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人是怎麼收稻的

越南人是怎麼收稻的

發布時間:2023-01-13 16:27:24

『壹』 舊港宣慰司這塊海外飛地,明朝究竟是怎麼丟失的

明朝丟失舊港宣慰司其實很簡單:明朝不再下西洋,舊港宣慰司得不到明朝的支持,被周邊政權吞並了。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舊港宣慰司的具體情況和得失緣由。

舊港宣慰司的由來。

公元1407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返回途中,派人去招降海盜陳祖義,當時在舊港地區的陳祖義認為鄭和的船隊上有價值連城的寶貝,想通過詐降的手段搶奪鄭和的船隊。

對於舊港宣慰司的得與失,大家有何感想?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

『貳』 越南與中國的清明節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國人在這一天掃墓、踏青、插柳、放風箏。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還有一個寒食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而定下的。人們在寒食節時辰,三天不生火,只吃生冷的食物。

『叄』 小麥原產地,何時怎樣傳入中國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

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 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覆蓋率。那時水中有游盪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在小環境里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晉書·五行志》說:「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吳郡(今江蘇)、吳興(今浙江湖州)、東陽(今浙江東陽)無麥禾(這里的禾是指稻說的),大飢。」可見四世紀初,麥在江浙一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後,又陸續得到推廣,主要是出於農民自己的傳播,有時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廣。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廣東等省。北方人習慣於吃麥,麥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麥價大漲,刺激了麥的生產。因此,麥的栽培迅速 擴大開來。南宋庄季裕在他寫的《雞肋編》(十二世紀前期)中說:「此時一眼看去,連片的麥田,已經不亞於淮北。」這就是說,已經不亞於北方了。

麥和稻的生長季節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後種麥,夏季收麥以後插秧,同一塊田一年可以兩熟。麥的推廣並不妨礙稻的栽培面積。北宋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1084年)就說:「吳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割麥後種稻,一年兩熟,稻有早晚。」後來南宋陳旉(fū膚)《農書》(1149年)和王禎《農書》(1313年)所說的也是稻麥兩熟制。而且根據王禎《農書》的記載,南方對於種麥,已有相當技術水平,單位面積產量也比較高,並不比北方差。

小麥不但向南方推廣,同時北方也在發展。

元以前就有這樣的農諺:「收麥如救火」。在生產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麥釤(shàn扇,一種長形的鐮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進,創造了用麥籠、麥釤、麥綽(一種竹篾編成的抄麥器,形狀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邊裝有釤刃,當揮刃割麥穗時,麥穗自然落到綽里)結合成為一整套的快速收麥器。它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麥籠安裝在下面有四個小輪的木架子上,用繩系在腰部拖著走。割麥人用釤割麥穗,麥穗跟著落向綽里去,隨手把綽里的麥往後倒到籠里,籠裝滿了以後就拉到打麥場上。據王禎《農書》的記載:「一天可以收割十畝,比南方用鐮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種麥很多,是不會創造出這種快速收麥器的。

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一點。這雖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麥在明代糧食作物中僅次於稻而居第二位。

『肆』 三國時期吳、蜀開發南方地區的史事

1.當時的南中,是比較荒僻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之是「五月渡滬,深入不毛」。諸葛亮這次南征,取用的是攻心為上的方針,要在使南人心服。當時馬謖建議說:「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某心而已。」(《三國志·蜀志·馬謖傳》注引《襄陽記》)據傳說諸葛亮對孟獲曾七擒七縱。最後,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平服南中後,不留兵,不留官,「皆即其渠師而用之」。他認為:「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不留兵,不留官,不會是一官一兵不留。■降都督和各郡郡守,總是要由成都蜀漢政府派去的。「皆即其渠帥而用之」,大約是用作縣邑官。少數民族地區的縣邑,就由少數民族的酋帥來管理,稱作邑侯或邑君。

《三國志·蜀志·張嶷傳》有邑侯魏狼,蘇祁邑君冬逢,都是少數民族的酋帥。這次諸葛亮出兵征服後的南中,有時也還有些變亂。如「越巂郡,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縣,去郡八百餘里」。到張嶷為越巂太守時,才改變了這種情況。建興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後,牂牁興古獠人復反。馬忠擊斬劉胄再平南中後,■降郡督由平夷移駐味縣(今雲南曲靖),「處民夷之間」,蜀漢政府的勢力大大向南推移了。

2.征山越、蠻族和夷族孫吳能在江南立國,就是以前代江南地區的不斷開發為條件。孫權時期,江南的開發主要仍在長江沿岸和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帶,嶺南珠江流域也在逐步興起,而廣大內地,仍是地廣人稀,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這時期,在東南內部地區居住的是越族。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多是山地,歷史上就稱他們為山越,這與秦漢之際,東越、閩越、南越的得名是一樣的。實際上,他們都是越族。除去居住平原地區的已經漢化外,大部分山越人仍很落後。他們居山谷幽邃之地,「未嘗入城邑,對長吏」(《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自然也不服役納租。

山越人口眾多,地區廣大。他們居住地區又靠近孫權統治地區中心的吳郡、會稽、建業等地,對孫權政權的鞏固和穩定,有相當大的威脅①。孫吳統治階層不得不考慮如何征服山越,使他們成為東吳的兵源和財源,變有害因素為有利因素。

孫吳與山越人的戰爭,從孫策時即已開始,一直到孫皓時止,幾十年中連續不斷,幾乎與吳國的統治相始終。其中,次數多,規模大的征討戰爭,多在孫權時期。每次征討之後,就把降服的山越人中強壯的收編為士兵,贏弱的劃歸郡縣。公元234—237年,諸葛恪征討丹陽郡山越,一次就得兵四萬人(《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據《吳志》各傳中所載諸將征討山越所得士兵人數加起來,已不下十三四萬。①吳亡時,吳國士兵人數大約有二十多萬,其中山越人約在半數以上。

居住在荊州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蠻族,交州地區的被稱為夷。孫吳對蠻、夷人也有過不少征討。黃龍三年(231),孫權以潘浚率眾五萬討武陵蠻,「斬首獲生,蓋以萬數」(《三國志·吳志·潘浚傳》)。赤烏十一年(248),交阯九真夷攻沒縣邑。孫權以陸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務崇招納。「賊帥百餘人,民五萬余家,深幽不羈,莫不稽顙,交域清泰。」(《三國志·吳志·陸胤傳》)

孫吳征服山越、蠻、夷等族後,一方面是把他們征發出來作戰士和劃歸郡縣作編戶耕田種地,一方面也逐步在他們原來居住的地區設置郡縣。江南荊、揚、交、廣地區,東漢時有二十個郡和二百六十五個縣。②東吳時期,由①《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勵。」《三國志·吳志·賀全呂周鍾離傳》:「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這些記載,說明山越對孫氏政權的威脅。①參看何茲全:《東吳兵制》,見《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3期。

②此據《續漢書·郡國志》。無廣州,在交州內。

於分置和增置,已增為四十三個郡和三百一十三個縣。③通常情況下,郡縣數目的增加多是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而東吳時期,江南郡縣數的增加,除這種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山越、蠻、夷族居住地區被開辟而增設了郡縣。

農田水利的發展東吳政權注意興修水利。農田灌溉面積的擴大,使江南耕地面積擴大了,農業生產增加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在長江下游三吳地區最為顯著。為了增加農業生產,解決軍糧問題,東吳與曹魏一樣,也注重屯田。吳的屯田也有軍屯和民屯之分。征服山越、蠻、夷所取得的民戶,一部分成為郡縣編戶,一部分也用來屯田。管理屯田的官,稱為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這和曹魏管理民屯的農官名稱是一樣的。他們也同樣不受郡縣的管轄。①典農校尉,地位等於郡守,都尉等於縣令長。屯田的規模都是相當大的。在皖城的屯田,有稻田四千餘頃。②江北的屯田,有屯田兵數千家③。諸葛恪在廬江皖口屯田,屯田兵有萬人④。毗陵屯田,有男女各數萬口⑤。這些規模大的屯田,都是軍屯。民屯人數也不少。永安六年(263),「丞相(濮陽)興建,取屯田萬人以為兵。」(《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既然說是「取屯田萬人以為兵」,這些屯田人原不是兵,這是很清楚的。而且從屯田人中抽出一萬人,大約不會影響屯田的耕作,這也說明孫吳民屯中的勞動人數是多的。

民屯中的屯田者不服兵役。軍屯中的佃兵,平時耕田種地,疆場有事則參加戰斗。《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載陸凱諫孫皓的話:「先帝戰士,不給他役,使春唯知農,秋唯收稻,江渚有事,責其死效。」可知孫皓以前,屯田兵是平時耕田種地,有戰爭就參加戰斗。這與曹魏的軍屯大體也是一樣的。

孫氏在江東建國,靠的是江北豪族和江東豪族的支持。為了對豪族進行報答,曹魏晚期出現的給客制度,在孫權早期就出現了。建安十九年(214),孫權取皖城,以呂蒙為「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建安二十四年,蔣欽死,孫權「以蕪湖民二百戶,田二百頃給欽妻子」(《三國志·吳志·蔣欽傳》)。建安二十年,陳武從孫權征合肥,戰死。「權命以其愛妾殉葬,復客二百家」(《三國志·吳志·陳武傳》注引《江表傳》)。

③參看吳增僅、楊守敬《三國郡縣表附考證》。《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作「縣三百一十三」。

①《宋書·州郡志》:「溧陽令,漢舊縣。吳者為屯田。」「湖熟令,漢舊縣。吳者為典農都尉。」「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年二十一..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這些記錄,說明吳的屯田與魏一樣,也是獨立於郡縣之外,不受郡縣守令管轄的。

②見《晉書·王渾傳》。

③《三國志·魏志·滿寵傳》:「青龍三年(235)春,(權)遣兵數千客佃於江北。」④《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恪自領萬人。..拜恪威北將軍,封都鄉侯。恪乞率眾佃廬江、皖口。」⑤《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注引《吳書》:「赤烏中,諸將出部伍,新都都尉陳表,吳郡都尉顧承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

孫權前期,內外形勢動盪,他依靠江北、江東豪族為他維持局面,所以這時期孫吳統治階級內部君臣之間是比較團結的。孫權後期,情況變化了。本來,吳和蜀的立國情勢就有所不同,蜀的理想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出師表》)。孫吳則滿足於劃江自守的偏安局面。諸葛亮生前曾幾次北伐,吳則很少主動向魏大規模進攻。西晉的傅玄說孫權「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注引《傅子》)。到孫權後期,三國鼎峙局面已大體穩定下來,孫權年事已長,為子孫皇位計的思想逐漸突出,他與將相大臣間的矛盾也就逐漸出現了。陳壽評論他「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評曰)。他信任宦官左右下人,嫌疑大臣。後來孫皓猜疑大臣,果於殺害,不過是孫權晚年事態的發展而已。

閱讀全文

與越南人是怎麼收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平原是什麼 瀏覽:473
伊朗為什麼沒有總理 瀏覽:669
和平精英國際覆蓋如何更新 瀏覽:802
越南哪裡可以買到黃金 瀏覽:680
英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自來水的 瀏覽:456
越南看電影用什麼app 瀏覽:11
越南為什麼會科舉制 瀏覽:378
法國和義大利哪個排華 瀏覽:762
蝦皮印尼怎麼上架產品 瀏覽:899
義大利歌劇音箱怎麼樣 瀏覽:234
中國哪個地方河最多 瀏覽:803
汽車專業為什麼選英國 瀏覽:74
中國和美國有多少人感染 瀏覽:72
義大利畫家莫蘭迪的作品有哪些 瀏覽:261
依思q為什麼叫義大利牌子 瀏覽:157
越南新娘如何入籍 瀏覽:253
英國留學4年需要花費多少錢 瀏覽:119
中國移動為什麼沒有排名 瀏覽:801
在中國買地蓋公司多少錢 瀏覽:955
越南股市怎麼買基金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