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青花瓷始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的瓷都又是那座城市呢
福建德化縣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區,也是外銷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業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瓷器質地潔白堅硬,工藝精良、造型雅緻,色澤瑩潤。 遠在宋、元時代就進入國際瓷壇,蜚聲海內外。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瓷都」。
宋元時代,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現已發現了30多處宋元時代瓷窯遺址,在東南亞、東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不少當時德化瓷的遺物,就是歷史的見證。
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採用輪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盤、杯、碟、瓶、 罐、壺、盒、洗、花瓶;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劃花和印花等裝飾手法,於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等花紋以及篾紋、菊瓣、葵紋、麥穗、卷草等幾十種飾紋。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等地都有發現。
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有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釉色滋潤,白度度,透光度強,已達到秀高的水平。
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出現了一種介於龍窯和階級窯(又稱蛋式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爭的「雞籠窯」。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採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此時窯場的生產規模亦有很大擴展,1976年考古發掘的屈斗宮宋代窯爐遺址,坡長達57.1米,共有17間窯室,這樣大型的古窯爐,實為全國所罕見。這一時期的瓷釉,已經出現白中閃黃或泛紅的新產品,瓷雕佛像已很流行。外銷瓷仍占瓷器貿易的主要地位。
元代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曾盛選德化「瓷市甚多」、「製作精美」、「購價甚賤」,並把德化瓷器帶回義大利。據英國首任駐大使艾惕思到德化參觀後證實,至今義大利博物館還保留一件馬氏當年帶的德化家春嶺窯的小花插作品。
迨至明代,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質量、 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被稱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在明代,德化窯爐在砌建技術有新的創造,在全國首次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又易於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窯的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
日本1970年出版的《窯爐》一書曾記載:「階級窯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現,同時也最著名。日本的窯,是深受德化的影響而設計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窯估計為串窯的始祖。」
時代中葉,釉製作技術有新創造,窯下青花日 漸進入了德化瓷的裝飾領域。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爭奇斗艷。全縣已發現的青花瓷窯遺址達120多處。青花瓷取代建白瓷躍居主要地位。
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內容取材很廣,有歷史故事、 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畫面明凈素雅,筆法朴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濃艷麗的新風格,開創了德化窯彩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目前在英國、法國、日本、菲律賓、印 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印度、敘利亞、坦尼亞等許多國家出土的德化窯古瓷片或博物館珍的德化古瓷器,就是研究德化古代瓷器發展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見證。
晚清以後,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我國城鄉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1915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首創活動瓷練等工藝製作的《木蘭從軍》、《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別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全國博覽會的金獎。1930年,他為仙游龍紀寺特製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態各異,生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
民國時期,釉下青花逐漸被釉上彩所代替。1934年,福建省建設廳在德化設改良瓷場,引進球磨、練泥、轆轤車等機械設備,研製釉上彩繪顏料、電用瓷、瓷磚和鉗鍋、漏斗等化工用瓷。改用石膏模型注漿和機壓成型新工藝。但是,這一時期,就整個瓷業狀況而言,基本還是沿襲傳統手工操作工藝。
解放後,德化瓷業生產獲得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88年,經縣工商管理部門記的瓷業廠家有229戶,年末在冊人員11615人,佔全縣職工總數的11.16%。陶瓷研究所、陶瓷學校、陶瓷機械廠、包裝紙箱廠、花紙車間等科研、生產配套機構相繼建立,過去落後的手工操作逐步為先進生產所代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88年全年瓷業產值5400多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82%。日用瓷器產量佔全省瓷器總產量40%,出口瓷器量佔全省出口瓷器總量三分之二。產品暢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和世界五大洲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省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商品。在中國陶瓷工業上也佔有重要的位置。
馳名中外的德化傳統瓷雕,繼承明代何朝宗的風格重放異彩。動用捏、雕、鏤、刻相結合的技法,把優質原料和精湛技藝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風格,現在德化生產的在歷史傳統題材的產品達390多種,各類姿式和規格的瓷觀音有100多種,大型瓷雕《滴水觀音》高達1.90米,氣勢端莊高雅;最小的《披坐觀音》,高僅5厘米,清逸雋秀。這些神態各異的造象,繼承和發展了「傳神寫意」的傳統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備,色彩明凈,蘊含著美好、健康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藝人們善於利用不同質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澤極富變化。現代題材和各種動物、花鳥、盆景、花籃的瓷雕取材廣泛,品種多種。這些瓷雕藝術品多次被選出國展出,深受國際友人的贊賞。
明代被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國後得到恢復發展,易名為「建白瓷」。復產成功的建白瓷。瓷質細膩滋潤,色澤柔和潔白,微呈乳黃色,宛若象牙。在歷次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出國展出中,都受到好評,榮獲國有優質產品證書。
德化高白度瓷,是建國後德化瓷科研的新成果之一,它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國陶瓷界評為白瓷之冠。高白度製作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台燈等各種工藝品,色如凝霜,釉面晶潔,胎質堅薄,為人喜愛。高白度梅花酒具、水仙花插、蓓蕾酒具曾分別榮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二、三等獎。龍鳳花瓶、孔雀雙耳花瓶等產品在國外展覽中被贊為瓷中珍品。目前,即將開工的德化瓷廠「建白」高級成套瓷生產線和德化第二瓷廠的白度高檔成套瓷生產線投產後,將使德化瓷器這兩雜金花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隨著近年來對外開放的形勢及我國建設事業的日益發展,德化瓷器將不斷改進裝飾藝術,增加花色品,提高產品質量,以適應國內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貳』 越南青花瓷的介紹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受到中國以及周圍其他國家的影響。因此,越南青花的誕生,可說是區域間窯業交互影響的結果。在東南亞地區中,越南的陶瓷產業最為成熟且迷人。除了天然資源與地理環境的優渥,越南一向對頂尖陶瓷技術具備極佳的掌握能力。以青花瓷為例,在十四世紀時,世界上能夠燒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國與越南兩地,越南青花瓷的足跡也早已透過貿易而遍及海內外各地。
『叄』 何為安南窯瓷器長啥樣不妨看看吧
安南為越南古稱,包括現廣西一帶。安南一詞,最初於唐代初葉作為政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安南窯瓷器,即是越南燒造瓷器。 越南青花石榴小罐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5.5公分 在東南亞地區中,越南的陶瓷業最為成熟且迷人。除了天然資源與地理環境的優渥,越南一向對頂尖陶瓷技術具備極佳的掌握能力。 以青花瓷為例,在十四世紀時,世界上能燒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國與越南兩地,越南青花瓷的足跡也早已透過貿易而遍及海內外各地。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受到中國以及周圍其他國家的影響。在十六世紀以前,越南北方長期服膺中國儒家文化;南方則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很深。從陶瓷來看,與中國廣東,廣西相連,鄰近的寮國、柬埔寨也是陶瓷生產國,而中國雲南青花瓷則位於紅河流域的上游;同時越南綿長的海岸是阿拉伯和印度船隻的必經途徑。因此,越南青花的誕生,可說是區域間窯業交互影響的結果。 越南青花加彩獅戲大盤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口徑45公分,高10公分,底徑31公分 中國陶瓷在宋元時期大量銷售海外,供應亞洲各地的需求。到了明代,卻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人們不得擅自駕船到海外貿易,以致亞洲市場的瓷器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乘勢而起,填補市場需求,並在十五、十六世紀達到貿易的黃金時期;有別於中國青花瓷富麗胸腔的姿態,越南青花瓷以其溫婉內斂的美感風靡了整個亞洲。 在琉球王國首里城、印尼東爪哇滿者伯夷王國遺址,都發現了越南青花瓷的殘片;遠在西亞的土耳其炮門宮與伊朗阿德比爾廟,也將越南青花瓷納入皇家收藏。 越南青花加彩猴王 十五世紀 高23公分 越南青花加彩花卉罐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12.7公分,口徑9公分,底徑6.5公分 越南青花加彩花鳥大盤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口徑43公分,高9公分,足徑30公分 越南青花鴛鴦水注 十五至十六世紀 寬17.5公分,高14公分 越南霽青石榴小罐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5.7公分 越南青花花鳥葫蘆瓶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18公分 越南青花綠彩花鳥大盤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口徑44.1公分,高10公分,底徑30公分 越南青花鳳凰牡丹瓶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40.8公分,口徑14.8公分 越南青花水塘盤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口徑28公分,高6.7公分,足徑18.5公分 越南青花加彩孔雀紋盤 十五世紀 口徑35.4公分 越南青花象形水注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6.0公分 越南青花魚形水注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5.2公分 越南青花牛形水注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4.8公分 越南青花人物跪像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32公分,寬16公分 越南青花花卉小盒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3.6公分 越南青花荷花盤 十五世紀 口徑35.4公分 越南青花鏤空花鳥執壺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高23.5公分,口徑6.5公分 越南青花飛鳥盤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 口徑27.7公分,高6公分,足徑18.5公分
『肆』 越南青花瓷的名瓷崛起
中國陶瓷在宋元時期大量銷售海外,供應亞洲各地的需求。到了明代,確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人民不得擅自駕船到海外貿易,以致亞洲市場的瓷器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乘勢而起,填補市場需求,並在十五、十六世紀達到貿易的黃金時期;有別於中國青花瓷富麗雄強的姿態,越南青花瓷以其溫婉內斂的美感風靡了整個亞洲。在琉球王國首里城、印尼東爪哇滿者伯夷王國遺址,都發現了越南青花瓷的殘片;遠在西亞的土耳其炮門宮與伊朗阿德比爾廟,也將越南青花瓷納入皇家收藏。
1990年代,一艘通稱為「會安沉船(Hoi An Shipwreck)」的船艙里裝載著二十餘萬件的越南青花瓷,時代約當十五世紀後半至十六世紀初,可見此時越南陶瓷產業的活躍以及當時運銷亞洲各地廣受歡迎的程度。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些青花瓷器,風格上與會安沉船瓷器相近,應為紅河流域下游越南海陽省(Chu Dau)窯的產品。造形、紋飾豐富,可略見越南青花瓷最盛期的樣貌。
『伍』 越南青花瓷的匿跡原因
十五世紀末的越南青花依然活躍在國際市場上,但在質量上已略顯頹勢。陶工們的興趣逐漸地轉向了釉上裝飾。紅、綠、黃彩或是和青花共同裝飾器物,或僅僅單純的釉上裝飾。十六世紀的越南陶工更加的熱衷於裝飾的堆砌,雖然陶瓷的產量很高,質量卻越發令人堪憂了。1567年,即隆慶元年,明朝政府開放海禁,准販東西二洋。隨後,景德鎮的產品大量的湧向海外市場,質量之高、工藝之精無人可及。就這樣,越南陶瓷和很多其它窯場一道淡出國際市場,包括越南傳統的東南亞市場。由於後來明、清朝代更迭影響了中國窯業,越南陶瓷業得以延續至十七世紀末。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收復台灣。翌年,開界馳禁,中國陶瓷又恢復了從前的統治地位。越南陶瓷從此在國際市場消失。
『陸』 元代的越南有燒制元青花嗎
好像有個安南窯 也燒制青花瓷
『柒』 青花瓷盤,根據盤底標簽判斷是蘇富比拍賣的「1725年-金甌船貨海撈瓷」,還請藏友行家鑒定時期,謝謝!
蘇富比拍賣的這批瓷器是出水海撈瓷,有據可查,可謂流傳有序的,07年拍賣的記錄在蘇富比官網可以查到,所以這批瓷器最晚也是雍正早期的瓷器,有國內外專家考證這批瓷器里有康熙晚期的外銷瓷,也搭乘金甌號結果沉在越南金甌灣。目前這些茶碟的價值是2000元以內。
『捌』 青花瓷是那個朝代出現的與青瓷有什麼關系
我這兒找了一段關於青花瓷的資料樓主詳細的看一下吧:
青花瓷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緻的產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並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面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艷,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艷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後期,青花瓷的工藝製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家。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捨不得丟掉,用黃金將它鑲嵌後,藏在寶庫里。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緻的花色,把這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後,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個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質、圖案花紋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時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艷、構圖繁密,採用多層裝飾,當時青料是進口的。花紋以人物故事、魚藻紋、纏枝花居多,尤其是葉子在繪制時呈葫蘆狀。
明代永樂、宣德是我國青花瓷製作的黃金時代。採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顏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構圖較元代疏朗,花紋以瓜果、纏枝紋、束蓮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澤淡雅,當時很少厚重、大器件產品製作。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紋。圖案花紋常見的有雲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艷。嘉靖帝尊崇道教,圖案花紋以雲鶴、八卦、八仙等為多見。
康熙青花料採用浙料,色澤鮮艷青翠,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康熙青花濃淡有層次,且有指印紋。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為主。圖案花紋以龍、鳳、纏枝蓮、山水、花卉居多。民窯的圖案也豐富多彩,大量出現整幅畫面,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廂記、三國演義等故事內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為康熙青花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雍正青花的色澤幽靜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暈散現象。圖案花紋除纏枝蓮、雲龍、龍鳳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團花、竹石、三果、花鳥為多見。
乾隆早期青花製品很難與雍正朝區分。中期以後偏於青亮而無暈散感。除了製作碗、盤外,還生產印盒、水盂、筆筒、筆插等各類文房用具。圖案除了傳統的雲龍、雲鳳、纏枝蓮外,以串枝蓮、三果、嬰戲、松鶴、竹石為多見。當時除了白地青花外,還盛行豆青地青花、黃地青花、天藍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慶時青花瓷質量有所下降,但當時上等的青花器仍與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較淺淡。
光緒初年曾大量燒造官窯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顯得生機勃發。當時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較多,圖案紋飾以八吉祥、龍鳳呈祥、萬壽無疆、玉堂富貴、群仙祝壽、福祿壽喜為。光緒晚期由於戰亂頻仍,使剛復甦的官窯青花瓷製作又一蹶不振。
『玖』 越南青花瓷的文化交融
中國於十四世紀上半葉,由景德鎮陶工生產出了精美的青花瓷器。此後,越南便有了用青花來繪制鐵彩紋樣的趨勢。再後來,越南青花和景德鎮青花瓷一起出現在熱衷於青花的伊斯蘭世界的市場上,出現在伊斯坦布爾(土耳其)和亞達畢爾(伊朗)的皇家收藏品中。
關於越南青花的工藝技術,曾有人推測是元代景德鎮的移民匠人將青花技藝傳入越南;還有人認為越南陶工在十四世紀早期就已能生產精緻炻器,所以在模仿復制青花的技術上沒有什麼障礙,而且本土工匠輕車熟路,更熟悉當地的材料 。
越南青花的發展得益於明朝的海禁政策。這種不許片板下海的政策極大的束縛了中國陶瓷貿易的發展,使越南陶瓷擁有了廣大的國際市場和足夠的成長空間。
『拾』 越南青花瓷的歷史淵源
越南從14世紀晚期開始在中國的影響下燒制青花瓷器,在15到16世紀青花瓷的燒制達到其青花瓷生產的黃金時期,並可與中國青花瓷在東南亞瓷器貿易市場上相抗衡,直到17世紀中國青花瓷再次成為東南亞青花瓷器貿易市場中最為重要的產品,在中國青花瓷器的強烈影響和沖擊下,越南青花瓷逐漸失去其競爭力,並最終從東南亞瓷器貿易市場上隱匿。