。

那時,越南雖沒有像朝鮮那樣工程浩大、刻工精良的《大藏經》,但民間的善男信女們所刊刻的佛經,數量卻相當可觀,僅前河內遠東考古學院保存的,就有400多種。民間的印刷品中,除經書外,還有兒童讀本、詩文集、家譜以及史書。小說、傳記等,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河內向來是歷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刻書中心。到19世紀初時,舊阮京城順化取代了河內,一躍而成為新的政治中心,刻書事業也隨之蓬勃發展。後黎朝探花(科舉制度中殿斌一甲第三名)梁如鵠(hú)曾於1443年、1459年兩次奉命使明。他學習了中國人的刻書方法,回國後傳授給鄉人,依樣仿刻經史版本,印行於世。500多年來,越南整個的雕版之術都受他的影響。越南的刻工們飲水思源,時刻不忘梁如鵠的功績,尊奉他為刻字行的祖師。19世紀中葉,越南向中國購買木活字一套,開始用活字版印書;後來又出現套版,套印彩色的年畫。越南的年畫雖然幾乎就是中國年畫的翻版,但卻充滿南國情調,具有獨特風格。

音樂戲劇中國音樂很早就已隨移民南傳。士燮時「出入鳴鍾磐」(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陳朝時,越南盛行一種集體舞蹈,所用歌詞有《莊周夢蝶》、自居易《母別子》詩等,所用樂曲有《降黃龍》、《宴瑤池》等,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元朝初年,中國優人(舊時稱演戲的人為優或優伶)李元吉曾到越南「傳戲」,豐富了越南人的文化生活。李元吉長期居留越南,憑著他的智慧和創造力,吸收越南民間故事作素材,編成生動的戲劇,再傳授給越南人演唱。演員穿著綢緞戲裝在台上,伴著音樂或唱或舞,使觀眾受到感染。

越南的舊戲,從音樂、服裝、臉譜、道具乃至演出方式,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和中國的舊戲(如京劇)十分相似。過去的越南伶(舊時稱戲曲演員)人即奉東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年,西漢文學家。為人正直,滑稽善辯,後世關於他的傳說很多)為始祖。中國的劇目,往往被越南戲劇家所採用。《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西遊記》等書在越南流傳甚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伍子胥、藺相如、關羽、曹操、諸葛亮、宋江、李逵、張生、紅娘、孫悟空、豬八戒等則是越南人民十分熟悉和喜愛的戲劇舞台人物。

歷法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與王恂(xún)、許衡等人共同編制的《授時歷》(公元1281年開始實施),是中國歷法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歷時達364年之久。明朝頒行的《大統歷》基本上就是《授時歷》。《授時歷》的精確度很高,以365.2425日為一年,29.530593日為一月;將一年的1/24作為一氣(節氣),推算出24節氣,用以表明氣候變化和農事季節;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它打破了古來制歷的習慣,被認為是中國歷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年),元朝派遣使臣出使越南,把《授時歷》贈送給當時的陳朝。《授時歷》的傳人,對於越南人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都起了積極作用。這種歷法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廷又贈越南《大統歷》。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欽天監奉旨重修《西洋新法歷書》,編成《歷象考成》一書。越南阮朝嘉隆八年(1809年),越使臣阮有順到北京,購得《歷象考成》一部,回國後,阮有順參照該書,奏請朝廷頒行《協紀歷》。越南歷法也便從此正式確定了下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天文學家的傑出創造,直到今天仍在民間延用,特別是對於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越南阮朝所頒行的《協紀歷》,對此也加以採用,其名稱與中國歷法完全相同。中國古代歷法的另一創造「干支紀日」,也同樣為《協紀歷》所採用。「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合稱,它拿十乾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乾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已、未、酉、亥」相配,共配成60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後來多用來紀年,現在中國農歷的年份仍用干支。

醫葯三國時代,有一位名叫董奉的神醫,字君異,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人,曾南遊交趾。《三國志·吳書·士燮傳》注引葛洪《神仙傳》,記錄了他為土燮治病的故事:「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葯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中醫的發展與中越間葯材的互換是分不開的。宋元之際,中葯成為對越貿易的一種主要商品。史載:宋成淳十年(陳聖宗寶符二年,即公元1274年),宋以「緞子、葯材等物,買賣為市」;宋德拓二年(陳聖宗寶符四年,即1276年)春二月,聖宗陳晃「遣陶光往龍州,以買葯探元人情狀」。越南陳朝除了有專為王公大人治病的太醫外,還建立了與平民大眾疾苦相關的醫司——「廣濟署」。政府還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因而培養出了不少有名的醫生。

中國的針灸法,14世紀時已被越南醫生廣泛採用。明清兩代,越南所需葯物也主要靠中國供應。黎仁宗時,曾派使臣來中國,請求用土產香料交換葯材和書籍。明天順元年(1457年),越南使臣黎文老曾上表奏,請求仍循慣例,以越南土產香料等物品換取中國的書籍和葯材。明英宗批准了這一請求。19世紀末,越南從中國輸入川芎(xiáng)、白術(zhú)和當歸等多種中葯,年約10萬擔(dàn,重量單位,100斤等於一擔),數量可觀。

中國醫葯文獻浩如煙海,現存中葯將近8000種,是人們長期實踐、積累的結果。隋唐時,《內經》(《黃帝內經》的簡稱,約成書於戰國時期)、《脈經》(魏晉間王叔和撰)等中醫學書籍就已傳人越南;明代醫學家李梃(chān)的《醫學入門》、張景岳的《景岳全書》以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醫學名著也先後傳人越南,對越南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越南醫書流傳到中國的卻很少。1962年,北京書館與中醫研究院合編了一部《中醫書聯合目錄》,收入了中國國內59家大書館所藏的全部醫書凡7000多種,其中錄有數百種朝鮮和日本的漢文醫書,卻沒有一本出自越南。實際上,越南醫生在對中醫中葯進行深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不但有所發揮,而且頗有成就。《本草拾遺》、《中越葯性合編》、《南葯神效》等便是學術價值或文獻價值很高的醫學著作。

現存越南古代醫葯書籍約有二三十種,其中最有名的當推黎朝末年黎有卓所著《懶翁心領》(或稱《海上心領遺書》、《海上懶翁》、《海上醫宗心領全帙》(zhì)。該書共28集,66卷,內容豐富而完備。理論方面,《懶翁心領》採用《內經》經義;用葯方面,則一半採用中國葯,一半採用越南葯,因地制宜地為醫學理論與醫學實踐的結合提供了良好的範例。

貨幣越南東山出土文物中有漢代五銖(zhū,古代重量單位)錢。五銖錢很可能是在漢平南越時傳人交趾的。在其他地方的發掘中,也發現了古錢幣,如「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開元:意為開辟新紀元)、「元和通寶」等,皆是唐代幣制。據《舊唐書》記載:唐初,仍然沿用的是隋代的五銖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五銖錢,鑄「開元通寶」幣,並在洛、並、燕、益、桂等州設置錢監。唐代桂州與越南近在咫尺,桂州設監制幣,製作方法和技術傳人越南,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越南古代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銅錢,或稱制錢。如今傳世最古的錢幣是前黎朝黎桓天福五年(公元984年)所鑄的「天福鎮寶錢」,背文有一「黎」字。越南史書稱此為「南錢之始」。黎氏天福錢,宋代曾在廣州流通,稱為「交趾國黎字錢」。越南自主後的歷代天朝均以漢、唐幣制為依據。以漢、唐鑄幣技術為基礎先後鑄制而成的越南貨幣,陳朝有「紹豐通寶」、「隆慶通寶」、「重光通寶」;後黎朝有「順天元寶」、「洪德通寶」、「光順通寶」、「昭統通寶」;阮朝有「泰德通寶」、「光中通寶」等。阮世宗阮福映所鑄「嘉隆通寶」,不但在國內使用,而且大量流入中國,沖擊了中國市場,引起中國統治者的密切關注。

D. 32.朝鮮和越南的古典文學名著有( )

越南:《金雲翹傳》、《玉嬙傳》、《蘇公奉使傳》

E. 越南三千年歷史都用漢字書寫,為何卻在30年間廢除了漢字

越南,韓國廢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這是文化自卑的表現。形成現代與歷史斷層,二百多年以前的文獻古跡全然看不懂。日本現代工業化自(明治維新)變革政策以來十分勝利,但並沒有廢棄漢字保存一千多漢字。證明漢字並沒有影響國度的現代化進程!漢字是東亞中華文化的珍寶也是文化傳承的根底。別的國度能夠不運用,但中國人絕不能廢棄。堅持繁簡體兼學,能夠不用但絕不可不懂!隨著中國國際位置進步,中文必越來越重要。

在胡志明樹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後就下令將國語字作為國語,並請求民眾把國語字看懂寫懂,以到達解除文盲的目的。直到1975年,越南統一,在越南運用了近3000年漢字才正式消逝,漢字存在的獨一作用就是用來裝飾了。

F. 越南史書有哪些

越史略,大越史記全書,越南通史,大南實錄等等。
《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文言漢文編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歷史最重要的史書。該書從後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697年,由黎僖負責增補至後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
《越史略》(越南語:Việt Sử Lược),越南古代歷史文獻,作者不詳,約撰於越南陳朝(1225—1400)年間。該書共三卷,採用編年體,以漢語文言文寫成,記述李朝史跡較詳,後附陳朝紀年。是越南最古史書之一,記載越南上古時代(包括越裳氏、南越國等)至李朝(1009-1225年)事跡的重要典籍。
《大南實錄》(越南語:Đại Nam thực lục/大南實錄 · 大南寔錄),是越南阮朝歷代皇帝的編年體實錄、官修編年體史書,由阮朝國史館編修,584卷,採用漢文文言文寫成。

G. 越南最早的歷史是用哪國語言寫的

中國的漢語文言文。
遠古時期居於越南北部的民族,為雒越人(又作駱越)。在雒越社會,有「雒王」「雒侯」「雒將」等作為部落領袖,並有簡單的農業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漲退,墾地栽種。《水經注》卷三十七注引《交州外域記》載:「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著作,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根據越南神話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是中國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貉」又作「雒」)。貉龍君有兒子百人,當中五十人隨母歸山,五十人隨父居於南方,越南人稱貉龍君為「百粵之祖」,而其長子則稱為「雄王」(又作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雄王家族世襲王位,歷十八代,是為傳說里的鴻龐氏王朝,時間從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共2622年。後世認為越南民俗文化跟鴻龐息息相關,例如雄王教人民在身上紋龍、水怪等圖案,讓先民進行漁獵時免受蛟蛇所傷。古代越南人以木皮為衣,織菅草為席,以米汁為酒,以榔桄棕桐為飯,製作魚露、刀耕火種等習俗,都被視為從鴻龐時代開創。
越南的各部史籍,對於上古越南民族或鴻龐氏的勢力范圍,有著略有不同的說法。
《越史略》卷上對上古交趾范圍的說法:「昔黃帝既建萬國,以交趾遠在百粵之表,莫能統屬,遂界於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寧、軍寧、嘉寧、寧海、陸海、湯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懷驤、九德,皆禹貢之所不及。」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鴻厖紀》的說法:「(雄王)貉龍君之子,都峯州。」「其國東夾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孫國(即占城),分國為十五部,曰交趾、曰朱鳶、曰武寧、曰福祿、曰越裳、曰寧海、曰陽泉、曰陸海、曰武定、曰懷驩、曰九真、曰平文、曰新興、曰九德、以臣屬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
《嶺南摭怪‧鴻龐氏傳》的說法:「東夾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猻精國(即占城)。分國中為十五部(或作郡):曰越裳、曰交趾、曰朱鳶、曰武寧、曰福祿、曰寧海、曰陽泉(或作陽海)、曰陸海、曰懷驩、曰九真、曰日南、日真定、曰文郎、曰桂林、日象郡等部,分歸弟治之。」
《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對前代古籍說法,辯證為「侈大其辭」:「舊史載文郎國西抵巴蜀、北至洞庭,無乃過其實歟!夫洞庭地夾兩湖(中國湖南及湖北——引者注),實在百粵之北;巴蜀猶隔巂滇(屬中國雲南——引者注),不相接壤,舊史侈大其辭,殆與後蜀王之事皆屬傳虛,而未之考也。況所分十五部皆交趾、朱鳶以內,全無一部在北,可證其誣也。」
附上述所列史籍信息:
《嶺南摭怪》(越南語:Lĩnh Nam chích quái〔Lĩnh Nam trích quái〕/嶺南摘怪〔嶺南摭怪〕),又稱為《嶺南摭怪列傳》,越南古代書籍,用漢語文言文編成。內容以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為主。原作者不詳,相傳由陳世法(Trần Thế Pháp)所撰,而書中的神話故事早在李陳時期已經出現。到15世紀末,出現了武瓊、喬富修訂校正的兩卷二十多篇故事版本。
《越史略》(越南語:Việt Sử Lược/越史略),越南古代歷史文獻,作者不詳。該書共三卷,採用編年體,以漢語文言文寫成。是記載越南上古時代(包括越裳氏、南越國等)至李朝(1009-1225年)事跡的重要典籍(其實亦有陳朝部分,但只介紹歷代年號)。《越史略》作者,已難以稽考。而成書年代,則可從書末的《附陳朝紀年》中的「今王,昌符元年丁巳」推斷,可能是陳廢帝昌符元年(公元1377年)寫成。
《大越史記全書》(越南語: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古漢語文言文編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歷史最重要的史書。該書從後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697年,由黎僖負責增補至後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大越史記全書》的編纂,可說是繼承了越南人官方修史的傳統。此一傳統,可追溯至陳朝時期黎文休編撰《大越史記》及後黎朝時期潘孚先編纂《大越史記續編》。
《欽定越史通鑒綱目》(越南語: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是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采編年體,用漢語文言文編寫。於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簡(越南語:Phan Thanh Giản/潘清簡,1796年–1867年)開始修撰,其後數次續修,至阮簡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

H. 越南廢除漢字後,為什麼依舊過春節掛春聯

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人們越來越喜愛旅遊這項活動,人們的旅遊范圍也不僅僅局限在國內,許多人都希望能夠出國旅遊,見識不一樣的風土人情,越南就是這些年來,中國遊客非常喜歡去的一個國家。

I. 越南「廢漢字」74年,推行拉丁字母,如今怎樣

中國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就在全球有一定影響力,那時候中國的周邊國家倒是受到了很多影響,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日本、朝鮮、韓國等。如今我國文化依然源遠流長,並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不少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十分喜愛,甚至直接躋身來到中國學習。如今我們會在各大城市看到很多外國人,甚至一些外國人普通話說得比你還標准,就連打麻將、下象棋都會了。

如今不少越南學者,似乎也意識到中文的重要性,甚至呼籲恢復漢字的使用,但是這樣的做法似乎有點晚了,因為中文並不好學,況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可不是幾年就能理解透徹。對於越南大張旗鼓廢除漢字,你們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閱讀全文

與越南古書籍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人為什麼感謝中國人 瀏覽:634
越南都有什麼花 瀏覽:781
中國草書英文怎麼說 瀏覽:651
英國脫歐司機為什麼減少 瀏覽:49
中國醫生上映多久 瀏覽:89
印度龜油是什麼 瀏覽:172
鄭州去越南怎麼坐飛機 瀏覽:728
越南的炮彈水平怎麼樣 瀏覽:79
印尼國內有多少個島 瀏覽:193
現在去印尼怎麼樣了 瀏覽:916
印度軍從哪裡進入阿富汗 瀏覽:604
越南硬雜木什麼木頭 瀏覽:453
義大利語冠軍怎麼寫 瀏覽:74
哪些服飾是中國自主品牌 瀏覽:488
中國老話怎麼學 瀏覽:840
韓國節目如何看待泡菜是中國的 瀏覽:557
中國夏天印尼什麼季節 瀏覽:160
宏立城印尼項目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694
義大利哪裡買栗子便宜 瀏覽:395
義大利系車都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