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夕的傳說是什麼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星宿崇拜演化而來,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經歷史發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至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是這樣的: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講的是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受盡哥嫂虐待,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耕田養活自己。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忽然張口說話,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於是牛郎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他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的時候,小仙女卻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在此時出來,和小仙女製造了邂逅。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兩個人相愛了,小仙女便嫁給了牛郎,不再想回天上去。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❷ 七夕節來歷是什麼
牛郎織女相會日是農歷七月初七,叫七夕。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的來源: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❸ 有幾個國家過七夕節
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也過七夕節的。
1、日本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
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
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2、朝鮮半島
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朝鮮半島,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後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3、越南
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牛公牛婆日」。這一天,人們會到寺廟許願。胡志明市華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貢品以中國南方地區習俗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餅、金錢餅、花生等,還有「禾秧」和一個「七姐盤」這兩種與「牛郎織女」傳說息息相關的貢品。
參與活動的年輕人還把自己對愛情的期望寫在一張字條上,拜祭時許願,希望自己將來有個幸福的家庭。
節名由來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靚女們專屬節日。女孩子們在這個晚上,除了向織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
過去,婚姻是決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痴情女子會在七夕當晚,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中國情人節: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❹ 七夕是按陰歷還是陽歷七夕的由來
七夕是個浪漫的日子,也是中國流傳已久的一個 傳統節日 ,那麼大家了解過 七夕 是按照陰歷日期還是陽歷日期呢?
問:七夕是按陰歷還是陽歷?
答:七夕是按照陰歷日期。
中國的七月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在陰歷,所以中國的七夕情人節當然應該按照陰歷算的。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七夕情人節的來歷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為什麼按陰歷算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老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的由來
七夕節既是拜七姐節日也是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的記載見於《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❺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的由來,農歷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在七夕節的晚上我們抬頭可以看見牛郎星和織女星聚在一起,我為大家整理好了七夕節的由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1、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2、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收錄於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3、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該故事傳說最早則是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而古人為了更好地「分星」,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後來經過民間的發展,這才有了現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的美麗故事傳說。
2、時間數字崇拜
相傳七夕節的產生與人們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因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間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同時「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所以人們基於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慢慢地便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
3、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而所謂的七姐(織女星),她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傳說是她的誕辰。所以人們一般在七夕節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同時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而這個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區即稱為拜「七娘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個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為「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道:「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的說法,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而人們因為生殖崇拜,這才有了後來的七夕節。
❻ 七夕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
七夕節是中國的節日。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名由來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❼ 七夕為什麼又稱七巧節
七夕又稱七巧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跡來看,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
漢代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開始普及。此後七夕的風俗漸出現於文獻上記載。「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於漢代。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西京,今陝西西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出現於北方西安一帶的文字記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❽ 七夕節的起源是什麼七夕可以追溯到哪個朝代
七夕可以追溯到哪個朝代?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七夕節的起源由來是什麼?
七夕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以三種說法為主。❾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也稱為中國情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
在七夕這一天,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傳說當然是十分美好的,不過根據古代天文學的記載,確實是有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個星星的。
古代天文歷以這兩個星星相交的時候作為天,轉換的日子。這一天又剛好是農歷7月7日,而且這個數字正符合古代玄學認為的非常吉祥的數字,因此將農歷的7月7日定為七夕節。
節日影響
日本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
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❿ 七夕節源於哪代七夕節介紹
1、七夕也叫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2、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3、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_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4、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5、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